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17730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是针对申请日为2012年12月31日、发明名称为“显示装置”、申请号为201210599277.1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显示装置。更具体的,实施例涉及具有增加的强度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薄外型、轻重量以及低功耗,平板显示装置取代了阴极射线管显示器装置。现有技术的平板显示装置可以被分成光发射型和光接收型。在光发射型中,包括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发光二极管(le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在光接收型中,包括液晶显示器(lcd)。

尽管现有技术的平板显示装置相对于显示装置可以具有更薄的外型和更轻的重量,研究仍在增加,以同时增加显示装置的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公开提供了具有加强构件的显示装置。该加强构件被插入显示装置内部中,其配置为增加显示装置的总强度却没有大量增加显示装置的重量。

本公开的附加方面将在后面的描述中阐述。因此本公开的方面通过该描述而明显,或者可以通过对本公开的实践而显见。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配置为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后盖和加强构件。后盖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后部以形成显示面板的后外壳。该加强构件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与后盖之间,使得显示装置的强度增加。加强构件可以包括主体单元以及多个穿透主体单元形成的单元格,主体单元具有显示面板的形状并且配置为形成加强构件的外观。

加强构件可以形成为蜂巢结构。

多个单元格中的每个可以提供为六边形。

多个单元格中的每个可以形成为三角形、矩形和圆形中的至少一种。

显示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板,该板耦接至加强构件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使得该至少一个板耦接至加强构件。

加强构件和至少一个板可以利用粘合构件彼此粘合地耦接。

加强构件和后盖可以利用粘合构件彼此粘合地耦接。

加强构件和显示面板可以利用粘合构件彼此粘合地耦接。

粘合构件可以包括双面胶带和粘合剂中的至少一个。

显示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配置为覆盖后盖和显示面板的侧表面的边缘的主框架。

显示面板和后盖安装在主框架上。

显示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配置为向显示面板提供光的背光单元,以及安装在背光单元上并设置在显示面板与后盖之间的底框。

加强构件可以安装在底框的前表面处。

加强构件可以安装在底框的后表面处。

加强构件可以与底框一体形成。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后盖和蜂巢构件。后盖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后部以形成显示面板的后外壳。蜂巢构件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与后盖之间。

蜂巢构件可以利用粘合构件粘合地耦接至显示面板和后盖中的至少一个。

粘合构件可以包括双面胶带和粘合剂中的至少一个。

显示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耦接至蜂巢构件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的至少一个的板。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配置为提供光到显示面板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其中安装多个发光二极管的至少一个印刷电路板、其中安装至少一个印刷电路板的底框以及安装在底框上的蜂巢构件。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配置为提供光到显示面板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其中安装多个发光二极管的至少一个印刷电路板、和其中安装至少一个印刷电路板的底框。该底框可以形成为蜂巢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进一步方面,显示装置可以包括形成在顶框和底框上的显示面板;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前表面的前盖;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后表面的后盖,通过将后盖耦接至前盖以形成显示装置的外观;和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后表面的加强构件。

通过将加强构件插入显示装置内部,显示装置的强度可以增强。

该加强构件是以多个单元格穿透加强构件的表面的方式形成的,它的重量不重,因此,即使在加强构件插入的情况下,显示装置的重量也没有大量增加。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这些和/或其他的方面将从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变得明显并且更容易理解,其中:

图1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1b是示出图1a所示的加强构件的另一示例的透视图。

图2是图1a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5是图4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7是图6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照本公开的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代表相同的元件。

图1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透视图。

如图1a所示,显示装置1a包括显示面板20a、环绕显示面板20a的侧表面边缘的主框架40a、形成显示装置1a的后部外观的后盖85,以及附接到显示面板20a的前表面的膜15。

在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a是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

显示面板20a被分成其中图像被显示的有效区域和其中图像不被显示的无效区域。

多个薄膜晶体管安装于有机发光二极管以驱动玻璃板。阳极电极配置为形成像素,阴极电极配置为基准电压,由有机材料组成的光发射层形成在薄膜晶体管上。

光发射层排列在多个单元里。当由单独的单元组成的光发射层控制所发射的光时,图像形成在有效区域上。

然而,驱动电极图案形成在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的无效区域上以驱动每个薄膜晶体管。印刷电路板被电连接以向驱动电极图案提供数据和电能。

