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开闭盖,其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可移动地被支承,开闭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开口部;和可摇动地设置在开闭盖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的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单元,在上述开闭盖开闭时,按照以单元的引导轴为中心移动的轨迹、以及追随开闭盖的开闭而移动的轨迹来移动。
【专利说明】图像形成装置
[0001]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0年10月14日、申请号为201010513311.X、发明名称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例如二次转印单元等单元设置在开闭盖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的图像形成装置。
[0003]本发明主张2009年10月16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9-239721以及2009年10月19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9-240794的优先权。并将它们的全部内容编入本申请。
【背景技术】
[0004]近年来开发了彩色复印机和彩色打印机等能形成多色图像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0005]作为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公知有例如如下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在感光鼓等像担载体上形成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将该各色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上形成多色图像之后,将该多色图像在中间转印带和二次转印单元的转印带的密合部转印到作为转印纸的记录纸上,然后定影来进行图像形成。
[0006]在该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将二次转印单元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开口部的可开闭的盖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在密合部发生了卡纸时,打开盖来取出堵塞纸。
[0007]在JP特开2004-20574号公报(以下称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内容:在开闭盖设置二次转印辊,在关闭了开闭盖时,以使得转印辊的轴由设置在中间转印带上的引导件来定位那样地,在将转印辊的轴与中间转印带的驱动辊的轴连接起来的直线路径上引导转印辊轴。
[0008]但是,在具有支点的开闭盖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搭载了二次转印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考虑二次转印单元的旋转轨道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的其他部件的接触,必须将旋转支点尽量通过二次转印单元放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或者将旋转半径放大,在设计上来说必须使二次转印单元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部件之间具有充足的距离。
[0009]另一方面,不是旋转支点,而通过滑轨等使开闭盖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平行地开闭时,也存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部件与二次转印带摩擦等的问题。
[0010]在专利文献I中,在开闭盖的里侧设置转印关系的部件的情况下,在开闭盖开闭时转印关系部件的旋转轨迹上,在高度方向的尺寸方面会受到制约。
[0011]此外,在开闭盖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搭载了二次转印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转印压接负载在二次转印单元上原样变为负荷,并且该负荷施加到开闭盖上,因此在开闭盖关闭时有可能会使开闭盖变形。
[0012]具体举例来说,例如,如图11所示,当给二次转印单元1000施加的按压力(转印压接负载)为6kg时,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搭载(设置)了二次转印单元1000的开闭盖的上侧以及下侧各负有3kg的负载。
[0013]为了提高开闭盖的强度,例如必须防止金属框等其他部件的变形。但是,这还与成本提高以及重量提高等相关,最差的情况下还要考虑无法确保二次转印压力的情况。
[0014]在专利文献I中,转印辊的负载直接施加到开闭盖上,从而开闭盖会膨起,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必须提高开闭盖自身的强度。
【发明内容】
[0015]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开闭盖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设置了单元的情况下,即使在单元的周围设置了其他部件也可以将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做得紧凑。此外,还提供无需提高开闭盖自身的强度就可以防止开闭盖的变形的图像形成装置。
