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和投影显示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2970232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液晶显示器和投影显示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用于光阀式投影仪的液晶显示器和投影显示器。

背景技术:
在用于投影仪等的常规投影显示器中,基于从光源发射的光通过透射式(或反射式)液晶面板的调制来生成图像,且利用投影透镜以放大的方式显示图像。框体(外框)被附接到液晶面板的光发射侧以便在投影显示器内安装液晶面板。外框具有与液晶面板的有效像素区相对的开口(窗口),且光通过开口被提取到投影透镜侧(例如,参见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2006-018055和2004-045680)。不幸的是,在每个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2006-018055和2004-045680中所述的投影图像显示器中,从液晶面板发射的光受到框体的影响,因而边缘部或电路部被反射在显示图像中,这不利地使显示图像的图像质量劣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期望提出能够抑制由设置在液晶面板的光发射侧上的框体造成的图像质量劣化的发生的液晶显示器和投影显示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液晶显示器(1),其包括:液晶面板,其含有有效像素区,所述有效像素区经构造用来发射与图像相对应的光;和框体,其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光发射侧上,且具有与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有效像素区相对的开口,其中,所述框体的所述开口的边缘部由对绿光具有小于约1.5%的反射率的低反射材料形成。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液晶显示器(2),其包括:液晶面板,其含有有效像素区,所述有效像素区经构造用来发射与图像相对应的光;和框体,其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光发射侧上,且具有与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有效像素区相对的开口,其中,所述框体的所述开口的边缘部具有面对着所述液晶面板的光发射面的斜面。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投影显示器(1),其包括:光源;液晶面板,其含有有效像素区,所述有效像素区经构造用来发射与图像相对应的光;框体,其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光发射侧上,且具有与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有效像素区相对的开口;和投影透镜,其基于从所述液晶面板发射的光来投影所述图像。所述框体的所述开口的边缘部由对绿光具有小于约1.5%的反射率的低反射材料形成。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投影显示器(2),其包括:光源;液晶面板,其含有有效像素区,所述有效像素区经构造用来发射与图像相对应的光;框体,其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光发射侧上,且具有与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有效像素区相对的开口;和投影透镜,其基于从所述液晶面板发射的光来投影所述图像。所述框体的所述开口的边缘部具有面对着所述液晶面板的光发射面的斜面。在根据本发明上述的各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1)和投影显示器(1)中,所述框体(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光发射侧上)的所述开口的所述边缘部由对绿光具有小于1.5%的所述反射率的所述低反射材料形成。因此,减少了从所述液晶面板发射并经所述框体的所述边缘部反射的光的数量,这导致由这样的反射光造成的在显示图像中的反射减少。在根据本发明上述的各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2)和投影显示器(2)中,所述框体(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光发射侧上)的所述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具有面对着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光发射面的所述斜面。