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32772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对形成在片材上的图像进行热定影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打印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执行在输送的片材上打印调色剂图像的打印任务。打印如下那样进行。

即,在旋转的感光体等像担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并将像担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像在像担载体的转印位置上转印到通过像担载体和与该像担载体对置的转印部件之间的片材上。而且,在定影部的定影位置上被对置配置的一对定影部件例如驱动侧的定影辊和从动侧的加压辊夹持输送转印后的片材,通过加热和加压使片材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上。

在一般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因装置小型化的要求,从转印位置到片材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定影位置的距离大多比可使用的最大尺寸的片材的输送方向长度短。因此,有时在一张片材的输送中变为该片材跨越转印部件和定影部件被输送的状态。另外,不是A4等规定尺寸的片材例如在能够使由长条状的连续纸构成的片材通过的装置中,大多通过中的片材跨越转印部件和定影部件被输送的状态较长地持续。

在输送中的片材跨越转印部件和定影部件的期间,若从转印部件到定影部件为止之间的片材部分产生松弛,则根据装置构成,有时因通过定影部件时的加热和加压而容易在片材产生折皱。

作为防止该折皱的产生的方法,有如下的方法:按照使该片材部分不产生松弛而施加微量的张力的方式,使定影辊以片材输送速度比像担载体的圆周速度(系统速度)快若干的目标速度旋转。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71323号公报

然而,打印开始以后,即使使定影辊以固定的目标速度旋转,若定影辊的直径因定影辊的热膨胀而变大,则基于定影辊的片材的输送速度增加,由于与像担载体的圆周速度的速度差,导致转印偏差所造成的再现图像的画质降低。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考虑采用如下的构成:预先通过实验求出例如从打印开始的定影辊的热膨胀所带来的速度变动量与经过时间的关系,在打印中根据从打印开始的经过时间来调整定影辊的旋转速度。

然而,即使基于预先求出的实验数据来调整定影辊的旋转速度,但由于没有加进实际的定影辊的热膨胀所带来的与直径的偏差、经时劣化所带来的与直径的偏差,所以只能将转印偏差所造成的画质降低抑制到某种程度。

特别是在将不同的多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多层转印于片材上的彩色打印的情况下,产生由转印偏差所造成的颜色偏差,导致彩色的再现图像的劣化。

上述那样的问题不一定只在对跨越转印部件和定影部件的片材部分施加张力的构成中产生。例如也存在若对该片材部分施加张力,则与片材的折皱产生相比容易产生转印偏差这样的装置。

在这样的装置中,进行代替张力而使该片材部分形成较小的松弛(弯曲)。该弯曲的形成通过使定影辊的旋转速度比系统速度稍微降低来进行,若一直降低则弯曲的大小(弯曲量)继续增大。因此,构成为通过每隔固定时间交替地反复使定影辊的旋转速度比系统速度降低的动作和提高的动作的弯曲量控制,来防止形成的弯曲量变得过大。

在这样的构成中,若起因于定影辊的热膨胀而定影辊的旋转速度过于增加,则不形成弯曲而作用了张力,有可能产生转印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输送中的片材跨越转印部件与定影部件之间的期间,能够使基于定影部件的片材的输送速度更稳定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在通过旋转的像担载体与转印部件之间的片材上转印该像担载体上的图像,其特征在于,具备:定影单元,通过至少一个旋转的一对定影部件夹持输送转印后的片材并对该片材上的图像进行热定影;测量单元,以非接触的方式对通过上述定影部件输送中的片材的表面移动速度进行测量;以及控制单元,在上述输送中的片材至少跨越上述转印部件和上述定影部件的期间,基于上述测量单元的测量结果对上述定影部件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以使上述片材的输送速度成为对上述像担载体的圆周速度预先决定的目标速度。

另外,上述目标速度可以是比上述像担载体的圆周速度快固定值的速度。

此处,上述转印部件可以是与上述像担载体的周面接触的转印辊。

另外,上述测量单元可以具备光源,朝向输送中的片材的表面和背面中的一个面照射光束;和受光部,接受照射到上述片材的面的光束的从该面的反射光,上述测量单元基于反射光的受光量的变化速度来测量上述片材的表面移动速度。

此处,上述光源可以是激光源或者LED光源,上述测量单元通过用上述受光部接受散斑图案或者阴影图案,并基于由于接受到的图案的变化速度而产生的反射光的受光量的变化速度来测量上述片材的表面移动速度,因上述输送中的片材的面被照射到来自上述激光源或者LED光源的光束时的该面的微小的凹凸而产生上述散斑图案或者阴影图案。

此处,被入射到上述片材的面的光束与该片材的面所成的角度可以是20°~45°的范围内的角度,上述受光部被配置在能够接受来自上述片材的面的反射光中对于上述片材的面以90°的角度反射的反射光的位置。

并且,上述测量单元可以使上述光束向规定的测量位置的片材的面照射,上述规定的测量位置存在于通过片材输送路上的比上述转印部件靠近片材输送方向下游侧且比上述定影部件靠近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范围内。

此处,上述规定的测量位置可以是上述光束的被上述片材的面反射的反射光不会被上述定影部件遮光的位置且在片材输送方向上最接近上述定影部件的位置。

另外,可以仅在上述片材的表面和背面中的一个面形成图像,上述测量单元使上述光束向上述输送中的片材的表面和背面中未形成图像的面照射。

另外,上述测量单元可以通过从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向输送中的片材的表面或者背面照射第一光束并从片材输送方向下游侧向输送中的片材的表面或者背面照射第二光束,用受光部接受该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从上述片材的面的各反射光,并基于上述接受到的各反射光的多普勒效应所引起的波长的差的大小来测量上述片材的表面移动速度。

并且,上述控制单元可以在每次获取通过上述测量单元测量出的片材的表面移动速度时,判断与上述目标速度有无速度差,在有速度差的情况下,控制上述定影部件的旋转速度以使该差消失。

