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模块和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00580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液晶模块和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液晶模块和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模块包括液晶单元、支撑元件、底盘、以及连接元件。所述液晶单元的外形大致为矩形。所述支撑元件用于所述液晶单元的后表面的外周边缘部分的四个侧部中的至少三个。每个支撑元件从相应侧部的一个端部附近延伸到另一个端部附近。所述支撑元件粘合或粘附至所述外周部分。所述底盘包括底部和壁。所述底部的外形大致为矩形。所述壁围绕所述底部。每个连接元件连接至相应的支撑元件。每个连接元件从相应壁的一个端部附近沿其纵向到另一个端部附近连接至所述底盘的相应壁。
【专利说明】液晶模块和液晶显示装置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公开要求于2012年7月3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2-170640的优先权,该申请整体并入本文中,以作参考。
【技术领域】
[0003]本文中所描述的实施例通常涉及一种液晶模块和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4]近年来,由于诸如液晶显示装置之类的平板显示装置具有外形薄、重量轻以及功耗低等优点,所以广泛地用作TV接收器、各种计算机设备等等的图像显示装置。
[0005]例如,透射式液晶装置包括液晶单元(liquid crystal cell),其中,液晶层保持在一对透明衬底和一个背光装置之间,该背光装置设置在液晶单元的后表面侧(在本文中,后侧为与图像显示表面相反的表面)上并且将光引入液晶单元中。背光装置分成直接照明型和边缘照明型(侧部照明型),在直接照明型背光装置中,光源设置在液晶面板的下面,在边缘照明型背光装置中,导光板设置在液晶面板的下面并且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周围。与直接照明型液晶装置相比,边缘照明型液晶装置被更广泛地使用,这是因为液晶装置具有减小厚度并且减小尺寸的这种要求。
[0006]另一方面,为了改善外观(外部设计)并且进一步减小尺寸,目前期望液晶装置在框架的宽度方面能够减小。在本文中,框架为前盖,其覆盖液晶装置的屏幕的外围。由于框架形前盖被制成得更窄,所以液晶装置的整个尺寸进一步减小,并且前盖的元件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发明内容】

[0007]根据以上情况,已经提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晶模块以及一种具有较窄框架的液晶显示装置。
[0008]根据一个实施例,一种液晶模块包括平板状透射式液晶单元、至少三个液晶单元支撑元件、底盘、以及至少三个连接元件。液晶单元的外形大致为矩形。为液晶单元的后表面的外周边缘部分的四个侧部中的至少三个提供液晶单元支撑元件。后表面与液晶单元的视频显示表面相对。每个液晶单元支撑元件从相应侧部的一个端部附近延伸到相应侧部的另一个端部附近。液晶单元支撑元件粘合(bond)或粘附(adhere)至外周部分。底盘包括底部和壁。底部的外形大致为矩形。底盘的壁围绕底盘的底部。每个连接元件均连接至相应的液晶单元支撑元件。每个连接元件均从相应壁的一个端部附近沿所述相应壁的纵向到相应壁的另一个端部附近连接至底盘的相应壁。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液晶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0010]图2为根据该实施例的液晶装置沿图1中的线I1-1I截取的截面图;
[0011]图3为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液晶模块的外观的立体图;
[0012]图4为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液晶模块的示意性配置的分解立体图;
[0013]图5为不出了液晶单兀和后底盘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立体图;
[0014]图6为示出了液晶单元支撑元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0015]图7为从后表面侧观看时液晶单元支撑元件粘合或粘附于其上的液晶单元的立体图;
[0016]图8为示出了连接元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0017]图9A为示出了连接元件的第二接合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0018]图9B为示出了液晶单元支撑元件的第一接合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0019]图10为示出了液晶单元支撑元件和连接元件彼此连接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0020]图11为根据该实施例的液晶模块的上部分沿图3中的线X1-XI截取的截面图;
