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7962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框体和能够相对于该框体装卸的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其具有框体和能够相对于框体装卸的盒,该图像形成装置中,盒具有能够在一方向上不可逆地旋转的旋转体以及从不会从旋转体的旋转轴偏移的位置沿着旋转轴伸出的伸出部,框体具有通过伴随着旋转体的旋转而移动的伸出部的抵接进行摆动的检测部件、对检测部件的摆动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以及根据传感器的检测判别盒是否为新品的控制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16391号公报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例如因旋转体的旋转而移动的伸出部越过检测部件,在检测部件刚摆动到原来的姿势之后停止通电等,当伸出部在检测部件的里侧停止时,在将盒从框体拆卸时,伸出部有可能从与通常的摆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与检测部件抵接而对检测部件施加不期望的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以上的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抑制对检测部件施加不期望的力。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框体和能够相对于所述框体装卸的盒。

盒具有被检测部,该被检测部被设置为能够向一方向不可逆地移动。

框体具有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在与向一方向不可逆地移动的被检测部抵接时向第一旋转方向转动。

检测部件具有:第一检测部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框体;以及第二检测部件,具有与被检测部抵接的抵接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检测部件。

并且,检测部件在向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第一检测部件与第二检测部件一体地转动,在对抵接部施加有向第二旋转方向的力时第二检测部件相对于第一检测部件转动,该第二旋转方向是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

根据这样的结构,检测部件具有第一检测部件和第二检测部件,由于在对第二检测部件的抵接部施加有向第二旋转方向的力时第二检测部件相对于第一检测部件转动,该第二旋转方向是与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因此能够抑制对检测部件施加不期望的力。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抑制对检测部件施加不期望的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显影盒的侧视图(a)以及拆下盖体的状态的侧视图(b)。

图3是从左右方向内侧观察驱动机构和检测机构附近的图。

图4是检测部件的立体图(a)以及从左右方向内侧观察检测部件和被检测部的图(b)。

图5是检测部件的分解立体图(a)、(b)。

图6是从左右方向外侧观察框架的轴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7是图3的X-X剖面图。

图8是从左右方向外侧观察检测机构附近的图。

图9是对在框体上安装新品状态的显影盒而执行初始旋转动作时的检测部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a)至(d)。

图10是对被检测部的转动在中途停止之后从框体拆卸显影盒时的检测部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a)至(d)。

符号说明

1 激光打印机

2 框体

7 显影盒

79 被检测部

79A 转动轴线

100 检测部件

100A 转动轴线

110 第一检测部件

111 第一检测部件主体

111A 第一内周部

111B 第二内周部

111C 第三内周部

116 第二限制部

120 第二检测部件

121 第二检测部件主体

121A 端部

124 抵接部

124A 第一抵接面

124B 第二抵接面

130 扭转弹簧

160 拉伸弹簧

200 框架

220 轴部

221 孔部

221A 内侧内径部

221B 内侧大径部

222A 外侧大径部

222B 外侧小径部

230 开口

250 第一限制部

PL 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一边适当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首先,关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简单地进行说明,然后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特征部分详细地进行说明。

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方向是利用以使用图像形成装置的用户为基准的方向进行说明。即,将图1的右侧设为“前”,将左侧设为“后”,将近前侧设为“左”,将里侧设为“右”。并且,将图1中的上下方向设为“上下”。

如图1所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激光打印机1主要具有框体2、供纸部3、曝光装置4、处理盒5以及定影装置8。

供纸部3设置在框体2内的下部,主要具有供纸托盘31、纸张按压板32、供纸机构33。收纳在供纸托盘31中的纸张S通过纸张按压板32而靠向上方,通过供纸机构33朝向处理盒5的感光鼓61与转印辊63之间供给。

曝光装置4配置在框体2内的上部,具有未图示的激光发光部或多面反射镜、透镜、反射镜等。在曝光装置4中,从激光发光部射出的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参照点划线)在感光鼓61的表面上高速扫描,从而对感光鼓61的表面进行曝光。

处理盒5配置在曝光装置4的下方,采用从打开设置于框体2的前盖21时所呈现的开口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框体2的结构。处理盒5具有鼓单元6和作为盒的一例的显影盒7。

鼓单元6主要具有感光鼓61、带电器62以及转印辊63。显影盒7相对于鼓单元6装卸自如,构成为安装于鼓单元6的状态,即构成为作为处理盒5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框体2。显影盒7主要具有显影辊71、供给辊72、层厚限制刮片73、收纳调色剂的收纳部74以及搅拌器75。