另外,上述控制单元可以在图像形成动作的开始时获取通过上述测量单元测量出的片材的表面移动速度,在从上述图像形成动作的开始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的期间,将上述定影部件的旋转速度维持为该图像形成动作的开始时的速度,上述控制单元判断在经过了上述规定时间的时刻通过上述测量单元测量出的片材的表面移动速度与在上述开始时测量出的片材的表面移动速度有无速度差,在有速度差的情况下,更新上述定影部件的旋转速度以使该差消失。

另外,可以除了上述测量单元之外具备第二测量单元,该第二测量单元以非接触的方式测量上述像担载体的周面移动速度,在将上述像担载体的周面移动速度的目标速度设为Vp、将通过上述第二测量单元测量出的周面移动速度设为Vq、将从上述Vq减去上述Vp所得的值设为Vr、将上述像担载体的周面移动速度成为目标速度Vp时的片材的表面移动速度的目标速度Vt作为基准值时,上述控制单元基于上述第二测量单元的测量结果来控制上述像担载体的旋转速度,以使上述像担载体的周面移动速度成为上述目标速度Vp,并且,上述控制单元在每次获取通过上述第二测量单元测量出的周面移动速度Vq时,求出从获取的Vq减去上述Vp所得的值Vr,并将上述片材的表面移动速度的目标速 度更新为在上述基准值Vt加上上述求出的Vr所得的值,控制上述定影部件的旋转速度。

另外,可以是如下的中间转印方式,即在多个感光体的各个形成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在将各个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图像多层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后,将多层转印到上述中间转印体上的各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通过上述中间转印体和与该中间转印体对置配置的转印辊之间的长条状的连续纸或者切割纸上,上述像担载体是上述中间转印体,上述转印部件是上述转印辊,上述片材是上述连续纸或者切割纸。

如上述那样,能够对由一对的定影部件输送中的片材的表面的移动速度进行实测,所以不管有无定影部件的热膨胀,都能够将输送中的片材的输送速度维持为目标速度。由此,防止例如输送中的片材通过定影部件时的片材的折皱的产生,并防止起因于因热膨胀而产生的定影部件的圆周速度的变动的转印偏差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打印机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例示由定影辊输送的片材的输送速度与中间转印带的圆周速度的速度差,和转印偏差所造成的颜色偏差量的关系的图。

图3是显示全体控制部的构成的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定影马达的控制内容的图。

图5是显示进行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控制的情况下的打印动作中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变化的样子的图。

图6是显示由马达控制部进行的片材输送控制的内容的流程图。

图7是显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传感器的构成例的图。

图8是显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追加带马达的转速的控制的构成例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4…定影部;6…全体控制部;21…中间转印带; 26…二次转印辊;41…定影辊;42…加压辊;44…片材表面速度传感器;45…定影位置;64…马达控制部;65…带目标旋转速度存储部;66…定影目标输送速度存储部;71…带马达;72…定影马达;74…二维传感器;81、481…激光源;261…二次转印位置;444…带周面速度传感器;486…光电元件;S…片材;Sa…片材的面;Sd…跨越转印辊和定影辊的片材部分;Sp…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测量位置;V…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b…中间转印带的圆周速度;Vs…能够确保二次转印后的图像的最低极限的画质的片材的表面移动速度的上限值;Vt…目标速度;θ1…激光相对于片材的面反射的角度;θ2…激光相对于片材的面入射的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串联型彩色打印机(以下仅称为“打印机”。)为例,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1)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打印机的整体结构的图。

如该图所示,打印机是通过已知的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图像的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1、中间转印部2、片材供给部3、定影部4、片材卷绕部5、和全体控制部6等。打印机与网络(例如LAN)连接,若接受来自外部的终端装置(未图示)的打印(打印)任务的执行指示,则基于该指示来执行由黄(Y)、品红(M)、青(C)以及黑(K)色构成的彩色的图像形成。

图像形成部1具备与Y~K色的各个对应的成像单元10Y~10K。成像单元10Y使以固定速度旋转的感光体鼓11Y的表面带电,若在带电的感光体鼓11Y上通过曝光部的曝光扫描而形成静电潜像,则利用Y色的调色剂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将显影后的Y色调色剂图像以静电的方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21。

其它成像单元10M、10C、10K也执行与成像单元10Y同样的带电、曝光、显影、一次转印的各工序,并将感光体鼓11M上的M色调色剂 图像、感光体鼓11C上的C色调色剂图像、感光体鼓11K上的K色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21。此处,预先决定Y~K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形成定时,以便将显示1页原稿图像的Y~K色的调色剂图像多层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在存在多页原稿的情况下,按照原稿的每一页,在中间转印带21上沿带卷绕方向分隔固定间隔依次形成相当于1页量的原稿图像的调色剂图像。

中间转印部2具备中间转印带21、张设中间转印带21的驱动辊22和从动辊23、24、25、以及二次转印辊26等。

驱动辊22通过带马达71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使中间转印带21沿该图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环行。带马达71由DC无刷马达构成。从动辊23、24、25伴随着中间转印带21的环行而从动旋转。

在中间转印带21的环绕中,由成像单元10Y~10K形成的Y~K色的调色剂图像被多层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的周面21a。

多层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的Y~K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中间转印带21的环行,朝向隔着中间转印带21与驱动辊22对置配置的二次转印辊26而被输送。

二次转印辊26在中间转印带21的二次转印位置261与中间转印带21的周面21a接触,并伴随着中间转印带21的环行而从动旋转。

片材供给部3从卷绕在旋转轴31上的卷纸33将长条状的片材S经由供给辊32送给供纸调整部34。供纸调整部34将来自供给辊32的片材S朝向打印机主体9的输送辊35输送,但为了吸收从片材供给部3中的卷纸33送出的片材S的输送速度与打印机主体9中的片材S的输送速度的速度差,使长条状的片材S松弛来保持,并调整向打印机主体9的片材S的供纸。此外,片材S不光通常的普通纸,例如也有时使用标签纸等。

