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39149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光学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偏振膜的光学显示装置,该偏振膜通过在树脂基材上对聚乙烯醇类树脂层成膜、使该聚乙烯醇类树脂层与该树脂基材一体地拉伸并染色而形成。

背景技术:
目前已经提出一种非常薄的偏振膜,其通过在热塑性树脂基材上对聚乙烯醇类树脂(以下称为“PVA类树脂”)层进行成膜、使在该树脂基材上成膜的PVA类树脂层与该树脂基材一体地拉伸并染色而制成。例如在日本专利第4279944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偏振片的制作方法,即在热塑性树脂膜的一面,通过涂布法形成厚度为6μm以上、30μm以下的PVA类树脂层之后,将其拉伸2倍以上、5倍以下,使该PVA类树脂层成为透明皮膜元件层,由此,形成由热塑性树脂膜层与透明皮膜元件层这两层构成的复合膜,接着,经由粘接剂在由该两层形成的复合膜的透明皮膜元件层侧贴合光学透明树脂膜层后,剥离、除去热塑性树脂膜层,进而对透明皮膜元件层进行染色、固定,从而形成偏振元件层。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偏振片为光学透明树脂膜层与偏振元件层的双层结构,根据专利文献1的记载,偏振元件的厚度为2~4μm。而且,在日本特开2001-343521号公报(专利文献2)及日本特开2003-43257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已经记载制作偏振片的方法,即在热塑性树脂基材为非晶性聚酯树脂的情况下,在70℃~120℃的温度下,将由热塑性树脂基材与涂布于该基材上的PVA类树脂层形成的层压体单向拉伸,并且通过染色使二色性物质吸附在由于该拉伸而被取向的PVA类树脂层,由此制作偏振片。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单向拉伸可以为纵向单向拉伸或横向单向拉伸,而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进行横向单向拉伸、在其横向单向拉伸过程中或拉伸后使与拉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缩短为规定量的方法。在这些专利文献2及3的任一文献中,记载有所得到的偏振膜的厚度为1~1.6μm。此外,在日本专利第4751486号公报(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制作偏振膜的方法,即在树脂基材上形成PVA类树脂层,对该PVA类树脂层进行染色,使二色性物质吸附在PVA类树脂层,在硼酸水溶液中使吸附了该二色性物质的PVA类树脂层与树脂基材一体地拉伸,使总拉伸倍率为原长度的5倍以上,由此,在树脂基材上制作由取向了二色性物质的PVA类树脂形成的、厚度为7μm以下的偏振膜。根据该专利文献4的方法,能够制造出光学特性良好的薄型偏振膜。进而在日本专利第4751481号公报(专利文献5)中记载了制作由取向了二色性物质的PVA类树脂形成的连续带状偏振膜的方法,在由气体氛围中辅助拉伸与硼酸水溶液中拉伸构成的两级拉伸工序中,使具有在非晶性酯类热塑性树脂基材上成膜有PVA类树脂层的层压体而制成该偏振膜。根据该专利文献5的方法,能够在厚度为10μm以下、且单体透射率为T、偏振度为P时,得到具有T≥42.3及P≥99.9这样高光学特性的偏振膜。近几年提出了大量像这样通过在热塑性树脂基材上形成PVA类树脂层、使该PVA类树脂层与基材一体地拉伸及染色而制成的厚度较薄、进而具有高偏振特性的偏振膜。按照上述方法制成的偏振膜可以与热塑性树脂基材一起直接作为光学显示装置的构成材料加以使用,或者例如在与制作偏振膜时热塑性树脂基材上成膜的面相反的面上贴合偏振片保护膜及相位差膜等光学膜而赋予各种功能、剥离或不剥离该热塑性树脂基材,从而作为光学显示装置的构成材料加以使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427994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4751481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43257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4751486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4751481号公报正如根据上述说明可明确的那样,因为在热塑性树脂基材上形成PVA类树脂层而制作偏振膜,所以在制作偏振膜时在热塑性树脂基材上成膜的面的状态因该热塑性树脂基材的表面状态而受到较大的影响。例如,如果在热塑性树脂中含有杂质等异物,则有时该异物等会在热塑性树脂基材表面形成凹凸或瑕疵。而且,由于热塑性树脂基材在制作工序上的问题,可能会在该热塑性树脂基材表面上产生凹凸或瑕疵。进而,在热塑性树脂基材上形成PVA类树脂层时有时会在该热塑性树脂基材上附着灰尘。如果在存在凹凸或瑕疵、以及附着灰尘的热塑性树脂基材上对PVA类树脂层成膜,使该PVA类树脂层与基材一体地拉伸及染色,从而制作出偏振膜,那么在其制作时,在热塑性树脂基材的成膜的面上可能形成与该热塑性树脂基材的凹凸等对应的凹凸或瑕疵等。而且,在与制作偏振膜时在热塑性树脂基材上成膜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贴合光学膜的情况下,通过辊之间的夹持部对光学膜与热塑性树脂基材施加压力,其结果为,也会因为热塑性树脂基材的凹凸等,在偏振膜上形成凹凸等。而且,在使用形成了凹凸或瑕疵的偏振膜作为光学显示装置的构成材料的情况下,该凹凸或瑕疵成为使该光学显示装置的视认性降低的辉点(輝点)等缺陷。这些缺陷例如可以通过正交偏振法进行检查。正交偏振法是这样的检查方法:首先是配置两片偏振膜,使其吸收轴相互正交地配置、即能够形成正交偏振的关系。然后从一片偏振膜的外部照射光,从另一片偏振膜侧进行观察,确认是否存在辉点。如果在至少一片偏振膜上存在凹凸或瑕疵等,则该部分的光的折射、散射等与其他部分的折射、散射不同,所以作为辉点被识别,利用该特点进行检查。