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片以及具有该光学片的显示装置和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9066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本案是分案申请,其母案为于2012年8月8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1280066300.9的题为“光学片以及具有该光学片的显示装置和发光装置”的专利申请。

实施例涉及光学片以及具有该光学片的显示装置和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诸如lcd(液晶显示器)、pda(等离子体显示板)或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平面显示装置不断发展,代替了传统的crt(阴极射线管)。

在它们之中,lcd包括液晶显示面板,该液晶显示面板具有薄膜晶体管基板、滤色片基板和注入到薄膜晶体管基板与滤色片基板之间的液晶。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是非自发光装置,在薄膜晶体管基板下面设置了背光装置来提供光照。从背光装置发出的光的透射比根据液晶的排布状态来调整。

根据光源的位置将背光装置分类为边缘照明型背光装置和直接照明型背光装置。根据边缘照明型背光装置,光源位于导光板的一个侧面。

随着lcd的尺寸变大,研发出了直接照明型背光装置。根据直接照明型背光装置,至少一个光源位于液晶显示面板的下面来提供覆盖整个液晶显示面板区域的光。

当与边缘照明型背光装置相比时,直接照明型背光装置能使用许多个光源,因此可以获得更高的亮度。相比之下,为了保证亮度的均匀性,直接照明型背光装置的厚度一定大于边缘照明型背光装置的厚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发出蓝色光的蓝光led前面设置了一个具有多个量子点的量子点棒,量子点可以将蓝色光转换成红色光或绿色光。因此,当蓝色光照射到量子点棒上时,蓝色光、红色光和绿色光被混合,并且混合后的光入射到导光板中,从而产生白色光。

如果将白色光通过使用量子点棒供应到导光板中,就可以实现高显色复现。

该背光装置可以包括:fpcb(柔性印刷电路板),其设置在蓝光led的一个边来为led提供信号和能量,以及一个形成于fpcb下表面下的接合部件。

该显示装置已经被广泛使用,其能够通过使用在从蓝色led发射蓝光时通过量子点棒供应到导光板的白光来显示各种图像。

使用这种量子点的显示装置被韩国未审查专利公开no.10-2011-006810公开。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实施例提供一种表现出高亮度和优越的颜色复现性的光学片,以及使用这种光学片的显示装置和发光装置。

技术方案

根据实施例的光学部件包括:光转换层,所述光转换层包括多个光转换微粒;以及位于所述光转换层下的光扩散层,所述光扩散层包括多个光路转换微粒。

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光源;光转换部件,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入射到所述光转换部件中;以及显示面板,来自所述光转换部件的光入射到所述显示面板中,其中,所述光转换部件包括:光转换层,包括多个光转换微粒以转换从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的波长;以及光扩散层,在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光路上位于所述光转换层之前,并且所述光扩散层包括多个光路转换微粒。

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光源;光学部件,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入射到所述光学部件中;在所述光学部件上的光转换部件;以及在所述光转换部件上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光转换部件包括朝向所述光学部件突出的多个突起。

有益效果

根据实施例的光学部件和显示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光转换层之下的光扩散层。因此,从光源发出的光可以通过光转换层均匀地分布。也就是说,可以将亮度均匀性改善的光入射到光转换层中。

因此,光转换层可以转换亮度均匀性改善的光,因此可以提高光转换效率。

此外,光扩散层包括光路转换微粒。此外,所述光扩散层包括分别与光路转换微粒对应的突起。所述突起向下突出。

特别地,所述突起可以与所述光学部件(例如,设置于所述突起之下的导光板)直接接触。由于有突起,可以在所述光转换部件与所述导光板之间均匀地形成接触区域。

因此,由所述光转换部件和所述导光板之间的部分接触导致的亮度不均匀可以被所述突起消除。

因此,根据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部件和所述lcd可以最大化光转换层的转换效率,同时可以提高亮度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光转换片的透视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的a-a’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4和图5是示出多种类型的光转换片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光转换片与导光板相接触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光转换片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透视图;

图9是沿着图8中的c-c’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10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芯片的截面图;

