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积载装置、片材进给装置及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6436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片材积载装置、片材进给装置及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积载片材的片材积载装置和配备有该片材积载装置的片材进给装置及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在打印机等成像装置中,已知有为了能够从外侧辨认容纳片材的给纸盒的剩余量,在给纸盒的显示窗上设置剩余量显示部的装置。作为这种装置,例如,如日本特开平10-245139号公报中所示,提出了这样的片材容纳装置:所述片材容纳装置配备有能够根据片材的积载量进行升降地设置的中板、能够与中板连动地转动地设置的臂、以及设置在臂的顶端来显示片材的剩余量的显示部。

另外,例如,如日本特开2008-195479号公报所示,提出了这样的给纸装置:所述给纸装置配备有能够与中板接触地设置并显示片材的剩余量的剩余量标记,在中板从装满纸的状态上升到规定的高度之后,中板与剩余量标记抵接,剩余量标记的显示被改变。

在如上述各个公报记载的装置那样,利用弹簧将中板向进给辊加载,使积载到中板上的片材和进给辊压接的结构中,在拉出给纸盒时,大多以反抗弹簧而将中板压下的状态将中板锁定于锁定位置。并且,在将中板锁定或解除锁定时,中板被压下到满纸状态的中板的位置(满纸位置)或锁定位置以下。

上述日本特开平10-245139号公报所示的片材容纳装置形成当中板下降时显示部经由臂上升的结构。并且,如果处于满纸状态,则显示部位于设置在给纸盒上的显示窗的最上位置是理想的,但是,为了锁定或者解除锁定,而将中板从满纸位置或锁定位置压下,有必要在显示窗与显示部之间设置间隙。从而,使用者看到显示窗与显示部之间的间隙,会误认为可以进一步积载片材,存在着在给纸盒内过度积载片材的担忧。

另外,上述日本特开2008-195479号公报所示的给纸装置,由于中板从满纸状态上升到规定高度之后,开始与剩余量标记抵接,所以,直到从满纸状态减去规定张数为止,剩余量标记的显示不发生变化。因此,在有的情况下,使用者不能连续地识别容纳在给纸盒内的片材的量,不能正确地识别片材的剩余量。

因此,期望开发以既能够连续地识别片材的剩余量,又使得即使积载部移动到锁定位置的下方显示部也不移动地构成的片材积载装置、片材进给装置及成像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片材积载装置中,配备有:积载单元,所述积载单元具有积载片材的积载部,相对于装置本体能够拉出地设置;加载构件,所述加载构件将所述积载部向上方加载;保持部,在所述积载单元相对于所述装置本体被拉出的状态下,所述保持部将所述积载部保持在第一位置;解除部,所述解除部随着将所述积载单元向所述装置本体安装动作,反抗所述加载构件的加载力而将所述积载部压下到比所述第一位置靠下方的第二位置,解除由所述保持部对所述积载部的保持;显示部,所述显示部用于显示积载于所述积载部的片材的量;连动部,所述连动部使所述显示部与所述积载部的升降连动地移动;显示维持部,在所述解除部将所述积载部从所述第一位置压下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显示维持部维持所述显示部的位置以使所述显示部的位置不变。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片材积载装置中,配备有:积载单元,所述积载单元具有积载片材的积载部,相对于装置本体能够拉出地设置;加载构件,所述加载构件将所述积载部向上方加载;保持部,在所述积载单元相对于所述装置本体被拉出的状态下,所述保持部将所述积载部保持在第一位置;解除部,所述解除部随着将所述积载单元向所述装置本体安装的动作,反抗所述加载构件的加载力而将所述积载部压下到比所述第一位置靠下方的第二位置,解除由所述保持部对所述积载部的保持;连动部,所述连动部与所述积载部的升降连动,所述连动部具有弹性部,在所述解除部将所述积载部从所述第一位置压下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弹性部弹性变形。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示范性实施方式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特征将会变得更加清楚。结合到本说明书中并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的实施方式、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方面,并且,和说明书一起用于阐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整体概略图。