因此,改变了从所述液晶面板发射且经所述框体的所述边缘部反射的光的光路,这导致由这样的反射光造成的在显示图像中的反射减少。在本发明中,在光从真空垂直地进入物体的表面的情况下,“反射率”指的是以百分数表示的反射光的能量与入射光的能量之比(反射光的能量/入射光的能量)。根据本发明上述的各实施例的所述液晶显示器(1)和所述投影显示器(1),所述框体(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光发射侧上)的所述开口的所述边缘部由对绿光具有小于约1.5%的所述反射率的所述低反射材料形成。因此,减少了从所述液晶面板发射的经所述框体的所述边缘部反射的光的数量,这能够减少显示图像中的反射。因此,可以抑制由于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光发射侧上的所述框体造成的图像质量劣化的发生。根据本发明上述的各实施例的所述液晶显示器(2)和所述投影显示器(2),所述框体(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光发射侧上)的所述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具有面对着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光发射面的所述斜面。因此,改变了从所述液晶面板发射的经所述框体的所述边缘部反射的光的光路,这能够减少显示图像中的反射。因此,可以抑制由于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光发射侧上的所述框体造成的图像质量劣化的发生。应理解,前面的整体说明和下面的详细说明都是典型的,且意在为如权利要求所声称的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解释。附图说明这里所包括的附图提供了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这些附图被并入本说明书中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图示了实施例,并且与本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图1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投影显示器的整体构造。图2是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器件的横截面图。图4是图示了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器件的相关部分的构造的示意性截面图。图5是图示了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器件的外框的边缘部附近的放大截面图。图6是用于解释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器件的外框的边缘部处的反射率的特性图。图7是用于解释边缘反射的示意图。图8是用于解释边缘反射的示意图。图9是图示了出现边缘反射的显示图像的示例的示意图。图10是用于解释电路反射的示意图。图11是图示了在外框使用低反射材料、现有材料和高反射材料中每一种材料的情况下的边缘反射水平的特性图。图12是用于解释外框的边缘部的斜面(平面)的作用的示意图。图13A和图13B图示了分别在外框的边缘部中没有设置斜面的情况下和在外框的边缘部中设置斜面(平面)的情况下的仿真结果。图14是图示了根据变形例1的液晶显示器件的外框的边缘部附近的放大截面图。图15A和图15B是用于解释图14所示的液晶显示器件的仿真中使用的外框的边缘部的构造的示意图。图16A和图16B图示了分别在外框的边缘部中没有设置斜面的情况下和在外框的边缘部中设置斜面(曲面)的情况下的仿真结果。图17是图示了根据变形例2的液晶显示器件的外框的边缘部附近的放大截面图。图18是用于解释图17所示的外框的边缘部的高度的最优值的特性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应注意,以下面的顺序进行说明。1.实施例(投影显示器的示例,其中,液晶显示器件的外框的边缘部使用低反射材料,且在边缘部中设置斜面(平面))2.变形例1(在外框的边缘部的斜面是曲面的情况下的示例)3.变形例2(在将外框的边缘部设计为等于或低于预定高度的情况下的示例)1.实施例[构造]图1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投影显示器1(投影显示器)的示意性构造。投影显示器1用作投影仪,该投影仪含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以作为液晶显示单元。投影显示器1是所谓的三板式投影显示器,其中透射式液晶显示单元10(10R、10G和10B)这三个板用于彩色图像显示。