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备该背光装置的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30880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背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备该背光装置的显示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享有于2015年11月1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225770号和于2016年6月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115287号的优先权权益,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在此叙述的实施方式涉及背光装置、具备该背光装置的显示装置以及背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智能手机、个人助理设备(PAD)、平板电脑、汽车导航系统等的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已被广泛地应用。通常,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以及以重叠的方式配置于该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且用于照明液晶显示面板的面状照明装置(背光装置)。作为面状照明装置,例如,背光单元具有反射层、导光板(光导)、光学片、作为光源的LED以及矩形框状的模架。反射层、导光板、光学片以彼此重叠的方式层叠配置,配置在模架内。由此,反射层、导光板、光学片的周缘部通过模架保持以及定位。

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随着显示区域的大型化,因此不断要求更进一步地使边框更窄及更薄。但是,模架的宽度、厚度等的尺寸正在接近能够通过射出成型而形成的极限尺寸。



技术实现要素:

通常,根据一实施方式,背光装置包括框状的框架,利用片材而形成;第一粘接剂层,设于所述框架的一面;反射片,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剂层而粘贴于所述框架;光学部件,在所述框架内载置于所述反射片上;以及光源,配置在所述框架内,用于将光射入所述光学部件,在所述框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框架的宽度与所述第一粘接剂层的宽度一致,并且至少所述框架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粘接剂层的外表面以齐平的方式排列。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侧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3是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1的线A-A的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5是沿着图1的线B-B的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6是概略性地示出背光装置的制造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示出背光装置的制造工序中片基材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在所述制造工序中,在片基材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分别形成粘接剂层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在所述制造工序中,打孔框架的内窗(内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在所述制造工序中,将反射片粘贴于一方的粘接剂层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在所述制造工序中,通过打孔形成外形的背光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概略性地示出背光装置的制造装置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示出具备通过上述另一个例子的制造装置制造的背光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5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的制造工序中,在片基材的第一面及第二面分别形成粘接剂层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在所述制造工序中,打孔框架的内窗(内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在所述制造工序中,将反射片粘贴于一方的粘接剂层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在所述制造工序中,形成用于卸下FPC的凹部的层叠体以及光导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示出在所述制造工序中,在框架的内孔安装有光导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在所述制造工序中,将框架及光导单元以重叠的方式粘贴光学片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在所述制造工序中,将粘接剂层粘贴于所述光学片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在所述制造工序中,通过打孔形成外形的背光装置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24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5是沿着图24的线C-C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对多种实施方式进行叙述。

此外,公开仅为一个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中容易想到的保持发明的主旨的适当变更当然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附图为了更明确地说明,与实际的方式相比,存在示意性表示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的情况,但仅为一个例子而不限定本发明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附图中,关于已出现过的图中和上述相同的成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地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以及图2是分别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侧以及背面侧的立体图,图3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液晶显示装置10能够组装到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终端、手机、笔记本型PC、便携式游戏机、电子词典、电视装置以及汽车导航系统等的各种电子设备中而进行使用。

如图1至图3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包括:有源矩阵型的平板状的液晶显示面板12、与液晶显示面板12的作为一个平板面的显示面12a以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且覆盖整个该显示面的透明的覆盖件14、以及与液晶显示面板12的作为另一个平板面的背面侧相对配置的背光单元(背光装置)20。

图4是沿着图1的线A-A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图5是沿着图1的线B-B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如图3至图5所示,液晶显示面板12具备矩形平板状的第一基板SUB1、与第一基板SUB1相对配置的矩形平板状的第二基板SUB2、以及设置在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的液晶层LQ。第二基板SUB2的周缘部通过片材SE贴合于第一基板SUB1。偏光板PL1粘贴于第二基板SUB2的表面,形成液晶显示面板12的显示面12a。在第一基板SUB1的表面(液晶显示面板12的背面)粘贴有偏光板PL2。在通过A-A截面观察的情况下,偏光板PL2具有比第一基板SUB1的外形尺寸稍大的尺寸,并且其端部相比第一基板SUB1的端部更向外侧突出。另外,在通过B-B截面观察的情况下,偏光板PL2的未设置后述的光源的侧的端部比第一基板SUB1向外部突出。