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发明者们发现,利用基于该正交偏振法的缺陷检查,即使是同一偏振膜,如果该偏振膜相对于可形成正交偏振关系的另一片偏振片(膜)的配置不同,则辉点有时能够被识别,有时却不能被识别。具体地说,就是注意到,根据是否将制作偏振膜时在热塑性树脂基材上成膜的面或与之相反一侧的面配置为面对另一片偏振板(膜)侧,辉点的外观不同。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见解而提出的。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光学显示装置,具有:显示面板、以及具有相对于所述显示面板配置在视认侧的聚乙烯醇类树脂层的至少一个偏振膜,具有对于从所述显示面板侧向所述偏振膜射入的偏振光、可形成正交偏振关系的光学配置。该光学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偏振膜厚度为10μm以下,通过包括:在树脂基材上对聚乙烯醇类树脂层成膜的工序、使该聚乙烯醇类树脂层与所述树脂基材一体地拉伸的拉伸工序、以及由二色性物质对该聚乙烯醇类树脂层进行染色的染色工序的方法进行制作,并且在所述光学显示装置中,以制作所述偏振膜时在所述树脂基材上成膜的面面对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反一侧的状态进行配置。通过上述的结构,能够提供辉点(輝点)难以被识别的光学显示装置,该装置即使在偏振膜具有少许缺陷的情况下,因偏振膜所产生的辉点也难以被识别。另外,所述偏振膜的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下。由此,能够谋求装置的小型化。在此,上述光学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显示装置或有机EL显示装置。而且,在上述光学显示装置中,作为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光学显示装置,其厚度为10μm以下,具有通过包括:在树脂基材上对聚乙烯醇类树脂层成膜的工序、使该聚乙烯醇类树脂层与所述树脂基材一体地拉伸的工序、以及由二色性物质对该聚乙烯醇类树脂层进行染色的染色工序的方法而制作的第一偏振膜与第二偏振膜,所述第一偏振膜在相对所述显示面板的视认侧,以制作所述偏振膜时在所述树脂基材上成膜的面面对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反一侧的状态进行配置,所述第二偏振膜配置在相对所述光学显示装置的非视认侧,所述第一偏振膜对于透过所述第二偏振膜后、从所述显示面板侧向所述第一偏振膜射入的偏振光,可形成正交偏振的关系。在该情况下,所述第二偏振膜优选以制作所述偏振膜时在所述树脂基材上成膜的面面对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反一侧的状态进行配置。由此,能够提供辉点难以被识别的光学显示装置,其不仅对第一偏振膜,对第二偏振膜也一样,即使在偏振膜具有少许缺陷的情况下,偏振膜所产生的辉点也难以被识别。在上述光学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偏振膜及所述第二偏振膜也可以分别在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反的一侧至少具有保护层。而且,上述液晶显示装置可以是VA型或IPS型中的任一种类型,所述VA型液晶显示装置作为所述显示面板具有VA液晶单元,也可以至少在所述视认侧,进而在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第一偏振膜之间具有相位差膜,所述IPS型液晶显示装置作为所述显示面板具有IPS液晶单元。进而,在上述光学显示装置中,作为所述有机EL显示装置的光学显示装置依次至少具有:所述显示面板、1/4波长相位差层、偏振膜、以及保护层,所述偏振膜厚度为10μm以下,是通过包括:在树脂基材上对聚乙烯醇类树脂层成膜的工序、使该聚乙烯醇类树脂层与所述树脂基材一体地拉伸的工序、以及由二色性物质对该聚乙烯醇类树脂层进行染色的染色工序的方法而制作的偏振膜,所述偏振膜在相对所述显示面板的视认侧,以制作所述偏振膜时在所述树脂基材上成膜的面面对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反一侧的状态进行配置,所述偏振膜对于从所述视认侧透过该偏振膜后、被所述显示面板反射、从所述显示面板侧向所述偏振膜再次射入的偏振光,可形成正交偏振的关系。例如,利用由气体氛围中辅助拉伸与硼酸水溶液中拉伸构成的两级拉伸工序中,使非晶性酯类热塑性树脂基材与涂布形成于其上的PVA类树脂层一体地拉伸,通过二色性色素对该PVA类树脂层进行染色处理,由此,能够使所述偏振膜的厚度为10μm以下。因可形成正交偏振关系的偏振膜而产生的辉点难以被识别,所以能够提高光学显示装置的品质。附图说明图1(A)、(B)、(C)、(D)、(G)、(H)、(I)是表示偏振膜制作方法的一例的示意图;图2是说明在偏振膜中产生缺陷的机制的一例的示意图;图3(a)、(b)是表示利用正交偏振法来观察作为辉点的缺陷的方法及其检查结果的示意图;图4(a)、(b)是表示利用正交偏振法来观察作为辉点的缺陷的方法及其检查结果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涉及偏振膜的面的、能够应用优选的配置关系的装置结构的剖面概况图;图6是表示涉及偏振膜的面的、能够应用优选的配置关系的装置结构的剖面概况图;图7是用来说明有机EL显示装置中正交偏振的作用的示意图;图8是用来说明有机EL显示装置中正交偏振的作用的示意图;图9是表示在VA型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够应用的光学功能膜层压体的构成例的示意图;图10是表示在IPS型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够应用的光学功能膜层压体的构成例的示意图;图11是表示在有机EL显示装置中能够应用的光学功能膜层压体的构成例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树脂基材;3偏振膜;4光学功能膜;14偏振片;20液晶显示装置;30有机EL显示装置;40光学功能膜层压体;50光学功能膜层压体;60光学功能膜层压体。