投影显示器1包括:经构造用来发射光的光源211;第一多透镜阵列积分器(multi-lensarrayintegrator)212和第二多透镜阵列积分器213对;以及设置在多透镜阵列积分器212和多透镜阵列积分器213之间的全反射镜214,且全反射镜214被布置成用来使光路(光轴210)朝向第二多透镜阵列积分器213大体上弯曲90度。在多透镜阵列积分器212和213中,分别二维地布置有多个微透镜212M和213M。多透镜阵列积分器212和213中每一者用于使光照度分布变得均匀,且具有将入射光分割成多个小光束的作用。光源211经构造用来发射含有彩色图像显示所需的红光、蓝光和绿光的白光。例如,光源211可以包括经构造用来发射白光的发光体(未示出),和能够反射和会聚从发光体发射出的光的凹面镜。发光体的示例可以包括卤素灯、金属卤化物灯和氙气灯。凹面镜可以期望具有给出高聚光效率的形状,且例如可以是具有旋转对称表面形状的球面镜或旋转抛物面镜(paraboloid-of-revolutionmirror)等。投影显示器1还在第二多透镜阵列积分器213的光发射侧上依次包括PS合成元件215、聚光透镜216和分色镜217。分色镜217具有将入射光分成例如红光LR和其他颜色的光的作用。PS合成元件215在与第二多透镜阵列积分器213中的相邻微透镜之间的点相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多个半波片215A。PS合成元件215具有将入射光L0分成两种类型(P偏振分量和S偏振分量)的偏振光L1和偏振光L2。此外,PS合成元件215具有发射被分成两种类型的偏振光L1和偏振光L2中的一个偏振光L2并同时保持偏振光L2的偏振方向(例如,P偏振)的作用,且具有在半波片215A的作用下将另一种偏振光L1(例如,S偏振分量)转换成另一种偏振分量(例如,P偏振分量)且发射经过转换的偏振光的作用。投影显示器1沿着通过分色镜217所执行的分离而生成的红光LR的光路依次包括全反射镜218、场透镜224R和液晶显示单元10R。全反射镜218将通过分色镜217所执行的分离而生成的红光LR朝向液晶显示单元10R反射。液晶显示单元10R具有基于图像信号在空间上调制穿过场透镜224R的红光LR的作用。投影显示器1沿着通过分色镜217所执行的分离而生成的其他颜色的光的光路还包括分色镜219。分色镜219具有将入射光分成例如绿光和蓝光的作用。投影显示器1沿着通过分色镜219所执行的分离而生成的绿光LG的光路还依次包括场透镜224G和液晶显示单元10G。液晶显示单元10G具有基于图像信号在空间上调制穿过场透镜224G的绿光LG的作用。此外,投影显示器1沿着通过分色镜219所执行的分离而生成的蓝光LB的光路依次包括中继透镜220、全反射镜221、中继透镜222、全反射镜223、场透镜224B和液晶显示单元10B。全反射镜221将通过中继透镜220而已经进入全反射镜221的蓝光LB朝向全反射镜223反射。全反射镜223将由全反射镜221反射且然后通过中继透镜222而进入全反射镜223的蓝光LB朝向液晶显示单元10B反射。液晶显示单元10B具有基于图像信号在空间上调制由全反射镜223反射且穿过场透镜224B的蓝光LB的作用。投影显示器1还包括正交棱镜(crossprism)226,正交棱镜226具有在红光LR、绿光LG和蓝光LB的光路彼此相交的位置处合成红光LR、绿光LG和蓝光LB这三种颜色的光的作用。投影显示器1还包括投影透镜227,投影透镜227用于把从正交棱镜226发射的合成光朝向屏幕228投影。正交棱镜226包括三个入射面226R、226G、226B和一个发射面226T。从液晶显示单元10R发射的红光LR进入入射面226R,从液晶显示单元10G发射的绿光LG进入入射面226G,且从液晶显示单元10B发射的蓝光LB进入入射面226B。正交棱镜226合成进入入射面226R、226G和226B的这三种颜色的光且从发射面226T发射合成光。(液晶显示单元10)图2以分解的方式图示了液晶显示单元10R、液晶显示单元10G和液晶显示单元10B(在下文中,简称为“液晶显示单元10”,除非需要区分颜色)中一者的相关部分。图3图示了液晶显示单元10的截面构造。液晶显示单元10包括液晶面板11、分隔板13和用于容纳或保持液晶面板11的外框(框体)14。液晶面板11充当所谓的光阀,且具有经构造用来调制从光源211发射的光以发射与图像相对应的光的有效像素区11a。液晶面板11包括:一对玻璃板111A、111B;和封闭在玻璃板之间的液晶(未示出)。液晶面板11与膜基板110连接,通过膜基板110,入射光的调制所需的图像信息从投影显示器1的主体被供给到液晶面板11。入射侧防尘玻璃12A被结合到液晶面板11的光入射侧,而发射侧防尘玻璃12B被结合到液晶面板11的光发射侧。分隔板13附着于液晶面板11的入射面侧,且外框14具有与液晶面板11的有效像素区11a相对的开口(窗口)14a。外框14附着于液晶面板11的光发射侧,且具有用于封闭液晶面板11的任何端面部分的框架形状。(外框14)图4图示了液晶显示单元10的相关部分的截面构造。图5以放大的方式图示了外框的边缘部附近。在本实施例中,外框14的开口14a的边缘部14e具有面对着液晶面板11的斜面S1。