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纤及其检测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23940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尾纤及其检测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尾纤及其检测器,所述尾纤包括:设置有保护层的光纤;设置在所述光纤一端的第一连接指示装置,包括: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一指示装置;设置在所述光纤另一端的第二连接指示装置,包括:第二连接器以及第二指示装置;设置在所述保护层内的导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指示装置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第二指示装置供电的第一输入电极,所述第一输入电极通过所述导线为所述第二指示装置供电;所述第二连接指示装置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第一指示装置供电的第二输入电极,所述第二输入电极通过所述导线为所述第一指示装置供电。所述尾纤只需要通过一端的输入电极为另一端的指示装置供电,通过所述指示装置的识别信号即可检测识别待检测尾纤的两端。
【专利说明】一种尾纤及其检测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通信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尾纤及其检测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光通信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光纤在各种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更是越来越广泛。在当今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各种终端设备都需要光纤进行信息传播。因此,作为连接光纤与光纤收发器的尾纤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0003]参考图1和图2,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常见的尾纤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尾纤在??’方向的切面图。由图1和图2可知,现有的尾纤包括:具有保护层12的光纤11以及设置在所述光纤11两端的连接器13。其中,所述保护层12包括:包围所述光纤11的内护套121,包围所述内护套121的芳纶纱122以及包围所述芳纶纱122的外护套123。
[0004]随着光通信网络功能的日益增加,光通信系统的光纤配线架上设置上的光纤条数越来越多,对应的设置的尾纤也越来越多。在对大量尾纤进行辨识时,虽然通过标准化的编号或是标签等手段可以用于区分找到同一光纤的尾纤的两端,但是,辨识工作效率低,且容易出现错误。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尾纤及其检测器,所述技术方案可以快速找到同一光纤的尾纤的两端,辨识速度快,且不易出错。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尾纤,该尾纤包括:
[0007]设置有保护层的光纤;
[0008]设置在所述光纤一端的第一连接指示装置,包括: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一指示装置;
[0009]设置在所述光纤另一端的第二连接指示装置,包括:第二连接器以及第二指示装置;
[0010]设置在所述保护层内的导线;
[0011]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指示装置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第二指示装置供电的第一输入电极,所述第一输入电极通过所述导线为所述第二指示装置供电;所述第二连接指示装置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第一指示装置供电的第二输入电极,所述第二输入电极通过所述导线为所述第一指示装置供电。
[0012]优选的,在上述尾纤中,所述导线包括:
[0013]第一导线以及第二导线;
[0014]其中,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绝缘。
[0015]优选的,在上述尾纤中,所述第一输入电极包括:第一弹片以及第二弹片;
[0016]其中,所述第一弹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指示装置的一个输入端通过弹力连接;所述第二弹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指示装置的另一个输入端通过弹力连接。
[0017]优选的,在上述尾纤中,所述第二输入电极包括:第三弹片以及第四弹片;
[0018]其中,所述第三弹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指示装置的一个输入端通过弹力连接;所述第四弹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指示装置的另一个输入端通过弹力连接。
[0019]优选的,在上述尾纤中,所述保护层包括:
[0020]包围所述光纤的内护套;
[0021]包围所述内护套的芳纶纱;
[0022]包围所述芳纶纱的外护套。
[0023]优选的,在上述尾纤中,所述导线设置在所述芳纶纱内。
[0024]优选的,在上述尾纤中,所述第一指示装置为发声装置、发光装置与声光装置中的任意一种;
[0025]所述第二指示装置为发声装置、发光装置与声光装置中的任意一种。
[0026]优选的,在上述尾纤中,所述第一指示装置与所述第二指示装置均设置有外壳;
[0027]其中,所述第一指示装置的外壳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输入电极供电窗口;所述第二指示装置的外壳与所述第二输入电极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输入电极供电窗口。
[0028]优选的,在上述尾纤中,还包括:
[0029]设置在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之间的第一电池,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在外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一指示装置分离,并与所述第一电池电连接,通过所述第一电池为所述第二指示装置供电。