[001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具备:开闭盖,其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可移动地被支承,开闭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开口部;和可摇动地设置在开闭盖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的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为前提,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单元,在上述开闭盖开闭时,按照以单元的引导轴为中心移动的轨迹、以及追随开闭盖的开闭而移动的轨迹来移动。
[0017]根据上述构成,开闭盖的开操作时,单元的轨道与开闭盖的轨道,在规定的期间中是不同的,因此在单元的上方,例如即使设置了定影单元等其他的零件也能够将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做得紧凑。
[0018]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除了上述构成之外,也可以是包含按压力负担部,其在上述开闭盖被关闭时,使施加给上述单元的按压力的至少一部分由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负担的构成。
[0019]根据上述构成,在开闭盖被关闭时,施加给单元的按压力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由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负担,因此在开闭盖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设置有单元的情况下,不必提高开闭盖自身的强度就能够防止开闭盖的变形。
[0020]上述按压力负担部,具体来说,也可以构成为设置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并包含:在上述开闭盖的关闭操作时在上述单元的移动轨迹的延长线上形成有缺口的引导部件;和在上述单元上设置的引导轴,在上述开闭盖被关闭时,上述单元的引导轴进入上述引导部件的缺口。
[0021]根据上述构成,在开闭盖的关闭操作时,单元的引导轴进入引导部件的缺口,因此能够可靠地使单元上施加的按压力的至少一部分由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负担。
[0022]此外,优选上述单元的移动轨迹是,在上述开闭盖的开操作时,上述单元以进入了上述引导部件的缺口的上述引导轴为中心移动,在上述引导轴从上述缺口拔出后,上述单元追随上述开闭盖的移动而移动的轨迹。
[0023]根据上述构成,开闭盖的开操作时,单元的轨道与开闭盖的轨道,在规定的期间中是不同的,因此在单元的上方,例如即使设置了定影单元也能够将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做得紧凑。
[0024]此外,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上述引导部件的缺口的开口方向与上述单元受到的按压力的作用方向交差。
[0025]根据上述构成,引导部件的缺口的开口方向与单元受到的按压力的作用方向交差,因此在开闭盖的关闭时,单元的引导轴不会从引导部件脱离。因此能够高效率地使单元受到的按压力的一部分由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负担。此外,不会损失开闭盖的关闭时的速度。
[0026]此外,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上述单元相对于上述开闭盖,一侧可移动地被轴支承而另一侧处于自由状态,从而可摇动。
[0027]根据上述构成,单元相对于开闭盖可摇动,因此单元的引导轴易于进入引导部件的缺口。
[0028]在某种方式中,上述开闭盖,相对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沿水平方向可直线移动。
[0029]在另一方式中,上述开闭盖,相对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能以支点为中心转动。
[0030]进而,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上述单元是二次转印单元,还具备像担载体和将像担载体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上的中间转印单元。
[0031]根据上述构成,来自中间转印单元的转印压接负载不会从在开闭盖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设置的二次转印单元施加给开闭盖,因此开闭盖关闭时开闭盖不会变形。
[0032]进而,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关闭了上述开闭盖时,上述二次转印单元定位在上述二次转印单元和上述中间转印单元之间的转印密合处的上方,在上述转印密合处的下方,上述二次转印单元被上述引导部件支承。
[0033]根据上述构成,在关闭了开闭盖时,二次转印单元被定位在二次转印单元和中间转印单元之间的转印密合处的上方,在转印密合处的下方,二次转印单元被引导部件支承,因此对施加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的二次转印单元的按压力的负担能力增强。
[0034]此外,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上述转印密合处与上述二次转印单元由上述引导部件支承的点之间的距离,比上述转印密合处与上述二次转印单元由上述开闭盖保持的点之间的距离长。
[0035]在上述构成中,转印密合处与二次转印单元由引导部件支承的点之间的距离越长,二次转印单元对开闭盖按压的力就能够变得越小。
