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5089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定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环形带,本公开还涉及一种方法,该方法用于生产这种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本技术领域内,包括带的定影装置是公知的。这种常规的定影装置包括环形带、夹压构件和压力辊,夹压构件设置在环形带的内部空间中,压力辊协同夹压构件设置夹压区域。环形带包括基管和涂层,基管由金属制成,涂层形成为遍及基管的外表面并且由含氟树脂制成。

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7-249186公开一种具有环形带的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中,为了增加基管和涂层之间的粘合强度,基管的外表面受到冲击。进一步,该公报也公开一种环形带,环形带中,基管在纵向方向上的每个端区域受到遮盖,从而使得基管的包括中心区域并且除了每个端区域以外的外周区域可以受到冲击。

本发明人发现了jp公报中公开的定影装置中的缺点。即,非遮盖区域由于冲击而被向内按压,从而使得在邻近于遮盖区域和非遮盖区域之间的边界的部分处产生台阶部。在内周表面由来自压力辊的压力而被夹压构件按压的同时,由于环形带和夹压构件之间的滑动接触,出现在基管的内周表面处的台阶部可能导致夹压构件和基管中的摩擦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能够抑制夹压构件和基管的摩擦磨损。

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该方法用于生产这种定影装置。

通过提供一种用于生产定影装置的方法而达到这些及其他目的,该定影装置包括环形带、夹压构件和辊,环形带具有由金属制成的基管,夹压构件与环形带的内周表面接触,辊具有轴和覆盖轴的弹性部,环形带在弹性部和夹压构件之间的夹压区域被夹压,该方法包含:遮盖在基管的外周表面的每个端部处的每个遮盖区域,端部在辊的在轴向方向上的端部处;并且在遮盖每个遮盖区域的同时,冲击在基管的外周表面处的冲击区域,冲击区域位于遮盖区域之间,执行遮盖和冲击,从而使得遮盖区域和冲击区域之间的边界部在轴向方向上被形成在夹压区域的外侧的位置。

优选地,定影装置进一步包括具有至少一个引导表面的引导构件,引导表面被构造成接触环形带的内周表面并且引导环形带的移动,引导表面包括第一引导表面,第一引导表面被构造成引导环形带在轴向方向上的端部的移动;其中,执行遮盖和冲击,从而使得边界部在轴向方向上被形成在第一引导表面的内侧的位置。

定影装置进一步包括具有至少一个引导表面的引导构件,引导表面被构造成接触环形带的内周表面并且引导环形带的移动,引导表面包括第二引导表面和在轴向方向上被定位在第二引导表面的旁边的第三引导表面;其中,执行遮盖和冲击,从而使得边界部在轴向方向上被形成在第二引导表面和第三引导表面之间的位置。

优选地,在遮盖中,遮盖构件被附接到基管的每个端部,遮盖构件具有遮盖第一遮盖区域的第一遮盖部和遮盖第二遮盖区域的第二遮盖部,第二遮盖区域被定位在第一遮盖区域和冲击区域之间,第二遮盖部具有与基管的外周表面面对的面对表面,面对表面被形成为使得面对表面和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随着与第一遮盖区域在轴向方向上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增加。

优选地,在冲击中,冲击材料进入间隙,从而使得在第二遮盖区域的表面粗糙度随着与冲击区域在轴向方向上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变低。

优选地,在冲击中,防止第一遮盖区域受到冲击。

本公开进一步提供一种用于生产定影装置的方法,该定影装置包括环形带、夹压构件和支持构件,环形带具有由金属制成的基管,夹压构件与环形带的内周表面接触,环形带在支持构件和夹压构件之间的夹压区域处被夹压,该方法包含:遮盖在基管的外周表面的每个端部处的每个遮盖区域,端部在环形带的在纵向方向上的端部处;并且在遮盖每个遮盖区域的同时,冲击在基管的外周表面处的冲击区域,冲击区域位于遮盖区域之间,执行遮盖和冲击,从而使得遮盖区域和冲击区域之间的边界部在纵向方向上被形成在夹压区域的外侧的位置。

