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与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444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与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特别是一种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
背景技术
在现今各式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市场中,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 PDA)、笔记型电脑(notebook)等可携式电子产品乃至于个人电脑、数字家电系统已逐渐使用触控面板(touch panel)作为使用者与电子装置间的数据沟通界面工具。使用触控面板时,使用者可直接通过荧幕上显示的物件进行操作与下达指令,因此可提供使用者更人性化的操作界面。此外,电子产品的设计皆以轻、薄、短、小为方向,因此搭配触控面板的显示装置已逐渐成为各式电子产品的关键零件。现有的触控显示装置依据其结构,可分为外加式触控显示装置以及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外加式触控显示装置除了一显示面板之外,还需再外加一独立的触控面板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因此使用者在观察显示面板所呈现的影像时,可通过触控面板来感测其触控位置。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则是将触控功能整合于显示面板内部,使同一面板同时具有输入与输出的功能,可以减少触控显示装置整体厚度,为目前触控显示面板的一大主流。然而,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因为上面板的每一个第一显示图案均需耦接至一条扫描线(common line), 因此时常因为第一显示图案位在上面板的不同位置,而造成扫描线在上面板的配置非常复杂,使得扫描线无法配支足够的数量,如此将会造成上面板无法提供太多的触控位置,造成触控解析度不高的问题。请参阅图1,图1为传统的液晶面板结构示意图。传统的液晶面板I’由上而下依序包括了一第一基板11’、一液晶层12’、一第二基板13’及一触控、显不整合驱动芯片14’,其中第一基板由上而下依序包括了第一表面110’及第二表面111’,第二基板由上而下依序包括了第三表面130’及第四表面131’。其中第二表面111’上布建有复数条扫描线(common line) 141’,第三表面上则布建有复数条数据线(segment line) 142’,且所述扫描线141’及数据线142’均耦接至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由图1可以得知,第二表面111’上的每一个第一显示图案均需耦接至一条扫描线142’,且每一条扫描线141’彼此不能相交,但扫描线的接脚均设置于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同一侧,因此造成扫描线141’在第二表面上的配置非常困难,限制了第二表面111’上扫描线141’的配置数量。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液晶面板的驱动芯片,通过改变上述扫描线接脚在驱动芯片中的配置方式,以解决前述上面板扫描线配置困难或复杂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液晶面板的驱动芯片,包括第一扫描接脚组、第二扫描接脚组、第一数据接脚组。所述第一扫描接脚组具有多个第一扫描接脚,分别用以输出液晶面板的驱动信号及/或感测液晶面板上的触控信号;所述第二扫描接脚组具有多个第二扫描接脚,分别用以输出液晶面板的驱动信号及/或感测液晶面板上的触控信号,并且所述第二扫描接脚与第一扫描接脚的扫描时序相同;所述第一数据接脚组具有多个数据接脚。所述数据接脚、第一扫描接脚组与第二扫描接脚组分别耦接至液晶面板以驱动液晶面板;并且,第一扫描接脚组与第二扫描接脚组的位置不相邻,且至少部分数据接脚配置于第一扫描接脚组与第二扫描接脚组之间。根据本新型的一实施例,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还包括第三扫描接脚组,具有多个第三扫描接脚用以输出液晶面板的驱动信号以及感测该液晶面板上的触控信号,并且第三扫描接脚组与第一扫描接脚组的扫描时序相同。根据本新型的一实施例,第一扫描接脚与数据接脚交错设置。根据本新型的一实施例,第一数据接脚组设置在第一扫描接脚组与第二扫描接脚组之间。根据本新型的一实施例,第一扫描接脚组设置在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第一侦牝而第二扫描接脚组设置在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第二侧。根据本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还包括第三扫描接脚组,第一扫描接脚组与第二扫描接脚组设置在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第一侧,第三扫描接脚组设置在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第二侧。根据本新型的一实施例,第一扫描接脚分别对应短路至第二扫描接脚以产生相对应的扫描时序。
