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反射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8913发布日期:2020-05-26 17:45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回归反射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回归反射片。



背景技术:

回归反射片具有能够使入射的光向光源侧反射的性质。回归反射片由于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被利用于在夜间及暗处照射光时容易看到印刷物等对象物等的目的。例如,回归反射片已被利用于交通标识、导向标识、车辆用号牌、广告牌、车道分隔标线、视线诱导标等。

作为这样的回归反射片,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回归反射片,其具有:包含回归反射性要素的透光层,和在透光层的形成回归反射性要素侧的表面形成有比回归反射性要素小的多个凹处的树脂背面层。在该回归反射片中,在形成于树脂背面层的凹处与回归反射性要素之间所形成的空隙内封闭有低折射率气体。于是,利用该低折射率气体与回归反射性要素之间的折射率差,能够使从透光层侧入射而到达回归反射性要素与空隙的界面的光向透光层侧反射。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12369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回归反射片不使用金属蒸镀膜,因此能够提高亮度。亮度优异的回归反射片在被用于车辆用号牌等印刷物时,能够使印刷部醒目。然而,对于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回归反射片而言,在进行弯折或施行凹凸加工,从而在厚度方向上施加压力时,有时形成于回归反射性要素与凹处之间的空隙会被压塌。这样,空隙被压塌时,回归反射性下降。因此,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回归反射片在被用于具有弯曲或凹凸的印刷物时,与用于平坦的物体时相比,有时其回归反射性会变差。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厚度方向上施加压力时也能够抑制回归反射性下降的回归反射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回归反射片的特征在于,具有:回归反射层,其在一个表面具有多个回归反射元件;背面层,其与上述回归反射层的上述回归反射元件侧的表面相对地设置,并且具有与上述回归反射元件粘接的粘接部;和多个颗粒,其配置于上述回归反射元件与上述背面层之间,并且,在俯视图中,上述粘接部以包围多个囊部(capsuleparts)的方式连续地形成,在上述多个囊部中,在上述回归反射元件与上述背面层之间形成空隙。

在上述回归反射片中,多个颗粒被回归反射元件和背面层夹持而固定。另外,在回归反射元件与背面层之间形成空隙,在该空隙内封闭有空气等气体。于是,利用该气体与回归反射元件之间的折射率差,能够使从回归反射层侧入射的光在回归反射元件与空隙的界面向回归反射层侧反射。另外,在上述回归反射片中,即使施加厚度方向的压力,由于被多个颗粒支撑,也能够抑制回归反射元件与背面层之间的空隙被压塌。进一步而言,在上述回归反射片中,回归反射元件和背面层进行粘接的粘接部以包围多个囊部的方式连续地形成,因此,即使施加厚度方向的压力,由于被粘接部支撑,在多个囊部中也能够抑制空隙被压塌。因此,根据上述回归反射片,即使在厚度方向上施加压力时,也能够抑制回归反射性下降。

另外,在上述回归反射片中,回归反射元件和背面层进行粘接的粘接部以包围多个囊部的方式连续地形成,因此,在有可能接触水或异物的室外等环境下使用时,能够抑制水或异物侵入多个囊部。因此,在囊部中,能够抑制空隙被水或异物填埋。因此,根据上述回归反射片,在接触水或异物的室外等环境下使用时,能够提高可靠性。

另外,优选在上述粘接部配置上述多个颗粒。

通过在粘接部也配置多个颗粒,能够降低俯视时的回归反射片的粘接部与囊部的亮度差。

另外,还优选在上述粘接部没有配置上述多个颗粒。

通过在粘接部没有配置多个颗粒,能够增大回归反射元件与背面层的粘接面积,能够提高回归反射元件与背面层的粘接强度。

另外,在上述多个囊部中,优选将上述背面层的一部分和上述回归反射元件的一部分粘接。

在俯视图中,回归反射元件与背面层粘接的部位看上去比回归反射元件与空隙接触的部位更明亮。因此,粘接部看上去比形成空隙的囊部更明亮。在此,如上所述,在囊部中,也将背面层和回归反射元件部分地粘接,由此,能够降低粘接部与囊部的亮度差。因此,能够提高回归反射片的外观均匀性。另外,通过增大背面层和回归反射元件粘接的部位,能够提高回归反射元件与背面层的粘接强度。