图11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芯片的截面图;以及

图12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中,应当理解,当基板、框架、片、层或图案被称为在另一个基板、另一个框架、另一个片、另一个层或另一个图案“上”或“下”时,它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在另一个基板、另一个框架、另一个片、另一个层或另一个图案上,或者还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中间层。已经参照附图描述了层的这种位置。为了清楚的目的,可以夸大、省略或者示意性地示出附图中的每一个层的厚度和大小。此外,元件的大小并非完全反映实际大小。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光转换片的透视图,图3是沿着图2中的a-a’线截取的截面图,图4和图5是示出多种类型的光转换片的截面图,图6是示出光转换片与导光板相接触的截面图,以及图7是示出了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光转换片的截面图。

参见图1至图7,根据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lcd)包括背光装置10和液晶显示面板20。

背光装置10向液晶显示面板20提供光。背光装置10用作面光源,使得可以向液晶显示面板20的下表面均匀地提供光。

背光装置10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20之下。背光装置10包括底盖100、导光板200、反射片300、多个发光二极管400、印刷电路板401和多个光学片500。

底盖100的上部打开。底盖100中收纳导光板200、发光二极管400、印刷电路板401、反射片300和光学片500。

导光板200位于底盖100中,并且布置在反射片300中。导光板200通过全反射、折射和散射从发光二极管400入射到其中的光来向上引导。

反射片300设置在导光板200之下。更具体地,反射片300位于导光板200和底盖100的底表面之间。当光从导光板200的底表面向下输出时,反射片300将光向上反射。

发光二极管400用作产生光的光源。发光二极管400设置在导光板200的一个侧面。从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通过导光板200的侧面入射到导光板200中。

发光二极管400可以包括产生蓝色光的蓝光发光二极管或产生uv光的uv发光二极管。具体地,发光二极管400可以发出波段为约430nm至约470nm的蓝色光,或者波段范围为约300nm至约400nm的uv光。

发光二极管400安装在印刷电路板401上。发光二极管400可以设置在印刷电路板401之下。通过印刷电路板401接收驱动信号来驱动发光二极管400。

印刷电路板401与发光二极管400电连接。印刷电路板401可以在其上安装发光二极管400。印刷电路板401设置在底盖100中。

光学片500设置在导光板200上。光学片500通过改变或增强从导光板200顶表面输出的光的光学性质来向液晶显示器面板20提供光。

光学片500可以包括光转换片501、第一棱镜片502以及第二棱镜片503。

光转换片501设置在导光板200上。具体地,光转换片501设置在导光板200和扩散片之间。光转换片501通过转换入射光线的波长来将光向上输出。

例如,如果发光二极管400为蓝光发光二极管,那么光转换片501将从导光板200向上输出的蓝色光转换成绿色光或红色光。具体地,光转换片501将一部分蓝色光转换成具有处于约520nm至约560nm范围内的波长的绿色光,并且将一部分蓝色光转换成具有处于630nm至约660nm范围内的波长的红色光。

此外,如果发光二极管400是uv发光二极管,光转换片501将从导光板200向上输出的uv光转换成蓝色光、绿色光和红色光。具体地,光转换片501将一部分uv光转换成具有处于约430nm至约470nm范围内的波长的蓝色光,一部分uv光转换成具有处于约520nm至约560nm范围内的波长的绿色光,并且将一部分uv光转换成具有处于约630nm至约660nm范围内的波长的红色光。

因此,可以通过使未被转换的光通过光转换片501,使其被光转换片501转换来产生白色光。具体地,通过将蓝色光、绿色光和红色光组合来将白色光入射到液晶面板200中。

也就是说,光转换片501是一种转换入射光性质的光转换部件。具体地,光转换片501是一种转换入射光性质的光学元件。光转换片501是一种转换入射光波长的波长转换元件。

如图2和图3所示出,光转换片501包括下基板510、上基板520、光转换层530和光扩散层540。

下基板510设置在光转换层530之下。下基板510是透明的,柔性的。下基板510可以附接到光转换层530的底表面。

例如,例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透明聚合物可以被用作下基板510的材料。

上基板520设置在光转换层530上。上基板520可以是透明的,柔性的。上基板520可以附接到光转换层530的顶表面。

上基板520可以包括例如pet的透明聚合物。

光转换层530插设在下基板510和上基板520之间。下基板510和上基板520支撑光转换层530。下基板510和上基板520保护光转换层530不受外部物理冲击。

此外,下基板510和上基板520具有低透氧性和低透湿性。因此,下基板510和上基板520可以保护光转换层530不受外部的氧气和/或湿气的化学渗透。

光转换层530插设在下基板510和上基板520之间。光转换层530可以附接到下基板510的顶表面和上基板520的底表面。

光转换层530包括多个光转换微粒531和第一宿主层532。

光转换微粒531设置在下基板510和上基板520之间。具体地,光转换微粒531均匀地分布在第一宿主层532中,并且第一宿主层532插设在下基板510和上基板520之间。