在液晶显示面板12中,在俯视观察显示面12a的状态下设置矩形形状的显示区域(有源区域)DA,在该显示区域DA显示图像。另外,在该显示区域DA的周缘设置有矩形框状的边框区域ED。液晶显示面板12是具备透过显示功能的透射型,所述透过显示功能是通过使来自背光单元20的光选择性地透过显示区域DA来显示图像。作为显示模式,液晶显示面板12可以主要具有对应于利用与基板主面大致平行的电场的横电场模式的构成,也可以主要具有对应于利用与基板主面大致垂直的电场的纵电场模式的构成。

在图示的例子中,柔性印刷电路基板(FPC)22接合于第一基板SUB1的短边侧的端部,从液晶显示面板12延伸至外部。在FPC22安装有驱动IC芯片21等的半导体元件来作为供给驱动液晶显示面板12所需的信号的信号供给源。

如图1至图5所示,覆盖件14例如通过玻璃板或丙烯酸类的透明树脂等来以矩形平板状形成。覆盖件14具有比液晶显示面板12的尺寸(宽度、长度)大的宽度及长度。由此,覆盖件14具有俯视观察下比液晶显示面板12大的面积。覆盖件14的下表面(背面)例如通过透明的粘接剂AD粘贴于液晶显示面板12的显示面12a,并在整个面覆盖液晶显示面板12的显示面12a。覆盖件14的周缘部比液晶显示面板12的外边缘向外侧突出。覆盖件14的各长边与液晶显示面板12的长边具有预定的间隔且呈大致平行的状态。覆盖件14的各短边与液晶显示面板12的短边具有预定的间隔且呈大致平行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件14的长边和液晶显示面板12的长边之间的间隔、即覆盖件14的长边侧周缘部的宽度形成为比覆盖件14的短边与液晶显示面板12的短边之间的间隔、即覆盖件的短边侧周缘部的宽度小。

在覆盖件14的下表面(背面、液晶显示面板侧的面)形成框状的遮光层RS。在覆盖件14中,与显示区域DA相对的区域以外的区域通过遮光层RS遮光。遮光层RS可以形成在覆盖件14的上表面(外表面)。

如图3至图5所示,背光单元20包括粘贴于液晶显示面板12的背面的矩形框状的框架16、粘贴于该框架16的背面的反射片RE、配置在框架16内的多个光学部件以及供给入射到光学部件的光的光源单元30。

框架16由厚度T1为0.40mm(400μm)以下,例如由0.15mm~0.25mm(150μm~250μm)的片材构成。另外,框架16形成为比液晶显示面板12的外形稍大,并且比覆盖件14的外形小的外形尺寸(宽度、长度)。作为片材,能够使用树脂片、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的片,或者金属片、例如铝片。此外,此处使用的片材是包含厚度为100μm~300μm左右的薄片、厚度为比100μm薄的隔膜、薄膜等的片材。

如后所述,框架16通过对片材打孔加工而形成,并具有预定的尺寸。由此,框架16在整周形成相同的厚度T1,并且厚度方向(通过截面观察时的Z方向)没有凹凸。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16的厚度(片材的厚度)T1为0.188mm(188μm)或0.25mm(250μm)。框架16的厚度(片材的厚度)T1优选为0.100mm~0.300mm左右。

框架16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长边部16a、16b、以及彼此相对的一对短边部16c、16d。各长边部16a、16b的宽度W1形成为0.6mm(600μm)以下,例如0.4mm~0.5mm(400μm~500μm)。一方的短边部16c的宽度W2与宽度W1同样地形成0.6mm(600μm)以下,例如0.4mm~0.5mm(400μm~500μm)。另外,另一方的短边部16d的宽度W3与宽度W2同样地形成0.6mm(600μm)以下,例如0.4mm~0.5mm(400μm~500μm)。此外,另一方的短边部16d的W3也可以形成比W2宽度宽。另外,在该另一方的短边部16d的内侧边缘侧设置有多个凹部17。

在框架16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粘接剂层24a。另外,在框架16的表面形成有第二粘接剂层24b。第一粘接剂层24a的厚度T2形成为例如0.03mm~0.06mm(30μm~60μm)。设置在一对长边部16a、16b以及短边部16c的第二粘接剂层24b的厚度T3形成为0.03mm~0.06mm(30μm~60μm)。由此,除去短边部16d,框架16、第一粘接剂层24a以及第二粘接剂层24b的厚度的合计形成例如0.36mm~0.52mm(360μm~520μm)。