供给给输送辊35的片材S经由二次转印位置261、定影部4、排出辊46、片材卷绕部5的排纸调整部53、输送辊52而被卷绕辊51卷绕。排纸调整部53为了吸收打印机主体9中的片材S的输送速度与片材卷绕部5的卷绕辊51对片材S的输送速度的速度差,而使长条状的片材 S松弛来保持,并调整从打印机主体9的片材S的排纸。

在片材S的卷绕中,多层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的Y~K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26一并以静电的方式被二次转印到通过二次转印位置261的片材S的表面(与中间转印带21接触的侧的面)上。在中间转印带21上沿带卷绕方向分隔固定间隔形成多页的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在长条状的片材S通过二次转印位置261的期间,各页的调色剂图像逐个按顺序被二次转印到片材S上。被二次转印到片材S上的各页的调色剂图像与卷绕的片材S一起被输送给定影部4。

定影部4具备筒状的定影辊41、在定影辊41的定影位置45上以规定的压力压接于定影辊41的加压辊42、内插到定影辊41的加热器43、片材表面速度传感器44等,通过加热器43的热将定影辊41维持为定影所需的定影温度例如150〔℃〕。

定影辊41通过由DC无刷马达构成的定影马达72向该图的箭头所示的方向被旋转驱动,加压辊42从动旋转于定影辊41。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在夹持输送片材S并在向片材S上二次转印后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位置45时,通过加热,加压使该调色剂图像热定影于片材S的表面。

卷绕中的片材S跨越定影辊41和二次转印辊26被输送。在该输送中,若片材S中的存在于定影辊41与二次转印辊26之间的片材部分Sd产生松弛,则如上述那样有时在定影位置45上片材S产生折皱。

因此,为了防止片材S的折皱的产生,对片材部分Sd在片材输送方向作用某种程度的张力。通过使由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中的是驱动侧的定影辊41输送的片材S的输送速度(定影位置45的片材输送速度)的目标速度Vt成为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和二次转印辊26中的是驱动侧的中间转印带21的周面的移动速度(带圆周速度)Vb快固定值的速度来进行该张力的作用。

该速度差ΔV能够如下那样决定。

图2是例示速度差与转印偏差所造成的颜色偏差量的关系的图,明白随着速度差变大,颜色偏差量也变大。

此处,速度差(%)是用百分率显示(Vt-Vb)/Vb的值。

颜色偏差量(μm)显示在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位置261被二次转印至片材S时,调色剂图像相对于速度差为0的情况下(基准)的二次转印后的片材S上的调色剂图像在片材S上向片材输送方向偏移速度差的量而延伸时的其变化量的大小。

随着速度差变大,颜色偏差量变大,人的眼睛中容易映入为再现图像的画质降低,但由于作用于片材S的张力变大,所以比较不容易产生定影位置45上的片材S的折皱。反之,随着速度差变小,颜色偏差量变小,用人的眼睛比较不容易识别再现图像的画质降低,作用于片材S的张力变小,所以容易产生片材S的折皱。另一方面,如果颜色偏差量为某种程度的范围内,则人的眼睛中不能够识别到再现图像的画质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假定为用人的眼睛不能够识别画质降低的颜色偏差量的范围的最大值(颜色偏差极限值)为100μm,将防止片材S的折皱的产生最低限所需的速度差设为0.1%,速度差相对于颜色偏差极限值小于1%且为0.1%以上的值例如0.5%左右的值被预先决定为速度差ΔV。此外,该值为例示的,当然可根据装置构成来决定最佳值。

返回到图1,片材表面速度传感器(以下省略为“传感器”。)44被配置在比定影位置45靠近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且比片材S的输送路径(输送路P)靠近下侧,定影位置45的附近的位置上,对被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夹持输送的片材S中的侧(未转印调色剂图像的侧)的面(以下称为“片材表面”。)的移动速度进行测量。后述该测量方法。

传感器44在片材S的输送中(卷绕动作中)每隔固定间隔(例如数毫秒等)对片材表面的移动速度进行测量,并将该测量结果发送给全体控制部6。

(2)全体控制部的构成

图3是显示全体控制部6的构成的框图。

如该图所示,全体控制部6具备通信接口(I/F)部60、CPU61、ROM62、RAM63、马达控制部64、带目标旋转速度存储部65、定影目标输送速度存储部66等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各部能够相互进行信号、数据的交换。

通信I/F部60是用于与网络此处与LAN连接的LAN卡、LAN接口这样的接口,接收从外部终端经由LAN发送来的打印任务的数据。

ROM62保存用于执行打印任务的程序等。

CPU61从ROM62读出所需的程序,对图像形成部1、中间转印部2、片材供给部3、定影部4等进行控制,基于接收到的打印任务的数据使打印任务执行。RAM63成为CPU61的工作区。

在带目标旋转速度存储部65中保存显示用于旋转驱动中间转印带21的带马达71的目标的旋转速度(带目标旋转速度)的信息。该带目标旋转速度是指环行的中间转印带21的带圆周速度Vb与感光体鼓11Y~11K的圆周速度(所谓的系统速度:固定值)一致时的带马达71的旋转速度。

在定影目标输送速度存储部66中存储显示被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夹持输送的片材S的目标的输送速度(定影目标输送速度)的信息。

该定影目标输送速度是指比中间转印带21的带圆周速度Vb快上述的速度差ΔV的片材输送速度Vt。带目标旋转速度和定影目标输送速度通过实验等预先决定,并保存于各存储部。

马达控制部64针对带马达71和定影马达72的各个分别对旋转速度进行反馈控制。具体而言,马达控制部64基于来自检测带马达71的旋转轴的转速的传感器(未图示)的检测信号,对当前的带马达71的旋转速度进行测量。而且,对带马达71的旋转速度(实测值)和存储在带目标旋转速度存储部65中的带目标旋转速度(目标值)进行比较。

如果实测值与目标值不一致,则增减带马达71的旋转速度以使实测值与目标值一致。例如如果是实测值<目标值的关系,则对带马达71的旋转速度进行增速,如果是实测值>目标值的关系,则对带马达71 的旋转速度进行减速。如果实测值与目标值一致,则维持带马达71的当前的旋转速度。每隔固定周期例如数毫秒反复该实测值与目标值的比较。