本公开进一步提供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含:环形带,环形带包括由金属制成的基管,环形带具有内周表面,并且基管具有外周表面;夹压构件,夹压构件与内周表面接触;和辊,辊包含轴和覆盖轴的弹性部,环形带在弹性部和夹压构件之间的夹压区域被夹压,并且辊限定轴向方向,基管的外周表面具有遮盖区域和冲击区域,遮盖区域在外周表面的在轴向方向上的每个端部处,冲击区域被定位在遮盖区域之间,冲击区域具有比遮盖区域的表面粗糙度更高的表面粗糙度,并且在遮盖区域和冲击区域之间设置边界部,边界部在轴向方向上被定位成在夹压区域的外侧。

优选地,定影装置进一步包含具有至少一个引导表面的引导构件,引导表面被构造成接触环形带的内周表面并且引导环形带的移动,引导表面包括第一引导表面,第一引导表面被构造成引导环形带在轴向方向上的端部的移动,边界部在轴向方向上被定位成在第一引导表面的内侧。

优选地,定影装置进一步包含具有至少一个引导表面的引导构件,引导表面被构造成接触环形带的内周表面并且引导环形带的移动,引导表面包括第二引导表面和在轴向方向上被定位在第二引导表面旁边的第三引导表面,边界部在轴向方向上被定位成在第二引导表面和第三引导表面之间。

优选地,遮盖区域包括第一遮盖区域和第二遮盖区域,第二遮盖区域被定位在第一遮盖区域和冲击区域之间,并且具有比第一遮盖区域的表面粗糙度更高的表面粗糙度。

优选地,第二遮盖区域的表面粗糙度朝向第一遮盖区域而逐渐变低。

本公开提供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含:环形带,环形带包括由金属制成的基管,环形带具有内周表面并且限定纵向方向,基管具有外周表面;夹压构件,夹压构件与内周表面接触;和支持构件,环形带在支持构件和夹压构件之间的夹压区域被夹压,基管的外周表面具有遮盖区域和冲击区域,遮盖区域在外周表面的在纵向方向上的每个端部处,冲击区域被定位在遮盖区域之间,冲击区域具有比遮盖区域的表面粗糙度更高的表面粗糙度,并且在遮盖区域和冲击区域之间设置边界部,边界部在纵向方向上被定位在夹压区域的外侧。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特别的特征和优势将从结合附图的以下描述中变得明显,其中:

图1是设置有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截面视图;

图2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截面视图;

图3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包括压力辊的局部截面视图的定影装置的前视图;

图5(a)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中的环形带的外部视图;

图5(b)是环形带的截面视图;

图6是图示基管在环形带中的边界部处的内表面的形状的视图;

图7(a)是描述用于生产根据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方法的视图;

图7(b)是图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方法中使用的遮盖构件的视图;以及

图8是根据修改例的定影装置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至7(b)对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定影装置进行描述。定影装置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诸如图1所示的激光打印机1中。本说明书通篇将在假定激光打印机1布置成如图1所示的意欲被使用的取向下,使用术语“向上”、“向下”、“上”、“下”、“上方”、“下方”、“底下”、“右”、“左”、“前”、“后”等等。在图1中,右侧和左侧分别是前侧和后侧,图1中的近侧和远侧分别是左侧和右侧,图1中的上侧和下侧分别是上侧和下侧。

如图1所示,激光打印机1包括壳体2、片状物供应单元3、曝光单元4、处理盒5和定影装置8,片状物供应单元3、曝光单元4、处理盒5和定影装置8设置在壳体2中。壳体2具有开口,前盖21设置到壳体2。前盖21在打开开口的打开位置和闭合开口的闭合位置之间可移动。处理盒5包括感光鼓61。

片状物供应单元3设置在壳体2的下部处,并且包括片状物供应盘31、升降板32和片状物供应机构33。在片状物供应单元3中,容纳在片状物供应盘31中的片状物s通过升降板32被向上推动,每个片状物通过片状物供应机构33被供应到处理盒5。

曝光单元4定位在壳体2的上部处,并且包括光源(未示出)、多面镜、多个透镜和多个反射镜。曝光单元4用于基于图像数据以高速扫描性地将通过图1中点划线所表示的光束照射到感光鼓61的表面,从而将感光鼓61的表面曝光。