[0021]图12A为示出了该实施例的另一个实例的连接元件的立体图;以及
[0022]图12B为示出了该实施例的另一个实例的液晶单元支撑元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根据一个实施例,液晶模块包括平板状透射式液晶单元、至少三个液晶单元支撑元件、底盘、以及至少三个连接元件。液晶单元的外形大致为矩形。为液晶单元的后表面的外周边缘部分的四个侧部中的至少三个提供液晶单元支撑元件。后表面与液晶单元的视频显示表面相对。每个液晶单元支撑元件从相应侧部的一个端部附近延伸到相应侧部的另一个端部附近。该液晶单元支撑元件粘合或粘附至外周部分。底盘包括底部和壁。底部的外形大致为矩形。底盘的壁围绕底盘的底部。每个连接元件均连接至相应的液晶单元支撑元件。每个连接元件均从相应壁的一个端部附近沿所述相应壁的纵向到相应壁的另一个端部附近连接至底盘的相应壁。
[0024]在后文中,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了实施例。图1为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液晶装置I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为根据该实施例的液晶装置I沿图1中的线I1-1I截取的截面图。液晶装置I包括主体2和支架3,该支架设置在主体2的下面以便支撑主体2。液晶模块4在其前表面侧上设置在主体2内。电源电路板6和配置成用于驱动液晶模块4的电路板5设置在液晶模块4的后表面侧上。
[0025]主体2的外表面由盖体7包围,该盖体被配置成覆盖主体2的后表面、上表面、底表面、两个侧面、以及前表面下部的一部分。屏幕8具有位于液晶模块4的视频显示表面侧上的视频显示区域(在图1中由虚线B示出)。
[0026]图3为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液晶模块4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为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液晶模块4的示意性配置的分解立体图。液晶模块4包括液晶单元9和背光装置10。
[0027]液晶单元9为平板状透射式液晶面板,其外形通常为矩形。液晶单元9具有扁平的结构,其中,由玻璃等等制成的至少两个衬底(未显示)之间的空间装有液晶物质。通常,衬底之间的间距为几微米或数微米。偏振板(未显示)分别设置在视频显示表面9a的衬底的外部上以及与视频显示表面9a相对的后表面9b的衬底的外部上。[0028]背光装置10包括作为背光装置10的主底盘的后底盘11、光源装置12、散热板13、导光板14、反射片15、光学片16 (比如,扩散片、棱镜片等等)、中间压制架17等等。
[0029]后底盘11为通过金属薄片加工或树脂成型制造的元件。后底盘11具有大致矩形底部22和围绕底部22的四个侧壁23a至23d。这四个侧壁23a至23d可分别设置在底部22的四个侧部的外围部分的部分处。后底盘11在其前表面侧上具有开口部分24并且在后表面25侧上具有螺孔和螺柱(未显示),用于附接加强肋条和各种元件。电源电路板6和用于驱动液晶单元9和光源装置10的电路板5使用这些螺孔和螺柱附接至后底盘11。
[0030]反射片15、导光板14、以及光学片16设置在后底盘11的开口部分24侧(前表面侦D上,并且使用中间压制架17组装至后底盘11。
[0031]后底盘11的前表面侧上的下壁23d具有散热板13和光源装置12。如果未提供壁23d,那么散热板13的后表面13b固定至底部22。例如,通过挤出成型而形成散热板13,并且例如,该散热板由铝制成。散热板13具有散发由光源装置12所产生的热量以及定位光源装置12的功能。散热板13的截面大致为L形。光源装置12例如通过粘合剂固定至大致L形的底表面侧部上的上表面13a。散热板13固定至后底盘11的前表面侧上的下部。光源装置12所产生的热量的一部分释放至后底盘11。
[0032]光源装置12为电路板,其中,多个发光元件19 (比如,LED (发光二极管))排成行地安装在发光元件线路板18上。发光元件线路板18为柔性线路板或刚性板,比如,玻璃环氧板或铝板。例如,发光元件19为LED,其均具有大约6mmX3mm的外部尺寸。多个LED能够以几毫米到几厘米的间距安装在发光元件线路板18上。连接器(未显示)被配置成将驱动功率提供给发光元件19,该连接器位于发光元件线路板18的端部处。
[0033]导光板14为板状元件,其外形大致为矩形,并且其外部尺寸与液晶单元11大致相同或比液晶单元略小。导光板14为丙烯酸板或聚碳酸酯板。导光板14具有光入射表面14a和光出射表面14b,从光源装置12中发射的光入射在所述光入射表面上,入射在光入射表面14a上的光从所述光出射表面中输出。光入射表面14a设置在发光兀件19上方并靠近所述发光元件。导光板14被配置成使从光源装置12中发射的光通过光入射表面14a进入导光板14,在导光板内被重复反射,并且最终通过与液晶单元9的后表面9b相对的整个光出射表面14b从导光板中输出。导光板14将来自光源装置12的光施加到液晶单兀9的后表面9b。
[0034]反射片15设置在导光板14和后底盘11之间。反射片15为光学兀件,其配置成将来自导光板中辐射的光朝着后底盘11侧反射,以便使光返回到导光板14,以便有效地利用光。而且,可存在以下情况:导光板14的与反射片15相对的表面可涂有反射材料。
[0035]光学片16设置在导光板14的光出射表面14b侧部上。光学片16为光学兀件,用于通过漫射和调节从导光板14中输出的光的传播方向而均匀地照亮液晶单元9的后表面。
