插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2663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入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被插入体腔内、配管内等的插入部的内窥镜等插入设备。更详细地讲,涉及具有固定机构的插入设备,在希望使插入部的动作部维持期望的动作状态时,该固定机构防止该状态因作用于动作部的外力而轻易地被解除。
背景技术
作为具有被插入体腔内、配管内等的插入部的插入设备,例如存在内窥镜。内窥镜在医疗领域中用于体腔内的活体组织的观察等,在工业领域中用于配管的内壁的观察等。这种内窥镜具有设置成比插入部靠基端方向侧的保持部(夹钳)。在保持部中设有进行弯曲部的弯曲操作的旋钮、弯曲部的送气送水开关等各种操作输入部。作为这种操作输入部,存在进行用于在期望位置固定保持弯曲部的弯曲状态的操作的杆、如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那样用于改变设置在比插入部的弯曲部靠基端方向侧的部位的挠性管部的硬度的硬度调整旋钮等。在专利文献I的内窥镜中,在保持部中设有硬度调整旋钮。并且,在插入部的内部,沿着长度轴延伸设置有硬度调整线。硬度调整线的前端固定在弯曲部与挠性管部之间。硬度调整线的基端卷绕在设于保持部内部的滑轮上。并且,硬度调整线贯穿插入沿着长度轴在插入部的内部延伸设置的盘管中。盘管的前端固定在硬度调整线的前端部。盘管的基端固定在保持部的内周部。在使挠性管部硬化时,通过使用硬度调整旋钮的硬度调整而使滑轮旋转。由此,硬度调整线被牵引。通过牵引硬度调整线,盘管在与长度轴平行的方向上收缩。通过盘管的收缩,挠性管部硬化。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947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专利文献I的设有硬度调整旋钮等操作输入部的机构中,在需要持续对作为动作部的硬度可变部施加用于维持期望硬度的力的情况下,以往未设置用于维持由操作者施加的力的机构等。因此,在专利文献I的硬度调整旋钮中,在操作者的手从硬度调整旋钮离开时,硬度调整旋钮由于在作为动作部的硬度可变部中产生的外力而移动。因此,无法可靠地固定保持动作部。并且,在固定保持动作部时,操作者需要始终对硬度调整部施加力,所以,在固定保持了动作部的状态下动作部的固定保持以外的操作的操作性降低。本发明是着眼于所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插入设备:能够在期望动作状态下可靠地 固定保持插入部的动作部,并且,在固定保持了动作部的状态下高效进行动作部的固定保持以外的操作。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某个方式的插入设备具有:插入部,其在前端部具有动作部,该插入部沿着长度轴延伸设置;保持部,其具有保持壳体,该保持部设置成比所述插入部靠基端方向侧;传递部,其将使所述动作部进行动作的动作输入传递到所述动作部;连动移动部件,其与所述动作部的所述动作连动地相对于所述保持壳体而沿着所述长度轴移动;切换操作部,其在通过所述动作输入而使所述动作部进行动作的可动状态和与所述动作输入无关而固定保持所述动作部的固定状态之间进行所述动作部的状态的切换操作;移动单元,其在所述动作部为所述可动状态时的第I移动位置与所述动作部为所述固定状态时的第2移动位置之间,与所述切换操作对应地进行移动;连杆单元,其具有第I连杆、第2连杆和连结部,所述第2连杆在连杆连结位置处安装在所述第I连杆上,所述连结部按照能够以所述连杆连结位置为中心相互转动为如下状态的方式连结所述第I连杆与所述第2连杆之间:在所述移动单元位于所述第I移动位置时通过所述第I连杆和所述第2连杆形成将所述连杆连结位置作为顶点的大致V字形状、并且在所述移动单元位于所述第2移动位置时通过所述第I连杆和所述第2连杆形成在所述连杆连结位置处不曲折的大致直线形状;以及限制部,其在通过所述连杆单元的所述第I连杆和所述第2连杆形成所述大致直线形状时,限制所述连动移动部件沿着所述长度轴移动,固定保持所述动作部。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的插入设备:能够在期望动作状态下可靠地固定保持插入部的动作部,并且,在固定保持了动作部的状态下高效进行动作部的固定保持以外的操作。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概略图。图2是概略地示出第I实施方式的 内窥镜的第I弯曲部、第2弯曲部和挠性管部的剖面图。图3是图2的II1-1II线剖面图。图4是图2的IV-1V线剖面图。图5是图2的V-V线剖面图。图6是示出第I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保持部的保持壳体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图。图7是示出第I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第2弯曲部为可动状态时的第I弯曲部6和第2弯曲部7的动作状态的概略图。图8是示出第I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第2弯曲部为固定状态时的第I弯曲部和第2弯曲部的动作状态的概略图。图9是示出第I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第2弯曲部为可动状态时对使用切换操作杆的切换操作进行传递的机构的概略图。图10是示出第I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第2弯曲部为固定状态时对使用切换操作杆的切换操作进行传递的机构的概略图。图11是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第I弯曲部、第2弯曲部和挠性管部的剖面图。
图12是图11的12-12线剖面图。图13是图11的13-13线剖面图。图14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保持部的保持壳体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图。图15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第2弯曲部为固定状态时的第I弯曲部和第2弯曲部的动作状态的概略图。图1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第2弯曲部为可动状态时对使用切换操作杆的切换操作进行传递的机构的概略图。图1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第2弯曲部为固定状态时对使用切换操作杆的切换操作进行传递的机构的概略图。图18是图16的18-18线剖面图。图1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内窥镜中对使用切换操作杆的切换操作进行传递的机构的概略图。图20是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第I弯曲部和挠性管部的剖面图。图21是图20的21-21线剖面图。图22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第I弯曲部为可动状态时的保持壳体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图。图23是示 出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第I弯曲部为固定状态时的保持壳体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图。图24是概略地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滑动部件和制动钳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第I弯曲部为可动状态时的保持壳体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图。图26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第I弯曲部为固定状态时的保持壳体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图。图27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内窥镜的第I弯曲部为可动状态时的保持壳体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图。图28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内窥镜的第I弯曲部为固定状态时的保持壳体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图。图29是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前端硬性部5的结构的剖面图。图30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处置器械立起台为可动状态时的保持壳体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图。图31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处置器械立起台为固定状态时的保持壳体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图。图32是示出第I实施方式 第5实施方式的某个变形例的内窥镜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I实施方式)参照图1 图10对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作为插入设备的内窥镜I的结构。内窥镜I是医疗领域中使用的医疗用内窥镜I。如图1所示,内窥镜I具有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的插入部2、以及设置成比插入部2靠基端方向侧的保持部3。插入部2具有前端硬性部5、设置成比前端硬性部5靠基端方向侧的第I弯曲部6、设置成比第I弯曲部6靠基端方向侧的第2弯曲部7、设置成比第2弯曲部7靠基端方向侧的细长的挠性管部8。在保持部3上连接有通用缆线11的一端。在通用缆线11的另一端设有镜体连接器12。通用缆线11经由镜体连接器12与图像处理单元、光源单元等周边单元(未图示)连接。保持部3具有作为外装的保持壳体13。在保持壳体13上设有作为弯曲操作部的弯曲操作旋钮15。通过使用弯曲操作旋钮15的动作输入,第I弯曲部6进行弯曲动作。图2是示出第I弯曲部6、第2弯曲部7和挠性管部8的结构的图。图3是图2的II1-1II线剖面图,图4是图2的IV-1V线剖面图。并且,图5是图2的V-V线剖面图。如图2所示,第I弯曲部6具有第I弯曲管17。第I弯曲管17具有沿着长度轴C并列设置的多个第I弯曲块18。各个第I弯曲块18连结成能够使相邻的第I弯曲块18相互转动。第2弯曲部7具有第2弯曲管21。第2弯曲管21具有沿着长度轴C并列设置的多个第2弯曲块22。各个第2弯曲块22连结成能够使相邻的第2弯曲块22相互转动。第I弯曲管17与第2弯曲管21之间经由连接接头23连结。在第I弯曲管17和第2弯曲管21的外周方向侧设有金属制的第I网状管(第I编带)25。在第I网状管25的外周方向侧包覆有橡胶制的第I外皮26。挠性管部8具有金属制的螺旋管(花线)27。在螺旋管27的外周方向侧设有金属制的第2网状管(第2编带)28。在第2网状管28的外周方向侧包覆有树脂制的第2外皮29。第2弯曲管21和第I网状管25与螺旋管27和第2网状管28之间经由连接接头31连结。在第I外皮26与第2外皮29之间,在第I外皮26的外周部和第2外皮29的外周部上卷绕有线32,并且包覆有粘接剂33。如图2所示,在第1弯曲块18中的位于最前端方向侧的第I弯曲块18A上固定有作为线状部件的4个 弯曲操作线35A 3 的前端。各个弯曲操作线35A 3 沿着长度轴C在插入部2的内部延伸设置。如图3所示,各个弯曲操作线35A 3 配置成绕长度轴C与相邻的弯曲操作线35A 3 分开大致90°。如图2所示,在插入部2的内部,4个第I盘管36A 36D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各个第I盘管36A 36D的前端固定在连接接头31上。如图4所示,各个第I盘管36A 36D配置成绕长度轴C与相邻的第I盘管36A 36D分开大致90°。各个弯曲操作线35A 35D贯穿插入对应的第I盘管36A 36D中。图6是示出保持部3的内部结构的图。如图6所示,在保持壳体13的内周部固定有基板37。在基板37上固定有板状部件39。各个第I盘管36A 36D的基端固定在板状部件39上。各个弯曲操作线35A 3 从板状部件39延伸设置到基端方向侧。并且,在保持壳体13的内部设有带轮41A、41B。在带轮41A上固定有弯曲操作线35A、35B的基端。在带轮41B上固定有弯曲操作线35C、35D的基端。通过使用弯曲操作旋钮15的动作输入,带轮41A、41B旋转。通过带轮41A的旋转,弯曲操作线35A或弯曲操作线35B被牵引。由此,第I弯曲部6例如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弯曲动作。并且,通过带轮41B的旋转,弯曲操作线35C或弯曲操作线3 被牵引。由此,第I弯曲部6例如在左右方向上进行弯曲动作。
