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将处理盒从电子成像装置中拆卸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42875发布日期:2018-09-14 23:00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盒,尤其涉及一种将处理盒从电子成像装置中拆卸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上。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内设有转速力驱动单元。所述处理盒至少包括有显影单元、显影剂、控粉单元以及容纳上述单元的壳体框架,另外根据不同种类的处理盒结构,还额外的设置有感光单元、充电单元以及清洁单元。该处理盒的动力接收单元沿显影单元轴向设置在处理盒的一端,通过所述的动力接收单元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单元相互啮合后进而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处理盒中,最后驱动处理盒内部的显影单元使其运转,参与电子成像装置的显影工作。

在现存技术中,电子成像装置在进行显影工作(即使用者常说的“打印”)之前,使用者需将处理盒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中,处理盒的动力接收单元需与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单元进行接触进而相互啮合。

如图1所示,处理盒c1沿方向x(方向x为与显影单元的轴向基本垂直)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未出示)中,处理盒c1通过电子成像装置中的左右内侧板上的导轨(f11、f21)支承并进入电子成像装置内。当处理盒c1沿导轨(f11、f21)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时,如图2所示,其位于处理盒c1一端的动力接收单元100a同样沿着方向x移动进而与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单元900接触啮合,由于驱动单元900在电子成像装置中相对固定(只能沿自身的轴线旋转),在动力接收单元100a沿方向x移动与驱动单元900接触啮合的过程中,其动力接收单元100a的啮合部110a将存在一定的机率与驱动单元900形成结构干涉。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当啮合部110a与驱动单元900形成结构干涉时,其啮合部110a受到来自与驱动单元900的挤压从而沿轴向向内缩进。而当啮合部110a继续移动至与驱动单元900基本同轴时,啮合部110a与驱动单元900之间的结构干涉消失,啮合部110a即因设在动力接收单元100a内部的弹簧的弹性作用力向外伸出与驱动单元900接触啮合。

然而,当使用者需要取出处理盒c1时,由于动力接收单元100a的啮合部110a已在接收来自驱动单元900的驱动力的过程中与驱动单元900形成紧配啮合状态,因此动力接收单元100a的啮合部110a无法沿轴向向内缩进与驱动单元900脱离啮合。

因此,倘若存在上述现象,使用者则不能顺利地将处理盒从电子成像装置取出,若使用者强行将处理盒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则容易导致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单元或处理盒的动力接收单元发生磨损或断裂,致使驱动单元和动力接收单元难以或无法继续稳定地啮合并传递动力,这样,电子成像装置或处理盒也因此不能继续正常使用,后续的显影质量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处理盒,以解决现有处理盒的动力接收单元在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单元紧配啮合后,处理盒不能顺利地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上,所述处理盒包括壳体和动力接收单元;所述动力接收单元设在壳体的一端,所述动力接收单元包括啮合部,弹性件;所述啮合部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单元啮合并接收驱动力,所述弹性件施加弹性作用力至啮合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接收单元的一端还包括一迫压件,所述迫压件控制啮合部的伸缩。

所述迫压件通过受压向内缩进并控制啮合部向内缩进,所述迫压件向内缩进的方向与啮合部向内缩进的方向为同一方向。

所述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一挡板,所述迫压件设有一受压部,所述受压部突出于挡板的外表面。

所述受压部设有曲面或斜面。

所述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一传递部,所述啮合部向外伸出或向内缩进时,啮合部的旋转轴与传递部的旋转轴同轴或平行。

所述啮合部从所述挡板向外伸出;所述受压部突出于挡板的外表面为所述受压部突出于挡板的外侧表面;所述受压部突出的方向与所述啮合部伸出的方向为同一方向。

所述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一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啮合部与传递部。

所述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一滑动件,所述滑动件设有斜滑面;所述挡板向内设有斜滑面;所述挡板的斜滑面与滑动件的斜滑面抵接。

从所述连接件的长度方向上看,所述啮合部可相对于传递部实现平行位移。

从所述连接件的端面方向上看,所述啮合部可相对于传递部实现平行位移。

所述啮合部的转速力小于弹性件的弹性力时,所述啮合部可相对于传递部转动且不传递驱动力至传递部。

所述啮合部的转速力大于弹性件的弹性力时,所述啮合部传递驱动力至传递部。

所述啮合部可沿着垂直于传递部的轴向相对于连接件位移。

所述连接件可沿着垂直于传递部的轴向相对于传递部位移。

所述迫压件设有一滑动面,所述挡板设有一滑动面,所述迫压件通过表面的滑动面与挡板的滑动面滑动配合使啮合部在伸缩或位移时啮合部的旋转轴与传递部的旋转轴保持同轴或平行。

所述连接件可相对于啮合部进行上下摆动。

所述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一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使连接件在摆动移动后恢复至初始位置。