控制为实测值以目标值为中心稍微上下振动,并以振动宽度进入对系统速度的设计上的公差内的方式预先设定反馈控制的传递函数等。由此,中间转印带21以圆周速度Vb稳定地旋转。

此外,并不限于对带马达71进行反馈控制的构成。只要是能够使中间转印带21以圆周速度Vb恒定地旋转的控制即可。例如也能够使用步进电机作为带马达71,供给用于使中间转印带21以圆周速度Vb固定地旋转的驱动脉冲的控制。

对于定影马达72的控制,使用图4进行说明。

(3)定影马达72的控制

图4是用于说明定影马达72的控制内容的图,也一并示出传感器44的构成。此外,在图4中,使图像形成部1和中间转印部2的构成简单化来显示。

如该图所示,传感器44具备激光源81、透镜82、83、二维传感器84、ADC85、和FPGA86,是利用散斑图案来测量输送中的片材S的面Sa的移动速度的非接触式的传感器。

激光源81朝向输送路P上的规定照射位置Sp发出激光。从激光源81发出的激光通过透镜82向输送中的片材S的面Sa照射。该激光的输送路P上的片材输送方向的照射位置Sp是相对于定影位置45为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且从定影位置45的片材输送方向中央的位置分离规定距离La(=加压辊42的半径+传感器44的安装误差)的位置。

传感器44的安装误差是指将传感器44安装于装置壳体(未图示)时的片材输送方向的安装误差。此外,可以将安装误差设为0。上述的规定距离La的大小是目标,优选尽可能地将照射位置Sp设定为离定影位置45较近的位置。向片材S的面Sa入射的激光与片材S的面Sa所成的角度θ2此处为45°。此外,并不限于45°,例如也可以为20°~ 45°的范围内的任意一个角度。

微观地看,片材S的面Sa可以说是具有微小的凹凸的粗面,若向该粗面照射激光(相干光),则产生被称为散斑图案的粒状的图案。散斑图案是由于相位不同的光因来自该粗面的各场所的激光的乱反射所造成的散射光的叠加而重叠所产生。

产生了散斑图案的激光中的相对于片材S的面Sa以角度θ1此处90°反射的反射光通过配置在照射位置Sp的正下面的透镜83而会聚在作为受光部的二维传感器84的检测面上。该图的拍摄图像例子显示放大会聚到二维传感器84的检测面上的激光的散斑图案的拍摄图像的例子。由此,能够在二维传感器84的检测面上检测位于其正上方的片材S的面Sa上产生的散斑图案。

对于散斑图案,如果片材S不移动则不产生变化,但若片材S移动则产生变化。是因为通过片材S的输送,通过激光的照射位置Sp的粗面的凹凸的部分在各时刻产生改变,激光的乱反射光的叠加的状态也在该各时刻产生变化。

散斑图案的变化速度取决于片材S的移动速度,因散斑图案的变化,二维传感器84的检测面中的激光的受光量(光强度)也产生变化。因此,通过检测二维传感器84的检测面中的激光的受光量的时间变化,能够测量片材S的表面的移动速度。在此意义上,激光向片材S的照射位置Sp可以说是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测量位置。

此外,在该图中示出二维传感器84被配置在照射位置Sp的正下方的构成例,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接受照射到片材S的面Sa上激光中的相对于面Sa以90°的角度反射的反射光的位置即可。另外,并不限于相对于面Sa以90°的角度反射的反射光,能够采用对以可检测散斑图案的变化速度的范围的角度反射的反射光进行测量的构成。作为上述的角度,例如可以使用JIS P8148和Z8722中规定的角度。

二维传感器84每隔固定周期例如数毫秒向ADC85输出与会聚到该检测面上的激光的受光量对应的模拟的电压信号。

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模数变换器)85在每次以固定 周期接收来自二维传感器84的模拟的电压信号时变换为数字信号,并将变换后的数字信号输出给FPGA86。

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86随时接收来自ADC85的数字信号,来检测由二维传感器84检测出的激光的受光量的时间变化,并根据检测出的激光的受光量的时间变化对每个单位时间的片材S的移动量进行运算,根据该运算结果求出片材S的面Sa的当前的移动速度(片材表面移动速度),即定影辊41对片材S的输送速度。而且,将求出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实测值)作为片材表面速度信息输出给全体控制部6的马达控制部64。

马达控制部64在定影辊41的旋转驱动中,通过来自传感器44的片材表面速度信息,获取被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夹持输送的当前的片材S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而且,基于获取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实测值),控制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以使片材S的输送速度成为存储在定影目标输送速度存储部66中的定影目标输送速度(目标值)Vt。

具体而言,对片材表面移动速度(实测值)和定影目标输送速度(目标值)Vt进行比较。如果实测值与目标值不一致,则对定影马达72进行加减速的指示,以使实测值与目标值一致。

即,对于定影马达72,如果是实测值<目标值的关系则指示旋转速度的增速,如果是实测值>目标值的关系则指示旋转速度的减速。另外,如果实测值与目标值一致,则对定影马达72指示当前的旋转速度的维持。每个固定周期例如数毫秒反复对该定影马达72的指示。定影马达72基于该加减速的指示使转速增减或者维持为固定。由此,被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夹持输送的片材S的输送速度以定影目标输送速度Vt稳定。

由于这样通过传感器44直接对片材表面移动速度进行计测,所以即使起因于定影辊41的热膨胀而定影辊41的圆周速度随着时间经过增大,但如果成为上述的实测值>目标值的关系则使定影马达72的旋转速度减速。另外,例如对于定影辊41热膨胀后因降温而收缩的情况,如果成为实测值<目标值的关系则使定影马达72的旋转速度增速。

因此,在定影辊41的旋转驱动中,即使起因于因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的热膨胀收缩而产生的辊径的增减而定影辊41的圆周速度增减,也能够将被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夹持输送的片材S的输送速度维持为目标速度Vt。