并且,如上所述,在第2弯曲部7中,从内周方向侧起依次配置有第2弯曲管21、第I网状管25、第I外皮26。因此,第2弯曲部7具有挠性。因此,通过第I弯曲部6的弯曲而作用有外力,由此,第2弯曲部7弯曲。S卩,第2弯曲部7追随第I弯曲部6的弯曲动作而进行弯曲动作。如上所述,第2弯曲部7成为通过使用弯曲操作旋钮15的动作输入而进行弯曲动作的动作部。并且,弯曲操作线35A 3 成为将动作输入传递到第2弯曲部7的传递部。如图2所示,在插入部2的内部,4个弯曲固定线43A 43D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各个弯曲固定线43A 43D的前端固定在连接接头23上。如图4所示,各个弯曲固定线43A 43D配置成绕长度轴C与相邻的弯曲固定线43A 43D分开大致90°。如图2所示,在插入部2的内部,4个第2盘管45A 4 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各个第2盘管45A 45D的前端固定在连接接头31上。如图5所示,各个第2盘管45A 45D配置成绕长度轴C与相邻的第2盘管45A 4 分开大致90 °。各个弯曲固定线43A 43D贯穿插入对应的第2盘管45A 45D中。如图6所示,各个第2盘管45A 45D的基端固定在板状部件39上。各个弯曲固定线43A 43D从板状部件39延伸设置到基端方向侧。并且,在保持壳体13的内部设有棒状部件46。在棒状部件46上固定有弯曲固定线43A 43D的基端。各个弯曲固定线43A 43D与第2弯曲部7的弯曲动作连动而相对于保持壳体13沿着长度轴C进行移动。即,各个弯曲固定线43A 43D成为与作为动作部的第2弯曲部7的弯曲动作连动而相对于保持壳体13沿着长度轴C进行移动的连动移动部件。如图1和图6所示,在保持壳体13上设有作为切换操作部的切换操作杆47。在切换操作杆47中,在可动状态与固定状态之间进行作为动作部的第2弯曲部7的状态的切换操作。在第2弯曲部7为可动状态时,通过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作用力F1,进行向固定状态的切换操作。并且,在第2弯曲部7为固定状态时,通过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作用力Fl的相反方向的作用力P 1,进行向可动状态的切换操作。图7是示出第2弯曲部7为可动状态时的第I弯曲部6和第2弯曲部7的动作状态的图,图8是示出第2弯曲部7为固定状态时的第I弯曲部6和第2弯曲部7的动作状态的图。如图7所示,在第2弯曲部7为可动状态时,通过使用弯曲操作旋钮15的动作输入,第I弯曲部6弯曲。而且,第2弯曲部7追随第I弯曲部6的弯曲动作而进行弯曲动作。并且,如图8所示,在第2弯曲部7为固定状态时,第2弯曲部7与弯曲操作旋钮15的动作输入无关而被固定保持,不进行弯曲动作。即,第2弯曲部7在不弯曲的笔直状态下被固定保持。因此,通过使用弯曲操作旋钮15的动作输入,仅第I弯曲部6进行弯曲动作。图9和图10是示出对使用切换操作杆47的切换操作进行传递的机构的图。这里,在图9的状态下,第2弯曲部7成为可动 状态,在图10的状态下,第2弯曲部7成为固定状态。如图6、图9和图10所示,切换操作杆47具有第I杆端49A和第I杆端49A的相反侧的第2杆端49B。通过切换操作,从操作者对切换操作杆47的第I杆端49A施加作用力(第I作用力)F1或作用力(第I作用力)F' I。并且,切换操作杆47在第I杆端49A与第2杆端49B之间安装在轴部件51上。通过切换操作,切换操作杆47以轴部件51的转动轴Rl为中心进行转动。在切换操作杆47的第2杆端49B上安装有滑动部件52。通过在切换操作杆47的第I杆端49A上作用有作用力F1,从第2杆端49B对滑动部件52作用有作用力(第2作用力)F2。通过在切换操作杆47的第I杆端49A上作用有作用力F' 1,从第2杆端49B对滑动部件52作用有作用力F2的相反方向的作用力(第2作用力)Fi 2。这里,转动轴Rl与第I杆端49A之间的尺寸Al比转动轴Rl与第2杆端49B之间的尺寸A2大。因此,在进行切换操作时,作用力F2比作用力Fl大。即,与作用于切换操作杆(第I部件)47的作用力(第I作用力)Fl相比,从切换操作杆(第I部件)47对滑动部件(第2部件)52作用的作用力(第2作用力)F2较大。如上所述,切换操作杆47和滑动部件52成为使作用力(第2作用力)F2比作用力(第I作用力)Fl大的力放大单元53。同样,通过切换操作杆47和滑动部件52,作用力(第2作用力)F' 2比作用力(第I作用力)F' I大。如图6、图9和图10所示,在滑动部件52上安装有板状部件55。滑动部件52和板状部件55通过从切换操作杆47作用有作用力(第2作用力)F2或作用力(第2作用力)F' 2而一体移动。即,滑动部件52和板状部件55成为与使用切换操作杆47的切换操作对应地进行移动的移动单元 56。如图9所示,在作为动作部的第2弯曲部7为可动状态时,移动单元56位于第I移动位置。并且,如图10所示,在第2弯曲部7为固定状态时,移动单元56位于第2移动位置。S卩,移动单元56与切换操作杆47的切换操作对应地在第I移动位置与第2移动位置之间移动。在板状部件55上形成有椭圆状的凸轮槽57。并且,在板状部件55上,在凸轮槽57中安装有第I连杆61。第I连杆61形成为大致L字状,具有安装在板状部件55上的第I连杆端62A和第I连杆端62A的相反侧的第2连杆端62B。在第I连杆61的L字的顶点位置安装有轴部件63。轴部件63安装在基板37上。通过移动单元56的移动,从板状部件55对第I连杆61的第I连杆端62A作用有作用力(第I作用力)F3或作用力F3的相反方向的作用力(第I作用力)F' 3。通过在第I连杆端62A上作用有作用力F3或作用力Fi 3,第I连杆61以轴部件63的转动轴R2为中心进行转动。此时,第I连杆端62A在凸轮槽57中移动。并且,在第I连杆61的第2连杆端62B上安装有第2连杆65。第I连杆61与第2连杆65之间经由连结部66连结。通过连结部66形成第I连杆61与第2连杆65的连杆连结位置R3。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能够以连杆连结位置R3为中心相互转动。通过在第I连杆61的第I连杆端62A上作用有作用力F3,从第I连杆61的第2连杆端62B对连结部66作用有作用力(第2作用力)F4。并且,通过在第I连杆61的第I连杆端62A上作用有作用力Fi 3,从第I连杆61的第2连杆端62B对连结部66作用有作用力F4的相反方向的作用力(第2作用力)Fi 4。如上所述,第I连杆61、第2连杆65和连结部66成为连杆单元67。在第I连杆61上作用有作用力(第I作用力)F3或作用力(第I作用力)F' 3时,第I连杆61以轴部件63的转动轴R2为中心进行转动。此时,位于第I连杆61的L字的顶点位置的转动轴R2成为支点部。而且,第I连杆端62A成为从板状部件55作用有作用力(第I作用力)F3或作用力(第I作用力)F' 3的力点部。而且,第2连杆端62B成为在连结部66上作用有作用力(第2作用力)F4或作用力(第2作用力)F' 4的作用点部。SP,第I连杆61是将支点部作为顶点的L字状的曲柄部件。这里,第I连杆端(力点部)62A与轴部件63的转动轴(支点部)R2相距第I距离BI。并且,第2连杆端(作用点部)62B与轴部件63的转动轴(支点部)R2相距第2距离B2。第I距离BI比第2距离B2大。因此,在第I连杆61转动时,作用力F4比作用力F3大。即,与作用于第I连杆(第I部件)61的作用力(第I作用力)F3相比,从第I连杆(第I部件)61作用于连结部(第2部件)66的作用力(第2作用力)F4较大。如上所述,第I连杆61和连结部66成为使作用力(第2作用力)F4比作用力(第I作用力)F3大的力放大单元68。同样,通过第I连杆61和连结部66,作用力(第2作用力)F' 4比作用力(第I作用力)Fi 3 大。如图9所示,在移动单元56位于第I移动位置时,通过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形成将连杆连结位置R3作为顶点的大致V字形状。这里,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通过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形成第I角度α I和第2角度α 2。在通过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形成大致V字形状的状态下,第I角度α I小于180°,第2角度α 2大于180°。通过从该状态起在第I连杆61上作用有作用力F3,第I连杆61以轴部件63的转动轴R2为中心进行转动。而且,从第I连杆61对连杆单元67的连结部66作用有作用力F4。通过在连结部66上作用有作用力F4,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以连杆连结位置R3为中心相互转动。由此,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第I角度α I增大而接近180°。并且,第2角度α 2减小而接近180°。而且,如图10所示,在移动单元56移动到第2移动位置时,通过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形成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不曲折的大致直线形状。在通过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下,在第I连杆61上,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3的方向上作用有作用力Ρ1。并 且,在第2连杆65上,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3的方向上作用有作用力Ρ2。作用力Pl和作用力Ρ2为相同大小。并且,作用力Pl和作用力Ρ2的大小与tan(α 1/2)成比例。在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下,由于α I成为大致180°,所以α 1/2成为大致90°。因此,作用力Pl和作用力Ρ2增大为无限大。如上所述,连杆单元67具有增力部69,该增力部69在形成大致直线形状时,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3的方向上,在第I连杆61上作用有作用力Pl,在第2连杆65上作用有作用力Ρ2。在第2连杆65上安装有棒状部件46。在棒状部件46上形成有大致椭圆状的滑动孔71。在滑动孔71中贯穿插入有轴部件63。在通过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下,作用于第2连杆65的作用力Ρ2也作用于棒状部件46。此时,作用力Ρ2的方向与基端方向大致相同,如上所述,作用力Ρ2增大为无限大。因此,通过作用力Ρ2,棒状部件46向基端方向移动。此时,滑动孔71相对于轴部件63向基端方向移动。另外,由于作用力Ρ2增大为无限大,所以,棒状部件46向基端方向移动。因此,在通过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形成大致V字形状的状态下等作用于棒状部件46的作用力为零或较小(不会增大为无限大)的情况下,棒状部件46不移动。通过使棒状部件46向基端方向移动,在弯曲固定线43Α 43D上作用有作为限制力的牵引力。由此,向基端方向牵引弯曲固定线43Α 43D。通过牵引弯曲固定线43Α 43D,弯曲固定线43Α 43D保持张紧状态,限制弯曲固定线43Α 43D沿着长度轴C移动。即,棒状部件46成为限制弯曲固定线43Α 43D沿着长度轴C移动的限制部。并且,通过牵引各个弯曲固定线43Α 43D,在不弯曲的笔直状态下固定保持第2弯曲部7。并且,在通过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形成大致直线形状时,作用力Pl和作用力P2增大为无限大。因此,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Pl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3的方向上作用于第I连杆61,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P2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3的方向上作用于第2连杆65。因此,通过由增力部69产生的作用力Pl和作用力P2,保持连杆连结位置R3处的大致直线形状。