[0036]进而,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从另一方面看,上述单元的移动轨迹是,在上述开闭盖的开操作时,上述单元的绝对高度暂时下降后上升的轨迹。
[0037]在此,“单元的绝对高度”是指从图像形成装置的设置面到单元的高度。
[0038]根据上述构成,在单元的上方例如即使设置了定影单元等也能够将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做得紧凑。
[0039]此外,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二次转印单元的上方且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还具备定影装置,在上述开闭盖的开操作时,上述二次转印单元向离开上述定影装置的方向移动。
[0040]根据上述构成,开闭盖的开操作时,单元的轨道与开闭盖的轨道,在规定的期间中是不同的,因此在二次转印单元的上部即使设置了定影装置也能够将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做得紧凑。
[0041]此外,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二次转印单元至少具备二次转印带和二次转印棍。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2]图1是简化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全体构成的概略图。
[0043]图2是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单元的构成的剖视图。
[0044]图3(A)是简化表示图2所示的二次转印单元的二次转印单元框的狭缝内插入了心轴部件的心轴的状态的主视图。
[0045]图3(B)是简化表示图2所示的二次转印单元框的狭缝内插入了心轴部件的心轴的状态的俯视图。
[0046]图4是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雅固拉(accuride type)型的开闭盖关闭了的状态的图。
[0047]图5是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雅固拉型的开闭盖打开了的状态的图。
[0048]图6(A)是表示通过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雅固拉型的开闭盖的打开操作带来的二次转印单元移动的轨迹的图。
[0049]图6(B)是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雅固拉型的开闭盖的打开操作时二次转印单元的绝对高度的变化的图。
[0050]图7是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点类型的开闭盖关闭了的状态的图。
[0051]图8是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点类型的开闭盖打开了的状态的图。
[0052]图9(A)是表示通过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点类型的开闭盖的打开操作带来的二次转印单元移动的轨迹的图。
[0053]图9(B)是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点类型的开闭盖的打开操作时二次转印单元的绝对高度的变化的图。
[0054]图10是表示施加给二次转印单元的按压力(转印压接负载)的一部分负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的状态的图。
[0055]图11是表示开闭盖直接负担了在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施加给二次转印单元的按压力(转印压接负载)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6]下面,参照附图详细的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57]【全体构成】
[0058]图1是简化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全体构成的概略图。
[0059]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根据从外部传来的图像数据,对规定的片材(记录用纸)形成多色以及单色的图像,并由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以及自动原稿处理装置120构成。
[0060]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构成为具有:曝光单元1、显影器2、感光鼓3、清洁单元4、带电器5、中间转印单元6、定影单元7、供纸盒81以及排纸盘91等。
[0061]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上部设置有由放置原稿的透明玻璃构成的原稿载置台92,在该原稿载置台92的上侧安装有自动原稿处理装置120。
[0062]自动原稿处理装置120在原稿载置台92之上自动输送原稿。此外,自动原稿处理装置120构成为在箭头A方向上可自由转动,并通过开放原稿载置台92的上部可以手动放置原稿。
[0063]在本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处理的图像数据是与使用了黑⑷、青(C)、品红(M)、黄(Y)的各色的彩色图像对应的数据。因此,显影器2、感光鼓3、带电器5、清洁单元4,以形成与各色对应的4种潜像的方式各设置4个,分别设定为黑、青、品红以及黄,由此构成4个图像站。
[0064]带电器5是用于使感光鼓3的表面以规定的电位均匀地带电的带电机构,除使用图1所示的充电型的之外,还可以使用接触型的辊型和刷型的带电器。
