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9477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涉及设置不论彩色/单色等类别如何都利用各种图像形成方式来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而成的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有如下趋势:伴随着处理速度的高速化,装置主体的内部中的发热量增加。另一方面,针对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的要求也依然强烈,需要使装置结构紧凑化。

因此,需要在限定的空间中构筑用于散热的设备内气流,根据情况,还有在设备内将多个送风机进行相对配置的情形。

作为在设备内将多个送风机进行相对配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有例如日本特开2010-280113号公报中公开的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以夹着在设备内设置的作为发热源的控制器的方式配置一对送风机,一个送风机被用作用于将控制器的热向设备外进行排出的排气用送风机,另一个送风机被用作用于将控制器的热利用于墨的升温的升温用送风机。此外,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构成为选择性地驱动一对送风机。

在此,在日本特开2010-280113号公报中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使由单一的发热源产生的热朝向不同的方向进行散热,以夹着该单一的发热源的方式配置一对送风机。然而,与这样的情况不同,还设想如下情形:为了对由多个发热源产生的热进行散热,而将多个送风机进行相对配置。

在该情况下,需要使用多个送风机将设备外的空气(即外部气体)取入到设备内,使所取入的空气经由该多个送风机而适当地吹向多个发热源,但由于相对配置的多个送风机相互干扰,所以在完全未考虑该干扰的情况下,产生冷却效率降低、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充分的冷却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即使在框体内部将多个送风机相对地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装置结构的紧凑化,并且将位于框体内部的多个发热源可靠地冷却。

在基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框体;第1发热源,配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第2发热源,配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且从所述第1发热源分离的位置;第1送风机,通过朝向所述第1发热源输送空气而对所述第1发热源进行冷却;以及第2送风机,通过朝向所述第2发热源输送空气而对所述第2发热源进行冷却。所述第1送风机以及所述第2送风机至少有时被同时驱动。所述第1送风机以及所述第2送风机被配置成相互的吸入部相对以使经由各自吹出的空气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在基于所述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从所述框体的外部吸入通过所述第1送风机输送的空气的吸气口和从所述框体的外部吸入通过所述第2送风机输送的空气的吸气口由同一吸气口构成。

优选为在基于所述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设置了所述第1送风机以及所述第2送风机的送风机室进行规定的壁部之中的除了与所述吸气口连通的部分、设置了所述第1送风机的部分以及设置了所述第2送风机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被遮蔽。

在基于所述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2送风机的输出比所述第1送风机的输出小。

优选为在基于所述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所述第2送风机的输出比所述第1送风机的输出小的情况下,从所述吸气口至所述第2送风机的吸气路径的长度比从所述吸气口至所述第1送风机的吸气路径的长度短。

优选为在基于所述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从所述吸气口至所述第1送风机的吸气路径和从所述吸气口至所述第2送风机的吸气路径在送风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中由同一路径构成,并且在所述第1送风机与所述第2送风机之间设置分隔壁,从而在送风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中被分支为位于所述第1送风机侧的第1分支路径和位于所述第2送风机侧的第2分支路径。

优选为在基于所述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第2分支路径的沿着送风方向的上游侧端部处的开口面积比所述第1分支路径的沿着送风方向的上游侧端部处的开口面积大。

优选为在基于所述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所述第2送风机的输出比所述第1送风机的输出小的情况下,所述吸气口设置于在所述第1送风机和所述第2送风机排列的方向上比所述第1送风机更接近所述第2送风机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所述吸气口的位于与所述第1送风机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配置于至少在从所述第2送风机的吸入部观察时与所述第1送风机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在与所述第1送风机和所述第2送风机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所述第2送风机与所述吸气口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1送风机与所述吸气口之间的距离大。

优选为在基于所述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包含设置有所述吸气口的部分的壁部也可以包括以相互隔开距离而相对的方式配置的第1金属制板状部件以及第2金属制板状部件,在该情况下,所述吸气口由设置于所述第1金属制板状部件的贯通孔和设置于所述第2金属制板状部件的贯通孔构成。而且,在该情况下,优选为设置于所述第1金属制板状部件的贯通孔和设置于所述第2金属制板状部件的贯通孔以不会正对的方式配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即使在框体内部将多个送风机相对地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装置结构的紧凑化,并且将位于框体内部的多个发热源可靠地冷却。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方案以及优点通过应与附图关联地理解的有关本发明的接下来的详细的说明而会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进行了截断时的放大剖面图。