在处理盒5中,在感光鼓61的表面通过带电器62均匀地带电之后,通过来自曝光装置4的激光的高速扫描而进行曝光,从而在感光鼓61上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并且,收纳部74内的调色剂由搅拌器75搅拌,首先供给到供给辊72,接着从供给辊72供给到显影辊71。并且,伴随着显影辊71的旋转,进入到显影辊71与层厚限制刮片73之间而作为一定厚度的薄层承载在显影辊71上。

承载在显影辊71上的调色剂从显影辊71供给到形成在感光鼓61上的静电潜像。由此,将静电潜像可视像化,在感光鼓6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然后,通过将纸张S搬送到感光鼓61与转印辊63之间而将感光鼓6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在纸张S上。

定影装置8配置在处理盒5的后方,主要具有加热辊81、与加热辊81对置配置而按压加热辊81的加压辊82。在该定影装置8中,使转印在纸张S上的调色剂图像在纸张S通过加热辊81与加压辊82的期间热定影。将调色剂图像热定影后的纸张S被排纸辊23排出到排纸托盘22上。

接着,对显影盒7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a)、(b)所示,显影盒7除了具有上述的显影辊71等之外,还具有盒框体70、驱动传递机构76、检测齿轮77以及盖体78。

盒框体7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显影辊71、供给辊72和搅拌器75等,并且形成收纳部74(参照图1)。在盒框体70的左侧面以覆盖驱动传递机构76和检测齿轮77的方式安装有盖体78。

驱动传递机构76是用于将从显影盒7的外部输入的驱动力传递给显影辊71、供给辊72以及搅拌器75的机构,设置于盒框体70的左侧面。驱动传递机构76由如下部件构成:输入齿轮73G,驱动力从设置在框体2内的驱动输出部件25A(参照图3)输入至输入齿轮73G;与输入齿轮73G啮合的显影辊齿轮71G、供给辊齿轮72G和中间齿轮74G;以及与中间齿轮74G啮合的搅拌器齿轮75G。

显影辊齿轮71G、供给辊齿轮72G以及搅拌器齿轮75G分别是对显影辊71、供给辊72以及搅拌器75进行旋转驱动的齿轮,一体地设置于显影辊71、供给辊72以及搅拌器75的各旋转轴的端部。

检测齿轮77具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设置于盒框体70的左侧面的毂状的旋转轴70A卡合的齿轮轴部77A;形成于外周面的齿轮齿部77G和缺齿部77N;以及被检测部79。

被检测部79被设置为从检测齿轮77的左侧面中的该检测齿轮77的旋转中心、更详细而言为从相对于齿轮轴部77A向径向外侧偏移的位置向左侧突出。在图2(b)所示的显影盒7中,作为被检测部79具有被检测部79B、被检测部79C以及被检测部79D这三个。以被检测部79B为基准,被检测部79C设置在周向上大致偏移90°的位置,被检测部79D设置在周向上大致偏移180°的位置。

另外,盖体78具有使被检测部79向盖体78的外部露出的盖开口78A,使得被检测部79能够与后述的检测部件100抵接。

齿轮齿部77G是检测齿轮77的外周面的设置有齿轮齿的部分,缺齿部77N是检测齿轮77的外周面的不设置齿轮齿的部分。如图2(b)所示,在显影盒7中,检测齿轮77的齿轮齿部77G与搅拌器齿轮75G相对而与搅拌器齿轮75G的齿轮齿啮合的状态为新品状态。当在该新品状态时搅拌器齿轮75G旋转时,检测齿轮77绕图2的逆时针旋转。另一方面,在显影盒7中,如图9(d)所示,检测齿轮77的缺齿部77N与搅拌器齿轮75G相对而不与搅拌器齿轮75G的齿轮齿啮合的状态成为旧品状态。在该旧品状态时即使搅拌器齿轮75G旋转,检测齿轮77也不会旋转。

通过这样的结构,被检测部79被设置为能够在一方向上不可逆地移动。详细而言,在齿轮齿部77G与搅拌器齿轮75G相对的新品状态下,当向显影盒7输入驱动力而搅拌器齿轮75G旋转时,被检测部79伴随着检测齿轮77的旋转而绕图2的逆时针转动,当因缺齿部77N与搅拌器齿轮75G相对而驱动力不会从搅拌器齿轮75G输入从而检测齿轮77的旋转停止时,被检测部79的转动停止,然后不进行动作。这样,被检测部79被设置为能够绕图2的逆时针不可逆地转动。

