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9522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遮蔽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遮蔽结构,其包含光学元件转接模块及遮蔽模块。光学元件转接模块的中心具有穿孔,并在邻近中心处具有滑槽。遮蔽模块包含框体、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及挡板。框体设置于光学元件转接模块一侧面,并具有通孔。第一驱动件一端具有连动件,连动件设置于滑槽中,而另一端朝一侧弧向延伸形成连动部。第二驱动件枢设于框体一侧,并具有连动杆,而连动部承靠于第二驱动件。挡板位于框体一面,并与连动杆连接,当连动件沿着滑槽进行滑动时,连动件带动第一驱动件进行滑动,以使连动部带动第二驱动件进行转动,进而使挡板遮蔽或开启框体的通孔。
【专利说明】遮敝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遮蔽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防止异物进入机身内部的遮蔽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相机或数码相机在使用时都是配置标准镜头,在拍摄构图需求不同时,就需要进行镜头更换动作,以便于获得欲得到的构图。
[0003]而在更换镜头的同时,机身内部空间是处在与外界接触的状态下,因此,外界空气中的异物自然就会掉入并吸附在感光元件上,而导致相机拍摄出的影像品质不良。虽然,现在中高阶的相机内部设有清除异物的机构。然而,其成效有限,且并没有可以防止异物进入机身内的结构或设计。

【发明内容】

[0004]有鉴于上述已知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于提供一种遮蔽结构,以解决已知技术的异物易侵入吸附在光学元件上,而导致相机拍摄出的影像品质不良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遮蔽结构,其包含光学元件转接模块及遮蔽模块。光学元件转接模块中心具有穿孔,并在邻近中心处具有滑槽。而遮蔽模块包含框体、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及至少一挡板。框体设置于光学元件转接模块一侧面,且中心具有对应穿孔的通孔。第一驱动件一端具有连动件,连动件活动地设置于滑槽中,而另一端朝一侧弧向延伸形成连动部。第二驱动件枢设于框体一侧,并具有至少一连动杆,连动部承靠于第二驱动件。至少一挡板位于框体的一面,其一面与至少一连动杆一端连接,当连动件沿着滑槽进行滑动时,连动件带动第一驱动件进行滑动,以使连动部带动第二驱动件进行转动,进而使至少一连动杆连动至少一挡板作动,以遮蔽或开启框体的通孔。
[0006]其中,光学元件转接模块的所述侧面邻近外缘设有第一连接部,光学元件转接模块通过第一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于摄像装置的第一接合部。
[0007]其中,光学元件转接模块的另一侧面邻近外缘设有第二连接部,光学元件转接模块通过第二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于光学元件的第二接合部。
[0008]其中,当第二连接部与第二接合部进行可拆卸式连接时,第二接合部顶抵连动件,以使第一驱动件作动,进而驱使遮蔽模块进行作动以遮蔽或开启通孔。
[0009]其中,当第二接合部旋转地与第二连接部进行可拆卸式连接时,通过第二接合部逐渐地旋转并顶抵连动件,以使第一驱动件的连动部逐渐地带动第二驱动件,进而使至少一连动杆连动至少一挡板逐渐地遮蔽或开启通孔。
[0010]其中,连动部一侧具有第一齿形,第二驱动件外缘具有对应第一齿形的第二齿形,连动部通过承靠于第二驱动件,以使第一齿形与第二齿形啮合。
[0011]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再提出一种遮蔽结构,其适用于摄像装置,摄像装置具有开口,且邻近开口处具有滑槽。遮蔽结构包含框体、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及至少一挡板。框体设置于摄像装置内部,且中心具有对应开口的通孔。第一驱动件一端具有连动件,连动件活动地设置于滑槽中,而另一端朝一侧弧向延伸形成连动部。第二驱动件枢设于框体一侧,并具有至少一连动杆,连动部承靠于第二驱动件。至少一挡板位于框体的一面,其一面与至少一连动杆一端连接,当连动件沿着滑槽进行滑动时,连动件驱使第一驱动件进行滑动,以使连动部带动第二驱动件进行转动,进而使至少一连动杆连动至少一挡板以遮蔽或开启通孔。
[0012]其中,开口具有第一接合部,光学元件的第二接合部活动地连接于第一接合部。
[0013]其中,当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进行可拆卸式连接时,第二接合部顶抵连动件,以使第一驱动件作动,进而驱使遮蔽结构进行作动以遮蔽或开启通孔。
[0014]其中,当第二接合部旋转地与第一接合部进行可拆卸式连接时,通过第二接合部逐渐地旋转并顶抵连动件,以使第一驱动件的连动部逐渐地带动第二驱动件,进而使至少一连动杆连动至少一挡板逐渐地遮蔽或开启通孔。
[00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承上所述,依本发明的遮蔽结构,其可具有一或多个下述优点。(1)此遮蔽结构可通过遮蔽或开启框体的通孔,以避免在更换镜头或未装设镜头时,异物进入机身内部,藉此可维持影像品质。
[0016](2)此遮蔽结构可通过遮蔽或开启框体的通孔,以避免在更换镜头或未装设镜头时,异物进入机身内部,藉此可免除清理机身内部的维护成本。