斜面S1是不平行于且不正交于液晶面板11的光发射面(详细地,发射侧防尘玻璃12B的光发射面Sa)的面,且不相对(不面对)投影透镜227。在这里,作为这样的面的示例,斜面S1是相对于光发射面Sa的垂线沿着角度θ处的方向延伸的平面。边缘部14e的高度H期望可以是如在下文所述的变形例(变形例2)中的80μm或更小。例如,角度θ可以是0至90°的锐角。由于外框14的制造过程,外框14的边缘部14e也在光发射侧上具有斜面S10。边缘部14e的高度H对应于光发射面Sa和边缘部14e的朝向开口14a的内部凸出的部分(弯曲部14e1)之间的距离。在这里,边缘部14e的高度H等于斜面S1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外框14的至少边缘部14e由低反射材料构成。将对绿光(波长495nm~570nm,包括两端)具有小于1.5%的反射率的材料选择为低反射材料。图6图示了通常使用的外框材料的反射率(%)与包含绿光在内的各种波长之间的关系。在本实施例中,对绿光具有低于现有反射率(大约1.5%)的反射率的低反射材料用于外框14的至少边缘部14e。在本发明中,在光(上述绿光)从真空垂直地进入物体的表面的情况下,“反射率”指的是以百分数表示的反射光的能量与入射光的能量之比(反射光的能量/入射光的能量)。具体地,外框14的组成材料的示例可以包括铝(Al)、银(Ag)、镁(Mg)和钛(Ti)及其合金。外框14可以构造成使得这样的金属材料根据上述过程形成为外框的形状,且然后边缘部14e的斜面S1被由具有上述反射率的低反射材料制成的薄膜覆盖。薄膜的形成过程的示例可以包括例如通过电镀形成铬(Cr)膜等。或者,例如,斜面S1可以经受诸如防蚀铝处理(alumitetreatment)等化学处理。此外,可以将黑色或灰色的丙烯酸树脂等可以涂覆在斜面S1上,或可以将由黑色或灰色的丙烯酸树脂等制成的膜结合到斜面S1。或者,外框14自身可以由低反射材料构成。[作用和有益效果]现在参照图7至图13B说明上述投影显示器1的作用和有益效果。在投影显示器1中,相应的液晶显示单元10R、液晶显示单元10G和液晶显示单元10B分别对基于从光源211发射的白光的红光LR、绿光LG和蓝光LB进行调制。接着,从液晶显示单元10R、液晶显示单元10G和液晶显示单元10B的每一者中发射与图像相对应的彩色光,且正交棱镜226合成以上述方式发射的彩色光,然后投影透镜227以放大的方式将以上述方式合成彩色光投影到屏幕228上。这样,完成了图像显示。现在参照图7说明由根据本实施例的比较示例的外框(外框104)引起的边缘反射现象。如图7的部分(A)所示,外框104具有与液晶面板11的有效像素区11a相对的开口104a。如图7的部分(B)和部分(C)所示,如果外框104的端部104e与有效像素区11a之间的距离d为小,那么发生下面的现象:由在端部104e处反射的光造成的图像X1反射在投影图像P的周边上。其原因如下。具体地,如图8所示,入射光L包括相对于液晶面板11的光入射面的垂线倾斜地进入的光;因此,例如,部分光(穿过布置在有效像素区11a的端部处的像素的光)可被端部104e反射。例如,如图9所示,如果这样的反射光L100进入投影透镜227,那么图像X1(以倒立的方式显示投影图像P的端部附近)被不利地投影。另一方面,如图10的部分(A)所示,可以在端部104e与有效像素区11a之间建立较大的距离d以避免这样的边缘反射现象。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0的部分(B)和部分(C)所示,发生电路反射现象。其原因如下。具体地,入射光L穿过液晶面板11并然后部分返回液晶面板11,即,存在返回光。液晶面板11在有效像素区的周边区域中具有用于像素驱动的电路部112。如果距离d为大,那么电路部112从外框104露出且被上述返回光照射。因此,电路部112的图像X2被不利地投影到投影图像P的周边上。与此相反,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外框14的至少边缘部14e(斜面S1)由上述低反射材料形成,因而即使减小边缘部14e和有效像素区11a之间的距离d,也能够抑制边缘反射现象。作为本实施例的示例,图11图示了在使用低反射材料(对绿光具有小于1.5%的反射率的材料)(图中由A包围的部分)的情况下、在使用现有材料(对绿光具有1.5%的反射率的材料)的情况下和在使用高反射材料(对绿光具有5%的反射率的材料)的情况下的边缘反射水平的各个感官评价结果作为本实施例的示例。水平刻度表示距离d(mm)。如从图中看出,使用低反射材料(对绿光具有小于1.5%的反射率的材料)的实施例显示出低边缘反射水平。这表明了由边缘部14e反射的光造成的图像质量劣化得到抑制。此外,在没有发生电路反射的条件下,这有利地减小外框14的宽度或开口14a的尺寸,从而导致设计布局的自由度的提高。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外框14的边缘部14e具有以预定的角度θ倾斜的斜面S1(平面);因此,给出下面的优点。具体地,如图12所示,当从液晶面板11的有效像素区11a发射的光的一部分进入外框14的边缘部14e时,这样的入射光被斜面S1反射且同时它的光路被极大改变。因此,由斜面S1反射的光L1不大可能进入投影透镜227。