图2是表示盒的整体透视图。

图3A是说明插拔盒时的中板的动作的图,表示盒被安装于装置本体的状态。

图3B是说明插拔盒时的中板的动作的图,表示盒被拉出到途中而中板即将被锁定之前的状态。

图3C是说明插拔盒时的中板的动作的图,表示盒被拉出到最后的状态。

图4A是表示中板与显示部的移动关系的图,表示中板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

图4B是表示中板与显示部的移动关系的图,表示中板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

图4C是表示中板与显示部的移动关系的图示,表示在中板上片材达到满载的状态。

图5A是表示根据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中板和显示部的移动关系的图,表示规定量的片材被积载于中板的状态。

图5B是表示根据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中板和显示部的移动关系的图,表示中板位置第一位置的状态。

图5C是表示根据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中板和显示部的移动关系的图,表示中板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

图5D是表示根据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中板和显示部的移动关系的图,表示在中板上片材达到满载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打印机(成像装置)1是电子照相方式的激光束打印机。如图1所示,打印机1具有:容纳片材的盒10(片材积载装置)、进给容纳在盒10中的片材的进给部60、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成像单元70、以及定影单元80。

成像单元70(成像部)具有:激光扫描器71、感光体鼓72、显影辊73、以及带电辊74。当向打印机1输出成像的指令时,基于从连接到打印机1上的外部的计算机等输入的图像信息,开始由成像单元70进行的成像处理。激光扫描器71基于输入的图像信息,向感光体鼓72照射激光。这时,感光体鼓72被带电辊74预先带电,通过被激光照射,在感光体鼓72上形成静电潜影。之后,由显影辊73将该静电潜影显影,在感光体鼓72上形成调色剂像。

与上述成像动作并行,积载在盒10中的片材S被进给部60进给。这时,积载有片材S的中板12被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螺旋弹簧13向上方加载,积载在中板12上的片材S的顶端部压接(接触)进给辊61。进给辊61被控制成只在进给时逆时针旋转,借助进给部60的进给辊61及分离垫62将片材S一张张地分离并进给。被进给的片材S被输送到对准单元92。另外,由盒10和进给部60构成片材进给装置65。

对准单元92在片材S上形成活套,对斜行进行修正,以规定的输送定时将片材S向由感光体鼓72及转印辊75形成的转印压接部N输送。形成在感光体鼓72上的调色剂像在转印压接部被N从转印辊75施加转印偏压,从而被转印到片材S上。被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片材S,被输送带91输送到定影单元80,调色剂像被定影单元80的加热辊81及加压辊82定影,被排出辊对93排出到排出盘94上。

如图1及图2所示,盒10具有:容纳片材的盒本体11(积载单元)、以及可转动地被支承在盒本体11的转动轴14上来积载片材S的中板12(积载部)。另外,盒10具有:作为将中板12朝向进给辊61向上方加载的弹性构件的螺旋弹簧13(加载构件)、以及和限制积载在中板12上的片材的宽度方向及后端的宽度限制构件15、16及后端限制构件17。

进而,盒10具有保持构件18、18(保持部)和后面将要描述的连动部50,所述保持构件18、18与成一体地形成在中板12上并分别向片材宽度方向延伸的中板臂12a、12a抵接,以保持中板12(参照图4A~图4C)。另外,中板臂12a、12a也可以与中板12分开单独设置。盒10通过向箭头F方向移动,被安装到打印机1的装置本体1A上。另外,在盒本体11的在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一侧面11a(外装面),设置有图中未示出的手柄,使用者可把持该手柄,将盒10向与箭头F方向相反的方向(图3A~图3C中,箭头G方向)拉出。

其次,根据图3A~图3C,对于将盒10拉出的情况下及将盒10安装的情况下的中板12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A表示盒10被安装到装置本体1A上的状态,图3B表示盒10被拉出到途中而中板12即将被锁定之前的状态,图3C表示盒10被拉出到最后的状态。另外,中板12在图3C中位于第一位置,在图3B中位于第二位置。另外,由设置在中板12的两端侧的保持构件18、18将中板12的中板臂12a、12a锁定,但是,这里只说明其中的一方的保持构件18及一方的中板臂12a,省略对另外一方的说明。