[0065]曝光单元I由具备激光出射部以及反射镜等的激光扫描单元(LSU)构成。该曝光单兀I,配置有将扫描激光光束的多角镜、以及由多角镜反射的激光光线向感光鼓3引导用的透镜和反射镜等光学元件。另外,作为曝光单元1,还可以采用将发光元件呈阵列状排列的、例如使用EL和LED写入头的方法。这种曝光单元I具有,通过根据所输入的图像数据对带电的感光鼓3曝光,在其表面上形成与图像数据相应的静电潜像的功能。
[0066]显影器2是利用4色(Y,M,C,K)调色剂将各个感光鼓3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的装置。
[0067]清洁单元4除去并回收显影以及图像转印后在感光鼓3上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
[0068]在感光鼓3的上方配置有中间转印单元6。该中间转印单元6具备中间转印带61、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中间转印辊64、以及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65。另外,中间转印辊64与Y,M,C,K用的各色对应地设置4根。
[0069]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中间转印辊64架着中间转印带61旋转驱动。此外,各中间转印辊64施加将感光鼓3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1上用的转印偏压。
[0070]中间转印带61设置为与各感光鼓3接触。并且,具有通过将在感光鼓3上形成的各色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转印于中间转印带61,从而在中间转印带61上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多色调色剂像)的功能。中间转印带61例如使用厚度为100微米?150微米程度的薄膜呈环状形成。
[0071]从感光鼓3向中间转印带61转印调色剂像是通过与中间转印带61的里侧接触的中间转印辊64进行。在中间转印辊64上施加用于转印调色剂像的高电压的转印偏压(与调色剂像的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的高电压)。
[0072]上述中间转印棍64是,将直径8?1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制的轴作为基座,其表面由导电性的弹性材料(例如EPDM、发泡氨(基)甲酸(乙)酯)覆盖的辊。利用该导电性的弹性材料可以对中间转印带61均匀地施加高电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转印电极使用辊形状,但是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刷等。
[0073]如上所述,在各感光体3上与各色相对应地显影的静电像在中间转印带61上层叠。这样,被层叠的图像信息,经中间转印带61、以及配置在后述的用纸与中间转印带61的接触位置的、二次转印单元10的二次转印带210 (参照图2)的旋转而被转印到用纸上。此时,中间转印带61与二次转印带210在规定的密合处被压接。
[0074]此外,如上所述,通过与感光鼓3接触而附着在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或者通过二次转印带210未被转印到用纸上而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会成为在下一个工序发生调色剂的混色的原因,因此设定为通过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65除去以及回收。
[0075]在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65,具备与中间转印带61接触、例如作为清洁部件的清洁刮板,清洁刮板接触的中间转印带61,从里侧由中间转印带从动棍63支承。
[0076]供纸盒81是蓄积在图像形成中使用的片材(记录用纸)用的托盘,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曝光单元I的下侧。此外,在手动供纸盒82上也可以预先放置在图像形成中使用的片材。进而,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上方的排纸盘91是将印刷结束的片材面朝下集聚用的托盘。
[0077]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设置有将供纸盒81以及手动供纸盒82的片材经由二次转印单元10和定影单元7向排纸盘91输送用的、大致垂直形状的用纸输送路S。在从供纸盒81以及手动供纸盒82到排纸盘91的用纸输送路S的附近,配置有拾取辊11a,lib、多个输送辊12a,12b,12c,12d、定位辊13、二次转印单元10以及定影单元7等。
[0078]输送辊12a~12d是用于促进以及辅助片材的输送的小型辊,沿着用纸输送路S设置有多个。
[0079]拾取辊Ila设置在供纸盒81的端部附近,从供纸盒81将片材一张一张地拾取并向用纸输送路S供给。同样,拾取辊Ilb设置在手动供纸盒82的端部附近,从手动供纸盒82将片材一张一张地拾取并向用纸输送路S供给。
[0080]定位辊13是临时保持用纸输送路S所输送的片材的部件,具有在使感光鼓3上的调色剂像的前端与片材的前端对齐的时刻将片材向二次转印单元10输送的功能。
[0081]定影单元7具备加热辊71以及加压辊72,加热辊71以及加压辊72夹着片材进行旋转。
[0082]加热辊71具有如下功能:基于来自未图示的温度检测器的信号,利用控制部设定为要达到的规定的定影温度,与加压辊72 —起将调色剂热压接于片材上,从而将被转印到片材上的多色调色剂像溶融、混合以及压接,热定影于片材上。此外,设置有用于从外部加热加热辊71的外部加热带73。
[0083]接着,详细说明片材输送路径。
[0084]如上所述,在本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设置有预先收纳片材的供纸盒81以及手动供纸盒82。为了从这些供纸盒81,82供纸,配置有拾取辊11a,11b,将片材一张一张导入输送路S。
