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7446发布日期:2019-01-04 23:58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投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投影装置。



背景技术:

投影装置是一种用以产生大尺寸画面的显示装置,其成像原理是投影模块将影像光束透过镜头投射到荧幕以形成影像。投影装置对于资讯的传递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被广泛地用于许多领域。举例而言,使用者利用投影装置并搭配投影屏幕,以配合影像源提供影像资讯的内容做图式画面的呈现。

一般而言,使用者能通过手持控制装置,例如是遥控器等,以无线的方式连接并操控投影装置,以提高便利性。如此一来,投影装置势必须在其壳体设置对应的接收孔,以利在接收孔处设置感应器,但此举却明显对壳体的外观造成明显的视觉缺陷,现有多以额外提供透光染色外盖,以对接收孔提供视觉修饰效果,然却容易在制作工艺上造成构件数量及成本增加等情形。

再者,由于感应器需先行封装于电路板,因此对壳体的制作工艺而言,尚须再行于壳体设置用以固定所述电路板的相关结构。如此,实无助于简化投影装置的制作工艺以及降低其制造成本。

本“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习知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投影装置,其具备简单的壳体结构以安置感测器,而能简化投影装置的制作工艺并降低其制作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投影装置,包括壳体、控制模块以及感测器。壳体具有安置结构与至少一气口。安置结构位于壳体的内部,气口连通外部环境与壳体的内部。控制模块设置于壳体的内部。感测器设置于安置结构且正对于气口。感测器电性连接控制模块,且感测器接收来自外部环境的遥控光信号,以产生电信号传送至控制模块。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

由于投影装置的壳体具有至少一气口,用以连通壳体的内部与外部环境,而感测器配置于壳体内的安置结构并正对于气口,也因此感测器能通过气口接收到由外部环境传来的遥控光信号,并据以转换为电信号传送至控制模块。据此,投影装置毋须为感测器而在壳体上另行开设额外的开孔甚至追加用以视觉修饰的外盖,即能让感测器利用壳体上用以作为空气流通的气口而正常运作,也就是说,壳体上的气口能同时兼具空气流通及接受外部的遥控光信号之用。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投影装置的示意图;

图1B是图1A的投影装置在A部分的局部前视图;

图2A是图1A的投影装置的部分构件示意图;

图2B是图2A在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A与图3B分别以不同视角绘示安置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4A是图3B的安置结构与感测器的结合示意图;

图4B是图4A的前视图;

图4C是以侧视视角绘示图4A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投影装置;

110:壳体;

112:下壳;

112a:前板;

112b、112c:侧板:

112d、112e、112f:气口:

114:上壳;

116:安置结构;

116a、116b:滑槽;

116c:止挡件;

116d、116e:限位件

120:控制模块;

122:电路板;

130:散热模块;

140:感测器;

142:感测单元:

144:导线;

150:投影模块;

A、B:部分;

F1、F2:气流;

S1、S2:斜面;

S3、S4、S5:止挡面;

w1:内壁;

X-Y-Z:直角座标。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之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A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投影装置的示意图。图1B是图1A的投影装置在A部分的局部前视图。图2A是图1A的投影装置的部分构件示意图。在此同时提供直角座标X-Y-Z以利于构件描述。请参考图1A、图1B与图2A,投影装置100包括壳体110、控制模块120、散热模块130、感测器140以及投影模块150,需先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是在图1A与图2A中以虚线作为相关电子模块及其电性连接关系的示意参考,并未因此而限制本实施例的结构配置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投影装置100的壳体110包括彼此结合的上壳114与下壳112,感测器140、控制模块120、散热模块130与投影模块150分别设置在壳体110的内部。其中感测器140、散热模块130与投影模块150分别电性连接控制模块120,藉此控制模块120可以驱动感测器140、散热模块130与投影模块150分别进行其对应的相关动作,其中控制模块120能驱动投影模块150产生影像光束,以通过设置在壳体110上的镜头(如图1A所示,在此未标号)而投射出壳体110外,如前所述,再搭配投影屏幕,投影装置100便能将影像资讯的内容做图式画面的呈现。