[0036]中间压制架17为框架形元件,通过树脂成型或铝挤出成型来形成该框架形元件。中间压制架17相对于后底盘11的前表面侧定位反射片15、导光板14、以及光学片16,并且防止反射片15、导光板14、以及光学片16脱离后底盘11。这个实施例使用边缘照明型背光装置10。然而,在这个实施例中可使用直接照明型背光装置。
[0037]接下来,描述液晶单元9是如何定位的以及液晶单元9与后底盘11是如何彼此连接的。图5为示出了液晶单元9和后底盘11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立体图。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至30粘合或粘附至液晶单元9的后表面9b的外周边缘部分。每个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至30具有多个第一接合部分27a、28a、29a或30a。
[0038]每个连接元件31至34具有多个第二接合部分31a、32a、33a或34a。通过使连接元件31至34的第二接合部分31a至34a与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至30的第一接合部分27a至30a接合,连接元件31至34被连接至相应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至30。
[0039]每个连接元件31至34具有多个通孔31b、32b、33b、或34b。后底盘11的每个壁23a至23d具有多个螺孔26。通过将后底盘11 (电源装置12、辐射板13、导光板14、反射片15、光学片16等等已经组装在后底盘内)安装到由连接元件31至34形成的框架主体的内部以及通过穿通通孔31b至34b将螺钉35旋入螺孔26内,将连接元件31至34连接至相应壁23a至23d。
[0040]通过以上述方式将后底盘11连接至液晶单元9,而形成图3中所示的液晶模块4。如图3中所示,在从前表面侧观看时,液晶模块4的外形与液晶单元9大致相同。
[0041]图6为示出了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的外观的立体图。图7为从后表面9b侧部观看时液晶单元9的立体图,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至30粘合或粘附于该液晶单元。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的形状与狭长棒相似,并且该液晶单元支撑元件通过树脂成型形成。对于液晶单元9的后表面9b的外周边缘部分的四个侧部的至少三个中的每个而言,均将液晶单元支撑元件提供为从每个侧部的一个端部附近延伸到每个侧部的另一个端部附近,并且粘合或粘附至外周边缘部分。例如,将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提供为从液晶单元9的后表面9b的上侧的一个端部附近延伸到其另一个端部附近。
[0042]在为四个侧部中的三个提供液晶单元支撑元件时,与底部对应的一个侧部没有设置液晶单元支撑元件30,而是替代地,仅为与底部对应的侧部单独地提供配置成用于支撑液晶单元9的斜面(bezel,座圈)。例如,这个斜面为这样的元件,所述元件用于夹持并且支撑沿着液晶单元9的前表面9a的底部的侧部延伸的部分。在图7的实例中,为四个侧部提供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至30。具体而言,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和30粘合或粘附至后表面9b的长边,并且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8和29粘合或粘附至后表面9b的短边。
[0043]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的一个表面为粘合表面27b,该表面粘合或粘附至液晶单元9的后表面9b的外周边缘部分。就粘合或粘附而论,根据液晶单元9的表面材料、液晶单元9的表面状态、以及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的材料及其粘合表面27b的表面状态,可选择一种合适的粘合剂、粘附剂、粘性胶带或胶粘带。可粘合或粘附整个或部分粘合表面27b。可适当地确定粘合或粘附整个粘合表面27b还是部分粘合表面。
[0044]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以大致规则的间距形成有第一接合部分27a。在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粘合或粘附至液晶单元9的长边的外周边缘部分时,第一接合部分27a形成凹槽部分,这些凹槽部分对着液晶单元9的外面打开。在图6的实例中,形成有八个第一接合部分27a。同样,液晶单元支撑元件30形成有八个第一接合部分30a,并且每个短边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8和29形成有四个第一接合部分28a或29a。
[0045]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完全沿着液晶单元9的长边延伸。同样,液晶单元支撑元件30完全沿着液晶单元9的长边延伸,并且每个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8和29完全沿着液晶单元9的短边延伸。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至30为完全沿着液晶单元9的长边或短边延伸的元件。因此,能够削弱作用在液晶单元9的外围部分上的不均匀的应力,以便提高液晶单元9的支撑强度,并且加强液晶单元9的外周边缘部分。