[0085]从各供纸盒81,82输送来的片材,通过用纸输送路S的输送辊12a被输送到定位辊13,在使片材的前端与中间转印带61上的图像信息的前端对齐的时刻被输送到二次转印单元10,将图像信息写入片材上。其后,片材通过定影单元7,从而片材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因热而溶融并固着,经其后配置的输送辊12b被排出到排纸盘91上。
[0086]上述的输送路径是对片材要求单面印字时的路径,相对于此,在要求双面印字时,如上所述,在由最后的输送辊12b把持着结束了单面印字并通过了定影单元7的片材的后端时,通过输送棍12b进行反向旋转,将片材向输送棍12c, 12d引导。其后,经定位棍13向片材背面进行了印字之后将片材向排纸盘91排出。
[0087]【二次转印单元10的构成】
[0088]图2是表示二次转印单元10的构成的剖视图。
[0089]如图2所示,二次转印单元10包含:二次转印辊200、驱动辊202、从动辊204、张紧辊206,208以及二次转印带210等。
[0090]在二次转印辊200上施加用于将调色剂转印到用纸上的电压(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 )的高电压)。另外,为了总是获得上述密合处,将二次转印辊200或者上述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中的任一方使用硬质材料(金属等),将另一方使用弹性辊等软质材料(弹性橡胶辊或者发泡型树脂辊等)。
[0091]二次转印辊200、驱动辊202、第一张紧辊206、从动辊204以及第二张紧辊208,以二次转印辊200为基准顺时针按该顺序配置。
[0092]二次转印带210是环状的带,卷挂于二次转印辊200、驱动辊202、从动辊204、张紧辊206,208上。并且,二次转印辊200、驱动辊202、从动辊204、张紧辊206,208各自的辊轴被左右一对的框架212支承。另外,在图2中,框架212仅示出了里侧的框架。
[0093]二次转印单元10,设置在开闭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开口部的开闭盖214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侧。该二次转印单元10,相对于开闭盖214,一侧(开闭盖214侧)可移动地轴支承,而另一侧(中间转印单元6侧)成为自由状态,从而可摇动。
[0094]具体来说,在开闭盖214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侧固定有接受并固定二次转印单元10的框架212的固定部件216。该固定部件216成为箱形形状,在其内部收纳有用于支承二次转印单元10的框架212的心轴部件218和、将心轴部件218向中间转印单元6侧加载的压接弹簧220。
[0095]心轴部件218由在固定部件216内滑动的心轴部件主体222和、从心轴部件主体222的侧面朝向二次转印单元10的框架212突出设置的心轴224构成。上述心轴部件主体222和心轴224 —体地设置。
[0096]压接弹簧220是将二次转印单元10的二次转印带210向中间转印单元6的中间转印带61推靠用的弹簧,被安装在心轴部件主体222与固定部件216的后壁之间。即,压接弹簧220的一端部被安装到固定部件216的后壁上,另一端部被安装到心轴部件主体222的后壁上。
[0097]另一方面,在二次转印单元10的框架212,在一侧(开闭盖214侧)形成有狭缝226。该狭缝226形成为朝向开闭盖214侧弯曲的形状,在其内部插入有心轴部件218的心轴 224。
[0098]并且,如图3所示,随着二次转印单元10摇动,与相对于开闭盖214可移动的心轴部件主体222 —体设置的心轴224在二次转印单元框架212的狭缝226内移动。S卩,二次转印单元10,通过心轴224在狭缝226内移动,从而相对于开闭盖214可摇动地被支承。
[0099]再者,如图2所示,在二次转印单元10的框架212,在另一端侧(与狭缝226的形成区域相反侧)设置有引导轴228。该引导轴228配置在与从动辊204的辊轴大致同轴上。相对于此,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具备在开闭盖214被关闭了时,引导二次转印单元10的引导部件230。在该引导部件230上形成缺口 232,该缺口 232处于在开闭盖214的关闭操作时二次转印单元10的移动轨迹的延长线上,是引导轴228导入的位置。由此,在开闭盖214被关闭了时,二次转印单元10的引导轴228进入引导部件230的缺口 232内。
[0100]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弓I导部件230的缺口 232的开口方向Pl与二次转印单元10受到的按压力的作用方向P2正交。
[0101]进而,在二次转印单元10的框架212上,在二次转印辊200侧的端缘部设置有定位部件234。相反,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上,在中间转印带61与二次转印带210的转印密合处的附近上方设置有定位突起236。并且,在定位部件234,形成有朝向定位突起236开口的缺口 238。由此,随着开闭盖214的关闭操作,二次转印单元10的引导轴228进入了引导部件230的缺口 232内时,二次转印单元10侧的定位部件234的缺口 238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侧的定位突起236配合,将二次转印单元10定位在规定的位置。
[010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关闭了开闭盖214时,二次转印单元10被定位在二次转印单元10与中间转印单元6之间的转印密合处的上方,在转印密合处的下方,二次转印单元10被引导部件230支承。
[010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转印密合处与二次转印单元10由引导部件230支承的点的距离,被设定为比上述转印密合处与二次转印单元10由开闭盖214保持的点的距离长。
[0104]〈开闭盖214的构成〉
[0105]在开闭盖214,具有:如图4,5所示,相对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可在水平方向直线移动的雅固拉型的开闭盖和、如图7,8所示,相对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能以支点300为中心转动的支点型的开闭盖。