[0017](3)此遮蔽结构可通过遮蔽或开启框体的通孔,以避免在更换镜头或未装设镜头时,异物进入机身内部,藉此厂商可将已知技术中清除异物机构的设计取消,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发明的遮蔽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发明的遮蔽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示意图。
[0020]图3为本发明的遮蔽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示意图。
[0021]图4为本发明的遮蔽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第四示意图。
[0022]图5为本发明的遮蔽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
[0023]图6为本发明的遮蔽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示意图。
[0024]图7为本发明的遮蔽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
[0025]图8为本发明的遮蔽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二示意图。
[0026]图9为本发明的遮蔽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三示意图。
[0027]图10为本发明的遮蔽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第四示意图。
[0028]附图标号:1:遮蔽结构;10:光学元件转接模块;100:穿孔;101:滑槽;102:第一连接部;103:第二连接部;11:遮蔽模块;110:框体;1100:通孔;1101:凹槽;111:第一驱动件;1110:连动件;1111:连动部;1112:第一齿形;112:第二驱动件;1120:连动杆;1121:第二齿形;113:挡板;2:摄像装置;20:第一接合部;21:感光元件;22:开口 ;23:滑槽;3:光学元件;30:第二接合部。【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发明的遮蔽结构的实施例,为使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相同元件是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而下述各实施例中,摄像装置可为一未装有镜头数码的单眼相机作为示例,光学元件可为可拆换式镜头,而感光元件可为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O))或互补式金属-氧化层-半导体(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 CMOS)。
[0030]请参阅图1至图4,其分别为本发明的遮蔽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至第四示意图。如图所示,遮蔽结构I包含光学元件转接模块10及遮蔽模块11。光学元件转接模块10中心具有穿孔100,并在邻近中心处具有滑槽101。而遮蔽模块11包含框体110、第一驱动件111、第二驱动件112及至少一挡板113。框体110设置于光学元件转接模块10 —侧面,且中心具有对应穿孔100通孔1100。第一驱动件111 一端具有连动件1110,连动件1110活动地设置于滑槽101,而另一端朝一侧弧向延伸形成连动部1111。第二驱动件112枢设于框体110的一侧,并具有至少一连动杆1120,连动部1110承靠于第二驱动件112。至少一挡板113位于框体110的一面,至少一挡板113 —面与至少一连动杆1120 —端连接,当连动件1110沿着滑槽101进行滑动时,连动件1110带动第一驱动件111进行滑动,以使连动部1110带动第二驱动件112进行转动,进而使至少一连动杆1120连动至少一挡板113作动,以遮蔽或开启通孔1100。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框体110的两侧可设置相对应的凹槽1101,并将挡板113容置于凹槽1101中,连动杆1120可设置复数个,且挡板113也可视实际实施情况设置复数个。因此,当本发明的遮蔽模块11通过第二驱动件112带动复数个连动杆1120时,相对应的两凹槽1101使得复数个挡板113作直线的位移,进而使复数个连动杆1120连动复数个挡板113时,复数个挡板113进行上下位移的遮蔽或开启通孔1100的作动。
[0031]上述中,光学元件转接模块10的所述侧面邻近外缘设有第一连接部102,光学元件转接模块10通过第一连接部102可拆卸地连接于一摄像装置2的第一接合部20。且,光学元件转接模块10的另一侧面邻近外缘设有第二连接部103,光学元件转接模块10通过第二连接部102可拆卸地连接于光学元件3的第二接合部30。其中,当第二连接部103与第二接合部30进行可拆卸式连接时,第二接合部30顶抵连动件1110,以使第一驱动件111作动,进而驱使遮蔽模块11进行作动以遮蔽或开启通孔1100。
[0032]举例而言,摄像装置2在处于收纳或未与光学元件3组装的状况下,使用者欲避免外界中的异物掉落或吸附于摄像装置3内部中的感光元件21上时,使用者可通过将光学元件转接模块10的第一连接部102接合于摄像装置2上的第一接合部20,而使摄像装置2内部的元件与外界异物产生阻隔效果。