根据本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还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及第二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耦接于第一接脚组;第二驱动单元耦接于第二接脚组,并且第一驱动单元与第二驱动单元的扫描时序相同。根据本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还包括切换单元、显示驱动单元及触控感测单元。切换单元耦接于第一扫描接脚组与第二扫描接脚组;显示驱动单元,经由切换单元耦接于第一扫描接脚组与第二扫描接脚组;触控感测单元,经由切换单元耦接于第一扫描接脚组与第二扫描接脚组。根据本新型的一实施例,揭露一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所述液晶面板,具有显示区域与触控区域。所述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耦接于所述液晶面板,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还包括第一扫描接脚组、第二扫描接脚组及第一数据接脚组。所述第一扫描接脚组具有多个第一扫描接脚,第一扫描接脚分别用以输出液晶面板的驱动信号及/或感测液晶面板上的触控信号;第二扫描接脚组,具有多个第二扫描接脚,第二扫描接脚用输出液晶面板的驱动信号以及以感测该液晶面板上的触控信号,第一扫描接脚组该与第二扫描接脚组的扫描时序相同;第一数据接脚组,具有多个数据接脚,数据接脚、第一扫描接脚组与第二扫描接脚组分别耦接至液晶面板以驱动液晶面板,其中第一扫描接脚组与第二扫描接脚组的位置不相邻,且至少部分数据接脚配置于第一扫描接脚组与第二扫描接脚组之间;并且,显示区域与触控区域所对应的扫描接脚不同。本揭露内容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通过改变现有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扫描接脚的配置方式,进而使得扫描接脚可以配置在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中的不同位置,因此提供了比现有技术更弹性的配置方式。也即,本揭露内容的第二表面上扫描线的配置方式比起现有技术更为简易,进而可以降低第二表面的扫描线配置的复杂度,而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成本。此外,由于本揭露内容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具有更多组的扫描接脚,因此可使每一个显示图案均独立耦接于一扫描线,避免在触控时发生互相感扰的情形。

图1为传统的液晶面板结构示意图。图2为传统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新型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根据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根 据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根据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根据本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I ‘:液晶面板11’:第一基板12’:液晶层13’:第二基板14、14’: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10’:第一表面111、111’:第二表面130、130’:第三表面131’:第四表面141、141,:扫描线142、142,:数据线143:第一驱动单元144:第二驱动单元145:切换单元146:显示驱动单元147:触控感测单元112、113:第一显示图案[0046]132、133:第二显示图案1110:第一区域1111:第二区域1112:显示区域1113:触控区域Yl Y4:第一扫描接脚Y5 Y8:第二接地接脚Y9 Y12:第三扫描接脚SrS7:第一数据接脚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将参看随附图式更充分地描述各种例示性实施例,在随附图式中展示一些例示性实施例。然而,本新型概念可能以许多不同形式来体现,且不应解释为限于本文中所阐述的例示性实施例。确切而言,提供此等例示性实施例使得本新型将为详尽且完整,且将向熟习此项技术者充分传达本新型概念的范畴。在诸图式中,可为了清楚而夸示层及区的大小及相对大小。类似数字始终指示类似元件。应理解,虽然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此等元件不应受此等术语限制。此等术 语乃用以区分一元件与另一元件。因此,下文论述的第一元件可称为第二元件而不偏离本新型概念的教示。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及/或”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者及一或多者的所有组合。“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实施例”请参阅图3,图3为根据本新型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为改变现有触控显示面板的扫描接脚的配置方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11包括第一区域1110与第二区域1111,也即将第一基板11的第二表面111划分为第一区域1110及第二区域1111,在此本揭露内容并不限制区域的划分方式。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具有多个第一扫描接脚Yf Y4用以感测液晶面板上第二表面111的触控信号及多个第二扫描接脚Y518用以感测液晶面板上第二表面111的触控信号,且此两组接脚分别位在数据接脚Sf S7的两侧。