[0030]优选的,在上述尾纤中,还包括:
[0031]设置在所述第三弹片与所述第四弹片之间的第二电池,所述第三弹片与所述第四弹片在外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二指示装置分离,并与所述第二电池电连接,通过所述第二电池为所述第一指示装置供电。
[003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检测器,用于上述未设置电池的尾纤,其特征在于,包括:
[0033]弹力机构;
[0034]与所述弹力结构连接的两个接触弹片;
[0035]设置在所述弹力机构内部的电池;
[0036]其中,所述弹力机构发生挤压形变时,所述接触弹片与所述电池的电极连接,用于为所述第一输入电极或是第二输入电极供电。
[0037]优选的,在上述检测器中,还包括:
[0038]与所述弹力机构连接的操作端,所述操作端用于控制所述弹力机构发生所述挤压形变。
[0039]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所述尾纤包括:设置有保护层的光纤;设置在所述光纤一端的第一连接指示装置,包括: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一指示装置;设置在所述光纤另一端的第二连接指示装置,包括:第二连接器以及第二指示装置;设置在所述保护层内的导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指示装置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第二指示装置供电的第一输入电极,所述第一输入电极通过所述导线为所述第二指示装置供电;所述第二连接指示装置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第一指示装置供电的第二输入电极,所述第二输入电极通过所述导线为所述第一指示装置供电。当需要在大量尾纤中区分待检测尾纤的两端时,只需要通过一端的输入电极为另一端的指示装置供电,通过所述指示装置的识别信号即可确定所述待检测尾纤的两端。
[0040]本申请所述检测器包括:弹力机构;与所述弹力结构连接的两个接触弹片;设置在所述弹力机构内部的电池;其中,所述弹力机构发生挤压形变时,所述接触弹片与所述电池的电极连接,用于为所述第一输入电极或是第二输入电极供电。通过所述接触弹片可以用于为所述尾纤的任一端的输入电极供电,从而使得另一端的指示装置发出识别信号,实现对同一尾纤两端的辨识检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2]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常见的尾纤的结构示意图;
[0043]图2为图1所示尾纤在??’方向的切面图;
[0044]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尾纤的结构示意图;
[0045]图4为图3所述尾纤在聊’方向的切面图;
[0046]图5为图3所述尾纤的局部放大图;
[0047]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尾纤的结构示意图;
[0048]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50]正如【背景技术】所述,随着光通信网络功能的日益增加,光通信系统的光纤配线架上设置上的光纤条数越来越多,对应的设置的尾纤也越来越多。在对大量尾纤进行辨识时,虽然通过标准化的编号或是标签等手段可以用于区分找到同一光纤的尾纤的两端,但是,辨识工作效率低,且容易出现错误。
[005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尾纤及其检测器,用于在具有大量光纤的光纤配线架中,快速并准确的识别同一尾纤的两端,以便于设备的安装与检修。
[0052]参考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尾纤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尾纤能够在大量光纤中辨识同一尾纤的两端。
[0053]所述尾纤包括:设置有保护层32的光纤31 ;设置在所述光纤31 —端的第一连接指示装置33 ;设置在所述光纤31另一端的第二连接指示装置35 ;设置在所述保护层32内的导线34。所述第一连接指示装置33包括:第一连接器331以及第一指示装置332。所述第二连接指示装置35包括:第二连接器351以及第二指示装置352。
[0054]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指示装置33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第二指示装置352供电的第一输入电极,所述第一输入电极通过所述导线34为所述第二指示装置352供电;所述第二连接指示装置35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第一指示装置332供电的第二输入电极,所述第二输入电极通过所述导线34为所述第一指示装置332供电。
[0055]参考图4,图4为图3所述尾纤在敗’方向的切面图。所述保护层32包括:包围所述光纤31的内护套321,包围所述内护套321的芳纶纱322以及包围所述芳纶纱322的外护套323。所述导线包括第一导线341以及第二导线342,所述第一导线341与所述第二导线342绝缘。
[0056]可以所述导线34设置在所述芳纶纱322内,所述第一导线341以及所述第二导线342均与所述光纤31平行设置。将所述第一导线341与所述第二导线342分别设置在所述光纤31的两侧,通过所述芳纶纱322即可实现二者的绝缘。为了保证第一导线341与所述第二导线342更好的绝缘性,可以在所述第一导线341与所述第二导线342的表面均设置绝缘层。
[0057]所述第一连接指示装置33的结构可以如图5所示,图5为图3所示尾纤的局部放大图。所述第二连接指示装置35与所述第一连接指示装置33的结构对称相同,其结构可参考图5,在此不再图示说明。
[0058]所述第一输入电极包括:第一弹片II以及第二弹片12。其中,所述第一弹片II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线34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指示装置332的一个输入端通过弹力连接;所述第二弹片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线34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指示装置332的另一个输入端通过弹力连接。
[0059]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指示装置332为发声装置、发光装置与声光装置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二指示装置352为发声装置、发光装置与声光装置中的任意一种。图5中所示第二指示装置332为声光装置,包括串接的闪灯1(以及蜂鸣器1。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发现所述指示装置在供电时发出的识别信号,所述指示装置优选的包括闪灯。所述闪灯可以采用成本低、使用寿命长、且耐候性好的[即发光器件。