处理盒5定位在曝光单元4下方,并且当前盖21打开时通过开口可以附接到壳体2和从壳体2拆卸。处理盒5包括鼓单元6和显影单元7。鼓单元6包括感光鼓61、充电器62和转印辊63。显影单元7可以附接到鼓单元6和从鼓单元6拆卸,并且包括显影辊71、供应辊72、层厚调节片73和色粉容纳部74,色粉容纳部74用于容纳作为显影剂示例的色粉。

在处理盒5中,感光鼓61的表面通过充电器62被均匀地充电,然后,该表面被暴露于来自曝光单元4的光束,从而基于图像数据而在该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色粉容纳部74中的色粉通过供应辊72被供应到显影辊71。色粉进入显影辊71和层厚调节片73之间的部分中,并且作为具有均匀厚度的色粉层被携带在显影辊71上。携带在显影辊71上的色粉然后被供应到静电潜像,从而在感光鼓61的表面上形成可见的色粉图像。然后,从片状物供应单元3供应的片状物s被传送到感光鼓61和转印辊63之间的部分,从而将来自感光鼓61的表面的色粉图像转印到片状物s上。

定影装置8定位在处理盒5的后方。传送辊23和排出辊24设置在定影装置8在片状物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进一步,排出盘22设置在壳体2的上部处。色粉图像已经转印至其上的片状物被传送到定影装置8,从而将色粉图像热定影到片状物s。片状物s通过传送辊23和排出辊24被排出到排出盘22上。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8包括环形带81、卤素灯82、夹压构件83、反射构件84、插件85、作为辊示例的压力辊86和盖构件87。在以下描述中,压力辊86的轴向方向将被简单称为“轴向方向”,其相当于环形带81的纵向方向。在所述实施例中,此方向对应于向左/向右方向。

环形带81形状为管状,并具有柔韧性。环形带81具有由设置在盖构件87处的引导表面211、212(稍后描述)引导的内周表面,从而使得环形带81在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上循环地移动。稍后将详细描述环形带81。

卤素灯82定位在环形带81的内部空间中,并且用于一旦通电便发射光以通过辐射热而加热夹压构件83。

夹压构件83是板状构件,用于接收来自卤素灯82的辐射热。夹压构件83定位在环形带81的内部空间中,并且与环形带81的内周表面接触。夹压构件83用于将从卤素灯82接收的辐射热传输到环形带81,并且然后将辐射热传输到片状物s上的色粉。为了该效果,夹压构件83由具有高热导率的金属制成,诸如铝板。

反射板84用于朝向夹压构件83反射来自卤素灯82的辐射热。反射板84定位在环形带81的内部空间中,用于包围卤素灯82。反射板84通过将具有对红外线和远红外线的高反射能力的金属板诸如铝板弯曲成u形而形成。

插件85用于通过反射构件84支撑夹压构件83,从而抑制夹压构件83的变形。插件85定位成包围反射构件84,并且由具有高硬度的金属制成。例如,插件85通过将具有相对较高刚性的钢板诸如钢板弯曲成u形而形成。

盖构件87用于在相对于插件85与卤素灯82相对的位置覆盖插件85。盖构件87在轴向方向上伸长。盖构件87包括第一侧壁87a、第二侧壁87b和第三侧壁87c。第一侧壁87a和第二侧壁87b分别定位在定影装置8处的盖构件87在片状物s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第三侧壁87c定位成将第一侧壁87a和第二侧壁87b的各自一个端部连接在一起,该一个端部与第一侧壁87a和第二侧壁87b各自另一端部相对,并且与每个另一端部距压力辊86相比而距压力辊86更远。如图3所示,盖构件87设置有端引导件210、多个引导肋220和端面调节部230,这些都是引导构件的示例。

每个端引导件210设置在侧壁87a、87b、87c在轴向方向上的每个端部的外侧的位置。更具体地,端引导件210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向外突出。端引导件210具有面对环形带81的内周表面的端引导表面211,用于引导环形带81。

