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8060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备中间转印带的二次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具备中间转印带的二次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例如,存在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感光体,其承载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带,其设置为可以接触或远离感光体;一次转印部件,其将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上;二次转印部件,其将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在记录介质上。

在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由挂钩抬起一次转印部件的轴,使中间转印带离开感光体。在这样的结构中,难以充分确保中间转印带与感光体之间的间隙,当更换感光体时等情况下,感光体可能接触中间转印带。

另一方面,当为了避免这样的感光体与中间转印带的接触而单纯地扩大中间转印带的移动量时,移动中间转印带所需的空间也变大,从而可能导致图像形成装置的大型化。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无需较大距离地移动中间转印带也能充分地确保中间转印带与感光体之间的间隙。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感光体、中间转印带、保持部件、一次转印部件、二次转印部件以及施力部件。所述感光体承载调色剂图像。所述中间转印带接触或远离所述感光体。所述保持部件保持所述中间转印带。所述一次转印部件将所述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所述中间转印带上。所述二次转印部件将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在记录介质上。所述施力部件将所述一次转印部件朝向所述感光体侧施力。所述保持部件在第1保持位置与第2保持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1保持位置是使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感光体接触的位置,所述第2保持位置是使所述中间转印带离开所述感光体的位置。所述一次转印部件与所述保持部件从所述第1保持位置移动到所述第2保持位置的动作联动,抵抗所述施力部件的加载力而向离开所述感光体的一侧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概略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复合机处于彩色模式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复合机中,中间转印单元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复合机中,按压部件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复合机中,按压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复合机处于黑白模式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复合机处于全部离开模式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复合机处于黑白模式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复合机处于黑白模式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复合机处于全部离开模式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针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在各图中适当地添加的箭头Fr、Rr、L、R、U、Lo分别表示复合机1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及下侧。

首先,针对复合机1的简要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复合机1具备箱形的复合机主体2(装置主体)。 在复合机主体2的上端部,设置有用于读取原稿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3。在复合机主体2的上部,设置有位于图像读取装置3的下侧的排纸托盘4。在复合机主体2的上部,在排纸托盘4的下侧收装有4个调色剂盒5Y、5M、5C、5K。各调色剂盒5Y、5M、5C、5K分别收装有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

在复合机主体2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位于4个调色剂盒5Y、5M、5C、5K的下侧的中间转印单元6。中间转印单元6具备中间转印带7和4个一次转印辊8Y、8M、8C、8K(一次转印部件)。各一次转印辊8Y、8M、8C、8K分别对应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另外,中间转印单元6的详细的结构在后面说明。在中间转印单元6的左侧,设置有清洁单元10。

在复合机主体2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位于中间转印单元6的下侧的4个图像形成部11Y、11M、11C、11K。各图像形成部11Y、11M、11C、11K分别与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对应。各图像形成部11Y、11M、11C、11K分别具备感光鼓12Y、12M、12C、12K。感光鼓12Y、12M、12C是承载彩色的调色剂图像的感光体(彩色用感光体),感光鼓12K是承载黑色的调色剂图像的感光体(黑白用感光体)。各感光鼓12Y、12M、12C、12K隔着中间转印带7分别与各一次转印辊8Y、8M、8C、8K对置。

在图像形成部11K上,在感光鼓12K的周围,设置有带电器13、显影器14、以及清洁装置15。感光鼓12K、带电器13以及清洁装置15一体化为鼓单元16K。鼓单元16K相对于复合机主体2可拆装地设置。另外,图像形成部11Y、11M、11C的结构与图像形成部11K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复合机主体2的下部,收装有位于4个图像形成部11Y、11M、 11C、11K的下侧的光扫描装置17。在复合机主体2的下端部,收装有位于光扫描装置17的下侧的供纸盒18。在供纸盒18中,收纳有用纸S(记录介质)。

在复合机主体2的右侧部,设置有用纸S的输送路径20。在输送路径20的下端部(上游端部),设置有供纸部21。在输送路径20的中游部,设置有二次转印辊22(二次转印部件)。在输送路径20的上部(下游部),设置有定影装置23。在输送路径20的上端部(下游端部),设置有排纸单元24。

接着,针对具备上述的结构的复合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指示复合机1开始打印时,首先,带电器13使各感光鼓12Y、12M、12C、12K的表面带电。接着,通过来自光扫描装置17的光(参照图1的箭头P),在感光鼓12Y、12M、12C、12K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接着,显影器14使用从调色剂盒5Y、5M、5C、5K供给的调色剂,使静电潜像显影,形成调色剂图像。这样,形成在各感光鼓12Y、12M、12C、12K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各一次转印辊8Y、8M、8C、8K依次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由此,在中间转印带7上形成全彩色的调色剂图像。另外,残留在感光鼓12Y、12M、12C、12K上的调色剂被清洁装置15除去。

