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设备和用于所述成像设备的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48318发布日期:2019-01-08 20:58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成像设备和用于所述成像设备的盒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成像设备和用于所述成像设备的盒。本发明尤其能够用于电子照相复印机、打印机(诸如发光二极管(led)打印机或激光束打印机)、传真机、文字处理器等等。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用作图像承载部件的电子照相感光部件通常具有鼓的形状,换言之,感光鼓被均匀地充电。接下来,通过将被充电的感光鼓选择性地曝光,静电潜像(静电图像)被形成在感光鼓上。形成在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随后通过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显影成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诸如记录纸张或塑料片材的记录介质上。然后,通过将热量和压力施加到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所述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到记录介质上。因此,图像被记录。

一般而言,对于所述成像设备需要包括调色剂供应和各种处理装置的维护在内的维护。为了有利于调色剂供应和处理装置的维护,已经在实践中应用能够可拆卸地附连到成像设备的主体上的处理盒。在这个处理盒中,感光鼓、充电装置、显影装置、清洁装置等等被一起聚集在框架中而作为盒提供。

由于设备的维护能够由使用者自身利用这个处理盒方法执行,所以可操作性能够显著改进,且能够提供具有良好可利用性的成像设备。因此,这个处理盒方法被广泛用于成像设备。

而且,为了在上述盒中从成像设备主体接收旋转驱动力,已知的是在日本专利公开文献no.2010-140051中描述的以下结构。换言之,在成像设备主体(主体)侧上设置主体侧接合部件,主体侧接合部件在驱动轴的远端处设有旋转力施加部分,驱动轴传递电机的驱动力。相反,可倾斜联接件在处理盒侧上设置在感光鼓的沿纵向方向的一端处。

这个联接件包括旋转力接收部分和旋转力传递部分。旋转力接收部分与主体侧接合部件接合,以便从旋转力施加部分接收驱动力。旋转力传递部分将由旋转力接收部分接收的驱动力传递到感光鼓。联接件倾斜以使得联接件可以处于第一方位和第二方位。在第一方位,旋转驱动从主体侧接合部件传递,主体侧接合部件在基本平行于感光鼓的旋转轴线的状态中接合。在第二方位,与主体侧接合部件的接合被释放。

因此,当沿与主体侧接合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可拆卸地附连的处理盒被附连或拆卸时,联接件处于第二方位。在第二方位,联接件倾斜,以使得联接件的远端侧比联接件的近端侧沿处理盒附连方向进一步移动。因此,主体侧接合部件和联接件能够彼此接合,以便在没有沿旋转轴线方向移动主体侧接合部件的机构的情况下传递驱动。

现在,需要增加处理盒的容量。然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调色剂的量增加。这导致处理盒的重量增加。换言之,重的处理盒由使用者附连到成像设备主体或从成像设备主体拆卸。在这里,为了将上述可倾斜联接件稳定地与主体侧接合部件接合,联接件在接合之前的位置需要被稳定。具体地,当可倾斜联接件被应用于重的处理盒时,需要一种用于附连和拆卸的结构,所述结构允许处理盒更稳定地附连到成像设备和从成像设备拆卸。



技术实现要素:

作为对上述现有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和用于所述成像设备的盒,可倾斜联接件与所述成像设备的接合能够稳定地执行。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包括设备主体和盒的成像设备。盒包括至少一个旋转部件和至少一个联接件,所述至少一个联接件设置成与在设备主体侧上的驱动部件接合,以便接收驱动力以旋转所述至少一个旋转部件。成像设备包括运动部件,运动部件设置成移动盒,且能够在用于将盒布置在可以成像的位置的第一位置和盒能够附连到运动部件且能够从运动部件拆卸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运动部件定位在第一位置处时,所述至少一个联接件设置成与驱动部件接合以便定位在所述至少一个联接件能够旋转所述至少一个旋转部件的驱动位置处。在运动部件正在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所述至少一个联接件在倾斜位置处,在倾斜位置,所述至少一个联接件倾斜以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联接件的远端部分比当所述至少一个联接件定位在驱动位置处时进一步定位到沿运动部件从第二位置到第一位置的运动方向的下游侧。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盒,所述盒能够可拆卸地附连到成像设备的设备主体,且包括图像承载部件、显影剂承载部件、第一联接件、以及第二联接件。潜像能够形成在图像承载部件上。显影剂承载部件设置成承载显影剂,以便显影形成在图像承载部件上的任何潜像。第一联接件设置成与在设备主体侧上的第一驱动部件接合,以便接收驱动力以旋转图像承载部件。第二联接件设置成与在设备主体侧上的第二驱动部件接合,以便接收驱动力以旋转显影剂承载部件。设备主体包括运动部件,运动部件设置成移动盒、且能够在用于将盒布置在可以成像的位置的第一位置和盒能够附连到运动部件且能够从运动部件拆卸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运动部件定位在第一位置处时,第一联接件与第一驱动部件接合,以便定位在第一联接件能够旋转图像承载部件的第一驱动位置处。在运动部件正在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第一联接件在第一倾斜位置处,在第一倾斜位置,第一联接件倾斜以使得第一联接件的远端部分比当第一联接件定位在第一驱动位置处时进一步定位到沿运动部件从第二位置到第一位置的运动方向的下游侧。当运动部件定位在第一位置处时,第二联接件设置成与第二驱动部件接合,以便定位在第二联接件能够旋转显影剂承载部件的第二驱动位置处。在运动部件正在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第二联接件在第二倾斜位置处,在第二倾斜位置,第二联接件倾斜以使得第二联接件的远端部分比当第二联接件定位在第二驱动位置处时进一步定位到沿运动部件从第二位置到第一位置的运动方向的下游侧。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盒,所述盒能够可拆卸地附连到成像设备的设备主体且包括图像承载部件、显影剂承载部件、图像承载部件单元、显影单元、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一突起、第二突起、以及第三突起。潜像能够形成在图像承载部件上。显影剂承载部件设置成承载显影剂以便显影形成在图像承载部件上的任何潜像。图像承载部件单元设置成支撑图像承载部件。显影单元设置成支撑显影剂承载部件且连接到图像承载部件单元。第一联接件设置在图像承载部件单元中且设置成接收驱动力以旋转图像承载部件。第一联接件的倾斜角度可变。第二联接件设置在显影单元中且设置成接收驱动力以旋转显影剂承载部件。第二联接件的倾斜角度可变。第一突起沿图像承载部件的轴向方向从图像承载部件单元突伸。第二突起沿与第一突起突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从图像承载部件单元突伸。第三突起沿与轴向方向交叉的方向从显影单元突伸。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平面上,当穿过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的线是第一线、穿过第一突起且垂直于第一线的线是第二线、穿过第二突起且垂直于第一线的线是第三线时,第二联接件和第三突起布置在介于第二线和第三线之间的区域中。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的成像设备主体的剖视图,其中处理盒在成像设备主体的门打开的情况下附连到托盘。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的成像设备主体和处理盒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的剖视图。