所述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一防脱挡圈,所述防脱挡圈设置在传递部中,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设置在防脱挡圈与连接件之间。

所述动力接收单元还包括一压板,所述压板可转动地与挡板连接,所述压板通过一端的受压转动迫使啮合部进行向内缩进。

所述压板相对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设置在挡板的靠前端处。

所述处理盒壳体的另一端设有一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用于限制处理盒在电子成像装置中的轴向位移量;所述限位凸起设有一导向面,所述导向面相对于壳体的表面逐渐向外延伸,所述导向面相对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设置在限位凸起的靠前端处。

所述导向面为一倾斜面或弧形面。

所述处理盒壳体的另一端设有一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用于限制处理盒在电子成像装置中的轴向位移量;所述限位凸起可相对于壳体进行伸缩。

所述处理盒壳体上设有一抓取部,所述抓取部相对于设置在壳体一端的动力接收单元更接近于壳体另一端的限位凸起。

所述处理盒具有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中的安装方向以及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的取出方向,所述处理盒的安装方向与所述啮合部或传递部的旋转轴基本垂直,所述处理盒的取出方向相对于所述驱动单元的旋转轴倾斜。

在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通过迫压件受压控制啮合部向内缩进,使处理盒在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或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时,其啮合部不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单元产生结构干涉,解决了使用者不能顺利地将处理盒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的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处理盒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时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处理盒的动力接收单元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单元啮合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及其动力接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及其动力接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a、图6b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单元的啮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单元的迫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单元的滑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a、图9b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单元的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图10b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单元的传递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单元的剖面示意图;

图12a、图12b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单元的啮合部的一方向动作示意图;

图13a、图13b、图13c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单元的啮合部的另一方向动作示意图;

图14、图15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时的示意图;

图16a、图16b、图16c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单元与导轨的前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7a、图17b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单元的受压部被导轨的前端受压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单元的受压部被导轨的后端受压的示意图;

图19a、图19b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单元的啮合部伸出与驱动单元啮合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单元的啮合部与驱动单元紧配啮合的状态示意图;

图21是本实施例二中的动力接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2a、图22b、图22c是本实施例二中的传递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施例二中的连接件在传递部中的示意图;

图24是本实施例二中的连接件在传递部中的一动作示意图;

图25是本实施例二中的连接件在传递部中的另一动作示意图;

图26、图27是本实施例二中的连接件在传递部中的动作示意图;

图28是本实施例三中的动力接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实施例三中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实施例三中的传递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实施例三中的动力接收单元的剖面示意图;

图32a、图32b、图32c是本实施例三中的啮合部与连接件连接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33是本实施例四中的动力接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4a、图34b是本实施例四中的啮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5a、图35b是本实施例四中的连接件与连接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6a、图36b是本实施例四中的传递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7a、图37b是本实施例四中的啮合部相对于传递部的移动示意图;

图38是本实施例五中的动力接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本实施例五中的压板结构示意图;

图40是本实施例五中的啮合部相对于传递部的移动示意图;

图41a、图41b是本实施例五中的处理盒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的过程示意图;

图42是本实施例六中的动力接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3a、图43b是本实施例六中的传递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4是本实施例六中的啮合部相对于传递部的移动示意图;

图45a、图45b、图45c是实施例中的限位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46是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的安装方向与取出方向的示意图;

图47a、图47b是本实施例中的可伸缩的限位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48是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的抓取部的结构示意图。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处理盒的轴向方向为与显影单元的旋转轴基本同轴或平行。

在本发明中,处理盒在电子成像装置中的安装方向为与轴向方向基本垂直。

在本发明中,处理盒在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拆卸(取出)方向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相反。

(处理盒)

如图3所示,为电子成像装置(未出示)中的处理盒c的结构示意图。处理盒c包括壳体(第一壳体a和第二壳体b)以及壳体两端的侧板b1、b2,在第一壳体a内收容有充电单元20、清洁单元40、感光单元10等,在第二壳体b内收容有显影单元30、控粉单元50以及显影剂等。

(动力接收单元)

实施例一

如图4所示,动力接收单元200设置在处理盒c的轴向一端,通过处理盒c的动力接收单元200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单元900相互啮合后进而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处理盒c中,最后驱动处理盒c内部的显影单元使其运转,参与电子成像装置的显影工作。

