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组件、显示设备及其装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93919发布日期:2019-10-15 22:33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显示组件、显示设备及其装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显示组件、显示设备及其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显示设备,广泛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发明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显示设备在使用、运输、搬运以及移动的过程经常会出现屏幕破碎、出现水雾、磨伤以及漏光等质量问题。尤其是大尺寸的显示设备,屏幕破碎、出现水雾、磨伤以及漏光等质量问题更为明显。而显示面板是显示设备的关键部件之一,成本占比一般在整个显示设备30%左右甚至更高,每个显示面板的单价成本在数百元至几万元不等。对于显示设备的制造商、销售商而言,显示设备出现上述质量问题,需要延期交货、退货或更换相应的显示面板,这大量增加了显示设备的制造商、销售商的成本,并且对显示设备的制造商、销售商交货时间、商誉等都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发明人经过对显示设备出现的屏幕破碎、水雾、磨伤以及漏光等质量问题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在显示设备中,显示面板前设置有一透明保护层(例如玻璃屏或其它透明物质)进行保护,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一般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固定:透明保护层和显示面板分离固定,显示面板前后两侧分别通过泡棉与铁前框及模组胶框固定支撑,显示面板的顶部及底部通过硅胶垫与模组胶框固定,铁前框和透明保护层之间通过泡棉密封,透明保护层固定在显示设备外壳的前框上,透明保护层和显示面板存在有3-8mm的间隙。

发明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及实验,发现该结构与上述显示设备的屏幕破碎、出现水雾、磨伤以及漏光等质量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1、显示面板与模组胶框和铁前框之间通过泡棉来定位,由于泡棉的牢固性能不好,且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存在较大间隙,显示面板是柔软、易碎物体;在运输、搬运过程中,显示面板容易出现晃动,显示面板与硅胶垫、模组胶框或是透明保护层发生碰撞,导致破屏。

2、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间隙较大,一般有3mm到8mm的间隙,由于其间隙较大,且采用的是泡棉密封,其密封性无法做到严密,外部的水蒸气通过间隙很容易进入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导致透明保护层及显示面板上产生水雾,影响显示效果。

3、另外,显示面板和透明保护层的间隙过大,显示面板因为晃动、形变,和透明保护层会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显示面板被磨伤。尤其是在一些具有双ag面的透明保护层中,亦即透明保护层面向显示面板的一面为粗糙面,在显示面板和透明保护层相对运动过程中,更容易造成显示面板被磨伤;另外,由于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存在较大间隙,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之间的间隙边缘通过泡棉密封,由于密封面面积大、且泡棉密封效果不佳,造成整体密封效果不佳,会导致异物(例如粉尘)大量进入到空隙中,该异物会吸附在透明保护层表面及显示面板表面,在显示面板和透明保护层相对运动过程中,更容易造成显示面板被磨伤。

4、显示面板的安装固定不稳定,其受到外力时受力不均,极易出现漏光,在显示时呈泛白等显示缺陷。

发明人为了解决显示设备的质量问题,发明人长时间积极的寻找解决方案,发现显示面板通过oca胶与透明保护层实现全贴合(即显示面板面向透明保护层的一面全部涂布有oca胶,显示面板通过oca胶与透明保护层贴合)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质量缺陷,但该方式也存在如下缺陷:

1、oca胶的价格较高,要实现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实现全贴合,每台的成本会增加800元至1000元左右,大幅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

2、oca胶有很强的粘贴性,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整体呈刚性粘贴,在外力撞击时,显示面板所受到的外力无法消减,容易造成显示面板破碎;或是,显示面板无法将受力传导到受力点的其它部位,造成受力不均,容易使得受力点处的显示面板破损,出现漏光现象。

3、显示面板破碎、破损时,不容易将显示面板从透明保护层剥离,造成透明保护层不能再利用。

4、需要对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进行全贴合,安装工艺要求高,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成本。

因此,如何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情况下,有效的解决显示设备出现屏幕破碎、水雾、磨伤以及漏光等质量缺陷,是发明人一直研究、创新解决的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组件、显示设备及其装配方法,有效解决显示设备的显示组件出现破屏、水雾、磨伤及漏光中至少一问题,且降低显示设备的生产成本。

其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组件。

包括有显示面板、透明保护层及粘接件;所述粘接件围绕该显示面板的边缘处设置,所述粘接件一面与所述显示面板固定连接,所述粘接件的另一面与所述透明保护层固定连接;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形成有粘结区域及间隙区域;所述间隙区域围绕所述粘结区域,该所述粘接件围绕所述间隙区域。