图4a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的清洁容器的侧视图,图4b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的清洁容器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5是在成像设备的门打开的情况下根据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主体的透视图。

图6是在成像设备中门打开且托盘抽出的情况下根据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主体的透视图。

图7是在成像设备中门打开且托盘抽出时处理盒附连到托盘或从托盘拆卸期间根据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主体和处理盒的透视图。

图8是当处理盒附连到成像设备主体时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和成像设备主体的驱动侧定位部分的透视图。

图9是当处理盒附连到成像设备主体时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和成像设备主体的非驱动侧定位部分的透视图。

图10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的分解图。

图1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2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的分解图。

图13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4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正在附连到托盘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5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正在附连到托盘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6是在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正在附连到托盘的状态中的托盘的剖视图。

图17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的联接件正在与主体的驱动轴接合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8a是在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正在附连到托盘(向上倾斜表面部分)的状态中的托盘的剖视图,图18b是驱动侧支撑部分的剖视图。

图19是在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正在附连到托盘(平坦表面部分)的状态中的托盘的剖视图。

图20是在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正在附连到托盘(向下倾斜表面部分)的状态中的托盘的剖视图。

图2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的联接件正在与主体的驱动轴接合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2是在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附连到托盘的状态中的托盘的剖视图。

图23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的联接件与主体的驱动轴接合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4是在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正在从托盘拆卸的状态中的托盘的剖视图。

图25是在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正在从托盘拆卸的状态中的托盘的剖视图。

图26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正在附连到托盘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7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处理盒正在附连到托盘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8a和28b图解根据实施方式的联接件方位。

具体实施方式

将在下文中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注意,在本申请中,在电子照相系统中使用的感光鼓的旋转轴线方向定义为纵向方向。也注意到,沿纵向方向的一侧(在该侧感光鼓从成像设备的主体(设备主体)接收驱动力)定义为驱动侧,沿纵向方向的相反于驱动侧的一侧定义为非驱动侧。在此,设备本体指代成像设备的除了处理盒(盒b)之外的部分。

第一实施方式

成像设备

在图2中图解的成像设备是电子照相激光束打印机,在激光束打印机中,附连在托盘18上用作附件(运动部件)的处理盒(后文中称为"盒")可拆卸地附连到设备主体a。当盒b附连到设备主体时,用于在盒b的感光鼓(后文中称为"鼓")62上形成潜像的曝光装置3(激光扫描单元)被布置。而且,容纳在其上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后文中称为"片材材料p")的片材托盘4布置在盒b下方。

而且,包括以下构件的构件在设备主体a中沿片材材料p的传送方向d按顺序设置。即,设有拾取辊5a、进给辊对5b、传送辊对5c、转印引导件6、转印辊7、传送引导件8、定影装置9、输出辊对10、以及输出托盘11。定影装置9包括加热辊9a和压力辊9b。

成像过程

接下来,描述成像过程的概要。依据打印开始信号,鼓62以特定圆周速度(处理速度)沿图2的箭头r方向旋转。而且,被施加偏压的充电辊66与鼓62的外周表面接触,以便均匀地给鼓62的外周表面充电。