接着,对框体2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框体2具有框架200、向显影盒7输入驱动力的驱动机构25以及检测所安装的显影盒7的状态或规格的检测机构26。

驱动机构25主要具有未图示的电动机、驱动输出部件25A、将电动机的驱动力传递给驱动输出部件25A的未图示的多个齿轮。驱动输出部件25A例如构成为与前盖21的开闭连动地左右进退,将显影盒7(处理盒5)安装于框体2,通过关闭前盖21而与输入齿轮73G卡合。由此,驱动力能够传递给显影盒7。

如图4(a)、(b)所示,检测机构26具有检测部件100、光学式传感器150以及未图示的控制装置。

如图5(a)、(b)所示,检测部件100构成为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框体2的第一检测部件11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检测部件110的第二检测部件120以及作为第二施力部件的一例的扭转弹簧13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5所示的点划线延伸的方向即检测部件100的转动轴方向简称为“转动轴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轴方向”相当于将检测部件100组装于框体2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

第一检测部件110具有第一检测部件主体111、凸缘部112、壁部113、第一弹簧卡合部114、第二弹簧卡合部115、第二限制部116、第一被限制部117以及遮光臂118。

第一检测部件主体111是与框体2的后述的轴部220(参照图6)卡合的部分,形成为大致筒状。

凸缘部112被设置为从第一检测部件主体111的转动轴方向的一方侧即左侧的端部向第一检测部件主体111的径向外侧伸出。

壁部113被设置为从凸缘部112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向转动轴方向的另一方侧即右侧延伸。壁部113具有第一壁部113A、延伸到第一壁部113A的右侧的第二壁部113B、超过第一检测部件主体111的一端而延伸到第二壁部113B的右侧的第三壁部113C。

第三壁部113C的与第二壁部113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基端部(根部分)成为扭转弹簧130的第一端部132所卡合的第二弹簧卡合部115。并且,在第三壁部113C的顶端部上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钩部113D,从而与第一检测部件主体111的外侧卡合的第二检测部件120不会简单地脱落。

第一弹簧卡合部114是作为后述的第一施力部件的一例的拉伸弹簧160(参照图8)的端部所卡合的部分。第一弹簧卡合部114被设置为在从第一壁部113A的周向中央附近向径向外侧延伸之后,向左侧延伸,在其顶端部形成朝向第一旋转方向R1突出的钩部(省略符号)。

第二限制部116是限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检测部件110的第二检测部件120向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的部分。第二限制部116是第二壁部113B的第一壁部113A侧的端面,形成为向径向外侧延伸。

第一被限制部117是与框体2的后述的第一限制部250(参照图6)抵接的部分。第一被限制部117形成为从第三壁部113C的周向中央附近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肋状。

遮光臂118具有从凸缘部112的外周面中的配置有第三壁部113C的部分附近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臂部118A、从臂部118A的顶端向左侧延伸的遮光部118B。

第二检测部件120具有第二检测部件主体121、被限制部122、弹簧卡合部123以及抵接部124。

第二检测部件主体121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一检测部件主体111的外侧卡合的部分,形成为大致筒状。

被限制部122是与第一检测部件110的第二限制部116抵接的部分。被限制部122被设置为从第二检测部件主体121的右端部的外周面向第二检测部件主体121的径向外侧突出。

弹簧卡合部123是扭转弹簧130的第二端部133所卡合的部分。弹簧卡合部123被设置为从第二检测部件主体121的右端部的外周面向左侧伸出,顶端以向第二旋转方向R2弯曲的方式延伸。

抵接部124是显影盒7的被检测部79所抵接的部分。抵接部124被设置为从第二检测部件主体121的相对于限制部122向右侧偏移的位置朝向径向外侧突出。抵接部124具有:在一方向上不可逆地转动的被检测部79所抵接的第一抵接面124A;以及相对于第一抵接面124A设置在检测部件100的转动方向的相反侧的第二抵接面124B。

如图4(b)所示,在从转动轴方向观察时,第一抵接面124A与第二抵接面124B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延伸。