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通过吸附作用形成所述粘结区域。

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通过静电相吸或极性吸附形成所述粘结区域。

所述显示面板、所述透明保护层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粘结区域处为零。

所述粘接件为粘接条,所述粘接条在粘接状态下的厚度为0.3至1毫米。

所述透明保护层为玻璃屏,所述玻璃屏对应所述粘结区域的部位设置有绝缘点,该所述显示面板的上偏光片为低雾度偏光片。

所述透明保护层为玻璃屏,所述玻璃屏面向显示面板的一面为光滑面,所述显示面板的上偏光片为高雾度偏光片。

所述粘接件固定连接所述透明保护层与所述显示面板,构成第一固定连接部;所述透明保护层与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粘结区域构成第二固定连接部;所述玻璃屏与所述显示面板通过前述第一固定连接部、第二固定连接部连接。

所述显示面板垂直放置状态下,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的吸附力与进入到所述密封空间的空气张力相平衡,所述粘结区域保持稳定。

本发明还公开了另一种显示组件。

包括有显示面板、透明保护层及粘接件;所述粘接件围绕该显示面板的边缘处设置,所述粘接件一面与所述显示面板固定连接,所述粘接件的另一面与所述透明保护层固定连接;所述粘接件、显示面板和透明保护层构成一密封空间,在所述密封空间内,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相互吸附。

本发明还公开了另一种显示组件。

包括有显示面板、透明保护层及粘接件,所述粘接件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边缘处与所述透明保护层之间,在所述显示面板边缘处构成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连接部,所述第一固定连接部为所述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建构一密封空间;位于该密封空间内,所述透明保护层与所述显示面板形成有第二固定连接部;所述第二固定连接部的外围形成有间隙区域,所述间隙区域围绕所述第二固定连接部设置。

第二固定连接部包括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吸附形成的粘结区域。

本发明还公开了另一种显示组件。

包括有显示面板、透明保护层及粘接件,所述粘接件的一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处固定连接,另一面与所述透明保护层固定连接,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处与所述透明保护层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透明保护层自密封结构处向显示面板中间部位相对弯曲,形成弯曲部,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在密封结构构成的密封空间内,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形成间隙区域。

在所述密封空间内,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通过吸附作用形成有粘结区域,所述间隙区域围绕所述粘结区域。

本发明还公开了另一种显示组件。

包括有显示面板、透明保护层及粘接件;所述粘接件围绕该显示面板的边缘处设置,所述粘接件一面与所述显示面板固定连接,所述粘接件的另一面与所述透明保护层固定连接;所述粘接件、显示面板和透明保护层构成一密封空间;所述粘接件的厚度使得该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之间因范德华力产生相向弯曲,该显示组件垂直放置状态下,该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之间的范德华力与所述密封空间内的空气产生的张力相平衡。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触控膜,在所述粘结区域,所述透明保护层与所述触控膜相互贴合。

所述粘接件至少包括发泡胶层及第一粘接层、第二粘接层,第一粘接层、第二粘接层分别位于发泡胶层的两个表面,所述粘接件通过第一粘接层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粘接、通过第二粘接层与所述显示面板粘接。

所述粘接件还包括加强层,该加强层位于第一粘接层、第二粘接层之间。

所述加强层的至少一端部相对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外露。

所述粘接件为非透明粘接条。

所述粘接件在粘接状态下的厚度为其在自然状态下厚度的50%至80%。

所述粘接件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所述粘接件的端部之间具有至少两段相对应的结合边。

所述粘接件为四个,各所述粘接件分别与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相对应。

所述粘接件为多个,相邻两个所述粘接件中,其中一个粘接件的端部具有第一凸部、第一凹部,另一个粘接件具有第二凸部、第二凹部,第一凸部与第二凹部相对应,第一凹部与第二凸部相对应。

本发明还公开另一种显示组件。

包括有显示面板、透明保护层及粘接件,所述粘接件一面与所述显示面板密封连接,另一面与所述透明保护层密封连接,在所述显示面板边缘侧与所述透明保护层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之间的气压压强小于外界气压压强。

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在外界气压压强的作用下相互吸附固定,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在外界气压压强的作用下相互之间固定相对牢固,减少了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之间的相对位移,减少了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之间相互摩擦造成的破屏,降低显示面板在运输过程中的损伤机率;密封结构可阻止显示组件外部的水蒸气进入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之间,有效解决因水蒸气进入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之间而造成的水雾问题,提高显示组件的显示效果;粘接件仅在显示面板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之间粘接,粘接件的用量较少,大大降低显示组件的生产成本,通过粘接件粘接,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之间的装配工艺简单。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设备。