由于投影装置100的投影模块150中,光源及光阀等投影相关构件(未绘示)在进行操作时会产生热能,故需装设散热模块130对这些会发热的构件散热以避免装置过热。在此,散热模块130例如是以热管、散热鳍片组及风扇等相关构件经由选择或结合而构成,以让构件产生的热能传送至散热模块130,并利用自然气流或散热模块130的风扇所提供的强制气流将热能带出壳体110。如图1A与图1B所示,下壳112的前板112a设置有多个气口112d、112e与112f,而同样地,下壳112的两相对的侧板112b、112c也设置有多个气口(如图1A与图2A所示),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随着散热模块130的运作,气流F1会经由侧板112b(112c)的气口流入壳体110的内部,并经由前板112a的气口(例如112d、112e与112f)而流出壳体110,据以达到散热的效果;或是气流会经由前板112a的气口(例如112d、112e与112f)的气口流入壳体110的内部,并经由侧板112b(112c)而流出壳体110。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气流方向,只要能达到散热的效果,皆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壳体110还具有设置于下壳112的安置结构116,其位于壳体110的前板112a的内壁w1,而感测器140设置于安置结构112后即能正对于气口112d。如此一来,使用者在外部环境操作手持控制装置,例如是遥控器,便能使其遥控光信号通过气口112d而让感测器140所接收,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后传送至控制模块120。

由此可知,感测器140即能利用壳体110所具备的气口112d来作为接收从外部环境传来的遥控光信号,也就是说,对于投影装置100的壳体110而言,便毋须再另行设置给感测器140专用的开孔以及对应开孔的透光染色外盖,也因此能对壳体110的外观提供简洁的视觉效果,同时也简化壳体110的设计、制作工艺以及制作成本。

需提及的是,为了顺利地进行散热(气流流通),投影装置100的壳体110实质上已既定是多开口的结构,如前述壳体110的下壳112具有多个气口112d、112e与112f,位于下壳112的前板112a处,同时,下壳112的侧板112b与112c也会具有多个气口,因此,感测器140在壳体110内部的位置及存在多种选择。也就是说,本实施例并未限定安置结构116与感测器140在壳体110内部的位置。在壳体110的设计阶段,即能因应散热等各式需求而在壳体110的任意位置处设置气口,并在所需的对应位置设计安置结构116,以让感测器140能对应于这些气口112d、112e与112f(或其他气口)的至少其中之一。

另外,为了视觉上的美观,壳体110的外部例如还会存在多种不同颜色或不同视觉结构,例如本实施例在图1A与图2A所示的格状或栅状结构,以此来配合呈格状的开口112d、112f与呈栅状的开口112e。此举用以对这些开口112d、112e与112f提供视觉修饰的效果,也就让使用者并不易察觉开口112d、112e与112f,也因此,设置在壳体110内的感测器140也会在视觉上产生隐藏效果,而不易被使用者所察觉。

图2B是图2A在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3A与图3B分别以不同视角绘示安置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在此是将前板112a予以移除而得以清楚辨识安置结构116的相关特征。图4A是图3B的安置结构与感测器的结合示意图。请先参考图2A与图4A,在本实施例中,感测器140是呈无电路板状态,也就是说,感测器140包括感测单元142与导线144,感测单元142设置于安置结构116而正对于气口112d,导线144的一端直接连接于感测单元142的电性脚位,而另一端连接至控制模块120的电路板122,因此感测单元142接收到外部环境传来的遥控光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后,随即通过导线144直接传送至控制模块120的电路板122。在此,正因感测单元142毋须如同现有技术般地直接配置于电路板,因此而以有效且迅速的方式将电信号传送至电路板122后再行进行信号处理,以提高整体的电信号处理效能。同时,此举对壳体110而言,也毋须另行设置用以组装、固定电路板的结构,也能有效降低壳体110内部的复杂程度以及制作成本。

图4B是图4A的前视图。图4C是以侧视视角绘示图4A的局部剖视图。请同时参考图3A、图3B并对照图4A至图4C,即能清楚了解安置结构116与感测器140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安置结构116是一体成型于壳体110的内壁w1(如图2B所示),在此由相同的剖面线即能表示安置结构116与壳体110的关系。安置结构116包括滑槽116a、116b以及止挡件116c,其中滑槽116a、116b是沿着壳体110的内壁w1延伸设置(如图2B所示),其底部结合于壳体110,其顶部形成用以让感测器140移入的入口。止挡件116c位于滑槽116a、116b中,感测器140的感测单元142经由滑槽116a、116b的入口而移入滑槽116a、116b并抵接于止挡件116c,以使感测器140的感测单元142能藉由滑槽116a,116b的限位而对位且正对于气口112d。