如图4至图10b所示,动力接收单元200设置在处理盒c的轴向一端,动力接收单元200包括挡板290、啮合部210、迫压件220、滑动件230、弹性件250、传递部270、连接件260。啮合部210设有连接部216、设在连接部216一端用于与驱动单元900的驱动柱910抵接啮合的凸起211、设在连接部216另一端的滑槽215、连接部216中间还设有一卡槽218以及一限位面212;迫压件220为中空的框体结构,滑动面224设在迫压件220的外表面,受压部221设在迫压件220的上端,受压部221设有一定的曲面或斜面,迫压面222设在迫压件220的一对向内凸出的长条滑块223的底面,限位凸起225设在迫压件220的下端;滑动件230为上窄下款的梯形结构,滑动件230的上表面为与啮合部210的限位面212抵接配合的定位面235,滑动件230的侧表面设有倾斜的斜滑面231以及两侧面设有滑槽232,还有一通孔236设在滑动件230中;挡板290中间设有一通口299,围绕通口299向内设有倾斜的斜滑面291以及垂直的滑动面294,该斜滑面291的倾斜设置使通口299在挡板290上为外窄内宽的结构(如图9b中的w2大于w1),位于滑动面294的底端为与迫压件220的限位凸起225配合限位的限位面295;传递部270为圆柱形结构且内部设有凹孔272,传递部270的表面设有用于传递驱动力的齿轮面271,凹孔272的底部设有底面275,凹孔272内还设有限位滑槽273(一对),限位滑槽273为两凸块形成且中间设有滑槽;连接件260为中间突起的曲柄状结构。

如图5、图11所示,上述各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是:迫压件220通过内置的长条滑块223与滑动件230表面两侧的滑槽232平移滑动配合;啮合部210通过连接部216穿过滑动件230的通孔236以及迫压件220,其啮合部210的限位面212抵接在滑动件230的定位面235上;一卡扣219嵌入从滑动件230伸出的啮合部210的卡槽218上使啮合部210轴向上固定在滑动件230上;连接件260穿过连接部216一端的滑槽215,其连接件260中间突起的部分位于滑槽215中;将弹性件250放置在传递部270的凹孔272中,连接件260的两端放置入传递部270内置的限位滑槽273中,弹性件250的一端抵靠在凹孔272的底面275上,而另一端抵靠在连接件260的两端处。上述的各零件互相配合后可整体装配入处理盒c的一端,其传递部270可直接与处理盒c内的感光单元10或和显影单元30配合传递驱动力,挡板290覆盖在滑动件230上,啮合部210从挡板290的通口299向外伸出,滑动件230的斜滑面231与挡板290内设的斜滑面291抵接配合,迫压件220的滑动面224与挡板290的滑动面294垂直滑动配合,最后将挡板290通过螺丝、胶粘、焊接等方式固定在处理盒c的一端处,防止动力接收单元200从处理盒c中脱出。

根据上述,弹性件250的一端抵靠在连接件260上且连接件260的两端位于限位滑槽273中使连接件260可沿着限位滑槽273进行弹性移动,与连接件260连接的啮合部210也可相对于传递部270进行弹性伸缩移动,同样,由于滑动件230与啮合部210的连接、迫压件220与滑动件230的连接使滑动件230与迫压件220也可随着啮合部210的伸缩移动一并移动。通过挡板290覆盖在滑动件230上,由于弹性件250施加的弹性力使滑动件230的斜滑面231与斜滑面291抵接、迫压件220的限位凸起225也与限位面295抵接限制啮合部210在动力接收单元200的中的伸出量,使受到弹性作用力的啮合部210可沿方向y(方向y为与显影单元30或感光单元10的轴向基本同轴或重合,与方向x基本垂直)进行轴向的伸缩移动。

如图12a至图13c所示,位于动力接收单元200中的啮合部210可实现以下动作过程(为便于了解啮合部210在传递部270中的动作过程,动力接收单元200中的部分部件未出示):(1)啮合部210通过弹性件250的弹性作用力使啮合部210可沿方向y进行轴向的伸缩移动;(2)如图12b所示,从连接件260的长度方向上看,由于啮合部210通过滑槽215与连接件260的装配配合,啮合部210可沿着连接件260的长度进行左右滑动,即啮合部210可相对于传递部270实现一定距离的平行位移;(3)如图13a至图13c所示,从连接件260的端面方向上看,由于连接件260为中间突起的曲柄状结构,且连接件260的两端放置在滑槽273中,啮合部210可通过滑槽215与连接件260的连接配合,借由连接件260中间突起的曲柄结构进行左右偏摆移动,即啮合部210可相对于传递部270实现一定距离的平行位移。

如图14、图15所示,为电子成像装置(未出示)内的两侧板(f10、f20)的结构示意图,两侧板(f10、f20)上设置有导轨(f11、f21),导轨(f11、f21)为引导处理盒c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导轨(f11、f21)为长板状结构,一端侧板f10的导轨f11设有前端f11a以及后端f11b,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单元900设在后端f11b的附近。