图3是示意地示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中的设备内气流的图。

图4是图2所示的送风机室附近的放大示意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关于同一或者共同的部分,在图中附加同一符号,不重复进行其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图。首先,参照该图1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概要性的结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采用了电子照相方式的所谓串联型的彩色打印机。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主要具备装置主体2和供纸部件9。装置主体2包括:作为用于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部位的图像形成部2A、以及作为用于对图像形成部2A供给纸张的部位的供纸部2B。供纸部件9是收纳用于对图像形成部2A供给的纸张的部件,安装和拆卸自如地设置于供纸部2B。

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跨越上述图像形成部2A以及供纸部2B而设置有各种辊3,由此构筑沿着预定的方向搬送纸张的搬送路径4。另外,也可以如图中所示那样,在供纸部2B中另行设置有用于向图像形成部2A供给纸张的手动供纸托盘9a。

图像形成部2A主要具备:成像部件5,能够形成例如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及黑色(K)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像;曝光部件6,用于对该成像部件5中包含的感光体进行曝光;中间转印带7a,悬挂架设于成像部件5;转印部7,设置在中间转印带7a的行进通路上;以及定影部8,设置在比转印部7更靠下游侧的部分的搬送路径4上。

成像部件5接受来自曝光部件6的曝光而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像或者仅由黑色(K)构成的调色剂像,并将它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a(所谓的一次转印)。由此,在中间转印带7a中形成彩色调色剂像或者单色调色剂像。

中间转印带7a将在其表面形成的彩色调色剂像或者单色调色剂像转送到转印部7,并与从供纸部2B向转印部7搬送过来的纸张一起在转印部7中通过一对转印辊而被压接。由此,将在中间转印带7a的表面所形成的彩色调色剂像或者单色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所谓的二次转印)。之后,被转印该彩色调色剂像或者单色调色剂像的纸张通过定影部8而被加压以及加热,由此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附设于定影部8的加热源是所谓的IH(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加热源,用于对该加热源供给电力的IH用电源基板30(参照图2)设置于装置主体2的预定位置。该IH用电源基板30相当于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工作中发热的发热源,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它设为第1发热源。

另外,上述成像部件5相当于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工作中发热的发热源,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它设为第2发热源。

图2是将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进行了截断时的放大剖面图,更详细而言是在图1所示的区域II中设置的送风机室附近的放大剖面图。另外,图3是示意地示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中的设备内气流的图。接下来,参照这些图2以及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送风机室22附近的结构以及设备内气流。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主体2具有作为外壳部件的框体10。框体10规定了装置主体2的前面、后面、右侧面、左侧面、顶面以及底面。对装置主体2的右侧面进行规定的部分的框体10包括2张金属制板状部件即第1金属制板状部件11及第2金属制板状部件12、和由例如树脂制板状部件形成的装饰板13,对装置主体2的正面进行规定的部分的框体10由未图示的前罩构成。

从设备内侧起依次配置了对装置主体2的右侧面进行规定的上述第1金属制板状部件11、第2金属制板状部件12以及装饰板13。即,第1金属制板状部件11被配置为最靠设备内侧,装饰板13被配置于最靠设备外侧,第2金属制板状部件12被配置在这些第1金属制板状部件11以及装饰板13之间。此外,在至少设置了后述的吸气口14以及第1排气口15的部分中,以使相互相对的方式隔开距离而配置了第1金属制板状部件11以及第2金属制板状部件12。

在对装置主体2的右侧面进行规定的部分的框体10的预定位置处,设置有吸气口14以及第1排气口15。吸气口14以及第1排气口15设置于后述的送风机室22的右侧方的位置,在比该吸气口14更靠上方的位置处分离地设置有第1排气口15。此外,在对装置主体2的后面进行规定的部分的框体10的预定位置处,设置有未图示的第2排气口。第1排气口15以及第2排气口(未图示)都用于将经由吸气口14而吸入到设备内的空气(外部气体)最终排出到设备外。

这样,通过将第1排气口15以及第2排气口分别设置于装置主体2的右侧面以及后面,能够避免向为了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而站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正面的用户直接地排气,能够抑制带给用户不适感。

吸气口14由设置于第1金属制板状部件11的多个贯通孔11a、设置于第2金属制板状部件12的多个贯通孔12a、以及设置于装饰板13的多个贯通孔13a构成。此外,贯通孔11a~13a既可以在俯视时为圆形形状,也可以在俯视时为狭缝状,或者还可以是其他形状。

在此,设置于第1金属制板状部件11的贯通孔11a和设置于第2金属制板状部件12的贯通孔12a优选为以使它们不会正对的方式设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通过这样构成,即使在假设装饰板13由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而破损的情况下,装置主体2的内部的空间也不会朝向外部直接地露出,所以能够防止用户误将手指等伸入装置主体2的内部,能够确保安全性。