端引导表面211与环形带81的内周表面在轴向方向上的端部接触,用于引导环形带81的移动。在描述的实施例中,每个端引导表面211是第一引导表面和第二引导表面的示例。

多个引导肋220定位在一对端引导件210之间,并且在轴向方向上排成一列。更具体地,引导肋220从第一侧壁87a和第二侧壁87b向外突出并且在环形带81的移动方向上延伸。每个引导肋210具有用作引导表面的肋引导表面221,并且面对环形带81的内周表面。

肋引导表面221与环形带81的内周表面的区域接触,该区域是除了内周表面在轴向方向上的每个端部以外的,特别地,是环形带81在端引导表面211、211之间的区域,用于引导环形带81的移动。定位在轴向方向上最外侧的端部的每个肋引导表面221是第三引导表面的示例。最左侧的肋引导表面221和左端引导表面211并排地定位,最右侧的肋引导表面221和右端引导表面211在轴向方向上并排地定位。

附带地,滑润剂诸如润滑脂形成为遍及环形带81的内周表面。滑润剂增强内周表面与引导表面211、221和夹压构件83之间的滑动性,从而提供理想的环形带81的移动。

每个端表面调节部230在轴向方向上定位成每个端引导件210外侧的位置且在每个端引导件210旁边,并且构成盖87在轴向方向上的端部。更具体地,端表面调节部230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以平面的方式延伸到侧壁87a-87c的外侧。端表面调节部230的周部位于端引导件210的周部的外侧。每个端表面调节部230具有面对环形带81的每个轴向端面的调节表面231。

调节表面231用于当环形带81在轴向方向上移位时通过将环形带81的轴向端面抵接到调节表面231而调节环形带81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置。

在图4中,环形带81布置成越过盖87,以使环形带81可以相对于调节表面231在轴向方向上移位。更具体地,环形带81可以在环形带81的最左端和左调节表面231之间在轴向方向上向左移位距离l21,并且可以在环形带81的最右端和右调节表面231之间在轴向方向上向右移位距离l22。因此,环形带81可以在轴向方向上移位距离l2,距离l2是距离l21和距离l22的总和。

压力辊86包括由金属制成的轴86a和作为支持构件示例的弹性部86b。轴86a包括大直径部86c和小直径部86d,大直径部86c覆盖有弹性部86b,每个小直径部86d皆在轴向方向上从大直径部86c向外延伸,并且直径小于大直径部86c的直径。弹性部86b由弹性材料诸如橡胶制成,并且覆盖轴86a。

压力辊86定位在环形带81外部,从而使得弹性部86b和夹压构件83夹压二者之间的环形带81。在定影装置8中,夹压构件83和压力辊86的一个推动夹压构件83和压力辊86中的剩余一个。因而,夹压区域n(图2)设置在环形带81和压力辊86的弹性部86b之间。

定影装置8包括框架80。以使得轴86a的小直径部86d通过轴承88被可旋转地支撑到框架80的方式,压力辊86被支撑到框架80。小直径部86d具有在轴向方向上在轴承88的外侧位置的外部,并且齿轮86g被固定到外部。在壳体2中,设置有马达(未示出)。压力辊86由从马达传输到齿轮86g的驱动力驱动以在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从而使得环形带81被驱动以循环地移动。由此,在定影装置8中,片状物s在片状物传送方向上、在环形带81和压力辊86之间被传送,在此实施例中向后被传送。

如4图所示,压力辊86被松动地支撑到轴承88、88,从而使得压力辊86在轴向方向上可移动。更具体地,压力辊86在轴向方向上可移动距离l41,距离l41是从如图4所示定位的齿轮86g的右端面到左轴承88的左端面的距离。进一步,压力辊86在轴向方向上进一步可移动距离l42,l42是从如图4所示定位的大直径部86c的左端面到左轴承88的右端面的距离。因而,压力辊86在轴向方向上可移动距离l4,距离l4是距离l41和距离l42的总和。