当处理盒c通过电子成像装置内的两侧板(f10、f20)的导轨(f11、f21)沿方向x(方向x为与显影单元的轴向基本垂直)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时,处理盒c一端的动力接收单元200也沿着导轨f11进入电子成像装置。如图16a至图16c所示,在动力接收单元200的受压部221未受压时,其啮合部210受到弹性件250的弹性作用力使啮合部210沿方向y保持伸出状态,其迫压件220的受压部221突出于挡板290的外表面,外表面为挡板290的外侧表面,受压部221的突出方向与啮合部210伸出的方向为同一方向,参考图16b中的y向的箭头朝向。当动力接收单元200上的受压部221与导轨f11的前端f11a抵接并受压时,如图17a和17b所示,迫压件220因受压部221的受压整体沿方向y下移,其迫压件220的滑动面224被限制在挡板290的滑动面294内进行垂直的向下移动,随着迫压件220的下移,迫压件220的迫压面222同时下压滑动件230的滑槽232使滑动件230垂直下移,而随着滑动件230的下移,滑动件230同时也下压啮合部210的卡扣219使啮合部210同时下移。这样,通过上述各部件间的相互配合,在动力接收单元200的受压部221受压下移时,动力接收单元200的啮合部210也同时垂直下移,即啮合部210可相对于挡板290的表面实现向内缩进。如图17a所示,当受压部221受压下移时,其啮合部210的最顶端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单元900的轴向最底端存在一定的间隙量h1,随着处理盒c沿着电子成像装置中的导轨(f11、f21)朝方向x的进一步安装,动力接收单元200的受压部221也受限于导轨f11的长度使其一直保持受压状态。如图18所示,当处理盒c移动到后端f11b时,保持向内缩进状态的啮合部210也随着处理盒c的移动而接近电子成像装置内的驱动单元900,当处理盒c安装到位时(即处理盒c在电子成像装置中的工作位置),处理盒c的啮合部210的旋转轴与驱动单元900的旋转轴基本同轴,其动力接收单元200的受压部221也随之移动到导轨f11的后端f11b的后方且不再受压,参考图19a和图19b,此时动力接收单元200中的弹性件250释放弹性作用力至连接件260上推动连接件260移动,连接件260则推动啮合部210向外伸出与驱动单元900啮合,随着啮合部210的向外伸出,与之配合的滑动件230和迫压件220也向外滑动至受压前的位置。

最后啮合部210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连接件260上,其连接件260也通过两端抵靠在受力面273a上而使传递部270旋转,传递部270最终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处理盒c中。

上述的处理盒c从电子成像装置取出的动作过程可参考上述的处理盒c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的动作过程,只需将处理盒c反向操作即可,在处理盒c沿着导轨(f11、f21)朝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时,其动力接收单元200上的受压部221随着处理盒c朝取出方向的移动与导轨f11的后端f11b产生抵接,后端f11b迫压受压部221使其沿方向y下移并最终带动啮合部210的向内缩进,啮合部210即可与驱动单元900脱离啮合,即处理盒c在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时不会因啮合部210与驱动单元900的紧配啮合而产生的结构干涉现象而难以取出,在处理盒c完全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时,其导轨f11的前端f11a不再压迫动力接收单元200上的受压部221,因此受压部221和啮合部210即因弹性件250弹性作用力向外伸出,回复至受压前的初始位置。

另外,为使处理盒c在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时更加顺利、省力,如图20所示,在处理盒c完成显影工作后沿方向x(取出方向)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时,其驱动单元900仍与啮合部210处于紧配啮合的状态使啮合部210难以沿取出方向移动,而传递部270可相对于啮合部210移动。因此当啮合部210因紧配啮合处于在取出方向的相对固定时,其传递部270取出方向的移动可使内设的斜滑面291产生压迫力f2并压迫在滑动件230的斜滑面231上使滑动件230向内缩进,与滑动件230相对固定配合的啮合部210也随着滑动件230的缩进而下移,另外,在滑动件230向内缩进时也下压迫压件220使迫压件220向内缩进,其挡板290的滑动面294使迫压件220的滑动面224保持垂直的向内滑动,通过迫压件220与滑动件230配合,滑动件230与啮合部210的固定配合使啮合部210在向内缩进时始终保持直立状态,在移动过程中啮合部210的旋转轴与传递部270的旋转轴始终保持基本同轴或平行。这样,通过挡板290的斜滑面291压迫在滑动件230的斜滑面231上最终使啮合部210相对于挡板290的表面向内缩进与驱动单元900脱离啮合。

上述的处理盒c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时,通过动力接收单元200的受压部221被导轨f11的后端f11b抵压使啮合部210沿轴向向内缩进和挡板290的斜滑面291抵压在滑动件230的斜滑面231上使啮合部210沿轴向向内缩进的共同配合动作使啮合部210在与驱动单元900紧配啮合后更容易实现轴向脱离,避免啮合部210与驱动单元900在脱离啮合时产生的结构干涉。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二中,动力接收单元200的啮合部210、挡板290、迫压件220、弹性件250、滑动件230等部件参考实施例一中的相关部件,这里不再复述,其主要区别点在于实施例二中的动力接收单元200的传递部280和连接件217。