并且,在固定保持了作为动作部的第2弯曲部7的状态下,作用有相对于固定保持第2弯曲部7的力的反作用力。因此,从作为连动移动部件的弯曲固定线43A 43D对棒状部件46作用有相对于牵引力(限制力)的反作用力。这里,通过在棒状部件46上作用有作用力P2,棒状部件46向基端方向移动,从棒状部件46对弯曲固定线43A 43D作用有作为限制力的牵引力。而且,限制弯曲固定线43A 43D沿着长度轴C移动。由于作用力P2增大为无限大,所以,弯曲固定线43A 43D的牵引力增大。通过使作为限制力的牵引力增大,可靠地限制弯曲固定线43A 43D沿着长度轴C移动,可靠地固定保持第2弯曲部7。并且,由于作用力P2增大为无限大,所以,来自弯曲固定线43A 43D的相对于牵引力(限制力)的反作用力被吸收。并且,如上所述,通过作用力Pl和作用力P2,保持连杆连结位置R3处的大 致直线形状。因此,当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形成大致直线形状时,不需要为了防止由于相对于牵引力的反作用力使第2弯曲部7变化为可动状态而使操作者始终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作用力Fl。即,即使在操作者不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作用力Fl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因此,在第2弯曲部7的固定状态时,使第I弯曲部6进行弯曲动作的动作输入等的操作性提高。即,在第2弯曲部7的固定状态时,第2弯曲部7的固定保持以外的操作的操作性提高。并且,通过力放大单元53 (切换操作杆47、滑动部件52),与操作者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的作用力(第I作用力)Fl相比,从切换操作杆47对滑动部件52作用的作用力(第2作用力)F2较大。通过使作用力F2比作用力Fl大,作为限制力的弯曲固定线43A 43D的牵引力被放大。并且,通过力放大单元68 (第I连杆61、连结部66),与从板状部件55对第I连杆61作用的作用力(第I作用力)F3相比,从第I连杆61对连结部66作用的作用力(第2作用力)F4较大。通过使作用力F4比作用力F3大,作为限制力的弯曲固定线43A 43D的牵引力被放大。如图6所示,在保持壳体13的内部设有止挡部件73。止挡部件73固定在基板37上。当连杆单元67从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形成第I角度α I小于180°且第2角度α 2大于180°的大致V字形状的状态变化为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时,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连杆单元67与止挡部件73抵接。通过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使连杆单元67与止挡部件73抵接,防止连杆单元67变化为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形成第I角度α 大于180°且第2角度α2小于180°的倒V字形状的状态。由此,更加可靠地按照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来保持连杆单元67。通过保持大致直线形状,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Pl作用于第I连杆61,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Ρ2作用于第2连杆65。由此,以足够大的牵引力牵引弯曲固定线43Α 43D。并且,在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的连杆单元67中,第I角度α I大于180°且小于185°,第2角度α 2大于175°且小于180°。即,第I角度α I稍大于180°,第2角度α 2稍小于180°。由此,连杆单元67很难变化为通过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形成第I角度α I小于180°且第2角度α 2大于180°的大致V字形状的状态。因此,更加可靠地按照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来保持连杆单元67。并且,在通过使用切换操作杆47的切换操作而使第2弯曲部7从固定状态切换为可动状态时,移动单元56 (滑动部件52、板状部件55)从第2移动位置移动到第I移动位置。由此,在第I连杆61上作用有作用力Fi 3,第I连杆61以轴部件63的转动轴R2为中心进行转动。而且,从第I连杆61对连杆单元67的连结部66作用有作用力Γ 4。通过在连结部66上作用有作用力Γ 4,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使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成为相互曲折的状态。此时,第I角度α I小于180°,第2角度α 2大于180°。由于作用力F' 4的方向与作用力Pl的方向和作用力Ρ2的方向不同,所以,即使在作用力F' 4较小的情况下,也容易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使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成为相互曲折的状态。即,即使在操作者利用切换操作杆47施加的作用力F' I较小的情况下,也容易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使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成为相互曲折的状态。并且,通过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使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相互曲折,成为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不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因此,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Ρ2不作用于连杆单元67,不吸收来自弯曲固定线43Α 43D的相对于牵引力(限制力)的反作用力。因此,通过相对于牵引力的反作用力,连杆单元67的状态变化为通过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形成大致V字形状的状态。如上所述,即使在操作者利用切换操作杆47施加的作用力F' I较小的情况下,也容易将第2弯曲部7切换为可动状态。因此,在所述结构的作为插入设备的内窥镜I中,发挥以下效果。即,在内窥镜I中,在通过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形成大致直线形状时,作用力Pl和作用力Ρ2增大为无限大。因此,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Pl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3的方向上作用于第I连杆61,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Ρ2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3的方向上作用于第2连杆65。因此,通过由增力部69产生的作用力Pl和作用力Ρ2,能够保持连杆连结位置R3处的大致直线形状。并且,在固定保持 了作为动作部的第2弯曲部7的状态下,作用有相对于固定保持第2弯曲部7的力的反作用力。因此,从作为连动移动部件的弯曲固定线43Α 43D对棒状部件46作用有相对于牵引力(限制力)的反作用力。这里,通过在棒状部件46上作用有作用力Ρ2,棒状部件46向基端方向移动,从棒状部件46对弯曲固定线43Α 43D作用有作为限制力的牵引力。而且,限制弯曲固定线43Α 43D沿着长度轴C移动。由于作用力Ρ2增大为无限大,所以,弯曲固定线43Α 43D的牵引力增大。通过使作为限制力的牵引力增大,可靠地限制弯曲固定线43Α 43D沿着长度轴C移动,能够可靠地在期望动作状态下固定保持弟2弯曲部7。并且,由于作用力Ρ2增大为无限大,所以,来自弯曲固定线43Α 43D的相对于牵引力(限制力)的反作用力被吸收。并且,如上所述,通过作用力Pl和作用力Ρ2,保持连杆连结位置R3处的大致直线形状。因此,当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形成大致直线形状时,不需要为了防止由于相对于牵引力的反作用力使第2弯曲部7变化为可动状态而使操作者始终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作用力Fl。即,即使在操作者不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作用力Fl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因此,在第2弯曲部7的固定状态时,能够高效进行使第I弯曲部6进行弯曲动作的动作输入等。即,在第2弯曲部7的固定状态时,能够高效进行第2弯曲部7的固定保持以外的操作。
并且,通过力放大单元53 (切换操作杆47、滑动部件52),与操作者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的作用力(第I作用力)Fl相比,从切换操作杆47对滑动部件52作用的作用力(第2作用力)F2较大。通过使作用力F2比作用力Fl大,作为限制力的弯曲固定线43A 43D的牵引力被放大。并且,通过力放大单元68 (第I连杆61、连结部66),与从板状部件55对第I连杆61作用的作用力(第I作用力)F3相比,从第I连杆61对连结部66作用的作用力(第2作用力)F4较大。通过使作用力F4比作用力F3大,作为限制力的弯曲固定线43A 43D的牵引力被放大。如上所述,通过力放大单元53和力放大单元68,能够更加可靠地限制弯曲固定线43A 43D沿着长度轴C移动。并且,当连杆单元67从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形成第I角度α I小于180°且第2角度α 2大于180°的大致V字形状的状态变化为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时,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连杆单元67与止挡部件73抵接。通过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使连杆单元67与止挡部件73抵接,防止连杆单元67变化为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形成第I角度α I大于180°且第2角度α 2小于180°的倒V字形状的状态。由此,更加可靠地按照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来保持连杆单元67。通过保持大致直线形状,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Pl作用于第I连杆61,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Ρ2作用于第2连杆65。由此,能够以足够大的牵引力牵引弯曲固定线43Α 43D。并且,在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的连杆单元67中,第I角度α I稍大于180°,第2角度α 2稍小于180°。由此,连杆单元67很难变化为通过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形成第I角度α I小于180°且第2角度α 2大于180°的大致V字形状的状态。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按照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来保持连杆单元67。(第2实施方式)接着,参照图11 图18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部分和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图11是示出第I弯 曲部6、第2弯曲部7和挠性管部8的结构的图。图12是图11的12-12线剖面图,图13是图11的13-13线剖面图。如图11所示,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本实施方式的作为插入设备的内窥镜I的插入部2具有第I弯曲部6、第2弯曲部7和挠性管部8。