第1排气口15由设置于第1金属制板状部件11的多个贯通孔11b、设置于第2金属制板状部件12的多个贯通孔12b、以及设置于装饰板13的多个贯通孔13b构成。此外,贯通孔11b~13b既可以在俯视时为圆形形状,也可以在俯视时狭缝状,或者还可以是其他形状。

在此,设置于第1金属制板状部件11的贯通孔11b和设置于第2金属制板状部件12的贯通孔12b优选为以使它们不会正对的方式设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通过这样构成,与上述吸气口14的情况同样地,即使在假设装饰板13由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而破损的情况下,装置主体2的内部的空间也不会朝向外部直接地露出,所以能够防止用户误将手指等伸入装置主体2的内部,能够确保安全性。

此外,关于上述第2排气口,也与上述第1排气口15同样地,优选为使其由在一对金属制板状部件的相互不同的位置处设置的多个贯通孔来构成。

在框体10的内部设置有送风机室22。送风机室22配置于装置主体2的内部的空间之中的靠前面的部分且靠右侧面的部分,送风机室22通过在图中位于装置主体2的里侧的底座20、位于装置主体2的跟前侧的未图示的前罩、以及通过位于该底座20与前罩之间而将它们之间的空间进行分隔的框架21而被规定。

在该送风机室22的内部,配置有第1送风机40以及第2送风机50,这些第1送风机40以及第2送风机50以相互相对的方式上下分离。更详细而言,第1送风机40配置于送风机室22的靠上端的位置,第2送风机50配置于送风机室22的靠下端的位置。

第1送风机40由例如轴流风扇构成,在其旋转轴的一端侧具有吸入部41,在其旋转轴的另一端侧具有排出部42。第1送风机40被设置成使其旋转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吸入部41朝向下方,并且排出部42朝向上方。

第2送风机50由例如轴流风扇构成,在其旋转轴的一端侧具有吸入部51,在其旋转轴的另一端侧具有排出部52。第2送风机50被设置成使其旋转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吸入部51朝向上方,并且排出部52朝向下方。

由此,第1送风机40以及第2送风机50被配置成相互的吸入部41、51相对以使经由各自而吹出的空气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

在送风机室22的上方,配置有作为上述第1发热源的IH用电源基板30。IH用电源基板30以与设置于框体10的第1排气口15连通的方式设置于该第1排气口15的左侧方。

另一方面,在送风机室22的下方设置有开口部20a,该开口部20a是朝向与作为上述第2发热源的成像部件5连通的连通通路的入口。该开口部20a形成于底座20,上述连通通路朝向装置主体2的里侧而延伸。此外,虽然在图中未示出,成像部件5被配置成接近该连通通路,而且在其下游侧与上述第2排气口连通。

在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如图3所示,通过相对配置的第1送风机40以及第2送风机50之中的第1送风机40,从吸气口14朝向在框体10的内部所配置的作为第1发热源的IH用电源基板30取入空气(外部气体)并将其进行输送,由此冷却IH用电源基板30,并且通过相对配置的第1送风机40以及第2送风机50之中的第2送风机50,从吸气口14朝向在框体10的内部且在从作为上述第1发热源的IH用电源基板30分离的位置处配置的作为第2发热源的成像部件5取入空气(外部气体)并将其进行输送,由此冷却成像部件5。

即,将通过第1送风机40输送的空气从框体10的外部进行吸入的吸气口、和将通过第2送风机50输送的空气从框体10的外部进行吸入的吸气口由同一吸气口14构成,通过将这些吸气口设为共同的吸气口从而无需多余地设置吸气口,所以能够节省空间而使装置结构紧凑化,并且能够可靠地冷却IH用电源基板30和成像部件5。另外,通过这样构成,在设计上吸气口在框体10的外表面中所占的比例也减少,能够设为更合适的结构。

此外,将利用第1送风机40吹向IH用电源基板30从而接受IH用电源基板30的热之后的空气,经由第1排气口15排出到装置主体2的外部。由此,IH用电源基板30被适当地冷却。另外,将利用第2送风机50吹向成像部件5从而接受成像部件5的热之后的空气,经由第2排气口排出到装置主体2的外部。由此,成像部件5被适当地冷却。

在此,通常在图像形成装置1工作时如上所述IH用电源基板30以及成像部件5这双方发热,所以第1送风机40以及第2送风机50专门被同时驱动。然而,严格来讲,第1送风机40以及第2送风机50无需始终同时驱动,所以至少有时被同时驱动即可。

图4是图2所示的送风机室的放大示意剖面图。接下来,参照该图4,更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送风机室22附近的结构。此外,在图4中,为了易于理解,将框体10以及对它设置的吸气口14进行简化来图示。

