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盒及其旋转力传递组件与感光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7963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处理盒及其旋转力传递组件与感光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上的处理盒及其旋转力传递组件与感光鼓。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是一种利用电子照相原理把图像形成于打印介质如纸张上的设备,包括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一体机等,通常包括主机及可拆卸地安装于该主机内的处理盒。其中,处理盒具有盒体及可旋转地支承在该盒体两端壁之间的感光鼓,感光鼓包括鼓筒及安装在该鼓筒一轴向端的旋转力传递组件。

公布号为CN103376696A的专利文献中公布了一种扭矩传输装置,即旋转力传递组件。如图1所示,该扭矩传输装置01由旋转力传递头011、轴向限位件012、鼓齿轮013、轴向复位件014及一对设于旋转力传递头011上的旋转力接收齿015构成,旋转力传递头011与旋转力接收齿015一起构成旋转力接收头。

如图1及图2所示,鼓齿轮013上形成有敞口位于鼓齿轮013一轴向端的容纳腔0131,鼓齿轮013的另一轴向端形成有与容纳腔0131连通的导向孔0133。

旋转力传递头011由导杆0112及位于导杆0112的一轴向端的旋转力接收部0111构成,导杆0112的横向外壁上设有一对沿横向朝外延伸的输出臂01121;在旋转力接收部0111沿导杆0112的轴向背对导杆0112的外端壁上,于外端壁沿导杆0112横向偏离外端壁中心的位置,沿导杆0112轴向朝外凸起形成的一对上述旋转力接收齿015。在容纳腔0131平行于鼓齿轮013轴向的内壁上设有一对朝其径向中心延伸的输入臂0132,在鼓齿轮013的周向上,输出臂01121于输入臂0132的位置处与输入臂0132抵靠接触,以使旋转力传递头011相对鼓齿轮013可绕导杆0112的中心轴线在预定角度范围内转动。轴向复位件014套于导杆0112上,其一端抵靠输出臂01121远离旋转力接收部0111的一侧,另一端抵靠容纳腔0131的底面,以使旋转力传递头011可沿导杆0112的轴向往复移动。

具有该扭矩传输装置01的处理盒在装入主机时,如果一对旋转力接收齿015间的连线沿如图2箭头所示方向布置,即平行于处理盒向主机的插入方向,一旦出现输出臂01121与输入臂0132相抵靠的情况,则轴向复位件014的压缩量需大大超过旋转力接收齿015的高度,才能完成旋转力施加臂021与旋转力接收齿015之间的联结,导致整个联结过程不易进行,即处理盒的落机过程不够顺畅。

公告号为CN201945803U的专利文献中公告了一种旋转驱动力接收头与驱动组件,即旋转力接收头与旋转力传递组件。如图3所示,旋转力传递组件03由轴向限位件031、鼓齿轮032、轴向复位件033及旋转力接收头08构成。旋转力接收头08由旋转力传递头04、两根拉簧05、两根销轴06及两个旋转力接收齿07构成。旋转力接收齿07的耦合端上形成有用于与主机驱动轴的旋转力输出臂相配合的耦合面071,中部上形成有与销轴06相配合的轴孔072,复位端上形成有与拉簧05的挂钩相配合的悬挂孔073,其耦合端与复位端分别位于轴孔072的相对两侧。旋转力传递头04由导杆041与支架042构成,支架042上形成有与旋转力接收齿07的中部相配合的安装槽0422及与拉簧05的另一挂钩相配合悬挂孔,安装槽0422的两侧上形成有与销轴06相配合的轴孔0421。通过销轴06、轴孔0421及轴孔072的配合,使旋转力接收齿07可绕销轴06旋转地铰接至旋转力传递头04,即可在与主机驱动轴联结的联结位置和与主机驱动轴脱离联结的脱离位置间往复转动。拉簧05的一挂钩挂至悬挂孔073,另一挂钩挂至设于支架042上的悬挂孔。

如图4所示,当处理盒中的碳粉耗尽时,需将处理盒从主机中卸下,假设处理盒沿如图箭头所示方向从主机里拉出,由于驱动轴02球形端部022的抵靠作用,旋转力接收齿07克服拉簧05的弹性恢复力而绕销轴06顺时针从联结位置旋转至脱离位置,以便于驱动轴02与旋转力接收头08脱离联结,二者完全分离时,即一对旋转力接收齿07处于脱离联结状态,两根拉簧05作为齿复位件,其弹性恢复力迫使旋转力接收齿07复位至联结位置。