包括有如上述任意一显示组件及一外壳,所述显示组件的透明保护层与所述外壳相互固定,该显示组件的显示面板位于该外壳内。

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悬空。

所述外壳包括边框、背板以及模组胶框,所述背板与所述边框相互连接固定;所述边框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透明保护层的第一容置槽,所述透明保护层、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边框与所述背板之间;所述背板内设置有背光模组,所述模组胶框用于将所述背光模组固定在所述背板上。

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相对于所述外壳的纵向距离大于2毫米。

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模组胶框之间设置有用于防尘的泡棉。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显示组件装配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将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相对放置;

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

粘接件分别与显示面板及透明保护层固定连接,并在显示面板的边缘处与透明保护层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相吸附形成有粘结区域及间隙区域;所述间隙区域围绕所述粘结区域,该所述粘接件围绕所述间隙区域。

该显示组件装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显示面板置于第一承台上;

将粘接件的第一粘接层与透明保护层粘接,将所述透明保护层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上;

所述透明保护层在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其中部至少部分区域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凹陷,并将所述透明保护层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

将所述粘接件的第二粘接层与所述显示面板粘接,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处与所述透明保护层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相吸附形成有粘结区域及间隙区域;所述间隙区域围绕所述粘结区域,该所述粘接件围绕所述间隙区域。

该显示组件装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透明保护层置于第一承台上;

将粘接件的第一粘接层与透明保护层粘接,将所述显示面板置于所述透明保护层上;

所述显示面板在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其中部至少部分区域向所述透明保护层一侧凹陷,并将所述透明保护层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

将所述粘接件的第二粘接层与所述显示面板粘接,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处与所述透明保护层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相吸附形成有粘结区域及间隙区域;所述间隙区域围绕所述粘结区域,该所述粘接件围绕所述间隙区域。

该显示组件装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透明保护层置于第一承台上;

将粘接件的第二粘接层与显示面板粘接,将所述显示面板置于所述透明保护层上;

所述显示面板在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其中部至少部分区域向所述透明保护层一侧凹陷,并将所述透明保护层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

将所述粘接件的第一粘接层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粘接,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处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的边缘侧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相吸附形成有粘结区域及间隙区域;所述间隙区域围绕所述粘结区域,该所述粘接件围绕所述间隙区域。

本发明还公开了另一种显示组件装配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相对;

粘接件分别与显示面板及透明保护层粘接;

将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密封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处与所述透明保护层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形成有粘结区域及间隙区域;所述间隙区域围绕所述粘结区域,该所述粘接件围绕所述间隙区域。

本发明还公开了显示设备装配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获得如上述任一显示组件;将该显示组件的显示面板放置于该外壳内,将所述显示组件的透明保护层与所述外壳相互固定。

所述显示组件的透明保护层与所述外壳相互固定后,并将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相对于所述外壳悬空。

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之间由粘结区域和粘接件形成有相对稳定的固定连接,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的相对移动空间很小,该显示组件或使用该显示组件制造而成的显示设备在运输、搬运、移动过程中,显示面板破损以及显示面板被透明保护层磨伤的几率大大减少。

进一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显示面板和透明保护层之间通过粘接件连接,外部的水蒸气无法或少量进入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由于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量少、水蒸气少,无法形成水雾,因此透明保护层或显示面板上不会产生水雾,提高了显示效果。

进一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粘接件只是将显示面板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相粘接,粘接件的用材少,减低了制造成本,且装配工艺简单。

进一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因为吸附作用而固定,这种固定关系不仅比较稳定,而且相对于全面贴合等方式的刚性固定具有较好的柔性,当显示组件接受到较为强烈外力的作用时,由于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的柔性固定,会缩减该显示面板受到的外力,使得该显示面板不容易破损。而且,而且柔性固定可以将显示面板的受力进行传导,使得受力较为均匀,降低显示面板的受力处像素单元破损的几率,减少显示面板出现漏光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组件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粘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粘接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组件的装配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显示组件;100、显示面板;200、透明保护层;300、粘接件;800、间隙区域;110、第二弯曲部;310、发泡胶层;320、第一粘接层;330、第二粘接层;340、加强层;350、第一凸部;360、第一凹部;370、第二凸部;380、第二凹部;390、隔离层;400、边框;500、背板;600、模组胶框;410、第一卡槽;510、第一卡接部;420、第一容置槽;430、触控pcb板;440、容纳空间;450、第二卡槽;460、滤光部;700、泡棉;900、粘结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显示组件10,该显示组件10包括有显示面板100、透明保护层200及粘接件300。所述粘接件300围绕该显示面板100的边缘处设置,粘接件300的一面与显示面板100的边缘固定连接,另一面与透明保护层200固定连接,所述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形成有粘结区域900及间隙区域800;所述间隙区域800围绕所述粘结区域900,该所述粘接件300围绕所述间隙区域800。