如图21和图22c所示,连接件217为直杆结构,传递部280为圆柱形结构且内部设有凹孔282,传递部280的表面设有齿轮面281,凹孔282底部设有底面285,凹孔282中设有受力柱283(一对),受力柱283为一凸块且凸块边上还设有一凹面283a,凹孔282中还设有一导块284,导块284比受力柱283更接近于传递部280的外端(凹孔口),导块284向内设有一引导面284a,引导面284a为斜面或弧面;从传递部280的端面方向上看,如图22b,受力柱283与导块284位置上互不重叠,从传递部280的侧面方向上看,如图22c,受力柱283的顶端高于导块284的底端(h2所示)。

在实施例二的动力接收单元200中,弹性件250的弹性作用力向外推动位于啮合部210的滑槽215中的连接件217使连接件217高于传递部280的受力柱283且不高于导块284,另外,由于与啮合部210配合的连接件217的端部并未在传递部280中受限,在啮合部210的旋转轴与传递部280的旋转轴基本同轴时,当啮合部210朝逆时针方向r进行转动,连接件217也随着啮合部210的转动而转动。

如图23至图27所示,位于动力接收单元200中的啮合部210可实现以下动作过程(为便于了解啮合部210在传递部280中的动作过程,动力接收单元200中的部分部件未出示):(1)当啮合部210的转速力小于弹性件250的弹性力时,如图24,随着啮合部210的转动,连接件217受到弹性件250的弹性力外推使其高于受力柱283且不高于导块284,连接件217不与受力柱283相互抵接;由于连接件217不高于导块284,当连接件217随着啮合部210的转动接近导块284进而与导块284的引导面284a抵接时,转动中的连接件217顺着引导面284a的引导而沿着滑槽215产生下移并同时下压弹性件250,当连接件217继续转动越过导块284时,连接件217不再受压,弹性件250释放弹性力外推连接件217回复至受压前高于受力柱283的位置;这样,在啮合部210的转速力小于弹性件250的弹性力时,连接件217可一直随着啮合部210的转动且不与受力柱283抵接,因此啮合部210可相对于传递部280转动且不传递驱动力至传递部280;(2)当啮合部210的转速力大于弹性件250的弹性力时,如图25,连接件217随着啮合部210的转动进而接近导块284并顺着引导面284a的引导而沿着滑槽215产生下移,由于啮合部210的转速力大于弹性件250的弹性力且处于下移状态的连接件217低于传递部280的受力柱283,因此连接件217受到啮合部210转速力的作用下直接抵靠在受力柱283上,通过抵靠在受力柱283的凹面283a上使连接件217即使受到弹性件250的弹性作用力其连接件217也不会被外推而脱离受力柱283;这样,啮合部210通过连接件217抵靠在受力柱283上进而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传递部280上,最后传递部280驱动处理盒c参与与电子成像装置的显影工作;当啮合部210的转速力小于弹性件250的弹性力或转速力消失时,弹性件250即可外推连接件217使其回复至受压前高于受力柱283的位置。

通过实施例二的结构设置,使处理盒c未参与与电子成像装置的显影工作时,处理盒c的动力接收单元200的啮合部210可相对于传递部280旋转且不传递驱动力至传递部280,而当处理盒c参与与电子成像装置的显影工作时动力接收单元200的啮合部210则传递驱动力至传递部280。

另外,如图22c所示,在受力柱283的顶端设有导滑边283b,导滑边283b优选为斜边或曲边,导滑边283b可使啮合部210受压向内缩进时,与啮合部210连接的连接件217在下移时抵接至导滑边283b上而易于下滑,连接件217的两端即可避免在下移时与受力柱283的顶端产生结构干涉从而影响啮合部210的伸缩功能。

实施例三

如图28所示,在实施例三中,动力接收单元200的挡板290、迫压件220、弹性件

250、滑动件230等部件参考实施例一中的相关部件,这里不在复述,其主要区别点在于实施例三中的动力接收单元200的啮合部210、连接件360以及传递部380。

啮合部210一端有与驱动单元900的驱动柱910抵接啮合的凸起211,另一端设有长凸键214;传递部380内设有底面385以及长凸键386;连接件360一端设有第一长凹槽364,另一端设有第二长凹槽366,从连接件360的端面上看,第一长凹槽364与第二长凹槽

366交叉状设置。优选地,长凸键214、386为椭圆凸块;第一长凹槽364、第二长凹槽366为椭圆凹槽。

如图31所示,在实施例三的动力接收单元200中,啮合部210的凸键214设置在连接件360的第一凹槽364中,传递部380内的凸键386设置在连接件360的第二凹槽366中,在上述的凸键214、386与凹槽364、366配合后,连接件360位于传递部380与啮合部210之间。

