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光构件、调光构件的制造方法、调光体、车辆与流程

文档序号:18270736发布日期:2019-07-27 09:39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调光构件、调光构件的制造方法、调光体、车辆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调光构件、调光构件的制造方法、调光体、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各种例如粘贴在窗上来控制外来光的透射的调光构件(专利文献1、2)的相关措施。在这样的调光构件中,存在一种利用了液晶的调光构件。利用了液晶的调光构件通过由制作有透明电极的2张透明基材来夹持液晶,并对透明电极间施加电压,从而改变液晶分子的取向,以控制外来光的透射率。

关于这种调光构件,在透明基材间设置有间隔物,并利用该间隔物来将液晶层保持为所期望的厚度。

在此,存在使用珠状间隔物来作为间隔物的情况。关于珠状间隔物,一般而言,将珠状物散布在形成有取向层的透明基材的表面,再将密封材料形成在周围后,进行贴合并真空注入液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3-473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8-18427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在透明基材为玻璃基材的情况下,因为在珠状间隔物被夹在透明基材间的状态下注入液晶,所以珠状间隔物难以移动。

但是,在贴合透明基材前滴下液晶的方式的情况下,当珠状间隔物相对于基材的密接力较弱时,会存在珠状间隔物因液晶的流动而移动的情况。当珠状间隔物移动时,可能会在液晶的厚度上产生不均匀,并产生虹斑等。

进而,与电视等不同,在车辆等经常受到振动的环境中使用调光构件的情况下,珠状间隔物会更容易移动。

尤其是,在透明基材为薄膜状的情况下,在透明基材松弛的部位,透明基材间的推压力会变弱,珠状间隔物容易移动。在将调光构件粘贴于曲面的情况下,那样的移动的倾向会变强。

对珠状间隔物设置固定层来提高密接力的方法也被采用。但是,当固定层较厚时,固定层在与透明基材贴合时会被压溃,液晶层的厚度会变得稀疏,尤其是,在对液晶层的厚度敏感的va(verticalalignment:垂直取向)方式等中,容易产生不均匀。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取向层与珠状间隔物的固定力较强的调光构件、调光构件的制造方法、调光体、以及车辆。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1)一种调光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层叠体,其包含基材及取向层;第2层叠体,其包含基材及取向层,且相对于上述第1层叠体而被配置为使彼此的取向层相对;液晶层,其被配置在上述第1层叠体与上述第2层叠体之间,且取向通过被设置于上述第1层叠体及上述第2层叠体中的至少一者的电极的驱动来控制;以及多个珠状间隔物,其被配置在上述液晶层内;在上述第1层叠体的取向层及上述第2层叠体的取向层中的至少一者的取向层,形成有向上述液晶层侧凸出的多个凸部,上述珠状间隔物的至少一部分被保持于上述凸部。

(2)一种调光构件,其特征在于,在(1)中,上述取向层包括覆盖部,该覆盖部覆盖在由上述凸部保持的珠状间隔物的表面。

(3)一种调光构件,其特征在于,在(1)或(2)中,上述第1层叠体及上述第2层叠体的各基材为树脂薄膜,上述液晶层含有二向色性色素。

(4)一种调光构件,其特征在于,在(1)~(3)的任何一项中,在被配置于上述液晶层的多个上述珠状间隔物中,以2个以上4个以下的数目凝集的上述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为20%以上。

(5)一种调光构件,其特征在于,在(1)~(4)的任何一项中,在被设置于上述第1层叠体及上述第2层叠体的基材中的至少一者的基材的上述液晶层侧的表面,设置有硬涂层。

(6)一种调光构件,其特征在于,在(1)~(5)的任何一项中,上述珠状间隔物为球形,在将上述珠状间隔物的直径记为r,将被保持在上述珠状间隔物中的上述凸部内的部分的最大直径记为r时,0.8≤r/r。