在本实施例中,该显示面板100可以是lcd显示面板、led显示面板或是电子纸显示面板。可以理解,透明保护层200和所述显示面板100之间贴合、印刷、吸附有例如各种光学膜、触控膜、保护膜,再以前面所描述的结构相连接,亦认为属于本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以显示面板100为lcd显示面板为例,在上偏光片上贴合有触控膜,那该触控膜认为是显示面板100的一部分;而透明保护层200上贴合有触控膜再与显示面板100固定连接,亦认为属于本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另外,本发明所描述的边缘、边缘处、边缘侧不仅可以理解为绝对的物理边缘,亦可理解为距绝对物理边缘很小距离的位置,例如2cm或3cm等。另外,本发明所述的围绕,可以理解为形成完整闭环,亦可理解为存在有少部分的缺口。

在本实施例中,该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通过吸附作用形成所述粘结区域900,可以理解,该吸附作用可以是空气吸附、静电吸附、同极性吸附或是范德华力(vanderwaalsforce)作用。较佳的,该粘结区域900内为真空或接近真空状态。可以理解,粘结区域900以及间隙区域800可以眼睛观察得出、亦可以通过仪器(例如玻璃间隙测量仪)测出,当仪器测出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的间隙为0(或接近0,例如小于0.01mm),则认为存在粘结区域900,而仪器测出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的间隙大于0,则认为存在间隙区域800。

进一步,粘接件300在显示面板100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粘接件300、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构成一密封空间,所述间隙区域800围绕所述粘结区域900位于该密封空间内。

在本发明中,该密封结构、密封连接以及密封空间,并非一定为绝对的密封,亦即可以理解为存在有一些缝隙,外部的少量空气可以进入或排出该密封空间。可以理解,该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有保持或形成粘结区域900或维持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相对关系即认为该密封结构、密封连接以及密封空间是密封的。

在本实施例中,即使该密封结构、密封连接以及密封空间存在较小的缝隙,少量空气可以进入或排出密封空间,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亦可以通过吸附作用保持或形成有粘结区域900。在显示组件垂直放置状态时,由于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的吸附作用会阻止或进一步减少空气进入到密封空间,所述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的吸附力与进入到所述密封空间的空气张力相平衡,所述粘结区域900保持稳定,即粘结区域900保持面积不变或缓慢变小。而显示组件的显示面板100向下平躺(受到显示面板向下的重力)或是受到外力作用时,由于是绝对密封或存在较小的缝隙,空气进入或排出流量小,会产生反向空气阻力,加上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的吸附作用力,会阻止或减缓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的相对状态变化。

本实施例的显示组件10,显示面板100通过粘接件300固定,尤其为粘接件300围绕该显示面板100的边缘处固定透明保护层200,且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形成有粘结区域900,亦即显示面板100还通过粘结区域900固定透明保护层200,这使得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形成有稳定的固定连接,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的相对移动空间很小,该显示组件10或使用该显示组件10制造而成的显示设备在运输、搬运、移动过程中,显示面板100破损及被透明保护层200磨伤的几率大大减少。

另外,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形成间隙区域800,这使得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相较于全面贴合等方式具有较好的柔性固定。当显示组件10接受到较为强烈外力的作用时,由于间隙区域800(即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存在间隙)存在的是空气,其形状容易发生改变,从而消减该显示面板100受到的外力,使得该显示面板100更不容易破损。另外,间隙区域800可以将显示面板100的受力进行传导,使得受力较为均匀,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受力处像素单元破损的几率,减少显示面板100出现漏光现象。

而所述间隙区域800围绕所述粘结区域900,那么相较于只有一两侧设置间隙区域800,粘结区域900任何点在较近的距离内都存在间隙区域800,那粘结区域900任何点受力都较容易使得间隙区域800的形状容易发生改变,从而消减该显示面板100受到的外力,使得该受力点的不容易破损或受力均匀。可以理解,所述间隙区域800的形状改变,是相对微观的且较为容易回复,正常情况下,该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的粘结区域900并不会出现消失或大面积消减。

综合所述,本实施例的显示组件10,具有较好的固定连接,该连接形成有柔性固定,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的相对移动空间很小,该显示组件10或使用该显示组件10制造而成的显示设备在运输、搬运、移动过程中,显示面板100破损及被透明保护层200磨伤的几率大大减少,而且缩减该显示面板100受到的外力,并使得受力较为均匀传导,进一步降低了破损及漏光的几率。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粘接件300的厚度为0.1毫米到1毫米,较佳为0.3毫米到1毫米。因此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的距离远小于传统方式(3mm到8mm),且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由粘结区域900和粘接件300形成有相对稳定的固定连接,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的相对移动空间很小,该显示组件10或使用该显示组件10制造而成的显示设备在运输、搬运、移动过程中,显示面板100破损及被透明保护层200磨伤的几率进一步大大减少。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该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通过吸附作用形成所述粘结区域900,这使得该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的固定更具有柔性,在显示组件10受到外力作用时,更好的消减该显示面板100受到的外力,使得该显示面板100更不容易破损。