具体实施方式1.偏振膜的制作本发明的偏振膜通过如下方法制作而成,该方法包括:制作在热塑性基材上形成PVA类树脂层的层压体的工序、使PVA类树脂层与热塑性树脂基材一体地拉伸的拉伸工序、使二色性物质吸附在PVA树脂层的染色工序。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拉伸工序可以在染色工序之前实施,也可以在染色工序之后进行,而且也可以采用在气体氛围中拉伸及硼酸水溶液等的水溶液中拉伸的任一种拉伸方式。进而拉伸可以为一阶段拉伸,也可以是两阶段以上的多阶段拉伸。在偏振膜的制作过程中,除了所述层压体制作工序、拉伸工序、染色工序中的各种处理之外,根据需要还可以适用PVA类树脂层的不溶化处理及交联处理、干燥处理、清洗处理等。参照图1,说明偏振膜3的制作方法的一例。另外,该方法与日本专利第4751481号公报所公开的制作方法的一例相同。在本申请中,希望特别关注通过使在树脂基材上成膜的聚乙烯醇类树脂层与所述树脂基材一体地拉伸而制作偏振膜3这一点。[层压体制作工序(A)]首先,准备玻化温度为75℃、具有200μm厚度的非晶性酯类热塑性树脂基材,例如使共聚有6mol%间苯二甲酸的间苯二甲酸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称为“非晶性PET”)1、以及在水中溶解聚合度为1000以上、皂化度为99%以上的PVA粉末的4~5重量%浓度的PVA水溶液。接着,在具有涂布装置21与干燥装置22及表面改性处理装置23的层压体制作装置20中,在该非晶性PET基材1上涂布PVA水溶液,在50~60℃的温度下使之干燥,在PET基材1上对玻化温度为80℃、具有7μm厚度的PVA层2成膜。由此,制作具有7μm厚度的PVA层的层压体7。此时,通过在表面改性处理装置23中对非晶性PET基材1的表面进行电晕处理,能够提高非晶性PET基材1与在其上进行成膜的PVA层2的紧密结合性。接着,经过包括气体氛围中辅助拉伸及硼酸水溶液中拉伸的两阶段拉伸工序的下面的工序,将具有PVA层的层压体7最终制作成3μm厚度的偏振膜3。[气体氛围中辅助拉伸工序(B)]在第一阶段的气体氛围中辅助拉伸工序(B)中,使具有7μm厚度的PVA层2的层压体7与PET基材1一体地拉伸,生成具有5μm厚度的PVA层2的“拉伸层压体8”。具体地说,在烤炉33内配置了拉伸装置31的气体氛围中辅助拉伸处理装置30中,具有7μm厚度的PVA层2的层压体7通过设定为130℃的拉伸温度环境的烤炉33的拉伸装置31,以拉伸倍率为1.8倍的方式向自由端单向拉伸,生成拉伸层压体8。在该阶段中,通过与烤炉30共同设置的卷绕装置32,能够制造拉伸层压体8的卷筒8′。[染色工序(C)]接着,通过染色工序(C),生成使二色性物质碘吸附在PVA分子被取向的5μm厚的PVA层2上的着色层压体9。具体地说,在具有染色液41的染色浴42的染色装置40中,为了使最终所生成的构成偏振膜3的PVA层的单体透射率为40~44%,将从与染色装置40共同设置且安装了卷筒8′的送料装置43中所送出的拉伸层压体8在液温为30℃的、含有碘及碘化钾的染色液41中浸渍任意时间,由此生成使碘吸附在拉伸层压体8的、被取向的PVA层2上的着色层压体9。在本工序中,为了使拉伸层压体8所具有的PVA层2不溶解,染色液41将水作为溶剂,使碘浓度为0.30重量%。而且,染色液41将用来使碘溶解于水的碘化钾浓度为2.1重量%。碘与碘化钾的浓度之比为1比7。更详细地说,通过将拉伸层压体8在碘浓度为0.30重量%、碘化钾浓度为2.1重量%的染色液41中浸渍60秒钟,生成使碘吸附在PVA分子被取向的5μm厚的PVA层2上的着色层压体9。[硼酸水溶液中拉伸工序(D)]通过第二阶段的硼酸水溶液中拉伸工序,进一步拉伸具有使碘取向的PVA层2的着色层压体9,生成构成3μm厚偏振膜3的、具有使碘取向的PVA层的光学膜层压体10。具体地说,在具有硼酸水溶液51的硼酸浴52与拉伸装置53的硼酸水溶液中拉伸处理装置50中,将从染色装置40中连续送出的着色层压体9浸渍在含有硼酸与碘化钾的、设定为液温为65℃的拉伸温度环境的硼酸水溶液51中,然后通过配置于硼酸水溶液中处理装置50中的拉伸装置53,向自由端单向拉伸,使拉伸倍率为3.3倍,由此生成具有3μm厚的PVA层的光学膜层压体10。[清洗工序(G)]接着,优选直接将具有偏振膜3的光学膜层压体10送入清洗工序(G)。清洗工序(G)以洗掉附着在偏振膜3表面的不需要的残存物为目的。但是,也可以省去清洗工序(G),将所取出的、具有偏振膜3的光学膜层压体10直接送入干燥工序(H)。[干燥工序(H)]完成清洗的光学膜层压体10被送入干燥工序(H),在此进行干燥。接着,干燥的光学膜层压体10通过与干燥装置90共同设置的卷取装置91,作为连续带状的光学膜层压体10被卷绕,生成具有偏振膜3的光学膜层压体10的卷筒。作为干燥工序(H),可以采用任何适合的方法,例如自然干燥、送风干燥、加热干燥。例如,可以在烤炉的干燥装置90中以60℃的温风干燥240秒钟。[贴合/转印工序(I)]具有在PET基材1上成膜的3μm厚的偏振膜3的光学膜层压体10加工成光学膜层压体10的卷筒,在对其进行贴合/转印工序(I)中,可以同时进行下面的贴合处理与转印处理。所制作的偏振膜3的厚度通过基于拉伸的薄膜化而为10μm以下,通常仅仅为不超过2~5μm的程度。偏振膜3作为单层体难以进行处理。因此,偏振膜3可以通过在PET基材1的成膜,作为光学膜层压体10来进行处理,或者通过在作为偏振膜保护膜也发挥作用的光学功能膜4上经由粘接剂进行贴合/转印,作为光学功能膜层压体11来进行处理。在贴合/转印工序(I)中,经由粘接剂贴合并卷绕连续带状的光学膜层压体10所具有的偏振膜3与光学功能膜4,在该卷绕工序中,通过将偏振膜3转印到光学功能膜4,并且剥离PET基材1,生成光学功能膜层压体11。具体地说,通过贴合/转印装置100中所具有的送出/贴合装置101,送出光学膜层压体10,被送出的光学膜层压体10通过卷取/转印装置102,将偏振膜3向光学功能膜转印,并且剥离光学膜层压体10,从而生成光学功能膜层压体11。2.缺陷的产生机制参照图2,说明偏振膜3上产生缺陷6的机制的一例。图2是图1的送出/贴合装置101的一部分的放大图。例如,在PET基材1的内部混入金属等异物5的情况下,该异物5在与光学功能膜4贴合时,通过辊的夹持部间的压力,对偏振膜3造成损坏。