该旋转力传递组件03能够便于旋转力接收头08与驱动轴02的脱离联结,但是,当以其构建的处理盒向主机的插入方向如图5箭头所示,即一对旋转力接收齿07间的连线沿平行插入方向布置,则易出现如图5所示的情况,即旋转力接收齿07容易被抵靠而使其耦合端朝里旋转,导致整个联结过程难以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提高其落机过程顺畅性的处理盒;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构建上述处理盒的旋转力传递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以上述旋转力传递组件构建的感光鼓。

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处理盒包括盒体、偏离机构及可绕旋转轴线旋转地支承于该盒体两端壁之间的感光鼓。感光鼓包括鼓筒及安装于该鼓筒的一个轴向端的旋转力传递组件。旋转力传递组件包括鼓齿轮、轴向复位件、旋转力传递头及一对旋转力接收齿;旋转力传递头设有用于接收迫使旋转力传递头相对鼓齿轮绕旋转轴线在预定角度范围内转动的力的受力段。在一对旋转力接收齿均处于脱离联结状态时,偏离机构对受力段施力迫使旋转力传递头转至一对旋转力接收齿间的连线与处理盒向主机的插入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的位置,即连线与插入方向不平行。

由以上方案可见,通过偏离机构迫使旋转力接收齿间的连线不平行于处理盒向主机的插入方向,可提高处理盒落机过程的顺畅性。

一个具体的方案为一对旋转力接收齿处于脱离联结状态时,偏离机构迫使旋转力传递头转至旋转力接收齿偏离第一平面,该第一平面平行于上述插入方向,且旋转轴线在该第一平面内。进一步提高处理盒落机过程的顺畅性。

更具体的方案为在一对旋转力接收齿处于脱离联结状态时,偏离机构迫使旋转力传递头转至旋转力接收齿偏离一个扇形面,旋转轴线垂直于该扇形面,该扇形面的顶点在旋转轴线上,其角平分线沿平行于上述插入方向布置。更进一步提高处理盒落机过程的顺畅性。

再具体的方案为扇形面的圆心角大于等于旋转力接收齿的圆心角。再进一步提高处理盒落机过程的顺畅性。

另一个具体的方案为偏离机构迫使一对旋转力接收齿间的连线与上述插入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45度。进一步提高处理盒落机过程的顺畅性。

一个优选的方案为偏离机构包括磁极连线沿鼓筒径向且共面布置的第一磁体、第二磁体及第三磁体。受力段与盒体中的一个固定有第一磁体,另一个固定有第二磁体与第三磁体;第二磁体与第三磁体的磁极连线共线。偏离机构结构简单、便于组装、成本低。

另一优选的方案为旋转力传递头包括导杆及位于该导杆一轴向端的旋转力接收部,导杆邻近旋转力接收部的端部为受力段。偏离机构包括两根相平行布置的弹性杆,受力段被夹持于该两根弹性杆之间;受力段的横截面为菱形面或第一非圆形面,第一非圆形面由第一圆形面及自第一圆形面边缘沿径向凸起形成的第一突起面与第二突起面构成,第一突起面与第二突起面关于第一圆形面的圆心中心对称布置;沿凸起方向,在垂直于径向的方向上,第一突起面的尺寸逐渐减小;沿凸起方向,在垂直于径向的方向上,第二突起面的尺寸逐渐减小。偏离机构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及成本低。

再一个优选的方案为旋转力接收齿通过铰轴铰接至旋转力传递头,铰轴的轴线与旋转轴线在空间内相互垂直且异面,即二者不共面且二者的方向向量相正交。旋转力接收齿绕铰轴可在联结位置与脱离位置间往复转动。旋转力传递头上设有限制旋转力接收齿自联结位置转向远离脱离位置的限位部;还包括齿复位件,其用于迫使旋转力接收齿抵靠限位部。便于从主机中卸下处理盒。

为了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包括鼓齿轮、轴向复位件、轴向限位件、旋转力传递头及旋转力接收齿。旋转力传递头包括导杆及设于该导杆一轴向端的旋转力接收部。导杆邻近旋转力接收部的端部为用于接收迫使旋转力传递头相对鼓齿轮绕导杆中心轴线在预定角度范围转动的力的受力段。