[0106]<雅固拉型的开闭盖214的打开操作时的动作>
[0107]图6(A)是表示通过雅固拉型的开闭盖214的打开操作带来的二次转印单元10移动的轨迹的图。图6(B)是表示雅固拉型的开闭盖214的打开操作时二次转印单元10的绝对高度的变化的图。在此,“二次转印单元10的绝对高度”是指从本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设置面到二次转印单元10的高度。
[0108]如图6⑷所示,在雅固拉型的开闭盖214的关闭位置L0,二次转印单元10的引导轴228进入引导部件230的缺口 232,同时二次转印单元10的定位部件234的缺口 238与定位突起236配合。
[0109]从该状态使开闭盖214向开方向水平移动时,到盖打开位置L2(例如5mm)为止,二次转印单元10以引导轴228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在开闭盖214的盖打开位置到达了 L2的时刻,二次转印单元10的定位部件234的缺口 238从定位突起236脱开。期间,二次转印单元10的绝对高度,如图6(B)所示,将HO作为最高点,HO —Hl (< HO) — H2(<H1)逐渐降低。
[0110]如图6(A)所示,从二次转印单元10的定位部件234的缺口 238与定位突起236脱开的盖打开位置L2,进一步使开闭盖214向打开方向水平移动而使得开闭盖214的盖打开位置变为L3(例如1mm)后,心轴部件218的心轴224移动到二次转印单元10的狭缝226的上部。期间,二次转印单元10的绝对高度,如图6(B)所示,H2 — H3( < H2)逐渐降低。然后,当超过开闭盖214的打开位置L3时,以此为契机,二次转印单元10的引导轴228从引导部件230的缺口 232脱开。
[0111]如图6 (A)所示,盖打开位置在从L3变为L4 (例如15_)的期间,进一步使开闭盖214向打开方向水平移动,然后二次转印单元10的引导轴228从引导部件230完全地脱开。期间,二次转印单元10的绝对高度,如图6(B)所示,将H3作为最低点,H3 — H4( > H3)逐渐变高。
[0112]如图6(A)所示,从二次转印单元10的引导轴228从引导部件230完全地脱开的盖打开位置L4起,使开闭盖214向打开方向水平移动,当开闭盖214的盖打开位置到达L5(例如20mm)时,期间二次转印单元10追随开闭盖214的移动轨迹水平移动。即,在盖打开位置L4,二次转印单元10的引导轴228从引导部件230完全地脱开后,二次转印单元10的绝对高度保持H4不变。
[0113]如以上说明可知,在开闭盖214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侧设置的二次转印单元
10,在开闭盖214的开闭时,以与其移动轨迹不同的轨迹移动。具体来说,在开闭盖214的打开操作时,二次转印单元10以进入了引导部件230的缺口 232的引导轴228为中心而旋转,引导轴228从引导部件230的缺口 23拔出后,二次转印单元10追随开闭盖214的移动而移动。由此,伴随开闭盖214的打开操作,二次转印单元10的绝对高度暂时下降后又上升。这样,在开闭盖214的打开操作时,二次转印单元10的轨道与开闭盖214的轨道,在规定的期间内不同(换言之,在开闭盖214的打开操作时,二次转印单元10向离开定影单元7的方向移动),因此在二次转印单元10的上方即使设置定影单元7也能够将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做得紧凑。
[0114]此外,二次转印单元10,相对于开闭盖214,一侧可移动地被轴支承而另一侧成为自由状态,由此变为可摇动。因此在关闭开闭盖214时,二次转印单元10的引导轴228容易进入引导部件230的缺口 23。
[0115]<支点型的开闭盖214的打开操作时的动作>
[0116]图9(A)是表示通过支点类型的开闭盖214的打开操作带来的二次转印单元10移动的轨迹的图。图9(B)是表示支点类型的开闭盖214的打开操作时二次转印单元10的绝对高度的变化的图。
[0117]如图9(A)所示,在支点类型的开闭盖214的关闭状态α 0,二次转印单元10的引导轴228进入引导部件230的缺口 232,同时二次转印单元10的定位部件234的缺口 238与定位突起236配合。
[0118]从该状态使开闭盖214向开方向以支点300为中心转动时,到盖打开角度α3(例如5度)为止,二次转印单元10以引导轴228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在开闭盖214的盖打开角度到达了 α 3的时刻,二次转印单元10的定位部件234的缺口 238从定位突起236脱开。期间,二次转印单元10的绝对高度,如图9(B)所示,将HO作为最高点,HO — Hl (< HO) — Η2 ( < Hl) — Η3 ( < Η2)逐渐降低。
[0119]如图9 (A)所示,从二次转印单元10的定位部件234的缺口 238与定位突起236脱开的盖打开角度α 3,进一步使开闭盖214向打开方向以支点300为中心转动而使得开闭盖214的盖打开位置到达为α 4 (例如10度)后,心轴部件218的心轴224移动到二次转印单元10的狭缝226的上部,二次转印单元10的引导轴228从引导部件230的缺口 232脱出。期间,二次转印单元10的绝对高度,如图9(B)所示,将Η3作为最低点,以Η3 — Η4( > Η3)逐渐升高。然后,当超过开闭盖214的盖打开角度α 4时,以此为契机,二次转印单元10的引导轴228从引导部件230完全地脱开。
[0120]如图9㈧所示,进一步使开闭盖214向打开方向以支点300为中心转动而当开闭盖214的盖打开角度到达α5(例如20度)时,期间,二次转印单元10追随开闭盖214的移动轨迹而移动。即,在二次转印单元10的引导轴228从引导部件230完全地脱开后,二次转印单元10的绝对高度如图9 (B)所示那样从Η4 — Η5变高。
[0121]〈开闭盖214的关闭操作时的动作〉
[0122]在上述两种开闭盖214被关闭时,如图2所示,二次转印单元10的引导轴228进入引导部件230的缺口 232。此时,二次转印单元10的定位部件234的缺口 238与定位突起236配合。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内,二次转印单元10被定位在二次转印单元10与中间转印单元6之间的转印密合处的上方,在转印密合处的下方,二次转印单元10被引导部件230支承。
