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13945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在背光模组发出光线的一侧设置有控制面板,其中,控制面板包括多个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显示面板的像素单元位置一一对应,且所述控制单元包括透光和不透光两种工作状态。通过设置当像素单元为暗态时,对应的控制单元不透光,当所述像素单元为亮态时,对应的控制单元透光,可以有效改善像素单元的暗态漏光或暗态画面亮度不够低的现象,使得像素单元的暗态足够暗,提高画面的对比度,保证画面显示的品质。
【专利说明】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无辐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在当前的平板显示器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液晶显示装置的原理是:通过驱动电场控制液晶分子的偏转来实现特定灰阶的显示。
[0003]为了使得液晶分子按一定的取向规则排列,在液晶面板的内侧形成有取向层。但是,对于靠近取向层的液晶分子,受到取向层铆定力的影响,其偏转受到严重影响,导致传统液晶显示装置中,很容易出现暗态画面漏光或暗态画面亮度不够低等现象,这样就会导致画面品质变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画面品质。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用以解决液晶显示装置的暗态画面漏光或暗态画面亮度不够低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为所述显示面板提供光源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包括亮态和暗态两种工作状态,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0006]控制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发出光线的一侧,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
[0007]所述控制面板包括多个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像素单元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控制单元包括透光和不透光两种工作状态;
[0008]控制模块,当所述像素单元为暗态时,控制对应的控制单元不透光,当所述像素单元为亮态时,控制对应的控制单元透光。
[0009]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优选的是,所述控制面板包括对盒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控制单元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所述第一基板的外表面为所述控制面板的出光面,所述第二基板的外表面为所述控制面板的入光面;
[0010]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0011]一容纳腔,与所述像素单元的位置一一对应;
[0012]填充于所述容纳腔内的透明有机溶剂,以及悬浮在所述透明有机溶剂中且带电的电泳粒子,所述电泳粒子的至少一部分不透光;
[0013]所述控制模块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腔体周围,用于控制所述电泳粒子在所述容纳腔中的位置,使得所述控制单元处于透光或不透光状态。
[0014]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优选的是,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
[0015]透明微胶囊,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透明有机溶剂和电泳粒子填充在所述透明微胶囊中。
[0016]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优选的是,所述电泳粒子为整体呈现第一电极性或第二电极性的球体结构,包括不能透光且呈第一电极性的第一半球体,以及能够反光且呈第二电极性的第二半球体,第一电极性和第二电极性极性相反。
[0017]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优选的是,在所述控制模块施加第一电信号,控制所述电泳粒子运动至所述容纳腔中的第一区域时,所述容纳腔中形成有从入光面到出光面的透光通道;
[0018]在所述控制模块施加第二电信号,控制所述电泳粒子运动至所述容纳腔中的第二区域时,所述电泳粒子形成一阻挡来自入光面的光线从出光面透出的阻挡层。
[0019]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优选的是,在所述电泳粒子形成所述阻挡层时,所述电泳粒子的第一半球体朝向所述出光面,第二半球体朝向所述入光面。