一个具体的方案为受力段上固定有第一磁体或第二磁体与第三磁体,磁体的磁极连线均沿导杆径向布置。第二磁体与第三磁体的磁极连线共线。

另一个具体的方案为受力段的横截面为菱形面或第一非圆形面,第一非圆形面由第一圆形面及自第一圆形面边缘沿径向凸起形成的第一突起面与第二突起面构成,第一突起面与第二突起面关于第一圆形面的圆心中心对称布置;沿凸起方向,在垂直于径向的方向上,第一突起面的尺寸逐渐减小;沿凸起方向,在垂直于径向的方向上,第二突起面的尺寸逐渐减小。

为了实现上述再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感光鼓包括鼓筒及设于该鼓筒一轴向端的旋转力传递组件。旋转力传递组件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描述的旋转力传递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一种旋转力传递组件的结构图;

图2是图1所示旋转力传递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3是现有另一种旋转力传递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旋转力传递组件与主机驱动轴间的一种脱离联结方式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旋转力传递组件与主机驱动轴间一种联结方式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旋转力传递组件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旋转力传递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旋转力接收头的结构分解图;

图10是图9中A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旋转力传递头、销轴及旋转力接收齿与主机驱动轴的结构分解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旋转力接收头的主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端盖板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端盖板与旋转力传递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偏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偏离机构与旋转力传递组件在打印过程中的第一种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一对旋转力接收齿处于脱离联结状态时,其偏离机构与旋转力传递组件间的第一种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一对旋转力接收齿处于脱离联结状态时,其偏离机构与旋转力传递组件间的第二种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一对旋转力接收齿处于脱离联结状态时,其偏离机构与旋转力传递组件间的第三种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一对旋转力接收齿处于脱离联结状态时,其偏离机构与旋转力传递组件间的第四种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一对旋转力接收齿处于脱离联结状态时,其偏离机构与旋转力传递组件间的第五种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扇形面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另一种偏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在落机过程中,旋转力接收头、偏离机构及主机驱动轴的状态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二实施例中端盖板、偏离机构及旋转力接收头的立体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二实施例中偏离机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二实施例中偏离机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二实施例中偏离机构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二实施例中偏离机构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二实施例中偏离机构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二实施例中偏离机构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二实施例中偏离机构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在处理盒的盒体与旋转力传递组件间增设偏离机构,以改善处理盒落机过程的顺畅性,处理盒其他结构完全可以根据现有产品进行设计。

以下各实施例主要针对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由于本实用新型处理盒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旋转力传递组件与感光鼓,在处理盒实施例的说明中已包含对旋转力传递组件实施例与感光鼓实施例的说明。

处理盒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6,处理盒1具有盒体10及可绕旋转轴线001旋转地支承于盒体10两端壁之间的感光鼓11,盒体10具有设于驱动端上的端盖板13。感光鼓11具有鼓筒及如图7所示的旋转力传递组件2,旋转力传递组件2安装于鼓筒的一个轴向端。

参见图7至图9,旋转力传递组件2由旋转力接收头3、轴向限位件21、弹簧22及鼓齿轮23构成。鼓齿轮23设有在其一轴向端敞口的容纳腔231,另一轴向端形成有与容纳腔231连通的导向孔232。弹簧22构成本实施例的轴向复位件。

旋转力接收头3由旋转力传递头31、传递轴32及数量为两个的扭簧33、销轴34与旋转力接收齿35构成。

旋转力传递头31由圆柱状的导杆311及位于导杆311的一个轴向端的旋转力接收部312构成,导杆311的中部沿径向形成有与传递轴32相配合的通孔3111。旋转力接收部312上背对导杆311的外端壁3120内凹形成有阶梯孔3121,阶梯孔3121的端口形成有导入面31210,旋转力接收部312上形成有一对用于安装旋转力接收齿35的安装槽3122,安装槽3122的两侧形成有与销轴34相配合的轴孔3123。导杆311邻近旋转力接收部312的端部为受力段313。