为了便于说明与理解本揭露内容,本实施例仅各举四个扫描接脚为一范例,但其并非用以限制本揭露内容的精神。其中所述第一扫描接脚Yf Y4与第二扫描接脚Y5 Y8的扫描时序相同。进一步来说,如图3所绘示,Yl与Υ5的扫描时序相同、Υ2与Υ6的扫描时序相同、Υ3与Υ7的扫描时序相同,并且Υ4与Υ8的扫描时序相同。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当需将扫描接脚耦接至第二表面111时,可以视第一显示图案于第二表面所在的位置而选择性地使用第一扫描接脚Yf Υ4或第二扫描接脚Υ518,也即视第一显示图案于第二表面所在的位置可以选择使用第一扫描接脚Yl或第二扫描接脚Υ5、第一扫描接脚Υ2或第二扫描接脚Υ6、第一扫描接脚Υ3或第二扫描接脚Υ7、第一扫描接脚Υ4或第二扫描接脚Υ8以降低布线的复杂度。第一扫描接脚Yl Υ4耦接至距离第一扫描接脚Yl Υ4较近的第一区域1110上的扫描线141,而第二扫描接脚Υ5 Υ8则耦接至距离第二扫描接脚Υ5 Υ8较近的第二区域1111上的扫描线141。具体来说,扫描接脚Yl和Y5中由第一扫描接脚Yl耦接至距离第一扫描接脚较近的第一区域1110、扫描接脚Y2和Y6中由第一扫描接脚Y2耦接至距离第一扫描接脚较近的第一区域1110、扫描接脚Y3和Y7中由第二扫描接脚Y7耦接至距离第二扫描接脚较近的第二区域1111、扫描接脚Y4和Y8中由第二扫描接脚Y8耦接至距离第二扫描接脚较近的第二区域1111。承上述,按照本实施例的扫描接脚配置方式,可由距离第一区域1110较近的第一扫描接脚Yl Y4耦接至第一区域1110的扫描线141,由距离第二区域1111较近的第二扫描接脚Y5 Y8耦接至第二区域1111的扫描线141。根据上述的配置方式,当第一显示图案112位于第一区域1110时,可由第一扫描接脚Yf Y4耦接至第一区域1110的第一显示图案112。相对地,当第一显示图案112位于第二区域1111时,若是由第一扫描接脚Yf Y4耦接至第二区域1111的第一显示图案112,则扫描线141的配置必须跨越第一区域1110与第二区域1111,此种配置方式增加了布线的复杂度,也提高了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生产成本。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显示图案112位于第二区域1111时,设计者可以由第二扫描接脚Y5 Y8(可视为第一扫描接脚的备用接脚或冗余接脚)耦接至第二区域1111的第一显示图案112,借此以使扫描线141的配置不会跨越至第一区域1110,进而可以降低第二表面111上的布线复杂度并且降低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制造成本。接下来要说明的,是关于本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运
作原理。第二表面111具有多个第一显不图案112,所述第一显不图案可以为不同态样的图案(或是代表不同功能象征的图案),须注意的是,第一显示图案112的每一图案均需耦接于一扫描线141。第三表面130上也具有多个第二显示图案132,所述多个第二显示图案132可以为不同态样的图案(或是代表不同功能象征的图案),并且所述多个第二显示图案132的每一图案均需要一对一对应于上述的第一显示图案112。换句话说,第一显示图案112和第二显示图案132必须 一对一对应具有相同的形状、大小及对应位置,其中为了方便说明本揭露内容,本实施例以一个心型的第一显示图案112与其对应的第二显示图案132为范例说明。如图3所示,当使用者触碰到心型的第一显示图案112时,液晶面板可利用第二表面111上的扫描线141及第三表面130上的数据线142之间的电位差的变化,据以得知触控位置。简单来说,当手指触碰第一显示图案112时,则第二表面111和第三表面130之间的电位差发生变化,即可得知使用者的手指的触控位置。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以下将举多个实施例中至少之一来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在接下来的多个实施例中,将描述不同于上述图3实施例的部分,且其余省略部分与上述图3实施例的部分相同。此外,为说明便利起见,相似的参考数字或标号指示相似的元件。〔液晶面板的触控、显不整合驱动芯片的另一实施例〕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4以更加清楚了解本实施例所揭露的内容,图2为传统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结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基本运作原理和上述图3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多作赘述,接下来仅就本实施例和上述图3实施例的不同处作说明。请先参阅图2,如图2所示,第二表面111具有第一显示图案112与113,第三表面130上具有第二显示图案132与133,并且二显示图案132与133 —对一对应于上述的第一显示图案112与113。传统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因为扫描接脚Yf Y4的数量较少,通常一条扫描线141耦接至不只一个第一显示图案,在本实施例中扫描接脚Y2耦接至第一显示图案112与113。第一显示图案112与113均耦接至相同的扫描接脚Y2,因此当第一显示图案112与113有触控发生时,彼此之间常会发生干扰的情形,而降低触控的精准度。请继续参阅图4,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具有第一扫描接脚组Yf Y4及第二扫描接脚组Y518,且第一扫描接脚组Yf Y4及第二扫描接脚组Y518具有相同的扫描时序,其详细的构造及运作原理如图3的实施例所述。