根据显微镜检查的结果,已知该损坏在偏振膜3的表面3a上表现为凹凸之类的缺陷6。如已明确的那样,在偏振膜3为10μm以下这样的薄膜的情况下,更容易显著地显现凹凸,所以也易于产生缺陷6。在将偏振膜3与其他偏振膜以正交偏振的关系进行配置时,该缺陷6是使光发生折射、散射等的原因,因此,成为妨碍装置的外观的辉点。另外,该缺陷的问题如图2所示,不但在异物5混入PET基材1自身的情况下产生,例如在PET基材1对PVA层2成膜时、在PET基材1上存在异物这样的情况下也同样产生。3.检查缺陷的方法与检查结果图3及图4分别表示利用正交偏振法、将这些缺陷作为辉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及其检查结果。图3及图4的(a)是分别表示基于正交偏振法的缺陷检查的检查方法的示意图,图3及图4的(b)是分别表示这些缺陷检查的结果即辉点13a,14b的状态的显微镜观察照片。另外,虽然通常在除去PET基材1的状态、换言之是在光学功能膜层压体11的状态下进行这些检查缺陷,但为了方便理解,分别在图3及图4的(a)中以虚线表示PET基材1。每次进行缺陷检查时,都作为检查对象的偏振膜3配置为使其他偏振板14与其吸收轴相互正交。测量光在能透过相对配置的偏振膜3与偏振片14双方的状态下,从偏振膜3或偏振片14的一侧(非视认侧)照射,在透过上述双方后,在另一侧(视认侧)进行观察。从观察辉点这一点来看,图3(a)的检查方法与图4(a)的检查方法之间实质上的不同只在于,在图3(a)中,偏振膜3的面3a及3b中,制作偏振膜时在PET基材1上成膜的面3a面对与偏振板14相反的一侧,与之相对,在图4(a)中,制作偏振膜时在PET基材1上成膜的面3a面对偏振片14一侧。另外,如果从结构这方面来看,在图3(a)中,从偏振片14侧照射测量光,在偏振膜3侧观察透射光,与之相对,在图4(a)中,从偏振膜3侧照射测量光,在偏振片14侧观察透射光,而且,在图3(a)中,光学功能膜4配置在偏振膜3与偏振片14之间,与之相对,在图4(a)中,光学功能膜4配置在偏振膜3与偏振片14之间的外侧,因此,在这些方面中,可以说在两者之间存在不同,但对于前者来说,在该实验状态下,可以认为透射光的方向对辉点的观察没有多大的影响,而对于后者来说,因为光学功能膜4由透明材料形成,而且不具有偏振功能,所以显然透射光的方向也不影响辉点的观察。根据图3及图4的(b)所分别表示的检查结果可知,上述实质上的不同,作为显著的不同表现在所观察的辉点上。即如图4(b)所示,通过图4(a)的检查方法所得到的辉点13a与如图3(b)所示的、通过图3(a)的检查方法所得到的辉点13b相比,明显地释放出强光,即辉点被强化。据此,可知偏振膜3的面3a,3b的方向对于辉点即偏振膜3上的缺陷6是否难以被识别是重要的,例如优选将制作偏振膜时在PET基材1上成膜的面3a面对与偏振板14相反的一侧进行配置。4.装置结构图5及图6分别以剖面示意图表示应用了上述说明的偏振膜的优选的配置关系的装置结构的例。图5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20的装置结构的示意图。液晶显示装置20可以具有对称结构,其主要构成部件依次包括显示面板22、隔着该显示面板22对称配置的光学功能膜4,4′、以及偏振膜3,3′,进而也可以具有PET基材1′来作为保护层。该液晶显示装置20包括VA型与IPS型两种。在液晶显示装置20为VA型的情况下,使用VA液晶单元302作为显示面板22,而且,使用相位差膜作为光学功能膜4,4′。另一方面,在液晶显示装置20为IPS型的情况下,使用IPS液晶单元202作为显示面板22。无论是VA型还是IPS型,液晶显示装置20都具有偏振膜3,3′这两个偏振膜。所以,偏振膜3对于从设有背光17的非视认侧“A”向视认侧“B”透过偏振膜3′之后、向偏振膜3射入的偏振光,可形成正交偏振的关系。因此,能够适用上述说明的偏振膜的、优选的配置关系。在此,如果根据上述所说明的配置关系,如图5所示,对于配置于视认侧“B”的偏振膜3,最好使制作偏振膜时在PET基材1上成膜的面3a面对与偏振膜3′相反的一侧、换言之为面对与显示面板22相反的一侧(视认侧“B”)进行配置,而且,对于配置于非视认侧“A”的偏振膜3′,最好使制作偏振膜时在PET基材1上成膜的面3′a面对与偏振膜3相反的一侧、换言之为面对与显示面板22相反的一侧(非视认侧“B”)进行配置。该配置关系也可以应用在有机EL显示装置中。图6是表示有机EL显示装置30的装置结构的示意图。在有机EL显示装置30中,作为其主要的构成部件,依次具有:有机EL单元603即显示面板63、设置于该显示面板63上部的1/4波长相位差层602即光学功能膜4、偏振膜3。进而也可以具有PET基材1作为保护层。另外,在有机EL单元603中例如具有金属电极604。与图5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20不同,有机EL显示装置只具有一个偏振膜3。因此,对于由有机EL单元603产生的光,正交偏振的关系不成立。然而,如参照图7、图8在下面说明的那样,对于来自有机EL显示装置30外部的、例如直射日光等外部光,该一个偏振膜3实质上作为两个偏振膜发挥作用,从而可能产生辉点。对于在室外等使用的移动设备来说,外部光是大问题。图7表示来自有机EL显示装置30外部的入射光(外部光)穿过偏振膜3、及1/4波长相位差层602、进而穿过有机EL单元603、特别是穿过有机EL单元603所具有的金属电极604时是如何变化的,图8表示被金属电极604反射的光在之后穿过上述各结构部件时是如何变化的。如图7所示,入射光穿过偏振膜3后改变为一定方向的直线偏振光,之后经过1/4波长相位差层602,成为例如右旋圆形偏振光。该右旋的圆形偏振光被有机EL单元603所具有的金属电极604的界面反射,其结果为如图8所示,反转为左旋圆形偏振光。进而,该圆形偏振光穿过1/4波长相位差层602,由此成为旋转90°的直线偏振光。旋转90°的直线偏振光从根本上不能穿过偏振膜3,但例如在直射日光等强入射光的情况下,直线偏振光的一部分会穿过偏振膜3。在该情况下,入射光从视认侧透过偏振膜3后,被金属电极604反射,从非视认侧再次透过偏振膜3,所以,作为结果,与图5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20相同,实际上是透过两个偏振膜,进而可以说,对于从视认侧“B”透过偏振膜3之后、被有机EL单元的金属电极604反射而再次从非视认侧“B”射入的偏振光,可形成正交偏振的关系。