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0934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背光模组的结构通常如图1a和图1b所示。背光模组一般包括铁框1、胶框2和光学膜组3。并且如图1a所示,铁框1的顶部和底部通常会向内弯折180°。这里的顶部和底部是背光模组中相对的两端。而如图1b所示,铁框1的左右两侧则不进行弯折。左右两侧是背光模组中不同于顶部和底部的另外相对的两端。同时,从图1a和图1b中可知,胶框2直接覆盖在铁框1上。此时,遮光胶带4则一部分贴在光学膜组3的上表面,另一部分则贴在胶框4上。

然而,现有的背光模组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遮光胶带与胶框之间的粘结力不足导致遮光胶带脱落。因此,需要一种新结构的背光模组。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显示装置,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包括金属框、胶框和光学膜组;金属框包括底框、多个侧框和多个弯折框,各侧框的一端与底框连接,各侧框的另一端分别与一个弯折框连接,且各弯折框平行于底框;至少部分胶框位于底框与弯折框之间,且至少部分胶框向弯折框的正投影与其中一个弯折框重合;光学膜组容置于金属框内,遮光胶带跨贴于光学膜组的上表面和各弯折框的上表面,其中,上表面分别为光学膜组和各弯折框中远离底框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框的一端与侧框连接,且弯折框的另一端向靠近光学膜组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组的侧边与金属框之间设置有胶框,且胶框的上表面与弯折框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弯折框的上表面进行粗糙度处理,以增大表面粗糙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显示面板,遮光胶带位于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且遮光胶带向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与显示面板至少部分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胶带中包含导热材料,其中,导热材料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石墨、金属铜或硅橡胶。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胶带包括第一粘结层、第二粘结层和中间层,中间层位于第一粘结层和第二粘结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层中包含导热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结层和第二粘结层中均包含导热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层中不包含导热材料。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调整背光模组中的金属框的结构,即各侧框的一端均与底框连接,各侧框的另一端分别与一个弯折框连接,且各弯折框均平行于底框。这样可以使遮光胶带跨贴在光学膜组的上表面和各弯折框的上表面。由于遮光胶带与金属材质的弯折框之间的粘着力更大,所以有助于减少遮光胶带脱落的情况发生。同时至少部分胶框位于底框与弯折框之间,用于支撑弯折框。胶框一体可以提高金属框的承载能力,减少变形情况的发生。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a是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的一个实施例的纵向剖视结构图;

图1b是图1a所示的背光模组的横向剖视结构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遮光胶带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和特征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见图2,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可以包括背光模组和遮光胶带。其中,背光模组可以包括金属框、胶框和光学膜组。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框可以包括底框11、多个侧框12和多个弯折框13。各侧框12的一端均与底框11连接,且各侧框12的另一端可以分别与一个弯折框13连接。而各弯折框13均与底框11相互平行。也就是说,可以将侧框12仅进行一次弯折来得到弯折框13。金属框的结构更简单,可以降低金属框的生产工艺难度,同时有利于提高金属框的平整性,更加便于遮光胶带的贴附。可以理解的是,金属框可以由常温下为固态形状的金属制成,具体的金属材质在本申请中并不限制。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至少部分胶框可以位于底框与弯折框之间,且该至少部分胶框向弯折框的正投影与其中一个弯折框重合。具体地如图2所示,胶框2位于底框11、侧框12和弯折框13所围成的空间内,且胶框2向弯折框13的正投影与弯折框13重合。这样胶框2对弯折框13可以起到支撑作用,从而提高弯折框13的承载能力,减少变形情况的发生。可以理解的是,在满足实际需求的情况下,胶框可以不完全填满底框、侧框和弯折框所围成的空间。