定影马达72也并不限于DC无刷马达,也能够采用如下的构成:使用步进电机等其它种类的马达,基于由传感器44检测出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测量值与目标速度Vt的速度差来对该马达的旋转速度进行增减控制,以使片材S的输送速度成为目标速度Vt。

(4)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片材输送控制

图5是显示本实施方式的利用传感器44来进行定影马达72的旋转控制的情况(实施例),和进行通过反馈控制将定影马达72的旋转轴的旋转速度维持为目标速度的比较例的各个的控制的情况下的打印动作中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的变化的样子的图。该比较例的反馈控制利用与上述的带马达71的反馈控制同样的方法来进行。

此处,送纸期间(时刻ta~tb)是指在打印开始前进行使片材S卷绕固定量的动作的期间,不开始定影部4的加热器43对定影辊41的加热。

另一方面,辊膨胀期间(时刻tb~tc)相当于打印开始(时刻tb)以后因加热器43的加热开始而定影辊41热膨胀的期间。辊膨胀期间是从因加热器43的加热而定影辊41的热膨胀开始到定影辊41升温而被维持为定影温度从而热膨胀的量达到某个大小而稳定为止的期间,根据定影辊41的材料,加热器43的加热量的大小等而改变,但例如大多为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范围。

速度Vs相当于相对于带圆周速度Vb快规定的速度差X%的速度,速度Vt与上述的定影目标输送速度Vt相等,相当于相对于带圆周速度Vb快规定的速度差Y(<X)%的速度。速度差X、Y相当于图2所记载的速度差,具有0.1≤Y<X<1的关系。速度差X%换句话说速度Vs可以说是能够确保二次转印后的图像的最低极限的画质的片材的表面移动速度的上限值。

在虚线所示的比较例中,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的目标速度被设定为Vs,在实线所示的实施例中,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的目标速度被设定为Vt。

比较例的情况下,定影马达72被反馈控制为以相当于目标速度Vs的规定速度旋转。由此,在送纸期间中,片材表面移动速度为Vs是固定的。

然而,若送纸期间结束而开始打印动作(时刻tb),则即使定影马达72被反馈控制为以上述的规定速度旋转,但在辊膨胀期间(时刻tb~tc)中,随着时间的经过,定影辊41的热膨胀上升,起因于由热膨胀所造成的辊径的增加,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增加。在该图中,示出片材表面移动速度以Vc(>Vs)稳定的样子。

换句话说,在比较例中,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与带圆周速度Vb的速度差增加,容易产生二次转印位置261中的转印偏差所造成的颜色偏差。

与此相对,实施例的情况下,在送纸期间开始(时刻ta)以后,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的目标速度被设定为Vt,通过传感器44对片材S的面Sa的当前的移动速度V进行测量,并对定影马达72进行反馈控制以使该测量值与目标速度Vt一致。由此,在打印开始时(时刻tb)以后,与定影辊41的热膨胀的有无没有关系,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以目标速度Vt为中心上下稍微振动量Δa并稳定。

具有带圆周速度Vb<目标速度Vt<Vs的关系,速度Vs是如上述那样能够确保二次转印后的图像的最低极限的画质的片材的表面移动速度的上限值。

因此,如果将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的目标速度设定为Vt,以目标速度Vt为中心,上侧(正侧)的速度变动宽度Δa落入(Vs-Vt)的范围内,下侧(负侧)的变动宽度Δa落入(Vt-Vb)的范围内,则即使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在整个该变动宽度振动,也能够使片材部分Sd作用张力并防止转印偏差的产生。以速度变动宽度Δa进入设计上的公差内的方式预先设定反馈控制的传递函数等。

此外,在速度变动宽度Δa的大小几乎不会对再现图像的画质带来影响的情况下,也能够为目标速度Vt≤Vs的关系,能够在大于带圆周速度Vb且为上限值Vs以下的规定范围内决定目标速度Vt。

(5)马达控制部进行的片材输送控制

图6是显示马达控制部64进行的片材输送控制的内容的流程图,该控制按照打印任务单位执行。

首先,以定影辊41的圆周速度成为与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s(图5)相当的速度的方式使定影辊41的旋转开始(步骤S1)。这相当于图5所示的送纸期间的开始(时刻ta)。

接着,获取由传感器44测量出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步骤S2),并控制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以使片材表面移动速度成为目标速度Vt(图5)。即,判断最初获取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是否满足为(Vt-Δa)以上且为(Vt+Δa)以下的关系(步骤S3)。该Δa相当于图5所示的Δa。

而且,若判断不满足(Vt-Δa)≤V≤(Vt+Δa)的关系(步骤S3:“否”),则在(Vt+Δa)<V的情况下(步骤S4:“是”),使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比当前的速度减速相当于该速度差(=V-Vt)的量(步骤S5),返回到步骤S2。另一方面,在V<(Vt-Δa)的情况下(步骤S4:“否”),使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比当前的速度增速相当于该速度差(=Vt-V)的量(步骤S6),返回到步骤S2。而且,再次执行步骤S2、S3。

由于在图5所示的送纸期间的开始(时刻ta)的之后的期间中,变为(Vt+Δa)<V的关系,所以通过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的减速,也使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减速。反复执行步骤S2~S6,直至满足(Vt-Δa)≤V≤(Vt+Δa)的关系。

若判断满足(Vt-Δa)≤V≤(Vt+Δa)的关系(步骤S3:“是”),则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成为目标速度,将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决定为当前的速度,至送纸期间的结束(图5的时刻tb)为止的期间,将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维持为该决定的速度(步骤S7)。

不是打印动作中(步骤S8:“否”),若根据送纸期间的结束(时刻tb)而开始打印(步骤S9),则在整个固定期间(例如数秒间)对由传感器44测量出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进行取样,并计算其平均值Vave(步骤S10)。该平均值Vave的计算相当于打印动作开始时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初始测量值的获取。