压力辊86的轴86a可以是实心轴或者空心轴。

如图5(a)和图5(b)所示,环形带81包括在轴向方向上伸长的基管110和涂布遍及基管110的外周表面的涂层120。

基管110由诸如包含少量的非金属诸如碳的不锈钢的金属制成。基管110的厚度范围从30到50μm。进一步,基管110具有受到冲击的外周表面,在冲击中,冲击材料以高速被喷射并且撞击在外表面上。冲击材料是由金属、陶瓷或者树脂制成的微珠颗粒。

基管110的外表面包括遮盖区域111和冲击区域112,在冲击区域112处执行冲击。外表面还包括边界部113,边界部113在遮盖区域111和冲击区域112之间的边界处。进一步,基管110包括在压力辊86的弹性部86b和夹压构件83之间被夹压的夹压部114。严格来说,夹压部114是在弹性部86b和夹压构件83之间可能被夹压的部分,因为环形带81和压力辊86在轴向方向上可移位。

每个遮盖区域111定位在基管110的外周表面在轴向方向上的端部处。更具体地,每个遮盖区域111在轴向方向上从末端朝向另一端具有预定长度l10。遮盖区域111包括第一遮盖区域111a和第二遮盖区域111b。第一遮盖区域111a定位在基管110在轴向方向上最外侧的端部处,第二遮盖区域111b定位在第一遮盖区域111a和冲击区域112之间。第二遮盖区域111b具有比第一遮盖区域111a的表面粗糙度更高的表面粗糙度。

冲击区域112定位在遮盖区域111和遮盖区域111之间,并且因为冲击具有比遮盖区域111的表面粗糙度更高的表面粗糙度。例如,冲击区域112具有范围从3.0到5.0μm的表面粗糙度rzjis,第二遮盖区域111b具有范围从1.2到3.0μm的表面粗糙度rzjis,第一遮盖区域111a具有范围从0.5到1.2μm的表面粗糙度rzjis。这里,表面粗糙度rzjis对应于日本工业标准jisb0601-2001中定义的十个点的高度的不规则度(十点平均粗糙度)。表面粗糙度可以通过诸如surfcom130a的粗糙度测量机测量,surfcom130a是tokyoseimitsuco.,ltd的产品。

图6是图示基管110的边界部113的内表面的构造的图形表示。在图6中,纵坐标的轴线表示基管110的径向位置,横坐标的轴线表示其轴向位置。在图6中,纵坐标处的高位和低位分别意味径向上向内的位置和径向上向外的位置。

在基管110中,因为冲击材料通过冲击而被撞击在冲击区域112的外周表面上,所以冲击区域112相对于遮盖区域111在径向上向内移位。因为基管110具有相对小的厚度,在外周表面处的表面不平的构造被反映在内周表面。因此,基管110在其冲击区域112处的内周表面相对于基管110在其遮盖区域111处的内周表面在径向上向内移位。因此,在遮盖区域111处的内周表面和冲击区域112处的内周表面之间的边界部113的内周表面处生成台阶部。

图5(b)图示由氟树脂制成的涂层120。涂层120形成为遍及基管110外周表面整个外周表面,即,遍及遮盖区域111和冲击区域112的外周表面。在此实施例中,冲击区域112比遮盖区域111更粗糙。因此,可以增加冲击区域112和涂层12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二者之间的粘合强度。如果基管110的整个外周表面是粗糙的,则基管110的轴向端部处的不规则度可能是破裂的起因。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可以限制基管110的轴向端部处的破裂,因为遮盖区域111相较于冲击区域112具有更平滑的表面。

在如图4所示的环形带81中,基管110的边界部113定位在夹压区域114在轴向上的外侧的位置。为了更加具体,在定影装置8中,满足以下关系:

l1>l2+l3+l4

其中,l1是边界部113和边界部113之间的距离,l2是环形带81在轴向方向上的可移位距离,l3是压力辊86的弹性部86b的轴向长度,l4是压力辊86在轴向方向上的可移位距离。

利用以上关系,由于环形带81向左移动直到环形带81的左端面从图4所示的位置移动到与左调节表面231抵接的位置,并且由于压力辊86向右移动直到齿轮86g从图4所示的位置移动到与左轴承88抵接的位置,右边界部113定位在弹性部86b的右端的向右的位置。进一步,由于环形带81向右移动直到环形带81的右端面从图4所示的位置移动到与右调节表面231抵接的位置,并且由于压力辊86向左移动直到轴86a的大直径部86c从图4所示的位置移动到与左轴承88抵接的位置,左边界部113定位在弹性部86b的左端的向左的位置。