曝光装置3发出对应于图像信息的激光l。这个激光l穿过设置在盒b的清洁框架71中的激光开口71h,以使得鼓62的外周表面受到扫描曝光。因此,对应于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形成在鼓62的外周表面上。

同时,如在图3中图解的,在用作显影装置的显影单元20中,调色剂腔室29中的调色剂t由第一传送部件43、第二传送部件44、以及第三传送部件50的旋转搅动和传送,以便被供给到调色剂供应腔室28。调色剂t由于磁体辊34(静止磁体)的磁力被承载在显影辊32的表面上。调色剂t由显影刮刀42摩擦充电,且调色剂t在显影辊32的外周表面上的层厚度由显影刮刀42管控。在鼓62的外周表面上的静电潜像利用这种调色剂t显影且可视化为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图像)。

显影辊32用作显影剂承载部件,其承载用于将形成在鼓62上的潜像(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剂。鼓62用作承载图像(调色剂图像,潜像)的图像承载部件。

而且,如在图2中图解的,容纳在设备主体a的下部分中的片材材料p在调整到激光l的输出定时的定时从片材托盘4由拾取辊5a、进给辊对5b和传送辊对5c进给。片材材料p通过转印引导件6传送到鼓62和转印辊7之间的转印位置。调色剂图像在这个转印位置从鼓62按顺序转印到片材材料p上。

已经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材料p与鼓62分开且沿传送引导件8传送到定影装置9。然后,片材材料p穿过定影装置9的加热辊9a和压力辊9b之间的夹持部。借助于热量和压力的定影过程在这个夹持部中执行,由此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片材材料p上。已经经历用于调色剂图像的定影过程的片材材料p被传送到输出辊对10且输出到输出托盘11。

参照图3,在已经执行转印之后,在鼓62的外周表面上的剩余调色剂由清洁刮刀77移除。移除的调色剂被存储在清洁单元60的废调色剂腔室71b中。清洁刮刀77与充电辊66、显影辊32、和转印辊7一起用作作用于鼓62的处理装置。

接下来,参考图3、4a、4b、10、11、12、和13描述用作处理盒的盒b的整体结构。图3是盒b的剖视图。图10、11、12、和13是图解盒b的结构的透视图。图11和13分别是盒b的由图10的虚线区域xi和图12的虚线区域指示的部分从与图10和12看去的角度不同的角度看去的放大图。注意,本实施方式的说明内容省略对用于连接每个构件的螺钉的说明。

(1)清洁单元和显影单元

参照图3,用作处理盒的盒b包括清洁单元(图像承载部件单元)60和显影单元20,清洁单元包括(支撑)鼓62且显影单元包括(支撑)显影辊32。如在图10和12中图解的,清洁单元60和显影单元20彼此成一体(连接),以便形成盒b。

一般而言,处理盒指代一种盒,在所述盒中,鼓(感光部件)和用作作用于鼓上的处理装置的充电装置、显影装置、和清洁装置中的至少一个被设置在一起,以便可拆卸地附连到成像设备的主体。根据本发明,用作处理盒的盒b至少包括清洁单元60。

(2)联接部件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盒b包括在侧表面之一上的联接部件(在图8中图解的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联接部件将盒b连接(接合)到在设备主体侧上的第一和第二驱动部件(在图8中图解的第一驱动轴14和第二驱动轴19)。

(3)清洁单元的详细结构

清洁单元60包括在图3中图解的鼓62和在图10中图解的鼓承载件73和鼓轴78。鼓62由鼓承载件73和鼓轴78可旋转地支撑。如在图3中图解的,清洁单元60还包括充电辊66、清洁部件77、清洁框架71、和盖部件72。清洁框架71支撑充电辊66和清洁部件77。盖部件72例如通过焊接而紧固到清洁框架71。充电辊66和清洁部件77在清洁单元60中与鼓62的外周表面接触。

参照图3,鼓62从用作驱动源的主体驱动电机(未图解)接收驱动力,而沿例如图3的对应于成像操作的箭头r方向旋转。换言之,如在图13中图解的,鼓62被支撑为使得设置在驱动侧上的驱动侧鼓凸缘63由在驱动侧上的鼓承载件73的孔73a可旋转地支撑。同时,如在图11中图解的,非驱动侧鼓凸缘64的孔(未图解)在非驱动侧上由鼓轴78可旋转地支撑,鼓轴压配到设置在清洁框架71中的孔71c中。

充电辊66通过在沿清洁框架71的纵向方向(基本平行于鼓62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两端部分处的充电辊承载件67可旋转地附连到清洁单元60。充电辊66通过朝向鼓62挤压充电辊承载件67的推压部件68而与鼓62压力接触。充电辊66通过跟随鼓62的旋转而旋转。

清洁部件77包括橡胶刮刀77a和支撑部件77b。橡胶刮刀77a是由用作弹性材料的橡胶形成的刮刀形弹性部件。支撑部件77b支撑橡胶刮刀77a。橡胶刮刀77a沿与鼓62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与鼓62接触。换言之,橡胶刮刀77a与鼓62接触,以使得橡胶刮刀77a的远端部分面向沿鼓62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