判断是否从打印开始经过了固定时间Td(例如十几秒间)(步骤S11)。在至该固定时间Td的经过为止的期间,在作为打印动作的开始之前的送纸期间所决定的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保持原样维持。若判断经过固定时间Td(步骤S11:“是”),则在此时刻获取由传感器44测量出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f,并计算获取的速度Vf与上述的平均值Vave(打印开始时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速度差Δb(步骤S12)。

在此时刻,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维持为上述步骤S7中所决定的速度。

判断计算的速度差Δb是否是0(步骤S13)。若判断Δb不是0,即有速度差(步骤S13:“否”),则在Δb>0的情况下(步骤S14:“是”),由于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比平均值Vave快Δb,所以使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比当前的速度减速相当于该Δb的量(步骤S15),返回到步骤S12。

另一方面,在Δb<0的情况下(步骤S14:“否”),由于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比平均值Vave慢Δb,所以使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比当前的速度增速相当于该Δb的量(步骤S16),返回步骤S12。增减定影辊41的当前的旋转速度以使该速度差Δb消失变为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的更新。

而且,再次执行步骤S12,如果不是Δb=0(步骤S13:“否”),则执行步骤S14以下。在直至判断为Δb=0为止的期间反复执行步骤S12~S16。由此,使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返回到打印动作开始时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初始测量值。

在打印开始(时刻tb)以后,特别是辊膨胀期间(时刻tb~tc)中,因定影辊41的热膨胀,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持续增加,但该增加量通 过步骤S15的减速被抵消,所以容易稳定维持片材S的输送速度。

若判断Δb=0(步骤S13:“是”),则以当前的速度维持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步骤S17)。而且,判断是否经过了固定时间Te(步骤S18)。该固定时间Td例如是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该固定时间Te的期间也继续步骤S17中的速度的维持。

若判断经过固定时间Te(步骤S18:“是”),则判断打印是否是结束(步骤S19)。如果不是打印结束(步骤S19:“否”),则返回到步骤S2,再次执行步骤S2以下的处理。

通过该第二次的步骤S2~S7的处理,即使假设当前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稍微从(目标速度Vt-Δa)以上且(目标速度Vt+Δa)以下的范围偏离,也调整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以使该速度差消失。

若在步骤S8中判断是打印动作中(步骤S8:“是”),则进入步骤S10,执行步骤S10以下的处理。此时,步骤S10中计算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平均值Vave变为基于之前的步骤S2~S7中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实测值与目标速度Vt的速度差被调整成上述范围内后的测量结果所计计算的值,所以变为与目标速度Vt一致或者极近的值。

在至打印结束为止的期间,反复执行步骤S2~S18的处理,若判断打印结束(步骤S19:“是”),则停止定影辊41的旋转(步骤S20),结束该片材输送控制。

若上述的固定时间Td、Te的长度太过于短,则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控制的每个单位时间的处理次数变得过多,CPU61等的处理负担增加,另一方面,若过长,则有可能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变动宽度超过带速度Vb~上限值Vs的范围。据此,为了实现CPU61等的处理负担的减少,并能够尽可能地抑制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变动宽度,而根据装置构成预先通过实验等决定适合的长度。

另外,在上述中,对在任务动作中交替地进行如下的处理的处理内容进行了如下说明,即基于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测量值与目标速度Vt的速度差来控制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的处理(步骤S2~S7)、和以该处理之后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测量值的平均值Vave为基准基于与以 后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测量值的速度差来控制定影滚子的旋转速度的处理(步骤S10~S17),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在打印动作中,在每次分隔固定的间隔(例如十几毫秒)来获取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测量值时,判断获取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测量值与目标速度Vt的速度差的有无,在有速度差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控制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以使片材输送速度成为目标速度Vt(其速度差消失)的处理。

并且,在上述中,在整个从打印动作开始到结束为止的期间基于传感器44的测量结果来控制定影马达72的旋转速度,但并不限于此。从防止转印偏差的产生来看,能够采用在输送中的片材S至少跨越二次转印辊26和定影辊41的期间进行上述的控制的构成。

例如在片材S的输送方向后端通过二次转印位置261后,可以代替上述的控制,而采用使定影马达72以比至此稍微快的规定速度旋转的排出控制。能够缩短至片材S的后端被排出到机外为止所花费的时间。

该排出控制需要掌握片材S的输送方向后端通过了二次转印位置261,即掌握输送路P上的片材S的当前位置。该片材S的当前位置能够例如基于沿着输送路P配置的一个以上的片材检测传感器(未图示)的检测结果来获取。具体而言,在打印动作中以固定周期(例如十几毫秒)间隔在每个传感器监视正在通过该设置场所的片材的检测信号的输出的有无,能够检测输送路P上的片材S的当前的输送位置。

如果能够获取输送路P上的片材S的当前的输送位置,则能够将在一张片材S的输送方向前端到达定影位置45开始到该片材S的输送方向后端通过二次转印位置261为止的期间视为上述的“输送中的片材跨越二次转印辊26和定影辊41的期间”,来执行上述的控制。

以上,如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传感器44对被定影辊41实际输送的片材S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进行实测,并基于该实测值对定影马达72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以使片材S的输送速度与目标速度Vt一致。由此,即使在打印动作中产生定影辊41的热膨胀收缩,也能够以目标速度Vt输送片材S,能够防止片材S的二次转印位置261 中的转印偏差和定影位置45中的折皱这两种问题的产生。

此外,上述对将发出激光的激光源81设置于传感器44的构成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发出使散斑图案产生的相干性较高的光束的光源即可。

〔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对利用散斑图案来测量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传感器4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2中,为使用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测量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传感器的构成,该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构成不同。以下,为了避免说明的重复,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内容省略其说明,相同的构成要素附加相同附图标记。

图7是显示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传感器的构成例的图。

如该图所示,传感器441具备激光源481、准直透镜482、分光器483、反射镜484、透镜485、光电元件486、ADC487、和FPGA488。

从激光源481发出的激光通过准直透镜482成为平行光后,由分光器483分离为2束激光。一束激光保持原样在分光器483中前进,从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朝着输送路P上的照射位置Sp,在照射位置Sp上由片材S的面Sa反射。

