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25643发布日期:2018-11-14 01:06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背景技术

随着背光模组薄型化的发展需求,背光模组主要以侧入式为主。而侧入式的背光模组大多数由发光二极管发出蓝光激发黄色荧光粉,从而发出白光,因此其频谱中蓝光波长的光强比较大。蓝光波长较短,光线在导光板传播的过程中,随着折射、散射等次数的增多,蓝光波段的能量容易出现损耗,因此,当光线到达离入光面较远的区域时,蓝光的比例有所降低,进而光线离入光面较近区域的色度与光线离入光面较远区域的色度不同,产生色差,主要表现为离入光面较远区域的观感偏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器,以解决背光模组的面内色差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包括入光面以及与所述入光面连接的网点面,所述网点面上设有导光油墨网点,所述导光油墨网点的材质包括蓝油墨。

其中,所述蓝油墨的成分包括酞菁蓝与树脂。

其中,所述蓝油墨在所述导光油墨网点中的比例为0.5%-5%。

其中,与所述导光油墨网点接触的所述网点面为粗糙面。

其中,所述导光板还包括与所述入光面相对的远光面,所述网点面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远光面之间,自所述入光面向所述远光面的方向上,所述导光油墨网点的密度逐渐增大。

其中,自所述入光面向所述远光面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油墨网点之间的中心距保持不变,所述导光油墨网点在所述网点面上的投影面积逐渐增大。

其中,自所述入光面向所述远光面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油墨网点之间的中心距逐渐减小,所述导光油墨网点在所述网点面上的投影面积保持不变。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上述的导光板、背板以及背光源,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以及与所述底板连接的侧板,所述底板与所述侧板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背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背光源置于所述侧板上且朝向所述入光面,所述导光油墨网点朝向所述底板。

其中,所述背光源包括电路板以及电连接并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的发光二极管;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铝挤以及粘合所述侧板的胶框,所述铝挤包括第一散热体以及与所述第一散热体连接的第二散热体,所述第一散热体置于所述侧板与所述电路板之间,所述第二散热体固定于所述底板上;所述胶框包括胶层以及胶块,所述胶层置于所述第一散热体与所述侧板之间,所述胶块上粘接有朝向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一反射片;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反射片以及光学膜片组,所述底板包括第一平板、第二平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平板与所述第二平板的圆弧板,所述第二散热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平板上,所述第二反射片支撑于所述第二平板与所述第二散热体上,所述光学膜片组层叠于所述导光板上。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器,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导光油墨网点中包括蓝油墨,解决了光线在所述导光板中传播时,因光线发生折射、散射的次数增多导致的光线能量发生损耗,进而导致的在远离入光面的区域出现发黄问题,即解决了背光模组的面内色差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蓝油墨对背光模组色差的影响。

图4是图1中网点面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网点面的另一种状态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30,包括入光面301以及与所述入光面301连接的网点面302,所述网点面302上设有导光油墨网点303,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的材质包括蓝油墨。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中的导光油墨通过印刷形成。所述蓝油墨的成分包括酞菁蓝与树脂。所述蓝油墨的波段范围为430-480nm。本发明所述导光油墨中的所述蓝油墨解决了光线在所述导光板30中传播时,因所述光线发生折射、散射的次数增多导致的光线能量发生损耗,进而导致的在远离所述入光面301的区域出现发黄的技术问题。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由导光油墨印刷于所述网点面302上并烘干形成。所述导光油墨包括初始导光油墨与蓝油墨。所述导光油墨由所述初始导光油墨与所述蓝油墨混合并搅拌均匀所形成。在本发明中,当所述导光板30应用于背光模组中时,所述蓝油墨可解决所述背光模组的面内色差问题。

请参阅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背光源20、导光板30,所述背板10包括底板101以及与所述底板101连接的侧板102,所述底板101与所述侧板102形成一容置空间40,所述导光板30包括入光面301以及与所述入光面301连接的网点面302,所述背光源20与所述导光板30置于所述容置空间40中,所述背光源20置于所述侧板102上且朝向所述入光面301,所述导光板30的所述网点面302上设有导光油墨网点303,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朝向所述底板101,所述导光油墨网点的材质包括蓝油墨。本发明所述导光油墨中的所述蓝油墨解决了光线在所述导光板30中传播时,因所述光线发生折射、散射的次数增多导致的光线能量发生损耗,进而导致的在远离所述入光面301的区域出现发黄的技术问题,即解决了所述背光模组的面内色差问题。