在第I弯曲部6中,在第I弯曲块18中的位于最前端方向侧的第I弯曲块18Α上固定有4个弯曲操作线35Α 35D的前端。并且,在插入部2的内部,4个第I盘管81Α 81D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各个第I盘管81Α 81D的前端固定在第I弯曲部6与第2弯曲部7之间的连接接头23上。如图12所示,各个第I盘管81Α 81D配置成绕长度轴C与相邻的第I盘管8IA 8ID分开大致90°。各个弯曲操作线35Α 3 贯穿插入对应的第I盘管81Α 81D中。并且,在插入部2的内部,4个第2盘管82Α 82D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各个第2盘管82Α 82D的前端固定在第2弯曲部7与挠性管部8之间的连接接头31上。如图13所示,各个第2盘管82Α 82D配置成绕长度轴C与相邻的第2盘管82Α 82D分开大致90°。各个第I盘管81Α 81D贯穿插入对应的第2盘管82Α 82D中。图14是示出保持部3的保持壳体13的内部结构的图。如图14所示,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在保持壳体13的内部设有基板37、板状部件39和带轮41Α、41Β。在带轮41Α上固定有弯曲操作线35Α、35Β的基端。在带轮41Β上固定有弯曲操作线35C、35D的基端。而且,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通过使用弯曲操作旋钮15的动作输入而使带轮41A旋转,由此,弯曲操作线35A或弯曲操作线35B被牵引。由此,第I弯曲部6例如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弯曲动作。并且,通过带轮41B的旋转,弯曲操作线35C或弯曲操作线3 被牵引。由此,第I弯曲部6例如在左右方向上进行弯曲动作。并且,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在第2弯曲部7中,从内周方向侧起依次配置有第2弯曲管21、第I网状管25、第I外皮26。因此,第2弯曲部7具有挠性。因此,通过第I弯曲部6的弯曲而作用有外力,由此,第2弯曲部7弯曲。即,第2弯曲部7追随第I弯曲部6的弯曲动作而进行弯曲动作。如上所述,第2弯曲部7成为通过使用弯曲操作旋钮15的动作输入而进行弯曲动作的动作部。并且,弯曲操作线35A 3 成为将动作输入传递到第2弯曲部7的传递部。如图14所示,各个第2盘管82A 82D的基端固定在板状部件39上。各个第I盘管81A 81D从板状部件39延伸设置到基端方向侧。在基板37上固定有柱状部件83。柱状部件83位于比板状部件39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在柱状部件83上,沿着长度轴C形成有4个槽状部85A 85D。并且,在保持壳体13的内部设有4个移动体87A 87D。在各个移动体87A 87D上固定有对应的第I盘管81A 81D的基端。各个弯曲操作线35A 3 从对应的移动体87A 87D延伸设置到基端方向侧。与第2弯曲部7的弯曲动作连动,各个第I盘管81A 81D相对于保持壳体13沿着长度轴C移动。此时,各个移动体87A 87D与对应的第I盘管81A 81D —体移动。S卩,各个移动体87A 87D成为与作为动作部的第2弯曲部7的弯曲动作连动而相对于保持壳体13沿着长度轴C进行移动的连动移动部件。这里,各个移动体87A 87D在对应的槽状部85A 85D的内部移动。

在切换操作杆47中,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在可动状态与固定状态之间进行作为动作部的第2弯曲部7的状态的切换操作。在第2弯曲部7为可动状态时,通过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作用力F1,进行向固定状态的切换操作。并且,在第2弯曲部7为固定状态时,通过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作用力Fl的相反方向的作用力Γ 1,进行向可动状态的切换操作。在第2弯曲部7为可动状态时,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通过使用弯曲操作旋钮15的动作输入,第I弯曲部6弯曲。而且,第2弯曲部7追随第I弯曲部6的弯曲动作而进行弯曲动作。图15是示出第2弯曲部7为固定状态时的第I弯曲部6和第2弯曲部7的动作状态的图。如图15所示,在第2弯曲部7为固定状态时,第2弯曲部7与弯曲操作旋钮15的动作输入无关而被固定保持,不进行弯曲动作。因此,通过使用弯曲操作旋钮15的动作输入,仅第I弯曲部6进行弯曲动作。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I实施方式不同,即使在第2弯曲部7为笔直状态以外的状态下,也能够固定保持第2弯曲部7。因此,在各种弯曲状态下固定保持第2弯曲部7 (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图16和图17是示出对使用切换操作杆47的切换操作进行传递的机构的图。这里,在图16的状态下第2弯曲部7成为可动状态,在图17的状态下第2弯曲部7成为固定状态。如图16和图17所示,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在保持壳体13的内部设有移动单元56、连杆单元67和止挡部件73。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移动单元56具有滑动部件52和板状部件55。并且,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连杆单元67具有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这里,由于滑动部件52、板状部件55、第I连杆61、第2连杆65和止挡部件73的结构和作用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在保持壳体13的内部设置棒状部件46。取而代之,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单元56具有沿着长度轴C移动的滑动部件89。滑动部件89安装在连杆单元67的第2连杆65上。如图16所示,在移动单元56位于第I移动位置时,滑动部件89位于第I滑动位置。并且,如图17所示,在移动单元56位于第2移动位置时,滑动部件89位于第2滑动位置。另外,在柱状部件83上沿着长度轴C设有孔状部91。滑动部件89在第I滑动位置与第2滑动位置之间在孔状部91的内部移动。并且,在滑动部件89上形成有滑动孔93。在滑动部件89移动时,滑动孔93相对于轴部件63沿着长度轴C移动。在第I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移动单元56位于第2移动位置时,通过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形成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不曲折的大致直线形状。在通过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下,在第I连杆61上,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3的方向上作用有作用力P1。并且,在第2连杆65上,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3的方向上作用有作用力P2。此时,作用力P2也作用于滑动部件89。作用力P2的作用方向与基端方向大致一致,作用力P2增大为无限大。因此,通过作用有作用力P2,滑动部件89沿着基端方向从第I滑动位置移动到第2滑动位置。 图18是图16的18-18线剖面图。如图16 图18所示,在柱状部件83上,沿着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形成有2个连通槽95A、95B。通过连通槽95A连通孔状部91与槽状部85A、85C之间。并且,通过连通槽95B连通孔状部91与槽状部85Β、8 之间。在连通槽95Α中配置有制动钳97Α和制动片98Α。并且,在连通槽95Β中配置有制动钳97Β和制动片98Β。滑动部件89通过作用有作用力Ρ2而移动到第2滑动位置。此时,在滑动部件(第I部件)89上作用有朝向基端方向的作用力(第I作用力)F5。通过使滑动部件89移动到第2滑动位置,从滑动部件89对制动钳(第2部件)97Α作用有作用力(第2作用力)F6,从滑动部件89对制动钳(第2部件)97Β作用有作用力(第2作用力)F7。作用力F6和作用力F7作用在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上。通过作用有作用力F6,制动钳97A和制动片98A在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即,制动钳97A和制动片98A在不与长度轴C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由此,制动片98A与作为连动移动部件的移动体87A、87C抵接。此时,从制动片98A对移动体87A、87C作用有限制力。通过来自制动片98A的限制力,移动体87A、87C被夹持在制动片98A与柱状部件83之间,限制移动体87A、87C沿着长度轴C移动。同样,通过作用有作用力F7,制动钳97B和制动片98B在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即,制动钳97B和制动片98B在不与长度轴C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由此,制动片98B与作为连动移动部件的移动体87B、87D抵接。此时,从制动片98B对移动体87B、87D作用有限制力。通过来自制动片98B的限制力,移动体87B、87D被夹持在制动片98B与柱状部件83之间,限制移动体87B、87D沿着长度轴C移动。如上所述,通过限制各个移动体87A 87D沿着长度轴C移动,对应的第I盘管81A 81D的形状被保持在前端与移动体87A 87D之间。通过保持第I盘管81A 81D的形状,固定保持作为动作部的第2弯曲部7。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钳97A、97B和制动片98A、98B成为限制移动体87A 87D沿着长度轴C移动的限制部。并且,制动钳97A、97B和制动片98A、98B成为在不与长度轴C平行(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并与作为连动移动部件的移动体87A 87D抵接的抵接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制动钳97A、97B和制动片98A、98B在不与长度轴C平行的方向上移动,限制移动体87A 87D沿着长度轴C移动。因此,关于各个移动体87A 87D,只要在与长度轴C平行的方向上的规定范围内,则能够在任意位置上进行位置保持。因此,能够在笔直状态以外的各种弯曲状态下固定保持第2弯曲部7。如图16所示,在滑动部件89上设有相对于长度轴C倾斜的第I倾斜面101AU01B。第I倾斜面IOlA与长度轴C之间的锐角(第I锐角)Y I和第I倾斜面IOlB与长度轴C之间的锐角(第I锐角)Y 2小于45°。并且,在制动钳97A上形成有与第I倾斜面IOlA平行的第2倾斜面102A。第2倾斜面102A与长度轴C之间的锐角(第2锐角)Θ I小于45°。通过从第I倾斜面IOlA对第2倾斜面102A作用有与长度轴C垂直的作用力F6,制动钳97A和制动片98A在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这里,由于锐角Yl和锐角Θ I小于45°,所以,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上的作用力F6比与长度轴C平行的方向上的作用力F5大。并且,在制动钳97B上形成有与第I倾斜面IOlB平行的第2倾斜面102B。第2倾斜面102B与长度轴C之间的锐角(第2锐角)Θ 2小于45°。通过从第I倾斜面IOlB对第2倾斜面102B作用有与长度轴C垂直的作用力F7,制动钳97B和制动片98B在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这里,由于锐角Y 2和锐角Θ 2小于45° ,所以,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上的作用力F7比与长度轴C平行的方向上的作用力F5大。如上所述,滑动部件89、制动钳97A、97B和制动片98A、98B成为使作用力(第2作用力)F6、F7比作用力(第I作用力)F5大的力放大单元103。通过使作用力F6比作用力F5大,限制移动体87A、87C移动的限制力被放大。并且,通过使作用力F7比作用力F5大,限制移动体87B、87D移动的限制力被放大。