进一步地说,滑槽116a、116b是沿Z轴延伸而沿Y轴彼此分离且相对的一对L形部件,各L形部件的底部及一侧边结合于壳体110,止挡件116c位于这对L形部件之间,感测器140的感测单元142是经入口沿Z轴移入滑槽116a、116b。在此藉由将滑槽116a、116b、止挡件116c与壳体110是一体成型的结构,即代表在壳体110的制作过程中,仅以同一模具便能轻易将前述滑槽116a、116b、止挡件116c以及壳体110的其余部分一次性地射出成型而完成。此举有效简化壳体110的制作工艺及成本,也能确保安置结构116的结构强度。同时,当感测器140的感测单元142移入滑槽116a、116b后,其会与止挡件116c的止挡面S3相互抵接,以维持感测单元142在Z轴的位置,也就是确保感测单元142得以对位于气口112d的位置。在此,止挡件116c如图3B所示是与滑槽116a呈一体结构,但本实施例不限于此,其能依据模具设计条件而予以适当地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安置结构116还包括一对限位件116d、116e,其沿Z轴延伸且沿Y轴彼此分离而相对。如图3A与图3B所示,限位件116d、116e分别对应滑槽116a、116b,各限位件116d、116e及与其对应的滑槽116a、116b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且各限位件116d、116e位于滑槽116a、116b中,也就是位于与其对应的L形部件的内转角处。

再者,这对限位件116d、116e的间距会随其远离入口而渐缩,也就是如图4B所示以前视视角观看安置结构116时,这对限位件116d、116e会呈现类似V形轮廓,也就是限位件116d、116e的间距会沿Z轴由上而下地(朝负Z轴方向)渐缩。如此一来,当感测单元142沿Z轴由上而下地移入滑槽116a、116b时,限位件116d、116e位于感测单元142的相对两侧,而感测单元142与限位件116d、116e的其一在入口处会保持较大间隙,如图4B的局部放大图所示,但随着限位件116d、116e渐缩,所述间隙便会逐渐缩小,直至限位件116d、116e与感测单元142之间相互抵接甚至结构干涉时,感测单元142便会被夹持且固定在安置结构116的限位件116d、116e之间,以达到固定感测器140的效果。

此外,限位件116d、116e分别具有止挡面S4、S5,其位于滑槽116a、116b且沿Z轴位在感测单元142的移动路径上,止挡面S4、S5与前述止挡件116c的止挡面S4相互搭配,以让安置结构116对感测单元140提供较为稳定的止挡效果。

另一方面,请参考图2B、图3A与图3B,在本实施例中,呈一对L形部件的滑槽116a、116b于其入口处存在斜面S1、S2,斜面S1、S2朝向前板112a的内壁w1,其作为避让结构而使作业者在组装感测器140时得以清楚辨识其组装状态。如图1A、4C所示,下壳112的前板112a呈现相对于Z轴的倾斜状态,而为了辨识感测单元142移入滑槽116a、116b后的位置是否正对于气口112d,滑槽116a、116b通过斜面S1、S2的存在,而移除了可能遮蔽著作业者视线的结构,同时无损于感测单元142与滑槽116a、116b之间的结合与固定关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

由于投影装置的壳体具有至少一气口,用以连通壳体的内部与外部环境,而感测器配置于壳体内的安置结构并正对于气口,也因此感测器能通过气口接收到由外部环境传来的遥控光信号,并据以转换为电信号传送至控制模块。据此,投影装置毋须为感测器而在壳体上另行开设额外的开孔甚至追加用以视觉修饰的外盖,即能让感测器利用壳体上用以作为空气流通的气口而正常运作,也就是说,壳体上的气口能同时兼具空气流通及接受外部的遥控光信号之用。

再者,安置结构是与壳体呈一体成型结构,也就是在进行壳体的制作工艺时,仅以同一模具即能完成安置结构与壳体的其余结构,如此一来,将能有效地简化壳体的制作工艺与成本,同时也能确保安置结构的结构强度。

此外,安置结构包括滑槽、止挡件与限位件,在感测单元移入滑槽后,其会通过止挡件而定位,同时限位件的间距也会随其远离入口而逐渐缩短,因此感测单元移入滑槽后,即能与限位件彼此抵接甚至干涉,以对感测单元提供夹持与固定效果。同时,限位件同时具有止挡面,以与止挡件搭配而提供感测单元较为稳定的止挡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实用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改,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部分和发明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