图4a是清洁框架71的侧视图,图4b是沿图4a的线ivb-ivb截取的剖视图(平面图)。如在图3至4b中图解的,由清洁部件77从鼓62的表面移除的废调色剂由第一螺杆86、第二螺杆87、和第三螺杆88传送,每个螺杆用作废调色剂传送部件。被传送的废调色剂在由清洁框架71和盖部件72形成的废调色剂腔室71b中累积。

在这里,第一螺杆86通过从在图13中图解的联接件21经由齿轮(未图解)传递的驱动旋转。第二螺杆87通过从第一螺杆86接收的驱动力旋转,且第三螺杆88通过从第二螺杆87接收的驱动力旋转。第一螺杆86接近于鼓62布置,第二螺杆87布置在沿清洁框架71的纵向方向的端部分之一处,且第三螺杆88布置在废调色剂腔室71b中。

第一螺杆86和第三螺杆88的旋转轴线平行于鼓62的旋转轴线。第二螺杆87的旋转轴线垂直于鼓62的旋转轴线。而且,如在图3中图解的,防止调色剂从清洁框架71泄漏的舀取片65设置在清洁框架71的边缘部分处,以便与鼓62接触。

(4)显影单元的详细结构

如在图3、10、和12中图解的,显影单元20包括显影辊32、显影容器23、显影刮刀42、底部部件22、驱动侧显影侧部件26等等。显影容器23支撑显影辊32。显影刮刀42管控在显影辊32上的调色剂层。显影辊32由设置在两端的承载部件27和37可旋转地附连到显影容器23。而且,磁体辊34设置在显影辊32中。

而且,间隙维持部件38附连在显影辊32的沿显影辊32的轴向方向的两端部分处。间隙维持部件38维持显影辊32和鼓62之间的间隙。间隙维持部件38与鼓62接触以便保持显影辊32,同时在显影辊32和鼓62之间维持小间隙。

而且,如在图3中图解的,防止调色剂从显影单元20泄漏的防喷片33设置在底部部件22的边缘部分处,以便与显影辊32接触。而且,第一传送部件43、第二传送部件44和第三传送部件50设置在由显影容器23和底部部件22形成的调色剂腔室29中。第一传送部件43、第二传送部件44和第三传送部件50搅动容纳在调色剂腔室29中的调色剂且将调色剂传送到调色剂供应腔室28。

(5)清洁单元和显影单元的相对旋转

如在图11和13中图解的,清洁单元60和显影单元20由连接销69连接到彼此,以使得清洁单元60和显影单元20能够相对于彼此旋转。特别地,第一显影支撑孔23a(图13)和第二显影支撑孔23b(图11)设置在显影容器23的沿显影单元20的纵向方向的两端部分处。而且,第一孔71i(图13)和第二孔71j(图11)在沿清洁单元60的纵向方向的端部分处设置在清洁框架71中。

压配且紧固到第一孔71i和第二孔71j中的连接销69被装配到第一显影支撑孔23a和第二显影支撑孔23b中。因此,清洁单元60和显影单元20被连接而能够相对于彼此旋转。

而且,参照图13,驱动侧推压部件46r的第一孔46ra被钩在鼓承载件73的凸台73c上,且驱动侧推压部件46r的第二孔46rb被钩在驱动侧显影侧部件26的凸台26a上。而且,参照图11,非驱动侧推压部件46f的第一孔46fa被钩在清洁框架71的凸台71k上,且非驱动侧推压部件46f的第二孔46fb被钩在承载部件37的凸台37a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驱动侧推压部件46r和非驱动侧推压部件46f使用拉伸弹簧。由于这些弹簧的推压力,显影单元20被朝向清洁单元60推压,由此朝向鼓62可靠地推压显影辊32。而且,利用附连在显影辊32的两端部分处的间隙维持部件38,在显影辊32和鼓62之间维持有特定间隙的情况下保持显影辊32。

盒的附连和拆卸

接下来,参考图5至7描述盒b附连到设备主体a和从设备主体a拆卸。图5是在门13打开的情况下的设备主体a的透视图。图6是在用于盒b的附连和拆卸的门13打开且托盘18抽出的情况下设备主体a和盒b的透视图。图7是在盒b的附连和拆卸期间在门13打开且托盘18抽出的情况下的设备主体a和盒b的透视图。参照图7,盒b能够沿附连方向e附连到托盘18。附连方向e是运动方向,托盘18沿运动方向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

参照图5,门13可旋转地附连到设备主体a。当门13打开时,存在盒插入孔17。用于将盒b附连到设备主体a的托盘18设置在盒插入孔17中。图5图解托盘18附连在设备主体a中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托盘18在第一位置处。

托盘18能够相对于设备主体a移动。图6图解托盘18已经抽出到在设备主体a外侧的特定位置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托盘18在第二位置处。

在图6中图解的状态中,盒b能够附连到托盘18或能够从托盘18拆卸。当盒b由新盒b替代时,新盒b在新盒b被布置在托盘18上的状态中在箭头c1方向上(图1)沿导轨(未图解)正在附连到设备主体a中。然后,托盘18移动到如在图2和5中图解的第一位置且附连到设备主体a。在这个状态中,附连到托盘18的盒b被布置在盒b可用于成像的位置。