所述蓝油墨在所述导光油墨中的比例为0.5%-5%。具体为,所述蓝油墨的成分主要为酞菁蓝与树脂,所述酞菁蓝与树脂在所述蓝油墨中的质量比例和为10%-20%,当0.5%-5%的所述蓝油墨加到所述初始导光油墨中时,所述酞菁蓝与树脂在所述导光油墨中的质量比例和为0.05%-1%。

请参阅图3,根据反复试验的结果可知,当不添加所述蓝油墨时,所述背光模组中离所述入光面301较近区域与离所述入光面301较远区域在第一方向的色差为0.004,在第二方向的色差为0.0084;当添加0.5%的所述蓝油墨时,所述背光模组中离所述入光面301较近区域与离所述入光面301较远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的色差为0.004,在所述第二方向的色差为0.0075,降低了10%。当添加2%的所述蓝油墨时,所述背光模组中离所述入光面301较近区域与离所述入光面301较远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的色差为0.0023,降低了43%,在所述第二方向的色差为0.0041,降低了51%;且当所述蓝油墨的含量增加到5%时,所述背光模组中离所述入光面301较近区域与离所述入光面301较远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的色差为0.0003,降低了93%;在所述第二方向的色差为0.0011,降低了87%。故所述导光油墨中质量比例和为0.05%-1%的酞菁蓝与树脂对改善所述背光模组的面内色差有利。△x为所述第一方向,且所述第一方向为与所述导光板30的长边平行的方向,△y为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

所述蓝油墨在所述导光油墨中的含量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若所述蓝油墨的含量太高,如超过5%,所述背光模组的亮度将至少降低6%,所述蓝油墨会影响所述背光模组的亮度;若所述蓝油墨的含量太低,如低于0.5%,则所述蓝油墨所起的作用并不能达到改善所述背光模组的面内色差的技术效果。故本发明的0.5%-5%含量的所述蓝油墨既可以满足所述背光模组的亮度要求,同时可改善所述导光板30的面内色差问题。由于0.5%-5%的蓝油墨在所述导光油墨的比例较小,并不会影响初始导光油墨的特性,且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生产设备与成本,不影响原有生产效率。本发明的所述导光油墨对各种材质的导光板与各种厚度的导光板均适用。

在本发明中,与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接触的所述网点面302为粗糙面。具体为,所述网点面302的与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相对应的部分表面为粗糙面,在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印刷于所述网点面302上时,所述网点面302的部分粗糙表面实现了可将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更牢固地印刷于所述网点面302上,进而解决了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在烘干后易脱落的技术问题。

所述导光板30还包括与所述入光面301相对的远光面304,所述网点面302位于所述入光面301与所述远光面304之间,自所述入光面301向所述远光面304的方向上,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的密度逐渐增大。在本发明中,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的密度为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的面积在单位面积的所述网点面302上所占的百分比。

请参阅图4,一方面,自所述入光面301向所述远光面304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之间的中心距保持不变,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在所述网点面302上的投影面积逐渐增大。具体为,由于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的密度自所述入光面301向远离所述入光面301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则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在所述网点面302上的投影面积自所述入光面301向远离所述入光面301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即在所述入光面301的位置,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在所述网点面302上的投影面积较小,也就是说,在所述背光源20的位置,所述光线折射与散射的次数较少,即使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在所述网点面302上较小的投影面积仍可以实现从所述导光板30中出射的所述光线较强;沿着远离所述入光面301的方向上,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在所述网点面302上的投影面积增大,也就是说,在远离所述背光源20的位置,所述光线折射与散射的次数较多,光线的强度减弱,但是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在所述网点面302上较大的投影面积可以实现从所述导光板30中出射的所述光线仍然较强。故相邻的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之间的中心距保持不变,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在所述网点面302上的投影面积自所述入光面301向远离所述入光面301的方向上逐渐增大提高了所述导光板30出射光线的均匀度,进一步解决了所述背光模组的面内色差问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网点303为弧形凸网点。