鼓齿轮23的外观形状大致为圆柱形,位于鼓齿轮23轴向大约中部的径向外壁上设有斜齿轮230,用于将鼓齿轮23接收的旋转力传递给其他旋转件;容纳腔231平行于鼓齿轮23轴向的内壁设有朝鼓齿轮23的径向中心延伸的输入臂233。导杆311的另一个轴向端依次穿过形成于轴向限位件21上的通孔,弹簧22、容纳腔231到达与之间隙配合的导向孔232,从而使旋转力传递头31相对鼓齿轮23可沿导杆311轴向往复移动;在鼓齿轮23的周向上,传递轴32于输入臂233的位置处与输入臂233抵靠接触,从而将旋转力传递头31接收的旋转力传递给鼓齿轮23;在受力段313受周向转矩作用时,旋转力传递头31相对鼓齿轮23可绕旋转轴线001在预定角度范围内转动,预定角度范围受输入臂233、传递轴32的结构、尺寸与数量的调控。

弹簧22的一端抵靠传递轴32,另一端抵靠容纳腔231的底面。轴向限位件21盖于容纳腔231的敞口端上,弹簧22沿轴向的弹性恢复力迫使传递轴32抵靠轴向限位件21。

参见图10,旋转力接收齿35的上端部形成有耦合面350,下端部形成有与销轴34相匹配的轴孔351,上端部背对耦合面350的侧面凸起形成有凸起353,下端面内凹形成用于容纳簧圈330的容纳槽352。销轴34通过与轴孔3123、轴孔351及簧圈330的配合,使旋转力接收齿35铰接至安装槽3122内,即通过铰轴铰接至旋转力传递头31,并可在联结位置与脱离位置间往复转动,且销轴34的轴线与如图8所示的旋转轴线001为在空间内相垂直且异面;扭簧33的一扭臂331抵靠旋转力接收部312,另一扭臂332抵靠在旋转力接收齿35;通过凸起353抵靠在外端壁3120,以使旋转力接收齿35被限位于联结位置处,即外端壁3120构成旋转力接收齿35自联结位置转至远离脱离位置的限位部;扭簧33的弹性恢复力迫使凸起353抵靠外端壁3120,即迫使旋转力接收齿35位于联结位置处。

参见图11及图12,第二平面091为其法向与销轴34的轴向相平行的平面,第三平面092为与销轴34的轴向相平行的平面,且如图6所示的旋转轴线001在第二平面091与第三平面092内。如图11所示,主机驱动轴驱动旋转力传递头31绕旋转轴线001逆时针旋转,在驱动轴的旋转力输出臂021与旋转力接收齿35耦合联结时,旋转力接收齿35背对耦合面350的侧面将抵靠在安装槽3122的抵靠侧壁3124上,从而将旋转力传递给旋转力传递头31,当抵靠侧壁3124与第二平面091相平行时,可确保旋转力接收齿35与抵靠侧壁3124间的作用力沿旋转力传递头31的旋转周向的切向,即不会产生平行于第二平面091的分力,有效防止旋转力接收齿35在旋转过程中出现朝外张开的现象,以提高旋转力传递组件与主机驱动轴间联结的稳定性。当旋转力输出臂021与耦合面350耦合时,第二平面091构成旋转力输出臂021的轴向对称面,同时,两个耦合面350在第三平面092上的投影构成第一圆弧,两个旋转力输出臂021在第三平面092上的投影构成的第二圆弧,第一圆弧与第二圆弧共圆心且半径相等,从而有效确保旋转力输出臂021对旋转力接收齿35施加的作用力也为沿旋转力传递头31的旋转周向的切向,以提高旋转力传递头31与主机驱动轴间联结的稳定性。当两个旋转力接收齿35沿旋转方向朝偏离第二平面091的位置布置,即沿旋转力传递头31的旋转方向,旋转力接收齿35位于第二平面091与抵靠侧壁3124之间,从而在满足旋转力接收齿35的强度要求下,减小旋转力接收齿35的横向尺寸,以改善旋转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的联结及脱离联结过程的顺畅性。

参见图13,端盖板13上设有两根相互平行布置且与如图9所示受力段313相配合的弹性杆12。在处理盒1中,旋转力传递组件2与端盖板13的配合如图14所示,受力段313被夹持于两根弹性杆12之间。如图15所示,两根弹性杆12由于受力段313的挤压作用而处于向外弯曲的弹性变形状态,其将对受力段313施加向内挤压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将对受力段313产生转矩。

参见图15,受力段313的横截面为第一非圆形面,第一非圆形面由第一圆形面3130及自第一圆形面3130的边缘沿径向凸起形成的第一突起面3131与第二突起面3132构成。第一突起面3131与第二突起面3132关于第一圆形面3130的圆心中心对称布置。沿凸起方向,在垂直于径向的方向上,第一突起面3131的尺寸逐渐减小。沿凸起方向,在垂直于径向的方向上,第二突起面的尺寸逐渐减小。