[0060]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指示装置332与所述第二指示装置352均设置有外壳。其中,所述第一指示装置332的外壳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输入电极供电窗口 ;所述第二指示装置352的外壳与所述第二输入电极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输入电极供电窗口。
[0061]图5所示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装置332与所述第一弹片II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输入电极供电窗口 1,与所述第二弹片7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输入电极供电窗口队
[0062]所述第二输入电极包括:第三弹片以及第四弹片;其中,所述第三弹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线34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指示装置351的一个输入端通过弹力连接;所述第四弹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线34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指示装置351的另一个输入端通过弹力连接。
[0063]在上述尾纤中,采用一个电源,使得所述电源通过所述第一输入电极或是第二输入电极就可以为另一端的指示装置供电,从而可以使得所述指示装置发出识别信号,从而实现同一光纤的尾纤两端的快速识别,在大量尾纤中快速找到识别同一光纤的尾纤的两端,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且准确率高,便于设备维护。
[0064]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尾纤中,在通过所述输入电极为另一端的指示装置供电时,被供电一端的输入电极与同一端的指示装置通过所述弹片结构的输入电极可分离,以减少电能使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位于同一端的输入电极与指示装置在供电检测时也可以不分离,此时,供电检测时,两端的指示装置均被供电发出识别信号。
[0065]参考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尾纤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3)为第一输入电极未施加作用力时候的初始状态不意图,图6()3)为第一输入电极施加作用力时的检测状态不意图。
[0066]基于图5所示实施方式,在图6所示尾纤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弹片II与所述第二弹片12之间的第一电池V,所述第一弹片II与所述第二弹片12在外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一指示装置332分离,通过所述第一电池V为所述第二指示装置352供电;设置在所述第三弹片与所述第四弹片之间的第二电池,所述第三弹片与所述第四弹片在外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二指示装置分离,通过所述第二电池为所述第一指示装置332供电。
[0067]所述尾纤的连接指示装置中设置有电池,在图6所示实施方式中,在对所述尾纤进行检测时,如图6(6)所示,只需要对所述第一电极或是第二电极的弹片施加压力?,使得其与对应的电池连接,即可为另一端的指示装置供电,从而使得所述指示装置发出识别信号,从而通过一端确认对应的另一端。
[0068]需要说明的是,当设置有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第二电池时,对第二输入电极进行检测的原理示意图与第一输入电极的原理示意图相同,可参考图6,在此不再图示说明。
[0069]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尾纤可以通过一端的输入电极为另一端的指示装置供电,从而实现同一尾纤两端的识别检测。所述指示装置可以采用低工作电压的光信号、声光信号或是声音信号发生装置,实现低压检测,不影响光纤的正常通信,也不会发生电弧烧毁等风险。所述技术方案以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尾纤改进,如匕652,6.655等,通过为已有尾纤增加所述指示装置即可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尾纤可以适用于各种型号的光纤连接器,如?0、80,10以及X等。
[0070]图6所示实施方式虽然无需电池即可实现尾纤对端的检测,但是当为所有尾纤的两端均设置电池时,在大量尾纤的使用情况下,会导致成本较高。为此,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采用未设置电池的尾纤,通过下述实施方式所述的检测器供电实现尾纤对端的检测。
[0071]当上述实施例所述尾纤中未设置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第二电池时,可以采用图7所示检测器为所述尾纤进行供电,实现尾纤端部的区分检测。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器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检测器用于上述实施例所述尾纤的检测。
[0072]所述检测器包括:弹力机构71 ;与所述弹力结构71连接的两个接触弹片72 ;设置在所述弹力机构71内部的电池73。
[0073]其中,所述弹力机构71发生挤压形变时,所述接触弹片72与所述电池73的电极连接,用于为所述第一输入电极或是第二输入电极供电。
[0074]因此,在需要对上述尾纤进行检测时,只需要将所述接触弹片72与上述尾纤对应的输入电极连接,通过使得所述弹力机构发生挤压形变即可为所述尾纤另一端的指示装置供电,从而实现对所述尾纤对端的识别检测。所述弹片72在所述弹力机构71发生挤压形变时,两个弹片72之间的间距减小,以便于为上述尾纤提供作用力,一方面使得其与对应输入电极实现电接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被供电输入电极与同一端的指示装置分离。