本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具有第一扫描接脚组Yf Y4及第二扫描接脚组Y5 Y8,因此,第一显示图案113可耦接至第一扫描接脚Υ2,而第一显示图案112则耦接至第二扫描接脚Υ6(第一扫描接脚Υ2的备用接脚);因为第一扫描接脚Υ2及第二扫描接脚Υ6具有相同的扫描时序,所以可以输出相同的驱动信号,但在本实施例中因为第一显示图案112与113耦接至不同的扫描线141,因此当第一显示图案112与113有触控发生时,彼此间并不会发生干扰的情形,而增加触控的精准度。〔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再一实施例〕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请参阅图5以更加清楚了解本实施例所揭露的内容,图5为根据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基本运作原理和上述图3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多作赘述,接下来仅就本实施例和上述图3实施例的扫描接脚配置方式不同处作说明。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第一扫描接脚ΥΓΥ4与第一数据接脚Sf S7交错设置。也即,本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接脚依序为第一数据接脚S1、第一扫描接脚Υ1、第一数据接脚S2、第一数据接脚S3、第一扫描接脚Υ2、 第一数据接脚S4、第一扫描接脚Υ3、第一数据接脚S5、第一数据接脚S6、第一扫描接脚Υ4、第一数据接脚S7、第二扫描接脚Υ5、第二扫描接脚Υ6、第二扫描接脚Υ7、第二扫描接脚Υ8。如此配置方式,可提供更具弹性的扫描接脚位置,因而更加降低扫描线的绕线复杂度,降低制造成本以及提高液晶面板的触控精准度。本实施例所举的扫描接脚YfYS配置方式仅为一范例,但其并非用以限制本揭露内容的精神。〔液晶面板的触控、显不整合驱动芯片的另一实施例〕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请参阅图6以更加清楚了解本实施例所揭露的内容,图6为根据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基本运作原理和上述图3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多作赘述,接下来仅就本实施例和上述图3实施例的扫描接脚配置方式不同处作说明。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第一扫描接脚组Yf Υ4设置在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第一侧,而第二扫描接脚组Υ5 Υ8设置在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第二侧,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第一侧为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左侧,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第一侧为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右侧,但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如此配置方式,可由第一扫描接脚Yl Υ4耦接至距离第一扫描接脚Yl Y4较近的扫描线141,而第二扫描接脚Y5 Y8则耦接至距离第二扫描接脚Y5 Y8较近的扫描线141。不仅可以降低配线的复杂度,更可增加液晶面板触控的精准度。本实施例所举的扫描接脚YfYS配置方式仅为一范例,但其并非用以限制本揭露内容的精神。〔液晶面板的触控、显不整合驱动芯片的另一实施例〕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请参阅图7以更加清楚了解本实施例所揭露的内容,图7为根据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基本运作原理和上述图3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多作赘述,接下来仅就本实施例和上述图3实施例的扫描接脚配置方式不同处作说明。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还包括第三扫描接脚组Y9112,具有多个第三扫描接脚用以输出液晶面板驱动信号及/或感测液晶面板上的触控信号,并且第三扫描接脚组Y9112与第一扫描接脚组YfY4的扫描时序相同。并且,第一扫描接脚组Yf Y4与第二扫描接脚组Y518设置在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第一侧,第三扫描接脚组Y9112设置在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第二侧,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第一侧为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上侧,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第一侧为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下侧,但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如此配置方式,更增加了一组具相同扫描时序的第三扫描接脚Y9112,除了可以提供更多的触控位置以提高液晶面板触控精准度之外,更可降低配线的复杂度而大幅减少液晶面板的制造成本。