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光学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3003阅读:552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薄光学镜头模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透镜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薄光学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镜头模组在各种成像装置如数码相机、摄像机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整合有镜头模组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装置,更是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为了尽可能减小镜头模组的体积,镜头模组往往利用非常少的零件进行镜片的固定,现有的镜头模组固定方式主要有用间隔环、压环、热熔等方式,压环的固定方式是在压环和镜筒上加工出螺纹,通过螺纹紧压压环,从而将镜片固定于镜筒内,但当压环螺紧后,由于搬运或移动产生的震动往往会造成螺接部分松动,从而造成镜片偏斜或定位不准,由此造成镜头模组组装良率的下降。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是:光学镜头不能实现远近调焦,设备体积大厚度大;运动平稳性低;不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巧妙、厚度超薄、便于携带、节省空间的超薄光学镜头模组。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超薄光学镜头模组,包括镜座,所述镜座内嵌有第一镜筒,所述第一镜筒内环内嵌有第一电磁线圈;所述第一镜筒滑动连接在第二镜筒上,所述第二镜筒内环内嵌有第二电磁线圈;所述第二镜筒滑动连接在第三镜筒上,所述第三镜筒内环内嵌有第三电磁线圈。

进一步,所述第一镜筒一侧开第一锯齿滑槽,所述第三镜筒一侧开第二锯齿滑槽。

进一步,所述第二镜筒外侧镶嵌有锯齿滑块。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镜筒、第二镜筒和第三镜筒内环设有电磁驱动线圈,通过电磁力驱动,带动第二镜筒运动,实现远近调焦,设备体积小厚度薄;第一镜筒和第三镜筒一侧结构为锯齿滑槽,其滑动安装在第二镜筒外侧的锯齿滑块上,运动平稳性高。

本实用新型第一镜筒、第二镜筒和第三镜筒上安装有透镜,所述镜座后方安装有感光板,所述感光板正面设有成像传感器,所述感光板内部设有DSP数字图像处理器;对图像处理形成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去除镜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的半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镜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镜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镜座;2、第一镜筒;3、第二镜筒;4、第三镜筒;5、感光板;6、成像传感器;7、第三电磁线圈;8、第一锯齿滑槽;9、第二电磁线圈;10、第二锯齿滑槽;11、第一电磁线圈;12、锯齿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列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图1-5对本实用新型的超薄光学镜头模组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超薄光学镜头模组,包括镜座1,所述镜座1内嵌有第一镜筒2,所述第一镜筒2内环安装有第一电磁线圈11;所述第一镜筒2滑动连接在第二镜筒3上,所述第二镜筒3内环安装有第二电磁线圈9;所述第二镜筒3滑动连接在第三镜筒4上,所述第三镜筒4内环安装有第三电磁线圈7;所述第一镜筒2、第二镜筒3和第三镜筒4上安装有透镜;所述镜座1后方安装有感光板5;所述感光板5正面设有成像传感器6;所述感光板5内部设有DSP数字图像处理器。

所述第一镜2筒一侧结构为第一锯齿滑槽8,所述第三镜筒4一侧为结构为第三锯齿滑槽10,所述第二镜筒3外侧结构为锯齿滑块12。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为电磁力驱动的超薄结构,第一镜筒2一侧结构为第一锯齿滑槽8,第一锯齿滑槽8滑动连接在第二镜筒2的锯齿滑块12上,第三镜筒4一侧为结构为第三锯齿滑槽10,第三锯齿滑槽10滑动连接在第二镜筒2的锯齿滑块12上,当第一电磁线圈11和第二电磁线圈9通电时,第二镜筒3向第一镜筒2方向运动,当第二电磁线圈9和第三电磁线圈7通电时,第二镜筒3向第三镜筒4方向运动,光线穿过第一镜筒2、第二镜筒3和第三镜筒4上的透镜,到达成像传感器6,经过感光板5内部的DSP数字图像处理器处理形成图像。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