(7)一种调光构件,其特征在于,在(1)~(6)的任何一项中,上述凸部的内部由上述取向层的材料或起因于珠状间隔物的树脂成分填充。

(8)一种调光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调光构件的制造工序包含:第1层叠体制造工序,其在基材上形成取向层以制作第1层叠体;第2层叠体制造工序,其在基材上形成取向层以制作第2层叠体;密封部形成工序,其在上述第2层叠体的外周部形成密封部;液晶流入工序,其使液晶流入到上述密封部的内部;以及层叠工序,其将上述第1层叠体与第2层叠体层叠;在该调光构件的制造工序中,在形成上述第1基材的取向层的材料、以及形成上述第2基材的取向层的材料中的至少一者中,包含有珠状间隔物。

(9)一种调光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8)中,在形成上述第1基材的取向层及上述第2基材的取向层的材料这两者中,均包含有珠状间隔物。

(10)一种调光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8)或(9)中,上述第1层叠体制造工序和上述第2层叠体制造工序中的、以包含上述珠状间隔物的材料来形成取向层的层叠体制造工序,包含两次形成上述取向层的工序。

(11)一种调光体,包括:透明构件、以及被配置于上述透明构件的(1)~(7)的任何一项的调光构件。

(12)一种车辆,其中,(1)~(7)的任何一项的调光构件被配置于外部光所入射的部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取向层与珠状间隔物的固定力较强的调光构件及调光构件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调光构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调光薄膜1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调光薄膜1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图3表示比较例3的第2层叠体13’。

图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调光薄膜1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调光薄膜)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调光构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调光薄膜1的剖视图。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薄膜1,作为调光构件的一个方案,被形成为具有挠性的薄膜状。调光薄膜1例如贴附于车辆的天窗(sunroof)等具有曲面的部分,并可在透射与不透明间切换。

调光薄膜1如上所述被配置于汽车天窗等透明构件,主要被用作调光体。更具体而言,调光薄膜1能够用作由粘接剂等粘贴在透明树脂板或玻璃等透明构件上,或是被夹持在玻璃板(透明构件)间而被制成夹层玻璃的调光体。

该调光薄膜1(调光构件)例如被配置于建筑物的窗玻璃或陈列橱、屋内的透明隔断、车辆的车窗等谋求调光的部位(外部光所入射的部位,例如前或侧、后、顶等车窗),从而能够控制向建筑物或车辆等的内侧入射的光的光量。

调光薄膜1为利用液晶14a来控制透射光的调光薄膜1,并由第1层叠体12及第2层叠体13夹持液晶层14而构成。在第1层叠体12与第2层叠体13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液晶层14的厚度保持恒定的间隔物24。第1层叠体12及第2层叠体13分别被以将第1透明电极22a、第2透明电极22b、第1取向层23a及第2取向层23b依次制作在第1基材21a、第2基材21b上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后述的ips方式的情况下,第1透明电极22a、以及第2透明电极22b被集中制造在第1取向层23a或23b侧中的一者上。

并且,调光薄膜1通过使第1透明电极22a与第2透明电极22b之间的电位差发生变化来控制外来光的透射。

(基材)

第1基材21a、第2基材21b能够使用具有能适用于调光薄膜1的光透射性并具有挠性的tac(三醋酸纤维素)、聚碳酸酯薄膜、cop(环烯烃凝集物)、丙烯酸类、以及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各种层叠体,在该实施方式中,适用在两面都制造有硬涂层的聚碳酸酯所制成的薄膜材料。

(透明电极)

第1透明电极22a、第2透明电极22b分别由被层叠于上述第1基材21a、第2基材21b的透明导电膜构成。

作为透明导电膜,能够采用被适用于该种透明树脂薄膜的各种透明电极材料,能够举出氧化物系的全光透射率为50%以上的透明金属薄膜。例如,可举出氧化锡系、氧化铟系、以及氧化锌系。

作为氧化锡(sno2)系,可举出奈赛(氧化锡;sno2)、ato(antimonytinoxide:锑掺杂氧化锡)、以及氟掺杂氧化锡。

作为氧化铟(in2o3)系,可举出氧化铟、ito(indiumtinoxide:铟锡氧化物)、以及izo(indiumzincoxide:铟锌氧化物)。

作为氧化锌(zno)系,可举出氧化锌、azo(铝掺杂氧化锌)、以及镓掺杂氧化锌。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ito(indiumtinoxide:铟锡氧化物)来形成透明导电膜。