[0033]而在使用者将光学元件3接合于光学元件转接模块10上时,通过第二接合部30的一面顶抵连动件1110的一端,使得连动件1110带动遮蔽模块11的第一驱动件111进行滑动,进而使得遮蔽模块11进行开启通孔1100的作动,而让使用者进行拍摄。
[0034]相对地,在使用者将光学元件3与光学元件转接模块10进行分离时,通过第二接合部30的一面离开连动件1110并触碰连动件1110的一端,使得连动件1110再次带动遮蔽模块11的第一驱动件111进行滑动,进而使得遮蔽模块11进行遮蔽通孔1100的作动,而达到摄像装置2内部的元件与外界异物产生隔绝的效果。
[0035]请参阅图5及图6,其分别为本发明的遮蔽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及第二示意图。并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遮蔽结构的各元件,其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中遮蔽结构所述的所述的相同元件的作动方式相似,故不在此赘述。然,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接合部30旋转地与第二连接部103进行可拆卸式连接时,通过第二接合部30逐渐地旋转并顶抵连动件1110,以使第一驱动件111的连动部1111逐渐地带动第二驱动件112,进而使至少一连动杆1120连动至少一挡板113逐渐地遮蔽或开启通孔1100。
[0036]简而言之,使用者若欲进行拍摄影像时,使用者可以旋转方式将光学元件3的第二接合部30接合于光学元件转接模块10的第二连接部103,使得第二接合部103 —面循序渐进地旋转并顶抵连动件1110 —端,使得第一驱动件111的连动部1111逐渐地带动第二驱动件112,进而让至少一连动杆1120连动至少一挡板113逐渐地开启通孔1100。当光学元件3与光学元件转接模块10完全接合时,光学元件转接模块10已完全开启通孔1100。此时,使用者即可进行拍摄。
[0037]而在使用者拍摄完后,若欲将摄像装置2与光学元件3分离并收纳时,使用者可再以旋转方式将光学元件3与光学元件转接模块10进行分离。此时,第二接合部30的一面逐渐地旋转并离开连动部1111,且触动连动部1111 一端,使得第一驱动件111的连动部1111再次带动第二驱动件112,进而让至少一连动杆1120连动至少一挡板113逐渐地遮蔽通孔1100。当光学元件3与光学元件转接模块10完全分离时,光学元件3转接模块已紧密遮蔽通孔1100,使得摄像装置2内部的元件再次与外界异物产生隔绝。
[0038]请参阅图7至图10,其分别为本发明的遮蔽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至第四示意图。并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遮蔽结构的各元件,其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中遮蔽模块所述的相同元件的作动方式相似,故不在此赘述。然,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遮蔽结构I是设置于摄像装置2中,摄像装置2具有开口 22,且邻近开口 22处具有滑槽23,因此,摄像装置2内部的元件与外界异物处于阻隔的状态。
[0039]上述中,摄像装置2的开口 22具有第一接合部20,光学元件3的第二接合部30活动地连接于第一接合部20。其中,当第一接合部20与第二接合部30进行可拆卸式连接时,第二接合部30顶抵连动件1110,以使第一驱动件111作动,进而驱使遮蔽结构I进行作动以遮蔽或开启通孔1100,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3与光学元件转接模块10进行接合与分离的作动方式相同,故不在此赘述。
[0040]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接合部30旋转地与第一接合部20进行可拆卸式连接时,通过第二接合部30逐渐地旋转并顶抵连动件1110,以使第一驱动件111的连动部1111逐渐地带动第二驱动件112,进而使至少一连动杆1120连动至少一挡板113逐渐地遮蔽或开启通孔1110。
[0041]举例而言,使用者欲进行拍摄影像时,使用者将光学元件3的第二接合部30接合于摄像装置2的第一接合部20,使得第二接合部30 —面循序渐进地旋转并顶抵连动件1110 一端,使得第一驱动件111的连动部1111逐渐地带动第二驱动件112,进而让至少一连动杆1120连动至少一挡板113逐渐地开启通孔1100,而让使用者进行拍摄。
[0042]而当使用者拍摄完后,若欲将摄像装置2与光学元件3分离并收纳时,使用者可通过转动光学元件3,使得第二接合部30与第一接合部20进行分离,而让第二接合部30的一面逐渐地旋转并连动部1111,且触动连动部1111 一端。此时,第一驱动件111的连动部1111再次带动第二驱动件112,进而让至少一连动杆1120连动至少一挡板113逐渐地遮蔽通孔1100,使得摄像装置2内部的元件与外界异物产生隔绝。
[0043]上述各实施例中,连动部1111的一侧优选可具有第一齿形1112,第二驱动件112外缘较佳可具有对应第一齿形1112的第二齿形1121,连动部1111通过承靠于第二驱动件112,以使第一齿形1112与第二齿形啮合1121。因此,当第一驱动件111作动时,连动部1111可通过第一齿形1112带动第二齿形1121,进而带动第二驱动件112转动。
[0044]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
【权利要求】
