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9997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背框。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一侧。背框包括底部、顶部、侧壁以及至少一第一延伸结构。底部具有相对的顶面与底面。顶面用以承载导光板与光源。顶部相对于底部设置,且导光板与光源位于顶部与底部之间。侧壁邻近于光源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第一端面连接于底部,第二端面连接于顶部。第一延伸结构自侧壁的部分第一端面朝远离导光板与光源的方向延伸而出。第一延伸结构包括与底面面向同方向的第三端面,第三端面与顶部之间的距离大于底面与顶部之间的距离。
【专利说明】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能够有效防止显示面板因外力而损坏的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电子产业日益发达,液晶显示装置已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然而,由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本身无法发光,故在显示面板的下方必须提供做为提供光源的背光模块,进而使液晶显示装置达到显示的功效。
[0003]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块包括有背框、光源、导光板、光学膜片以及反射片等构件。其中背框用以容置光源、导光板、光学膜片以及反射片,且背框还具有夹持导光板的功效,进而将导光板进行固定。而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一侧,用以发出光线至导光板内进行混光。而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驱动电路板,设置于背光模块底部的位置,具体来说也就是背框的底部,此驱动电路板电性连接于显示面板,用以驱动显示面板。
[0004]然而,为了降低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通常会从背框的部分底面与部分侧面弯折出用来承载驱动电路板的承载台,使得驱动电路板能够设置在背光模块的侧边,有效降低整体液晶显示装置的厚度。但由于承载台是从背框的部分底面与部分侧面弯折而出,因此,会于背框的侧面形成缺口,换言之,由背框的部分底面与部分侧面弯折出的承载台会造成整体背框结构的不连续。当液晶显示装置遭受外力施压时,容易导致形成于背框上的缺口变形,进而使得整体背框结构被破坏而无法确实支撑显示面板,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显示面板变形或破损的机率大增。因此,如何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与改善,实为此【技术领域】者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结构设计使得背框不易因外力而产生形变,有效防止显示面板因背框的形变而损坏。
[0006]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结构设计使得背框不易因外力而产生形变,有效防止显示面板因背框的形变而损坏。
[0007]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背框。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一侧。背框包括底部、顶部、侧壁以及至少一第一延伸结构。底部具有相对的顶面与底面。顶面用以承载导光板与光源。顶部相对于底部设置,且导光板与光源位于顶部与底部之间。侧壁邻近于光源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第一端面连接于底部,第二端面连接于顶部。第一延伸结构自侧壁的部分第一端面朝远离导光板与光源的方向延伸而出。第一延伸结构包括相对的第三端面与第四端面。第三端面与第四端面分别与底面与顶面面向同方向,且第三端面与顶部之间的距离大于底面与顶部之间的距离。
[000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延伸结构还包括承载部以及连接部。承载部包括与第三端面相对的第四端面。第四端面与底部的顶面面向同一方向。连接部包括第三端面,连接部用以连接侧壁的部分第一端面与承载部。
[000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壳体,具有容置空间,容置空间用以容置导光板、光源以及背框,其中连接部的第三端面接触于壳体。
[001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支撑件,配置于壳体与背框的顶部之间。
[001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框的顶部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与承载部的第四端面面向同一方向,第二表面面向背框的底部,支撑件配置于第一表面并接触于壳体。
[0012]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件包括胶框或具有韧性的块体。
[001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框的顶部包括朝远离底部方向凸出的凸出部,凸出部具有接触于壳体的支撑面。
[001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框还包括至少一第二延伸结构,自侧壁的部分第二端面朝远离底部的方向延伸而出,且第二延伸结构接触于壳体。
[001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框的顶部具有第一镂空区域,邻接于第二延伸结构,第二延伸结构自第一镂空区域向外翻折出。
