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盒及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9542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处理盒及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盒及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是利用电子照相式成像技术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装置。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包括电子照相式复印机、激光束打印机、LED 打印机、电子照相式传真机等。

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中通常包括处理盒,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处理盒中设置有感光单元和显影单元,显影单元包括显影元件,感光单元包括感光元件,感光元件接收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内的激光照射而曝光,并在其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单元表面携带用于形成可见图像的显影剂,显影单元将显影剂转印到感光元件表面的静电潜像区域即可形成可见的图像,感光元件将可见的图像转印到打印介质上。

感光单元中还包括充电元件,充电元件的表面与感光元件的表面相接触,当处理盒工作时,充电元件能够给感光元件的表面布上均匀电荷。感光元件的表面一般为刚性,而与感光元件接触的充电元件的表面一般设置为橡胶材料。当处理盒不工作时,如果充电元件与感光元件表面长期接触,会导致充电元件的表面产生变形。

为了解决上述缺陷,如图1所示,通常在感光元件1’与充电元件2’之间插入分隔部件3’,以使感光元件1’与充电元件2’在未使用的情况下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而当处理盒被使用时,则将分隔部件3’拔出。上述方案中,分隔部件3’为条形结构且具有楔形端31’,当分隔部件3’插入感光元件1’与充电元件2’之间时,楔形端31’首先与充电元件2’接触,随着分隔部件3’的逐渐伸入,最终将感光元件1’与充电元件2’隔开。

然而,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中,分隔部件3’与处理盒通过相互之间的挤压力保持固定。在运输过程中,或者处理盒跌落时,由于振动的原因,分隔部件3’很容易从感光元件1’和充电元件2’之间脱出来。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盒以及成像装置,可以降低分隔件脱出盒体的风险,提高隔离的可靠性。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盒,包括盒体、安装于所述盒体的分隔件以及设置于所述盒体内的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

所述分隔件具有安装于所述盒体的安装行程,在所述安装行程中,所述分隔件插置于所述第一元件与所述第二元件之间,以将所述第一元件与所述第二元件隔开,

所述处理盒还包括限位部,所述分隔件通过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盒体限位配合,以限制所述分隔件沿所述安装行程的反方向脱出所述盒体。

优选的,所述限位部包括凹部和凸部,所述凸部设置于所述分隔件与所述盒体中的一者,所述凹部设置于另一者,在所述安装行程中,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限位配合。

优选的,所述凸部为弧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凸部为弹性结构,所述凸部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嵌入所述凹部内。

优选的,所述凸部上开设有空腔,所述凸部通过所述空腔形成所述弹性结构。

优选的,所述空腔包括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以及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凸部处,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以及所述第三腔体沿所述安装行程的方向依次排布且三者彼此相连通。

优选的,沿所述空腔的轴向,所述分隔件投影所形成的外轮廓线包围所述空腔投影所形成的外轮廓线。

优选的,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为弧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凸部包括第一突出部分和第二突出部分,所述凹部包括第一凹陷部分和第二凹陷部分,

所述第一突出部分与所述第二突出部分分别位于相对于所述安装行程的方向的两相对侧,所述第一突出部分嵌于所述第一凹陷部分,所述第二突出部分嵌于所述第二凹陷部分。

优选的,所述盒体包括本体以及端盖,所述第一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元件容纳于所述端盖与所述本体盖合形成的容纳腔内,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分隔件和所述端盖上。

优选的,所述盒体包括第一阻挡部,所述分隔件包括第二阻挡部,在所述安装行程中,所述第一阻挡部与所述第二阻挡部相抵接以使所述盒体与所述分隔件通过所述限位部限位配合。

优选的,所述分隔件还包括手持部,安装所述分隔件的安装力作用于所述手持部上。

优选的,所述分隔件插入所述盒体的起始端具有导向结构。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可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处理盒,所述处理盒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处理盒。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处理盒,分隔件安装于盒体,并将盒体内的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隔开,处理盒还包括限位部,分隔件通过限位部与盒体限位配合,以限制分隔件沿安装行程的反方向脱出盒体,该方案降低了分隔件脱出盒体的风险,提高了分隔件隔离的可靠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处理盒的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盒体与分隔件配合时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分隔件与盒体配合位置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分隔件的立体图Ⅰ;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分隔件的立体图Ⅱ;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分隔件受挤压变形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图1中:

1’-感光元件;

2’-充电元件;

3’-分隔部件;

31’-楔形端。

图2-7中:

1-盒体;

11-第一凸台;

12-第二凸台;

1a-本体;

1b-端盖;

2-第一元件;

3-第二元件;

4-分隔件;

41-第一凸起;

42-第二凸起;

43-手持部;

44-导向面;

5-限位部;

51-凹部;

511-第一凹陷部分;

512-第二凹陷部分;

51a-底壁;

51b-侧壁;

51ba-第一侧壁;

51bb-第二侧壁;

52-凸部;

52a-空腔;

52aa-第一腔体;

52ab-第二腔体;

52ac-第三腔体;

521-第一突出部分;

521a-第一弧形前段;

521b-第一弧形后段;

522-第二突出部分;

522a-第二弧形前段;

522b-第二弧形后段。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2-7所示,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的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盒体1以及第一元件2和第二元件3,第一元件2和第二元件 3容纳于盒体1内,当处理盒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一元件2与第二元件3 彼此相接触,以保证成像装置能够生成可见图像,当处理盒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第一元件2与第二元件3应彼此隔开,以避免两者在长期的接触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

处理盒还包括分隔件4,分隔件4安装于盒体1,且用于当处理盒处于非工作状态时隔开第一元件2和第二元件3。分隔件4具有安装于盒体 1的安装行程(图2和图3中的X方向),在该安装行程中,分隔件4插置于第一元件2与第二元件3之间,从而将第一元件2与第二元件3隔开。

本申请中,为了降低了分隔件4脱出盒体1的风险,处理盒还包括限位部5,分隔件4通过限位部5与盒体1限位配合,该限位部5可以限制分隔件4沿安装行程的反方向脱出盒体1,以提高分隔件4分隔第一元件 2和第二元件3的可靠性。

限位部5的结构有多种设置方式,例如,限位部5可以采用卡合结构,也可以采用锁紧结构等。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优选限位部5包括凹部51和凸部52,凸部52设置于分隔件4与盒体1中的一者,凹部 51设置于另一者,在分隔件4的安装行程中,凸部52与凹部51限位配合。

更确切的说,如图4所示,凹部51包括底壁51a和与底壁51a相连接的侧壁51b,侧壁51b向靠近凸部52的一侧延伸,当盒体1和分隔件4 具有相互脱离的位移趋势时,实际上是通过凸部52与侧壁51b相抵接,从而限制分隔件4脱出盒体1的位移趋势。

进一步,如图3所示,凸部52优选为弧形结构,在分隔件4的安装行程中,弧形结构具有减小安装力的作用,并由此可以降低盒体1与分隔件4的配合难度,进而减少在安装过程中导致的盒体1与分隔件4的磨损,保证两者配合的可靠度。

为了进一步降低安装难度和减小安装力,凸部52可以优选设置为弹性结构,在此设置下,在分隔件4的安装行程中,凸部52受到挤压后会产生收缩变形,从而使得凸部52可以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更加容易的嵌入凹部51内。

弹性结构可以通过将凸部52处设置为弹性材料的方式实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了便于加工和制造,优选在凸部52处开设空腔 52a,空腔52a使得凸部52形成为条形弧状结构,该条形弧状结构具有弹性变形的能力。此方案以去除材料的方式削弱了凸部52的刚度,提高了凸部52的弹性,当凸部52受到朝向空腔52a一侧的挤压力时,凸部52 能够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并向空腔52a内收缩,凸部52受挤压变形时的示意图可参见图7。

更进一步,沿空腔52a的轴向,分隔件4投影所形成的外轮廓线包围空腔52a投影所形成的外轮廓线。如此设置后,空腔52a仅沿自身轴向贯穿分隔件4,在其它方向不与外界连通。此设置一方面可以保证分隔件4 顺利装入盒体1或者顺利从盒体1上拆卸出来,另一方面又会限制凸部52 的变形量不会过大,避免凸部52在较小的挤压力的作用下即可产生较大的变形,由此降低了分隔件4脱出盒体1的风险。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凸部52也可以设置为非弹性结构,此时,可以将凹部51所在位置处设置为弹性结构,此方案同样可以使得凸部52与凹部51的配合难度降低。