请参阅图5,另一方面,自所述入光面301向所述远光面304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之间的中心距逐渐减小,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在所述网点面302上的投影面积保持不变。具体为,由于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的密度自所述入光面301向远离所述入光面301的方向上逐渐增大,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在所述网点面302上的投影面积保持不变,则相邻的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之间的中心距逐渐减小。即在所述入光面301的位置,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之间的距离较大,也就是说,在所述入光面301的位置,所述光线折射与散射的次数较少,即使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之间的距离较大仍可以实现从所述导光板30中出射的所述光线较强;沿着远离所述入光面301的方向上,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之间的距离减小,也就是说,在远离所述入光面301的位置,所述光线折射与散射的次数较多,光线的强度减弱,但是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之间较小的距离可以实现从所述导光板30中出射的所述光线仍然较强。故相邻的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之间的中心距逐渐减小,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在所述网点面302上的投影面积保持不变提高了所述导光板30出射光线的均匀度,进一步解决了所述背光模组的面内色差问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油墨网点303为弧形凸网点。

请继续参阅图2,所述背光源20包括电路板201以及电连接并安装于所述电路板201上的发光二极管202。具体为,由于所述发光二极管202发出的白光主要通过所述发光二极管202发出的蓝光激发黄色荧光粉所形成,故所述发光二极管202的频谱中蓝光较强,所述蓝光从所述入光面301进入所述导光板30,并照射到所述网点面302上的导光油墨网点303,由于所述蓝油墨的激发频谱主要分布在蓝光波段,所述导光油墨中的所述蓝油墨弥补了所述蓝光到达所述导光板30远离所述入光面301的区域时所产生的发黄问题,即弥补了所述背光模组的面内色差,从而改善了所述背光模组的面内色差问题。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铝挤50,所述铝挤50包括第一散热体501以及与所述第一散热体501连接的第二散热体502,所述第一散热体501置于所述侧板102与所述电路板201之间,所述第二散热体502固定于所述底板101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体501与所述第二散热体502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散热体501与所述电路板201层叠贴合,在所述电路板201为所述发光二极管202提供电能发光的过程中,所述电路板201与所述发光二极管202发热,所述第一散热体501与所述第二散热体502用于将所述电路板201的热量导出,进而使所述电路板201与所述发光二极管202的温度降低,进而提高了所述电路板201与所述发光二极管202的寿命。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粘合所述侧板102的胶框60,所述胶框60包括胶层601与胶块602,所述胶层601置于所述第一散热体501与所述侧板102之间,所述胶块602上粘接有朝向所述发光二极管202的第一反射片70。具体为,所述胶层601伸入所述第一散热体501与所述侧板102之间的第一间隙中,进而将所述第一散热体501粘合于所述侧板102上。所述发光二极管202与所述入光面301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反射片70朝向所述第二间隙,进而在所述光线照射到所述第一反射片70时,所述第一反射片70将所述光线反射回所述导光板30,提高了所述光线的利用率。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置于所述导光板30与所述底板101之间的第二反射片80,所述底板101包括第一平板103、第二平板104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平板103与所述第二平板104的圆弧板105,所述第二散热体502固定于所述第一平板103上,所述第二反射片80支撑于所述第二平板105与所述第二散热体502上。具体为,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螺栓100,所述第二散热体502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平板具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大小一样的第二通孔,所述螺栓100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将所述第二散热体502与所述第一平板103固定。所述第二散热体502包括一倾斜表面503,所述倾斜表面503使得所述第二散热体502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不同的高度。由于所述圆弧板105的弧度,使得所述第一平板103与所述第二平板104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不同的高度,进而在所述第二散热体502置于所述第一平板103上时,所述倾斜表面503与所述第二平板104可形成一个支撑所述第二反射片80的支撑区域,所述第二反射片80支撑于所述支撑区域上。所述第二反射片80将照射到所述第二反射片80的所述光线反射回所述导光板30,提高了所述光线的利用率。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片组90,所述光学膜片组90层叠于所述导光板30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片组90包括层叠设置的棱镜片901与扩散片902,所述棱镜片901用于增强穿过所述导光板30的光线的强度,进而提高所述背光模组的亮度;所述扩散片902用于扩散穿过所述棱镜片901的光线,进而使出射到外界的光线均匀。故所述光学膜片组90用于增强所述灯源的光线,并用于使所述灯源的光线均匀。在本申请中,只要可达到所述光学膜片组90增光以及均匀光线的目的,所述光学膜片组90的成分不做限定。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