[0075]所述电池73可以为纽扣电池,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弹力结构71内,以便于更换电池。所述电池73也可以为蓄电池,当其电量不足时,通过为蓄电池充电即可,无需拆卸电池。
[0076]如图7所示,所述检测器还包括:与所述弹力机构71连接的操作端74,所述操作端74用于控制所述弹力机构71发生所述挤压形变。通过为所述操作端74施加作用力即可使得所述弹力结构71发生形变,操作简单,且节省力。
[0077]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实施例所述检测器可以用于上述实施例尾纤的供电检测,操作方式简单,工作效率高。
[0078]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尾纤,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有保护层的光纤; 设置在所述光纤一端的第一连接指示装置,包括: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一指示装置; 设置在所述光纤另一端的第二连接指示装置,包括:第二连接器以及第二指示装置; 设置在所述保护层内的导线;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指示装置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第二指示装置供电的第一输入电极,所述第一输入电极通过所述导线为所述第二指示装置供电;所述第二连接指示装置设置有用于为所述第一指示装置供电的第二输入电极,所述第二输入电极通过所述导线为所述第一指示装置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纤,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包括: 第一导线以及第二导线; 其中,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绝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包括:第一弹片以及第二弹片; 其中,所述第一弹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指示装置的一个输入端通过弹力连接;所述第二弹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指示装置的另一个输入端通过弹力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尾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入电极包括:第三弹片以及第四弹片; 其中,所述第三弹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指示装置的一个输入端通过弹力连接;所述第四弹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指示装置的另一个输入端通过弹力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纤,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包括: 包围所述光纤的内护套; 包围所述内护套的芳纶纱; 包围所述芳纶纱的外护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尾纤,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设置在所述芳纶纱内。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尾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装置为发声装置、发光装置与声光装置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第二指示装置为发声装置、发光装置与声光装置中的任意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尾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装置与所述第二指示装置均设置有外壳;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装置的外壳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输入电极供电窗口 ;所述第二指示装置的外壳与所述第二输入电极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输入电极供电窗口。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尾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之间的第一电池,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在外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一指示装置分离,并与所述第一电池电连接,通过所述第一电池为所述第二指示装置供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尾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三弹片与所述第四弹片之间的第二电池,所述第三弹片与所述第四弹片在外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二指示装置分离,并与所述第二电池电连接,通过所述第二电池为所述第一指示装置供电。
11.一种检测器,用于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尾纤,其特征在于,包括: 弹力机构; 与所述弹力结构连接的两个接触弹片; 设置在所述弹力机构内部的电池; 其中,所述弹力机构发生挤压形变时,所述接触弹片与所述电池的电极连接,用于为所述第一输入电极或是第二输入电极供电。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检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弹力机构连接的操作端,所述操作端用于控制所述弹力机构发生所述挤压形变。
【文档编号】G02B6/42GK204229008SQ201420762309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5日
【发明者】杨济海, 彭汐单, 杨斌, 王 华, 刘显明, 付萍萍, 周洋, 彭亮, 彭超 申请人:国家电网公司, 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