关于本公开,为了在显示面板20a的有效区域上沿着显示面板20a的前表面的边缘显示图像,集成电路或布线图案设置于无效区域以向显示面板20a施加信号。

在本公开中,集成电路或布线图案一起限定为图案。

为了覆盖显示面板20a的图案,黑色矩阵单元16形成在附接于显示面板20a的前表面的膜15上。

黑色矩阵单元16可以通过印刷形成在膜15的前表面或后表面,或者黑色矩阵单元16可以通过印刷形成在膜15内包括的每一层之间。除了印刷,通过将膜的一部分处理为黑色以覆盖显示面板20a的图案的方法可以包括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

参照图2,在该实施例中,黑色矩阵16形成于膜15的后表面上。

当充当保护显示面板20a的角色时,膜15可以具有偏振功能。

膜15可以包括配置为使穿透光偏振的pva层、配置为在pva层的上侧以保护pva层的tac层、以及cop层。粘性层形成在膜15的最下层以将膜15附接于显示面板20a。

该tac层配置为保护pva层,并且可以由具有相位值约为“0”的三乙酰纤维素(tac)形成。

该pva层是配置为决定极性特征的层,并由具有着色剂的定向碘i或聚乙烯醇(pva)组成。

cop层(120c)由定向cop(环烯烃聚合物)膜组成。

后盖85固定于固定单元41a,并且形成显示装置1a的后部的外观。

后盖85可以由塑料或金属材料形成。后盖85可以由钢化玻璃形成。

后盖85耦接有加强构件90。

加强构件90包括主体单元92和贯穿主体单元92形成的多个单元格91。单元格91提供为在主体单元92上的凹孔形状。

如图1a所示,加强构件90可以包括主体单元92以及贯穿主体单元92形成的多个单元格91。单元格91可以提供为在主体单元92上的凹孔形状。

此外,如图1b所示,加强构件可以包括主体单元92和贯穿主体单元92形成的多个单元格91,其中主体单元92包括两个板95和96以及设置在两个板95和96之间的支架93。单元格91可以提供为在主体单元92上的凹孔形状。

在上述主体单元92包括两个板95和96以及支架93的情况中,主体单元92可以被称为板状组件。

尽管两个板95和96以及支架93中的每一个在附图上示为整体单元,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例如两个板95和96以及支架93中的每一个可以提供为多个彼此耦接的细分单元。在两个板95和96以及支架93中的每一个提供为多个彼此耦接的细分单元的情况中,这些多个细分单元中的一些可以耦接至后盖85。

两个板95和96每个可以提供为片的形式,并且片的例子可以包括铝片或无纺布。然而,本公开的板95和96的形式不限于此。

在该实施例中,单元格91形成为六角形。这种具有多个六角形单元格的结构被称为蜂巢结构或蜂窝结构。

蜂巢结构是具有蜂巢形状的几何结构的自然的或人工的结构以允许使用材料的数量的最小化,从而达到最小的重量和最小的材料成本,并且强度是高的。

蜂巢结构的这种几何结构可以广泛的变化,但是所有这样的结构的共同的特征是在薄的垂直壁之间形成的中空单元格的阵列。

这些单元格在形状上通常是圆柱形的以及六角形的。

蜂巢形的结构提供了一种具有最小密度和相对高的平面外的压缩性能以及平面外的剪切性能的材料。

人工蜂巢结构材料通常通过在两个具有抗拉强度的薄层之间层铺上蜂巢材料而制成。

这形成了板状组件。

蜂巢材料广泛地用于需要平面或稍微弯曲的表面之处,并且它们的高的强度重量比是有用的。

它们因此广泛地被用于航空航天工业,并且铝、玻璃纤维和先进复合材料中的蜂巢材料自从五十年代起已经在飞机和火箭中充当重要角色。

它们还被发现用于许多其他的领域,从纸基的蜂巢纸板形式的包装材料到像滑雪双板和滑雪单板的体育用品。

加强构件90形成为蜂巢结构,因此轻并且坚固。

由于加强构件90安装在后盖85上,所以可以增加后盖85的强度。因此,由于后盖85的强度增加,整个显示装置1a的耐用性也增加。

在后盖85形成为平板型的情况下,可以安装加强构件90以补充任何不足的强度。

具有蜂巢结构的加强构件90的重量不大。因此,整个显示装置1a的重量没有大量增加。因此,整个显示装置1a符合近期轻重量的趋势。

在主体单元92利用具有高热导率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主体单元92具备散热功能。显示面板20a对热是敏感的。在热集中到特定部分的情况下,显示面板20a的功能可能被削弱。因此,从主板(未示出)和电源板(未示出)产生的热需要在显示面板20a上完全消散或散发到显示装置1a。在加强构件90的主体单元92由具有高热导率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从显示装置1a的特定部分产生的热可以在显示装置1a上完全消散。