光转换微粒531转换从发光二极管400发出的光的波长。具体地,光转换微粒531接收从发光二极管400发出的光来转换入射光的波长。例如,光转换微粒531可以将从发光二极管400发出的蓝色光转换成绿色光和红色光。也就是说,一部分光转换微粒531可以将蓝色光转换成具有处于约520nm至约560nm范围内的波长的绿色光,并且一部分光转换微粒531可以将蓝色光转换成具有处于约630nm至约660nm的范围内的波长的红色光。

此外,光转换微粒531可以将发光二极管400发出的uv光转换成蓝色光、绿色光和红色光。也就是说,一部分光转换微粒531可以将uv光转换成具有处于约430nm至约470nm的范围内的波长的绿色光,一部分光转换微粒531可以将uv光转换成具有处于约520nm至约560nm的范围内的波长的绿色光,并且一部分光转换微粒531可以将uv光转换成具有处于约630nm至约660nm的范围内的波长的红色光。

也就是说,如果发光二极管400是发出蓝色光的蓝光发光二极管,可以使用能将蓝色光转换为绿色光和红色光的光转换微粒531。此外,如果发光二极管是发出uv光的uv发光二极管,可以使用能将uv光转换为蓝色光、绿色光和红色光的光转换微粒531。

光转换微粒531可以被制备为量子点(qd)。量子点可以包括纳米晶体核和包围纳米晶体核的纳米晶体壳。此外,量子点可以包括键合到纳米晶体壳的有机配位体。进一步地,量子点可以包括包围纳米晶体壳的有机涂层。

纳米晶体壳可以制备为至少两层。纳米晶体壳形成在纳米晶体核的表面。通过使用纳米晶体壳形成壳层,量子点使入射到纳米晶体核中的光的波长变长。因此,可以提高发光效率。

量子点可以包括ii族化合物半导体、iii族化合物半导体、v族化合物半导体和vi族化合物半导体中的至少一种。更具体地,纳米晶体核可以包括cdse、ingap、cdte、cds、znse、znte、zns、hgte或hgs。此外,纳米晶体壳可以包括cuzns、cdse、cdte、cds、znse、znte、zns、hgte或hgs。量子点可以具有约1nm至约10nm的直径。

可以根据量子点的大小来调节从量子点发出的光的波长。有机配位体可以包括吡啶、巯基乙醇、硫醇、磷化氢和氧化膦。在合成工艺之后,有机配位体使不稳定的量子点稳定下来。可以在价带处形成悬挂键,并且量子点会由于这些悬挂键而不稳定。然而,由于有机配位体的一端为非键合状态(non-bonding),有机配位体的该一端与悬挂键键合,从而使量子点稳定化。

特别地,如果量子点的大小小于包括被光和电流激化的电子和空穴的激子的波尔半径,将会出现量子局限效应,使得量子点具有离散的能级。因此,能带隙的大小被改变。此外,电荷被局限在量子点中,因此可以提高发光效率。

不同于普通的荧光颜料,量子点的荧光波长可以根据微粒的大小改变。具体地,当微粒的大小变小时,该荧光具有更短的波长,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微粒的大小产生具有可见光波段的荧光。此外,量子点表现出比普通荧光材料高出100倍到1000倍的消光系数,并且与普通荧光材料相比具有更优越的量子产率,因此可以产生强荧光。

量子点可以通过化学湿法合成。化学湿法是通过将前体物质浸入到有机溶剂中来生长微粒。根据化学湿法,可以合成出量子点。

第一宿主层532包围光转换微粒531。也就是说,光转换微粒531均匀地分布在第一宿主层532中。第一宿主层可以包括聚合物。第一宿主层532是透明的。也就是说,第一宿主层532可以包括透明的聚合物。

第一宿主层532设置在下基板510和上基板520之间。第一宿主层532可以附接到下基板510的顶表面,并且附接到上基板520的底表面。

光扩散层540设置在下基板510之下。光扩散层540设置在下基板510的底表面上。更具体地,光扩散层540可以附接到下基板510的底表面。光扩散层540可以涂覆在下基板510的整个表面上。