进一步,由于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建构了密封空间,外部异物(例如粉尘)无法进入到该密封空间中,显示面板100被异物磨伤的几率大大减少。

再者,由于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建构了密封空间,外部的水蒸气无法或少量进入透明保护层200与显示面板100之间,由于透明保护层200与显示面板100之间的空气量少、水蒸气少,无法形成水雾,因此透明保护层200或显示面板100上不会产生水雾,提高了显示效果。

再者,本实施例的显示组件10中,粘接件300只是将显示面板100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200的相粘接,粘接件300的用材少,减低了制造成本,且装配工艺简单。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透明保护层200在间隙区域800与粘结区域900的过渡处形成第一弯曲部,第一弯曲部向显示面板100弯曲;第一弯曲部围绕粘结区域900设置。另外,显示面板100在间隙区域800与粘结区域900的过渡处形成第二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10向透明保护层200弯曲;第二弯曲部110围绕粘结区域900设置。可以理解,形成所述弯曲部,可以进一步减少显示面板100大部分面积与透明保护层200的距离,缩减显示面板100相对移动空间,增加粘结区域900面积,提高固定稳定性。进一步,形成所述弯曲部,可以进一步消减/传导所受到的外力,进一步减少显示面板100的破损。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显示组件10包括有显示面板100、透明保护层200及粘接件300;所述粘接件300围绕该显示面板100的边缘处设置,所述粘接件300一面与所述显示面板100固定连接,所述粘接件300的另一面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固定连接;所述粘接件300、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构成一密封空间,在所述密封空间内,所述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相互吸附。可以理解,该密封空间即使可以进入空气,但该密封空间绝对密封或存在较小缝隙,新进入到密封空间的空气流量小,由于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由于存在吸附作用,新进入到密封空间的空气不足破坏所述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的吸附作用,该所述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的吸附可以形成稳定的相对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形成有固定连接以及稳定的相对状态,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的相对移动空间很小,该显示组件10或使用该显示组件10制造而成的显示设备在运输、搬运、移动过程中,显示面板100破损及被透明保护层200磨伤的几率大大减少。进一步,所述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相互吸附,该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的相对状态较为稳定,且具有很强的柔性,在显示组件10受到外力作用时,更好的消减/传导该显示面板100受到的外力,使得该显示面板100更不容易破损。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显示组件10包括有显示面板100、透明保护层200及粘接件300;所述粘接件300围绕该显示面板100的边缘处设置,所述粘接件300一面与所述显示面板100固定连接,所述粘接件300的另一面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固定连接;所述粘接件300、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构成一密封空间;所述粘接件300的厚度使得该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因范德华力产生相向弯曲,该显示组件10垂直放置状态下,该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的范德华力与所述密封空间内的空气产生的张力相平衡。本实施例的显示组件10及利用该显示组件10生产而成的显示设备,很大程度解决了显示面板100破损、磨伤及出现漏光等技术问题。具体为,本实施例中的显示组件10,粘接件300使得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形成有稳定的固定连接,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产生范德华力,可以让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大部分面积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相向弯曲使得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距离变小,因此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的相对移动空间很小。进一步,所述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存在范德华力作用,该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的相对状态较为稳定,且具有很强的柔性,在显示组件10受到外力作用时,更好的消减/传导该显示面板100受到的外力,使得该显示面板100更不容易破损。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制造工艺等原因,密封空间虽不是绝对的密封,其可能有细微的缝隙,外部空气可以进入到密封空间,由于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的范德华力会阻止或进一步减少空气进入到密封空间,所述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的范德华力与进入到所述密封空间的空气张力相平衡;例如,为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施加一定大小(例如小于显示面板重力的5倍)的外力时,密封空间没有瞬间(例如1秒)改变,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不能瞬间分离。进一步,由于范德华力作用,在所述密封空间内所述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形成有粘结区域900及间隙区域800;所述间隙区域800围绕所述粘结区域900,该所述粘接件300围绕所述间隙区域800。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显示组件10的粘接件300环绕密封透明保护层200与显示面板10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周边边缘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在显示面板100周边边缘构成与透明保护层200的第一固定连接部,该第一固定连接部、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建构一密封空间;位于该密封空间内,该透明保护层200与显示面板100形成有第二固定连接部,透明保护层200与显示面板100通过第一固定连接部、第二固定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连接部的外围形成有间隙区域800,所述间隙区域800围绕所述第二固定连接部设置。第一固定连接部及第二固定连接部使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固定更加牢固,避免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出现相对位移。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固定连接部为柔性固定连接,第二固定连接部包括所述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吸附形成的粘结区域900。