另一束激光在通过分光器483时被偏转后,被反射镜484反射,从片材输送方向下游侧朝着输送路P上的照射位置Sp,在照射位置Sp上由片材S的面Sa反射。

对于输送中的片材S,从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向照射位置Sp照射一束激光,从片材输送方向下游侧向照射位置Sp照射另一束激光。由此,相对于一束反射光,另一束反射光因所谓的多普勒效应而变为不同的波长的光。

各个的反射光通过配置在照射位置Sp的下方的透镜485而会聚于光电元件486。光电元件486对接受的各反射光的波长的差进行外差式检波,并输出与该差对应的模拟的电压。由于因多普勒效应而产生的各反射光的波长的差根据片材S的输送速度产生变化,所以光电元件486 的输出电压变为显示片材S的当前的输送速度的电压。

光电元件486的输出电压经由ADC487被输入至FPGA488。ADC487和FPGA488是具有与上述的ADC85和FPGA86相同的功能的元件,光电元件486的输出电压由ADC487进行模拟/数字变换后,基于该变换后的电压由FPGA488求出片材S的输送速度(实测值),并将该实测值作为片材表面速度信息输出给全体控制部6的马达控制部64。

即使是这样使用利用了多普勒效应的传感器441的构成,也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测量片材S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

〔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对基于传感器44对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测量结果来控制定影马达72的转速以使片材输送速度与定影目标输送速度Vt一致的构成例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3中,还通过其它传感器测量中间转印带21的圆周速度,为了基于该测量结果,中间转印带21能够以目标速度(系统速度)更稳定地环行,而对带马达71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在这点上与实施方式1不同。

图8是显示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追加了带马达71的转速的控制的构成例的图。

如该图所示,在中间转印带21的周围,比感光体鼓11K靠近带环绕方向下游侧且比二次转印位置261靠近带环绕方向上游侧的空间配置有带周面速度传感器(以下称为“传感器”。)444。

该传感器444是利用具有与传感器44相同的功能的散斑图案的非接触式的传感器。即,在中间转印带21的环行中从激光源向中间转印带21的周面照射激光,由二维传感器接受带周面21a中的反射时所产生的具有散斑图案的反射光,从而传感器444对中间转印带21的圆周速度(周面移动速度)进行测量,并将该测量值作为带周面速度信息输出给全体控制部6的马达控制部64。

马达控制部64基于接收到的带周面速度信息对带马达71的转速进 行加减速控制,以使中间转印带21的周面移动速度与目标速度(系统速度)一致。即使是该控制也变为如上述那样实测值以目标速度为中心上下稍微振动并接近目标速度的控制,但与上述同样地控制为该振动宽度进入对系统速度的设计上的公差内。

由此,对于中间转印带21,也直接测量周面移动速度,并能够基于测量值(实测值)来控制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

中间转印带21并不是如定影部4的定影辊41那样因加热器43的加热而热膨胀的部件。然而,例如在驱动辊22因长期间的磨损等而缓缓地缩径的情况下,驱动辊22的圆周速度缓缓地减速。据此,如果基于中间转印带21的周面移动速度的实测值来控制带马达71的转速,则能够在更长期间以系统速度稳定地维持中间转印带21的圆周速度。

另外,也能够基于打印中传感器444对中间转印带21的周面移动速度的测量和传感器44对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测量结果,控制为尽可能地抑制两者的速度差的变动。

具体而言,在将中间转印带21的周面移动速度的目标速度(系统速度)设为Vp(=Vb),将传感器444对中间转印带21的周面移动速度的测量值设为Vq,将从Vq减去Vp所得的值设为Vr时,能够对定影马达72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以使传感器44对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测量值Vta成为在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目标速度(基准值)Vt(图5)求和Vr所得的速度值。

由于上述的目标速度(基准值)Vt是中间转印带21的周面移动速度成为目标速度Vp时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本来的目标速度,所以上述的控制等同于在每次获取传感器444的测量值Vq时,将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目标速度更新为在基准值Vt求和Vr(=Vq-Vp)所得的值。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当前的中间转印带21的周面移动速度与更新后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目标速度的速度差同图5中所记载的带圆周速度Vb(=Vp)与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目标速度Vt(基准值)的速度差ΔV相等,所以对定影辊41的旋转进行控制以使片材表面移动速度成为预先对中间转印带21的圆周速度所决定的目标速度没有改变。

由此,若中间转印带21的周面移动速度的测量值Vq在公差内比目标速度(系统速度)Vp稍微快,则伴随于此,控制为片材表面移动速度比本来的目标速度Vt快相同的量,若该测量值Vq在公差内比目标速度Vp稍微慢,则伴随于此,控制为片材表面移动速度比本来的目标速度Vt慢相同的量。

如果这样在打印动作中以中间转印带21的圆周速度(实测值)为基准对定影马达72的旋转进行增减控制,则能够极力抑制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圆周速度的速度差的变动。

该速度差的变动宽度越大,则转印偏差所造成的再现图像的画质容易降低,所以通过抑制速度差的变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彩色的再现图像的画质。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构成优选应用于特别是要求高画质的再现图像的所谓生产打印机等。

本发明并不限于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基于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测量结果来控制定影辊41等定影部件的旋转速度的片材输送方法。另外,也可以是计算机执行该方法的程序。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程序能够记录于例如磁带、软盘等磁盘、DVD-ROM、DVD-RAM、CD-ROM、CD-R、MO、PD等光记录介质,闪存类记录介质等计算机可读取的各种记录介质,也存在以该记录介质的形态生产、转让等情况,也存在以程序的形态经由包括因特网的有线、无线各种网络、广播、电通信线路、卫星通信等传送、供给的情况。

<变形例>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考虑以下那样的变形例。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向片材S中的面(未形成调色剂图像的面)Sa照射来自传感器44的激光来测量片材表面移动速度,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向片材S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图像的面)照射激光来测量片材表面移动速度。在这种情况下下,以向片材S的表面中的未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区域照射激光的方式决定传感器44的配置位置。