在此,也可以是,在各基材21a、21b的至少设置有液晶层14的一侧的表面(第1基材21a与第1透明电极22a之间、第2基材21b与第2透明电极22b之间),设置未图示的硬涂层。通过在各基材上设置硬涂层,从而在对调光薄膜1的表面加有外力等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被夹在基材间的珠状的间隔物24进入到各基材的情况,并能够抑制基材的凹陷或破裂,并且提高调光薄膜1的耐压性。也可以是,该硬涂层由丙烯酸系树脂或氨基甲酸酯系树脂、硅系树脂等形成,并根据需要来附加防静电或吸收紫外线、吸收红外线的各种功能。

另外,也可以是,硬涂层至少被设置于第1基材21a、第2基材21b中的一者,此外,还可以是,使其不仅被设置在基材的液晶层14侧的表面,还被设置在其相反侧的表面。

此外,也可以是,在硬涂层与透明电极22之间,进一步设置调整折射率的折射率匹配(indexmatching)层,此外,还可以是,将调整折射率的功能设置于硬涂层,从而使其也兼做折射率匹配层。

(取向层)

第1取向层23a及第2取向层23b由光取向层形成。能适用于光取向层的光取向材料可广泛适用能适用光取向方法的各种材料,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适用光二聚型的材料。针对该光二聚型的材料,在“m.schadt,k.schmitt,v.kozinkovandv.chigrinov:jpn.j.appl.phys.,31,2155(1992)”、以及“m.schadt,h.seiberleanda.schuster:nature,381,212(1996)”等中被公开。

此外,也可以是,第1取向层23a及第2取向层23b也可以取代光取向层地通过摩擦处理来制造。在该情况下,在制造了聚酰亚胺等能适用于取向层的各种材料层后,第1取向层23a及第2取向层23b被以如下方式形成:通过对该材料层的表面进行使用了摩擦辊的摩擦处理,来制造微细的线状凹凸形状。

也可以是,代替由这种摩擦处理形成的取向或光取向,通过赋形处理来制造以摩擦处理制造的微细的线状凹凸形状,从而制造取向层。

另外,也可以是,由聚酰亚胺等能适用于取向层的各种材料形成的第1取向层23a及第2取向层23b中,省略线状凹凸形状的形成。

(间隔物)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球形状的珠状间隔物24作为间隔物。珠状间隔物24用于限定液晶层14的厚度。珠状间隔物24能够广泛适用由二氧化硅等无机材料形成的结构、由有机材料形成的结构、以及组合两者而成的核·壳(coreshell)构造的结构等。此外,除球形状的构成之外,也可以利用圆柱形状、棱柱形状等棒形状而构成。

另外,也可以是,使得在液晶层14中,除了上述的珠状间隔物24之外,还包括珠状间隔物以外的间隔物,例如通过光刻或印刷形成的间隔物。

(液晶层)

液晶层14能够广泛适用可适用于该种调光薄膜1的各种液晶14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液晶层14为混合有二向色性色素的宾主型的液晶14a。通过伴随液晶分子的移动而使二向色性色素移动,从而能够控制光的透射及遮光。

作为液晶14a,使用tn液晶(twistednematicliquidcrystal:扭曲向列型液晶)14a。在以tn液晶为“主”,以二向色性色素为“宾”的情况下,在未施加电压时,调光薄膜为液晶分子及二向色性色素水平排列并将光遮住,从而画面变“黑”的、所谓的常黑(normallyblack)型。当逐渐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会垂直立起,并且二向色性色素也会直立,从而光会发生透射。另外,对于该液晶14a,除了上述的tn方式的液晶之外,也可以使用va方式的液晶。在宾主型的va方式的情况下,是在未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及二向色性色素垂直排列,从而光能够发生透射的所谓的常白(normallywhite)型。

但是,不限于此,作为被用于宾主方式的液晶14a和色素,能够广泛适用针对宾主方式而提出的液晶14a与色素的混合物。

进而,不限于宾主方式,也可以使用由不含有二向色性色素的液晶材料构成的液晶层。在该情况下,对于液晶层14的驱动,不仅可以使用上述的tn方式,也可以使用va(verticalalignment:垂直取向)方式。va方式为使液晶14a的取向在垂直取向与水平取向间发生变化来控制透射光的方式,被构成为:在无电场时,使液晶14a垂直取向,从而由垂直取向层夹持液晶层14而构成调光薄膜1,通过电场的施加,来使液晶14a水平取向。在va方式的情况下,一般为在未施加电压时画面会变“黑”的、所谓的常黑型。