从图2中可知,光学膜组3可以容置于金属框内,即底框11与多个侧框12所形成的容置空间。此时,由于胶框2位于弯折框13的下方(靠近底框的方向),所以遮光胶带4可以跨贴于光学膜组3的上表面和各弯折框13的上表面。其中,上表面分别为光学膜组和各弯折框中远离底框的表面。因为遮光胶带与金属之间的粘结力通常会大于与胶框之间的粘结力,所以遮光胶带贴在弯折框的表面,有助于减小遮光胶带脱落的情况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金属框通常包含四个侧框,可以(但不限于)在四个侧框的一端均设置一个弯折框。而弯折框的具体弯折方向在本申请中并不限制。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弯折框通常向金属框的内侧弯折。也就是说,弯折框的一端与侧框连接,且弯折框的另一端向靠近光学膜组的方向延伸。这样有利于增加金属框的容积。此时,需要采取一些处理方法来避免各弯折框之间发生干涉。例如改变至少部分弯折框的形状或尺寸等。

继续参见图3,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包含背光模组和遮光胶带。

与图2所示实施例类似的是,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模组同样可以包括金属框、胶框2和光学膜组3。光学膜组3容置于金属框内。而且金属框包括底框11、侧框12和与底框11平行的弯折框13。此时,遮光胶带4同样可以跨贴于光学膜组3的上表面和弯折框13的上表面,进而降低遮光胶带4发生脱落的概率。胶框2同样可以设置于弯折框13的下表面,以起到支撑作用。

与图2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弯折框13向靠近光学膜组3的方向延伸,即向金属框的内侧弯折,为了在制作过程中保护其他膜层,光学膜组3的侧边与金属框之间可以设置有胶框5。且胶框5的上表面与弯折框13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也就是说,利用胶框5将弯折框13中除上表面以外的其他部分包裹起来。这样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在制作过程中弯折框13产生金属屑,而对其他膜层产生不良影响。为了简化生产工艺,胶框5和胶框2可以在同一工序中由同种材料制成。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遮光胶带4与弯折框13之间的粘结力,可以对弯折框13的上表面进行粗糙度处理,以增大表面粗糙度。由于粗糙度越大,说明表面越不平整,这样有利于增加弯折框13的上表面与遮光胶带4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粘结力。

从图3中还可以看出,显示装置还包括可以显示面板6。遮光胶带4位于显示面板6与背光模组之间,且遮光胶带4向显示面板6的正投影与显示面板至少部分重叠。

由于显示面板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热量聚集温度过高可能会造成面板中的电子元器件损坏,影响面板的正常显示。因此,为了便于散热,遮光胶带4中可以包含导热材料。其中,导热材料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石墨、金属铜或硅橡胶。通过遮光胶带4可以将显示面板6产生的热量传递至金属框上,从而实现热量的快速疏散。这样既解决了遮光胶带易脱落问题,又解决了散热问题,同时不需要过多地调整现有的生产工艺。与此同时,可以选择导热系数相对高些的金属材质来制作弯折框或整个金属框。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地实现方式中,遮光胶带可以包括第一粘结层、第二粘结层和中间层。如图4所示,中间层43位于第一粘结层41和第二粘结层42之间。为了实现导热功能,中间层43中可以包含导热材料。例如中间层43为石墨片,石墨片通过两面涂覆胶水(第一粘结层41和第二粘结层42为胶水)来实现与显示面板6、弯折框13的粘结。

可选地,为了实现导热功能,第一粘结层41和第二粘结层42中可以都包含导热材料。例如将石墨粉混合在胶水中,从而形成具有导热功能的第一粘结层41和第二粘结层42。此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中间层43中可以(但不限于)不包含导热材料。例如中间层43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一些公知结构,如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diode)、液晶层、支撑柱、导光板和柔性电路板(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等。为了避免不必要地模糊本申请,这些公知的结构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没有示出。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调整背光模组中的金属框的结构,即各侧框的一端均与底框连接,各侧框的另一端分别与一个弯折框连接,且各弯折框均平行于底框。这样可以使遮光胶带跨贴在光学膜组的上表面和各弯折框的上表面。由于遮光胶带与金属材质的弯折框之间的粘着力更大,所以有助于减少遮光胶带脱落的情况发生。同时至少部分胶框位于底框与弯折框之间,用于支撑弯折框。胶框一体可以提高金属框的承载能力,减少变形情况的发生。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