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8514发布日期:2018-10-23 21:53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直下式背光源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广泛使用图像显示部为液晶面板的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是在液晶面板的背面侧配置了背光源。

有各种形式的背光源,其中一种是直下式,将光源配置成面对液晶面板的整个背面。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背光装置,在上表面具有开口部的扁平壳体内,放置圆柱形光源和反射件,并在壳体的开口部设置透光扩散件。

具备这种背光装置的显示装置中,来自光源的光被透光扩散件扩散,液晶面板对扩散后的光进行调制并使其透过,从而将图像显示在液晶面板的正面。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6947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上述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壳体内表面的底面部和侧面部设置反射性能不同的反射体,使发光表面内低亮度部分的光量与高亮度部分的光量平均化,从而能够降低亮度不均。

然而,专利文献1公开的背光装置中存在一个问题,由于在壳体的侧面部反射的光被引导到发光表面中的内侧区域,因此发光表面的四个角不能获得足够的亮度。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能够提高显示面内的亮度分布均匀性。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在一个表面显示图像;基板,配置成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个表面相对,并安装有若干个光源;扩散板,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基板之间,并且是矩形形状;以及2个支承部件,具有使来自所述光源的光通过的开口,并且通过从显示面板侧和基板侧夹住所述扩散板的周缘,对所述扩散板进行支承。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面板侧的支承部件的四个角设有通光部,穿过了所述扩散板的光从所述通光部通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显示面内的亮度分布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前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3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一的缺口部的变形例。

图7是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前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前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三的缺口部的变形例。

图11是实施方式四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表示实施方式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方式一)

图1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纵向剖视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例如是液晶显示装置,在装置正面侧具备液晶面板1,在装置背面侧具备光源部2。

液晶面板1是矩形形状的显示面板,具备排列成矩阵状的若干个液晶显示元件,并在面板正面显示图像。

光源部2是直下式背光装置,从液晶面板1的背面侧照射光。光源部2具备LED(Light Emitting Diode)基板21、扩散板22和光学片23,将LED基板21的光源(LED芯片211)射出的光通过扩散板22和光学片23照射到液晶面板1。

LED基板21具备矩形形状的基板210和若干个LED芯片211、211、…、211,分别沿着基板210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大致等间隔地安装若干个LED芯片211、211、…、211。LED芯片211例如是封装件,封装了发光二极管元件、覆盖该发光二极管元件的荧光体以及容纳它们的容器。另外,在LED基板21的表面,设有高反射性的反射片212。例如,优选为由光反射率85%以上的反射体形成反射片212。还有,也可以在基板210的表面上涂布白色系涂料。

扩散板22由高透明度的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合成树脂形成,并且是具有规定厚度的矩形板体。扩散板22具备分散配置在内部的大量扩散颗粒,具有对透过的光进行扩散的功能。也就是说,来自LED芯片211的光从扩散板22的一个表面入射,穿过厚度方向时被内部的扩散颗粒扩散,其中一部分到达扩散板22的另一个表面一侧,剩下的一部分被反射到扩散板22的一个表面一侧。

光学片23是具有规定光学特性的透明片材,由若干个片材的层叠体构成。本实施方式中,光学片23是扩散片23a、透镜片23b和反射偏光片23c的层叠体。另外,光学片23所具备的片材的枚数和结构可以根据所需的亮度要求或光学特性等进行适当的改变。

显示装置具备面板支架3,面板支架3对LED基板21进行收纳。本实施方式中,面板支架3具备背面侧面板支架31和正面侧面板支架32,背面侧面板支架31是浅底的壳体,正面侧面板支架32是在中央部具有开口的框架状框体结构。

背面侧面板支架31具备底面部311和侧壁部312,底面部311是矩形形状,装有LED芯片211的LED基板21安装在底面部311,侧壁部312从底面部311的边缘开始垂直上升。为了对LED芯片211产生的热进行散热,背面侧面板支架31例如由导热性优异的铝等金属形成。还有,侧壁部312的内周面是倾斜面,在底面部311与扩散板22之间向斜外侧倾斜(也就是说,侧壁部312的厚度在高度方向上逐渐变薄,即锥形倾斜面),将入射的光反射到装置正面侧。因此,例如优选为由反射率85%以上的反射体形成倾斜面。还有,可以在倾斜面设置高反射性的反射片,也可以在反射面涂布白色系涂料。