第一粘接剂层24a具有与长边部16a、16b的宽度W1相同的宽度。至少框架16的外表面(external surface)与第一粘接剂层24a的外表面(external surface)齐平(flush with)。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粘接剂层24a的内表面(internal surface)侧也与框架16的内表面(internal surface)齐平。或者,通过框架16的长边部16a、16b之间的间隔观察的情况下,长边部16a、16b间的内侧尺寸与设置在长边部16a、16b的第一粘接剂层24a间的内侧尺寸相等。同样地,长边部16a、16b间的外侧尺寸与设置在长边部16a、16b的第一粘接剂层24a间的外侧尺寸相等。即,关于长边部16a、16b和形成在其长边部的第一粘接剂层24a,不会形成任意一方比另一方宽度宽,从而这些的侧面连续性地相连。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16的短边部16c、16d中,第一粘接剂层24a具有与短边部16c、16d的宽度W2、W3相同的宽度。框架16的外表面及内表面与第一粘接剂层24a的外表面及内表面分别齐平(flush with)。或者,通过框架16的短边部16c、16d之间的间隔观察的情况下,短边部16c、16d间的内侧尺寸与设置在短边部16c、16d的第一粘接剂层24a间的内侧尺寸相等。同样地,短边部16c、16d间的外侧尺寸与设置在短边部16c、16d的第一粘接剂层24a间的外侧尺寸相等。

作为第一粘接剂层24a以及第二粘接剂层24b,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在基材的两面具有粘接剂层的双面胶带。由此,这些粘接剂层粘贴于框架。各粘接剂层的厚度通过变更各基材的厚度而能够更容易地调节。此外,作为粘接剂层,能够使用例如热熔胶粘接剂、环氧粘接剂、UV固化粘接剂等。使用这些粘接剂的情况下,粘接剂层涂敷于框架而形成。

在框架16的至少长边部16a、16b,第二粘接剂层24b具有与长边部16a、16b的宽度W1相同的宽度。至少框架16的外表面与第二粘接剂层24b的外表面齐平(flush with)。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粘接剂层24b的内表面侧也与框架16的内表面齐平(flush with)。或者,通过框架16的长边部16a、16b之间的间隔观察的情况下,长边部16a、16b间的内侧尺寸与设置在长边部16a的第二粘接剂层24b和设置在长边部16b的第二粘接剂层24b之间的内侧尺寸相等。同样地,长边部16a、16b的外侧尺寸与设置在长边部16a的第二粘接剂层24b和设置在长边部16b的第二粘接剂层24b的外侧尺寸相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16的短边部16c、16d中,第二粘接剂层24b具有于短边部16c、16d的宽度W2、W3相同的宽度。框架16的外表面及内表面与第二粘接剂层24a的外表面及内表面分别齐平(flush with)。或者,通过框架16的短边部16c、16d之间的间隔观察的情况下,短边部16c、16d间的内侧尺寸与设置在短边部16c、16d的第二粘接剂层24b间的内侧尺寸相等。同样地,短边部16c、16d间的外侧尺寸与设置在短边部16c、16d的第二粘接剂层24b间的外侧尺寸相等。

此外,框架16的短边部16c以及各长边部16a、16b上的第二粘接剂层24b形成为比光源侧的短边部16d上的第二粘接剂层24b厚,例如形成大约2倍的厚度。此时,能够将第一粘接剂层24a与相同厚度的粘接剂层两侧层叠之后的粘结剂层作为第二粘接剂层24b。另外,通过使光源侧的短边部16d上的第二粘接剂层24b比长边部16a、16b上的第二粘接剂层24b薄,从而形成用于通过光源单元30的印刷电路基板32的间隙。

反射片RE通过第一粘接剂层24a粘贴于框架16的下表面,覆盖框架16的下表面侧。反射片RE的膜厚形成为200μm以下,更优选为50μm~90μm。反射片RE的反射率为90%以上,更优选为95%以上。另外,反射片RE形成为具有与框架16的外侧尺寸相等大小的矩形形状。由此,反射片RE的外表面与框架16的外表面齐平。即,反射片RE与框架16不是任意一方相对于另一方突出的状态。

如图3至图5所示,背光单元20具有俯视观察下呈矩形形状的导光板LG以及重叠配置于导光板LG上的光学片OS来作为收纳于框架16内的光学部件。而且,背光单元20具备光源单元30,所述光源单元30沿着导光板LG的一侧面(入射面)而设置,并使光向该导光板LG入射。