光扩散层540可以改变入射光线的路径。具体地,光扩散层540可以随机地改变入射光的路径。因此,光扩散层540可以提高入射光的亮度均匀性。光扩散层540将从导光板200入射到光扩散层540中的光,输出到光扩散层540中。

此外,光扩散层540可以用作保护层。也就是说,光扩散层540连通下基板510可以防止光转换层530被氧气/湿气渗透。

光扩散层540可以具有约5μm至约100μm范围内的厚度。光扩散层540包括第二宿主层541和光路转换微粒542。

第二宿主层541包围光路转换微粒542。光路转换微粒542可以均匀地分布在第二宿主层541中。

第二宿主层541设置在下基板510的底表面上。第二宿主层541涂布在下基板510的底表面上。具体地,第二宿主层541附接到整个下基板510的整个底表面上。

第二宿主层541是透明的。第二宿主层541具有约5μm至约100μm范围内的厚度t1。第二宿主层541包括透明的聚合物。具体地,第二宿主层541可以包括环氧树脂或硅树脂。也就是说,第一宿主层541是由树脂构成的树脂层。

光路转换微粒542设置在第二宿主层541上。光路转换微粒542均匀地分布在第二宿主层541中。光路转换微粒542可以设置在下基板510的整个底表面上。

光路转换微粒542可以是透明的。光路转换微粒542可以具有与第二宿主层541的折射率不同的折射率。例如,光路转换微粒542可以具有大于第二宿主层541的折射率的折射率。具体地,第二宿主层542的折射率在约1.2至约1.6的范围内并且光路转换微粒542的折射率在约1.3至约2.1的范围内。光路转换微粒542和第二宿主层541之间的折射率之差处于约0.05至约0.8的范围内。

光路转换微粒542可以包括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丁酯(pbma)、硅石、勃姆石、聚苯乙烯或氧化钛。

光路转换微粒542可以是球形、多边形或柱形。具体地,可以以微珠的形式制备光路转换微粒542。

光路转换微粒542的直径r可以小于第二宿主层541的厚度t1。例如,第二宿主层541的厚度t1为光路转换微粒542的直径r的1.1倍。具体地,第二宿主层541的厚度t1是光路转换微粒542的直径r的1.1倍到20倍。

参见图4,光路转换微粒542的直径r可以与第二宿主层541的厚度t2相似。光路转换微粒542的直径r可以与第二宿主层541的厚度t2对应。光路转换微粒542的直径r可以基本上等于第二宿主层541的厚度t2。例如,第二宿主层541的厚度t2是光路转换微粒542的直径的约0.9至约1.1倍大。

因此,细小的突起543可以在第二宿主层541中与光路转换微粒542对应地形成。第二宿主层541的厚度可以根据形成第二宿主层541的树脂组合物的比例来决定。此外,第二宿主层541的厚度t2可以随着树脂组合物的粘度而变化。

第二宿主层541的厚度t2可以处于约5μm至约7μm的范围内。此外,光路转换微粒542的直径r可以处于约5μm至约7μm的范围内。

参见图5,光路转换微粒542的直径r可以大于第二宿主层541的厚度t3。也就是说,第二宿主层541的厚度t3可以明显小于光路转换微粒542的直径r。例如,第二宿主层541的厚度t3可小于9/10倍的光路转换微粒542的直径r。具体地,第二宿主层541的厚度t3可以处于光路转换微粒542的直径r的约6/10倍至约8/10倍的范围内。

因此,突起543在第二宿主层541中与光路转换微粒542对应地形成。第二宿主层541的厚度t3可以根据形成光路转换微粒542和第二宿主层541的树脂组合物的比例来决定。此外,第二宿主层541的厚度t3可以根据树脂组合物的粘度而变化。

例如,第二宿主层541可以具有约5μm或5μm以下的厚度t3。具体地,第二宿主层541可以具有约1.5μm至约4μm的范围内的厚度t3。

如图6所示,突起543可以与导光板200的顶表面直接接触。光转换片501的底表面可以通过突起543与导光板200的顶表面均匀地接触。此外,光转换片501与导光板200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被突起543减小。特别地,突起543可以防止光转换片501与导光板200部分地接触。