并且,在第I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通过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形成大致直线形状时,作用力Pl和作用力P2增大为无限大。因此,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Pl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3的方向上作用于第I连杆61,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P2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3的方向上作用于第2连杆65。因此,通过由增力部69产生的作用力Pl和作用力P2,保持连杆连结位置R3处的大致直线形状。并且,在固定保持了作为动作部的第2弯曲部7的状态下,作用有相对于固定保持第2弯曲部7的力的反作用力。因此,从作为连动移动部件的移动体87A 87D经由制动钳97A、97B和制动片98A、98B对滑动部件89作用有相对于限制力的反作用力。这里,通过在滑动部件89上作用有作用力P2,滑动部件89向基端方向移动。而且,从制动片98A对移动体87A、87C作用有限制力,从制动片98B对移动体87B、87D作用有限制力。而且,限制移动体87A 87D沿着长度轴C移动。由于作用力P2增大为无限大,所以,移动体87A 87D的限制力增大。通过使限制力增大,可靠地限制移动体87A 87D沿着长度轴C移动,可靠地固定保持第2弯曲部7。并且,由于作用力P2增大为无限大,所以,来自移动体87A 87D的相对于限制力的反作用力被吸收。并且,如上所述,通过作用力Pl和作用力P2,保持连杆连结位置R3处的大致直线形状。因 此,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形成大致直线形状时,不需要为了防止由于相对于限制力的反作用力使第2弯曲部7变化为可动状态而使操作者始终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作用力Fl。即,即使在操作者不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作用力Fl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在连杆连结位置R3处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因此,即使在操作者不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作用力Fl的情况下,滑动部件89也能够在第2滑动位置进行位置保持。因此,在第2弯曲部7的固定状态时,使第I弯曲部6进行弯曲动作的动作输入等的操作性提高。S卩,在第2弯曲部7的固定状态时,第2弯曲部7的固定保持以外的操作的操作性提高。如图16 图18所示,在保持壳体13的内部设有弹簧部件105AU05B。各个弹簧部件105AU05B的一端与制动钳97A连接,另一端与制动钳97B连接。在未作用有作用力F6的状态下,制动钳97A和制动片98A通过来自弹簧部件105AU05B的施力而保持在不与移动体87A、87C抵接的位置。此时,由于制动片98A不与移动体87A、87C抵接,所以,移动体87A、87C能够沿着长度轴C移动。同样,在未作用有作用力F7的状态下,制动钳97B和制动片98B通过来自弹簧部件105AU05B的施力而保持在不与移动体87B、87D抵接的位置。此时,由于制动片98B不与移动体87B、87D抵接,所以,移动体87B、87D能够沿着长度轴C移动。因此,在未作用有作用力F6、F7的状态下,移动体87A 87D能够沿着长度轴C移动,所以,第2弯曲部7成为可动状态。因此,在所述结构的作为插入设备的内窥镜I中,除了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以外,还发挥以下效果。即,在内窥镜I中,通过使制动钳97A、97B和制动片98A、98B在不与长度轴平行的方向上移动,限制移动体87A 87D沿着长度轴C移动。因此,关于各个移动体87A 87D,只要在与长度轴C平行的方向上的规定范围内,则能够在任意位置上进行位置保持。因此,能够在笔直状态以外的各种弯曲状态下固定保持第2弯曲部7。并且,通过力放大单元103 (滑动部件89、制动钳97A、97B、制动片98A、98B),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上的作用力(第2作用力)F6、F7比与长度轴C平行的方向上的作用力(第I作用力)F5大。通过使作用力F6、F7比作用力F5大,限制移动体87A 87D移动的限制力被放大。如上所述,通过力放大单元103,能够更加可靠地限制移动体87A 87D沿着长度轴C移动。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第2实施方式中,弹簧部件105AU05B的一端与制动钳97A连接,另一端与制动钳97B连接,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变形例,如图19所示,也可以代替弹簧部件105A、105B而设置弹簧部件107A 107D。弹簧部件107AU07B的一端与保持壳体13连接,另一端与制动钳97A连接。在未作用有作用力F6的状态下,制动钳97A和制动片98A通过来自弹簧部件107AU07B的施力而保持在不与移动体87A、87C抵接的位置。并且,弹簧部件107C、107D的一端与保持壳体13连接,另一端与制动钳97B连接。在未作用有作用力F7的状态下,制动钳97B和制动片98B通过来自弹簧部件105CU05D的施力而保持在不与移动体87B、87D抵接的位置。(第3实施方式)接着,参照图20 图24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I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相同部分和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I中,不设置第2弯曲部7。图20是示出第I弯曲部6和挠性管部8的结构的图。图21是图20的21-21线剖面图。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作为插入设备的内窥镜I的插入部2中,在第I弯曲部6与挠性管部8之间设有连接接头111。第I弯曲管17和第I网状管25与螺旋管27和第2网状管28之间经由连接接头111连结。在第I弯曲部6中,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在第I弯曲块18中的位于最前端方向侧的第I弯曲块18A上固定有4个弯曲操作线35A 35D的前端。并且,在插入部2的内部,4个盘管112A 112D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各个盘管112A 112D的前端固定在第I弯曲部6与挠性管部8之间的连接接头111上。如图21所示,各个盘管112A 112D配置成绕长度轴C与相邻的盘管112A 112D分开大致90°。各个弯曲操作线35A 3 贯穿插入对应的盘管112A 112D中。图22和图23是示出保持部3的保持壳体13的内部结构的图。并且,图24是示出滑动部件115和制动钳125AU25B的结构的图。如图22和图23所示,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在保持壳体13的内部设有基板37、板状部件39、带轮41A、41B和柱状部件83。在带轮41A上固定有弯曲操作线35A、35B的基端。在带轮41B上固定有弯曲操作线35C、35D的基端。而且,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通过使用弯曲操作旋钮15的动作输入而使带轮41A旋转,由此,弯曲操作线35A或弯曲操作线35B被牵引。由此,第I弯曲部6例如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弯曲动作。并且,通过带轮41B的旋转,弯曲操作线35C或弯曲操作线3 被牵引。由此,第I弯曲部6例如在左右方向上进行弯曲动作。如上所述,第I弯曲部6成为通过使用弯曲操作旋钮15的动作输入而进行弯曲动作的动作部。并且,弯曲操作线35A 3 成为将动作输入传递到第I弯曲部6的传递部。如图22和图23所示,各个盘管112A 112D的基端固定在板状部件39上。各个弯曲操作线35A 3 从板状部件39延伸设置到基端方向侧。在比板状部件39靠基端方向侧的部位,在各个弯曲操作线35A 35D的外周部固定有对应的移动体113A 113D。在弯曲操作线35A 3 被牵引而使第I弯曲部6进行弯曲动作时,与第I弯曲部6的弯曲动作连动,各个移动体113A 113D相对于保持壳体13沿着长度轴C移动。此时,各个移动体113A 113D与对应的弯曲操作线35A 3 —体移动。g卩,各个移动体113A 113D成为与作为动作部的第I弯曲部6的弯曲动作连动而相对于保持壳体13沿着长度轴C进行移动的连动移动部件。这里,各个移动体113A 113D在形成于柱状部件83上的对应的槽状部85A 85D的内部移动。
`
在切换操作杆47中,在可动状态与固定状态之间进行作为动作部的第I弯曲部6的状态的切换操作。在第I弯曲部6为可动状态时,通过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作用力F1,进行向固定状态的切换操作。并且,在第2弯曲部7为固定状态时,通过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作用力Fl的相反方向的作用力Γ 1,进行向可动状态的切换操作。在第I弯曲部6为可动状态时,通过使用弯曲操作旋钮15的动作输入,第I弯曲部6弯曲。另一方面,在第I弯曲部6为固定状态时,第I弯曲部6与弯曲操作旋钮15的动作输入无关而被固定保持,不进行弯曲动作。这里,在图22的状态下第I弯曲部6成为可动状态,在图23的状态下第I弯曲部6成为固定状态。如图22和图23所示,与第I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同样,在保持壳体13的内部设有移动单兀56。与第I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同样,移动单兀56具有滑动部件52。并且,移动单元56具有安装在滑动部件52上的滑动部件115。滑动部件115能够沿着长度轴C移动。如图22所示,在移动单元56位于第I移动位置时,滑动部件115位于第I滑动位置。并且,如图23所示,在移动单元56位于第2移动位置时,滑动部件115位于第2滑动位置。滑动部件115在第I滑动位置与第2滑动位置之间在孔状部91的内部移动。在滑动部件115中具有连杆单元117。与第I实施方式的连杆单元67同样,连杆单元117具有第I连杆121、第2连杆122、连结第I连杆121与第2连杆122之间的连结部123。连杆单元117在连结部123处安装在滑动部件115上。并且,通过连结部123形成第I连杆121与第2连杆122的连杆连结位置R4。第I连杆121和第2连杆122能够以连杆连结位置R4为中心相互转动。通过使滑动部件115沿着长度轴C移动,在连结部123上作用有作用力F8或作用力F8的相反方向的作用力Fi 8。如图22所示,在滑动部件115位于第I滑动位置时,通过第I连杆121和第2连杆122形成将连杆连结位置R4作为顶点的大致V字形状。通过使滑动部件115从该状态起移动到第2滑动位置,在连结部123上作用有作用力F8。由此,第I连杆121和第2连杆122以连杆连结位置R4为中心相互转动。而且,如图23所示,通过第I连杆121和第2连杆122形成在连杆连结位置R4处不曲折的大致直线形状。在通过第I连杆121和第2连杆122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下,在第I连杆121上,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4的方向上作用有作用力P3。并且,在第2连杆122上,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4的方向上作用有作用力P4。在本实施方式中,作用力P3和作用力P3作用在与长度轴C大致垂直的方向上,作用力P3和作用力P4为相同大小。并且,当设在连杆连结位置处通过第I连杆121和第2连杆122形成的角度为α 3时(参照图24),作用力Ρ3和作用力Ρ4的大小与tan ( α 3/2)成比例。在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下,由于α 3成为大致180°,所以α 3/2成为大致90°。因此,作用力Ρ3和作用力Ρ4增大为无限大。如上所述,连杆单元117具有增力部119,该增力部119在形成大致直线形状时,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4的方向上,在第I连杆121上作用有作用力Ρ3,在第2连杆122上作用有作用力Ρ4。如图22 图24所示,在柱状部件83的连通槽95Α中配置有制动钳125Α和制动片126Α。