因此,与图5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20相同,有机EL显示装置也能够适用上述所说明的、涉及偏振膜的面的优选的配置关系。在该情况下,根据上述所说明的配置关系,偏振膜3的面3a及3b中,例如制作偏振膜时在PET基材1上成膜的面3a最好面对与自己自身的偏振膜3相反的一侧、换言之面向为与显示面板63相反的一侧(视认侧“B”)进行配置。5.光学功能膜层压体的结构例参照图9至图11,说明能够应用于图5及图6的装置结构中的光学功能膜层压体的结构例。5-1.VA型液晶显示装置图9表示能够应用于VA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光学功能膜层压体40的结构例。该光学功能膜层压体40具有作为液晶单元而使用的VA型液晶显示面板302,该VA型液晶显示面板302例如具有液晶层及晶体管基板等。光学功能膜层压体40隔着该显示面板302具有对称形状。显示面板302依次层压经由粘接剂层16,16′粘接的相位差膜301,301′、以及偏振膜3,3′,进而也可以层压保护层45,45′。例如可以将保护层45侧作为视认侧“B”、将保护层45′侧作为非视认侧“A”加以使用。粘接剂层16,16′为光学透明层。可以适当选择例如丙烯酸类聚合物、硅酮聚合物、聚酯、聚氨酯、聚酰胺、聚醚、氟类及橡胶类、异氰酸酯类、聚乙烯醇类、明胶类、乙烯基类乳胶类、水系聚酯等聚合物作为基础聚合物。虽然未特别图示,但相位差膜及偏振膜、保护层彼此可以使用粘接剂进行粘接。通过使用粘接剂,也能够减少光的损耗。相位差膜301,301′例如在面内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折射率分别为nx及ny、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为nz时,为折射率具有nx>nz>ny关系的双轴相位差膜、或具有nx>ny>nz关系的双轴相位差膜。或者,这些相位差膜301,301′为折射率具有nx>ny≒nz关系的相位差膜、或具有nx≒ny>nz关系的相位差膜。无论哪种情况,都使慢轴(遅相軸)的方向相对偏振膜吸收轴的方向为0°或90°的关系来配置相位差膜。该配置除了纠正从斜向观察时的偏振膜交叉角外,对液晶所具有的厚度方向上的相位差补偿是有效的。只要是将在拉伸用的树脂基材上成膜的PVA类树脂层通过与该树脂基材一体地拉伸而制作的偏振膜,即可不考虑偏振膜3,3′的制作方法。例如可以使用上述所说明的方法。另外,作为树脂基材,除了上述所说明的非晶性酯类热塑性树脂,例如也可以使用热塑性的结晶性树脂。作为结晶性树脂,例如具有含有聚乙烯(PE)及聚丙烯(PP)的烯烃类树脂、以及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及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的酯类树脂,这种结晶性树脂的特征之一为,通常具有通过加热及/或拉伸取向而高分子排列而进入结晶化的性质,但另一方面,例如即使是聚丙烯(PP)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这样的结晶性树脂,通过抑制加热处理及拉伸取向而产生的高分子排列,能够抑制结晶化。将这些结晶化被抑制的聚丙烯(PP)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分别叫做非晶性聚丙烯及非晶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在本申请中,将其分别总称为非晶性烯烃类树脂及非晶性酯类树脂。树脂基材也可以使用这些非晶性烯烃类及非晶性酯类的热塑性树脂。保护层45,45′由透明树脂材料形成,例如可以由如上所述与PVA类树脂层一起拉伸的热塑性树脂基材构成。在使用PET基材1作为视认侧的保护层45的情况下,通常在其表面对表面处理层(未图示)成膜。这样,可以直接将PET基材1′作为保护层45,45′加以使用,而不必从偏振膜3,3′剥离PET基材1′。作为保护层45,45′的材料,通常可以使用在透明性、机械强度、热稳定性、水分阻隔性、各向同性等方面良好的热塑性树脂。作为这样的热塑性树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三乙酰纤维素等纤维素树脂、聚酯树脂、聚醚砜树脂、聚砜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烯烃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降冰片烯类树脂)、聚芳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乙烯醇树脂以及这些的混合物。另外,虽然未特别图示,但在保护层45的外侧也可以具有透明口。另外,图9的结构可以应用于IPS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即在上述结构中,各相位差膜301,301′或其中一个相位差膜在慢轴方向的折射率为nx、与之正交的面内方向的折射率为ny、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为nz时,为这些折射率具有nx>nz>ny关系的双轴相位差膜、或相位差膜301′为折射率具有nx>nz>ny关系的双轴相位差膜与具有nx>ny>nz关系的双轴相位差膜的两层结构,由此可以作为IPS型液晶显示装置加以使用。在这些结构中,为使慢轴的方向相对偏振膜吸收轴的方向为0°或90°的关系而配置相位差膜。该配置对纠正从斜向观察时的偏振膜交叉角是有效的。5-2.IPS型液晶显示装置图10表示能够应用于IPS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光学功能膜层压体50的结构例。该光学功能膜层压体50具有作为液晶单元而使用的IPS型液晶显示面板202,隔着该显示面板202具有对称形状。在显示面板202上设有经由粘接剂层16,16′粘接的偏振膜3,3′,进而也可以依次层压保护层45,45′。例如可以将保护层45侧作为视认侧“B”、将保护层45′侧作为非视认侧“A”加以使用。另外,如图10所示,在将保护层45,45′与偏振膜3,3′直接接合的实施方式中,保护层45,45′可以在制作偏振膜3,3′的过程中,通过使用与PVA类树脂层一起进行拉伸处理的热塑性树脂基材而形成。