另外,优选为:在俯视图中,上述粘接部的宽度w1为1000μm以下,上述粘接部的宽度w1与上述囊部的宽度w2之比w1/w2为0.7以上且1.4以下。

通过将粘接部的宽度w1设为较小,并且将粘接部的宽度w1与被粘接部包围的囊部的宽度w2之差设为在某种程度上较小,由此能够降低粘接部与囊部的亮度差。

另外,上述多个颗粒的颜色优选与上述背面层的颜色为同系色。

通过将颗粒的颜色与背面层的颜色设为同系色,俯视时背面层的颜色与颗粒的颜色的差异不易醒目,能够提高回归反射片的外观均匀性。

另外,上述多个颗粒的折射率优选小于上述回归反射元件的折射率。

通过使颗粒的折射率小于回归反射元件的折射率,在回归反射元件和颗粒接触的部位,从回归反射元件侧入射的光容易在回归反射元件与颗粒的界面向回归反射元件侧反射。因此,能够提高回归反射片的回归反射性。

另外,优选使上述多个颗粒的平均粒径da为上述回归反射元件的高度h以上。

通过使多个颗粒的平均粒径da为回归反射元件的高度h以上,在回归反射元件与多个颗粒之间容易形成空隙,能够提高回归反射片的回归反射性。

另外,在上述回归反射片中,可以使上述多个颗粒的平均粒径da小于上述回归反射元件的高度h。

通过使多个颗粒的平均粒径da小于回归反射元件的高度h,容易使回归反射元件和背面层的粘接部的面积变大,能够提高回归反射元件与背面层的粘接强度。

另外,在上述回归反射片中,上述多个颗粒的平均粒径da与上述回归反射元件的高度h之比da/h优选为0.40以上且1.25以下。

在本发明中,“平均粒径”是指按照以下的方法测得的值。首先,对于上述回归反射片的任意10个部位的截面,使用显微镜(vhx-1000、keyence公司制造)拍摄截面照片。接着,对所拍摄的10个部位的截面照片中所显现的100个颗粒的粒径进行测定,合计长度除以100而算出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平均粒径。

通过使多个颗粒的平均粒径da与回归反射元件的高度h之比da/h为0.40以上且1.25以下,能够在回归反射元件与多个颗粒之间形成适当大小的空隙,提高回归反射片的回归反射性。另外,通过将比率da/h设为0.40以上且1.25以下,容易使回归反射元件与背面层的粘接部的面积变大,能够提高回归反射元件与背面层的粘接强度。

另外,在上述回归反射片中,上述多个颗粒的数量np与形成于彼此相邻的上述回归反射元件之间的谷部的数量nv之比np/nv优选为0.50以上且5.00以下。

通过将多个颗粒的数量np与形成于彼此相邻的回归反射元件之间的谷部的数量nv之比np/nv设为0.50以上且5.00以下,能够在回归反射元件与多个颗粒之间形成适当大小的空隙,能够提高回归反射片的回归反射性。另外,通过将比率np/nv设为0.50以上且5.00以下,容易使回归反射元件与背面层的粘接部的面积变大,能够提高回归反射元件与背面层的粘接强度。

另外,在上述回归反射片中,上述多个颗粒优选为球状。

通过使多个颗粒为球状,在回归反射元件与多个颗粒之间容易形成适当大小的空隙,能够提高回归反射片的回归反射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厚度方向上施加压力时也能够抑制回归反射性下降的回归反射片。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回归反射片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2是概略地表示沿着图1所示的回归反射片的ii-ii线得到的厚度方向截面的图。

图3是将图2所示的回归反射片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图。

图4是以与图2相同的视点对本发明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回归反射片进行表示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回归反射片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回归反射片的俯视图的图。图2是概略地表示沿着图1所示的回归反射片的ii-ii线得到的厚度方向截面的图。其中,在图1、图2和以下所示的其他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对于各结构要素的大小进行了夸大表示等,并没有准确地表示。另外,在图1、图2和以下所示的其他的图中,对于相同的结构,只标注一个参照符号,省略了重复的参照符号。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回归反射片100具有表面保护层10、回归反射层20、多个颗粒30、背面层40、粘合剂层50和剥离层60。以下,对回归反射片100所具有的这些结构要素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表面保护层10是对回归反射层20中的在使用回归反射片100时成为观察者侧的表面f1进行保护的层,是在使用回归反射片100时成为回归反射片100的最外侧的层。从使回归反射片100具有优异的回归反射性的观点考虑,表面保护层10优选为透明的树脂层。表面保护层10的全光线透过率例如为80%以上。作为构成这样的表面保护层10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丙烯酸类树脂、醇酸类树脂、氟类树脂、氯乙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等。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多种。从使表面保护层10具有耐候性和加工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丙烯酸类树脂、聚酯类树脂、氯乙烯类树脂。另外,考虑涂布适应性、着色时的着色剂的分散性等时,优选丙烯酸类树脂。另外,在不显著地损害透明性的范围内,可以向表面保护层10中适当地添加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热稳定剂、增塑剂、交联剂、抗氧化剂、防霉剂、着色剂等各种添加剂。