在本文中,将驱动传递到盒b的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图8)的第一驱动轴(第一驱动部件)14和第二驱动轴(第二驱动部件)19设置在设备主体a中。第一驱动轴14和第二驱动轴19由设备主体a的电机(未图解)驱动。因此,联接到第一联接件70的鼓62通过从设备主体a接收的驱动力旋转。而且,显影辊32通过从第二联接件21传递的驱动旋转。而且,电力从设备主体a的电力供应单元(未图解)供应到充电辊66和显影辊32。

第一联接件70是驱动接收部件,其与第一驱动轴14接合以便从设备主体a接收驱动力,由此旋转设置在盒b中的旋转部件(鼓62)。同样,第二联接件21是驱动接收部件,其与第二驱动轴19接合以便从设备主体a接收驱动力,由此旋转设置在盒b中的旋转部件(显影辊32)。除了显影辊32之外,存在通过由第二联接件21接收的驱动力旋转的旋转部件。如上所述,其它旋转部件包括第一螺杆86、第二螺杆87、和第三螺杆88。

后文将描述第一联接件70、第二联接件21、第一驱动轴14、以及第二驱动轴19的详细形状。

用于盒的支撑

如在图5中图解的,支撑盒b的驱动侧板15和非驱动侧板16设置在设备主体a中。如在图8中图解的,驱动侧板15设有驱动侧支撑部分1和驱动侧旋转支撑部分2,它们均用作用于盒b的支撑部件。用作向上倾斜表面部分的支撑部分1a和第一引导部分1b一体形成在驱动侧支撑部分1中。旋转支撑表面2a和第二引导部分2b一体形成在驱动侧旋转支撑部分2中。支撑部分1a具有用作定位表面部分的支撑表面1f和用作向下倾斜表面部分的支撑表面1e。第一引导部分1b具有用作平坦表面部分的引导表面1c和引导表面1d。

同样,如在图9中图解的,非驱动侧板16设有非驱动侧支撑部件40和非驱动侧旋转支撑部件41。支撑部分40a和第一引导部分40b一体形成在非驱动侧支撑部件40中。旋转支撑部分41a和第二引导部分41b一体形成在非驱动侧旋转支撑部件41中。参照图9,支撑表面40a具有支撑表面40f和40e,且第一引导部分40b具有引导表面40c和40d。

同时,作为盒b的被支撑部分,提供设置在鼓承载件73中的被支撑部分73b(图8)和被支撑部分73d(图8)、以及非驱动侧突起71f(图9)。而且,用作旋转被支撑部分的驱动侧凸台71a(图8)和非驱动侧凸台71g(图9)被设置在清洁框架71中。

参照图8,被支撑部分73b和被支撑部分73d分别由支撑表面1f和支撑表面1e支撑,且驱动侧凸台71a由旋转支撑表面2a支撑。同样,参照图9,非驱动侧突起71f由第一非驱动侧支撑部分40f和第二非驱动侧支撑部分40e支撑,且非驱动侧凸台71g由旋转支撑部分41a支撑。因此,盒b被定位且支撑在设备主体a中。

盒与托盘的附连和用于盒的支撑

如上所述,当盒b附连到设备主体a或从设备主体a拆卸时,盒b附连到托盘18。初始,参考图1、14、15、和16描述盒b到托盘18的附连和从托盘18的拆卸。图14和15是图解处理盒b与托盘18的附连和拆卸的透视图。图16是图解盒b与托盘18的附连状态的示意图。图1是图解盒b附连到托盘18且布置在附连位置处的状态的示意图。

托盘18设有支撑表面18a(图14)和18e(图15),它们支撑设置在盒b的显影单元20中的被支撑表面20a。托盘18也设有管控位置被管控部分20b(图15)和20f(图14)的位置管控部分18b(图14)和18f(图15)。省略对位置管控部分18f的说明,其具有与位置管控部分18b类似或相同的结构。

图16图解门13(参见图6)打开且托盘18在附连位置(第二位置)处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托盘18的一部分在设备主体a外侧且盒b能够附连到托盘18和从托盘18拆卸。当使用者握持把手(未图解)且沿图16的箭头e1方向移动盒b时,盒b沿图16的箭头e1方向附连到托盘18。然后,如在图1中图解的,盒b的位置被管控部分20b定位在由位置管控部分18b形成的凹槽中,且被支撑表面20a由支撑表面18a支撑。因此,完成盒b与托盘18的附连。

由于盒b的位置被管控部分20b在托盘18的位置管控部分18b内,所以盒b相对于托盘18的运动被抑制(运动被管控)。因此,即使当托盘18移动时,盒b附连在托盘18内的状态也被维持。位置被管控部分20b是从盒b的显影单元20向下突伸的突起(第三突起)。位置被管控部分20b突伸的方向与鼓62和显影辊32的纵向方向(轴向方向)交叉。