(2)另外,将激光向片材S的面Sa的照射位置(片材表面移动速 度的测量位置)Sp设为从比定影位置45靠近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且从定影位置45的片材输送方向中央的位置分离距离La的位置,但并不限于此。

优选照射位置Sp是在输送路P上比二次转印位置261靠近片材输送方向下游侧且比定影位置45靠近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范围内的位置,而且在该范围内,优选将在照射到片材S的面Sa的激光的来自该面Sa的反射光不会被加压辊42(定影部件)遮光的位置上在片材输送方向上与定影位置45最近的位置设为照射位置Sp。

另外,在片材S作用张力的情况下,也能够例如将比定影位置45靠近片材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设为照射位置Sp,或将比二次转印位置261靠近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设为照射位置Sp。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测量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测量单元,使用利用散斑图案的传感器44、利用多普勒效应的传感器444等,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也能够使用如下的传感器等:由二维传感器检测在将从LED光源发出的光束向片材S照射时因片材S的面Sa的微小的凹凸而产生的反射光的阴影图案,并基于因阴影图案的变化而产生的受光量的变化来测量片材表面移动速度。

也能够使用如下的传感器:包括利用上述的散斑图案、阴影图案的测量方法,基于照射到输送中的片材S的面Sa的光束的从该面Sa的反射光的受光量的变化速度能够以非接触方式测量片材S的表面移动速度。

并且,只要是能够以非接触方式测量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方法即可,也可以使用其它方式的传感器等。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从卷纸33供给的长条状的片材S(连续纸)通过的情况下的构成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在输送中的片材S跨越二次转印辊26和定影辊41的期间换言之跨越二次转印位置261和定影位置45之间被输送的构成一般能够应用,例如也能够应用于使A3尺寸等规定尺寸的片材(切割纸)通过的构成的打印机。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通过控制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以满足带圆周速度Vb<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上限速度Vs的关系,从而使输送中的片材S中的被中间转印带21和二次转印辊26在二次转印位置261夹持输送的部分和被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在定影位置45夹持输送的部分之间的片材部分Sd作用张力来防止转印偏差和片材的折皱的构成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在使用切割纸的情况下,若根据定影部的构成特别是定影辊41的加热温度、定影辊41与加压辊42的压力的大小等,对切割纸的片材部分Sd施加张力,则在与折皱的产生相比,因张力的拉伸力而容易产生二次转印位置261上的转印偏差这样的装置中,如上述那样进行代替张力而使切割纸的片材部分Sd形成较少的松弛(弯曲)。

该弯曲的形成能够通过上述的弯曲量控制进行,若定影辊41的圆周速度因定影辊41的热膨胀而增加,满足带圆周速度Vb<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的关系的时间连续,则有可能弯曲量立即减少,在切割纸的片材部分Sd作用张力而产生转印偏差。

因此,能够在将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的目标速度设为比带圆周速度Vb(系统速度)慢的速度Vs1、比带圆周速度Vb快的速度Vs2,以弯曲量进入适正范围内的方式每隔固定时间交替地将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目标速度切换为Vs1和Vs2的弯曲量控制中采用如下的构成:利用传感器44对由定影辊41输送中的切割纸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V进行实测,并在目标速度为Vs1时,控制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以使实测值与目标速度Vs1一致,在目标速度为Vs2时,控制定影辊41的旋转速度以使实测值与目标速度Vs2一致。

由此,能够与定影辊41的热膨胀的有无没有关系地使切割纸的片材部分Sd形成适当的大小的弯曲。在使用长尺寸的连续纸的情况下也同样。此外,上述的目标速度Vs1、Vs2、固定时间根据装置构成预先通过实验等来决定。

另外,在存在不对片材部分Sd施加张力,也不设置弯曲换句话说以片材表面移动速度与带圆周速度Vb相等的方式控制的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预先将片材表面移动速度的目标速度Vt设定为与带圆周速 度Vb相等的值。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应用于中间转印方式的串联型彩色打印机的情况下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可以是能够以中间转印方式以外的方式执行彩色的图像形成的装置,也可以是能够只执行单色的图像形成的装置。

能够仅执行单色的图像形成的打印机直接将形成在一个感光体鼓(像担载体)上的图像在转印位置上转印至片材S上,所以不会产生颜色偏差,但起因于定影辊41的热膨胀,若由定影辊41输送中的片材S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与感光体鼓的圆周速度的速度差变大则有时导致转印偏差。因此,通过利用传感器44等对由定影辊41输送中的片材S的片材表面移动速度进行实测,从而即使定影辊41热膨胀,也能够防止向片材S的折皱的产生和转印偏差这两种情况的产生。

如果是这样与彩色、单色的图像形成没有关系地在通过感光体、中间转印体等像担载体和与像担载体在转印位置对置配置的转印部件之间的片材上转印该像担载体上的图像,由一对定影部件夹持输送转印后的片材并对片材上的图像进行热定影的图像形成装置,则能够应用于例如复印机、传真装置、MFP(Multiple Function Peripheral:多功能数码复合一体机)等。

另外,作为转印部件,并不限于与像担载体的周面接触的二次转印辊26,也能够为非接触的转印充电器等。在这种情况下,在转印位置靠近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且转印位置的附近的位置配置与上述不同的输送辊对,通过该输送辊对将片材S供给至转印位置。

并且,将定影辊41设为驱动侧、将加压辊42设为从动侧,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将加压辊42设为驱动侧、将定影辊41设为从动侧。在这种情况下,对旋转驱动加压辊42的加压马达进行旋转控制。

另外,对作为夹持输送片材S的一对定影部件而将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双方作为旋转部件的构成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夹持输送片材S的部件即可,能够将至少一个定影部件作为旋转部件。例如也能够应用于一方是定影辊或者定影带等的旋转部件而另一 方是被该旋转部件和定影位置45压接的橡胶制的定影垫等固定部件。

另外,也可以分别尽可能地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变形例的内容。

本发明能够广泛应用于将像担载体上的图像转印于片材上的图像形成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