如图4所示,在对送风机室22进行规定的部分的框架21中,设置有第1导入口23a、第2导入口23b、第1导出口24a以及第2导出口24b。

第1导入口23a以及第2导入口23b都以面对设置有吸气口14的部分的框体10的方式,设置于对送风机室22进行规定的框架21的右侧部。在此,第1导入口23a与在送风机室22的上端部所设置的第1送风机40对应地设置于框架21的右侧部的上部部分,第2导入口23b与在送风机室22的下端部所设置的第2送风机50对应地设置于框架21的右侧部的下部部分。

另一方面,第1导出口24a以面对第1送风机40的排出部42的方式,设置于对送风机室22进行规定的框架21的上部,第2导出口24b以面对第2送风机50的排出部52的方式,设置于对送风机室22进行规定的框架21的下部。

通过这样构成,在设置有吸气口14的部分的框体10与第1送风机40以及第2送风机50之间的部分中形成吸气路径60,将通过驱动第1送风机40以及第2送风机50而经由吸气口14从框体10的外部所吸入的空气,经由该吸气路径60而送至第1送风机40以及第2送风机50。

在此,在对送风机室22进行规定的部分的底座20、框架21以及未图示的前面板中,除了这些第1导入口23a、第2导入口23b、第1导出口24a以及第2导出口24b以外未设置开口部。即,对设置了第1送风机40以及第2送风机50的送风机室22进行规定的壁部之中的、除了作为与吸气口14连通的部分的第1导入口23a以及第2导入口23b、作为设置第1送风机40的部分的第1导出口24a、以及作为设置第2送风机50的部分的第2导出口24b以外的部分被全部遮蔽。

通过这样构成,经由第1导入口23a以及第2导入口23b导入到送风机室22的空气不会从送风机室22向其他部分漏出,而是可靠地经由第1送风机40以及第2送风机50被输送,所以能够高效地冷却作为第1发热源的IH用电源基板30以及作为第2发热源的成像部件5。另外,通过这样构成,还能够将对在送风机室22的周边所配置的其他内部构成部件造成的影响抑制为最小限。

在送风机室22的内部且第1送风机40与第2送风机50之间的位置处,对框架21的一部分进行延伸设置从而设置有分隔壁21a。该分隔壁21a是为了使第1送风机40与第2送风机50不会直接地面对而将它们遮挡的部件。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有吸气口14的部分的框体10与送风机室22之间,未设置特意遮挡它们的部件、壁部。因此,从吸气口14至第1送风机40的吸气路径和从吸气口14至第2送风机50的吸气路径在吸气路径60的送风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中由作为同一路径的共用路径61构成。

另一方面,在吸气路径60的送风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中,设置上述分隔壁21a,由此从吸气口14至第1送风机40的吸气路径和从吸气口14至第2送风机50的吸气路径被分支为位于第1送风机40侧的第1分支路径62a和位于第2送风机50侧的第2分支路径62b。

即,第1送风机40的吸气路径由共用路径61和第1分支路径62a构成,第2送风机50的吸气路径由共用路径61和第2分支路径62b构成。

通过这样在第1送风机40与第2送风机50之间设置分隔壁21a,能够抑制第1送风机40和第2送风机50相互干扰。具体而言,不仅能够抑制发生例如风噪声由于共振而被放大从而噪音变大这样的现象,而且还能够实现经由吸气口14吸入的空气到达第1送风机40的量与到达第2送风机50的量之间的平衡,能够未然地防止送风量偏向仅一方的送风机。以下,对于该后者的整流功能,依照本实施方式而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通常,考虑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源的发热量、直至到达该发热源为止的通风路中的流动阻力等,来设定送风机的输出。因此,在框体的内部中相对配置的2个送风机不限于相同输出的送风机。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考虑上述发热量、流动阻力等,其结果,构成为第2送风机50的输出小于第1送风机40的输出。

在该情况下,设备内气流根据在哪个位置如何设置上述分隔壁21a而会大幅变化,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以下的结构来实现其最佳化。

参照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第一,构成为从吸气口14至第2送风机50的吸气路径的长度L2比从吸气口14至第1送风机40的吸气路径的长度L1更短。此处所称的吸气路径的长度是指,如图所示将吸气路径中的中心点从上游侧(即吸气口14侧)朝向下游侧(即第1送风机40侧或者第2送风机50侧)连结的中心线的长度。