在该情况下,热塑性树脂基材可以为非晶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而且,虽然未特别图示,但也可以在保护层55的外侧具有透明口。对于其他各层的详细情况,可以认为与图9所示的光学功能膜层压体40相同。5-3.有机EL显示装置图11表示能够应用于有机EL显示装置中的光学功能膜层压体60的结构例。该光学功能膜层压体60具有作为液晶单元而使用的有机EL显示面板603,该有机EL显示面板603例如具有作为发光体(有机电致发光体)的、透明基板以及在该透明基板上依次层压的透明电极、有机发光层、以及金属电极604等。在该有机EL显示面板603上依次具有经由粘接剂层16粘接的1/4波长相位差层602、偏振膜3、以及保护层55。在该情况下,显示面板603侧为非视认侧“A”,之上的偏振膜3等一侧为视认侧“B”。1/4波长相位差层602用来防止将来自偏振膜3的直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形偏振光而从视认侧射出来自显示面板603的表面的反射光。虽然典型的是使用1/4波长相位差膜,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相位差膜。在该情况下,在慢轴方向的折射率为nx、与之正交的面内方向的折射率为ny、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为nz时,可以为这些折射率具有nx>nz>ny关系的双轴相位差膜。在该构成中,配置1/4波长相位差层602,使慢轴方向与偏振膜3的吸收轴为45°的关系。由此,也能够得到防止斜向反射的功能。虽然未图示,但在显示面板603的背面通常还配置反射镜。而且,虽然未特别图示,但在保护层55的外侧也可以具有透明口。作为保护层55,例如可以使用丙烯酸类树脂膜。另外,在该情况下,在视认侧对表面处理层(未图示)成膜。针对其他各层的详细情况,可以认为与图9所示的VA型液晶显示装置40及图10所示的IPS型液晶显示装置50相同。[实施例]在下面的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分别使用夏普制32英寸显示器(型号:LC32-SCI)对VA型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评价,使用松下制32英寸显示器(型号:THL32C3)对IPS型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评价,使用LG显示器有限公司制15英寸、产品名称为“15EL9500”的显示器对有机EL显示装置进行评价。[第一实施例]利用了具有图9结构的光学功能膜层压体40。在该实施例中,特别是,针对配置于视认侧的偏振膜3,面对与显示面板302相反的一侧(视认侧)配置制作偏振膜时在基材上成膜的面(图中的面3b)、另一方面,针对配置于非视认侧的偏振膜3′,面对与显示面板302相反的一侧(非视认侧)配置制作偏振膜时在基材上成膜的面3a,对于这种情况下的外观进行评价。(偏振膜的制作)使用了通过湿式拉伸而制作的偏振膜。首先,为了提高非晶性PET与在其上成膜的PVA层的紧密结合性,对非晶性PET基材进行电晕处理(58W/m2/min),涂布PVA(聚合度为4200、皂化度为99.2%)的水溶液,使其干燥后的膜厚为10μm,在60℃下干燥10分钟,生成层压体。接着,该层压体通过拉伸温度为130度的气体氛围中辅助拉伸生成拉伸层压体,然后,通过对拉伸层压体进行染色,生成着色层压体,进而,通过拉伸温度为70度的硼酸水溶液中拉伸、即两阶段拉伸,将着色层压体与非结晶性PET基材一体地拉伸,使其总拉伸倍率为5.94倍,生成具有4μm厚的PVA树脂层的光学膜层压体。通过这样的两阶段拉伸,在非晶性PET基材上成膜的PVA树脂层的PVA分子被高度(高次)取向,通过二色性色素的染色而被吸附的碘作为多碘化合物离子络合物在单向上被高度取向,生成具有厚度为4μm的PVA树脂层的偏振膜。(缺陷的制作)在偏振膜上实验性地制作会导致辉点的缺陷。为了制作缺陷,在对非晶性PET基材成膜时,在非晶性PET树脂中添加了10wt%的、白石工业有限公司制(产品名称CALSHITEC)的Vigot-10/碳酸钙。由此,在非晶性PET基材的膜表面制作偏振膜所产生的、可成为缺陷原因的凹凸。(评价方法)在与层压非晶性PET基材侧相反一侧的偏振膜的表面上,经由粘接剂贴合52μm厚的相位差膜(环烯烃聚合物膜(日本ZEON(有限)公司制)),制作光学膜层压体,进而从该光学膜层压体剥离非晶性PET基材,在PVA树脂层的表面,经由粘接剂贴合保护层(三乙酰纤维素类)膜(厚度80μm),制作出视认侧“B”的偏振膜,利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出非视认侧“A”的偏振膜。接着,将各偏振膜的相位差膜加工为A4尺寸,经由丙烯酸类粘接剂(20μm)贴合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视认侧及非视认侧,在暗室中打开液晶显示装置,使之处于黑屏状态,清点在视认区域的至少一边具有150μm以上长度的辉点数。(评价结果)被确认的辉点为一个。[第二实施例]利用了具有图10结构的光学功能膜层压体50。特别是,对于配置于视认侧的偏振膜3,面对与显示面板202相反的一侧(视认侧)配置制作偏振膜时在基材上成膜的面(3a),另一方面,对于配置于非视认侧的偏振膜3′,面对与显示面板202相反的一侧(非视认侧)配置制作偏振膜时在基材上成膜的面(3a),针对这种情况下的外观进行评价。另外,偏振膜的制作与缺陷的制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评价方法)在偏振膜的表面贴合丙烯酸类粘接剂(20μm),制作光学膜层压体,进而从该光学膜层压体剥离非晶性PET基材,在PVA层的表面,经由粘接剂贴合保护层(三乙酰纤维素类)膜(厚度80μm),制作出视认侧“B”的偏振膜,利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出非视认侧“A”的偏振膜。接着,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视认侧及非视认侧,经由丙烯酸类粘接剂(20μm)贴合加工为A4尺寸的各偏振膜,在暗室中打开液晶显示装置,使之处于黑屏状态,清点在视认区域的至少一边具有150μm以上长度的辉点数。