[001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框的底部具有第二镂空区域,邻接于第一延伸结构,第一延伸结构自第二镂空区域向外翻折出。
[001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顶部、底部与侧壁内侧之间形成光源容置空间,用以容置光源。
[0018]为达上述优点,本发明另一方面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电路板以及背光模块。电路板电性连接于显不面板。背光模块相对于显不面板设置。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背框。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一侧。背框包括底部、顶部、侧壁以及至少一第一延伸结构。底部具有相对的顶面与底面。顶面用以承载导光板以及光源。顶部相对于底部设置,且导光板与光源位于顶部与底部之间。侧壁邻近于光源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第一端面连接于底部,第二端面连接于顶部。第一延伸结构,自侧壁的部分第一端面朝远离导光板以及光源的方向延伸而出,第一延伸结构包括相对的第三端面与第四端面,其中第三端面与第四端面分别与底面与顶面面向同一方向,第四端面用以承载电路板,且第三端面与顶部之间的距离大于底面与顶部之间的距离。
[0019]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其背光模块的背框具有底部、顶部、侧壁以及至少一第一延伸结构。此第一延伸结构自侧壁的部分第一端面朝远离导光板以及光源的方向延伸而出,第一延伸结构包括相对的第三端面与第四端面,且第三端面与顶部的间距大于底面与顶部的间距。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使得第一延伸结构的第三端面接触于壳体,如此一来,可以有效分散背框所承受的外力,而使背框不易产生形变,进而提供显示面板稳固的支撑,防止显示面板损坏。此外,在上述结构设计的基础下,还可以搭配如支撑件、凸出部或是第二延伸结构,以更进一步加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强度。
[0020]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21]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2]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3]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4]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5]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6]符号说明
[0027]l、la、lb、lc、ld:显示装置
[0028]10:显示面板
[0029]11:电路板
[0030]12、12a、12b、12c、12d:背光模块
[0031]13:软性电路板
[0032]120:导光板
[0033]121:光源
[0034]122:背框
[0035]1200:入光面
[0036]1220:底部
[0037]1221、1221c:顶部
[0038]1222:侧壁
[0039]1223:第一延伸结构
[0040]1224:承载部
[0041]1225:连接部
[0042]1226:壳体
[0043]1227、1227b:支撑件
[0044]1228:凸出部
[0045]1229:第二延伸结构
[0046]D1、D2:距离
[0047]El:第一端面
[0048]E2:第二端面
[0049]E3:第三端面
[0050]E4:第四端面
[0051]R1、R2:容置空间
[0052]S1:顶面
[0053]S2:底面
[0054]S3:第一表面
[0055]S4:第二表面
[0056]S5:支撑面
[0057]T1、T2:镂空区域
[0058]Χ、Υ:方向【具体实施方式】
[0059]请参照图1,其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I包括显示面板10、电路板11以及背光模块12。电路板11电性连接于显示面板10,此电路板11例如是通过软性电路板13电性连接于显示面板10,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0060]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12相对于显不面板10设置,背光模块12例如是侧光式背光模块或是直下式背光模块,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12包括导光板120、光源121以及背框122。光源121设置于导光板120的一侧,具体而言,此光源121设置于导光板120的入光面1200旁。背框122包括底部1220、顶部1221、侧壁1222以及至少一第一延伸结构1223。底部1220具有相对的顶面SI与底面S2,此顶面SI用以承载导光板120与光源121。顶部1221相对于底部1220设置,且导光板120与光源121位于顶部1221与底部1220之间。侧壁1222邻近于光源121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El与第二端面E2,且第一端面El连接于底部1220,第二端面E2连接于顶部1221。第一延伸结构1223自侧壁1222的部分的第一端面El朝方向X延伸而出,具体而言,第一延伸结构1223朝着远离导光板120与光源121的方向延伸而出。第一延伸结构1223包括相对的第三端面E3与第四端面E4。第三端面E3与第四端面E4分别与底部1220的底面S2与顶面SI面向同一方向,其中第一延伸结构1223的第四端面E4用以承载电路板11,且第三端面E3与顶部1221之间的距离Dl大于底部1220的底面S2与顶部1221之间的距离D2。
[0061]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光学膜片、反射片等构件。但由于上述这些构件在本发明中并非为主要的技术特征,因此,本发明的图式中并未绘示出这些构件。