回归反射层20具有板状的保持体部22和多个回归反射元件24。保持体部22的一个表面f1被表面保护层10覆盖,在保持体部22的另一个表面f2设置有多个回归反射元件24。对于多个回归反射元件24而言,只要是具有适于使入射的光回归反射的反射面,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三角锥等多面体状、所谓的立方角(cube-corner)形状的回归反射元件24被最密填充状地配置时,回归反射性优异,因而优选。

从使回归反射片100具有优异的回归反射性的观点考虑,回归反射层20优选为透明的树脂层。作为构成回归反射层20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氟类树脂、聚酯类树脂、氯乙烯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芳酯类树脂、有机硅树脂、聚烯烃类树脂、离聚物树脂等。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多种。另外,从提高回归反射层20的透明性和耐候性等的观点考虑,回归反射层20优选由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氟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等构成。另外,在不显著地损害透明性的范围内,可以向回归反射层20中适当地添加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热稳定剂、增塑剂、交联剂、抗氧化剂、防霉剂、着色剂等各种添加剂。

背面层40是与回归反射层20的回归反射元件24侧的表面相对设置且具有与回归反射元件24粘接的粘接部42的层。如图1所示,俯视图中,粘接部42以包围多个囊部46的方式连续地形成。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回归反射片100,如图2所示,在多个囊部46中,形成将背面层40的一部分和回归反射元件24的一部分粘接的部分粘接部44。粘接部42以在俯视图中具有规定的宽度且包围囊部46的方式连续地形成,与之相对地,部分粘接部44是断续地形成。

在俯视图中,粘接部42的宽度w1优选为1000μm以下。另外,粘接部42的宽度w1与囊部46的宽度w2之比即w1/w2优选为0.7以上且1.4以下。通过将粘接部42的宽度w1设为较小,能够降低粘接部42与囊部46的亮度差。另外,通过将粘接部42的宽度w1与被粘接部42包围的囊部46的宽度w2之差设为在一定程度上较小,能够进一步降低粘接部42与囊部46的亮度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背面层40的与回归反射层20侧相反一侧的表面,在回归反射片100的厚度方向上与粘接部42重叠的位置,形成凹向回归反射层20侧的凹部48。如下所述,凹部48是在制作回归反射片100时按压背面层40而形成的部位。

作为构成这样的背面层40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氟类树脂、聚酯类树脂、氯乙烯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芳酯类树脂、有机硅树脂、聚烯烃类树脂、离聚物树脂等。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多种。另外,从提高背面层40的透明性和耐候性等的观点考虑,背面层40优选由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氟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等构成。另外,可以向背面层40中适当地添加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热稳定剂、增塑剂、交联剂、抗氧化剂、防霉剂、着色剂等各种添加剂。

通过使背面层40含有规定的颜料,能够容易地提高回归反射片100的亮度和彩度。例如,通过使背面层40含有氧化钛等白色颜料,能够提高回归反射片100的亮度。

另外,背面层40也可以含有上述的氧化钛等白色颜料以外的着色剂。作为这样的着色剂,例如,可以使用无机颜料、有机颜料、有机染料、珠光颜料等。在背面层40中,可以单独使用这些着色剂中的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的这些着色剂。

作为氧化钛以外的上述无机颜料的例子,可以列举碳酸钙、硫酸钡、氧化锌、硫化锌、炭黑、镉红、钼红、群青、钴蓝、铁红、氧化铬、铁黑、镉黄、钛黄、镍钛黄、铬钛黄、黄铅、黄色氧化铁、铬橙、镉橙、金粉、银粉、铜粉、铝粉、青铜粉等。另外,作为上述有机颜料和有机染料的例子,可以列举蒽醌类、酞菁类、喹吖啶酮类、异吲哚啉酮类、二噁嗪类、喹酞酮类、奎诺亚胺(quinoimine)类、苝类、紫环酮类、偶氮类、喹啉类、次甲基类、靛蓝类、萘酚酰亚胺类等有机化合物。另外,作为上述珠光颜料的例子,可以列举氧化钛包覆云母、氯氧化铋、鱼鳞粉、碱性碳酸铅等。