此外,也可以使用ips(in-plane-switching:横向电场切换)方式。ips方式为如下的驱动方式:将驱动用的透明电极集中制作在夹持液晶层14的一对基材中的一个基材上,并利用该透明电极来形成基材表面的面内方向的电场即所谓的横电场,从而控制液晶14a的取向。

以包围液晶层14的方式而框状地形成有密封材料25。密封材料25被固定在第1层叠体12和第2层叠体13上,基于该密封材料25,防止液晶14a的漏出。

(制造工序)

图2是表示调光薄膜1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首先,在第1层叠体制造工序sp2中,制造第1层叠体12。第1层叠体制造工序sp2包含第1电极制造工序sp2-1及第1取向层制造工序sp2-2。

在第1电极制造工序sp2-1中,由ito形成的第1透明电极22a通过溅镀等真空成膜法而制造在第1基材21a上。

在第1取向层制造工序sp2-2中,用凹版涂布机(gravurecoater)来涂布第1取向层23a用的涂布液。然后,在干燥炉中使涂布液的溶剂成分挥发并干燥,由此,制造第1取向层23a。

在随后的第2层叠体制造工序sp3中,制造第2层叠体13。第2层叠体制造工序sp3包含第2电极制造工序sp3-1及第2取向层制造工序sp3-2。

在第2电极制造工序sp2-1中,由ito形成的第2透明电极22b通过溅镀等真空成膜法而制造在第2基材21b上。

在第2取向层制造工序sp3-2中,用凹版涂布机来涂布第2取向层23b用的涂布液。在该涂布液中,以每平方毫米150个的方式混合有珠状间隔物24。接着,使涂布液的溶剂成分在干燥炉中挥发并干燥,由此,形成第2取向层23b。液晶层14内的珠状间隔物24所占的面积(投影面积)的比例,相对垂直于液晶层的厚度方向的表面的面积而言,优选为0.1%以上2.5%以下的范围。假如在小于0.1%的情况下,因为后述的液晶层14的耐压性会降低,所以并不优选,此外,在超过2.5%的情况下,因为调光薄膜1的透光状态下的透射率会降低,所以并不优选。

在第2层叠体制造工序sp3之后的密封材料涂布工序sp4中,使用分配器来将密封材料25框形状地涂布在第2层叠体13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材料25为uv(紫外线)热固性树脂。

接着,在液晶流入工序sp5中,通过滴注方式来使液晶14a流入到该框形状的内部。

然后,在层叠工序sp6中,通过对第1层叠体12、第2层叠体13进行层叠按压,从而使配置于第2层叠体13的液晶14a扩展到被形成为框形状的密封材料25的内侧。然后,通过紫外线的照射等来使密封材料25固化,由此,制造调光薄膜1。

另外,在液晶14a的配置中,在对第1层叠体12、第2层叠体13进行层叠后,在将液晶材料配置于液晶层的相关部位上形成的空隙的情况下等,也能够取代滴注方式而广泛适用各种方法。

在此,第2取向层23b的涂布液如上所述,在第2取向层制造工序sp3-2中,以混合有珠状间隔物24的形式而被涂布在第2基材21b的第2透明电极22b上。然后,涂布液的溶剂成分在干燥炉中被挥发干燥。

于是,涂布液的水位(液位)会下降。此时,与珠状间隔物24接触的涂布液的水位(液位)与其他部分相比不会减少。因此,会使得珠状间隔物24的周围以第2取向层23b局部地向液晶层14侧凸出那样的形式而凝固,并覆盖珠状间隔物24的下侧(第2基材21b侧)的外周曲面(表面),从而凸部30被与第2取向层23b形成为一体。然后,如图1所示,通过该凸部30,珠状间隔物24被保持在第2取向层23b上。