[0020]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优选的是,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0021]位于所述容纳腔的侧壁的至少一个第一电极结构;
[0022]位于所述容纳腔的顶部和/或底部的第二电极结构;和
[0023]通电控制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电极结构或第二电极结构施加电信号,产生作用于所述电泳粒子的电场,控制所述电泳粒子运动至所述容纳腔对应的区域。
[0024]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优选的是,在所述通电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电极结构施加所述第一电信号,控制所述电泳粒子运动至所述容纳腔中的第一区域时,所述容纳腔中形成有从入光面到出光面的所述透光通道;
[0025]在所述通电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二电极结构施加所述第二电信号,控制所述电泳粒子运动至所述容纳腔的第二区域时,所述电泳粒子形成一阻挡来自入光面的光线从出光面透出的所述阻挡层。
[0026]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电信号包括施加在入光面一侧的第二电极结构上、呈第一电极性的电信号,和/或施加在出光面一侧的第二电极结构上、呈第二电极性的电信号。
[0027]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电极结构仅位于所述容纳腔的顶部或底部,所述第二电信号的电极性和所述电泳粒子的电极性相反。
[0028]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电极结构位于所述容纳腔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第二电信号包括分别通入位于所述容纳腔的顶部和底部的第二电极结构的两个电极性相反的子电信号。
[0029]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优选的是,所述控制面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显示画面的一侧;
[0030]所述第二基板为显示面板的彩膜基板。
[0031]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优选的是,所述控制面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
[0032]所述第一基板为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
[0033]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0034]上述技术方案中,在背光模组发出光线的一侧设置有控制面板,其中,控制面板包括多个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显示面板的像素单元位置--对应,且所述控制单元包括透光和不透光两种工作状态。通过设置当像素单元为暗态时,对应的控制单元不透光,当所述像素单元为亮态时,对应的控制单元透光,可以有效改善像素单元的暗态漏光或暗态画面亮度不够低的现象,使得像素单元的暗态足够暗,提高画面的对比度,保证画面显示的品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6]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控制面板的一个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一;
[0038]图3表示图2中的控制单元处于不透光状态时的第一个工作示意图;
[0039]图4表示图2中的控制单元处于透光状态时的工作示意图;
[0040]图5表示图2中的控制单元处于不透光状态时的第二个工作示意图;
[0041]图6表示图2中的控制单元处于不透光状态时的第三个工作示意图;
[0042]图7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控制面板的一个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二 ;
[0043]图8表示图7中的控制单元处于不透光状态时的第一个工作示意图;
[0044]图9表示图7中的控制单元处于透光状态时的工作示意图;
[0045]图10表示图7中的控制单元处于不透光状态时的第二个工作示意图;
[0046]图11表示图7中的控制单元处于不透光状态时的第三个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7]为了解决传统显示装置中,像素单元的暗态漏光或暗态画面亮度不够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在背光模组发出光线的一侧设置有一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包括多个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像素单元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控制单元包括透光和不透光两种工作状态。通过设置控制模块,当像素单元为暗态时,控制对应的控制单元不透光,当所述像素单元为亮态时,控制对应的控制单元透光,可以有效改善像素单元的暗态漏光或暗态画面亮度不够低的现象,使得像素单元的暗态足够暗,提高画面的对比度,保证画面显示的品质。