当主体单元92由铝形成时,可以获得具有足够强度和绝缘功能的加强构件90。然而,为了将加强构件90与其他部件绝缘,由散热材料形成的支座(seat)可以附接到加强构件90的两侧之中的至少一侧。

主体单元92可以由塑料材料形成。塑料材料非常轻。由塑料材料形成的加强构件90足以加强显示装置1a的强度。此外,加强构件90可以具有散热功能。加强构件90执行绝缘功能。

加强构件90的主体单元92的材料中的一些如上列出。然而由各种材料形成的能实现本公开的目的的主体单元92可以包括在本公开的方面内。

在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蜂巢结构,单元格91形成为六角形。形成为圆形或多边形的单元格91可以包括在本公开内。

主框架40a包括边缘单元44a和固定单元41a,固定单元41a在向内侧突出的同时延伸地形成。

固定单元41a的前表面形成面板固定表面42a,显示面板20a固定在该处,固定单元41a的后表面形成后盖固定表面43a,后盖85固定在该处。

当显示面板20a和后盖85在固定单元41a处固定时,边缘单元34覆盖显示面板20a的侧表面的边缘表面和后盖85的侧表面的边缘表面。

后盖85和耦接至后盖85的加强构件90固定于形成在主框架的固定单元41a的后表面处的后盖固定表面43a。后盖85接触并耦接至后盖固定表面43a。

图2是图1a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如图2所示,主框架40a包括边缘单元44a,以及在向内侧突出的同时延伸地形成的固定单元41a。后盖固定表面43a(后盖85在该处固定)形成在固定单元41a的后表面处。后盖85的边缘部分通过利用粘合构件45耦接到后盖固定表面43a。

粘合构件45涉及双面胶带。除了双面胶带,任何能够利用粘性将后盖固定表面43a附着和耦接至后盖85的构件,例如粘合剂,都可以包含在本公开的方面内。

柔性印刷电路板26安装在显示面板20a的后面。

柔性印刷电路板26可以具有利用卷带自动接合(tab)技术的带载封装(tcp)的形式,或是具有安装在基膜上的芯片装置的膜上芯片(cof)。

柔性印刷电路板26上的tcp具这样的结构,其具有插入到柔性材料层(例如,聚酰胺)中间的单层或多层的金属导电层。安装了驱动集成电路,其向薄膜晶体管施加驱动信号。

芯片27安装在柔性印刷电路板26的中央部。印刷电路板28在柔性印刷电路板26的端部。

加强构件90设置在显示面板20a与后盖85之间。加强构件90的后表面粘合地耦接至后盖85。加强构件90的前表面粘合地耦接至显示面板20a。

在该实施例中,加强构件90、后盖85和显示面板20a通过使用例如双面胶带的粘合构件耦接。

加强构件90穿透主框架40a。加强构件90耦接至显示面板20a的后表面和后盖85的前表面。

加强构件90具有预定的厚度。加强构件90配置为将显示面板20a耦接至后盖85,同时显示面板20a和后盖85间隔开的。连接到显示面板20a的驱动单元25位于后盖85和显示面板20a间隔开所形成的空间中。

驱动单元25包括柔性印刷电路板26、安装在柔性印刷电路板26的中央部的驱动芯片27和连接到柔性印刷电路板26的端部的电路板28。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透视图。

如图1a所示,将基于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进行描述。

如图3所示,显示装置1b包括显示面板20a、形成显示装置1b的后部外观的后盖86、设置在后盖86与显示面板20a之间以增加显示装置1b的强度的加强构件90、以及设置在显示面板20a的前表面并形成显示装置1b的前部的外观同时耦接至后盖86的前盖80。

前盖80包括边框82和侧表面81,边框82环绕显示面板20a的边缘以覆盖显示面板20a的图案,侧表面81形成在边框82的一端并朝后方向弯曲。前盖80的前表面具有开口单元83的形式,使得有效区域朝前表面露出,在该有效区域处,屏幕显示在显示面板20a上。

前盖80连接至后盖86,并且形成整个显示装置1b的外观。

显示面板20a和加强构件90设置在前盖80与后盖86之间。

加强构件90包括主体单元92和穿透地形成在主体单元92处的多个单元格。特别地,加强构件90形成为具有六角形的单元格的蜂巢结构。因此,加强构件90轻并且具有高强度。