导光板LG由透过性的树脂以极薄的矩形形状而形成,并呈正方体状。导光板LG包括作为出射面的第一主面S1、该第一主面S1的相反侧的第二主面S2以及连接第一主面S1与第二主面S2的入射面EF。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导光板LG的短边侧的一侧面作为入射面EF。导光板LG具有比框架16的内径尺寸稍小的尺寸(长度、宽度),并且,比液晶显示面板12的显示区域DA稍大的尺寸。导光板LG的厚度在与光源单元30相对的一侧面(入射面EF)侧的厚度最厚,作为与该一侧面相反一侧的另一侧面侧的厚度最薄。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该另一侧面的厚度为例如0.2mm~0.5mm(200μm~500μm)左右的厚度来作为导光板LG的厚度。

框架16的厚度T1形成比导光板LG的最薄的部分的厚度更薄。并且,导光板LG的板厚与光学片OS类的厚度的合计与框架16的厚度T1和第一粘接剂层24a及第二粘接剂层24b的厚度T2、T3的合计大致相等。即,导光板LG及光学片OS的厚度的合计形成为例如0.36mm~0.52mm(360μm~520μm)。而且,能够使用板厚为0.02mm(20μm)以下的极薄的导光板LG。在使第二主面S2与反射片RE相对的状态下,导光板LG与反射片RE以重叠的方式载置。入射面EF与短边部16d相对。导光板LG的另一侧面以分别隔开0.05mm~0.2mm(50μm~200μm)左右的微小间隙的方式与短边部16c、长边部16a、16b相对。

光学片OS具有光透过性,与导光板LG的第一主面S1以重叠的方式载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光学片OS,例如使用通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的合成树脂形成的扩散片OS1及棱镜片OS2。这些光学片OS在导光板LG的第一主面S1上依次重叠载置。各光学片OS以与导光板LG的宽度为相同宽度、且比导光板LG的长度稍短的长度形成,并且以比显示区域DA稍大的尺寸形成。光学片OS除了光源侧的边缘侧之外的三个边缘侧以隔开预定的间隙(0.1mm~0.5mm)的方式与框架16直接相对。并且,光学片OS与液晶显示面板12的背面隔开微小的间隙而相对。由此,光学片OS与整个显示区域DA相对。

如图3以及图5所示,光源单元30包括细长的带状的印刷电路基板(FPC)32和安装在该印刷电路基板32上的光源。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以预定的间隔排列作为点光源的发光二极管(LED)34的光源来作为光源。各LED34具有出光面34a、以及与出光面34a垂直的安装面34b。多个LED34沿着印刷电路基板32的长度方向(与框架16的短边部平行的方向)以彼此预定间隔的方式排列而设置。各LED34在安装面34b与印刷电路基板32相对的状态下而被安装。另外,印刷电路基板32具有从一边缘侧延伸出的连接端部32a。

印刷电路基板32的一方的长边部通过第二粘接剂层24b重叠于短边部16d,另一方的长边部位于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侧的端部上。由此,多个LED34配置短边部16与入射面EF之间,出光面34a分别与入射面EF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LED34配置在短边部16d的凹部17内。各LED34的高度(厚度)Lh优选例如0.4mm(400μm)以下,更优选为0.3mm(300μm)以下。

此外,作为光源,至少能够采用作为线光源的荧光管或阴极线管。或者,作为光源,能够采用极细密地配置由有机EL构成的光源的线光源或面光源。

如图5所示,第四粘接剂层例如双面胶带37粘贴于光学片OS2的光源侧的端部和印刷电路基板32的光学片侧的端部。另外,最下部的光学片(扩散片)OS1的光源侧的一端部跨过上部的光学片(棱镜片)OS2一端部而从光源侧延伸出,并粘贴于双面胶带37。由此,光学片OS1、OS2通过双面胶带37而接合于印刷电路基板32。另外,印刷电路基板32由于固定在框架16,因此,这些光学片OS1、OS2的安装侧端部通过印刷电路基板32而固定于框架16。