详细而言,第一抵接面124A是在图4(b)所示的检测部件100转动前的状态下沿着通过检测部件100的转动轴线100A与被检测部79的转动轴线79A的平面PL的面。这里,第一抵接面124A优选为与平面PL平行的面,但也可以是相对于平面PL稍微倾斜的面。

并且,第二抵接面124B是在检测部件100转动前的状态下越朝向检测部件100的径向外侧越位于第二旋转方向R2的下游侧的面。换言之,第二抵接面124B是在检测部件100转动前的状态下以越朝向检测部件100的径向外侧越位于处理盒5(显影盒7)的后述的拆卸方向的下游侧的方式相对于拆卸方向倾斜的面。

扭转弹簧130是相对于第一检测部件110向第一旋转方向R1对第二检测部件120施力的部件。扭转弹簧130由线材形成,具有卷绕成螺旋状的线圈部131(参照图5)、使一方的端部向线圈部131的径向外侧弯曲的第一端部132、以及使另一方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弯曲的第二端部133。扭转弹簧130在线圈部131配置在第二检测部件主体121的外侧的状态下,第一端部132与第一检测部件110的第二弹簧卡合部115卡合,第二端部133与第二检测部件120的弹簧卡合部123卡合。

扭转弹簧130从自然状态绕紧而使第二端部133与弹簧卡合部123卡合,从而第二端部133经由弹簧卡合部123对第二检测部件120向第一旋转方向R1施力。第二检测部件120通过使被限制部122与第一检测部件110的第二限制部116抵接,而限制进一步的向第一旋转方向R1的转动。

光学式传感器150具有射出光的发光部151和接受从发光部151射出的光的受光部152,发光部151与受光部152相对地配置。如图4(b)所示,由于在检测部件100处于非检测姿势时遮光臂118的遮光部118B配置在发光部151与受光部152之间,因此受光部152无法接受来自发光部151的光。另一方面,如图9(b)所示,由于在检测部件100处于检测姿势时遮光臂118从发光部151与受光部152之间退让,因此受光部152能够接受来自发光部151的光。在受光部152接受到光时,将规定的信号输出给未图示的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是控制激光打印机1的动作的装置,还具有判定显影盒7是否为新品、以及判定显影盒7的规格的功能。并且,控制装置在安装有显影盒7时(具体而言,例如在从检测前盖21的关闭动作的传感器输入关闭信号时)、在输入有图像数据时、在接入激光打印机1的电源时等执行初始旋转动作。

控制装置在初始旋转动作的执行中在从光学式传感器150的受光部152输出规定的信号时,判定为显影盒7是新品,在未输出规定的信号时,判定为显影盒7是旧品。并且,在初始旋转动作的执行中,对从受光部152输出规定的信号的次数进行计数,根据该次数判定显影盒7的规格、具体而言例如为填充到收纳部74的初始的调色剂容量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初始旋转动作”是指如下动作:在安装有显影盒7时或图像形成动作前等执行,预备性地对显影辊71、供给辊72或搅拌器75等进行旋转驱动。由此,收纳部74内的调色剂被搅拌,经由供给辊72供给到显影辊7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激光打印机1中,规格不同的多种显影盒7能够选择性地相对于框体2装卸,关于显影盒7,根据规格的不同,设置于检测齿轮77的被检测部79的数量不同。由此,当新品显影盒7安装于框体2而执行初始旋转动作时,根据规格的不同,从受光部152输出规定的信号的次数发生变化。

如图3所示,框架200配置在安装于框体2的显影盒7的转动轴方向的一方侧、具体而言为左侧,构成框体2的左侧的壁。框架200具有装卸引导件210、轴部220、开口230、图6所示的弹簧卡合部240、以及第一限制部250。

返回图3,装卸引导件210是在相对于框体2装卸处理盒5时引导处理盒5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拆卸方向”是指在沿着装卸引导件210从框体2拆卸安装于框体2的处理盒5(显影盒7)时的方向。

如图6所示,轴部220是在其外侧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一检测部件主体111卡合从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对第一检测部件110(检测部件100)进行轴支承的部分,形成为从框架200朝向与配置有显影盒7侧相反的一侧的左侧突出的毂状。

如图7所示,轴部220形成为具有用于拧入自攻螺钉91的孔部221的筒状。轴部220的外周面主要具有:基端部侧的外侧大径部222A、直径比外侧大径部222A小的顶端部侧的外侧小径部222B。