[0048]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49]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控制面板的一个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50]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2、为显示面板2提供光源的背光模组3,以及控制面板I。显示面板2的主体结构为对盒设置的阵列基板(图中未示出)和彩膜基板(图中未示出),包括多个像素单元4。为了实现彩色显示,像素单元4具体可以包括红色子像素单元、绿色子像素单元和蓝色子像素单元,并利用空间混色的原理,实现彩色画面的显示。控制面板I设置于背光模组3发出光线的一侧,具体的,控制面板I可以位于显示面板2和背光模组3之间,使得背光模组3发出的光线经过控制面板I后再提供给显示面板2。控制面板I也可以位于显示面板2背离背光模组3的一侧(显示画面的一侧),背光模组3发出的光线提供显示面板2后,再经过控制面板I射出,如图1所示。因此,控制面板I可以用来控制射出至显示画面一侧的光线。
[0051]为了控制每个像素单元4射出至显示画面一侧的光线,设计控制面板I包括多个控制单元5,其中,控制单元5与像素单元4的位置--对应,且控制单元5包括透光和不透光两种工作状态。通过设置控制模块(图中未示出),当像素单元4为暗态时,控制对应的控制单元5不透光,当像素单元4为亮态时,控制对应的控制单元5透光,在保证显示面板2正常显示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改善像素单元4的暗态漏光或暗态画面亮度不够低的现象,从而在控制单元5的配合下,使得像素单元4的暗态足够暗,提高了画面的对比度,保证了画面显示的品质。
[0052]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控制面板I包括对盒的第一基板20和第二基板21,并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控制单元5。其中,第一基板20的外表面为控制面板I的出光面,第二基板21的外表面为控制面板I的入光面。具体的,当控制面板I位于显示面板2和背光模组3之间时,第一基板20为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当控制面板I位于显示面板2显示画面的一侧,第二基板21为显示面板的彩膜基板,以减小显示装置的厚度。
[0053]如图2所示,控制单元5具体包括一容纳腔10和填充于容纳腔10内的透明有机溶剂12,以及悬浮在透明有机溶剂12中且带电的电泳粒子13。其中,容纳腔10与像素单元4的位置--对应。电泳粒子13的至少一部分不透光。
[0054]所述控制模块(图中未示出)设置于容纳腔10的腔体周围,可以通过提供电场的方式,来控制电泳粒子13在容纳腔10中的位置。当控制电泳粒子13运动至容纳腔10中的第一区域,在容纳腔10中形成有从入光面到出光面的透光通道时,可以使得控制单元5处于透光状态。由于电泳粒子13的至少一部分不透光,从而当控制电泳粒子13运动至容纳腔10中的第二区域,形成一阻挡来自入光面的光线从出光面透出的阻挡层时,可以使得控制单元5处于不透光状态。
[0055]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与显示面板2的控制器相配合,具体可以在同步信号的控制下,当像素单元4为暗态时,控制对应的控制单元5不透光,当像素单元4为亮态时,控制对应的控制单元5透光。
[0056]其中,电泳粒子13整体呈正极性或负极性,且具有不透光的部分,例如整体均不透光(参照图7-图11所示),或者部分透光部分不透光(参照图2-图6所示,电泳粒子的一部分13a不透光,另一部分13b透光)。且电泳粒子13可以是规则/不规则形状。
[0057]结合图1和图2所示,作为一个实施例,本发明中的电泳粒子13可以是整体呈现第一电极性或第二电极性的球体结构,包括不能透光且呈第一电极性的第一半球体13a,以及能够反光且呈第二电极性的第二半球体13b。其中,第一电极性和第二电极性极性相反。可见,第一半球体13a和第二半球体13b的电极性相反,且两者大小不等,从而使得电泳粒子13在整体上呈现具有较大电极性的半球体所具有的电极性。例如,电泳粒子13可以是半黑半白型的电泳粒子13,其由呈黑色的黑半球体13a和呈白色的白半球体13b组成。其中,黑、白半球体分别呈不同的电极性,而电泳粒子13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的电极性与黑半球体13a的电极性相同,或者与白半球体13b的电极性相同。另外,通过设置能反光的第二半球体13b,在电泳粒子13形成阻挡来自入光面的光线从出光面透出的阻挡层,使得控制单元5处于不透光状态时,可以控制第二半球体13b朝向控制面板I的入光面,从而将入射的光线重新反射回至背光模组3,用于显示,提高了背光模组3的光线利用率,降低能耗。