而且,如图3以及图5所示,细长的带状的第三粘接剂层例如双面胶带36重叠粘贴在印刷电路基板32上以及光学片OS的端部上。

如上述构成的背光单元20与液晶显示面板12的背面以相对的方式配置,通过第二粘接剂层24b以及双面胶带36,安装于偏光板PL2。

即,一对长边部16a、16b通过第二粘接剂层24b分别粘贴在偏光板PL2的下表面的长边侧端部,由此沿着偏光板PL2的长边而配置。短边部16c通过第二粘接剂层24b粘贴在偏光板PL2的背面的短边侧端部,成为沿着偏光板PL2的短边的状态。由此,框架16的长边部16a、16b、短边部16c位于俯视观察下与边框区域ED重叠的位置,并且与偏光板PL2的一对长侧面以及一方的短侧面齐平。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除了至少光源安装侧以外的三边中,能够采用将偏光板PL2的端部与液晶显示面板12的端部齐平的构成,或比液晶显示面板12的端部更位于内侧的构成。

安装在框架16的另一方的短边部16d的印刷电路基板32通过双面胶带36不是粘贴在偏光板PL2,而是粘贴在液晶显示面板12的第一绝缘基板SUB1的背面侧。

由此,框架16的短边部16d及光源单元30位于与液晶显示面板12的边框区域ED重叠。

光学片OS1、OS2及导光板LG与液晶显示面板12的显示区域DA相对。另外,光源单元30的印刷电路基板32经由连接端部32a而连接于FPC22(参照图2)。由此,经由FPC22及印刷电路基板32而驱动电流通电LED34。从LED34射出的光从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入射到导光板LG内,并在导光板LG内传播。该光暂且从导光板LG的第二主面S2射出后通过反射片RE反射,再次入射到导光板LG内。通过这种光路后,来自LED34的光从导光板LG的第一主面(出射面)S1向液晶显示面板12侧射出。射出的光通过光学片OS扩散后,照射液晶显示面板12的显示区域DA。

接着,说明具有上述构成的背光单元(背光装置)20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图6是示意性示出制造装置的一个例子以及全部制造工序的图,图7至图11是分别示意性示出各制造工序的片材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制造装置包括:分别卷起长尺的片状的材料而成的多个辊RP、RA1、RA2a、RA2b、RS1、RS2、RR、沿着输送路CP输送从这些辊抽出的片材的一对第一输送辊80a、80b、一对第二输送辊82a、82b、卷绕分离器回收的回收辊RC、对移动输送路CP的片材打孔加工的第一打孔加工机P1以及第二打孔加工机P2等。

多个辊包括用于形成框架的片材,例如卷绕PET片材50的辊RP、卷绕第一粘接剂层的辊RA1、分别卷绕第二粘接剂层的辊RA2a、RA2b以及分别卷绕分离器的辊RS1、RS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粘接剂层、第二粘接剂层,仅使用粘接剂层,或者使用基材+粘接剂。此外,也可以使用双面胶带来作为粘接剂层。另外,各辊的宽度与背光单元的短边间的外形尺寸相等。仅辊RA2b具有比其它辊稍小的宽度。

如图6所示,首先,通过使从辊RP、RA1、RA2a、RA2b、RS1、RS2抽出的片材、例如PET片材50、第一粘接剂层24a、第二粘接剂层24b1、第二粘接剂层24b2、分离器通过一对输送辊80a、80b之间输送,从而彼此层叠及粘贴。即,如图7以及图8所示,将第一粘接剂层24a粘贴于PET片材50的整个下表面(第一面)。另外,将第二粘接剂层24b1粘贴于PET片材50的整个上表面(第二面),而且,在此基础上,将第二粘接剂层24b2粘贴于除去沿着一方的侧部的预定区域的区域。这些第一粘接剂层24a及第二粘接剂层24b2通过分离器覆盖与粘有PET片材50的面相反一侧的面。

接着,如图6以及图9所示,通过第一打孔加工机(模具等)P1来一起打孔第一粘接剂层24a、片材50、第二粘接剂层24b1、24b2以及分离器而依次形成相当于框架的内部形状(内孔)的矩形形状的内孔52a、52b。接着,剥离第一粘接剂层24a上的分离器,并通过回收辊RC卷曲而回收。在该状态下,如图6以及图10所示,将从辊RR抽出的反射片RE粘贴于第一粘接剂层24a的整个面。这些片材50、粘接剂层、反射片RE通过一对输送辊82a、82b之间而沿着输送路CP输送。

接着,如图6以及图11所示,通过第二打孔加工机(模具等)P2,一起打孔第一粘接剂层24a、片材50、第二粘接剂层24b1、24b2、第二粘接剂层24b2上的分离器、反射片RE而一并形成框架16、反射片RE、第一、第二粘接剂层的外形。由此,依次作出设置有反射片RE以及粘接剂层的框架16。接着,如图6所示,通过在所形成的框架16上安装并固定导光板LG、光学片OS、光源单元30,从而得到背光单元20。此外,导光板LG、光学片OS、光源单元30可以预先通过粘接剂层,例如双面胶带彼此接合从而单元化。