[0123]本实施方式起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0124](I)在关闭了开闭盖214时,能够使对二次转印单元10施加的按压力(转印压接负载)的至少一部分负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侧。因此,在开闭盖214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侧设置有二次转印单元10时,不必谋求开闭盖214自身的强度提高,就能够防止开闭盖214的变形。具体来说,当开闭盖214被关闭了时,二次转印单元10的引导轴228进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侧的引导部件230的缺口 232。因此,能够可靠地使对二次转印单元10施加的按压力的至少一部分负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侧。就是说,来自中间转印单元6的转印压接负载不会从在开闭盖214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侧设置的二次转印单元10直接施加到开闭盖214,因此在开闭盖214关闭时开闭盖214不会变形。举具体例子来说,例如,如图10所示,当对二次转印单元10施加的按压力(转印压接负载)是6kg时,对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侧设置有二次转印单元10的开闭盖214(在图10中未图示)施加3kg的负载,对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侧的引导部件230施加3kg的负载。
[0125](2)引导部件230的缺口 232的开口方向Pl与二次转印单元10受到的按压力的作用方向P2正交,因此在开闭盖214关闭时,二次转印单元10的引导轴228不会从引导部件230脱开。因此,能够高效地将二次转印单元10受到的按压力的一部分负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侧。此外,在开闭盖214的关闭时速度不产生损失。
[0126](3) 二次转印单元10相对于开闭盖214以可摇动地方式被保持,因此二次转印单元10的引导轴228容易进入引导部件230的缺口 232。
[0127](4)在开闭盖214被关闭了时,二次转印单元10被定位在转印密合处的上方,二次转印单元10被引导部件230支承在转印密合处的下方,因此对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侧的二次转印单元10施加的按压力的负担能力提高。
[0128](5)转印密合处与二次转印单元10由引导部件230支承的点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比转印密合处与二次转印单元10由开闭盖214保持的点之间的距离长,但是转印密合处与二次转印单元10由引导部件230支承的点之间的距离越长则越长,能够减少二次转印单元10对开闭盖214按压的力。
[0129]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0130]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了在开闭盖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设置有二次转印单元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该构成。也可以将开闭盖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设置的单元作为在上述转印密合处中转片材的中转单元等。
[0131]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了引导部件的缺口的开口方向与对二次转印单元施加的按压力的作用方向正交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该构成。引导部件的缺口的开口方向也可以与对二次转印单元施加的按压力的作用方向交差。
[0132]本发明,只要不脱离其精神或者主要特征,则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因此,上述的实施例只不过是简单的例示,而不能用作限定性解释。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所示的范围决定,说明书对此没有任何限制。进而,属于权利要求书的均等范围内的变形和变更均是本发明的范围内的内容。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能够开闭的开闭部件;和可摇动地设置在上述开闭部件的单元,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包含:在上述单元上设置的引导轴;和设置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的引导部件,上述引导部件在上述开闭部件的关闭操作时引导上述引导轴, 在上述开闭部件的关闭操作时,上述单元以上述单元的引导轴为中心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件在开闭部件侧的斜向上方向具有开口,上述引导轴进入该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单元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设置有用于限制上述单元的移动的限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含按压力负担部,其在上述开闭部件被关闭时,使施加给上述单元的按压力的至少一部分由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负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开闭部 件的打开操作时,上述单元以在进入上述引导部件的开口的上述引导轴为中心旋转,在上述引导轴从开口脱出后与上述开闭部件的移动连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件的开口方向与上述单元受到的按压力的作用方向交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单元,在上述开闭部件的打开操作时,上述单元的绝对高度暂时下降后上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单元上设置有相对于上述开闭部件可摇动的狭缝。