利用此结构,不管是否有环形带81和压力辊86的轴向移位,都不出现夹压构件83和压力辊86的弹性部86b之间的每个边界部113的夹压。

附带地,由于环形带81向左移动直到环形带的左端从图4所示的位置移动到与调节表面231抵接的位置,并且由于压力辊86向右移动直到齿轮86g从图4所示的位置移动到与左轴承88抵接的位置,弹性部86b的右端在轴向方向上变成与夹压部114的右端一致。进一步,由于环形带81向右移动直到环形带的右端从图4所示的位置移动到与右调节表面231抵接的位置,并且由于压力辊86向左移动直到轴86的大直径部86c从图4所示的位置移动到与左轴承88抵接的位置,弹性部86b的左端在轴向方向上变成与夹压部114的左端一致。换言之,可移位距离l2、长度和可移位距离l4的总和等于夹压部114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

进一步,在环形带81中,基管110的每个边界部113在轴向方向上定位在端引导件210的端引导表面211的内侧的位置。更具体地,边界部113定位成远离相邻的端引导表面211而朝向另一端引导表面211。进一步,每个边界部113定位在端引导表面211和肋引导表面221之间,肋引导表面221是在轴向方向上最外侧的肋引导表面。

进一步,在定影装置8中,端引导表面211和最外侧的肋引导表面221之间在轴向方向上的间隙距离l5大于环形带81的可移位距离l2。更具体地,由于环形带81向左移动直到环形带81的左端面从图4所示的位置移动到与左调节表面231抵接的位置,左边界部113定位在左端引导表面211的向右的位置,右边界部113定位在最右侧的肋引导表面221的向右的位置。进一步,由于环形带81向右移动直到环形带的右端面从图4所示的位置移动到与右调节表面231抵接的位置,左边界部113定位在最左侧的肋引导表面221的向左的位置,右边界部113定位在右端引导表面211的向左的位置。

上述结构可以阻止基管110的内周表面的部分(邻近于边界部113的部分)与端引导表面211和/或肋引导表面221接触。

在环形带81中,第一遮盖区域111a和第二遮盖区域111b在其之间限定基管100上的第二边界部115。第二边界部115在轴向方向上定位在端引导表面211的内侧的位置。更具体地,由于环形带81向左移动直到环形带81的左端面从图4所示的位置移动到与左调节表面231抵接的位置,左第二边界部115定位在左端引导表面211的向右的位置。进一步,由于环形带81向右移动直到环形带81的右端面从图4所示的位置移动到与右调节表面231抵接的位置,右第二边界部115定位在右端引导表面211的向左的位置。

即使有环形带81的轴向移位的情况下,此结构也可以阻止基管110的内周表面的部分(临近第二边界部115的部分)与端引导表面211接触。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生产定影装置8的方法。首先,使用金属诸如钢铁原料通过常规方法形成在轴向方向上伸长的管状基管110。

接下来,执行遮盖形成过程,用于在基管110的外周表面处形成遮盖区域111。更具体地,如图7(a)所示,遮盖构件300被附接到基管110的每个轴向端部,从而覆盖遮盖区域111。

如图7(b)所示,遮盖构件300是具有底壁的杯状构件,并且包括遮盖第一遮盖区域111a的第一遮盖部310和遮盖第二遮盖区域111b的第二遮盖部320。

第一遮盖部310具有第一遮盖表面311,第一遮盖表面311与基管110的外周表面面对,并且在大致平行于外周表面的方向上延伸。没有实质上的间隙存在于第一遮盖表面311和遮盖区域111之间。另一方面,第二遮盖部320具有第二遮盖表面321,第二遮盖表面321与基管110的外周表面面对,并且形成为截头锥形,其中截头锥形表面和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朝向另一遮盖构件300逐渐增加。第一遮盖部310和第二遮盖部320在轴向方向上具有设置成l10的总的轴向长度。