相反,为了将盒b从托盘18拆卸,通过握持把手(未图解)且沿图1的箭头e2方向移动盒b,盒b从托盘18拆卸。

在盒与设备主体附连期间的联接件方位

接下来,描述在盒b与设备主体a附连期间的联接件方位。如已经描述的,设备主体a的驱动侧板15设有如在图8中图解的驱动侧支撑部分1和驱动侧旋转支撑部分2。非驱动侧板16设有如在图9中图解的非驱动侧支撑部件40和非驱动侧支撑部件41。由于这些部件在驱动侧上的功能与这些部件在非驱动侧上的功能相同或类似,以下说明内容针对在驱动侧上的结构。

图1图解盒b附连到托盘18的状态。通过托盘18的支撑表面18a与显影单元20的被支撑表面20a的接触,盒b相对于托盘18被支撑。在这里,设置在显影单元20的底部表面上的位置被管控部分20b包括第一被接触表面20c和第二被接触表面20d。

当盒b附连到托盘18时,间隙t2形成在第一接触表面18c和第一被接触表面20c之间,间隙t1形成在第二接触表面18d和第二被接触表面20d之间。因此,盒b能够相对于托盘18沿箭头c1方向移动对应于间隙t1的距离,沿箭头c2方向移动对应于间隙t2的距离。箭头c1方向和箭头c2方向与鼓62和显影辊32的旋转轴线(纵向方向、旋转轴线方向)交叉。

在这里,如在图17中图解的,第一驱动轴14和第二驱动轴19接近于设备主体a的侧表面设置。第一驱动轴14和第二驱动轴19包括主体侧接合部分14a和19a。主体侧接合部分14a和19a包括用作旋转力施加部分的销14b和19b和远端部分14c和19c。盒b包括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包括用作旋转力接收部分的突起70a和21a和接收表面70b和21b。

当托盘18在成像位置(在设备主体a内的位置)处时,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处于第一方位,在第一方位中,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与主体侧接合部分14a和19a接合,而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的旋转轴线基本平行于鼓62的旋转轴线。当处于第一方位时,驱动力被传递到旋转部件(第一驱动位置,第二驱动位置)。

然而,在托盘18从附连和拆卸位置(在设备主体a外侧的位置)移动到成像位置(在设备主体a内的位置)的同时,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如下定向。换言之,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的方位是第二方位(第一倾斜位置,第二倾斜方位),在第二方位中,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倾斜,以使得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的旋转轴线的远端侧沿托盘18的附连方向(从第二位置到第一位置的运动方向)定位在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的旋转轴线的近端部分侧的下游。换言之,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的远端部分在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处于第二方位时比在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处于第一方位时沿附连方向布置在更下游侧。

当参考图17描述这个改变时,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由于推压部件74和24的推压力而沿箭头l方向(附连方向下游侧)倾斜。

盒b与设备主体的附连

接下来,描述盒b与设备主体a的附连。在这里,假定这样的状态:如已经参考图1描述的那样,盒b的位置被管控部分20b定位在托盘18的位置管控部分18b处且被支撑表面20a由托盘18的支撑表面18a(图14)支撑。换言之,假定盒b与托盘18的附连完成。

(1)被支撑部分73d与支撑表面1c的接触

当托盘18沿图1的箭头c1方向被推动时,设置在托盘18中的第一接触表面18c与显影单元20的第一被接触表面20c接触(间隙t2是零)。这样由于来自托盘18的力而沿图1的箭头c1方向移动处理盒b。如在图18a中图解的,这引起鼓承载件73的被支撑部分73d和清洁框架71的驱动侧凸台71a与设置在驱动侧支撑部分1中的引导表面1c和设置在驱动侧旋转支撑部分2中的引导部分2b接触。

换言之,由于第一接触表面18c和第一被接触表面20c彼此接触,当托盘18沿图18a的箭头c1方向移动时,盒b尝试沿c1方向与托盘18一起移动。然而,盒b的被支撑部分73d和驱动侧凸台71a由设备主体a的引导表面1c和引导表面2b引导,引导表面1c和引导表面2b是向上倾斜表面。引导表面1c和引导表面2b基本平行于彼此且沿相对于箭头c1方向的前进方向向上倾斜。这允许引导表面1c和引导表面2b沿箭头h方向(倾斜表面方向)引导盒b。

因此,用于盒b的支撑从设置在托盘18中的支撑表面18a改变到驱动侧支撑部分1和驱动侧旋转支撑部分2(用于盒b的支撑部件的改变)。因此,盒b沿与图18a的箭头c1方向不同的图18a的箭头h方向移动。此时,被支撑表面20a即将由于箭头h方向的向上分量而脱离与图1中的支撑表面18a的接触。

(2)被支撑部分73d与支撑表面1d的接触

如在图19中图解的,当托盘18沿箭头c1方向进一步移动时,鼓承载件73的被支撑部分73d和清洁框架71的驱动侧凸台71a由设置在驱动侧支撑部分1中的引导表面1d和设置在驱动侧旋转支撑部分2中的旋转支撑表面2a沿水平方向支撑。此时,被支撑表面20a由于箭头h方向的向上分量的累积效果而与支撑表面18a充分脱离接触。设置在托盘18中的第一接触表面18c和显影单元20的第一被接触表面20c被保持彼此接触。