(评价结果)被确认的辉点为两个。[第三实施例]利用了具有图11结构的光学功能膜层压体60。在该实施例中,特别是针对将制作偏振膜时在基材上成膜的面(3a)面对与显示面板603相反的一侧(视认侧)来配置偏振膜3,针对这种情况下的外观进行评价。另外,偏振膜的制作与缺陷的制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评价方法)在偏振膜的表面上经由粘接剂贴合1/4波长相位差膜(帝人化成公司制产品名称“PUREACEWR(S-148)”),制作光学膜层压体,进而从该光学膜层压体剥离非晶性PET基材,在PVA层的表面贴合保护层(三乙酰纤维素类)膜(厚度45μm),制作出圆形偏振膜。具体地说,就是在光学功能膜层压体的偏振膜面与1/4波长相位差膜,使1/4波长相位差膜的慢轴与偏振膜的吸收轴为45°地制作圆形偏振膜。接着,在有机EL显示装置上,经由丙烯酸类粘接剂(20μm)贴合加工为A4尺寸的圆形偏振膜的1/4波长相位差膜,在暗室中打开液晶显示装置,使之处于黑屏状态,清点在视认区域的至少一边具有150μm以上长度的辉点数。(评价结果)被确认的辉点为一个。[第四实施例]利用了具有图10结构的光学功能膜层压体50。在该实施例中,特别是针对配置于视认侧的偏振膜3,面对与显示面板202相反的一侧(视认侧)配置制作偏振膜时在基材上成膜的面(3a),另一方面,对于配置于非视认侧的偏振膜3′,面对与显示面板202相反的一侧(非视认侧)配置制作偏振膜时在基材上成膜的面(3a),针对这种情况下的外观进行评价。另外,缺陷的制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偏振膜的制作)使用了通过干式拉伸而制作的偏振膜。作为树脂基材,使用结晶性PET,涂布PVA水溶液,使其干燥后生成在结晶性PET基材上对7μm厚的PVA树脂层成膜的层压体。接着,通过温度设定为110℃的气体氛围中高温拉伸,将所生成的层压体生成拉伸倍率为4.0倍的、向自由端单向拉伸的拉伸层压体。通过该拉伸处理,拉伸层压体所具有的PVA树脂层变化为PVA分子被取向的、3.3μm厚的PVA树脂层。进而,将拉伸的层压膜浸渍在染色液中任意时间,在60°的温风中对从染色液取出的层压体膜进行干燥。通过上述的处理,生成具有使碘取向的、厚度为4μm的PVA树脂层的偏振膜。(评价方法)在该偏振膜的表面贴合丙烯酸类粘接剂(20μm),制作光学膜层压体,进而从该光学膜层压体剥离非晶性PET基材,在PVA层的表面,经由粘接剂贴合保护层(三乙酰纤维素类)膜(厚度80μm),制作出视认侧偏振膜,利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出非视认侧“A”的偏振膜。接着,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视认侧及非视认侧,经由丙烯酸类粘接剂(20μm)贴合加工为A4尺寸的各偏振膜,在暗室中打开液晶显示装置,使之处于黑屏状态,清点在视认区域的至少一边具有150μm以上长度的辉点数。(评价结果)被确认的辉点为两个。[第五实施例]利用了具有图9结构的光学功能膜层压体40。在该实施例中,特别是,对于配置于视认侧的偏振膜3,面对与显示面板302相反的一侧(视认侧)配置制作偏振膜时在基材上成膜的面(3a),另一方面,对于配置于非视认侧的偏振膜3′,面对显示面板302(视认侧)配置制作偏振膜时在基材上成膜的面(3a),针对这种情况下的外观进行评价。另外,偏振膜的制作与缺陷的制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评价方法)在偏振膜的表面,经由粘接剂贴合52μm厚的相位差膜(环烯烃聚合物膜(日本ZEON(有限)公司制)),制作光学膜层压体,进而从该光学膜层压体剥离非晶性PET基材,贴合保护层(三乙酰纤维素类)膜(厚度80μm),制作出视认侧偏振膜。而且,在偏振膜的表面,经由粘接剂贴合保护层(三乙酰纤维素类)膜(厚度80μm),制作光学膜层压体,进而从该光学膜层压体剥离非晶性PET基材,贴合52μm厚的相位差膜(环烯烃聚合物膜(日本ZEON(有限)公司制)),制作出非视认侧偏振膜。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视认侧及非视认侧,经由丙烯酸类粘接剂(20μm)贴合加工为A4尺寸的各偏振膜的相位差膜上,在暗室中打开液晶显示装置,使之处于黑屏状态,清点在视认区域的至少一边具有150μm以上长度的辉点数。(评价结果)被确认的辉点为四个。[第一比较例]利用了具有图9结构的光学功能膜层压体40。在该实施例中,特别是,对于配置于视认侧的偏振膜3,面对显示面板302的一侧(非视认侧)配置制作偏振膜时在基材上成膜的面(3a),另一方面,对于配置于非视认侧的偏振膜3′,面对与显示面板302相反的一侧(非视认侧)配置制作偏振膜时在基材上成膜的面(3a),针对这种情况下的外观进行评价。另外,偏振膜的制作与缺陷的制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评价方法)在偏振膜的表面,经由粘接剂贴合保护层(三乙酰纤维素类)膜(厚度80μm),制作光学膜层压体,进而从该光学膜层压体剥离非晶性PET基材,贴合52μm厚的相位差膜(环烯烃聚合物膜(日本ZEON(有限)公司制)),制作出视认侧偏振膜。而且,在偏振膜的表面,经由粘接剂贴合52μm厚的相位差膜(环烯烃聚合物膜(日本ZEON(有限)公司制)),制作光学膜层压体9,进而从该光学膜层压体剥离非晶性PET基材,贴合保护层(三乙酰纤维素类)膜(厚度80μm),制作出非视认侧偏振膜。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视认侧及非视认侧,经由丙烯酸类粘接剂(20μm)贴合加工为A4尺寸的各偏振膜的相位差膜,在暗室中打开液晶显示装置,使之处于黑屏状态,清点在视认区域的至少一边具有150μm以上长度的辉点数。(评价结果)被确认的辉点为八个。[第二比较例]利用了具有图9结构的光学功能膜层压体40。在该实施例中,特别是,对于配置于视认侧的偏振膜3,面对显示面板302的一侧(非视认侧)配置制作偏振膜时在基材上成膜的面(3a),另一方面,对于配置于非视认侧的偏振膜3′,面对显示面板302的一侧(视认侧)配置制作偏振膜时在基材上成膜的面(3b),针对这种情况下的外观进行评价。