当旋转力接收齿35通过传递轴32与输入臂233的抵靠而带动鼓齿轮23旋转至如图16所示的位置,当一对旋转力接收齿35均处于脱离联结状态时,弹性杆12的弹性恢复力通过受力段313产生转矩将迫使旋转力传递头相对鼓齿轮23绕旋转轴线转至如图17所示位置。

当旋转力接收齿35受主机驱动轴驱动并带动旋转力接收头、鼓齿轮23相对如图16所示位置逆时针旋转45度、90度、135度及180度,当一对旋转力接收齿35均处于脱离联结状态时,在弹性杆12的弹性恢复力及传递轴32与输入臂233之间的抵靠作用下,弹性杆12的弹性恢复力产生的转矩将迫使旋转力传递头带动旋转力接收齿35相对鼓齿轮23绕旋转轴线转至如图18、图19、图20及图21所示位置处。从而可以得出,当主机驱动轴驱动一对旋转力接收齿35间的连线旋转至位于如图22所示扇形面121与扇形面122内,接着,如果旋转力接收齿35与主机驱动轴脱离联结,比如将处理盒从主机中拉出,在弹性杆12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使一对旋转力接收齿35间的连线将偏离至扇形面121与扇形面122的区域外。扇形面121、122的圆心角小于90度,具体大小与第一非圆形面的结构及尺寸相关。

当然了,可以将受力段的横截面替换成如图23所示的菱形面1313,也能取到上述效果,当菱形面1313取正方形面时,扇形面121与扇形面122的圆心角将达到90度。

参见图24,处理盒向主机的插入方向006如图箭头所示,第一平面004为平行于插入方向006布置,且旋转轴线001在第一平面004内。

在处理盒落机前中,即一对旋转力接收齿35均处于脱离连接状态时,如果一对旋转力接收齿35间的连线005能够不平行于插入方向006,即连线005与插入方向006相夹一个夹角,则可以在落机过程中使部分旋转力接收齿35避开主机驱动轴02,以提高处理盒落机过程的顺畅性;当落机前使整个旋转力接收齿35偏离第一平面004时,则旋转力接收齿35在落机过程中可以进一步避开主机驱动轴02,以进一步提高落机过程的顺畅性;如图22所示,通过调整扇形面121、122与插入方向006的关系,可使旋转力接收齿35间连线005在落机前偏离一个以扇形面121为上限且角平分线沿平行于插入方向006布置的扇形面1210,扇形面1210为图22所示的阴影区域,以进一步提高落机过程的顺畅性;若扇形面1210的两侧边与扇形面121的两侧边中相邻的一边之间的夹角均大于等于旋转力接收齿35圆心角的一半,意味着可以使旋转力接收齿35在落机前偏离扇形面1210,当扇形面1210的圆心角大于等于旋转力接收齿35的圆心角时,落机顺畅性能够明显提高;当扇形面121、122的圆心角为90度,且插入方向006平行于二者的角平分线时,即扇形面1210与扇形面121重合,在一对旋转力接收齿35处于脱离连接状态时,连线005与插入方向006间的夹角将大于等于45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一对旋转力接收齿35间的连线005定义为:旋转力接收齿35位于外端壁3120以上部分在外端壁3120上投影中心的连线。旋转力接收齿35的圆心角定义为:以旋转轴线001与外端壁3120所在平面的交点为圆心,圆心与旋转力接收齿35位于外端壁3120以上部分在外端壁3120上投影的轮廓线两条切线之间的夹角。在投影过程中,若外端壁3120为与旋转轴线001相垂直的端面,则投影至该端面;若外端壁3120为弧形端面,则投影至与旋转轴线001垂直且过外端壁3120最高点的平面。插入方向006为处理盒在落机过程中向主机的插入方向,当处理盒端盖上设有与主机上引导件相配合的引导柱时,可以通过引导柱进行确定。

其中,扇形面121、122的圆心角的大小与旋转力接收齿35和弹性杆12之间的相对位置无关,与受力段313的横截面形状相关。

两根弹性杆12一起构成本实施例的偏离机构,用于在一对旋转力接收齿35处于脱离联结状态时,迫使旋转力传递头转至一对旋转力接收齿35间的连线005与插入方向006具有夹角的位置,以提高处理盒落机过程的顺畅性。