沿与如上所述的托盘移位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下方向)从托盘18释放的盒b由驱动侧支撑部分1的支撑表面1d和驱动侧旋转支撑部分2的旋转支撑表面2a沿水平方向支撑。在这个状态中,第一接触表面18c和第一被接触表面20c沿水平方向保持彼此接触。因此,当托盘18由使用者沿图19的c1方向移动时,盒b也沿平行于支撑表面1d和旋转支撑表面2a的箭头c1方向移动,同时沿上下方向从托盘18释放。

(3)被支撑部分73d与支撑表面1e的接触

接下来,如在图20中图解的,盒b的鼓承载件73的被支撑部分73d由设置在驱动侧支撑部分1中的支撑表面1e支撑。支撑表面1e是向下倾斜表面。在这个状态中,盒b的鼓承载件73的被支撑部分73d由布置在设备主体a中的弹簧(未图解)沿箭头k方向推压。由于支撑表面1e具有相对于c1方向的向下倾斜表面形状,所以盒b由于其自身重量和沿箭头k方向的推压力而沿支撑表面1e在图20的箭头j1方向上移动。

而且,在盒b沿支撑表面1e运动期间,在图17中图解的状态被改变到在图21中图解的状态,在图21中图解的状态中,盒b的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开始与设备主体a的第一驱动轴14和第二驱动轴19接合。初始地,设置在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中的突起70a和21a或接收表面70b和21b与设置在第一驱动轴14和第二驱动轴19中的销14b和19b以及远端部分14c和19c接触。

接下来,由于盒b继续沿支撑表面1e移动,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抵抗推压部件74和24的推压力从第一驱动轴14和第二驱动轴19接收力。这引起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沿与图17的箭头l方向相反的箭头m方向(图21)倾斜。因此,在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与第一驱动轴14和第二驱动轴19的接合期间,联接件的位置被稳定,且从这个状态,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能够稳定地与第一驱动轴14和第二驱动轴19接合。

图28a图解联接件处于第二方位(倾斜方位)的状态。换言之,托盘18在这个状态中在第二位置(参见图6)和第一位置(参见图5)之间移动。图28b图解联接件处于第一方位(驱动方位)的状态。换言之,托盘18已经移动到第一位置(参见图5)。

参照图28a和28b,θb代表在第一联接件70的轴线(旋转轴线)70l和旋转部件(鼓62)的轴线62l之间形成的角度(第一联接件70的倾斜角度),驱动从联接件70传递到旋转部件。倾斜角度θb可变。当第一联接件70处于第二方位时,θb与第一联接件70处于第一方位的情况相比增加。当第一联接件70处于第一方位时,θb基本是零。当第一联接件70处于第二方位(倾斜方位)时,第一联接件70的远端侧已经比当第一联接件70处于第一方位(驱动方位)时沿托盘18的附连方向进一步移动到下游侧。

再次参照图28a和28b,θa代表在第二联接件21的轴线21l和旋转部件(显影辊32)的轴线32l之间形成的角度(第二联接件21的倾斜角度),驱动从第二联接件21传递到旋转部件。第二联接件21的倾斜角度θa也可变。当第二联接件21处于第二方位时,θa与第二联接件21处于第一方位的情况相比增加。当第二联接件21处于第一方位时,θa基本是零。当第二联接件21处于第二方位(倾斜方位)时,第二联接件21的远端侧已经比当第二联接件21处于第一方位(驱动方位)时沿托盘18的附连方向进一步移动到下游侧。

在这里,参照图26(垂直于鼓62的轴向方向的平面),将被支撑部分73d连接到驱动侧凸台71a的线定义为l1(第一线)。垂直于l1且穿过被支撑部分73d的线(第二线)定义为l2。而且,垂直于l1且穿过驱动侧凸台71a的线(第三线)定义为l3。被支撑部分73d是沿鼓62的轴向方向(参见图8)从清洁单元60突伸的突起(第一突起)。

驱动侧凸台71a是沿与被支撑部分73d从感光部件单元突伸的方向(换言之,轴向方向,参见图8)相同的方向突伸的突起(第二突起)。位置被管控部分20b和第二联接件21布置于在盒b中的介于线l2和线l3(l2和l3之间)之间的区域内。位置被管控部分20b是沿与显影辊32和鼓62的轴向方向交叉的方向从显影单元20突伸的突起(第三突起)。

当沿鼓62的轴向方向从驱动侧看去时,被支撑部分73d被布置成围绕第一联接件70。

确定盒b相对于设备主体a和托盘18的位置的被支撑部分73d、驱动侧凸台71a、和位置被管控部分20b接近于联接件70和21定位。因此,联接件70和21的位置能够相对于设备主体a和托盘18准确地确定。当托盘18附连到设备主体a时,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能够稳定地与第一驱动轴14和第二驱动轴19接合。

换言之,如在图20中图解的,盒b的被支撑部分73d由设备主体a的驱动侧支撑部分1支撑,且盒b的驱动侧凸台71a由设备主体a的驱动侧旋转支撑部分2支撑(由多个部分沿附连方向支撑)。而且,设置在托盘18中的第一接触表面18c和设置在位置被管控部分20b中的第一被接触表面20c彼此接触的状态被维持在被支撑部分73d和驱动侧凸台71a之间。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当使用者将盒b附连到设备主体a时,在包括在盒b中的清洁单元60和显影单元20的位置和方位没有沿图20的箭头x或y方向运动的情况下,盒b能够稳定地附连。因此,当盒b附连到设备主体a时,能够在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的位置和方位没有运动的情况下实现稳定接合。