显示装置1b形成为前盖80、显示面板20a、加强构件90和后盖86按上述顺序叠加并且耦接。

在该实施例里,为了实现蜂巢结构,单元格91形成为六角形。然而,单元格91可以形成为圆形或多边形,其包括在本公开内。

图4是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图5是图4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4与上述附图的不同在于该结构是垂直示出的。因此,图的上部表示显示装置1c的前部,图的下部表示显示装置1c的后部。

如图4至图5所示,显示装置1c包括显示面板20b、设置在显示面板20b的后方的背光单元、配置为支撑显示面板10和背光单元使其彼此间隔开的中间模件45、设置在显示面板20b的前表面的顶框10、设置在显示面板20b的后方的底框70、配置为增加整个底框70和显示装置1c的强度的加强构件90,以及设置在底框70的后部以形成显示装置1c的后部的外观的后盖85。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包括单独的背光单元,所以显示面板20b被称为光接收型液晶显示器(lcd)。

从顶框10到底框70进行耦接,形成显示模块,后盖85耦接至显示模块,形成显示装置1c。根据该实施例,未在附图中示出的前表面盖(未示出)耦接至顶框10的前部以形成显示装置1c的前部的外观。

背光单元包括设置在显示面板20b的下部的多个光学片30、位于光学片30的下部的光板50、设置成接触光板50的下表面的反射片55、配置为向光板50提供光的多个发光二极管61,以及其上安装多个发光二极管61的印刷电路板62。

光学片30包括保护膜31、棱镜膜32和扩散滤光件33。

保护膜31设置在棱镜膜32的上部。保护膜31保护该棱镜膜32。棱镜膜32对于例如灰尘的刮擦是敏感的。

为了集中光,棱镜膜32将从扩散膜33扩散的光集中在上部的显示面板10的平坦表面上。

具有三角形柱体形状的棱镜以某一布局形成在棱镜膜32的上部表面上,以将从扩散片33扩散的光在垂直方向集中在上部的显示面板20b的平坦表面上。

棱镜膜32使用了两个片。形成在每个棱镜膜32处的微棱镜形成预定角度。

穿过棱镜膜32的光以垂直的方式行进。因此,该光具有均匀的相位色散(evenphasedispersion)。

具有珠形的覆层形成在扩散膜33的基板上以漫射来自光板50的光。由此,光被提供给显示面板10。

光板50由丙烯酸型树脂,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甲基苯乙烯(polymethylstrene)形成。光板50将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均匀地提供到扩散膜33。

光板50包括提供在侧面的一端以接收从发光二极管61发出的光的入射面52、面向扩散膜33的光发射面51和平行于光发射面51提供的反射面(未示出)。

反射片55设置在光板50的下部以引导光。发射通过光板50的下表面的光被再次引导至光板50。反射板55可以由塑料材料制成,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碳酸酯(pc)。

配置为发射光的多个发光二极管61安装在印刷电路板62上处。印刷电路板62向多个发光二极管61施加电信号。

在该实施例中,两个印刷电路板62提供在底框70的左侧和右侧的边缘。

多个发光二极管在朝向印刷电路板的前面突出的方向安装在印刷电路板62的一个表面处。多个发光二极管61的每个纵向地设置在印刷电路板62中且彼此间隔开。多个发光二极管61在垂直于从印刷电路板62突出的方向的方向上发光。

安装多个发光二极管61的印刷电路板62的背面设置在朝向底框70的底部的方向上。

发光二极管61可以由多个发白光的发光二极管组成。发光二极管也可以由多个发红光、绿光和蓝光的发光二极管组成。

显示面板20b包括其中形成有薄膜晶体管的薄膜晶体管印刷电路板21,面对薄膜晶体管印刷电路板21的滤色器板22以及提供在薄膜晶体管印刷电路板21与滤色器板22之间的液晶层(未示出)。

驱动单元25提供在薄膜晶体管印刷电路板21的一侧,并且施加驱动信号。

驱动单元25包括柔性印刷电路板26、安装在柔性印刷电路板26上的驱动芯片27、和连接到柔性印刷电路板26的另一侧的印刷电路板28。

柔性印刷电路板26示出了芯片装置安装在基膜上的膜上芯片(cof)法。该cof可以是玻璃上芯片(cog)或利用卷带自动结合(tab)技术的带载封装(tcp)的形式。