由此,与以往的散布具有固定层的珠状间隔物并将其配置于取向层上的情况等相比,调光薄膜101能够将珠状间隔物24更为强力地配置于第2取向层23b,并能够尽可能地抑制液晶流入工序等中的珠状间隔物的移动。

在此,以往,关于珠状间隔物,在其表面设置有固定层(粘接层),并通过在被大致平坦地形成的取向层上散布等而分散配置。在该情况下,因为珠状间隔物相对于取向层而言由点接触来固定,所以在珠状间隔物的下侧的外周曲面与取向层之间,就会产生间隙。因此,在液晶流入工序(sp5)中,当将含二向色性色素的宾主型的液晶滴落在取向层上时,会存在如下情况:因含二向色性色素的宾主型的液晶与不含二向色性色素的液晶相比粘度较高,导致液晶无法充分到达上述的间隙,从而在该间隙中残存有空气。像这样残存于间隙的空气会由于层叠工序(sp6)中的加热或之后使用调光薄膜时的温度变化等而在液晶层内产生气泡,成为调光薄膜的质量降低的要因。

此外,尤其是,在将树脂薄膜而非玻璃板用于基材的情况下,在树脂薄膜(基材)因加热等而延伸时,残存于上述的间隙的空气在液晶层内会变得容易集中,成为气泡而被看到的可能性会变高。

因此,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薄膜1,通过采用由被设置于第2取向层23b的凸部30来保持珠状间隔物的构成,从而如图1所示,上述的间隙会被取向层材料(涂布液)填充。由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因间隙而残存在液晶层内的空气的量,并能够通过层叠工序sp6中的加热或随后使用调光薄膜时的温度变化等来大幅抑制在液晶层内产生气泡的情况。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薄膜1,在被配置于液晶层14的珠状间隔物中,以2个以上4个以下的数目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的下限优选20%以上,更优选的是30%以上,进一步优选的是,40%以上。通过使得以2个以上4个以下的数目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满足上述的范围,能够提高液晶层14的耐压性。即,在对调光薄膜1(液晶层14)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凝集的珠状间隔物来大幅抑制液晶层破碎而导致间隙变动或破损的情况。尤其是,在将调光薄膜夹持于玻璃基板而制成夹层玻璃的情况下,即使对调光薄膜施加较大的压力,也能够尽可能地抑制调光薄膜(液晶层)的变形,并能够防止液晶层的厚度变得不均匀的情况。

在液晶层14中,假设以2个以上4个以下的数目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小于20%,则因为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比例过小,可能发生液晶层的破碎或破损,所以并不优选。

所谓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是指珠状间隔物的凝集体的个数s2相对于被配置在液晶层内的预定区域内的珠状间隔物的全部个数s1的比例(100×s2/s1[%])。

例如,以2个以上4个以下的数目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表示以2个以上4个以下的数目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体的个数相对于被配置在液晶层的预定区域内的珠状间隔物的全部个数s1的比例。

在此,所谓珠状间隔物的凝集体,是指多个珠状间隔物所凝集而成的物体。

此外,所谓珠状间隔物的全部个数s1,在含有珠状间隔物的凝集体的情况下,并非是根据构成该凝集体的珠状间隔物的个数而数出的,而是根据凝集体的个数而数出的。例如,在液晶层内的预定区域内未凝集的珠状间隔物为2个,且存在一个3个珠状间隔物所凝集的凝集体的情况下,该预定区域内的珠状间隔物的全部个数s1为未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个数(2个)与凝集体的个数(1个)之和,即3个。

此外,在被配置于液晶层14的珠状间隔物中,以2个以上4个以下的数目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的上限优选80%以下,更优选的是70%以下,进一步优选的是,60%以下。通过使得以2个以上4个以下的数目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满足上述的范围,能够使珠状间隔物均匀地分散在液晶层内,并能够抑制液晶层的厚度变得不均匀的情况。

假设凝集比例超过80%,则会存在液晶层内珠状间隔物的分布变得不均匀的情况,因而并不优选。此外,在凝集比例大于80%的情况下,因为凝集的珠状间隔物会超出需要地遮挡要透射过调光薄膜1(液晶层14)的光,从而透光状态下的调光薄膜1的光的透射量会减少,所以并不优选。