另一方面,由供纸部21从供纸盒18取出的用纸S在输送路径20内向下游侧输送。二次转印辊22将中间转印带7上的全彩色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在该用纸S上。残留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被清洁单元10除去。

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用纸S在输送路径20内进一步向下游侧输送,进入定影装置23。在该定影装置23中,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 用纸S上。调色剂图像被定影的用纸S通过排纸单元24排出到排纸托盘4上。

接着,对中间转印单元6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中间转印单元6具备:单元主体31(保持部件);驱动辊32,其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单元主体31的右上部;张力辊33,其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单元主体31的左上部;支承辊34,其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单元主体31的右下部;上述的中间转印带7,其卷绕在驱动辊32、张力辊33以及支承辊34上;摆动部件35,其收装于中间转印带7;以及上述的一次转印辊8Y、8M、8C、8K,其沿中间转印带7的下部排列设置。

在单元主体31的左侧部设置有支轴36,单元主体31支承在复合机主体2上,并且单元主体31能够以支轴36为中心摆动。在单元主体31的右上部,设置有前后一对被按压片37。各被按压片37通过将一张板金弯曲来形成,并且呈大致的Z字形。

驱动辊32连接于由电动机等构成的驱动部(未图示),通过来自驱动部的驱动力使驱动辊32旋转。张力辊33被张力弹簧38向左侧施力,由此,对中间转印带7附加张力。

中间转印带7具有可挠性,在圆周方向为环形。中间转印带7利用驱动辊32、张力辊33以及支承辊34保持在单元主体31上。中间转印带7随着驱动辊32的旋转,向规定的行进方向(参照图2的箭头X)行进。

在摆动部件35的右端部(长度方向的第1端部)设置有摆动轴40,摆动部件35被支承在单元主体31上,并且能够以摆动轴40为中 心摆动。在摆动部件35的左端部(长度方向的第2端部),支承有导辊41,且该导辊41可旋转。导辊41从内侧引导中间转印带7的左下部。摆动部件35构成为,连接于由电动机等构成的摆动源42,且摆动源42使摆动部件35摆动。

一次转印辊8K(黑白用一次转印部件)被支承在单元主体31的右下部,且该一次转印辊8K可旋转。一次转印辊8K配置在4个一次转印辊8Y、8M、8C、8K中的最右侧(中间转印带7的行进方向的最下游侧)。一次转印辊8K通过由线圈弹簧构成的施力部件43K向下侧(感光鼓12K侧)施力。由此,一次转印辊8K将中间转印带7向下侧(感光鼓12K侧)按压。

各一次转印辊8Y、8M、8C(彩色用一次转印部件)被支承于摆动部件35,且该各一次转印辊8Y、8M、8C可旋转。各一次转印辊8Y、8M、8C通过由线圈弹簧构成的施力部件43Y、43M、43C分别向下侧(感光鼓12Y、12M、12C侧)施力。由此,各一次转印辊8Y、8M、8C将中间转印带7向下侧(感光鼓12Y、12M、12C侧)按压。

如图3等所示,在上述结构的中间转印单元6的右上方,设置有按压部件45。

如图4、图5等所示,按压部件45具备旋转轴46、在旋转轴46的前部和后端部的外周突出设置的一对凸轮47、以及在旋转轴46的前部和后端部的外周突出设置的一对按压片48,按压部件45被支承在复合机主体2上,其能够以旋转轴46为中心旋转。

按压部件45的旋转轴46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旋转轴46的前端部,固定有驱动齿轮50。驱动齿轮50连接于由电动机等构成的驱动源51,通过使驱动源51的驱动力经由驱动齿轮50传递到旋转轴46,使按压 部件45以旋转轴46为中心旋转。

按压部件45的各凸轮47设置在单元主体31的各被按压片37的下方。按压部件45的各按压片48具备:前后一对支承腕部52,其从旋转轴46的外周延伸出;辊部53,其被支承在前后一对支承腕部52的顶端部,且可旋转。各凸轮47与各按压片48在前后方向的位置(旋转轴46的轴向的位置)一致。各凸轮47与各按压片48从旋转轴46相互向反方向延伸。

在上述结构的复合机1中,当将全彩色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7上时,如图2所示,使中间转印带7与所有的4个感光鼓12Y、12M、12C、12K接触。以下,将该状态称为“彩色模式”,将此时的单元主体31的位置称为“第1保持位置”,将此时的摆动部件35的位置称为“第1摆动位置”。