根据该实施例的显示面板20b是配置为通过控制液晶层的排列形成屏幕的液晶显示面板。由于显示面板20b是不发光的装置,所以图像可以仅通过接收来自背光单元的光来显示,该背光单元设置在显示装置20a的后表面。

顶框10包括环绕显示面板20b的边缘的边框12,以及在边框12的端部弯曲的顶部的侧面。顶框10的前表面提供有开口单元13使得其上显示屏幕的有效区域暴露于前表面。

加强构件90安装在底框70的底部的前面上。

加强构件90包括主体单元92和多个穿透地形成在主体单元92上的单元格91。

单元格91形成为六角形。因此加强构件90形成蜂巢结构或蜂房结构。

加强构件90形成为蜂巢结构。由此,加强构件90可以是轻的并且坚固的。

当加强构件90安装在底框70上时,即使底框70制造成平面的形状,底框70的强度也不受影响。

而且,具有蜂巢结构的加强构件90的重量不大。由此,整个显示装置1c的重量也没有大量地增加。

当加强构件90的主体单元92由具有高热导率的材料形成时,从电源板(未示出)或安装在底框70上的主板(未示出)产生的热也能通过显示面板1c彻底地分散。

主体单元92可以由铝或塑料形成。然而,主体单元92可以由各种材料形成以实现本公开的目的。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蜂巢结构,单元格91形成为六角形。形成为圆形或多边形的单元格91可以包括在本公开内。

加强构件90、具有印刷电路板62的背光单元、中间模件44、光学片30以及显示面板20b以上述顺序固定并且设置在底框70上。当顶框10耦接至底框70的前面时,形成单个的显示模块。

当后盖86耦接至显示模块时,显示装置1c完成。

在该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c示出为具有顶框10作为前表面盖。该前表面盖耦接至顶框10的前面,并且可以包括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内。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透视图。图7是图6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如在图6至图7中示出的,显示装置1d包括显示面板20b、设置在显示面板20b的后面并且与显示面板20b间隔开的背光单元、配置为支撑显示面板10和背光单元使其彼此间隔开的中间模件45、设置在显示面板20b的前表面的顶框10、设置在显示面板20b的后面的加强构件90、以及设置在加强构件90的后面以形成显示装置1d的后部外观的后盖85,加强构件90配置为增强整个底框70和显示装置1c的强度。

在该实施例中,底框本身由加强构件90形成。底框90形成为蜂巢结构。

尽管在附图中未示出,但是加强构件90可以提供为设置在后盖85的后方。

具有印刷电路板60的背光单元安装在形成为蜂巢结构的加强构件90处。

为了便于安装在形成为蜂巢结构的加强构件90上的印刷电路板60与其他部分的连接,加强构件90可以具有分别耦接至其前表面和后表面的板95和96。在该情况下,主体单元92包括两个板95和96,以及设置在两个板95和96之间的支架93,多个单元格91贯穿主体单元92形成。

在上述主体单元92包括两个板95和96以及支架93的情况中,主体单元92可以被称为板状组件。

尽管两个板95和96以及支架93中的每一个在附图中被示为整体单元,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例如,两个板95和96以及支架93中的每一个可以为多个细分单元,从而彼此连接。在两个板95和96以及支架93中的每一个提供为多个细分单元的情况中,多个细分单元中的一些可以耦接至后盖85。

在该实施例中,两个板95和96的整体是耦接的。安装在加强构件90的前表面的板包括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

板95和96可以提供为片的形式。作为片的例子,提供铝片或无纺布。然而,实施例不限于此。

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透视图。

如图8所示,显示装置1e包括形成为顶框10和底框70耦接的显示模块2、设置在显示模块2的前表面的前盖80、设置在显示模块2的后面的加强构件90、以及设置在加强构件90的后面并且通过耦接到前盖80而形成显示装置1e的外观的后盖86。

显示模块2形成顶框10和底框70耦接的外观,并且形成为显示面板20b暴露于顶框10的前表面。

背光单元(未示出)安装在显示模块2的内部以向显示面板20b提供光。

加强构件90粘合地耦接至显示模块2的后表面。

因为加强构件90形成为蜂巢结构,所以加强构件90是轻的并且具有高的强度。因此,整个显示装置1e的重量没有大量增加。

另外,显示装置1e的散热性能可以通过加强构件90改善。

后盖86设置在加强构件90的后表面。因为后盖86与前表面盖80耦接的,可以形成显示装置1e。

尽管已经示出并描述了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可以在这些实施例中作出改变而不偏离本公开的原理和精神,本公开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