因此,根据实施例的光转换片501和lcd可以具有改善了的亮度均匀性。

参见图7,下基板510可以省略。也就是说,光扩散层540可以与光转换层530直接接触。具体地,第二宿主层541可以与光扩散层540直接接触。更具体地,第一宿主层532可以与第二宿主层541直接接触。

也就是说,光扩散层540可以改善亮度均匀性,同时密封光转换层530。此外,由于下基板510被省略,光转换层501可以具有薄的厚度。

第一棱镜片502设置在扩散片502上。第二棱镜片503设置在第一棱镜片502上。第一棱镜片502和第二棱镜片503可以改善穿过其中的光的直线度。

液晶面板20设置在光学片500上。此外,液晶面板20设置在导光板上。液晶面板20被导光板引导。

液晶面板20通过调整通过液晶显示面板20的光的强度来显示图像。具体地,液晶面板20是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液晶面板20利用从背光装置10中发出的光来显示图像。液晶面板20包括tft基板21、滤色片基板22和插设在这两个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此外,液晶面板20包括偏振滤光器。

以下,将对tft基板21和滤色片基板22详细描述,虽然它们没在附图中详细地示出。tft基板21包括多个栅极线和与该等栅极线交叉的多个数据线来限定像素,并且薄膜晶体管(tft)设置在每一个交叉点使得薄膜晶体管tft可以一一对应地连接到像素的像素电极。滤色片基板22包括:与像素对应的具有r、g和b颜色的滤色片;覆盖栅极线的黑矩阵;数据线;以及在滤色片范围内的数据线薄膜晶体管,以及覆盖以上元件的共电极。

驱动pcb25设置在液晶面板20的外围区域以向栅极线和数据线提供驱动信号。

驱动pcb25通过cof(薄膜覆晶)24电连接到液晶面板20。可以用tcp(带载封装)替代cof24。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例的lcd包括布置在光转换层530下的光扩散层540。因此,从发光二极管400发出的光可以通过光转换层530均匀地分布。也就是说,入射到光转换层530中的光的可以具有改善了的亮度均匀性。

因此,光转换层530可以转换具有改善了亮度均匀性的光线,所以可以提高光的转换效率。也就是说,从导光板200输出的光不会在光转换层530上局部地集中,而是可以均匀地入射到光转换层530中。因此,可以最大化光转换层530的光转换性能。

由于光转换层520可以提高光的亮度均匀性,根据实施例的lcd不需要额外的扩散片。也就是说,根据实施例的lcd可以具有薄的结构。

此外,光扩散层540包括光路转换微粒542。进一步地,光扩散层540包括与光路转换微粒542对应的突起543。突起542可以向下突出。

特别地,突起543可以与设置在突起543之下的导光板200直接接触。由于有突起543,在光转换片501和导光板200之间可以形成均匀接触区域。

因此,突起543可以防止由于光转换片501和导光板200之间的局部接触引起的亮度不均匀。

因此,根据实施例的lcd可以最大化光转换层530的光转换效率并同时改善亮度均匀性。

以下,将参照附图8至图11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发光装置。

图8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发光装置封装体的透视图,图9是沿着图8中的c-c’线截取的截面图,图10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芯片的截面图,以及图11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芯片的截面图。在对根据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描述中,以上关于光转换片的描述将通过引用被并入于此。也就是说,除了修改的部分外,以上关于光转换片的描述基本上通过引用被并入于此。

参见图8至图11,根据实施例的发光装置封装体包括:主体810;多个引线电极821和822;发光部分830;填充部分840;多个光转换微粒850以及多个光路转换微粒884。

主体810中收纳发光部分830、填充部分840、光转换微粒850,并且支撑引线电极821和822。

主体810可能使用一种树脂形成,如ppa、陶瓷材料、液晶聚合物(lcp)、间规聚苯乙烯(sps)、聚苯醚(pps)和硅材料,但实施例不限于此。主体810可以通过注射模塑法一体形成或者可以通过层压多个层来形成。

主体810包括具有上部开口的腔c。可以通过图案化、冲压、切割或蚀刻主体810来形成腔c。此外,在形成主体810时,腔c可以通过使用具有与腔c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的金属模具来形成。