[006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延伸结构1223还包括承载部1224以及连接部1225。此承载部1224包括第四端面E4,也就是说,承载部1224以第四端面E4做为承载面来承载电路板11。连接部1225包括第三端面E3,此连接部1225用以连接侧壁1222的部分第一端面El与承载部1224。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225与侧壁1222例如是构成U字型,而承载部1224与连接部1225例如是构成L型,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连接部1225、侧壁1222以及承载部1224构成的形状可依照实际的需求进行改变。
[006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顶部122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S3与第二表面S4。顶部1221的第一表面S3与承载部1224的第四端面E4面向同一方向,顶部1221的第二表面S4面向背框122的底部1220。具体而言,顶部1221的第一表面S3与承载部1224的第四端面E4之间具有用以容置电路板11的容置空间R1。此外,背框122的顶部1221、底部1220与侧壁1222内侧之间形成用以容置光源121的光源容置空间R2。
[006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底部1220具有镂空区域Tl。此镂空区域Tl邻接于第一延伸结构1223。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延伸结构1223自镂空区域Tl向外翻折而出。具体而言,第一延伸结构1223的承载部1224与连接部1225原为背框122底部1220的一部分,依照实际的生产需求来决定需要截取多少背框122底部1220的面积翻折做为第一延伸结构1223,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所述的镂空结构Tl的面积大致等于第一延伸结构1223的面积。
[0065]如图1所不,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壳体1226。壳体1226具有容置空间,用以容置导光板120、光源121、背框122以及显不面板1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结构1223的第三端面E3例如是直接接触于壳体1226。当外力施加于显示装置I的显示面板10或是位于显不面板10周边的壳体1226时,由于第一延伸结构1223的第三端面E3直接接触于壳体1226,因此,外力会经由显示面板10、顶部1221、侧壁1222、第三端面E3以及壳体1226的路径进行释放,也就是说,在第一延伸结构1223的第三端面E3直接接触于壳体1226的情况下,壳体1226有效的分散背框122与显示面板10所承受的外力,使得背框122所受到的外力变小而不易产生形变的情况,有效防止显示面板10因背框122的形变而损坏。
[0066]需特别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延伸结构1223的第三端面E3直接接触于壳体1226仅为本发明的其中之一实施例。在其它的实施例中,第一延伸结构1223的第三端面E3与壳体1226之间也可以具有间隙,除此之外,亦可于间隙中放置缓冲垫。
[0067]请参照图2,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Ia类似于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1,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12a还包括支撑件1227。此支撑件1227配置于壳体1226与背框122之间。具体而言,支撑件1227配置于背框122顶部1221的第一表面S3上并同时接触于壳体1226。当外力施加于显示装置Ia的显示面板10或是位于显示面板10周边的壳体1226时,由于第一延伸结构1223的第三端面E3以及支撑件1227分别都接触于壳体1226,因此,外力会经由支撑件1227、顶部1221、侧壁1222、连接部1225的第三端面E3以及壳体1226的路径进行释放,也就是说,在第一延伸结构1223的第三端面E3与支撑件1227都分别接触于壳体1226的情况下,有效的分散施加于显示装置Ia的显示面板10或是位于显示面板10周边的壳体1226的外力。
[0068]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支撑件1227例如是具有韧性的块体,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的显示装置lb,其背光模块12b所包括的支撑件1227b例如是胶框。
[0069]请参照图4,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Ic类似于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1,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背框122的顶部1221a包括朝Y方向凸出的凸出部1228,具体而言,此凸出部1228远离底部1220的方向凸出。如图4所示,凸出部1228具有支撑面S5,而此支撑面S5接触于壳体1226。具体而言,由于金属材质的背框122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因此,通过弯折背框122的顶部1221a而形成本实施例所述的凸出部1228。本实施例所述的凸出部1228所能达成的功效类似于图2所示的支撑件1227,也就是在第一延伸结构1223的第三端面E3与顶部1221c的凸出部1228都分别接触于壳体1226的情况下,有效分散施加于显示装置Ic的显示面板10或是位于显示面板10周边的壳体1226的外力。