与轴部220的外侧卡合的第一检测部件主体111的内周面具有:与轴部220的外侧大径部222A相对的第一内周部111A、与轴部220的外侧小径部222B相对的第二内周部111B以及第三内周部111C。第一内周部111A、第二内周部111B以及第三内周部111C从轴部220的基端部侧朝向顶端部侧依次配置,第二内周部111B的内径比第一内周部111A的内径小,第三内周部111C的内径比第二内周部111B的内径小。换言之,第一检测部件主体111的内周面中的轴部220的顶端侧的部分(第三内周部111C)比其他的部分(第二内周部111B)进一步朝向径向内侧突出。

第一检测部件主体111的内周面与轴部220的外周面中,转动轴方向的一端部之间、具体而言为第三内周部111C与外侧小径部222B彼此接触。并且,第一检测部件主体111的内周面与轴部220的外周面中,转动轴方向的另一端部之间、具体而言为第一内周部111A与外侧大径部222A彼此接触。另一方面,第一检测部件主体111的内周面与轴部220的外周面中,转动轴方向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的部分、具体而言为第二内周部111B与外侧小径部222B不接触而具有间隙。

轴部220的内周面主要具有轴部220的基端部侧的内侧小径部221A以及内径比内侧小径部221A大的轴部220的顶端部侧的内侧大径部221B。即,孔部221的内周面的作为轴部220的顶端部侧的内侧大径部221B比作为其他的部分的内侧小径部221A进一步扩径。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内侧大径部221B设置于轴部220的开口缘侧的部分,该轴部220的开口缘侧的部分包含作为第一检测部件主体111的内周面的第三内周部111C与作为轴部220的外周面的外侧小径部222B接触的范围。内侧大径部221B的内径比自攻螺钉91的螺纹牙(省略符号)的外径大。

开口230是将配置有框架200的显影盒7的右侧和其相反侧的左侧连通的开口,设置于轴部220的下方。抵接部124在检测部件100组装于框体2的状态下,通过开口230在框架200的配置有显影盒7的一侧露出。由于开口230允许抵接部124的转动,因此从转动轴方向观察时,形成为以轴部220为中心的大致拱状。

检测部件100的第二检测部件主体121的转动轴方向的一端部、具体而言为右侧的端部121A与框架200抵接,从而在转动轴方向上定位于框体2。检测部件100的自攻螺钉91经由垫圈92被拧入轴部220的孔部221,从而安装于框体2。

如图6所示,弹簧卡合部240是与拉伸弹簧160(参照图8)的端部卡合的部分,设置于框架200的左侧的面。详细而言,弹簧卡合部240在从轴部220的前斜下方的位置向左侧延伸之后,形成为向前方延伸的钩状。

第一限制部250是限制第一检测部件110向第二旋转方向R2(参照图8)转动的部分,设置于框架200的左侧的面。详细而言,第一限制部250被设置为从轴部220的后斜下方的位置向左侧突出。第一限制部250的上侧的面形成为平面状,能够与检测部件100的第一被限制部117抵接。

如图8所示,作为第一施力部件的拉伸弹簧160是相对于框体2向第二旋转方向R2对第一检测部件110(检测部件100)施力的部件。拉伸弹簧160的一端部与第一检测部件110的第一弹簧卡合部114卡合,另一端部与框体2的弹簧卡合部240卡合。

拉伸弹簧160比自然长度进一步被拉伸,从而经由第一弹簧卡合部114对第一检测部件110向第二旋转方向R2施力。第一检测部件110(检测部件100)的第一被限制部117与框体2的第一限制部250抵接,由此限制进一步的向第二旋转方向R2的转动。此时的检测部件100的状态为上述的“非检测姿势”。

接着,对检测部件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在图4(b)所示的新品状态的显影盒7(处理盒5)安装于框体2的状态下,执行初始旋转动作时,驱动力经由搅拌器齿轮75G(参照图2(b))传递至检测齿轮77的齿轮齿部77G而使检测齿轮77旋转。

于是,如图9(a)所示,被检测部79通过检测齿轮77的旋转而向一方向、具体而言为图示顺时针不可逆地转动(移动),被检测部79B与抵接部124的第一抵接面124A抵接。并且,当被检测部79进一步转动时,如图9(b)所示,抵接部124的第一抵接面124A向被检测部79B按压从而检测部件100克服拉伸弹簧160的作用力而向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