保持构件18相对于盒本体11可转动地设置,具有突起部18a和能够保持中板臂12a的保持面18b。保持构件18被图3B所示的加载弹簧19(保持加载构件)向保持位置(图3B及图3C所示的位置)加载,并且,通过突起部18a被推压而能够向解除位置(图3A所示的位置)移动。如图3C所示,通过借助位于保持位置的保持构件18的保持面18b保持中板臂12a,中板12被保持在第一位置。另外,由保持构件18和加载弹簧19构成保持部40。

在打印机1的装置本体1A上,在盒10被插拔的位置,形成有第一解除构件3及第二解除构件4,第一解除构件3由分别向下方倾斜的第一导向面3a及第二导向面3b形成抛物线(大致的三角形)。第二解除构件4形成为能够推压保持构件18的突起部18a,在盒10被安装到装置本体1A上的状态下,第二解除构件4反抗加载弹簧19而推压保持构件18,被保持在解除位置上。由这些第一解除构件3及第二解除构件4构成解除部5。

如图3A及图3B所示,在盒10被从装置本体1A向箭头G方向拉出时,中板12的中板臂12a被第一解除构件3的第一导向面3a(导向面)向下方导向。另外,保持构件18的突起部18a原样保持解除位置而与第二解除构件4滑动。

另外,如图3B所示,当进一步将盒10拉出时,中板臂12a与第一导向面3a(或者第二导向面3b)的下端抵接,中板12位于比第一位置靠下方距离第一位置为d的第二位置。这时,第二解除构件4离开保持构件18的突起部18a,保持构件18被加载弹簧19移动到保持位置。保持构件18在从解除位置移动到保持位置时,由于在保持面18b与中板臂12a之间存在上述距离为d的间隙,所以,可以不与中板臂12a干扰地进行转动。位于保持位置的保持构件18的保持面18b与中板12的中板臂12a对向。

如图3C所示,当进一步拉出盒10时,中板臂12a被螺旋弹簧13向上方加载,并且,被第二导向面3b导向,中板臂12a与保持构件18的保持面18b接触,中板12被保持在第一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3C及图3B所示,在盒10被朝向装置本体1A向着与箭头G相反的方向(图2中,箭头F方向)安装的途中,中板臂12a被第一解除构件3的第二导向面3b向下方移动,中板12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当将盒10向装置本体1A进一步插入时,第二解除构件4反抗加载弹簧19的加载力而推压保持构件18的突起部18a,保持构件18从保持位置移动到解除位置。这时,由于在保持面18b与中板臂12a之间存在上述距离为d的间隙,所以,保持构件18可以不干扰中板臂12a地进行转动。

即,解除部5随着盒10被安装到装置本体1A上的动作,反抗螺旋弹簧13的加载力而将中板12压下到比第一位置靠下方的第二位置之后,解除由保持部40对中板12的保持。

通过将保持构件18移动到解除位置,中板臂12a的锁定被解除,当将盒10进一步插入时,中板臂12a被螺旋弹簧13向上方加载,并且,被第一导向面3a导向而向上方移动。借此,中板12如图3A所示的那样上升,积载在中板12上的片材S压接于进给辊61。

其次,根据图4A~图4C,对于连动部50的结构及作用进行说明。连动部50具有:以转动轴32为中心能够转动地支承于盒本体11的转动臂33(转动构件)、以及卡合于形成在盒本体11上的导向槽20且能够自由升降地支承于盒本体11的移动构件31。转动臂33的一端侧被分支成Y字形,形成与中板12的下表面(下侧)抵接的第一抵接部33a和与中板12的上表面(上侧)抵接的第二抵接部33b。中板12被突出于第一抵接部33a和第二抵接部33b之间地设置。即,连动部50配备有转动臂33和移动构件,所述转动臂33被能够转动地支承于盒本体11,具有第一抵接部33a及第二抵接部33b,与中板12的升降连动地转动,所述移动构件31设置有显示部31a,能够被转动臂33推压而进行移动。

在第一抵接部33a的基端部形成有切口35,借助该切口35,在转动臂33上成一体地形成有成为薄壁而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33c(显示维持部、薄壁部)。即,弹性部33c设置在第一抵接部33a的基端部。另外,在第一抵接部33a的基端部,形成有比第二抵接部33b的基端部的厚度薄的薄壁部,该薄壁部为弹性部33c。在转动臂33的相对于第一抵接部33a及第二抵接部33b隔着转动轴32的另一端侧,形成有能够与移动构件31的肋31b抵接的第三抵接部33d。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臂33整体由弹性材料形成,但是,也可以只是弹性部33c由弹性材料形成。