对现有的回归反射片进行着色时,向回归反射层中添加着色剂,或者设置对回归反射层中的光入射侧的表面进行印刷或着色而得到的层。在这样的现有的回归反射片中,由于着色剂或印刷,有时光会被散射,或者光向回归反射层的入射受到妨碍,从而妨碍光被回归反射层反射,使回归反射性下降。在使用红色、蓝色、绿色这样的深色的着色剂时,该倾向特别显著。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回归反射片100,例如,在将回归反射层20设为透明、并且如上所述地向背面层40中添加着色剂时,与目前相比,妨碍光向回归反射层20的入射的要素、以及妨碍光被回归反射层20反射的要素减少了,因此,能够抑制回归反射性的下降。

如图2所示,多个颗粒30与回归反射元件24和背面层40接触而配置于回归反射元件24与背面层40之间。在粘接部42,多个颗粒30被回归反射元件24或背面层40包围。因此,能够抑制在回归反射元件24与背面层40或多个颗粒30之间形成空隙。另一方面,图3是将图2所示的回归反射片中的被虚线包围的iii的部分、即囊部46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图。在囊部46中,多个颗粒30配置于回归反射元件24与背面层40之间,由此多个颗粒30被回归反射元件24和背面层40夹持,从而其位置被固定。这样,多个颗粒30被回归反射元件24和背面层40夹持,由此,在背面层40与回归反射元件24之间形成空隙32。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囊部46的一部分中,如上所述,回归反射元件24的一部分和背面层40的一部分被粘接而形成部分粘接部44。

对于颗粒30的形状、大小、数量而言,只要是能够在囊部46中在多个颗粒30与回归反射元件24之间形成空隙32的范围,就没有特别限定。

作为这样的颗粒30,例如,可以使用玻璃珠。另外,从使多个颗粒30容易以均匀的间隔分散在回归反射元件24与背面层40之间的观点考虑,颗粒30优选为难以带电的玻璃珠。另外,作为能够用作颗粒30的玻璃珠以外的颗粒,可以使用包括滑石、氧化钛、碳酸钙、二氧化硅、硫酸钡、云母、硅灰石等的陶瓷颗粒,以及包括丙烯酸类树脂、环氧类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pps(聚苯硫醚)类树脂、有机硅树脂、三聚氰胺类树脂、氟类树脂等的树脂颗粒。

另外,颗粒30也可以被着色。通过将颗粒30着色,能够提高回归反射片100的亮度和彩度。颗粒30被着色时,颗粒30的颜色优选与背面层40的颜色为同系色。例如,在将背面层40着色为白色时,颗粒30的颜色优选为白色或乳白色。这样,通过将颗粒30的颜色设为与背面层40的颜色为同系色,俯视时,背面层40的颜色与颗粒30的颜色的差异不易醒目,能够提高回归反射片100的外观均匀性。

另外,颗粒30也优选为无色透明。通过将颗粒30设为无色透明,不利用背面层40的颜色,颗粒30不易醒目,从而能够提高回归反射片100的外观。

另外,颗粒30还可以为中空颗粒。“中空颗粒”是指在外壳的内部形成有空洞的颗粒。其中,该空洞内可以为真空,也可以填充有气体。

粘合剂层50是设置于背面层40的与回归反射层20侧相反一侧并且在使用回归反射片100时与被粘附体粘贴的层。

作为构成粘合剂层50的材料,例如,可以从感压粘接剂、感热型粘接剂、交联型粘接剂等中适当选择。作为感压粘接剂,例如,可以列举将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壬酯等丙烯酸酯与丙烯酸、乙酸乙烯酯等共聚而得到的聚丙烯酸酯感压粘接剂,以及有机硅树脂感压粘接剂、橡胶类感压粘接剂等。作为感热型粘接剂,例如,可以列举丙烯酸类树脂、聚酯类树脂、环氧类树脂等。从使粘合剂层50具有优异的耐候性和粘合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丙烯酸类树脂或有机硅树脂。

通过在粘合剂层50含有规定的颜料,根据回归反射片100的用途,能够容易地提高回归反射片100的亮度和彩度。例如,通过在粘合剂层50含有氧化钛等白色颜料,能够提高回归反射片100的亮度。