1.一种遮蔽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含: 光学元件转接模块,其中心具有穿孔,并在邻近所述中心处具有滑槽;以及 遮蔽模块,设置于所述光学元件转接模块的一侧面,所述遮蔽模块包含: 框体,设置于所述光学元件转接模块的所述侧面,所述框体中心具有对应所述穿孔的通孔; 第一驱动件,其一端具有连动件,所述连动件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中,所述第一驱动件另一端朝一侧弧向延伸形成连动部; 第二驱动件,枢设于所述框体的一侧,所述连动部承靠于所述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具有至少一连动杆;以及 至少一挡板,位于所述框体的一面,所述至少一挡板一面与所述至少一连动杆一端连接,当所述连动件沿着所述滑槽进行滑动时,所述连动件带动所述第一驱动件进行滑动,以使所述连动部带动所述第二驱动件进行转动,进而使所述至少一连动杆连动所述至少一挡板作动,以遮蔽或开启所述框体的所述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转接模块的所述侧面邻近外缘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光学元件转接模块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于摄像装置的第一接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转接模块的另一侧面邻近外缘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光学元件转接模块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于光学元件的第二接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遮蔽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进行可拆卸式连接时,所述第二接合部顶抵所述连动件,以使所述第一驱动件作动,进而驱使所述遮蔽模块进行作动以遮蔽或开启所述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遮蔽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接合部旋转地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进行可拆卸式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二接合部逐渐地旋转并顶抵所述连动件,以使所述第一驱动件的所述连动部逐渐地带动所述第二驱动件,进而使所述至少一连动杆连动所述至少一挡板逐渐地遮蔽或开启所述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部的一侧具有第一齿形,所述第二驱动件外缘具有对应所述第一齿形的第二齿形,所述连动部通过承靠于所述第二驱动件,以使所述第一齿形与所述第二齿形啮合。
7.一种遮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结构适用于摄像装置,所述摄像装置具有开口,且邻近所述开口处具有滑槽,所述遮蔽结构包含: 框体,设置于邻近所述开口的所述摄像装置内部,所述框体中心具有对应所述开口的通孔; 第一驱动件,其一端具有连动件,所述连动件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中,所述第一驱动件另一端朝一侧弧向延伸形成连动部; 第二驱动件,枢设于所述框体的一侧,所述连动部承靠于所述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具有至少一连动杆;以及 至少一挡板,位于所述框体的一面,所述至少一挡板一面与所述连动杆一端连接,并活动地位于所述框体的一面,当所述连动件沿着所述滑槽进行滑动时,所述连动件驱使所述第一驱动件进行滑动,以使所述连动部带动所述第二驱动件进行转动,进而使所述至少一连动杆连动所述至少一挡板作动,以遮蔽或开启所述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遮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具有第一接合部,光学元件的第二接合部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接合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遮蔽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进行可拆卸式连接时,所述第二接合部顶抵所述连动件,以使所述第一驱动件作动,进而驱使所述遮蔽结构进行作动以遮蔽或开启所述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遮蔽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接合部旋转地与所述第一接合部进行可拆卸式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二接合部逐渐地旋转并顶抵所述连动件,以使所述第一驱动件的所述 连动部逐渐地带动所述第二驱动件,进而使所述至少一连动杆连动所述至少一挡板逐渐地遮蔽或开启所述通孔。
【文档编号】G03B11/00GK103913930SQ201310006271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8日
【发明者】高铭伦, 林万枝, 盛嘉钧 申请人: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