图13A图示了在边缘部14e没有斜面(θ=0°)的情况下的投影图像的仿真结果。图13B图示了在在边缘部14e具有斜面S1(θ=5°)的情况下的投影图像的仿真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在边缘部14e具有斜面S1的情况下能够更多地减少边缘反射。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外框14的开口14a的边缘部14e(其设置在液晶面板11的光发射侧上)由对绿光具有1.5%或更小的反射率的低反射材料形成。因此,减少了从液晶面板11发射的经外框14的边缘部14e反射的光的数量,这能够减少投影图像中的由这样的反射光造成的反射。此外,外框14的边缘部14e具有面对着液晶面板11的光发射面的斜面S1。因此,改变了从液晶面板11发射的经外框14的边缘部14e反射的光的光路,这能够减少投影图像中的由这样的反射光造成的反射。结果,可以抑制由设置在液晶面板11的光发射侧上的外框14造成的图像质量劣化的发生。现在对在上述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单元10的外框14的变形例(变形例1和变形例2)进行说明。下面所述的外框14也附着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液晶面板11,且由相同的数字表示与投影显示器1的构件相似的构件,并且适当地忽略对相似构件的说明。2.变形例1图14是图示了根据变形例1的外框14附近的放大截面图。如变形例1所示,外框14的边缘部14e可以具有包括曲面的斜面S2。斜面S2对应于边缘部14e的设置有曲率R的部分(与高度r相对应的部分),且可以部分地(r<H)或全部地(r=H)形成在弯曲部14e1的入射侧上。在这种情况下,如同上述实施例中的斜面S1(平面),从液晶面板11进入的光在其光路被极大地改变的同时能够被反射;因此,获得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相似的效果。通过仿真来确定具有这样的斜面S2的外框14和没有曲率的外框104中每者的边缘反射水平。如图15A所示,假设外框104具有到达弯曲部140e1且为0.2的高度H。如图15B所示,假设外框14具有到达弯曲部14e1且为0.2的高度H且曲面S2的高度r为0.1。图16A图示了在外框104没有曲率的情况下的边缘反射水平的仿真结果。图16B图示了在外框14具有斜面S2的情况下的边缘反射水平的仿真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在外框14具有斜面S2的情况下能够更多地减少边缘反射。3.变形例2图17是图示了根据变形例2的外框14附近的放大截面图。如变形例2所示,即使外框14的边缘部14e不具有上述含有平面或曲面的斜面(S1或S2),且如果边缘部14e的高度H具有足够小的值,例如,80μm或更小(H=h<80μm),那么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效果大体上相似的效果。图18图示了在改变图17所示的外框14的每个距离d和高度h的情况下的边缘反射的感官评价结果。以7个等级,即,A、A-、B+、B、C+、C和D+进行评价,其中等级A代表最高反射水平(大的图像质量劣化),且等级D+代表最低反射水平(小的图像质量劣化)。一般而言,电路反射的最大容许距离d是0.26mm。现有外框104的高度H可以是例如0.12mm。因此,现有边缘反射水平是处在等级C+(参见图中的B100),即,是处在容许极限。与此相反,将高度H调整到满足H=h=80μm(0.08mm),因而反射水平是处在等级D+(参见图中的B),即,允许将反射水平降低至不可见的水平。此外,将高度H调整到例如80μm或更小,即使将距离d进一步降低至0.18mm,也可以将反射水平保持在等级C使得与现有水平相比可以有望提高图像质量。尽管在上文中已经使用其实施例和变形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且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和替换。例如,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举例说明了外框14的由低反射材料形成且具有斜面(S1或S2)的边缘部14e,但是这些条件不一定必须同时满足。具体地,即使边缘部14e没有斜面,且如果边缘部14e由低反射材料形成,那么也能够获得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影显示器(1)的和液晶显示器(1)的效果。此外,即使边缘部14e不由低反射材料形成,且如果边缘部14e具有斜面S1,那么也能够获得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影显示器(2)的和液晶显示器(2)的效果。此外,在上述实施例和变形例中,已经举例说明了透射式液晶显示单元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并不限于此,且可以是例如诸如硅上液晶(LCOS)等反射式液晶显示单元。