进而,在被配置于液晶层14的珠状间隔物中,以5个以上的数目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的上限优选小于15%,更优选的是小于10%,进一步优选的是,小于6%。通过使得以5个以上凝集的数目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满足上述的范围,能够使珠状间隔物均匀地分散在液晶层内,并能够抑制液晶层的厚度变得不均匀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薄膜1如上所述,利用第2取向层制造工序sp3-2,通过涂布混有珠状间隔物24的取向层材料,从而进行珠状间隔物24的配置及取向层的制作。在该情况下,因为在取向层的干燥过程中,存在珠状间隔物24变得易凝集的倾向,所以能够通过调整取向层的干燥条件(干燥温度或干燥时间等),从而适当地调整以2个以上4个以下的数目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

在此,将利用直径不同的2个种类的珠状间隔物来制作满足上述的凝集比例的范围的调光薄膜而得到的调光薄膜的凝集比例的详情在表1中示出。在表1中,在调光薄膜1(液晶层14)的表面内5个位置(中心、以及4角的中点)处的矩形区域(1.5mm×1.5mm)内,基于分别数出珠状间隔物的个数并将其平均后得到的值来算出凝集比例。

[表1]

表1中的实施例1-1表示使用直径6.2μm的珠状间隔物的调光薄膜的凝集比例。在该调光薄膜中,如上所述,通过调整取向层的干燥条件而确认了:2个以上的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为47.1%,其中,以2个以上4个以下的数目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为43.9%,以5个以上的数目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为3.2%,调光薄膜相对于外力的耐压性、以及透光状态下的透射光量均为作为产品足够的等级。

此外,表1中的实施例1-2表示使用了直径9.0μm的珠状间隔物的调光薄膜的凝集比例。在该调光薄膜中,如上所述,通过调整取向层的干燥条件,也确认了:2个以上的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为60.4%,其中,以2个以上4个以下的数目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为55.2%,以5个以上的数目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为5.2%,调光薄膜相对于外力的耐压性、以及透光状态下的透射光量均为作为产品足够的等级。

表1中的比较例1表示使用了直径5.7μm的珠状间隔物的调光薄膜的凝集比例。在该调光薄膜中,2个以上的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成21.4%,其中,以2个以上4个以下的数目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为16.4%,以5个以上的数目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为5.0%。可确认的是,比较例1的调光薄膜与上述的实施例1-1、实施例1-2的调光薄膜相比,调光薄膜相对于外力的耐压性不够。这被认为是比较例1的调光薄膜的以2个以上4个以下的数目凝集的珠状间隔物的凝集比例(16.4%)与实施例1-1、实施例1-2的凝集比例相比较低所致。

以下,通过与比较例的对比,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薄膜1的像这样将珠状间隔物24保持在第2取向层23b的凸部30上的效果。

(比较例2)

首先,对比较例2进行说明。比较例2中,在第2取向层制造工序中使用的涂布液不含珠状间隔物。在比较例2中,通过在第2取向层上散布具有市售的固定层的珠状间隔物并进行加热处理,从而使固定层熔融,然后,通过冷却来将珠状间隔物固定在第2取向层上,从而制作成样品。

接着,用气枪对第2基材(与第1基材层叠前的状态)喷射空气(喷气),求得珠状间隔物的残存率。

气枪的喷嘴为2mmφ,气枪与第2基材的距离为5mm,喷射时间为15sec。

使喷气的压力从1kgf/cm2起、每次1kg/cm2地依次上升,在超过了5kgf/cm2的情况下,在珠状间隔物中确认到了较大的残存率的降低。5kgf/cm2时的珠状间隔物的残存率为30%。

(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

利用气枪,对通过上述的第2层叠体制造工序sp3制造的、形成有第2取向层23b的第2基材21b(与第1基材层叠前的状态)喷射空气(喷气),并求得珠状间隔物24的残存率。