如图31和图32a所示,为啮合部210的凸键214位于连接件360的第一凹槽364中的示意图,凸键214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一凹槽364中,从连接件360的端面上看,图32a所示,凸键214的最大长度w3大于第一凹槽364的最小宽度w4。同样,凸键386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二凹槽366中,凸键386的最大长度大于第二凹槽366的最小宽度。

如图31和32b所示,由于凸键214位于第一凹槽364中,啮合部210可沿着垂直于传递部380旋转轴的方向上相对于连接件360位移;同样,由于第二凹槽366围绕着凸键386,连接件360可沿着垂直于传递部380旋转轴的方向上相对于传递部380位移。

如图32c所示,当啮合部210接收转速力旋转时,随之旋转的凸键214的最大长度处抵接至第一凹槽364的最小宽度处并带动连接件360转动,而连接件360另一端的第二凹槽366也随之转动其最小宽度处抵接至传递部380的凸键386并最终驱动传递部380旋转。

在上述的实施例三中,啮合部210、传递部380的凸键也可以是凹槽,连接件360的第一、第二凹槽也可以是凸键。另外,凸键214、386在凹槽364、366中时,啮合部210或、和传递部380需与连接件360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对啮合部210在进行伸缩时产生结构干涉。

实施例四

如图33所示,在实施例四中,动力接收单元200的挡板290、迫压件220、滑动件230、啮合部210等部件参考实施例一中的相关部件,这里不再复述,其主要区别点在于实施例四中的传递部280、防脱挡圈240、连接部分320、多个连接件330、第一复位弹簧400和第二复位弹簧410,其中,第一复位弹簧400为连接件复位弹簧,第二复位弹簧410为啮合部复位弹簧。

如图34至37所示,啮合部210一端有与驱动单元900的驱动柱910抵接啮合的凸起211,另一端设有非圆横截面的凹槽217,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凹槽217的横截面为矩形;连接部分320的基座320a上设置有和啮合部210一端的凹槽217相对应的凸起320d,在基座320a的另一端还设置有凹槽320e;在动力连接部分320的基座320a的圆周上,还均匀的设置有多个连接件330,连接件330与基座320a的凹槽320c通过铰接连接在一起,连接件330可以绕其铰接点进行上下摆动;当连接件330安装到基座320a上后,通过凹槽320c的限位作用,使所有连接件330始终朝向啮合部210的轴向方向的一侧倾斜。在传递部280的凹孔282内还设有限位滑槽282a(多个),限位滑槽282a由两凸块形成;防脱挡圈240设置在迫压件220的下方,防脱挡圈240内圆的直径小于连接件330自由端的端点所在圆的直径,其外圆的直径小于传递部280凹孔282的直径。

如图37a、图37b所示,连接件330一端铰接在基座320a上,另一端位于限位滑槽282a内。连接部分320和传递部280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410,第二复位弹簧410的一端抵接在凹孔282的底面285上,另一端抵接在基座320a底部的凹槽320e内;在防脱挡圈240和连接件330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400,第一复位弹簧400一端抵接在连接件330上,另一端抵接在防脱挡圈240的下表面上,在第一复位弹簧400的作用下下压连接件330,防脱挡圈240的上表面与迫压件220的下表面接触。

在实施例四的动力接收单元200中,连接件330在第一复位弹簧400的作用下,其一端位于限位滑槽282a内,且在限位滑槽282a内能沿y方向移动,由于限位滑槽282a会限制连接件330沿与传递部280轴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当在啮合部210的旋转轴与传递部280的旋转轴基本同轴,啮合部210转动,连接件330也会随着啮合部210的转动而转动,并且带动传递部280转动。

位于动力接收单元200中的啮合部210可以实现以下动作过程(为便于了解啮合部210在传递部280中的动作过程,动力接收单元200中的部分部件如迫压件220、滑动件230等未出示):(1)如图37a所示,当啮合部210受到沿y方向的外力作用时,啮合部210会压迫连接部分320和第二复位弹簧410,第二复位弹簧410会沿y方向收缩,使啮合部210和传递部分320沿y方向移动一端距离,相应的,连接件330会在限位滑槽282a内沿y方向滑动;当外力消失时,第二复位弹簧410推动连接部分320和啮合部210沿y方向的反向移动到最高位置,相应的,连接件330也会在限位滑槽2a内沿y方向滑动;(2)如图37b所示,当啮合部210受到一个与y方向相垂直的外力作用时,啮合部210会带动连接部分320和连接件330在x方向上进行移动;为了尽可能增大啮合部210沿x方向移动的距离,将连接件330设置成可绕基座320a的转动的结构,连接件330与基座320a通过铰接连接在一起,且多个连接件330均匀的分布在基座320a的圆周上。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330与基座320a之间通过连接线340连接,如图35a所示,连接线340依次穿过连接件330的圆孔330b1与基座320a的连接孔320b,将连接件330与基座320a交接在一起,优选地,本实施例的连接线340为软质材料。