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影显示器并不限于具有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构造的投影显示器,且适用于通过用于通过使用投影透镜进行图像显示的液晶显示单元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调制的各种类型显示中的任何一种。应注意,可以如下构造本发明。(1)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液晶面板,其含有有效像素区,所述有效像素区经构造用来发射与图像相对应的光;和框体,其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光发射侧上,且具有与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有效像素区相对的开口,其中,所述框体的所述开口的边缘部由对绿光具有小于约1.5%的反射率的低反射材料形成。(2)根据(1)中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框体的所述边缘部具有面对着所述液晶面板的光发射面的斜面。(3)根据(2)中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斜面是与所述光发射面的垂线一起形成锐角的平面。(4)根据(2)中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斜面是曲面。(5)根据(1)至(4)中任一所述的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框体的至少所述边缘部被由所述低反射材料形成的薄膜覆盖。(6)根据(1)至(5)中任一所述的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框体由所述低反射材料构成。(7)根据(1)至(6)中任一所述的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框体的所述边缘部具有约80μm以下的高度。(8)根据(1)至(7)中任一所述的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液晶面板是透射式液晶面板。(9)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液晶面板,其含有有效像素区,所述有效像素区经构造用来发射与图像相对应的光;和框体,其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光发射侧上,且具有与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有效像素区相对的开口,其中,所述框体的所述开口的边缘部具有面对着所述液晶面板的光发射面的斜面。(10)根据(9)中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斜面是与所述光发射面的垂线一起形成锐角的平面。(11)根据(9)中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斜面是曲面。(12)一种投影显示器,其包括:光源;液晶面板,其含有有效像素区,所述有效像素区经构造用来发射与图像相对应的光;框体,其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光发射侧上,且具有与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有效像素区相对的开口;和投影透镜,其基于从所述液晶面板发射的光来投影所述图像,其中,所述框体的所述开口的边缘部由对绿光具有小于约1.5%的反射率的低反射材料形成。(13)一种投影显示器,其包括:光源;液晶面板,其含有有效像素区,所述有效像素区经构造用来发射与图像相对应的光;框体,其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光发射侧上,且具有与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有效像素区相对的开口;和投影透镜,其基于从所述液晶面板发射的光来投影所述图像,其中,所述框体的所述开口的边缘部具有面对着所述液晶面板的光发射面的斜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在本发明随附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组合、次组合以及改变。本申请主张享有于2012年11月21日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2-254901的权益,将该日本优先权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