在遮盖形成过程之后,执行冲击过程,用于在遮盖区域111由遮盖构件300遮盖的同时冲击基管110的冲击区域112。在冲击过程中,在附接有遮盖构件300的基管110围绕如图7(a)所示的轴线旋转的同时,冲击材料400以高速被撞击在冲击区域112上。

在冲击过程中,因为第二遮盖表面321具有截头锥形的形状,冲击材料的一部分进入第二遮盖表面321和第二遮盖区域111b之间的间隙。由此,冲击材料的该一部分被撞击在第二遮盖区域111b上,从而使得第二遮盖区域111b也受到轻微的冲击。结果,第二遮盖区域111b具有比第一遮盖区域111a的表面粗糙度更高的表面粗糙度。

因为第二遮盖区域111b覆盖有第二遮盖部320,所以撞击在第二遮盖区域111b上的冲击材料400的数目小于撞击在没有覆盖有遮盖构件300的冲击区域112的冲击材料400的数目。由此,第二遮盖区域111b具有比冲击区域112的表面粗糙度更低的表面粗糙度。特别地,因为第二遮盖表面321形成为使得第二遮盖表面321和基管110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在轴向向内的方向上逐渐增加,撞击在第二遮盖区域111b上的冲击材料400的数目在轴向向外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结果,第二遮盖区域111b的表面粗糙度朝向位于第二遮盖区域111b的外侧的位置的第一遮盖区域111a而逐渐变低。

如上所述,遮盖构件300以预定长度l10从基管110的每个轴向端部起遮盖基管110的外周表面的轴向端部,同时执行冲击过程,由此基管110的边界部113可以位于以预定长度l10远离基管110的轴向端的位置处,即,边界部113可以定位在如图5(a)所示的夹压部114在轴向上的外侧的位置。进一步,边界部113可以定位在如图4所示的端引导表面211的轴向上的内侧位置,并且边界部113可以在轴向方向上定位在端引导表面211和最外侧的肋引导表面221之间。

在冲击过程之后,从基管110去除遮盖构件300,然后执行涂层形成过程,用于遍及基管110的外周表面形成涂层120。更具体地,在涂层形成过程中,遍及基管110覆盖由pft(四氟乙烯全氟烃基乙烯醚聚合物)制成的管状构件。因而,涂层120形成为越过基管110的外周表面。

然后,如此形成的包括环形带81的组件被装配在一起,从而生产定影装置8。

根据上述实施例,如图4所示,因为边界部113定位在基管110的夹压部114的轴向上的外侧的位置,防止了通过弹性部86b和夹压构件83夹压到边界部113。因此,可以抑制夹压构件83和形成在边界部113的内周表面处的台阶部(图6)之间的压力接触。结果,可以抑制夹压构件83和基管110的摩擦磨损。

进一步,因为边界部113定位在端引导表面211在轴向上的内侧的位置,在边界部113的内周表面处没有出现端引导表面211和台阶部之间的接触。因此,可以抑制端引导件210和基管110的摩擦磨损。

进一步,因为边界部113定位在端引导表面211和轴向上最外侧的肋引导表面221之间,可以避免在边界部113的内周表面处端引导表面211或者轴向上最外侧的肋引导表面与台阶部的接触。因此,可以抑制端引导件210、引导肋220和基管110的摩擦磨损。

进一步,第二遮盖区域111b的表面粗糙度朝向第一遮盖区域111a逐渐变低。因此,可以消除冲击区域112和第一遮盖区域111a之间的表面粗糙度上的突变。转回到图6,如果基管110的表面粗糙度被突然改变,则冲击区域112的向内移位量大,从而在边界部113的内周表面处产生大的台阶或者高度差。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例,通过朝向第一遮盖区域111a使第二遮盖区域111b的表面粗糙度逐渐变低,可以使得在边界部113的内周表面处的台阶或者高度差小。结果,无论是否有台阶部与夹压构件83的接触,可以限制夹压构件83和基管110的摩擦磨损。