或者,如图35b所示,连接部分320从连接孔320b的直径部分分为第一连接部分321和第二连接部分322,第一连接部分321包括有非圆横截面的凸起320d和基座320a的上半部分,第二连接部分322包括基座320a的下半部分,在第一连接部分321和第二连接部分322相接触的表面上,半圆形凹槽320e沿基座320a的径向方向的最短距离大于或等于,连接线340的最大半径与最小半径之间的差值。连接件330通过连接线340串接在一起,然后将连接线340安装到由多个半圆形凹槽320e所形成的圆形凹槽内,连接件330也分别安装到相应的凹槽320c内,最后,将第一连接部分321和第二连接部分322安装到一起。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分321和第二连接部分322可以通过卡扣、焊接或者粘贴等方式安装到一起。

当连接件330随着啮合部210移动到与传递部280的凹孔282内壁相接触的时候,凹孔282的内壁对连接件330施加一个作用力,这时连接件330沿y方向的反方向转动,从而进行避让,使啮合部210继续沿x方向移动;当外力消失后,啮合部210沿与之前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在第一复位弹簧400的作用下,连接件330沿y方向摆动,最终恢复至初始位置。

实施例五

如图38所示,在实施例五中,动力接收单元200的挡板290、弹性件250等部件参考实施例一中的相关部件,这里不再复述,其主要区别点在于实施例五中的压板292、迫压件220、以及传递部280。与实施例一不同,本实施例中没有滑块结构。

压板292与挡板290表面的动作块290a铰接,压板292可以绕着动作块290a转动,压板292相对于处理盒c的安装方向与动作块290a装配在挡板290的靠前端处。如图39所示,压板292通过圆孔292c与挡板290的动作块290a可转动地铰接在一起,其一端为迫压部分292a,与迫压件220表面的凸起220b相接触;优选地,为避免与挡板290的结构干涉,本实施例将迫压部分292a设置成弯曲结构。压板292的另一端为受压部分292b。

如图40所示,将啮合部210插入迫压件220的圆孔220a,且当圆孔216a位于迫压件220的下方之后,通过将连接件213插入啮合部210的圆孔216a内,使啮合部210与迫压件220配合成为一个整体部分;传递部280底面285设置有圆孔286,当啮合部210安装到传递部280后,啮合部210的连接部216会穿过圆孔286,通过圆孔286以及迫压件220的圆孔220a的定位作用,使啮合部210可沿y方向移动;在传递部280的内壁上还设置有限位滑槽282a,将啮合部210安装到传递部280内后,连接件213的两端会位于限位滑槽282a内,使传递部280能够随着啮合部210的转动而转动;在连接件213和传递部280凹孔282的底面285之间,还设置有弹簧215,弹簧215一端抵接在凹孔的底面285上,另一端抵接在连接件213上,弹簧215会对连接件213施加一个沿y方向的反向的作用力,使连接件213抵靠在迫压件220的下表面上。

处理盒的安装过程可参照实施例一,这里不再重复描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与处理盒c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的过程。

如图41a所示,当处理盒c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内时,处理盒c的旋转部件的轴向方向与电子成像装置的内壁呈基本垂直;当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处理盒c时,如图41b所示,由于驱动单元900与啮合部210的紧配啮合,使用者抓住处理盒c中间的抓取部b3向外拉出,处理盒c将会倾斜一定的角度;此时,随着处理盒c的倾斜,压板292的受压部分292b与内壁910b接触,内壁910b会对受压部分292b施加一个作用力,使压板292绕着铰接点转动,和迫压件220的凸起220b相接触的迫压部分292a下压迫压件220,推动迫压件220下移进而下压连接件213使啮合部210也沿y方向下移,动力接收单元200和驱动单元900脱离啮合;从而顺利的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处理盒c。

实施例六

如图42所示,在实施例六中,动力接收单元200的挡板290、迫压件220、弹性件250、滑动件230等部件参考实施例一中的相关部件,这里不再复述,其主要区别点在于实施例六中的传递部280。

如图43a、图43b所示,传递部分280包括齿轮部分280a和端盖280b。齿轮部分280a为通孔,其内设置有限位滑槽280a1,限位滑槽280a1上设置有挡块280a2;端盖280b包括与齿轮部分280a相配合的圆盖部分280b3、限位块280b2以及将齿轮部分280a和端盖280b固定在一起的卡扣282b1。

如图43b所示,齿轮部分280a和端盖280b的装配关系是:将端盖280b设置有卡扣的280b1的一侧从齿轮部分280a的下方装配,卡扣280b1进入齿轮部分280a的开口280a3内,并受到开口280a3内壁的挤压使卡扣280b1向内变形,直到端盖280b移动到设定位置,卡扣280b1扣住设置在开口280a3内壁上的定位台280a4,同时,限位块280b2与齿轮部分280a的下表面接触。