气枪的喷嘴为2mmφ,气枪与第2基材的距离为5mm,喷射时间为15sec。

使喷气的压力从1kgf/cm2起每次1kg/cm2地依次上升,在超过了5kgf/cm2时,在珠状间隔物24中确认到了较大的残存率。在将珠状间隔物24中的、被保持在凸部30内的部分的最大直径记为r(参照图1),r相对于r的比=r/r时,若r/r=1,则残存率为100%,即使r/r=0.6,与比较例2相比,也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以上,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确认的是,当将珠状间隔物24混合在取向层中时,能够提高珠状间隔物24与取向层(第2取向层23b)的密接力。

(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

通过上述的第2层叠体制造工序sp3来制作第2基材21b。此时,将珠状间隔物24的直径记作r。此外,将珠状间隔物24中的、被保持在凸部30内的部分的最大直径记为r(参照图1),改变r相对于r的比=r/r,并通过调整取向层23b的涂布液的粘度等来制作出r/r=1.0、r/r=0.8、以及r/r=0.6这3个样品。

利用气枪,对比较例2的1个样品和实施例3的3个样品(实施例3-1~3-3)喷射空气(喷气),并求得珠状间隔物的残存率。气枪的喷嘴为2mmφ,气枪与第2基材的距离为5mm,喷射时间为15sec。喷气的压力为6kgf/cm2。将其结果在以下的表2中示出。

[表2]

如表2所示,虽然在比较例2中,珠状间隔物的残存率为20%,但是实施例3-1~3-3中,在任何情况下,珠状间隔物24的残存率均高于比较例2,从而与比较例2相比,能够提高珠状间隔物24的残存率。

在实施例3中,r/r越高,珠状间隔物24的残存率就越会増加,在r/r=1时,为100%。

在此,在调光薄膜1中,为了防止观察到虹斑等,优选珠状间隔物24的残存率为80%以上。因为在上述的结果中,当r/r=0.8时,残存率为85%,所以优选0.8≤r/r。

(比较例3)

接着,针对比较例3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比较例3的第2层叠体13’的图。在第2取向层制造工序sp3-2中,使以混合有珠状间隔物24’的方式涂布在第2基材21b’上的第2取向层23b’的涂布剂干燥。在此,在比较例3中,使用粘度较低且沸点较低的溶剂。并且,加强干燥风速。由此,虽然外观形状与本实施方式的图1相同,但是制作出的是具有凸部30’为中空的第2取向层23b’的样品。

然后,利用气枪,对比较例3的样品喷射空气(喷气),并求得珠状间隔物的残存率。

气枪的喷嘴为2mmφ,气枪与第2基材的距离为5mm,喷射时间为15sec。

喷气的压力为6kgf/cm2

将其结果在以下的表3中示出。在表中,为了进行比较,也示出上述的比较例2及实施例3的数值。

[表3]

如表3所示,在凸部30’为中空的比较例3的情况下,珠状间隔物24’的残存率为35%。即,成为了如下这样的结果:因为在凸部30’中空的情况下,取向层23b’与珠状间隔物24’的密接度与凸部30为实心的本实施方式相比,变低到了35%,所以并不优选。

即,优选的是,取向层23b的凸部30的内部由取向层23b的材料填充。

(第2实施方式)

图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调光薄膜1的剖视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及附图中,对于起到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功能的部分,在末尾(后两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薄膜101如图4所示,主要在珠状间隔物124被形成取向层的材料覆盖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调光薄膜1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薄膜101的珠状间隔物124由凸部130及覆盖部131保持,该凸部130及覆盖部131由与第2取向层123b同样的取向层材料形成。

凸部130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凸部30同样,被形成为包围珠状间隔物124的下侧的外周曲面的方式。

覆盖部131以覆盖被保持于凸部130的珠状间隔物124的整个外周曲面(表面)的方式而形成,即,被形成为:覆盖除了由凸部130保持的部位以外的珠状间隔物124的外周曲面。

本实施方式的第2取向层123b的制造、以及珠状间隔物124的配置(凸部130、覆盖部131的形成)例如像以下那样进行。

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第2取向层制造工序(sp3-2)中,用凹版涂布机来涂布分散有珠状间隔物124的第2取向层123b用的涂布液(取向层材料)。接着,使涂布液的溶剂成分在干燥炉中挥发并干燥,由此,第2取向层123b被形成,并且珠状间隔物124由凸部130及覆盖部131来保持。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第2取向层123b的涂布液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涂布液相比,例如通过使用粘度较高的涂布液,从而使得在干燥后,涂布液(取向层材料)也会残存在珠状间隔物124的上侧(第1基材21a侧)的外周曲面。由此,在第2透明电极122b上,第2取向层123b被形成,并且凸部130及覆盖部131被以保持珠状间隔物124的方式形成。