移动构件31具有显示部31a和肋31b,所述显示部31a贯通在盒本体11的一侧面11a形成的贯通孔11b。伴随着转动轴33的转动,第三抵接部33d与肋31b抵接,由此,移动构件31与转动臂33的转动连动地升降。更详细地说,移动构件31在中板12下降时通过转动臂33而上升,在中板12上升时通过转动臂33而下降。显示部31a将贯通孔11b贯通,而与盒本体11的一侧面齐平的形成,外观良好。

其次,对于连动部50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4A所示,在盒10被从装置本体1A拉出的状态下,如上所述,中板12被保持部40保持在第一位置。这时,移动构件31的上端与形成在盒本体11上的止动件11c(限制部、显示维持部)抵接,显示部31a的最上面的位置被定位。即,由弹性部33c及止动件11c构成显示维持部。这时,贯通孔11b的上缘11d(端缘)与显示部31a的上表面的间隙G1几乎没有空隙。

在将盒10安装到装置本体1A上的过程中,如上所述,中板12移动到比第一位置靠下方的第二位置。这时,如图4B所示,当中板12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转动臂33的第一抵接部33a被中板12的下表面向下方推压。这样一来,在转动臂33上产生将移动构件31向上方推压的转动力矩,但是,移动构件31向上方的移动被止动件11c所限制,应力集中到形成于薄壁的弹性部33c上,弹性部33c弹性变形。即,中板12的移动被弹性部33c吸收,不传递给显示部31a。从而,贯通孔11b的上缘11d与显示部31a的上表面的间隙G2等于上述间隙G1(G1=G2)。

盒10被安装于装置本体1A且片材在中板12上满载时的中板12的位置为,如图4C所示,中板12位于比第一位置稍稍靠上方。因此,例如,由于当在中板12上满载片材S而将盒10安装于装置本体1A时,中板12从第一位置稍稍向上方移动,因此,移动构件31通过转动臂33而稍稍移动。因此,这时的贯通孔11b的上缘11d与显示部31a的上表面的间隙G3变得比间隙G1或间隙G2稍宽(G3=G2+δa)。

另外,以将盒10向装置本体1A安装(插入)时的情况作为例子,说明了上述显示部31a的移动,但是,在将盒10从装置本体1A拉出时,中板12也朝向下方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不言而喻,这时,通过弹性部33c弹性变形,显示部31a不移动。

假如,当设想不设置弹性部33c的情况时,当中板朝向下方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显示部31a会经由转动臂33向上方移动。因此,贯通孔11b与显示部31a的上表面的间隙不得不空出相当于显示部31a向上方移动的量。这样一来,该间隙变宽,尽管在盒10中片材处于满载状态,但是,使用者还是会误认为能够进一步积载片材,存在着过度积载的担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转动臂33上设置弹性部33c构成为,在中板12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和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显示部31a不移动。另外,移动构件31的上端与形成在盒本体11上的止动件11c抵接,显示部31a的最上面的位置被定位。借此,可以使间隙G1及间隙G2几乎为零,可以防止片材的过度积载。即,根据该盒10,在中板从被保持构件18保持的第一位置移动到比第一位置靠下方的第二位置时,中板12和显示部31a不连动。因此,即使中板12位于第一位置,也没有必要例如在显示部31a和贯通孔11b之间设置间隙,而能够防止片材S的过度积载。另外,由于除了中板12朝向下方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时之外,显示部31a经由转动臂33与中板12连动,所以,从满载状态直到片材剩余量变成0为止,可以连续地辨别盒10内的片材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抵接部33a的基端部形成有弹性部33c,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只要在连动部50的某个部位形成弹性部即可。例如,可以将在中板12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弹性变形的弹性部设置在转动臂33的第三抵接部33d侧,也可以设置在移动构件31的肋31b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分别独立的构件构成转动臂33和移动构件31,但是,也可以由一个构件构成转动臂33和移动构件31。另外,也可以不使转动臂33以转动轴32为中心转动,而是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动移动地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显示部31a贯通的贯通孔11b设置在盒本体11的片材进给方向上游侧的一侧面11a上,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连动部50配置成在与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片材宽度方向)上伸出,在盒本体11的与片材进给方向正交的片材宽度方向上形成贯通孔。这时,中板12的在进给方向上的下游端侧,突出到转动臂33的第一抵接部33a与第二抵接部33b之间。