各实施例的显示组件,由于粘接件300的厚度较小(例如0.1毫米到1毫米,较佳为0.3毫米到1毫米),远小于传统方式中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的距离,且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由于吸附和粘接件300形成有相对稳定的固定连接,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的相对移动空间很小,该显示组件10或使用该显示组件10制造而成的显示设备在运输、搬运、移动过程中,显示面板100被透明保护层200磨伤的几率大大减少。

进一步,所述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相互吸附形成粘结区域900,所述该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还通过该粘结区域900固定连接。更进一步,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之间还形成有间隙区域800,该间隙区域800围绕该粘结区域900。

参阅图2所示,该显示组件10包括有显示面板100、透明保护层200及粘接件300。显示面板100的四周边缘侧通过该粘接件300与该透明保护层200固定连接。亦即,粘接件300的一面与显示面板100的四周边缘固定连接,另一面与透明保护层200固定连接,在显示面板100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显示面板100和该透明保护层200自密封结构处向显示面板100中间部位相对过渡弯曲,形成弯曲部。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通过粘接件300在显示面板100边缘处固定连接,并构成密封空间。在密封空间内,该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形成有间隙区域800。

可以理解,该密封空间即使可以进入空气,但该密封空间新进空气流量小,新进入到密封空间的空气不足于破坏所述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的结构,该所述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可以形成稳定的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显示面板100和该透明保护层200自密封结构处向显示面板100中间部位相对过渡弯曲,可以是透明保护层200向显示面板100弯曲,亦可以是显示面板100向透明保护层200弯曲。

本实施例的显示组件10,由于粘接件300的厚度较小(例如0.1毫米到1毫米),远小于传统方式中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的距离,且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该显示组件10或使用该显示组件10制造而成的显示设备在运输、搬运、移动过程中,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的相对移动空间很小,显示面板100被透明保护层200磨伤的几率大大减少。

进一步,由于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之间存在密封空间,外部异物(例如粉尘)进入到该密封空间中,显示面板100被异物磨伤的几率大大减少。

再者,由于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建构了密封空间,外部的水蒸气无法进入透明保护层200与显示面板100之间,因此透明保护层200及显示面板100上不会产生水雾,提高了显示效果。

再者,在本实施例的显示组件10中,粘接件300只是将显示面板100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200的边缘侧相粘接,粘接件300的用材少,减低了制造成本,且装配工艺简单。

进一步,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在密封空间内形成有粘结区域900,该粘结区域900使得该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构成贴合固定连接。该粘结区域900使得该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的相对状态更加稳定,该显示组件10或使用该显示组件10制造而成的显示设备在运输、搬运、移动过程中,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的相对移动空间更小,显示面板100被透明保护层200磨伤的几率大大减少。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显示组件10,包括有显示面板100、透明保护层200及粘接件300,所述粘接件300一面与所述显示面板100密封连接,另一面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密封连接,在所述显示面板100边缘侧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的气压压强小于外界气压压强。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的气压压强小于外界气压压强,可以理解为所述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之间所有空间的气压压强小于外界气压压强,也可以认为是所述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之间部分空间的气压压强小于外界气压压强。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在外界气压压强的作用下相互吸附固定,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在外界气压压强的作用下相互之间固定相对牢固,减少了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的相对位移,减少了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相互摩擦造成的破屏,降低显示面板100在运输过程中的损伤机率;密封结构可阻止显示组件10外部的水蒸气进入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有效解决因水蒸气进入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而造成的水雾问题,提高显示组件10的显示效果;粘接件300仅在显示面板100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粘接,粘接件300的用量较少,大大降低显示组件10的生产成本,通过粘接件300粘接,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的装配工艺简单。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所述密封结构、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构成密封空间,在所述密封空间内,所述显示面板100与所述透明保护层200形成有粘结区域900及间隙区域800;所述间隙区域800围绕所述粘结区域900,该所述粘接件300围绕所述间隙区域800。所述粘结区域900内为真空或接近真空状态,其气压压强小于外界气压压强。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可以是绝对密封,也可以是非绝对密封,密封结构可以存在有一些缝隙,少量的空气可以进入到所述密封空间中。进一步,绝对密封或少量的空气无法消除或减少该粘结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并非对前述实施例进行补充,而是单独的通过负压的方式实现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贴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采用负压的方式而将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贴合。