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单元是二次转印单元, 还具备像担载体和将像担载体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上的中间转印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关闭了上述开闭部件时,上述二次转印单元定位在上述二次转印单元和上述中间转印单元之间的转印密合处的上方,在上述转印密合处的下方,上述二次转印单元被上述引导部件支承。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能够开闭的开闭部件;和可摇动地设置在上述开闭部件的单元,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包含:在上述单元上设置的引导轴;和设置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的引导部件,上述引导部件在上述开闭部件的关闭操作时引导上述引导轴, 在上述开闭部件的关闭操作时,在上述引导轴被上述引导部件引导期间,上述单元相对于上述开闭部件边摇动边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单元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设置有用于限制上述单元的移动的限制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单元上设置有相对于上述开闭部件可摇动的狭缝。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单元是二次转印单元, 还具备像担载体和将像担载体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上的中间转印单元。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关闭了上述开 闭部件时,上述二次转印单元定位在上述二次转印单元和上述中间转印单元之间的转印密合处的上方,在上述转印密合处的下方,上述二次转印单元被上述引导部件的支承部支承。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单元受到的按压力的作用方向朝向开闭部件侧的斜向下方向。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密合处与上述二次转印单元由上述引导部件支承的点之间的距离,比上述转印密合处与上述二次转印单元由上述开闭部件保持的点之间的距离长。
1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能够开闭的开闭部件;和可摇动地设置在上述开闭部件的单元,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包含:在上述单元上设置的引导轴;和设置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的引导部件,上述引导部件在上述开闭部件的关闭操作时引导上述引导轴, 上述引导部件构成为包含:在上述开闭部件的关闭操作时支承引导轴的支承部;和在上述支承部的开闭部件侧与上述支承部接续地形成的水平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部在开闭部件侧的斜向上方向具有开口,上述引导轴进入该开口。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轴从水平部向支承部移动时向下方移动。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件具有在上述开闭部件关闭时支承引导轴的支承部, 上述支承部在上述引导轴进入的方向上具有开口, 上述支承部的开口方向与上述单元受到的按压力的作用方向交差。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单元受到的按压力的作用方向朝向开闭部件侧的斜向下方向。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单元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设置有用于限制上述单元的移动的限制部。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单元上设置有相对于上述开闭部件可摇动的狭缝。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单元是二次转印单元, 还具备像担载体和将像担载体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上的中间转印单元。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关闭了上述开闭部件时,上述二次转印单元定位在上述二次转印单元和上述中间转印单元之间的转印密合处的上方,在上述转印密合处的下方上述二次转印单元被上述引导部件的支承部支承。
【文档编号】G03G21/16GK104076661SQ201410301641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6日
【发明者】中泽进二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