此时,检测部件100的第二检测部件120的被限制部122与第一检测部件110的第二限制部116抵接,从而因第二检测部件120的第一抵接面124A向被检测部79B按压而产生的向第一旋转方向R1的旋转力经由被限制部122和第二限制部116传递至第一检测部件110,第一检测部件110也与第二检测部件120一同向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即,在检测部件100向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时,第一检测部件110与第二检测部件120一体转动。

并且,由此,当检测部件100的遮光臂118从光学式传感器150的发光部151与受光部152之间退让时,如虚线所示,由于来自发光部151的光由受光部152接受,因此受光部152将规定的信号输出给控制装置。其结果为,控制装置判定为所安装的显影盒7是新品。

并且,被检测部79进一步转动,从而如图9(c)所示,当被检测部79B越过抵接部124时,检测部件100因拉伸弹簧160的作用力而向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并且,第一被限制部117与第一限制部250抵接,从而检测部件100返回非检测姿势,遮光臂118再次进入到发光部151与受光部152之间,从发光部151朝向受光部152射出的光被阻挡。

然后,被检测部79进一步转动,从而虽然图示省略但在被检测部79C和被检测部79D与第一抵接面124A抵接时检测部件100也向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从受光部152向控制装置输出规定的信号。控制装置在初始旋转动作的执行中,根据被检测部79的数量,根据从受光部152输出规定的信号的次数来判定所安装的显影盒7的规格。

并且,如图9(d)所示,在被检测部79D越过抵接部124之后,当检测齿轮77的缺齿部77N与搅拌器齿轮75G相对时,由于驱动力未传递至检测齿轮77,因此检测齿轮77停止,被检测部79的转动也停止。并且,然后,显影盒7处于即使驱动传递机构76进行驱动被检测部79也不转动的旧品状态。

在旧品状态的显影盒7(处理盒5)安装于框体2的状态下,即使执行初始旋转动作,被检测部79也不会转动从而检测部件100不进行动作,因此控制装置判定为显影盒7是旧品。

如图10(a)所示,在初始旋转动作的执行中,在打开前盖21或者激光打印机1的电源脱落的情况下,由于来自驱动传递机构76的驱动力的输入停止,因此例如在1个被检测部79刚越过抵接部124之后的状态下,被检测部79的转动有时在中途停止。

在该情况下,如果从框体2沿着装卸引导件210向拆卸方向拆卸显影盒7(处理盒5),则如图10(b)所示,被检测部79与抵接部124的第二抵接面124B抵接。如果从该状态起要进一步拆卸处理盒5,则如图10(c)所示,抵接部124的第二抵接面124B被被检测部79按压从而第二检测部件120克服扭转弹簧130的作用力而向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

此时,由于第一检测部件110因第一被限制部117与框体2的第一限制部250抵接而被限制向第二旋转方向R2的转动,因此检测部件100的仅第二检测部件120相对于第一检测部件110和框体2向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即,在对抵接部124施加作为与第一旋转方向R1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旋转方向R2的力时,检测部件100的第二检测部件120相对于第一检测部件110转动。

然后,当通过进一步拆卸处理盒5而使被检测部79通过检测部件100附近时,如图10(d)所示,被检测部79越过抵接部124,第二检测部件120因扭转弹簧130的作用力而向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并且,被限制部122与第二限制部116抵接,从而第二检测部件120返回到原来的姿势。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检测部件100具有第一检测部件110和第二检测部件120,由于在第二检测部件120的抵接部124施加有向第二旋转方向R2的力时第二检测部件120相对于第一检测部件110和框体2转动,因此能够抑制对检测部件100施加不期望的力的情况。

并且,由于具有拉伸弹簧160,框体2具有第一限制部250,因此在对抵接部124施加了向第一旋转方向R1的力时,第二检测部件120按压第二限制部116,从而能够使第一检测部件110克服拉伸弹簧160的作用力而向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由此,能够使第一检测部件110和第二检测部件120一体地向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

另一方面,由于具有扭转弹簧130,第一检测部件110具有第二限制部116,因此在对抵接部124施加了向第二旋转方向R2的力时,通过第一限制部250来限制第一检测部件110向第二旋转方向R2的转动,从而能够仅使第二检测部件120克服扭转弹簧130的作用力而向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

并且,如图4(b)所示,由于第一抵接面124A与第二抵接面124B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延伸,因此能够根据被检测部79的移动方向分别设定第一抵接面124A的朝向与第二抵接面124B的朝向。由此,能够使检测部件100良好地转动。