本实施例所举的扫描接脚Y1112配置方式仅为一范例,但其并非用以限制本揭露内容的精神。〔液晶面板的触控、显不整合驱动芯片的另一实施例〕以下为本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请参阅图8以更加清楚了解本实施例所揭露的内容,图8为根据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基本运作原理和上述图3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多作赘述,接下来仅就本实施例和上述图3实施例的扫描接脚配置方式不同处作说明。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还包括第一驱动单元143及第二驱动单元144。并且第一驱动单元143耦接于第一扫描接脚组Yf Y4,第二驱动单元144耦接于第二扫描接脚组Y5 Y8。且第一驱动单元143与第二驱动单元144的扫描时序相同,以使第一扫描接脚Υ1 Υ4与第二扫描接脚Υ5 Υ8具有相同的扫描时序。本实施例所举的第一及第二驱动单元仅为一范例,但其并非用以限制本揭露内容的精神。〔液晶面板的触控、显不整合驱动芯片的另一实施例〕以下为本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请参阅图9以更加清楚了解本实施例所揭露的内容,图9为根据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基本运作原理和上述图3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多作赘述,接下来仅就本实施例和上述图3实施例的扫描接脚配置方式不同处作说明。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的第一扫描接脚YfY4分别对应短路至第二扫描接脚Υ5 Υ8以产生相对应的扫描时序。进一步来说,如图9所绘示,Yl短 路耦接至Υ5、Υ2短路耦接至Υ6、Υ3短路耦接至Υ7,并且Υ4短路耦接至Υ8。也即,通过第一扫描接脚YfY4对应短路至第二扫描接脚Y5 Y8,可以使第一扫描接脚ΥΓΥ4和第二扫描接脚Υ5 Υ8具有相同的扫描时序,第二扫描接脚Υ518为第一扫描接脚Yf Υ4的备用接脚(冗余接脚)。请再参照图9,所述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还包括切换单元145、显示驱动单元146及触控感测单元147。切换单元145耦接于第一扫描接脚组Yf Υ4与第二扫描接脚组Υ5 Υ8 ;显示驱动单元146,经由切换单元145耦接于第一扫描接脚组Yf Υ4与第二扫描接脚组Υ5 Υ8 ;触控感测单元147,经由切换单元145耦接于第一扫描接脚组Yf Υ4与第二扫描接脚组Υ5 Υ8。进一步来说,每经过一切换周期,切换单元145即将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从显示模式切换至触控模式或从触控模式切换至显示模式,其中切换周期(也即切换频率)可以由设计者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来进一步设定。当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处于触控模式时,触控、显不整合驱动芯片14会侦测第二表面111和第三表面130之间的电压是否发生变化,据此以得知是否发生触控、以及触控发生的位置。本实施例所举的扫描接脚短路耦接方式及切换单元的设置仅为一范例,但其并非用以限制本揭露内容的精神。〔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 〕以下为本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0以更加清楚了解本实施例所揭露的内容,图10为根据本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111,130、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所述液晶面板111、130,具有显示区域1110与触控区域1113。所述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耦接于所述液晶面板111、130,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14还包括第一扫描接脚组Yf Υ4、第二扫描接脚组Υ5 Υ8及第一数据接脚组Sf S7。所述第一扫描接脚组YfY4具有多个第一扫描接脚,第一扫描接脚分别用以感测液晶面板111、130上的触控信号;第二扫描接脚组Y518,具有多个第二扫描接脚,第二扫描接脚用以感测该液晶面板111、130上的触控信号,第一扫描接脚组YfY4该与第二扫描接脚组Y518的扫描时序相同;第一数据接脚组Sf S7,具有多个数据接脚,数据接脚SfS7、第一扫描接脚组YfY4与第二扫描接脚组Y5 Y8分别耦接至液晶面板111、130以驱动液晶面板111、130,其中第一扫描接脚组Yf Υ4与第二扫描接脚组Υ5 Υ8的位置不相邻,且至少部分数据接脚Sf S7配置于第一扫描接脚组Yf Υ4与第二扫描接脚组Υ5 Υ8之间;并且,显示区域1110与触控区域1113所对应的扫描接脚不同。进一步来说,本实施例将液晶面板111划分为显示区域1110与触控区域1113,并分别连接至不同的扫描接脚,例如:显示区域1110耦接至距显示区域1110较近的第一扫描接脚组Yf Υ4,触控区域1113耦接至距触控区域1113较近的第二扫描接脚组Υ5 Υ8,如此配置方式可降低液晶面板111的配线复杂度、避免不同触控位置互相干扰进而提高触控精准度。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所举的液晶面板的划分方式仅为一范例,但其并非用以限制本揭露内容的精神。