[0070]请参照图5,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Id类似于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1,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背框122c还包括至少一第二延伸结构1229。此第二延伸结构1229自侧壁的部分第二端面E4朝方向Y延伸而出,具体而言,第二延伸结构1229朝着远离底部1220的方向延伸而出。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延伸结构1229直接接触于壳体1226,其所能达成的功效类似于图2所示的支撑件1227,也就是在第一延伸结构1223的第三端面E3与第二延伸结构1229都分别接触于壳体1226的情况下,有效分散施加于显示装置Id的显示面板10或是位于显示面板10周边的壳体1226的外力。此外,本实施例所述的背框122c具有镂空区域T2,此镂空区域T2邻接于第二延伸结构1229,且第二延伸结构1229自镂空区域T2向外翻折出,且镂空区域T2的面积大致等于第二延伸结构1229的面积。第二延伸结构1229与镂空区域T2之间的结构关系类似于图1所示的第一延伸结构1223与镂空区域Tl之间的结构关系,在此不赘述。
[0071]综上所陈,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其背光模块的背框具有底部、顶部、侧壁以及至少一第一延伸结构。此第一延伸结构自侧壁的部分第一端面朝远离导光板以及光源的方向延伸而出,第一延伸结构包括相对的第三端面与第四端面,且第三端面与顶部的间距大于底面与顶部的间距。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使得第一延伸结构的第三端面接触于壳体,如此一来,可以有效分散背框所承受的外力,而使背框不易产生形变,进而提供显示面板稳固的支撑,防止显示面板损坏。此外,在上述结构设计的基础下,还可以搭配如支撑件、凸出部或是第二延伸结构,以更进一步加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强度。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块,包括: 导光板; 光源,设置于该导光板的一侧;以及 背框,包括: 底部,具有相对的顶面与底面,该顶面用以承载该导光板以及该光源; 顶部,相对于该底部设置,且该导光板与该光源位于该顶部与该底部之间; 侧壁,邻近于该光源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该第一端面连接于该底部,该第二端面连接于该顶部;以及 至少一第一延伸结构,自该侧壁的部分该第一端面朝远离该导光板以及该光源的方向延伸而出,该第一延伸结构包括一与该底面面向同一方向的第三端面,且该第三端面与该顶部之间的距离大于该底面与该顶部之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延伸结构还包括: 承载部,包括一与该第三端面相对的第四端面,该第四端面与该底部的该顶面面向同一方向;以及 连接部,包括该第三端面,该连接部用以连接该侧壁的部分该第一端面与该承载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壳体,具有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用以容置该导光板、该光源以及该背框,其中该连接部的该第三端面接触于该壳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支撑件,配置于该壳体与该背框的该顶部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背框的该顶部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与该承载部的该第四端面面向同一方向,该第二表面面向该背框的该底部,该支撑件配置于该第一表面并接触于该壳体。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背框的该顶部包括一朝远离该底部方向凸出的凸出部,该凸出部具有一接触于该壳体的支撑面。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背框还包括至少一第二延伸结构,自该侧壁的部分该第二端面朝远离该底部的方向延伸而出,且该第二延伸结构接触于该壳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背框的该顶部具有第一镂空区域,邻接于该第二延伸结构,该第二延伸结构自该第一镂空区域向外翻折出。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背框的该底部具有第二镂空区域,邻接于该第一延伸结构,该第一延伸结构自该第二镂空区域向外翻折出。
1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 电路板,电性连接于该显示面板;以及 背光模块,相对于该显不面板设置,该背光模块包括: 导光板; 光源,设置于该导光板的一侧;以及 背框,包括: 底部,具有相对的顶面与底面,该顶面用以承载该导光板以及该光源; 顶部,相对于该底部设置,且该导光板与该光源位于该顶部与该底部之间;侧壁,邻近于该光源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该第一端面连接于该底部,该第二端面连接于该顶部;以及 至少一第一延伸结构,自该侧壁的部分该第一端面朝远离该导光板以及该光源的方向延伸而出,该第一延伸结构包括相对的第三端面与第四端面,其中该第三端面与该第四端面分别与该底面与该顶面面向同一方向,该第四端面用以承载该电路板,且该第三端面与该顶部的间距大于该底面与该顶部的间`距。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3672627SQ201410004061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9日
【发明者】李畊毅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