并且,在连 通槽95Β中配置有制动钳125Β和制动片126Β。如图24所示,制动钳125Α安装在第I连杆121上,制动钳125Β安装在第2连杆122上。当在连杆连结位置R4处通过第I连杆121和第2连杆122形成大致直线形状时,在第I连杆121上作用有作用力Ρ3。通过作用有作用力Ρ3,制动钳125Α和制动片126Α在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上移动。S卩,制动钳125Α和制动片126Α在不与长度轴C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由此,制动片126Α与作为连动移动部件的移动体113AU13C抵接。此时,从制动片126Α对移动体113AU13C作用有限制力。通过来自制动片126Α的限制力,移动体113Α、113C被夹持在制动片126Α与柱状部件83之间,限制移动体113Α、113C沿着长度轴C移动。同样,通过在第2连杆122上作用有作用力Ρ2,制动钳125Β和制动片126Β在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上移动。S卩,制动钳125Β和制动片126Β在不与长度轴C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由此,制动片126Β与作为连动移动部件的移动体113BU13D抵接。此时,从制动片126Β对移动体113BU13D作用有限制力。通过来自制动片126Β的限制力,移动体113Β、113D被夹持在制动片126Β与柱状部件83之间,限制移动体113Β、113D沿着长度轴C移动。如上所述,通过限制各个移动体113Α 113D沿着长度轴C移动,对应的弯曲操作线35Α 35D的形状被保持在前端与移动体113Α 113D之间。通过保持弯曲操作线35Α 35D的形状,固定保持作为动作部的第I弯曲部6。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钳125AU25B和制动片126A、126B成为限制移动体113A 113D沿着长度轴C移动的限制部。并且,制动钳125AU25B和制动片126AU26B成为在不与长度轴C平行(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并与作为连动移动部件的移动体113A 113D抵接的抵接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制动钳125AU25B和制动片126A、125B在不与长度轴C平行的方向上移动,限制移动体113A 113D沿着长度轴C移动。因此,关于各个移动体113A 113D,只要在与长度轴C平行的方向上的规定范围内,则能够在任意位置上进行位置保持。因此,能够在笔直状态以外的各种弯曲状态下固定保持第I弯曲部6。这里,如上所述,在通过第I连杆121和第2连杆122形成大致直线形状时,作用力P3和作用力P4增大为无 限大。因此,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P3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4的方向上作用于第I连杆121,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P4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4的方向上作用于第2连杆122。因此,通过由增力部119产生的作用力P3和作用力P4,保持连杆连结位置R4处的大致直线形状。并且,在固定保持了作为动作部的第I弯曲部6的状态下,作用有相对于固定保持第I弯曲部6的力的反作用力。因此,从作为连动移动部件的移动体113A 113D经由制动钳125AU25B和制动片126AU26B对连杆单元117作用有相对于限制力的反作用力。这里,通过在第I连杆121上作用有作用力P3,制动片126A在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而且,从制动片126A对移动体113AU13C作用有限制力。并且,通过在第2连杆122上作用有作用力P4,制动片126B在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上移动。从制动片126B对移动体113BU13D作用有限制力。而且,限制移动体113A 113D沿着长度轴C移动。由于作用力P3和作用力P4增大为无限大,所以,移动体113A 113D的限制力增大。通过使限制力增大,可靠地限制移动体113A 113D沿着长度轴C移动,可靠地固定保持第I弯曲部6。并且,由于作用力P3和作用力P4增大为无限大,所以,来自移动体87A 87D的相对于限制力的反作用力被吸收。并且,如上所述,通过作用力P3和作用力P4,保持连杆连结位置R4处的大致直线形状。因此,当在连杆连结位置R4处形成大致直线形状时,不需要为了防止由于相对于限制力的反作用力使第I弯曲部6变化为可动状态而使操作者始终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作用力Fl。即,在操作者不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作用力Fl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在连杆连结位置R4处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因此,在第I弯曲部6的固定状态时,第I弯曲部6的固定保持以外的操作的操作性提高。并且,在通过使用切换操作杆47的切换操作而使第2弯曲部7从固定状态切换为可动状态时,滑动部件115从第2滑动位置移动到第I滑动位置。由此,通过在连杆单元117的连结部123上作用有作用力Γ 8,在连杆连结位置R4处使第I连杆121和第2连杆122成为相互曲折的状态。作用力P 8作用在与长度轴C平行的方向上,作用力Γ 8的方向与作用力P3的方向和作用力P4的方向不同。因此,即使在作用力F' 8较小的情况下,也容易在连杆连结位置R4处使第I连杆121和第2连杆122形成相互曲折的状态。即,即使在操作者利用切换操作杆47施加的作用力F' I较小的情况下,也容易在连杆连结位置R4处使第I连杆121和第2连杆122成为相互曲折的状态。并且,通过在连杆连结位置R4处使第I连杆121和第2连杆122相互曲折,成为在连杆连结位置R4处不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因此,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P3和作用力P4不作用于连杆单元117,不吸收来自移动体113A 113D的相对于限制力的反作用力。因此,通过相对于限制力的反作用力,连杆单元117的状态变化为通过第I连杆121和第2连杆122在连杆连结位置R4处形成大致V字形状的状态。如上所述,即使在操作者利用切换操作杆47施加的作用力F' I较小的情况下,也容易将第I弯曲部6切换为可动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制动钳125AU25B安装在连杆单元117上。因此,不需要设置第2实施方式中设置的第I倾斜面101AU01B和第2倾斜面102AU02B。并且,也不需要设置第2实施方式中设置的弹簧部件105AU05B。因此,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实现限制移动体113A 113D (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应于移动体87A 87D。)沿着长度轴C移动的结构的简单化、小型化。并且,各个移动体113A 113D以其间不介入部件的方式固定在对应的弯曲操作线35A 3 上。因此,通过限制各个移动体113A 113D沿着长度轴C移动,更加可靠地保持对应的弯曲操作线35A 35D的形状。由此,更加可靠地固定保持作为动作部的第I弯曲部6。(第4实施方式)接着,参照图25和图26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I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相同部分和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移动体113A 113D沿着长度轴C移动的结构与第3实施方式不同。图25和图26是示出保持部3的保持壳体13的内部结构的图。这里,在图25的状态下作为动作部的第I弯曲部6成为可动状态,在图26的状态下第I弯曲部6成为固定状态。如图25和图2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换操作杆47形成为大致L字状。而且,在切换操作杆47的第2杆端49B上安装有连杆单元131。在切换操作杆47中,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转动轴Rl与第I杆端49A之间的尺寸Al比转动轴Rl与第2杆端49B之间的尺寸A2大。因此,与作用于切换操作杆(第I部件)47的作用力(第I作用力)F1、F' I相比,从切换操作杆(第I部件)47对连杆单元(第2部件)131作用的作用力(第2作用力)F2、F' 2较大。如上所述,设有使作用力(第2作用力)F2、F' 2比作用力(第I作用力)F1、F' I大的力放大单元132。与第I实施方式的连杆单元67同样,连杆单元131具有安装在切换操作杆47上的第I连杆133、第2连杆135、连结第I连杆133与第2连杆135之间的连结部137。通过连结部137形成第I连杆133与第2连杆135的连杆连结位置R5。第I连杆133和第2连杆135能够以连杆连结位置R5为中心相互转动。通过使用切换操作杆47的切换操作,在连杆单元131的第I连杆133上作用有作用力F2或作用力Fi 2。由此,第I连杆133转动,在连结部137上作用有作用力F9或作用力F9的相反方向的作用力Fi 9。如图25所示,在第I弯曲部6为可动状态时,通过第I连杆133和第2连杆135形成将连杆连结位置R5作为顶点的大致V字形状。通过进行从该状态向固定状态的切换操作,在第I连杆133上作用有作用力F2。而且,第I连杆133转动,在连结部137上作用有作用力F9。由此,第I连杆133和第2连杆135以连杆连结位置R5为中心相互转动。而且,如图26所示,通过第I连杆133和第2连杆135形成在连杆连结位置R5处不曲折的大致直线形状。在通过第I连杆133和第2连杆135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下,在第I连杆133上,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5的方向上作用有作用力P5。并且,在第2连杆135上,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5的方向上作用有作用力P6。这里,当设在连杆连结位置R5处通过第I连杆133和第2连杆134形成的角度为α 4时,作用力P5和作用力Ρ6的大小与tan (α 4/2)成比例。在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下,由于α 4成为大致180°,所以α 4/2成为大致90°。因此,作用力Ρ5和作用力Ρ6增大为无限大。如上所述,连杆单元131具有增力部139,该增力部139在形成大致直线形状时,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5的方向上,在第I连杆133上作用有作用力Ρ5,在第2连杆135上作用有作用力Ρ6。如图25和图26所示,在第2连杆135上安装有移动单元56。移动单元56具有沿着长度轴C移动的滑动部件141。滑动部件141安装在连杆单元131的第2连杆135上。如图25所示,在第I弯曲部6为可动状态时,滑动部件141位于第I滑动位置。并且,如图26所示,在第I弯曲部6为可动状态时,滑动部件141位于第2滑动位置。滑动部件141在第I滑动位置与第2滑动位置之间在设于柱状部件83上的孔状部91的内部移动。如上所述,在进行向固定状态的切换操作时,通过第I连杆133和第2连杆135形成在连杆连结位置 R5处不曲折的大致直线形状。而且,在通过第I连杆133和第2连杆135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下,在第I连杆133上,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5的方向上作用有作用力Ρ5。并且,在第2连杆135上,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5的方向上作用有作用力Ρ6。此时,作用力Ρ6也作用于滑动部件141。作用力Ρ6的作用方向与前端方向大致一致,作用力Ρ6增大为无限大。因此,通过作用有作用力Ρ6,滑动部件141沿着前端方向从第I滑动位置移动到第2滑动位置。滑动部件141通过作用有作用力Ρ6而移动到第2滑动位置。此时,在滑动部件(第I部件)141上作用有朝向前端方向的作用力(第I作用力)F10。