正面侧面板支架32是由4个周壁部321构成的框架状框体结构,在中央部具有开口,通过在正面侧面板支架32与背面侧面板支架31之间对扩散板22的周缘进行夹持,从而对扩散板22进行支承。还有,周壁部321的内周面是倾斜面,在扩散板22与光学片23之间向斜外侧倾斜(也就是说,周壁部321的厚度在高度方向上逐渐变薄,即锥形倾斜面),将入射的光反射到装置正面侧。因此,例如优选为由反射率85%以上的反射体形成倾斜面。还有,可以在倾斜面设置高反射性的反射片,也可以在反射面涂布白色系涂料。

还有,显示装置具备框架状的边框4,边框4从装置正面侧覆盖液晶面板1的周缘。边框4是比面板支架3稍大一点的框架,在中央部具有开口,并具备框缘部41和侧壁部42,框缘部41从正面覆盖液晶面板1的周缘,侧壁部42覆盖面板支架3的外周面。在背面侧面板支架31与正面侧面板支架32之间夹着扩散板22,在正面侧面板支架32上放置光学片23和液晶面板1,这样的状态下安装边框4之后,框缘部41的内周面抵接于液晶面板1的正面侧周缘,侧壁部42的内周面抵接于背面侧面板支架31和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外周面。因此,液晶面板1与光学片23一起处于被边框4的框缘部41和正面侧面板支架32夹持的状态。

由此,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使用光源部2从液晶面板1的背面侧照射光,并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路对液晶面板1上排列的各液晶显示元件进行驱动控制,从而通过调整各液晶显示元件(各像素)的光透射率来显示图像。

图3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前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3的V-V线的剖视图。另外,图3的局部前视图中,为了使背面侧面板支架31与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位置关系更明确,而省略了液晶面板1和光学片材23的记载,并用灰色来表示背面侧面板支架31。

本实施方式中,设有通过切割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四个角而形成的缺口部321a,缺口部321a作为通光部,通光部用来使穿过了扩散板22的光从中通向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图3的示例中,表示了通过切割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四个角而形成的缺口部321a,缺口部321a在前视图中呈矩形,其大小与周壁部321的底面部的厚度相同。

扩散板22具有使亮度分布均匀化的功能,在来自LED芯片211、211、…、211的光透过扩散板22时,扩散板22利用内部的扩散颗粒对光进行扩散,从而使透射到液晶面板1侧的光在显示面内的亮度分布均匀化。然而,一般来说,关于从LED等光源到面板支架的距离,在倾斜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纵向或者横向上的距离,因此,往往面板的四个角落区域光量少,与四个角落以外的区域相比,相对较暗的情况就很明显。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中,在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四个角设有缺口部321a,因此,穿过了扩散板22并射向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落区域的光不会被正面侧面板支架32遮挡,将到达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落区域(参照图5)。另一方面,在液晶面板1上,四个角落区域以外的周边区域存在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周壁部321,因此射向周边区域的光中的一部分被周壁部321遮挡(参照图4)。

也就是说,实施方式一中,与不存在缺口部321a的情况相比,到达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落区域的光的光量相对增加,从而能够抑制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附近的光量的减少,并能够提高液晶面板1的显示面内的亮度分布均匀性。

另外,缺口部321a的大小可以根据框缘部41的宽度、从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到LED芯片的距离等适当设计。图6是实施方式一的缺口部321a的变形例。图6的局部前视图中,与图3同样地,为了使背面侧面板支架31与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位置关系更明确,而省略了液晶面板1和光学片材23的记载,并用灰色来表示背面侧面板支架31。

图6的示例中,表示了通过切割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四个角而形成的缺口部321a,缺口部321a在前视图中呈矩形,其大小与背面侧面板支架31的侧壁部312的厚度(底面部的厚度)相同。

图6中的缺口部321a的大小比图3中的缺口部321a大,因此能够增加到达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落区域的光的光量。也就是说,由于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落区域的光量根据缺口部321a的大小而变化,因此,优选为适当地设计缺口部321a的大小,使液晶面板1的显示面内的亮度分布均匀。

如上所示,实施方式一中,通过在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四个角设置缺口部321a,使到达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落区域的光的光量增加,从而能够抑制四个角落区域的光量的减少,因此就能够提高液晶面板1的显示面内的亮度分布均匀性。