在本实施例中,凸部52设置于分隔件4上,凹部51设置于盒体1上,当然,凸部52也可以设置在盒体1上,相应地,凹部51设置在分隔件4 上。

如图5所示,空腔52a包括第一腔体52aa、第二腔体52ab以及第三腔体52ac,第一腔体52aa位于凸部52处,第二腔体52ab、第一腔体52aa 以及第三腔体52ac沿安装行程的方向依次排布且三者彼此相连通,第一腔体52aa、第二腔体52ab以及第三腔体52ac增大了空腔52a的腔体体积,使得分隔件4在凸部52处的刚度进一步被削弱,凸部52弹性变形的能力进一步加强,进而使得分隔件4与盒体1的安装难度进一步降低。

此外,为了防止凸部52在变形过程中断裂,本申请优选第一腔体52aa 的内壁为弧形结构,该弧形结构可以防止凸部52在受到挤压变形时出现应力集中,当挤压力撤去后,凸部52依然具有良好的回复变形的能力。

在图5-6所示的实施例中,凸部52包括第一突出部分521和第二突出部分522,凹部51包括第一凹陷部分511和第二凹陷部分512,第一突出部分521与第二突出部分522相对设置,即,两者分布在相对于安装行程的方向的两相对侧,且第一突出部分521嵌于第一凹陷部分511,第二突出部分522嵌于第二凹陷部分512,这样一来,凸部52与凹部51形成两个限位配合处,其限位可靠性提高。

较佳地,第一突出部分521和第二突出部分522均为条状弧形结构,具体地,第一突出部分521包括第一弧形前段521a和第一弧形后段521b,第二突出部分522包括第二弧形前段522a和第二弧形后段522b。当分隔件4沿安装行程的方向向盒体1中插入时,第一弧形前段521a和第二弧形前段522a处于插入方向的前端,在插入过程中,第一弧形前段521a和第一弧形前段522a受到盒体1上的第一凸台11和第二凸台12的挤压力F,并使第一突出部分521和第二突出部分522朝空腔52a内发生变形,当第一弧形前段521a和第二弧形前段522a越过凸台11后,第一突出部分521 和第二突出部分522分别进入第一凹陷部分511和第二凹陷部分512内,此时,第一突出部分521和第二突出部分522不再受挤压力的作用而回复变形。第一弧形后段521b和第二弧形后段522b处于插入方向的后端,当第一突出部分521和第二突出部分522分别位于第一凹陷部分511和第二凹陷部分512内时,第一弧形后段521b与第一凹陷部分511的第一侧壁 51ba抵接,第二弧形后段522b与第二凹陷部分512的第二侧壁51bb抵接,从而防止分隔件4在长期运输,存储或者跌落的情况下脱出,当用户需要使用处理盒时,沿安装行程的反向施加拉力,就可以很容易将分隔件4从盒体1中拔出。

本申请中,为了避免出现由于分隔件4的安装行程过小或过大而导致的分隔件4与盒体1并未可靠限位这一缺陷,本实施例优选盒体1包括第一阻挡部,分隔件4包括第二阻挡部,在安装行程中,当第一阻挡部与第二阻挡部相抵接时,此时,安装行程到达终点位置,在此终点位置处,盒体1与分隔件4通过限位部5限位配合,该方案通过第一阻挡部与第二阻挡部的相对位置可以确定分隔件4与盒体1的限位情况,方便了分隔件4 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阻挡部为盒体1上的第一凸台 11和第二凸台12,第二阻挡部为设置于分隔件4上的第一凸起41和第二凸起42,在分隔件4的安装行程中,第一凸台11与第一凸起41、第二凸台12与第二凸起42共同抵接。

如图6所示,为了方便分隔件4的安装,分隔件4还包括手持部43,手持部43作为分隔件4的把手,当进行安装操作时,操作者的手可以直接握紧手持部42并沿安装行程的方向施加安装力,使得分隔件4的插入或拔出操作更加方便。

另一方面,分隔件4插入盒体1的起始端具有导向结构,该导向结构具体为设置在分隔件4远离手持部的一端的导向面44,该导向面44为楔形面,以方便将分隔件4插入第一元件2和第二元件3之间。

盒体1可以设置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分体式结构,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盒体1包括本体1a以及端盖1b,本体1a与端盖1b盖合形成容纳腔,第一元件2以及第二元件3容纳于该容纳腔内,并且,凸部 52设置于分隔件4上,凹部51设置于端盖1b上。该方案方便了盒体1 的维修和更换,当凸部52与凹部51的配合部位出现磨损或破坏时,可以仅将端盖1b更换即可,而不用更换整个盒体1,降低了维修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元件2可以是感光元件,第二元件3可以是充电元件,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元件2和第二元件3还可以是任何需要隔开的元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处理盒,该处理盒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处理盒。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