另一方面,当将黑白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7上时,如图6所示,通过摆动源42使摆动部件35摆动到第1摆动位置的上侧。将此时的摆动部件35的位置称为“第2摆动位置”。

这样,摆动部件35从第1摆动位置摆动到第2摆动位置时,支承于摆动部件35的各一次转印辊8Y、8M、8C和导辊41抬起。随之,中间转印带7的左下部上升,中间转印带7离开感光鼓12Y、12M、12C。另外,由于一次转印辊8K没有被支承于摆动部件35,因此,即使摆动部件35从第1摆动位置摆动到第2摆动位置,一次转印辊8K也不会抬起。因此,维持中间转印带7与感光鼓12K接触。以下,将该状态称为“黑白模式”。

另一方面,当不将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7上时(例如,更换鼓单元16K时),如图7所示,通过驱动源51(在图7中未 图示)使按压部件45旋转。这样,在按压部件45旋转时,按压部件45的凸轮47将单元主体31的被按压片37向上侧按压。随之,单元主体31以支轴36为中心向上侧摆动。将此时的单元主体31的位置称为“第2保持位置”。

这样,单元主体31从第1保持位置摆动到第2保持位置时,支承于单元主体31的一次转印辊8K抬起。随之,中间转印带7的右下部上升,中间转印带7离开感光鼓12K。

即,中间转印带7离开所有的4个感光鼓12Y、12M、12C、12K。以下,将该状态称为“全部离开模式”。如上所述,中间转印带7设置为可接触或离开各感光鼓12Y、12M、12C、12K。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施力部件43K的加载力,使一次转印辊8K向下侧(感光鼓12K侧)施力。因此,当从黑白模式向全部离开模式转移时,施力部件43K的加载力的作用会导致一次转印辊8K被下压(参照图7的双点划线)。这样,在一次转印辊8K被下压时,中间转印带7的右下部被一次转印辊8K下压,可能会导致弯曲(参照图7的双点划线)。随之,中间转印带7与感光鼓12K之间的间隙变得不足,当更换鼓单元16K时等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感光鼓12K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当从黑白模式向全部离开模式转移时按压部件45以旋转轴46为中心旋转,按压部件45的按压片48的辊部53将中间转印带7的右上部(感光鼓12K的相反侧的部分)向下侧按压。随之,对中间转印带7附加张力,限制中间转印带7的弯曲,使中间转印带7的右下部将一次转印辊8K向上侧(离开感光鼓12K的一侧)按压而使一次转印辊8K抬起。因此,一次转印辊8K抵抗施力部件43K的加载力向上侧(离开感光鼓12K的一侧)移动 (参照图7的实线)。随之,中间转印带7的下部也向上侧(离开感光鼓12K的一侧)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一次转印辊8K与单元主体31从第1保持位置摆动到第2保持位置的动作联动,一次转印辊8K抵抗施力部件43K的加载力向上侧(离开感光鼓12K的一侧)移动。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充分地确保中间转印带7与感光鼓12K之间的间隙,当更换鼓单元16K时等情况下,能够抑制感光鼓12K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

另外,由于图像形成装置采用的结构为,通过利用中间转印带7使一次转印辊8K向上侧(离开感光鼓12K的一侧)移动,确保中间转印带7与感光鼓12K之间的间隙,因此,不需要为了确保中间转印带7与感光鼓12K之间的间隙而加大中间转印带7的移动量。因此,可以将中间转印带7的移动量抑制在最小限度,从而可以实现复合机1的低矮化。

另外,在按压部件45以旋转轴46为中心进行旋转时,按压片48按压中间转印带7,中间转印带7使一次转印辊8K向上侧(离开感光鼓12K的一侧)移动。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使一次转印辊8K向上侧(离开感光鼓12K的一侧)移动。

另外,在按压部件45以旋转轴46为中心旋转时,按压部件45的凸轮47按压单元主体31的被按压片37,单元主体31从第1保持位置摆动到第2保持位置。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切实地使单元主体31从第1保持位置摆动到第2保持位置。

另外,在按压部件45以旋转轴46为中心旋转时,按压部件45的按压片48的辊部53按压中间转印带7。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 抑制因与按压片48接触而造成的中间转印带7的破损和磨耗。