另外,偏振膜的制作与缺陷的制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评价方法)在偏振膜的表面,经由粘接剂贴合保护层(三乙酰纤维素类)膜(厚度80μm),制作光学膜层压体,进而从该光学膜层压体剥离非晶性PET基材,贴合52μm厚的相位差膜(环烯烃聚合物膜(日本ZEON(有限)公司制)),制作出视认侧偏振膜。而且,在偏振膜的表面,经由粘接剂贴合保护层(三乙酰纤维素类)膜(厚度80μm),制作光学膜层压体,进而从该光学膜层压体剥离非晶性PET基材,贴合52μm厚的相位差膜(环烯烃聚合物膜(日本ZEON(有限)公司制)),制作出非视认侧偏振膜。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视认侧及非视认侧,经由丙烯酸类粘接剂(20μm)贴合加工为A4尺寸的各偏振膜的相位差膜,在暗室中打开液晶显示装置,使之处于黑屏状态,清点在视认区域的至少一边具有150μm以上长度的辉点数。(评价结果)被确认的辉点为十一个。[第三比较例]利用了具有图10结构的光学功能膜层压体50。在该实施例中,特别是,对于配置于视认侧的偏振膜3,面对显示面板202一侧(非视认侧)配置制作偏振膜时在基材上成膜的面(3a),另一方面,对于配置于非视认侧的偏振膜3′,面对与显示面板202相反一侧(非视认侧),配置制作偏振膜时在基材上成膜的面(3a),针对这种情况下的外观进行评价。另外,偏振膜的制作与缺陷的制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评价方法)在偏振膜的表面,经由粘接剂贴合保护层(三乙酰纤维素类)膜(厚度80μm),制作光学膜层压体,从该光学膜层压体剥离非晶性PET基材,贴合丙烯酸类粘接剂(20μm),制作出视认侧偏振膜。而且,在偏振膜的表面贴合丙烯酸类粘接剂(20μm),制作光学膜层压体,进而从该光学膜层压体剥离非晶性PET基材,在PVA层的表面,经由粘接剂贴合保护层(三乙酰纤维素类)膜(厚度80μm),制作出非视认侧偏振膜。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视认侧及非视认侧,经由丙烯酸类粘接剂(20μm)贴合加工为A4尺寸的各偏振膜,在暗室内打开液晶显示装置,使之处于黑屏状态,清点在视认区域的至少一边具有150μm以上长度的辉点数。(评价结果)被确认的辉点为十一个。[第四比较例]利用了具有图11结构的光学功能膜层压体60。在该实施例中,特别是,将制作偏振膜时在基材上成膜的面(3a)面对显示面板603一侧(非视认侧)来配置偏振膜3,针对此时的外观进行评价。另外,偏振膜的制作与缺陷的制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评价方法)在偏振膜的表面经由粘接剂贴合保护层(三乙酰纤维素类)膜(厚度45μm),制作光学膜层压体,进而从该光学膜层压体剥离非晶性PET基材,在PVA层的表面贴合1/4波长相位差膜(帝人化成公司制产品名称“PUREACEWR(S-148)”),制作出圆形偏振膜。具体地说,就是在光学功能膜层压体的偏振膜面与1/4波长相位差膜,使1/4波长相位差膜的慢轴与偏振膜的吸收轴为45°地制作圆形偏振膜。在液晶显示装置,经由丙烯酸类粘接剂(20μm)贴合加工为A4尺寸的圆形偏振膜的1/4波长相位差膜,在暗室中打开液晶显示装置,使之处于黑屏状态,清点在视认区域的至少一边具有150μm以上长度的辉点数。(评价结果)被确认的辉点为六个。[第五比较例]利用了具有图10结构的光学功能膜层压体50。在该实施例中,特别是,对于配置于视认侧的偏振膜3,面对显示面板202一侧(非视认侧)配置制作偏振膜时在基材上成膜的面(3a),另一方面,对于配置于非视认侧的偏振膜3′,面对与显示面板202相反一侧(非视认侧)配置制作偏振膜时在基材上成膜的面(3a),针对此时的外观进行评价。另外,缺陷的制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偏振膜的制作与第四实施例相同。(评价方法)在偏振膜的表面,经由粘接剂贴合保护层(三乙酰纤维素类)膜(厚度80μm),制作光学膜层压体,进而从该光学膜层压体剥离非晶性PET基材,在PVA层的表面贴合丙烯酸类粘接剂(20μm),制作出视认侧偏振膜。而且,在偏振膜的表面贴合丙烯酸类粘接剂(20μm),制作光学膜层压体,进而从该光学膜层压体剥离非晶性PET基材,在PVA层的表面,经由粘接剂贴合保护层(三乙酰纤维素类)膜(厚度80μm),制作出非视认侧偏振膜。液晶显示装置的视认侧及非视认侧,经由丙烯酸类粘接剂(20μm)贴合加工为A4尺寸的各偏振膜,在暗室内打开液晶显示装置,使之处于黑屏显示状态,清点在视认区域的至少一边具有150μm以上长度的辉点数。(评价结果)被确认的辉点为十二个。下面的表1表示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透明导电膜的评价结果。[表1]根据第一至第五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至第四比较例的结构相比,所观察到的辉点数减少,即能够减少缺陷被观察到的可能性。在此,在与第一至第四比较例的结构的比较中,第一至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的共同之处在于配置在光学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视认侧的偏振膜,并且对于从非视认侧向该偏振膜射入的偏振光可形成正交偏振关系的偏振膜,使制作偏振膜时在PET基材上成膜的面面对与显示面板相反一侧(视认侧)。所以,至少对于视认侧的偏振膜,优选这样的配置。而且,如比较第一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或第一比较例与第二比较例可明确的那样,在设有两个偏振膜的情况下,对于配置在非视认侧的偏振膜,可知最好使制作偏振膜时在PET基材上成膜的面面对与显示面板相反一侧(非视认侧)进行配置。进而,如果比较第二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或第三比较例与第五比较例,则可知该效果与偏振膜的制作方法无关。工业实用性能够应用于以正交偏振的关系配置偏振膜的各种光学显示装置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