[0058]优选地,控制单元5还包括位于容纳腔10中的透明微胶囊11,透明有机溶剂12和电泳粒子13填充在透明微胶囊11中。通过设置透明微胶囊11,可以使得电泳粒子13在某个方向电场的作用下聚集在透明微胶囊11中的某个区域,由于粒子和微胶囊囊壁,以及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使撤去该电场,也可以使得电泳粒子13紧密堆积且长时间保持在该区域。只有当施加其他方向的电场时,粒子的堆积才会被消解,并在透明微胶囊11的另一区域形成新的、稳定的紧密堆积。因此,透明微胶囊11的设置使得控制单元5具有稳定的透光和不透光状态。而且只有在改变工作状态时,才需要施加所需的电场,能耗很低。
[0059]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控制模块可以通过施加电场的方式来控制电泳粒子13在容纳腔10中的位置。
[0060]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模块施加第一电信号,控制电泳粒子13在电场作用下运动至容纳腔10中的第一区域时,容纳腔10中形成有从入光面到出光面的透光通道,参照图1和图4所示;以及,所述控制模块施加第二电信号,控制电泳粒子13在电场作用下运动至容纳腔10中的第二区域时,电泳粒子13形成一阻挡来自入光面的光线从出光面透出的阻挡层,参照图1和图3所示。当电信号撤销后,电泳粒子13将停留在当前区域内,保持当前形成的透光通道或者阻挡层。
[0061]当电泳粒子为由呈黑色且呈负电性的黑半球体13a和呈白色且呈正电性的白半球体13b组成,电泳粒子作为一个整体,呈现正电性或负电性时。可以通过所述控制模块施加对应的电信号,在电泳粒子形成阻挡来自入光面的光线从出光面透出的阻挡层时,控制电泳粒子的黑半球体13a朝向控制面板的出光面,白半球体13b朝向控制面板的入光面,如图3所示。这样,不但可以利用黑半球体13a的不透光功能,阻止入光面入射的光线透过电泳粒子到达出光面,同时,还可以利用白半球体13b的反光功能,将入光面入射的光线反射回至背光模组,用于显示,减少了阻挡层需要阻挡的入射光,在改善阻挡层光线阻挡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背光模组的光线利用效率。
[0062]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可以为以下结构,以用于施加电信号来控制电泳粒子13在容纳腔10中的位置。
[0063]具体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0064]位于容纳腔10的侧壁的至少一个第一电极结构(如图3-图6中的131和132);
[0065]位于容纳腔10的顶部和/或底部的第二电极结构(如图3和图4中位于容纳腔10的顶部的第二电极结构133,位于容纳腔10的底部的第二电极结构134);和
[0066]通电控制单元(图中未示出),用于向所述第一电极结构或第二电极结构施加电信号,产生作用于电泳粒子的电场,控制电泳粒子13运动至容纳腔10对应的区域。
[0067]其中,定义容纳腔10的顶部位于控制面板的出光面所在的一侧,容纳腔10的底部位于控制面板的入光面所在的一侧。
[0068]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所述通电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电极结构施加第一电信号,控制电泳粒子运动至容纳腔10中的第一区域时,容纳腔10中形成有从入光面到出光面的透光通道,如图4所示。
[0069]在所述通电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二电极结构施加第二电信号,控制电泳粒子运动至容纳腔10中的第二区域时,电泳粒子形成一阻挡来自入光面的光线从出光面透出的阻挡层,如图3所示。
[0070]这里,所述第一区域贴近于容纳腔10的侧壁的区域,如图4所示,例如,与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之间距离小于第一预设值的区域,以减小对像素开口率的影响。所述第二区域是贴近于容纳腔10的顶部或底部的区域,例如,与容纳腔10的顶部或底部之间距离小于第二预设值的区域。
[0071]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泳粒子为整体呈现第一电极性的球体结构,包括不能透光且呈第一电极性的第一半球体13a、以及能够反光且呈第二电极性的第二半球体13b,第一电极性和第二电极性极性相反。
[0072]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控制电泳粒子运动至第二区域,即贴近于容纳腔10的顶部或底部的区域时,可以采用单电极控制或双电极控制方式。其中,在单电极控制时,可以仅在入光面一侧的第二电极结构134上施加呈第一电极性的电信号,如图6所示,或者,仅在出光面一侧的第二电极结构133上施加呈第二电极性的电信号,如图5所示。在双电极控制时,在入光面一侧的第二电极结构134上施加呈第一电极性的电信号,同时在出光面一侧的第二电极结构133上施加呈第二电极性的电信号,如图3所示。
[0073]下面将具体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中如何采用电极结构来控制电泳粒子的位置,来切换控制单元的工作状态:
[0074]I)电泳粒子部分反光、部分不透光,第一电极结构和第二电极结构均为双电极。