另外,覆盖部131的形成方法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内容,也可以是,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通过使干燥条件(干燥时间或干燥温度等)发生变化来形成覆盖部131。

因为本实施方式的凸部130及覆盖部131如上所述,在相同的工序中,由相同的涂布液(取向层材料)形成,所以与第2取向层123b一同被形成为一体。但是,并不被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使得凸部130及覆盖部131被单独形成。例如,也可以是,像第1实施方式那样,在与第2取向层123b一同形成保持珠状间隔物124的下侧的外周曲面的凸部130后,通过其他工序来形成覆盖部131。

综上,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薄膜101在第2层叠体113的第2取向层123b上形成有向液晶层114侧突出的多个凸部130,且珠状间隔物124的至少一部分由凸部130保持。由此,调光薄膜101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调光薄膜1同样,与散布具有固定层的珠状间隔物来将其配置在取向层上的情况等相比,能够将珠状间隔物124更强力地配置于第2取向层123b,并能够尽可能地抑制液晶流入工序等中的珠状间隔物的移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薄膜101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调光薄膜1同样,由于采用了通过被设置于第2取向层123b的凸部130来保持珠状间隔物124的构成,因而第2取向层123b与珠状间隔物124的间隙会由取向层材料(涂布液)来填充。由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因间隙而残存在液晶层内的空气的量,并能够大幅抑制因层叠工序(sp6)中的加热及随后使用调光薄膜时的温度变化等而在液晶层内产生气泡的情况。

进而,因为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薄膜101包括覆盖由凸部130保持的珠状间隔物124的外周曲面(表面)的覆盖部131,所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珠状间隔物124更为强固地固定在第2取向层123b上。

(变形方式)

(1)当每1mm2的珠状间隔物24的个数増加时,取向层中的珠状间隔物24的分散度会存在变差的倾向。其原因在于,珠状间隔物24会因凝集而集群(cluster)化。为了避免该情况,也可以使珠状间隔物24分开固定于第1基材21a及第2基材21b。

在该情况下,因某些原因,第1基材21a及第2基材21b中的一个基材的珠状间隔物24的密度会较低,通常,即使在成为液晶层的间隙不均匀那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另一侧的基材的珠状间隔物24的插补来抑制液晶层的间隙不均匀的产生。

此外,也可以是,使珠状间隔物分散在第1取向层的涂布液中,从而使得珠状间隔物通过被形成在第1取向层上的凸部来保持。

(2)此外,也可以是,将在第1基材21a及第2基材21b中的一者上形成包含珠状间隔物24的取向层的工作,分为2次进行。在该情况下,也与(1)同样,因某些原因,第1次被固定的珠状间隔物24的密度会较低,通常,即使在成为液晶层的间隙不均匀那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2次珠状间隔物24的固定来抑制液晶层的间隙不均匀的产生。从而,能够良好地避免珠状间隔物24的凝集。

(3)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具有挠性的调光薄膜记载为调光构件的一个方案,但是并不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将在基材上使用玻璃板的不具有挠性的板状的方案作为调光构件。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使其在建造物或车辆的外部光所入射的部位,贴合于透明构件的一个表面,或是不将其夹在2片透明构件中并设为夹层玻璃的方案,而是直接配置调光构件。

(效果)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调光薄膜1中,通过使珠状间隔物24混合在取向层的涂布液中,从而与仅将珠状间隔物散布在取向层上的情况或是对珠状间隔物的固定使用固定剂的情况相比,能够大幅提高对珠状间隔物的取向层的固定力。

[附图标记说明]

1调光薄膜

12第1层叠体

13第2层叠体

14液晶层

14a液晶

21a第1基材

21b第2基材

22a第1透明电极

22b第2透明电极

23a第1取向层

23b第2取向层

24间隔物

24珠状间隔物

25密封剂

30凸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