特别地,即使是不能充分覆盖面板周缘的窄框显示装置,也能够确保有效显示画面内的亮度分布均匀性。还有,即使将若干枚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并排配置成多显示器装置,在若干枚对接的四个角落区域,较暗部分也不明显。

(实施方式二)

实施方式一中,说明了通过切割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四个角的全部而形成的缺口部321a,不过也可以是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四个角一部分残留的结构。

实施方式二中,说明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四个角一部分残留而形成缺口部的结构。另外,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省略其说明。

图7是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前视图,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另外,图7的局部前视图中,为了使背面侧面板支架31与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位置关系更明确,而省略了液晶面板1和光学片材23的记载,并用灰色来表示背面侧面板支架31。

实施方式二中,设有通过切割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四个角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缺口部321b,缺口部321b作为通光部,通光部用来使穿过了扩散板22的光从中通向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图7和图8的示例中,表示了将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四个角的上侧部分(靠近液晶面板1的部分)切割而形成的缺口部321b,缺口部321b在前视图中呈矩形,其大小与周壁部321的底面部的厚度相同。

实施方式二中也是一样,与不存在缺口部321b的情况相比,到达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落区域的光的光量相对增加,从而能够抑制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附近的光量的减少,并能够提高液晶面板1的显示面内的亮度分布均匀性。

(实施方式三)

实施方式三中,说明在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四个角形成的缺口部形状不同的方式。

另外,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省略其说明。

图9是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前视图。另外,图9的局部前视图中,为了使背面侧面板支架31与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位置关系更明确,而省略了液晶面板1和光学片材23的记载,并用灰色来表示背面侧面板支架31。

实施方式三中,设有通过切割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四个角而形成的缺口部321c,缺口部321c作为通光部,通光部用来使穿过了扩散板22的光从中通向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图9的示例中,表示了通过切割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四个角而形成的缺口部321c,缺口部321c在前视图中呈顶角为直角的三角形。

实施方式三中也是一样,与不存在缺口部321c的情况相比,到达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落区域的光的光量相对增加,从而能够抑制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附近的光量的减少,并能够提高液晶面板1的显示面内的亮度分布均匀性。

另外,缺口部321c的大小可以根据框缘部41的宽度、从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到LED芯片的距离等适当设计。图10是实施方式三的缺口部321c的变形例。图10的局部前视图中,与图9同样地,为了使背面侧面板支架31与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位置关系更明确,而省略了液晶面板1和光学片材23的记载,并用灰色来表示背面侧面板支架31。

图10的示例中,表示了通过切割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四个角而形成的缺口部321c,缺口部321c在前视图中呈三角形,且缺口部321c的各边长度比图9中所示的长。

图10中的缺口部321c的大小比图9中的缺口部321c大,因此能够增加到达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落区域的光的光量。也就是说,由于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落区域的光量根据缺口部321c的大小而变化,因此,优选为适当地设计缺口部321c的大小,使液晶面板1的显示面内的亮度分布均匀。

(实施方式四)

实施方式四中,说明在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四个角形成的缺口部形状不同的方式。

另外,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省略其说明。

图11是实施方式四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前视图。另外,图11的局部前视图中,为了使背面侧面板支架31与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位置关系更明确,而省略了液晶面板1和光学片材23的记载,并用灰色来表示背面侧面板支架31。

实施方式四中,设有通过切割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四个角而形成的缺口部321d,缺口部321d作为通光部,通光部用来使穿过了扩散板22的光从中通向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图11的示例中,表示了通过切割正面侧面板支架32的四个角而形成的缺口部321d,缺口部321d在前视图中呈顶角为锐角的三角形。

实施方式四中也是一样,与不存在缺口部321d的情况相比,到达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落区域的光的光量相对增加,从而能够抑制液晶面板1的四个角附近的光量的减少,并能够提高液晶面板1的显示面内的亮度分布均匀性。

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示例,并且应该被理解为不是限定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上述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来确定,并应理解为包括与专利权利要求均等的范围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还有,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 液晶面板

2 光源部

3 面板支架

4 边框

21 LED基板

22 扩散板

23 光学片

31 背面侧面板支架

32 正面侧面板支架

211 LED芯片

212 反射片

321a~321d 缺口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