〔实施例的可能功效〕综上所述,本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通过改变现有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扫描接脚的配置方式,进而使得扫描接脚可以配置在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中的不同位置,因此提供了比现有技术更弹性的配置方式。也即,本揭露内容的液晶面板上扫描线的配置方式比起现有技术更为简易,进而可以降低液晶面板的扫描线配置的复杂度,而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成本。此外,由于本揭露内容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具有更多组的扫描接脚,因此可使每一个显示图案均独立耦接于一扫描线,避免在触控时发生互相感扰的情形。以上 所述 仅为本新型的实施例,其其并非用以局限本新型的专利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包括: 第一扫描接脚组,具有多个第一扫描接脚,所述多个第一扫描接脚分别用以感测该液晶面板上的触控信号; 第二扫描接脚组,具有多个第二扫描接脚,所述多个第二扫描接脚用以感测该液晶面板上的触控信号,其中该第一扫描接脚组该与该第二扫描接脚组的扫描时序相同;以及 第一数据接脚组,具有多个数据接脚,所述多个数据接脚、该第一扫描接脚组与该第二扫描接脚组分别耦接至该液晶面板以驱动该液晶面板; 其中,该第一扫描接脚组与该第二扫描接脚组的位置不相邻,且至少部分所述多个数据接脚配置于该第一扫描接脚组与该第二扫描接脚组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还包括: 第三扫描接脚组,具有多个第三扫描接脚,所述多个第一扫描接脚用以感测该液晶面板上的触控信号,其中该第三扫描接脚组与该第一扫描接脚组的扫描时序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扫描接脚与所述多个数据接脚交错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数据接脚组设置在该第一扫描接脚组与该第二扫描接脚组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扫描接脚组设置在该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第一侧,而该第二扫描接脚组设置在该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第二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还包括第三扫描接脚组,其中该第一扫描接脚组与该第二扫描接脚组设置在该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第一侧,而该第三扫描接脚组设置在该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的第二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扫描接脚分别对应短路至所述多个第二扫描接脚以产生相对应的扫描时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还包括: 第一驱动单元,耦接于该第一接脚组;以及 第二驱动单元,耦接于该第二接脚组,其中该第一驱动单元与该第二驱动单元的扫描时序相同。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还包括: 切换单元,耦接于该第一扫描接脚组与该第二扫描接脚组; 显示驱动单元,经由该切换单元耦接于该第一扫描接脚组与该第二扫描接脚组;以及 触控感测单元,经由该切换单元耦接于该第一扫描接脚组与该第二扫描接脚组。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面板,具有显示区域与触控区域;以及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耦接于该液晶面板,该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包括: 第一扫描接脚组,具有多个第一扫描接脚,所述多个第一扫描接脚分别用以感测该液晶面板上的触控信号; 第二扫描接脚组,具有多个第二扫描接脚,所述多个第二扫描接脚用以感测该液晶面板上的触控信号,其中该第一扫描接脚组该与该第二扫描接脚组的扫描时序相同;以及第一数据接脚组,具有多个数据接脚,所述多个数据接脚、该第一扫描接脚组与该第二扫描接脚组分别耦接至该液晶面板以驱动该液晶面板,其中该第一扫描接脚组与该第二扫描接脚组的位置不相邻,且至少部分所述多个数据接脚配置于该第一扫描接脚组与该第二扫描接脚组之间; 其中,该显示区域与该 触控区域所对应的扫描接脚不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晶面板的触控、显示整合驱动芯片与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扫描接脚组、第二扫描接脚组、第一数据接脚组。所述第一扫描接脚组具有多个第一扫描接脚,分别用以输出液晶面板驱动信号及/或感测液晶面板上的触控信号;所述第二扫描接脚组具有多个第二扫描接脚,分别用以输出液晶面板驱动信号及/或感测液晶面板上的触控信号,并且所述第二扫描接脚与第一扫描接脚的扫描时序相同;所述第一数据接脚组具有多个数据接脚。所述数据接脚、第一扫描接脚组与第二扫描接脚组分别耦接至液晶面板以驱动液晶面板。
文档编号G02F1/1362GK203117617SQ201320040600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5日
发明者李威德 申请人:联合聚晶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