处理盒第二实施例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处理盒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的偏离机构由第一磁体、第二磁体及第三磁体构成。

参见图25,采用固定在端盖板13上的第一磁体41及固定在导杆311邻近旋转力接收部312的端部上的第二磁体42、第三磁体43替代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的两根弹性杆,第二磁体42与第三磁体43的固定处构成本实施例的受力段,其横截面形状不受限制。如图26所示,第一磁体41、第二磁体42及第三磁体43的磁极连线均朝导杆311的径向且共面布置,第二磁体42与第三磁体43为同极相对布置,即二者固定在导杆311的相对两侧且磁极连线共线。第一磁体41与第二磁体42自由端的磁极为异名磁极,且两个旋转力接收齿35间的连线与第一磁体41的磁极连线相平行。此时,第一象限为扇形面121,第三象限为扇形面122,且两个扇形面的圆心角均为90。

参见图27,为本实施例第二种偏离机构,第一磁体41固定在导杆311上,第二磁体42及第三磁体43同极相对布置地固定在盒体上,三个磁体的磁极连线沿导杆311的径向布置且共面。第一磁体41与第二磁体42的自由端为异名磁极,两个旋转力接收齿35间的连线与第一磁体41的磁极连线相正交,则第二象限为扇形面121,第四象限为扇形面122,且圆心角均为90度。

参见图28,为本实施例中第三种偏离机构,第一磁体41固定在导杆311上,第二磁体42及第三磁体43同极相对布置地固定在盒体上,三个磁体的磁极连线沿导杆311的径向布置且共面。第一磁体41与第二磁体42的自由端为异名磁极,两个旋转力接收齿35间的连线与第一磁体41的磁极连线相重合,则第一象限为扇形面121,第三象限为扇形面122,且圆心角为90度。

参见图29,为本实施例中第四种偏离机构,第一磁体41固定在盒体上,第二磁体42及第三磁体43磁极同向布置地固定在导杆311上,三个磁体的磁极连线沿导杆311的径向布置且共面。第一磁体41与第二磁体42的自由端为异名磁极,两个旋转力接收齿35间的连线与第一磁体41的磁极连线相正交,则第二象限为扇形面121,第四象限为扇形面122,且圆形角为90度。

参见图30,为本实施例中第五种偏离机构,第一磁体41固定在导杆311上,第二磁体42及第三磁体43磁极同向布置地固定在盒体上,三个磁体的磁极连线沿导杆311的径向布置且共面。第一磁体41与第二磁体42的自由端为异名磁极,两个旋转力接收齿35间的连线与第一磁体41的磁极连线相重合,则第一象限为扇形面121,第三象限为扇形面122,且圆心角为90度。

参见图31,为本实施例中第六种偏离机构,第一磁体41固定在导杆311上,第二磁体42及第三磁体43磁极相对布置地固定在盒体上,三个磁体的磁极连线沿导杆311的径向布置且共面。第一磁体41与第二磁体42的自由端为同名磁极,两个旋转力接收齿35间的连线与第一磁体41的磁极连线相重合,则第二象限为扇形面121,第四象限为扇形面122,且圆心角为90度。

参见图32,为本实施例中第七种偏离机构,第一磁体41固定在盒体上,第二磁体42及第三磁体43磁极相对布置地固定在导杆311上,三个磁体的磁极连线沿导杆311的径向布置且共面。第一磁体41与第二磁体42的自由端为同名磁极,两个旋转力接收齿35间的连线与第一磁体41的磁极连线相正交,则第一象限为扇形面121,第三象限为扇形面122,且圆心角均为90度。

在本实施例中,磁体的磁极连线是指N极与S极之间的连线,比如一根圆柱状的磁体,其一端为N极,另一端为S极,则磁极连线为其两端面圆心的连线。

当扇形面所在象限的角平分线平行于处理盒向主机的插入方向,则可以使两个旋转力接收齿35在落机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避开驱动轴。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构思是通过在处理盒上增设偏离机构,在一对旋转力接收齿处于脱离联结状态时,该偏离机构对设于旋转力传递头上的受力段施力,以迫使旋转力传递头转至一对旋转力接收齿间的连线与处理盒向主机的插入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的位置,从而提高处理盒落机过程的顺畅性,根据本构思,偏离机构的结构及受力段的横截面形状还有多种显而易见的变化;旋转力接收头的结构还有多种显而易见的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