[0046]例如,如果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分成与各个第一接合部分27a对应的八个部分并且这八个部分接合至液晶单元9的外周边缘部分的话,那么可在每个第一接合部分27a周围产生局部应力,因而产生作用在液晶单元9的长边上的不均匀的应力,造成显示屏的外围区域内的亮度不均匀,即,造成显示图像质量的降低。完全沿着相应的侧部延伸的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能够减小局部应力和/或不均匀的应力,并且防止发生亮度不均匀性。
[0047]图8为示出了连接元件31的外观的立体图。连接元件31的形状与狭长棒相似,并且通过金属薄片加工或树脂成型而形成。连接元件连接至各个液晶单元支撑元件,并且也从各个壁部分的一个端部附近沿其纵向延伸到各个壁部分的另一个端部附近连接至后底盘11的各个壁。与液晶单元支撑元件一样,提供至少三个连接元件。连接元件31具有多个第二接合部分31a,这些部分朝着连接元件31的连接表面31c的方向突出。第二接合部分31a以大致规则的间距设置。第二接合部分31a之间的间距等于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的第一接合部分27a之间的间距。通过使第二接合部分31a与各个第一接合部分27a接合,连接元件31连接至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在图8的实例中,提供了八个第二接合部分31a。
[0048]同样,连接元件34形成有八个第二接合部分34a,并且每个短边连接元件32和33形成有四个第二接合部分32a或33a。通过使第二接合部分34a与各个第一接合部分30a接合,连接元件34连接至液晶单元支撑元件30。通过使第二接合部分32a与各个第一接合部分28a接合,连接元件32连接至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8。通过使第二接合部分33a与各个第一接合部分29a接合,连接元件33连接至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9。
[0049]多个(在图8的实例中为5个)通孔31b形成为穿透连接元件31。同样,五个通孔34b形成得穿透连接元件34,并且三个通孔32b或33b形成得穿透每个连接元件32和33。通孔31b用于通过螺钉35将连接元件35连接至后底盘11。
[0050]图9A为示出了连接元件31的第二接合部分31a的放大立体图。图9B为示出了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的第一接合部分27a的放大立体图。图10为示出了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和连接元件31彼此连接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第一接合部分27a的宽度Wl大于第二接合部分31a的宽度W2。第一接合部分27a的深度Tl大于第二接合部分31a的厚度T2。
[0051]如图10中所示,在第二接合部分31a与各个第一接合部分27a接合的状态中,螺钉35通过通孔31b旋入后底盘11的壁23a的螺孔26内。因此,使第二接合部分31a进入这样的状态中,所述状态即第二接合部分31a不脱离各个第一接合部分27a。这样,液晶单元9连接至后底盘11。
[0052]图11为液晶模块4的上部分的沿着图3中的线X1-XI截取的截面图。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粘合或粘附至液晶单元9的后表面9b的外周边缘部分。连接元件31的第二接合部分31a与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的各个第一接合部分27a接合。反射片15、导光板14、以及光学片16组装到后底盘11,并且由中间压制架17定位。连接元件31通过螺钉固定到后底盘11。
[0053]在图11的实例中,液晶单元9的上部外围表面9c与连接元件31的外表面31d大致对齐(即,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可选地,外表面31d可位于比上表面9c高Omm至几个mm (小于20mm)的位置。主体2的盖体7固定至后底盘11,以便与连接元件31的外表面31d接触。盖体7的前边缘表面7a与液晶单元9的显示表面9a大致对齐。
[0054]在从前表面侧部观看上述配置的液晶显示装置I时,在液晶单元9周围仅仅看见盖体7的前边缘表面7a。因此,框架变窄。可仅在液晶单元9的下部分提供由盖体7形成的框架。由于通常通过树脂成型或金属薄片加工而形成盖体7,所以可将盖体7的前边缘表面7a制得较薄。