另外,单元主体31设置为可以在第1保持位置与第2保持位置之间摆动,所述第1保持位置是使中间转印带7与感光鼓12K(黑白用感光体)接触的位置,所述第2保持位置是使中间转印带7离开感光鼓12K的位置,摆动部件35设置为可以在第1摆动位置与第2摆动位置之间摆动,所述第1摆动位置是使中间转印带7与感光鼓12Y、12M、12C(彩色用感光体)接触的位置,所述第2摆动位置是使中间转印带7离开感光鼓12Y、12M、12C的位置。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切换彩色模式、黑白模式、以及全部离开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针对通过由电动机等构成的驱动源51使按压部件45旋转的情况进行的说明。另一方面,在其他的不同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手动使按压部件45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针对对复合机1应用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进行的说明,在其他的不同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复合机1以外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应用本发明的结构。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针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复合机61(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在各图中适当地添加的箭头Fr、Rr、L、R、U、Lo分别表示复合机61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另外,针对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件,在图中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参照符号表示,并在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8所示,复合机61具备前后一对抵接部件62(在图8中,只显示前侧的抵接部件62)。各抵接部件62分别配置在感光鼓12K的前方和后方。各抵接部件62具备主体部63和突起部64,所述突起 部64从主体部63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主体部63利用轴承65支承感光鼓12K的前后两端部,使该感光鼓12K可旋转。

复合机61具备中间转印单元66。除了设置于第1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单元6的各部件之外,中间转印单元66具备前后一对套筒67(在图8中,只显示前侧的套筒67)和设置于各套筒67的前后方向的外侧(前侧的套筒67的前侧、后侧的套筒67的后侧)的臂部件68(在图8中,只显示前侧的臂部件68)。

各套筒67以可上下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中间转印单元66的单元主体31。各套筒67以可旋转的方式被保持在一次转印辊8K的前后两端部(在图8中,只显示一次转印辊8K的前端部)。在各套筒67的外周,安装有由线圈弹簧构成的施力部件69。各施力部件69经由各套筒67将一次转印辊8K向下侧(感光鼓12K侧)施力。

各臂部件68具备支点部70、从支点部70向一方向延伸的第1臂部71、从支点部70向与上述一方向不同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一方向的反方向)延伸的第2臂部72,各臂部件68被支承在中间转印单元66的单元主体31上,并且能够以支点部70为中心摆动。第1臂部71连结于各套筒67,并经由各套筒67连接于一次转印辊8K。第2臂部72与抵接部件62的突起部64抵接。第2臂部72通过由线圈弹簧构成的施力体74向下侧(突起部64侧)施力。施力体74的加载力大于施力部件69的加载力。

如图9所示,在如上构成的中间转印单元66的右上方,设置有按压部件75。按压部件75的结构除了不具备按压片48这一点之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部件45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复合机61中,当将黑白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 间转印带7上时,如图9所示,使中间转印带7只与感光鼓12K接触。以下,将该状态称为“黑白模式”,将此时的单元主体31的位置称为“第1保持位置”。

另一方面,当不将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7上时(例如,更换鼓单元16K时),通过驱动源51(在图9中未图示)使按压部件75旋转。这样,在按压部件75旋转时,如图9中双点划线所示的那样,按压部件75的凸轮47将单元主体31的被按压片37向上侧按压。随之,单元主体31以支轴36为中心向上侧摆动。将此时的单元主体31的位置称为“第2保持位置”。

这样,在单元主体31从第1保持位置摆动到第2保持位置时,支承于单元主体31的一次转印辊8K抬起。随之,中间转印带7的右下部上升,中间转印带7离开感光鼓12K。

即,中间转印带7离开所有的4个感光鼓12Y、12M、12C、12K。以下,将该状态称为“全部离开模式”。

另外,如上所述,在单元主体31从第1保持位置摆动到第2保持位置时,如图10所示,支承于单元主体31的各臂部件68上升。这样,在各臂部件68上升时,解除各臂部件68的第2臂部72与各抵接部件62的突起部64的抵接。因此,臂部件68以支点部70为中心进行摆动,使得第1臂部71以及一次转印辊8K向上侧(离开感光鼓12K的一侧)移动。随之,中间转印带7的下部也向上侧(离开感光鼓12K的一侧)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臂部件68的第2臂部72与抵接部件62的抵接被解除时,臂部件68以支点部70为中心进行摆动,使得臂部件68的第1臂部71以及一次转印辊8K向上侧(离开感光鼓12K的一侧) 移动。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使一次转印辊8K向上侧(离开感光鼓12K的一侧)移动。

另外,施力体74的加载力大于施力部件69的加载力。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切实地使臂部件68摆动。

另外,臂部件68的第1臂部71连结于套筒67。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将第1臂部71连接于一次转印辊8K而不妨碍一次转印辊8K的旋转。

另外,抵接部件62具备:主体部63,其支承感光鼓12K,且该感光鼓12K可旋转;突起部64,其从主体部63突出,并设置为能够与第2臂部72抵接。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与单独设置支承感光鼓12K且使该感光鼓12K可旋转的部件、和与第2臂部72抵接的部件的情况相比,复合机1的结构更简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