进一步,即使通过环形带81和/或压力辊86在轴向方向上的移位,也没有出现对压力辊86的弹性部86b和夹压构件83之间的边界部113的夹压。因此,可以抑制夹压构件83和形成在边界部113的内周表面处的台阶部之间的压力接触。结果,可以进一步抑制夹压构件83和基管110的摩擦磨损。

进一步,无论是否有环形带81的轴向位移,都没有出现形成在边界部113的内周表面处的台阶部与端引导表面211和/或肋引导表面221的接触。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端引导件210、引导肋220和基管110的摩擦磨损。

进一步,无论是否有环形带81的轴向位移,都没有出现端引导表面211与基管110的内周表面的一部分的接触,该一部分是邻近于第二边界部115的部分。因此,可以抑制端引导件210和基管110的摩擦磨损。此外,如图6所示,在邻近于第二边界部115的部分处,第二遮盖区域111b的内周表面随着与第一遮盖区域111a在轴向方向上的距离增加而在径向上向内倾斜。如果倾斜表面和端引导表面211之间出现滑动接触,则端引导表面211的轴向上的向内端和遮盖区域111b的内表面可能被摩擦磨损。然而,本实施例可以避免这种摩擦磨损。

进一步,因为可以限制夹压构件83、端引导件210、引导肋220和基管110的摩擦磨损,可以限制磨损产物的产生。磨损产物的产生可能导致应用于环形带和夹压构件的滑润剂被磨损产物污染。滑润剂中所含的磨损产物的量增加导致滑润剂的粘度增加,这导致环形带的移动扭矩增加。由此,可能出现环形带相对于夹压构件的滑移。这种滑移可能导致片状物阻塞和输出图像的劣化。根据本实施例,通过抑制磨损产物的产生可以抑制环形带81的滑移,从而抑制片状物阻塞和图像劣化。

可能想得到各种修改例。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端引导表面211作为第二引导表面的示例。然而,根据图8所示的定影装置8a,第二引导表面可以是作为在轴向方向上的最外侧的肋的第一引导肋220a的肋引导表面221。

附带地,在定影装置8a中,第二引导肋220b定位在第一引导肋220a轴向上向内的位置且邻近于第一引导肋220a。第二引导肋220b具有作为第三引导表面的示例的肋引导表面221。进一步,基管110a的边界部113a定位在第一引导肋220a的肋引导表面221和第二引导肋220b的肋引导表面221之间。进一步,在轴向方向上相邻的肋引导表面221和肋引导表面221之间的间隙距离l6大于环形带81的可移位距离l2。利用此布置,无论是否有环形带81的轴向移动,边界部113a的内周表面和第二边界部115不接触第一引导肋220a的肋引导表面221。

进一步,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引导构件示例的端引导件210和引导肋220与覆盖插件85的盖构件87是一体的。然而,端引导件210可以是与盖构件87分离的分离组件。进一步,端面调节部230也可以是与盖构件87分离的分离组件。进一步,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了多个引导表面211,211,用于引导环形带81的移动。然而,可使用单个引导表面。

进一步,在上述实施例中,遮盖区域111包括具有不同于彼此的表面粗糙度的两个区域。然而,可使用遍及其面积具有均匀的表面粗糙度的仅单个遮盖区域。替换地,遮盖区域可以包括具有不同于彼此的表面粗糙度的三个以上的区域。附带地,优选地,为了使在边界部的内周侧的台阶部尽可能地小,遮盖区域的抵靠冲击区域形成边界部的一部分具有没有特别不同于冲击区域的表面粗糙度的表面粗糙度。

进一步,在上述实施例中,环形带81具有包括基管110和涂层120的双层构造。然而,也可使用在基管和涂层之间插入诸如橡胶层的弹性层的三层结构。进一步,也可使用四层构造。

进一步,在上述实施例中,辊式弹性构件诸如压力辊86的弹性部86b作为协同夹压构件夹压环形带的支持构件的示例。然而,板状或者块状的弹性体可用为代替辊式弹性构件的支持构件。

进一步,描述了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单色激光打印机1。然而,可使用除了单色激光打印机1以外的图像形成设备,诸如包括图像读取器诸如平台式扫描器的彩色打印机、复印机和多功能装置。

虽然已经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是对于本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显然,可以在不偏离上述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