同时,如在图27中图解的(图27是沿图26的箭头p方向看去的盒b的侧视图),位置被管控部分20b、被支撑部分73d、驱动侧凸台71a、第一联接件70、以及第二联接件21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沿纵向方向基本相同(在单个区域q中)。具体地,被支撑部分73d、驱动侧凸台71a、第一联接件70、以及第二联接件21在垂直于鼓62的轴向方向l5的线l4上。

换言之,被支撑部分73d、驱动侧凸台71a、第一联接件70、以及第二联接件21在垂直于鼓62的轴线(l5)的相同平面中(在由线l4截取的剖面上)。这可以抑制由于当盒b附连到设备主体时执行的操作而造成的联接件方位和位置的改变,因此联接件的稳定接合能够被实现。

(4)被支撑部分73b与支撑表面1f的接触

接下来,参照图22,当盒b沿支撑表面1e移动某个量时,鼓承载件73的被支撑部分73b与支撑部分1a的支撑表面1f接触(此时,被支撑部分73d定位在支撑部分1a的支撑表面1e处且驱动侧凸台71a定位在旋转支撑表面2a处)。而且,第一接触表面18c与第一被接触表面20c脱离接触。在这个状态中(盒b沿水平方向和上下方向与托盘18不接触),处理盒b定位在设备主体a中且处理盒b与设备主体a的附连完成。托盘18的位置此时被设定为成像位置。

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沿图23的箭头m方向进一步倾斜。而且,突起70a和21a与销14b和19b接合,且接收表面70b和21b与远侧部分14c和19c接触。因此,驱动由驱动传动装置(未图解)从第一驱动轴14和第二驱动轴19传递到鼓62和显影辊32。因此,联接件与驱动轴的接合完成。换言之,完成从第二方位(倾斜方位)到第一方位(驱动方位)的上述改变。

盒从设备主体的拆卸

接下来,描述盒b从设备主体a的拆卸。当如在图2和22中所示处理盒b与设备主体a的附连完成时,间隙t2形成在第一接触表面18c和第一被接触表面20c之间,间隙t1形成在第二接触表面18d和第二被接触表面20d之间。

在这个状态中,盒b由支撑部分1a的支撑表面1f(图20)和旋转支撑表面2a定位。因此,如在图24中图解的,当托盘18沿图24的箭头c2方向移动时,仅托盘18被移动。这将间隙t2设定到零且将第二接触表面18d与第二被接触表面20d接触。而且,当托盘18沿在图24中图解的c2方向继续移动时,被支撑部分73d由引导表面1e引导。这沿图25的箭头j2方向移动处理盒b。

而且,当托盘18继续沿图25的箭头c2方向移动时,与当盒b被附连时发生的改变(用于盒b的支撑部件的改变)相反,用于盒b的支撑从驱动侧支撑部分1和驱动侧旋转支撑部分2改变到设置在托盘18中的支撑表面18a。通过沿图25的箭头c2方向进一步移动托盘18,托盘18能够返回到在图1中图解的盒b的附连和拆卸位置。在这个状态中,通过持握把手(未图解)且沿e2方向从附连和拆卸位置移动盒b,盒b从设备主体a的拆卸完成。

如已经描述的,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重的处理盒也能够通过仅沿水平方向移动托盘18的简单操作而正确地附连,因此能够改进使用者对于盒的附连的方便性。而且,在考虑到处理盒与托盘沿托盘的移位方向的接触或分离的同时,通过利用驱动侧支撑部分1和驱动侧旋转支撑部分2能够改进处理盒的稳定附连特性。而且,当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开始与第一驱动轴14和第二驱动轴19接合时,处理盒b的位置和方位能够被稳定。

因此,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的位置也可以被稳定,且从这个状态,第一联接件70和第二联接件21能够与第一驱动轴14和第二驱动轴19接合。

变型

虽然已经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受限于这个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可以有多个变型和修改方案。

第一变型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处理盒被描述为盒。换言之,感光鼓(感光部件)和作用于这个感光鼓上的处理装置在盒中彼此成一体,以便能够可拆卸地附连到成像设备的主体。然而,本发明不受限于此。例如,本发明也可应用于这样一种设备,所述设备仅包括布置在作为盒的该设备中的、用作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鼓和用作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显影辊之一。

第二变型

虽然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描述了设有两个可倾斜联接件的结构,但是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包括单一联接件的结构。

第三变型

虽然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描述单色盒,但是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彩色盒。

虽然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方式描述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不受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被赋予最广泛的解释,以便包含所有修改和等同结构及其功能。

第四变型

虽然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已经描述了在托盘的一部分在设备主体外侧时盒是可拆卸和可附连的,但是本发明也可应用于这样一种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在托盘的整体在设备主体外侧时盒是可拆卸和可附连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