剥离层60是设置于粘合剂层50的与背面层40侧相反一侧的层。在使用回归反射片100之前,剥离层60覆盖粘合剂层50,由此能够抑制在粘合剂层50上附着尘土、或者粘合剂层50附着于不希望的地方。另一方面,在使用回归反射片100时,将剥离层60从粘合剂层50剥离。

对于这样的剥离层60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由聚酯膜、聚丙烯膜等构成。

以上所说明的回归反射片100可以利用以下所例示的方法进行制造。首先,准备背面层40,以背面层40具有粘性的状态在背面层40的表面分散并配置多个颗粒30。之后,将背面层40中的配置了多个颗粒30侧的表面与回归反射层20重叠,使回归反射元件24与背面层40粘接。此时,以将回归反射元件24与背面层40重叠的状态将回归反射层20载置于平坦的表面,从背面层40侧施加热并按压。其结果,在背面层40形成凹部48,在背面层40中的与凹部48相反一侧的表面,背面层40和回归反射元件24被热压接。如此,形成粘接部4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格子状的按压部件,以如上所述方式按压背面层40,由此形成图1所示那样的格子状的粘接部42。另外,以如上所述的方式进行按压时,即使在成为囊部46的部位,背面层40也被某种程度地压向回归反射层20侧,因此形成部分粘接部44。在以如此方式使回归反射层20和背面层40粘接后,将粘合剂层50和剥离层60层叠。表面保护层10可以在将回归反射层20和背面层40重叠前形成,也可以在将回归反射层20和背面层40重叠后形成。另外,对于各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

这样,从背面层40侧进行按压而将回归反射层20和背面层40热压接,由此,能够抑制回归反射层20的变形,能够降低对回归反射片100的回归反射性的影响。

但是,回归反射片100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方法。在回归反射层20的形成有回归反射元件24侧的表面分散并配置多个颗粒30后,将背面层40重叠,与上述方法同样地形成粘接部42,再层叠其他的层,由此,也能够制造回归反射片100。

以上所说明的回归反射片100具有回归反射层20、背面层40、多个颗粒30和空隙32,在俯视图中,将回归反射层20和背面层40粘接的粘接部42以包围多个囊部46的方式连续地形成。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回归反射片100中,多个颗粒30被回归反射元件24和背面层40夹持而固定。另外,在背面层40与回归反射元件24之间形成空隙32,在该空隙32内封入有空气等气体。于是,利用该气体与回归反射元件24的折射率差,能够使从回归反射层20侧入射的光在回归反射元件24与空隙32的界面if向回归反射层20侧反射。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回归反射片100,即使施加厚度方向的压力,也能够抑制回归反射元件24与背面层40之间的空隙32被压塌,因为其被多个颗粒30支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回归反射片100中,将回归反射元件24和背面层40进行粘接的粘接部42以包围多个囊部46的方式连续地形成,因此,即使施加厚度方向的压力,也能够抑制多个囊部46中的空隙32被压塌,因为其被粘接部42支撑。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回归反射片100,即使是在厚度方向上施加压力时,也能够抑制回归反射性的下降。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回归反射片100中,将回归反射元件24和背面层40进行粘接的粘接部42以包围多个囊部46的方式连续地形成。因此,在有可能接触水或异物的室外等环境下使用时,能够抑制水或异物侵入该多个囊部46。因此,在囊部46中,能够抑制空隙32被水或异物填埋。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回归反射片100,在接触水或异物的室外等环境下使用时,能够提高可靠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回归反射片100中,多个颗粒30配置于多个囊部46和粘接部42。通过将多个颗粒30既配置于粘接部42,又配置于被粘接部42包围的囊部46,能够降低俯视时的回归反射片100的粘接部42与囊部46的亮度差。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回归反射片100,在多个囊部46中,将背面层40的一部分和回归反射元件24的一部分粘接。在俯视图中,背面层40与回归反射元件24粘接的部位看上去比背面层40与回归反射元件24之间形成空隙32的部位更明亮。因此,背面层40和回归反射元件24粘接的部位、与在背面层40和回归反射元件24之间形成空隙32的部位之间,产生亮度差。在此,如上所述,在被粘接部42包围的囊部46内也将背面层40和回归反射元件24部分地粘接,由此,能够降低粘接部42与囊部46之间的亮度差。因此,能够提高回归反射片100的外观均匀性。另外,通过增大背面层40和回归反射元件24粘接的部位,能够提高回归反射元件24与背面层40的粘接强度。