通过使滑动部件141移动到第2滑动位置,从滑动部件141对制动钳(第2部件)97A作用有作用力(第2作用力)F11,从滑动部件141对制动钳(第2部件)97B作用有作用力(第2作用力)F12。作用力Fll和作用力F12作用在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上。通过作用有作用力FlI,制动钳97A和制动片98A在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即,制动钳97A和制动片98A在不与长度轴C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由此,制动片98A与作为连动移动部件的移动体113AU13C抵接。此时,从制动片98A对移动体113AU13C作用有限制力。通过来自制动片98A的限制力,移动体113AU13C被夹持在制动片98A与柱状部件83之间,限制移动体113AU13C沿着长度轴C移动。同样,通过作用有作用力F12,制动钳97B和制动片98B在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即,制动钳97B和制动片98B在不与长度轴C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由此,制动片98B与作为连动移动部件的移动体113BU13D抵接。此时,从制动片98B对移动体113BU13D作用有限制力。通过来自制动片98B的限制力,移动体113BU13D被夹持在制动片98B与柱状部件83之间,限制移动体113BU13D沿着长度轴C移动。如上所述,通过限制各个移动体113A 113D沿着长度轴C移动,对应的弯曲操作线35A 35D的形状被保持在前端与移动体113A 113D之间。通过保持弯曲操作线35A 35D的形状,固定保持作为动作部的第I弯曲部6。并且,与第2实施方式的滑动部件89同样,在滑动部件141上设有第I倾斜面101A、101B。并且,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在制动钳97A上设有第2倾斜面102A,在制动钳97B上设有第2倾斜面102B。因此,滑动部件141、制动钳97A、97B和制动片98A、98B成为使作用力(第2作用力)F11、F12比作用力(第I作用力)FlO大的力放大单元142。通过使作用力Fll比作用力FlO大,限制移动体113AU13C移动的限制力被放大。并且,通过使作用力F12比作用力FlO大,限制移动体113BU13D移动的限制力被放大。并且,如上所述,在通过第I连杆133和第2连杆135形成大致直线形状时,作用力P5和作用力P6增大为无限大。因此,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P5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5的方向上作用于第I连杆133,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P6在远离连杆连结位置R5的方向上作用于第2连杆135。因此,通过由增力部139产生的作用力P5和作用力P6,保持连杆连结位置R5处的大致直线形状。并且,在固定保持了作为动作部的第I弯曲部6的状态下,作用有相对于固定保持第I弯曲部6的力的反作用力。因此,从作为连动移动部件的移动体113A 113D经由制动钳97A、97B和制动片98A、98B对滑动部件141作用有相对于限制力的反作用力。这里,通过在滑动部件141中作用有作用力P6,滑动部件141向前端方向移动。而且,从制动片98A对移动体113AU13C作用有限制力,从制动片98B对移动体113BU13D作用有限制力。而且,限制移动体113A 113D沿着长度轴C移动。由于作用力P6增大为无限大,所以,移动体113A 113D的限制力增大。通过使限制力增大,可靠地限制移动体113A 113D沿着长度轴C移动,可靠地固定保持第I弯曲部6。并且,由于作用力P6增大为无限大,所以,来自移动体113A 113D的相对于限制力的反作用力被吸收。并且,如上所述·,通过作用力P5和作用力P6,保持连杆连结位置R5处的大致直线形状。因此,当在连杆连结位置R5处形成大致直线形状时,不需要为了防止由于相对于限制力的反作用力使第I弯曲部6变化为可动状态而使操作者始终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作用力Fl。即,即使在操作者不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作用力Fl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在连杆连结位置R5处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因此,即使在操作者不对切换操作杆47施加作用力Fl的情况下,滑动部件141也能够在第2滑动位置进行位置保持。因此,在第I弯曲部6的固定状态时,第I弯曲部6的固定保持以外的操作的操作性提高。并且,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在保持壳体13的内部设有止挡部件73。当连杆单元131从在连杆连结位置R5处形成角度(第I角度)α 4小于180°的大致V字形状的状态变化为在连杆连结位置R5处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时,在连杆连结位置R5处,连杆单元131与止挡部件73抵接。通过在连杆连结位置R5处使连杆单元131与止挡部件73抵接,防止连杆单元131变化为在连杆连结位置R5处形成角度α 4大于180°的倒V字形状的状态。由此,更加可靠地按照在连杆连结位置R5处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来保持连杆单元131。通过保持大致直线形状,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Ρ5作用于第I连杆133,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Ρ6作用于第2连杆135。由此,滑动部件141更加可靠地保持在第2滑动位置。因此,能够以足够大的限制力限制移动体113Α 113D沿着长度轴C移动。并且,在通过使用切换操作杆47的切换操作而使第I弯曲部6从固定状态切换为可动状态时,在第I连杆133上作用有作用力Γ 2,第I连杆133转动。由此,通过在连杆单元131的连结部137上作用有作用力Γ 9,在连杆连结位置R5处使第I连杆133和第2连杆135成为相互曲折的状态。作用力Γ 9的方向与作用力Ρ5的方向和作用力Ρ6的方向不同。因此,即使在作用力F' 9较小的情况下,也容易在连杆连结位置R5处使第I连杆133和第2连杆135形成相互曲折的状态。即,即使在操作者利用切换操作杆47施加的作用力Fi I较小的情况下,也容易在连杆连结位置R5处使第I连杆133和第2连杆135成为相互曲折的状态。并且,通过在连杆连结位置R5处使第I连杆133和第2连杆135相互曲折,成为在连杆连结位置R5处不形成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因此,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P5和作用力P6不作用于连杆单元131,不吸收来自移动体113A 113D的相对于限制力的反作用力。因此,通过相对于限制力的反作用力,连杆单元131的状态变化为通过第I连杆133和第2连杆135在连杆连结位置R5处形成大致V字形状的状态。由此,滑动部件141从第2滑动位置移动到第I滑动位置。并且,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在保持壳体13的内部设有弹簧部件105A、105B。在滑动部件141位于第I滑动位置时,不作用有作用力Fll和作用力F12。在未作用有作用力Fl I的状态下,制动钳97A和制动片98A通过来自弹簧部件105A、105B的施力而保持在不与移动体113AU13C抵接的位置。此时,由于制动片98A不与移动体113A、113C抵接,所以,移动体113AU13C能够沿着长度轴C移动。同样,在未作用有作用力F12的状态下,制动钳97B和制动片98B通过来自弹簧部件105AU05B的施力而保持在不与移动体113BU13D抵接的位置。此时,由于制动片98B不与移动体113BU13D抵接,所以,移动体113BU13D能够沿着长度轴C移动。因此,在未作用有作用力F11、F12的状态下,移动体113A 113D能够沿着长度轴C移动,所以,第I弯曲部6成为可动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连杆单元131以其间不介入部件的方式安装在切换操作杆47上。因此,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不设置滑动部件52和板状部件55。即,通过连杆单元131、滑动部件141、制动钳97A、97B和制动片98A、98B,限制移动体113A 113D沿着长度轴C移动。因此,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实现限制移动体113A 113D (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应于移动体87A 87D。)沿着长度轴C移动的结构的简单化、小型化。

(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这里,参照图27和图28对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图27的状态下作为动作部的第I弯曲部6成为可动状态,在图28的状态下第I弯曲部6成为固定状态。如图27和图28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与第4实施方式不同,不设置第I倾斜面101A、IOlB和第2倾斜面102AU02B。取而代之,将第3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连杆单元117安装在滑动部件141上。连杆单元117在第I连杆121和第2连杆122的连杆连结位置R4处安装在滑动部件115上。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在第I连杆121上安装有制动钳125A和制动片126A。并且,在第2连杆122中配置有制动钳125B和制动片126B。通过使滑动部件141移动到第2滑动位置,在连杆连结位置R4处通过第I连杆121和第2连杆122形成大致直线形状。而且,在第I连杆121上作用有作用力P3,在第2连杆122上作用有作用力P4。由于连杆单元117、制动钳125A、125B和制动片126A、126B的结构和作用的详细情况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在本变形例中,在限制移动体113A 113D沿着长度轴C移动的结构中设有2个连杆单元117、131。在第I弯曲部6的固定状态时,在连杆单元117上作用有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P3、P4。并且,在连杆单元131上作用有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P5、P6。因此,通过设置作用有作用力P3、P4的连杆单元117以及作用有作用力P5、P6的连杆单元131,限制移动体113A 113D移动的限制力增加。由此,更加可靠地限制移动体113A 113D的移动,更加可靠地固定保持第I弯曲部6。(第5实施方式)接着,参照图29 图31对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I实施方式 第4实施方式相同部分和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I中,不设置第2弯曲部7。图29是示出前端硬性部5的结构的图。如图29所示,在插入部2的内部,处置器械通道151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到前端硬性部5。在前端硬性部5的内部设有与处置器械通道151连通的空洞部152。空洞部152在开口部153处朝向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开口。在空洞部152中设有处置器械立起台155。处置器械立起台155安装成能够以轴部件156为中心转动。处置器械立起台155在第I台位置(图29的实线位置)与第2台位置(图29的虚线位置)之间转动。通过使处置器械立起台155转动到第2台位置,贯穿插入处置器械通道151中的处置器械157的前端部在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上弯曲。而且,在处置器械立起台155与前端硬性部5之间夹持处置器械157的前端部,在处置器械157的前端部弯曲的状态下固定保持处置器械157。并且,在插入部2的内部,沿着长度轴C设有立起线159。立起线159的前端与处置器械立起台155连接。图30和图31是示出保持部3的保持壳体13的内部结构的图。如图30和图31所示,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在保持壳体13的内部设有棒状部件46、移动单元56和连杆单元67。立起线159的基端与棒状部件46连接。通过使用切换操作杆47的动作输入(切换操作),立起线159被牵引。即,立起线159沿着长度轴C移动。由此,处置器械立起台155转动并移动到第2台位置。如上所述,处置器械立起台155成为通过使用切换操作杆47的动作输入而进行转动动作的动作部。并且,立起线159成为将动作输入传递到处置器械立起台155的传递部。进而,立起线15 9成为与作为动作部的处置器械立起台155的转动动作连动而相对于保持壳体13沿着长度轴C进行移动的连动移动部件。并且,在切换操作杆47中,在可动状态与固定状态之间进行作为动作部的处置器械立起台155的状态的切换操作。在可动状态下,处置器械立起台155能够在第I台位置与第2台位置之间转动。在固定状态下,处置器械立起台155固定保持在第2台位置。这里,在图30的状态下处置器械立起台155成为可动状态,在图31的状态下处置器械立起台155成为固定状态。如图30和图31所示,在通过切换操作而使处置器械立起台155从可动状态切换为固定状态时,移动单元56从第I移动位置移动到第2移动位置。由此,在连杆单元67的连杆连结位置R3处通过第I连杆61和第2连杆65形成大致直线形状,在连杆单元67上作用有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P1、P2。作用力P2还作用于棒状部件46。由此,棒状部件46向基端方向移动。通过使棒状部件46移动,在立起线159上作用有作为限制力的牵引力。由此,向基端方向牵引立起线159。通过牵引立起线159,立起线159保持张紧状态,限制立起线159沿着长度轴C移动。即,棒状部件46成为限制立起线159沿着长度轴C移动的限制部。通过在被牵引的状态下保持立起线159,处置器械立起台155成为固定状态。