图12是示意性示出制造装置的另一例子及制造工序。在该实施例中,作为第一粘接剂层24a以及第二粘接剂层24b,分别使用双面胶带。第二粘接剂层24b具有比第一粘接剂层24a稍小的宽度,除了短边部16d之外还设置在一对长边部16a、16b以及短边部16c上。第二粘接剂层24b的厚度比第一粘接剂层24a的厚度厚,例如具有大约2倍的厚度。此外,该双面胶带具有形成在基材和基材的两面的粘接剂层和粘贴在一方的粘接剂层上的分离器。这些双面胶带卷绕于辊RA1、RA2。另外,在一对输送辊82a、82b与第二打孔加工机P2之间设置有装填装置84。

根据使用上述制造装置的制造工序,如图12所示,首先,通过使从辊RP、RA1、RA2抽出的PET片材50、第一粘接剂层(双面胶带)24a、第二粘接剂层(双面胶带)24b通过一对输送辊80a、80b之间输送,从而彼此层叠及粘贴。即,将第一粘接剂层24a粘贴于PET片材50的整个下表面(第一面),并且,将第二粘接剂层24b粘贴于PET片材50的上表面(第二面)上的除去沿着一方的侧部的预定区域的区域。由此,在框架上形成第二粘接剂层24b。

接着,通过第一打孔加工机(模具等)P1一起打孔第一粘接剂层24a、片材50、第二粘接剂层24b而依次形成相当于框架的内部形状(内孔)的矩形形状的内孔52a、52b。然后,剥离第一粘接剂层24a上的分离器,并通过回收辊RC卷曲回收。在该状态下,将从辊RR抽出的反射片RE粘贴于第一粘接剂层24a的整个面。这些片材50、第一、第二粘接剂层、反射片RE通过一对输送辊82a、82b之间而沿着输送路CP输送。

此后,通过装填装置84,在沿着输送路CP而输送的片材50的预定位置,在此,在框架的内孔安装导光板LG、光学片OS以及光源单元30。安装后,通过第二打孔加工机(模具等)P2来一起打孔第一粘接剂层24a、片材50、第二粘接剂层24b以及反射片RE从而一并形成框架16、反射片RE、第一、第二粘接剂层的外形。由此,依次作出预定形状的背光单元20。

图13是示出具备通过上述另一制造装置制造的背光单元20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如该图所示,在框架16的光源侧的短边部16d上不存在第二粘接剂层。由此,确保通过印刷电路基板32的间隙在短边部16d与第一绝缘基板SUB1之间。

根据如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背光装置以及背光装置的制造方法,打孔厚度0.4mm(400μm)以下,例如厚度为0.15mm~0.25mm(150μm~250μm)的薄片而形成背光的框架。由此,能够得到在通过射出成型的模具中难以制作的、薄的且边部的宽度小的框架。通过使用该框架,能够廉价地实现更加薄型的窄边框的背光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例如,能够使框架的厚度为0.2mm以下,边部的宽度为0.45mm以下,能够容易地实现更薄且边框更窄。并且,通过使框架变薄,能够使用板厚为0.2mm以下的极薄的导光板,从而得到更加薄型的背光装置。

另外,通过将片材、形成或粘贴在片材上的粘接剂层以及反射片和框架一并打孔加工,从而能够使粘接剂层的宽度、反射片的外形尺寸与框架高精度一致。

对于本实施方式,在框架背面附着或背面涂敷粘接剂层的比较例的情况下,为了使框架宽度明显变窄,使粘接剂层与框架宽度一致地设置在该框架的上下表面变得困难,从而导致粘接剂层凸出。有关凸出的粘接剂不仅对后续工序有不良影响,而且如果附着在背光装置的其它构成,则可能导致背光装置的发光性能降低。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中,粘接剂层不会凸出。由此,使粘接剂层的宽度与框架的边部的宽度一致,并且粘接剂层的侧面(边缘侧)和框架的侧面(边缘侧)对齐。由于粘接剂层的凸出而抑制边缘宽度的增大,因此实现薄型且窄边框化。并且,通过将片材、粘接剂层以及反射片一并打孔加工,从而实现制造工序的简化,提高各部件的精度。另外,能够减少在分别形成、层叠形成各部件时所需的各部件间的公差,实现进一步的薄型化及窄边框化。另外,根据实施方式,在背光装置的制造工序中,不需要粘接剂层的粘贴作业、管理,能够实现制造工序的简化、制造成本的降低。