另外,在回归反射片100中,由多个颗粒30形成有助于回归反射的空隙32,因此,通过调整多个颗粒30的大小、形状、数量和分布,容易在回归反射片100的整体上调整空隙32的大小及分布。因此,根据回归反射片100,能够容易地实现:在回归反射片100的整体上使回归反射性接近于均匀或者调整回归反射片100的回归反射性的高度。

在此,当多个颗粒30的平均粒径da为回归反射元件24的高度h以上时,在回归反射元件24与多个颗粒30之间容易形成空隙32,容易提高回归反射片100的回归反射性。另一方面,当多个颗粒30的平均粒径da小于回归反射元件24的高度h时,容易使回归反射元件24与背面层40的粘接部42的面积变大,容易提高回归反射元件24与背面层40的粘接强度。另外,当多个颗粒30的平均粒径da与回归反射元件24的高度h之比即da/h为0.40以上且1.25以下时,在回归反射元件24与多个颗粒30之间形成适当大小的空隙32,容易提高回归反射片100的回归反射性。与此同时,容易使回归反射元件24与背面层40的粘接部42的面积变大,容易提高回归反射元件24与背面层40的粘接强度。

另外,当多个颗粒30的数量np与形成于彼此相邻的回归反射元件24之间的谷部26的数量nv之比即np/nv为0.50以上且5.00以下时,在回归反射元件24与多个颗粒30之间形成适当大小的空隙32,容易提高回归反射片100的回归反射性。另外,通过将比率np/nv设为0.50以上且5.00以下,容易使回归反射元件24与背面层40的粘接部42的面积变大,容易提高回归反射元件24与背面层40的粘接强度。从这些观点考虑,比率np/nv更优选为0.50以上且2.00以下。

另外,通过使多个颗粒30为球状,在回归反射元件24与多个颗粒30之间容易形成适当大小的空隙32,容易提高回归反射片100的回归反射性。

另外,当颗粒30为如上所述的中空颗粒时,除了在回归反射元件24与多个颗粒30之间形成空隙32以外,颗粒30自身也具有折射率比回归反射元件24低的空洞。即,在回归反射元件24与背面层40之间,能够使折射率比回归反射元件24低的空间的体积变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回归反射片100的回归反射性。

另外,从在回归反射元件24中更高效地进行回归反射的观点考虑,优选构成回归反射元件24的材料的折射率大于构成背面层40的材料的折射率。通过使构成回归反射元件24的材料的折射率大于构成背面层40的材料的折射率,即使在粘接部42中也能够使光进行反射。另外,从相同的观点考虑,多个颗粒30的折射率优选小于回归反射元件24的折射率。通过使颗粒30的折射率小于回归反射元件24的折射率,在回归反射元件24和颗粒30接触的部位,从回归反射元件24侧入射的光容易在回归反射元件24与颗粒30的界面向回归反射元件24侧反射。因此,能够提高回归反射片100的回归反射性。

以上,以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并说明了具有表面保护层10的例子,但表面保护层10并不是必需的结构要素。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并说明了具有粘合剂层50的例子,但粘合剂层50并不是必需的结构要素。例如,在背面层40是由粘合剂构成的情况下,即使不设置粘合剂层50,也能够将回归反射片粘贴在对象物上,因此,能够使回归反射片的层结构变得简单,并能够抑制回归反射片的生产成本上升。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并说明了在俯视图中粘接部42以格子状形成的例子。即,列举并说明了被粘接部42包围的囊部46为四边形的形态的例子。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形态,在俯视图中,被粘接部42包围的囊部46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等任意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并说明了多个颗粒30配置于多个囊部46和粘接部42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形态。图4是以与图2相同的视点对本发明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回归反射片进行表示的截面图。在图4所示的回归反射片101中,多个颗粒30配置于多个囊部46而没有配置于粘接部42。通过在囊部46中配置多个颗粒30,在囊部46中,在回归反射元件24与颗粒30之间形成空隙32,能够抑制回归反射性下降。另外,在粘接部42没有配置颗粒30,由此,能够增大回归反射元件24与背面层40的粘接面积,能够提高回归反射元件24与背面层40的粘接强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厚度方向上施加压力时也能够抑制回归反射性下降的回归反射片,其能够被利用于汽车号牌、广告牌等领域。

[符号说明]

10表面保护层;

20回归反射层;

24回归反射元件;

26谷部;

30颗粒;

32空隙;

40背面层;

42粘接部;

44部分粘接部;

46囊部;

50粘合剂层;

60剥离层;

100、101回归反射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