在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透明保护层200的面积大于显示面板100的面积,透明保护层200的边缘没有覆盖有显示面板100。粘结区域900及第二固定连接部可为不规则形状。另,该透明保护层200可以为玻璃屏或其它透明保护物质,例如透明树脂等。“玻璃”指屏幕的盖板玻璃,在一些场景下选用“有机玻璃”,一些场景下选用“无机玻璃”或其他非玻璃透明材料,但需要说明的是,“玻璃”具体是指具有一定透光性,适用于作为屏幕保护层的材料。类似的材料无论化学性质上是否属于玻璃,均是本实施例中“玻璃”的一种。例如:一种“玻璃”包含无机玻璃基底,以及磨砂涂层表面复合而成,其仍然属于本实施例所称的“玻璃”。

申请人对上述实施例中显示组件试验,发现由于粘结区域900内可能存在细微的空隙,会引起彩晕现象发生。另外,虽然透明保护层200与显示面板100之间的空气量较少,且外部空气无法进入或只有少量空气进入,但空气中的异物例如尘埃还是可能存在,这些异物可能会被透明保护层200或显示面板100的表面所吸附,形成黑斑现象。为了进一步改善所述的问题,申请人经过多次研发改进,提出下列进一步方案:

所述透明保护层200为玻璃屏,所述玻璃屏对应所述粘结区域900的部位设置有绝缘点,该所述显示面板100的上偏光片为低雾度偏光片。可以理解,由于绝缘点使得粘结区域900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的微观距离大于可见光波长的一半,避免了可见光因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反射干涉引起的彩晕。另异物不能吸附于显示面板100,因此避免出现黑斑现象。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点的高度为0.03mm到0.08mm之间。

在显示组件10的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所述透明保护层200为玻璃屏,所述玻璃屏面向显示面板100的一面为光滑面(<1um),所述显示面板100的上偏光片为高雾度偏光片。通常高雾度偏光片的粗糙程度为大于3um。可以理解,由于使用高雾度偏光片使得粘结区域900的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的微观距离大于可见光波长的一半,避免了可见光因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反射干涉引起的彩晕。另异物不能吸附于光滑的玻璃屏,因此避免出现黑斑现象。

申请人经过多次试验,发现采用前述的进一步方案,出现彩晕/黑斑的情况大大减少,几乎没有出现彩晕/黑斑情况,进一步改进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另,可以理解,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没有影响本发明的其它技术效果,绝缘点还是高雾度偏光片都属于非常微观的距离,不会影响到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的固定作用。

在显示组件10的上述实施例中,该粘接件300可以是胶水或粘接条。粘接件300优选为弹性粘接条,显示设备在装配时,显示面板100和/或透明保护层200会对弹性粘接条产生一定的挤压,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粘接后,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被排空,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密封空间存在极少量的空气,且粘接后带有弹性粘接条对显示面板100和/或透明保护层200产生一定的弹力,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始终牢固固定。

为了防止显示设备出现漏光,弹性粘接条为非透明条,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通过非透明弹性粘接条粘接后可有效避免显示设备因漏光影响显示效果,如图4所示,该非透明的弹性粘接条包括发泡胶层310及第一粘接层320、第二粘接层330,第一粘接层320、第二粘接层330分别位于发泡胶层310的两个表面,弹性粘接条通过第一粘接层320与透明保护层200粘接、通过第二粘接层330与显示面板100粘接,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通过弹性粘接条粘接固定,固定方式简单,且发泡胶的成本较低,进一步降低了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的粘接成本。

为了增强弹性粘接条的强度,使弹性粘接条不易断裂,该弹性粘接条还包括加强层340,该加强层340位于第一粘接层320、第二粘接层330之间,优选的位于第一粘接层320与发泡胶层310之间,或位于第二粘接层330与发泡胶层310之间,加强层340的至少一端部相对于显示面板100的侧边外露,还可以是弹性粘接条的端部相对于显示面板100的侧边外露,当装配后的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需要分离时,通过撕拉外露的加强层340即可轻易分离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的分离简单方便,该加强层340优选的为pet塑料层。

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的弹性粘接条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弹性粘接条的端部之间具有至少两段相对应的结合边,避免其中一段因出现位置误差而影响封闭效果,相邻的弹性粘接条通过结合边结合,各相邻的粘接件300结合后将显示面板100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200密封,图5所示,相邻两个弹性粘接条中,其中一个弹性粘接条的端部具有第一凸部350、第一凹部360,另一个弹性粘接条具有第二凸部370、第二凹部380,第一凸部350与第二凹部380相对应,第一凹部360与第二凸部370相对应,相邻的两个弹性粘接条在粘接时,凸部与凹部比较容易对应结合,且便于弹性粘接条对显示面板100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进行密封,弹性粘接条优选的为四个,各弹性粘接条分别与显示面板100、透明保护层200的侧边相对应,四个弹性粘接条分别与显示面板100及透明保护层200的四个侧边相粘接,在显示设备装配过程中,四个粘接件300便于精准的粘接在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的四个侧边上,且四个弹性粘接条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而且,两个弹性粘接条之间的弯折结合边,增加了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的密封性。