在通过树脂片形成框架的情况下,框架及粘接剂层可以采用不是白色的颜色,例如灰色或黑色。由此,能够减少框架内表面的反射光,能够使框架内侧更加靠近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另外,能够提高向包含显示区域的周缘部的整个显示区域的出射光的均匀性。另外,在通过铝等的金属片形成框架的情况下,提高框架的放热性,并能够抑制伴随光源的发光而背光装置的温度上升。

接着,说明其它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此外,在以下说明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省略或简化其详细的说明,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详细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图1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载置于导光板LG上的光学片(棱镜片)OS2形成为比导光板LG及其它光学片OS1大的尺寸,在除去光源单元的短边部之外的至少三个边部中,覆盖导光板LG和框架16之间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片OS2的一对长边部及与光源单元的相反侧的短边部向外侧延伸到与框架16的外边缘侧一致的位置为止。光学片OS2的周缘部通过第二粘接剂层24b粘贴在框架16的上表面。而且,在光学片OS2的周缘部上表面设置有带状的第五粘接剂层24c。第五粘接剂层24c构成用于将背光单元20粘贴于显示面板12的粘接剂层。

在除了光源单元的短边部之外的至少三个边部中,框架16的外表面、第一粘接剂层24a的外表面、第二粘接剂层24b的外表面、第二光学片OS2的外表面以及第五粘接剂层24c的外表面齐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粘接剂24a的内表面、第二粘接剂24b的内表面、第五粘接剂24c的内表面侧也与框架16的内表面齐平。此外,第五粘接剂层24c的内表面能够采用与这些其它粘接剂层或框架的内表面不一致的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在基材的两面具有粘接剂层的双面胶带来作为第五粘接剂层24c。各粘接剂层的厚度通过变更各基材的厚度能够容易地调节。此外,作为粘接剂层,能够使用例如热熔胶粘接剂、环氧粘接剂以及UV固化粘接剂等。背光单元20的其它构成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相同。

如上述构成的背光单元20通过第五粘接剂层24c及未图示的双面胶带而安装在液晶显示面板12的偏光板PL2。

接着,说明具有上述构成的背光单元(背光装置)20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图12所示的制造装置大致相同的制造装置来制造背光单元20。作为第一粘接剂层以及第二粘接剂层,分别使用双面胶带。双面胶带具有形成在基材与基材的两面的粘接剂层以及粘贴在一方的粘接剂层上的分离器。双面胶带卷绕于辊RA1、RA2。另外,在一对输送辊82a、82b与第二打孔加工机P2之间设置有装填装置84。

首先,通过使从辊RP、RA1、RA2抽出的PET片材50、第一粘接剂层(双面胶带)24a、第二粘接剂层(双面胶带)24b通过一对输送辊80a、80b之间输送,彼此层叠以及粘贴。即,如图15所示,将第一粘接剂层24a粘贴于PET片材50的整个下表面(第一面),并且,将第二粘接剂层24b粘贴于在PET片材50的整个上表面(第二面)。此外,在图15以及后述的图中,箭头指向从辊抽出的片材以及双面胶带等的输送方向。

接着,如图16所示,通过第一打孔加工机(模具等)P1来一起打孔第一粘接剂层24a、片材50以及第二粘接剂层24b而依次形成相当于框架的内部形状(内孔)的矩形形状的内孔52a、52b、52c。接着,剥离第一粘接剂层24a上的分离器,并通过回收辊RC卷曲回收。而且,从辊RR抽出的反射片RE、片材50、第一、第二粘接剂层通过一对输送辊82a、82b之间而沿着输送路CP输送。由此,如图17所示,形成反射片RE粘贴于第一粘接剂层24a的整个面的层叠体。

如图18所示,通过未图示的打孔加工机,在层叠体的边缘侧形成用于卸下光源单元30的FPC的凹部88。另外,准备组合导光板LG、光学片OS1、光源单元30的光导单元90。如图19所示,通过装填装置84,在沿着输送路CP输送的片材50的预定位置,在此将光导单元90依次安装于在模架的内孔52a、52b、52c。在将光导LG及光学片OS1安装于内孔52a、52b、52c的状态下,光学片OS1的上表面位于与框架16的第二粘接剂层24b齐平的位置。