如图42、图44所示,动力接收单元200的各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是:迫压件220通过内置的长条滑块223与滑动件230表面两侧的滑槽232平移滑动配合;啮合部210通过连接部216穿过滑动件230的通孔236以及迫压件220,其啮合部210的限位面212抵接在滑动件230的定位面235上;一卡扣219嵌入从滑动件230伸出的啮合部210的卡槽218上使啮合部210轴向上固定在滑动件230上;将安装完成的迫压件220、啮合部210滑动件230以及卡扣219作为一个整体安装至齿轮部分280a的开口280a3中。连接件260从齿轮部分280a的底部开口装入,并穿过啮合部210的滑槽215,其两端限制在开口280a3内的限位滑槽280a1内,将弹性件250的一端固定在圆盖部分280b3的固定柱280b4上,然后将端盖280b从安装连接部分260的一端安装到齿轮部分281上,并通过卡扣280b1将齿轮部分280a和端盖280b固定。

对于本实施例中啮合部分和传递部之间的相对移动关系,可以参考实施例一中的移动关系。

通过实施例六的结构设置,使动力接收单元组装后,限位滑槽280a1的两端封闭,连接件只能在限位滑槽内移动,从而使动力接收单元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另外,端盖与齿轮部分的连接方式也可以通过焊接,粘贴等方式与齿轮部分连接。

在上述的实施例一至六中,为了让使用者更容易地将处理盒c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如图41b、图45a、图45b所示,远离处理盒c啮合部210的另一端500上设有一限位凸起500a,限位凸起500a在处理盒c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时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一侧内壁910a抵接,以限制处理盒c在电子成像装置中的轴向位移量,防止处理盒c在显影工作过程中其啮合部210与另一侧内壁910b上的驱动单元900发生脱离啮合。

限位凸起500a中设有一与感光单元10导电的导电销钉501,限位凸起500a设有一导向面500a1,导向面500a1相对于处理盒c的另一端500的壳体表面逐渐向外延伸,导向面500a1设置在相对于处理盒c的安装方向a1的靠前端处,导向面500a1优选为一相对于显影单元30或感光单元10的轴向倾斜的倾斜面或弧形面,如图45c所示。如图46所示,当处理盒c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时,通过导向面500a1的设置,限位凸起500a与内壁910a的抵接面减少,使处理盒c在取出过程中其啮合部210或传递部280的旋转轴相对于驱动单元900的旋转轴倾斜(两者间具有倾斜角度r1),或处理盒c的安装方向a1相对于取出方向a2倾斜(两者间具有倾斜角度r2)。通过处理盒c的相对倾斜,啮合部210与驱动单元900产生一定的间隙空间,此时凸起211与驱动柱910脱离啮合,处理盒c则更容易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减少处理盒c在取出过程中其限位凸起500a与内壁910a或啮合部210与驱动单元900的结构干涉。

另外,如图47a和47b所示,限位凸起500a也可以采用相对于处理盒c壳体的伸缩结构,还包括弹性件502以及设置在另一端500的壳体上与限位凸起500a配合的卡槽500a2。其装配关系为:弹性件502设置在限位凸起500a的凹孔内,然后将限位凸起500a安装到卡槽500a2中,并通过限位凸起500a的卡扣500a3固定在卡槽500a2内,使限位凸起500a通过弹性件502相对于处理盒c的另一端500的壳体进行伸缩。最后,将导电销钉501穿过限位凸起500a、弹性件502,插入卡槽500a2中的圆孔内。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502为弹簧或弹性海绵。通过上述可伸缩的限位凸起500a,当处理盒c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时,限位凸起500a在内壁910a的抵接受压下向内缩进避免与内壁910a的产生结构干涉,使处理盒c在取出时可相对于安装方向a1倾斜进而便于处理盒c的取出。

另外,如图48所示,为使处理盒c更易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以及实现在取出过程中的相对倾斜,处理盒c上的抓取部b3相对于处理盒c壳体一端的动力接收单元200更接近于处理盒c壳体另一端的限位凸起500a。这样,通过抓取部b3的偏离处理盒c壳体中心的设置,使使用者在将处理盒c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时更加顺畅,使处理盒c更加容易做出相对倾斜的取出动作。

如图46所示,即在上述的处理盒c的安装和取出过程中,使用者将处理盒c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时,其处理盒c的啮合部或传递部的旋转轴与处理盒c的安装方向a1基本垂直,而在处理盒c从电子成像装置取出时,由于啮合部210与驱动单元900的啮合或导向面500a1的设置使处理盒c倾斜,使处理盒c的取出方向相对于安装方向倾斜或相对于驱动单元900的旋转轴倾斜。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此,还涵盖根据本发明的思想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所做的各种变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