[0075]图3和图4中,入光面在容纳腔10的底部一侧,出光面在容纳腔10的顶部一侧。电泳粒子的半个球体13b反光,且呈正电性,另半个球体13a不透光,且呈负电性,作为一个整体,电泳粒子整体呈正电性。具体的,电泳粒子可以采用半黑半白形式,其中,黑色半球体13a不透光,而白色半球体13b能够反光。此时,控制单元5中的第一电极结构131、132和第二电极结构133、134都是双电极结构,其中,第二电极结构133设置在腔体顶部,第二电极结构134设置在腔体底部。在需要在容纳腔10中形成光线阻挡层时,可以在腔体顶部的第二电极结构133上施加正电压后(即出光面一侧的第二电极结构上施加电极性与不透光半球体13a相反的电信号),电泳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运动至腔体底部,形成阻碍入光面光线进入的阻挡层,此时不透光半球体13a朝向出光面,而反光半球体13b朝向入光面,可以将入光面的光线反射回去,提高入光面侧背光模组的光线利用效率,如图3所示。在需要在容纳腔10中形成透光通道时,可以在第一电极结构131和132上施加负电压,此时电泳粒子运动至第一电极结构131和132附件的侧壁处,使得入光面的入射光线得以通过,如图4所示。
[0076]2)电泳粒子部分反光、部分不透光,第二电极结构为单电极,第一电极结构为双电极。
[0077]图5中,出光面一侧的第二电极结构133上施加电极性与不透光半球体13a相反的电信号。图6中,入光面一侧的第二电极结构134上施加电极性与反光半球体13b相反的电信号。电泳粒子的半个球体13b反光,且呈负电性,另半个球体13a不透光,且呈正电性,作为一个整体,电泳粒子整体呈正电性。此时,控制单元5中的第二电极结构为单电极结构,位于腔体底部或顶部。在需要在容纳腔10中形成光线阻挡层时,可以在位于腔体顶部的第二电极结构133上施加正电压,如图5所示,或在位于腔体底部的第二电极结构134上施加负电压,电泳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运动至腔体底部,形成阻碍入光面光线进入的阻挡层。在需要在容纳腔10中形成透光通道时,可以在图5和图6所示的第一电极结构131和132上施加负电压,同图4,此时电泳粒子运动至第一电极结构131和132附近的侧壁处,使得入光面的入射光线得以通过。
[0078]3)电泳粒子13整体均不透光(如图7所示),第一电极结构和第二电极结构均为双电极。
[0079]图8中,电泳粒子13整体均不透光,且整体呈负电性。此时,控制单元5中的第一电极结构131、132和第二电极结构133、134都是双电极结构,第一电极结构131、132位于腔体的侧壁,第二电极结构133位于腔体顶部,第二电极结构134位于腔体底部。在需要在容纳腔10中形成光线阻挡层时,可以在腔体顶部的第二电极结构133上施加正电压,在腔体底部的第二电极结构134上施加负电压后,电泳粒子13在电场的作用下运动至腔体顶部,形成阻碍入光面光线进入的阻挡层。在需要在容纳腔10中形成透光通道时,可以在图9中的第一电极结构131和132上施加正电压,此时电泳粒子13运动至第一电极结构131和132附近的侧壁处,使得入光面的入射光线得以通过。
[0080]4)电泳粒子13整体均不透光,第二电极结构为单电极,第一电极结构为双电极。
[0081]图10中,第二电极结构133位于腔体顶部,因此在第二电极结构133上施加正电压后,此时电泳粒子13运动至腔体顶部,形成阻碍入光面光线进入的阻挡层。
[0082]图11与图10类似,不同的是,第二电极结构134位于腔体底部,因此在第二电极结构134上施加正电压后,此时电泳粒子13运动至腔体底部,形成阻碍入光面光线进入的阻挡层。
[0083]在需要在容纳腔10中形成透光通道时,可以在图10和11中的第一电极结构131和132上施加正电压,同图9,此时电泳粒子13运动至第一电极结构131和132附近的侧壁处,使得入光面的入射光线得以通过。
[0084]以上图3-6的举例中,电泳粒子的整体电极性与反光半球体的极性相同。可以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泳粒子的整体电极性也可以与不透光半球体的极性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在实现阻挡层且希望反光半球体朝向入光面一侧时,施加的电信号与以上举例相同。所不同的是,由于电泳粒子整体电极性与以上举例相反,因此,电泳粒子运动至的区域与图
3、图5和图6中相反,例如,在图3中电泳粒子运动至腔体顶部区域,为节约篇幅,不再赘述。
[0085]以上举例仅为本发明可以采用的部分电极结构及电场/电压施加方式。在以上结构的启示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还可以第一电极结构采用单电极,第二电极结构采用双电极,或者在第一电极结构和第二电极结构均采用单电极。更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在不同的控制单元中采用不同的电极结构,为节约篇幅,不再赘述。