这些第1送风机40的吸气路径的长度L1和第2送风机50的吸气路径的长度L2主要通过分隔壁21a的设置位置、即分隔壁21a与第1送风机40之间的距离D11以及分隔壁21a与第2送风机50之间的距离D21来决定。因此,通过适当地调节该分隔壁21a的设置位置,能够容易地将第2送风机50的吸气路径的长度L2设定得比第1送风机40的吸气路径的长度L1更短。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经由吸气口14吸入的空气更多地导入到输出更小的第2送风机50,所以能够实现经由吸气口14吸入的空气到达第1送风机40的量与到达第2送风机50的量之间的平衡,能够未然地防止送风量偏向仅一方的送风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第二,构成为第2分支路径62b的沿着送风方向的上游侧端部处的开口面积(即第2导入口23b的开口面积)比第1分支路径62a的沿着送风方向的上游侧端部处的开口面积(即第1导入口23a的开口面积)更大。

这些第1导入口23a的开口面积和第2导入口23b的开口面积主要通过分隔壁21a的设置位置、即分隔壁21a与第1送风机40之间的距离D11以及分隔壁21a与第2送风机50之间的距离D21来决定。因此,通过适当地调节该分隔壁21a的设置位置,能够容易地将第2导入口23b的开口面积设定得比第1导入口23a的开口面积更大。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经由吸气口14吸入的空气更多地导入到输出更小的第2送风机50,所以能够实现经由吸气口14吸入的空气到达第1送风机40的量与到达第2送风机50的量之间的平衡,能够未然地防止送风量偏向仅一方的送风机。

因此,通过设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实现装置结构的紧凑化,并且不仅能够通过输出大的第1送风机40来高效地冷却IH用电源基板30,而且还能够通过输出小的第2送风机50来高效地冷却成像部件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第1送风机40和第2送风机50排列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吸气口14配置于比第1送风机40更接近第2送风机50的位置,并且吸气口14的位于与第1送风机40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14a配置于第2送风机50的在从吸入部51观察时与第1送风机40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而且,在与第1送风机40和第2送风机50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即水平方向)上,第2送风机50与吸气口14之间的距离D22构成为比第1送风机40与吸气口14之间的距离D12更大。

通常,在第1送风机40和第2送风机50排列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在吸气口14配置于比第1送风机40更接近第2送风机50的位置的情况下,经由吸气口14吸入的空气更多地被导入到第2送风机50,但如上所述在位于吸气口14的与第1送风机40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14a位于第2送风机50的在从吸入部51观察时与第1送风机40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吸气口14的靠上述端部14a的位置处的吸气效率降低,无法进行高效的吸气。

然而,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在与第1送风机40和第2送风机50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即水平方向)上,将第2送风机50与吸气口14之间的距离D22构成为比第1送风机40与吸气口14之间的距离D12更大,由此在吸气口14的上述端部14a与第2送风机50之间构成充分的空间,所以即便输出小,通过利用该第2送风机50从吸气口14的靠上述端部14a的位置积极地进行吸气,也能够提高作为整体的吸气效率。

因此,通过设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实现装置结构的紧凑化,并且不仅能够可靠地冷却IH用电源基板30以及成像部件5,而且还能够充分地提高作为整体的冷却效率。

在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以使相对配置的送风机的旋转轴都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构成送风机室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无需一定采用该结构,也可以以使相对配置的送风机的旋转轴向装置主体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等延伸的方式构成送风机室。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以使相对配置的送风机的旋转轴成为平行的方式(即,以使相对配置的送风机正对的方式)配置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无需一定采用该结构,只要是相对配置的送风机的吸入部彼此相对的结构,则也可以非平行地配置这些旋转轴。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例示相对配置的送风机都由轴流风扇构成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无需一定采用该结构,相对配置的送风机的一方或者双方也可以是轴流风扇以外的送风机(例如离心风扇、斜流风扇、横流风扇等)。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例示在用于对IH用电源基板以及成像部件进行冷却的送风机构中应用本发明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用于对图像形成装置中包含的发热源进行冷却的送风机构,则不管是什么结构都能够应用本发明。作为此时的发热源的组合,设想从各种基板(控制器基板、IH用电源基板、恒定电压电源基板、高电压电源基板、供纸搬送驱动用基板等)、各种马达(转印辊驱动用马达、定影辊驱动用马达、纸张搬送驱动用马达、PC驱动用马达等)、IH线圈、成像部件(DV/DR)、PH、转印部、定影部、扫描仪等中选择的2个以上的发热源。另外,除此以外,在包括用于对处于加热状态的纸张进行冷却的送风机的送风机构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例示在利用电子照相方式来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应用本发明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在利用喷墨方式等其他图像形成方式来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然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应理解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点中仅为例示而不限于此。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示出,并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