其次,对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种实施方式是将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连动部的结构进行了变更的实施方式,对于和第一种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省略其图示或者在图中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的盒100(片材积载装置)具有连动部150。如图5A所示,连动部150具有:转动臂133和移动构件131,所述转动臂133能够以转动轴132为中心进行转动地支承于盒本体11,所述移动构件131卡合于形成在盒本体11上的导向槽20,被能够自由升降地支承于盒本体11。另外,图5A是盒100被安装于装置本体1A且在中板12上积载了规定量的片材的状态。转动臂133(转动构件)的一端侧分支成Y字形,形成有与中板12的下表面抵接的第一抵接部133a和与中板12的上表面抵接的第二抵接部133b。中板12突出地设置于第一抵接部133a与第二抵接部133b。

在转动臂133的相对于第一抵接部133a及第二抵接部133b隔着转动轴132的另一端侧,形成能够与移动构件131的肋131b、131d抵接的扇形状部133d。扇形状部133d具有以转动轴132为中心的圆弧面133e。另外,利用圆弧面133e及肋133b构成显示维持部。

移动构件131具有显示部131a和肋131b、131d,所述显示部131a贯通在盒本体11的一侧面11a上形成的贯通孔11b。伴随着转动臂133的转动,扇形状部133d与肋131b、131d抵接,由此,移动构件131与转动臂133的转动连动地升降。更详细地说,移动构件131在中板12下降时通过转动臂133而上升,在中板12上升时通过转动臂133而下降。显示部131a贯通贯通孔11b并与盒本体11的一侧面齐平地形成,外观良好。

其次,对于连动部150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5B所示,在盒100被从装置本体1A拉出的状态下,中板12如上面所述地被保持部40保持在第一位置。这时,扇形状部133d的圆弧面133e与肋131b的端部131c抵接,显示部31a的最上面的位置被定位。另外,这时,贯通孔11b的上缘11d与显示部131a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g1几乎没有空隙。

在将盒100安装到装置本体1A上的过程中,如上所述,中板12移动到比第一位置靠下方的第二位置。这时,如图5C所示,当中板12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转动臂33的第一抵接部33a被向下方推压,扇形状部133d向上方(逆时针)转动。但是,由于扇形状部133d的圆弧面133e和肋131b的端部131c抵接,所以,端部131c在圆弧面133e上滑动,移动构件131不会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即,中板12的移动被由圆弧面133e及肋131b(滑动部)构成的吸收机构吸收,以便不传递给显示部131a。从而,贯通孔11b的上缘11d与显示部31a的上表面的间隙g2与上述间隙g1相等(g1=g2)。

盒100被安装于装置本体1A且在中板12上片材达到满载时的中板12的位置为,如图5D所示,中板12位于比第一位置稍稍靠上方处。因此,例如,当在中板12上满载片材S并将盒100安装到装置本体1A上时,由于中板12从第一位置稍稍向上方移动,所以,转动臂133的扇形状部133d稍稍向下方(顺时针)移动。这时,肋131b的端部131c依然与扇形状部133d的圆弧面133e抵接。因此,这时的贯通孔11b的上缘11d与显示部31a的上表面的间隙g3等于间隙g1及g2(g3=g1=g2)。

另外,以将盒100安装(插入)于装置本体1A的情况为例,说明了上述显示部131a的移动,但是,在将盒100从装置本体1A拉出时,中板12也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朝下方移动。不言而喻,这时,通过形成在移动构件131上的肋131b的端部131c在形成于转动臂133上的扇形状部133d的圆弧面133e上滑动,显示部131a不会移动。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不仅在中板12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处、而且在片材处于满载状态时的位置处,显示部131a的位置也是相同的。从而,可以使间隙g1、间隙g2及间隙g3基本上等于0,可以防止片材的过度积载。

尽管参照示范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公开的示范性的实施方式。下面所述的权利要求的范围,给出了最广泛的阐述,包括所有的改型和等价的结构和功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