[0086]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为所述显示面板提供光源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包括亮态和暗态两种工作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控制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发出光线的一侧,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 所述控制面板包括多个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像素单元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控制单元包括透光和不透光两种工作状态; 控制模块,当所述像素单元为暗态时,控制对应的控制单元不透光,当所述像素单元为亮态时,控制对应的控制单元透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板包括对盒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控制单元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所述第一基板的外表面为所述控制面板的出光面,所述第二基板的外表面为所述控制面板的入光面;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一容纳腔,与所述像素单元的位置一一对应; 填充于所述容纳腔内的透明有机溶剂,以及悬浮在所述透明有机溶剂中且带电的电泳粒子,所述电泳粒子的至少一部分不透光; 所述控制模块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腔体周围,用于控制所述电泳粒子在所述容纳腔中的位置,使得所述控制单元处于透光或不透光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 透明微胶囊,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透明有机溶剂和电泳粒子填充在所述透明微胶囊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泳粒子为整体呈现第一电极性或第二电极性的球体结构,包括不能透光且呈第一电极性的第一半球体,以及能够反光且呈第二电极性的第二半球体,第一电极性和第二电极性极性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模块施加第一电信号,控制所述电泳粒子运动至所述容纳腔中的第一区域时,所述容纳腔中形成有从入光面到出光面的透光通道; 在所述控制模块施加第二电信号,控制所述电泳粒子运动至所述容纳腔中的第二区域时,所述电泳粒子形成一阻挡来自入光面的光线从出光面透出的阻挡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泳粒子形成所述阻挡层时,所述电泳粒子的第一半球体朝向所述出光面,第二半球体朝向所述入光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位于所述容纳腔的侧壁的至少一个第一电极结构; 位于所述容纳腔的顶部和/或底部的第二电极结构;和 通电控制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电极结构或第二电极结构施加电信号,产生作用于所述电泳粒子的电场,控制所述电泳粒子运动至所述容纳腔对应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电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电极结构施加所述第一电信号,控制所述电泳粒子运动至所述容纳腔中的第一区域时,所述容纳腔中形成有从入光面到出光面的所述透光通道; 在所述通电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二电极结构施加所述第二电信号,控制所述电泳粒子运动至所述容纳腔的第二区域时,所述电泳粒子形成一阻挡来自入光面的光线从出光面透出的所述阻挡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信号包括施加在入光面一侧的第二电极结构上、呈第一电极性的电信号,和/或施加在出光面一侧的第二电极结构上、呈第二电极性的电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结构仅位于所述容纳腔的顶部或底部,所述第二电信号的电极性和所述电泳粒子的电极性相反。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结构位于所述容纳腔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第二电信号包括分别通入位于所述容纳腔的顶部和底部的第二电极结构的两个电极性相反的子电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2-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显示画面的一侧; 所述第二基板为显示面板的彩膜基板。
13.根据权利要求2-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 所述第一基板为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
【文档编号】G02F1/133GK104133319SQ201410339053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6日
【发明者】张春兵 申请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