腔c可以具有杯形或凹容器的形状。此外,腔c可以具有圆形、多边形或者随机形状的表面,但实施例不限于此。

考虑到发光装置封装体的光发散角,腔c的内壁可以与腔c的底面垂直或倾斜。

主体810可以包括基座部分811和收纳部分812。

基座部分811支撑收纳部分812。此外,基座部分811支撑引线电极821和引线电极822。例如,基座部分811可以具有长方体的形状。

收纳部分812设置在基座部分811上。腔c由收纳部分812限定。也就是说,腔c是形成于收纳部分812中的凹槽。收纳部分812包围腔c。当从上部看时,收纳部分812可以具有闭环的形状。例如,收纳部分812可以具有包围腔c的壁形状。

收纳部分812包括顶表面、外表面和内表面。内表面是倾斜面,相对于顶表面倾斜。

引线电极821和引线电极822可以以引线框架实现,但实施例不限于此。

引线电极821和引线电极822设置在主体810中,并且安装在腔c的底表面上,同时彼此电隔离。引线电极821和引线电极822的外部部分露出主体810之外。

引线电极821和引线电极822的末端部分设置在腔c的一个侧面或另一个侧面上。

引线电极821和引线电极822可以被制备为引线框架,可以在注射模塑主体810时形成引线框架。例如,引线电极821和引线电极822包括第一引线电极821和第二引线电极822。

第一引线电极821与第二引线电极822间隔开。此外,第一引线电极821和第二引线电极822电连接到发光部分830。

发光部分830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芯片。例如,发光部分830可以包括蓝光发光二极管芯片或uv光发光二极管芯片。

发光部分830可以是侧面型(lateraltype)发光二极管芯片或直立型(verticaltype)发光二极管芯片。如图11所示,发光部分830可以包括导电基板831、光反射层832、第一导电半导体层833、第二导电半导体层834、有源层835以及第二电极836。

导电基板831由导体组成。导电基板831支撑光反射层832、第一导电半导体层833、第二导电半导体层834、有源层835和第二电极836。

导电基板831通过光反射层832与第一导电半导体层833连接。也就是说,导电基板831用作向第一导电半导体层833提供电信号的第一电极。

光反射层832设置在导电基板831上。光反射层832以向上的方向反射从有源层835发出的光。此外,光反射层832是导电层。因此,光反射层832将导电基板831连接到第一导电半导体层833。光反射层832可以用金属形成,例如ag或al。

第一导电半导体层833形成于光反射层832上。第一导电半导体层833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第一导电半导体层833为n型gan层。例如,第一导电半导体层833是n型gan层。

第二导电半导体层834形成于第一导电半导体层833上。第二导电半导体层834是p型半导体层,与第一导电半导体层833相对。例如,第二导电半导体层834为p型gan层。

有源层835插设在第一导电半导体层833和第二导电半导体层834之间。有源层835可以具有单量子井结构或多量子井结构。有源层835可以具有ingan井层和algan阻挡层或ingan井层和gan阻挡层的周期性。用于有源层835的发光物质根据所光出的光的波长而变化,如蓝光波长、红光波长和绿光波长。

第二电极836形成于第二导电半导体层834上。第二电极836与第二导电半导体层834连接。

同时,发光部分830可以是侧面型led。需要一个额外的导线来将侧面型led连接到第一引线电极821。

发光部分830通过突块连接到第一引线电极821上并且通过导线连接到第二引线电极822。特别地,发光部分830可以直接形成于第一引线电极821上。

除了以上所述外,发光部分830可以通过引线接合法、晶片接合法或倒装接合法连接到第一引线电极821和第二引线电极822,但实施例不限于此。

填充部分840形成在腔c中。填充部分840是透明的。填充部分840可以包括例如硅或环氧基树脂的材料,或者具有折射率为2或2以下的材料。填充部分840覆盖发光部分830。填充部分840可以与发光部分830直接接触。

反射层可以形成在腔c的内壁上。反射层可以包括具有高反射性的材料,例如白色感光型阻焊剂(psr)油墨、ag或al。

如图9和图10所示,光转换部件880以薄片的形式形成在填充部分840的表面上。也就是说,以层状结构形成。具体地,包括宿主层881和光转换微粒882的溶液在没有除去溶剂的状态下被涂布在填充部分840上,然后溶剂蒸发。因此,光转换部件880形成为层状结构。