接着,如图20所示,从未图示的辊抽出光学片(棱镜片)OS2,并层叠粘贴于层叠体的第二粘接剂层24b。通过该光学片OS2,除了光源单元30以外,覆盖框架16上以及光学片OS1上。接着,如图21所示,从未图示的辊抽出第五粘接剂层(双面胶带)24c,并层叠粘贴于层叠体的光学片OS2以及光源单元30上。在第五粘接剂层24c上预先形成有多个内孔92a、92b、92c。然后,第五粘接剂层24c以多个内孔92a、92b、92c与片材50的内孔52a、52b、52c分别排列的状态下粘贴于光学片S2。

粘贴第五粘接剂层24c后,通过第二打孔加工机(模具等)P2,一起打孔第五粘接剂层24c、光学片OS2、第一粘接剂层24a、片材50、第二粘接剂层24b以及反射片RE。由此,如图22所示,一起形成框架16、反射片RE、光学片OS2、第一、第二、第五粘接剂层24a、24b、24c的外形。此时,在光源单元30的FPC(连接端部)32a退避到层叠体的凹部88内的状态下通过打孔层叠体的光源侧端部,能够不损伤FPC地进行打孔加工。由此,依次作出预定形状的背光单元20。

根据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廉价地实现薄型且边框窄的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另外,通过光学片OS覆盖导光板LG和框架16之间的间隙。由此,来自导光板LG的出射光中,框架16附近的光也通过光学片OS。其结果,即使视觉确认液晶显示面板12的显示面的情况下,也充分地抑制导光板周缘部的亮度不均匀,实现显示品质的提高。而且,如果框架16以及粘接剂层24a、24b设为不是白色(例如黑色),能够减少框架16内表面的反射的多余光,能够使框架内面侧的亮度状态接近显示区域中央部的亮度状态。其结果,能够实现可以谋求更加窄边框化的背光装置。

(第一变形例)

图23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变形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如图所示,载置于导光板LG上的最上层的光学片(棱镜片)OS2形成比导光板LG及其它光学片OS1大的尺寸,在至少一对长边部以及与光源单元的相反侧的短边部,覆盖导光板LG与框架16之间的间隙。根据本变形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光学片OS2的一对长边部及与光源单元的相反侧的短边部相比框架16的外表面分离到内侧。光学片OS2的周缘部通过第二粘接剂层24b粘贴在框架16的上表面。而且,在光学片OS2的周缘部上表面设置有带状的第五粘接剂层24c。

在框架16的至少长边部16a、16b以及短边部16c,第二光学片OS2的外表面以及第五粘接剂层24c的外表面以齐平的方式排列。在本变形例中,第五粘接剂层24c的内表面侧也和框架16的内表面以齐平的方式排列。并且,通过具有遮光性的树脂粘接层94,覆盖第二光学片OS2的外表面以及液晶显示面板12的外表面。由此,能够抑制从第二光学片OS2以及液晶显示面板12的外表面的光泄露。

背光单元20的其它构成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相同。

在上述构成的第一变形例中,除了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以外,还能够防止从第二光学片OS2以及液晶显示面板12的外表面的光泄露。其结果,能够简化设置一侧的遮光功能。

本发明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作为例子提示,目的不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所述的这些新的实施方式和系统能够以其它多种方式实施,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所述的这些方法和系统的形式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为包含专利申请的范围记载的发明和其均等的范围。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上述各构成以及制造工序为基础,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当变更设计实施得到的全部的构成以及制造工序只要包含本发明的主旨,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另外,关于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得到的其它的作用效果由本说明书的记载明确的,或者关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当然理解为通过本发明得到的。

背光单元的光学片不限于两枚,可以根据需要增减。液晶显示面板、背光单元的构成部件以及框架的外形及内部形状不限定于矩形形状,外形或内部形状的任一方或双方可以设为圆形、椭圆形、轨道形状等的其它形状。或者,也可以为一边或多条边弯曲的形状。构成部件的材料不限于上述例,能够进行各种选择。

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极薄,因此能够容易地使背光装置整体向面外方向弯曲。例如,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的第二变形例所示,在将背光单元20安装在液晶显示面板12的状态下,能够采用与这些一起弯曲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