并且,由于第一抵接面124A是沿着通过检测部件100的转动轴线100A与被检测部79的转动轴线79A的平面PL的面,因此在转动的被检测部79与第一抵接面124A抵接时,能够使力良好地传递至第一抵接面124A。由此,能够使第一检测部件110和第二检测部件120一体地向第一旋转方向R1良好地转动。

并且,由于第二抵接面124B是越朝向检测部件100的径向外侧越位于第二旋转方向R2的下游侧的面,因此在向拆卸方向移动的被检测部79与第二抵接面124B抵接时,能够在不会对第二抵接面124B(检测部件100)施加过大的力的情况下使第二检测部件120向第二旋转方向R2转动。

并且,如图7所示,由于轴部220被设置为从框架200朝向与配置有显影盒7的一侧的相反侧、具体而言为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因此当然能够在组装框体2之前的轴部220上组装检测部件100,即使在将框体2组装了某程度之后也能够将检测部件100组装在轴部220上。由此,能够提高检测部件100的组装的自由度。并且,由于在框架200的与配置有显影盒7的一侧的相反侧配置检测部件100的大部分,因此能够抑制检测部件100的抵接部124以外的部分与鼓单元6或显影盒7的相干涉。

并且,由于检测部件100的第二检测部件主体121的端部121A与框架200抵接从而相对于框体2在转动轴方向上被定位,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定位于检测部件100的抵靠部。由此,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将检测部件100定位于框架200。并且,由于只要使检测部件100与轴部220卡合而使第二检测部件120的端部121A与框架200抵接即可,因此能够在定位了检测部件100的状态下容易地组装。

并且,由于第一检测部件主体111与轴部220的一端部之间(第三内周部111C与外侧小径部222B)和另一端部之间(第一内周部111A与外侧大径部222A)接触,因此能够抑制检测部件100相对于轴部220的摆动,能够确保检测部件100相对于轴部220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第一检测部件主体111和轴部220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的部分(第二内周部111B与外侧小径部222B)不接触而具有间隙,因此即使在拧入自攻螺钉91时轴部220的直径稍微变大,也能够吸收其直径变化,能够确保检测部件100相对于轴部220即框体2的位置精度。

并且,孔部221的内周面中,轴部220的顶端部的包含第三内周部111C与外侧小径部222B所接触的范围在内的开口缘侧的部分(内侧大径部221B)比其他的部分(内侧小径部221A)进一步扩径,因此在向孔部221拧入自攻螺钉91时,特别是能够抑制第三内周部111C与外侧小径部222B接触的、轴部220的前端部的直径变化。由此,能够进一步确保检测部件100相对于框体2的位置精度。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关于具体的结构,像下述那样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中可以适当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检测部件100的轴部220设置于框架200的与配置有显影盒7的一侧的相反侧,但不限于此。例如,轴部也可以设置于框架的配置有显影盒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抵接面124B是在检测部件100转动前的状态下越朝向检测部件100的径向外侧而越位于第二旋转方向R2的下游侧的面,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二抵接面也可以是在检测部件转动前的状态下与拆卸方向正交的面。由此,在向拆卸方向移动的被检测部与第二抵接面抵接时,由于力能够良好地传递至第二抵接面,因此能够使第二检测部件向第二旋转方向良好地转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从转动轴方向观察时,第一抵接面124A与第二抵接面124B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延伸,但不限于此,例如在从转动轴方向观察时,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也可以是大致平行的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施力部件例示出拉伸弹簧160,作为第二施力部件例示出扭转弹簧130,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施力部件也可以是按压弹簧或扭转弹簧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被检测部79被设置为能够转动,但不限于此,例如,被检测部也可以被设置为在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上等能够平行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盒例示出具有显影辊71和收纳部74等的显影盒7,但不限于此。例如,盒除了显影辊或收纳部等之外,还可以是具有感光鼓等的处理盒。并且,盒也可以是具有收纳部和搅拌器而不具有显影辊的调色剂盒。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激光打印机1采用判定盒是否为新品和判定盒的规格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激光打印机也可以是判定盒是否为新品、不判定盒的规格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设置于盒的被检测部的数量也可以仅为1个。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例示出形成黑白图像的激光打印机1,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形成彩色图像的打印机。并且,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打印机,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平板扫描仪等原稿读取装置的复印机或复合机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