另外,由于棒状部件46、移动单元56和连杆单元67的详细结构和作用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作用有增大为无限大的作用力P1、P2的连杆单元67也能够用于对内窥镜I的弯曲部(第I弯曲部6、第2弯曲部7)以外的动作部进行固定保持的结构。即,只要是对设于插入部2的前端部的动作部(6、7、55)进行固定保持的结构即可。(其他变形例)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切换操作杆47进行动作部(6、7、55)在可动状态与固定状态之间的切换操作,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变形例,如图32所示,也可以通过无线遥控器(切换操作部)161进行作为动作部的第2弯曲部7的切换操作。在本变形例中,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在保持壳体13的内部设有移动单元56、连杆单元67、制动钳97A、97B和制动片 98A、98B。并且,在本变形例中,在保持壳体13的外部设有控制单元162。控制单元162具有接收使用无线遥控器161的切换操作的接收部163以及驱动控制部165。在保持壳体13的内部设有致动器166。驱动控制部165与致动器166之间经由电信号线167而电连接。在通过无线遥控器161进行第2弯曲部7从可动状态向固定状态的切换操作时,驱动控制部165进行致动器166的驱动控制。通过对致动器166进行驱动控制,借助滑动部件52、板状部件55和连杆单元67,滑动部件89从第I滑动位置移动到第2滑动位置。由于此时的滑动部件52、板状部件55和连杆单元67的动作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通过使滑动部件89移动到第2滑动位置,制动片98A限制移动体87A、87C移动,制动片98B限制移动体87B、87D移动。并且,在第3实施 方式中,限制固定在对应的弯曲操作线35A 3 上的各个移动体113A 113D的移动,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第3实施方式的连杆单元117和制动片126AU26B来限制第2实施方式的移动体87A 87D的移动。该情况下,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固定保持第2弯曲部7。并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对设于内窥镜I的插入部2中的动作部(6、7、55)进行固定保持,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被插入体腔内的处置器械的插入部所设置的弯曲部的固定保持中使用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即,只要是对具有被插入体腔内、配管内等的插入部的插入设备的动作部进行固定保持的结构即可。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插入设备,其具有: 插入部,其在前端部具有动作部,该插入部沿着长度轴延伸设置; 保持部,其具有保持壳体,该保持部设置成比所述插入部靠基端方向侧; 传递部,其将使所述动作部进行动作的动作输入传递到所述动作部; 连动移动部件,其与所述动作部的所述动作连动地相对于所述保持壳体而沿着所述长度轴移动; 切换操作部,其在通过所述动作输入而使所述动作部进行动作的可动状态和与所述动作输入无关而固定保持所述动作部的固定状态之间进行所述动作部的状态的切换操作; 移动单元,其在所述动作部为所述可动状态时的第I移动位置与所述动作部为所述固定状态时的第2移动位置之间,与所述切换操作对应地进行移动; 连杆单元,其具有第I连杆、第2连杆和连结部,所述第2连杆在连杆连结位置处安装在所述第I连杆上,所述连结部按照能够以所述连杆连结位置为中心相互转动为如下状态的方式对所述第I连杆与所述第2连杆之间进行连结:在所述移动单元位于所述第I移动位置时通过所述第I连杆和所述第2连杆形成以所述连杆连结位置为顶点的大致V字形状、并且在所述移动单元位于所述第2移动位置时通过所述第I连杆和所述第2连杆形成在所述连杆连结位置处不曲折的大致直线形状;以及 限制部,其在通过所述连杆单元的所述第I连杆和所述第2连杆形成所述大致直线形状时,限制所述连动移动部件沿着所述长度轴的移动,固定保持所述动作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设备,其中,所述连杆单元具有增力部,当在所述连杆连结位置处通过所述第I连杆和所述第2连杆形成所述大致直线形状时,所述增力部使增大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连动移·动部件的限制力的作用力向远离所述连杆连结位置的方向作用在所述第I连杆和所述第2连杆上,通过所述作用力保持所述大致直线形状,并且,吸收来自所述连动移动部件的相对于所述限制力的反作用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设备,其中,所述移动单元具有滑动部件,该滑动部件在所述移动单元位于所述第I移动位置时的第I滑动位置与所述移动单元位于所述第2移动位置时的第2滑动位置之间沿着所述长度轴进行移动,所述限制部具有抵接部件,通过使所述滑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2滑动位置,所述抵接部件向不与所述长度轴平行的方向移动并与所述连动移动部件抵接,由此限制所述连动移动部件沿着所述长度轴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入设备,其中,所述滑动部件具有相对于所述长度轴倾斜的第I倾斜面,所述抵接部件具有与所述第I倾斜面平行设置的第2倾斜面,该第2倾斜面在所述滑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2滑动位置时,通过按压所述第I倾斜面,使所述抵接部件向与所述长度轴垂直的方向移动,使所述抵接部件与所述连动移动部件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设备,其中,所述插入设备还具有力放大单元,该力放大单元具有第I部件和第2部件,对限制所述连动移动部件的移动的限制力进行放大,其中,通过向所述动作部的所述固定状态切换的所述切换操作,对所述第I部件作用第I作用力,通过对所述第I部件作用所述第I作用力,从所述第I部件向所述第2部件作用比所述第I作用力大的所述第2作用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入设备,其中,所述第I部件是所述第I连杆或所述第2连杆,作为所述第I部件的所述第I连杆或所述第2连杆是以支点部为顶点的L字状的曲柄部件,具有所述支点部、与所述支点部相距第I距离且被作用所述第I作用力的力点部、以及与所述支点部相距比所述第I距离小的第2距离且对所述第2部件作用所述第2作用力的作用点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入设备,其中,所述移动单元具有滑动部件,该滑动部件在所述移动单元位于所述第I移动位置时的第I滑动位置与所述移动单元位于所述第2移动位置时的第2滑动位置之间沿着所述长度轴进行移动,所述限制部具有抵接部件,通过使所述滑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2滑动位置,所述抵接部件向与所述长度轴垂直的方向移动并与所述连动移动部件抵接,由此限制所述连动移动部件沿着所述长度轴的移动,所述第I部件是所述滑动部件,所述第2部件是所述抵接部件,作为所述第I部件的所述滑动部件具有相对于所述长度轴倾斜的第I倾斜面,作为所述第2部件的所述抵接部件具有与所述第I倾斜面平行设置的第2倾斜面,该第2倾斜面在所述滑动部件通过所述第I作用力移动到所述第2滑动位置时,通过从所述第I倾斜面作用所述第2作用力,使所述抵接部件向与所述长度轴垂直的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入设备,其中,所述第I倾斜面与所述长度轴之间的第I锐角和所述第2倾斜面与所述长度轴之间的第2锐角小于4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设备,其中,所述传递部具有在所述插入部的内部沿着所述长度轴延伸设置且通过所述动作输入而被牵引的线状部件,所述插入部具有由于所述线状部件被牵引而进行弯曲动作的第I弯曲部,所述动作部具有第2弯曲部,该第2弯曲部设置在比所述插入部的所述第I弯曲部靠所述基端方向侧的部位,追随所述第I弯曲部的所述弯曲动作而进行弯曲动作,所述连动移动部件与所述第2弯曲部的所述弯曲动作连动而沿着所述长度轴移动,其移动被所述限制部限制,从而固定保持所述第2弯曲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插入设备,其中,所述连动移动部件是沿着所述长度轴从所述保持壳体的内部延伸设置到所述插入部的内部的、前端与所述第2弯曲部的前端部连接的弯曲固定线,所述弯曲 固定线的基端连接至所述限制部,所述限制部通过向所述基端方向移动而向所述基端方向牵引所述弯曲固定线,在张紧状态下保持所述弯曲固定线,从而固定保持所述第2弯曲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设备,其中,所述插入设备还具有止挡部件,当所述连杆单元从在所述连杆连结位置处形成第I角度小于180°且第2角度大于180°的所述大致V字形状的状态变化为在所述连杆连结位置处形成所述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时,所述止挡部件通过使所述连杆单元在所述连杆连结位置处抵接,防止所述连杆单元变化为在所述连杆连结位置处形成所述第I角度大于180°且所述第2角度小于180°的倒V字形状的状态,按照在所述连杆连结位置处形成所述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来保持所述连杆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插入设备,其中,在形成所述大致直线形状的状态的所述连杆单元中,所述第I角度大于180°且小于185°,所述第2角度大于175°且小于180°。
全文摘要
插入设备具有移动单元,其在动作部为可动状态时的第1移动位置与所述动作部为固定状态时的第2移动位置之间进行移动;以及连杆单元,其具有第1连杆和安装在所述第1连杆上的第2连杆。所述连杆单元具有连结部,所述连结部按照如下状态连结所述第1连杆与所述第2连杆之间在所述移动单元位于所述第1移动位置时通过所述第1连杆和所述第2连杆形成将所述连杆连结位置作为顶点的大致V字形状、并且在所述移动单元位于所述第2移动位置时通过所述第1连杆和所述第2连杆形成在所述连杆连结位置处不曲折的大致直线形状。
文档编号G02B23/24GK103249347SQ201280004042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5日
发明者荒井敬一 申请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