光转换部件880与以上所描述的光转换片基本上相同。也就是说,光转换部件880包括:光转换层,包括多个光转换微粒以转换从光源发出的光的波长;以及光扩散层,在起于光源的光路上设置在光转换层之前,并且光扩散层包括多个光路转换微粒。光转换部件880可以包括朝向光学部件突出的多个突起。

也就是说,光转换部件包括光转换层,光转换层具有第一宿主层881和分布在第一宿主层中的多个光转换微粒882、第二宿主层883和分布在第二宿主层中的多个光路转换微粒884。

根据前述实施例的光转换部件可以被应用到根据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光转换部件880上,因此将会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光转换微粒882可以将从发光部分830发出的蓝色光转换成绿色光。具体地,光转换微粒882可以将从发光部分830发出的蓝色光转换成波段处于约500nm至约599nm的光。

此外,光转换微粒882可以将从发光部分830发出的蓝色光转换成绿色光。具体地,光转换微粒882可以将从发光部分830发出的蓝色光转换成波段处于约600nm至约700nm的光。

进一步地,当发光部分830发出uv光时,光转换微粒882可以将辐射的uv光转换成蓝色光。

也就是说,光转换微粒882接收从发光部分830发出的光并且转换该光的波长。如前所述,光转换微粒882可以将入射的蓝色光转换成绿色光和红色光。

此外,光转换微粒882可以将从发光部分830发出的uv光转换为蓝色光、绿色光和红色光。

因此,可以由被光转换微粒882转换了的光和没有被光转换微粒882转换了的光产生白色光。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结合蓝色光、绿色光和红色光来发出白色光。

以下,参照图12对根据实施例的发光装置进行描述。

图12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透视图。参见图12,发光装置900包括:壳体910;安装在壳体910中的发光模块930;以及安装在壳体910中的用于从外部电源接收能量的连接端子920。

优选地,壳体910包括具有优越的散热性质的材料。例如,壳体910包括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

发光模块930可以包括基板932和根据实施例的发光装置封装体931。发光装置封装体931安装在基板932上。发光装置封装体931彼此间隔开或者以矩阵的形式布置。发光装置封装体931可以主要包含以上参照图8至图11所述的发光装置。

发光装置封装体可以包括光转换部件,光转换部件包括:具有多个光转换微粒的光转换层以转换从光源发出的光的波长;以及在起于光源的光路上设置在光转换层之前的光扩散层,并且光扩散层包括多个光路转换微粒。此外,发光装置封装体可以包括具有多个突起的光学部件。

也就是说,光转换部件包括光转换层,该光转换层具有第一宿主层881和分布在第一宿主层中的多个光转换微粒882,以及第二宿主层883和分布在第二宿主层中的多个光路转换微粒884。

基板932包括印刷有电路图案的绝缘部件。例如,基板932包括pcb(印刷电路板)、mc(金属核)pcb、fpcb(柔性pcb)、陶瓷pcb或fr-4基板。

此外,基板932可以包括有效地反射光的材料。可以在基板932的表面上形成涂层。此时,涂层具有白色或银色以有效地反射光。

至少一个发光装置封装体931被安装在基板932上。每一个发光装置封装体93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led(发光二极管)芯片。该led芯片可以包括发出具有红色光、绿色光、蓝色光或白色光的可见光波段的光的led或发出uv光的uv光led。

发光模块930的发光装置封装体931可以以各种方式组合来提供各种颜色和亮度。例如,可以组合白光led、红光led和绿光led来得到高显色指数(cri)。

连接端子920电连接到发光模块930以向发光模块930提供能量。连接端子920具有与外部电源螺旋耦合的插座形状,但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连接端子920可以制备为插入到外部电源的销钉的形式,或者通过导线连接到外部电源。

也就是说,以上所述的光学部件和发光装置可以被应用到照明装置中。

在本说明书中对于“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实施例”等的任何引用表示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本说明书中不同位置出现的这种短语并不一定全部指相同的实施例。另外,当结合任何实施例描述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时,所主张的是,结合这些实施例的其它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范围内。

尽管参照本发明的多个说明性实施例描述了实施例,但应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理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多种其他修改和实施例。更具体地讲,在本公开、附图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能够在所讨论的主组合配置的组成部分和/或配置上进行多种变型和修改。除在组成部分和/或配置进行变型和修改之外,替代使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也是显见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