[0055]如上所述,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至30通过这种方式粘合或粘附至液晶单元9的后表面9b的外周部分,所述方式即,每个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至30从后表面9b的相应侧部的一个端部附近延伸到后表面%的相应侧部的另一个端部附近。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至30连接至各个连接元件31至34,这些连接元件连接至后底盘11。结果,液晶模块4的外形可与液晶单元9的外形大致相同。通过使盖体7的前边缘表面7a变薄,可使框架变窄。而且,即使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至30粘合或粘附至液晶单元9,使用液晶单元支撑元件27至30也能够削弱局部应力或不均匀的应力,其中每个液晶单元支撑元件完全沿着外周边缘部分的相应侧部延伸。因此,可防止亮度不均匀。
[0056]图12A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实例的连接元件39。图12B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实例的液晶单元支撑元件38。连接元件39通过螺钉40 (而非通过配合)连接至液晶单元支撑元件38。
[0057]液晶单元支撑元件38具有多个(在图12B的实例中为八个)螺孔38a。连接支撑部分38c形成得大致垂直于粘合表面38b突出,该粘合表面要粘合至液晶单元9。螺孔38a分别形成在连接支撑部分38c的中心处。
[0058]多个(在图12A的实例中为八个)通孔39a和多个通孔39b形成得穿透连接元件39。通孔39a用于将连接元件39连接至液晶单元支撑元件38。通过分别经由通孔39a将螺钉40旋入液晶单元支撑元件38的螺孔38a内而将连接元件39连接至液晶单元支撑元件38。通孔39a与图8中所示的通孔31b具有相同的功能。如上所述,连接元件39可通过螺钉40连接至液晶单元支撑元件38。
[0059]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本身。在实践阶段,可通过这种方式体现本发明,所述方式即,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修改组成元件。而且,通过使在这些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多个组成元件适当地相结合,可构想出各种发明概念。例如,可省略这些实施例中的几个组成元件。而且,不同实施例的组成元件可适当地相结合。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模块,包括: 平板状透射式液晶单元,其外形大致为矩形; 至少三个液晶单元支撑元件,所述至少三个液晶单元支撑元件提供给所述液晶单元的后表面的外周边缘部分的四个侧部中的至少三个,所述后表面与所述液晶单元的视频显示表面相对,每个液晶单元支撑元件从相应侧部的一个端部附近延伸到所述相应侧部的另一个端部附近,所述液晶单元支撑元件粘合或粘附至所述外周部分; 底盘,其包括 底部,其外形大致为矩形,和 壁,其围绕所述底部;以及 至少三个连接元件,每个连接元件均连接至相应的液晶单元支撑元件,每个连接元件均从相应壁的一个端部附近沿所述相应壁的纵向到所述相应壁的另一个端部附近连接至所述底盘的相应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其中 每个液晶单元支撑元件包括多个第一接合部分, 每个连接元件包括多个第二接合部分,并且 通过每个连接元件的所述 第二接合部分与相应的液晶单元支撑元件的所述第一接合部分之间的接合,每个连接元件均连接至相应的液晶单元支撑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其中 每个液晶单元支撑元件包括粘合表面,并且 每个粘合表面的整体或部分粘合或粘附至所述外周边缘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分包括凹槽部分,所述凹槽部分构造成,当所述液晶单元支撑元件粘合或粘附至所述外周边缘部分时,所述凹槽部分对着所述液晶单元的外部方向打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其中 每个连接元件形成有多个通孔,并且 所述底盘的每个壁形成有多个螺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其中 每个连接元件形成有多个通孔,并且 所述底盘的每个壁形成有多个螺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其中 每个液晶单元支撑元件形成有多个螺孔, 每个连接元件形成有多个通孔,并且 每个连接元件旋入所述相应的液晶单元支撑元件。
8.—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平板状透射式液晶单元,其外形大致为矩形; 至少三个液晶单元支撑元件,所述至少三个液晶单元支撑元件提供给所述液晶单元的后表面的外周边缘部分的四个侧部中的至少三个,所述后表面与所述液晶单元的视频显示表面相对,每个液晶单元支撑元件从相应侧部的一个端部附近延伸到所述相应侧部的另一个端部附近,所述液晶单元支撑元件粘合或粘附至所述外周部分;底盘,其包括 底部,其外形大致为矩形,和 壁,其围绕所述底部; 至少三个连接元件,每个连接元件均连接至相应的液晶单元支撑元件,每个连接元件均从相应壁的一个端部附近沿所述相应壁的纵向到相应壁的另一个端部附近连接至所述底盘的相应壁;以及 电路板,其被配置成用于驱 动所述液晶单元。
【文档编号】G02F1/13GK103576349SQ201310236468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1日
【发明者】古庄启太郎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