上述所述弹性粘接条并不限于四个,在其它实施例中,弹性粘接条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等,弹性粘接条的形状也不做限定,弹性粘接条可以为矩形、“l”型等,相邻的两个弹性粘接条之间的结合方式也不限于凸部及凹部,弹性粘接条粘接后能够在显示面板100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形成密封结构。

为了实现显示设备的触控效果,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还设置有触控膜(图中未示出),在粘结区域900,显示面板100、透明保护层200均与触控膜相贴合。

为了达到较好的粘接效果,同时又节约成本,弹性粘接条的宽度设置为3至10毫米,弹性粘接条在粘接状态下的厚度为0.3至1毫米,弹性粘接条在粘接状态下的厚度为其在自然状态下厚度的50%至80%,弹性粘接条的厚度较薄,显示设备的触控效果不会因弹性粘接条受到影响,触控效果体验较好。

另外,弹性粘接条在粘接状态下的厚度为其在自然状态下厚度的50%至80%,这种状态下该粘接件300既有很好的黏粘性,让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有很好的密封性及粘贴固定,又使得该弹性粘接条保持较好的弹性,当显示组件10受到外力的撞击时,可以使得该弹性粘接条的弹变,消减外力的作用,避免显示面板100在粘接件300处的破损,另也使得显示面板100受力较为均匀,避免某些像素点破损,造成漏光。而如果该弹性粘接条在粘接状态下厚度大于80%时,其黏粘性无法保证,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的粘贴固定性较差,会使得显示面板100容易从透明保护层200上脱落。如果该弹性粘接条在粘接状态下厚度小于50%时,虽然显示面板100和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的粘贴固定性,但这种状态下的弹性粘接条弹性不够,当显示组件10受到外力的撞击时,无法使得该弹性粘接条发生足够的弹变来消减外力的冲击,这增加了显示面板100在粘接件300处破损的几率,同理,显示面板100亦无法达到受力均匀,造成受力点处显示面板破损形成漏光的几率增加。

不同尺寸的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的粘结区域900的边缘距粘接件300的距离不同,一般为15毫米至150毫米,少量的空气存在于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之间的粘结区域900的边缘至粘接件300之间,该少量的空气不会对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造成影响。

如图4所示,弹性粘接条上还可设置两层隔离层390,其中一层隔离层390与第一粘接层320相连,另一侧隔离层390与第二粘接层330相连,隔离层390将第一粘接层320及第二粘接层330与外部隔离,弹性粘接条与显示面板100及透明保护层200粘接时,先撕掉与第一粘接层320相连的离型纸,通过第一粘接层320将弹性粘接条粘接于透明保护层200上,然后撕掉与第二粘接层330相连的离型纸,使弹性粘接条与显示面板100粘接;或先撕掉与第二粘接层330相连的离型纸,通过第二粘接层330将粘接件300粘接于显示面板100上,然撕掉与第一粘接层320相连的离型纸,使弹性粘接条与透明保护层200粘接。

如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包括外壳,该显示组件10的透明保护层200与该外壳相互固定,该显示组件10的显示面板100位于该外壳内。外壳包括边框400、背板500及模组胶框600。该边框400和背板500固定连接,构成了放置显示面板100及显示设备的其它元件(例如背光模组)的容纳空间。该模组胶框600固定于该背板500,透明保护层200的面积大于显示面板100的面积,透明保护层200的边缘没有覆盖有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的侧边悬空,背离透明保护层200的一面通过泡棉700与该模组胶框600连接。

装配后的显示设备中,在显示设备运输、搬运的过程中,由于显示面板100固定在透明保护层200上,透明保护层200为刚性物体,显示面板100不容易发生晃动,而且显示面板100与透明保护层200的间隙较小,即使显示面板100发生晃动,其晃动空间(行程)较小,其冲击透明保护层所产生的冲击力也较小,减小显示面板100出现破损的概率。

进一步,因为显示面板100的侧边悬空,显示面板100与模组胶框600不接触,避免显示面板100与模组胶框600发生碰撞导致破屏,为了进一步防止模组胶框600与显示面板100之间发生碰撞,显示面板100的侧边相对于外壳的纵向距离大于2毫米,即使在显示设备运输的过程显示面板100发生晃动,显示面板100也不会与模组胶框600相接触。

具体的,边框400包括有上侧边、下侧边、左侧边及右侧边,边框400上设有第一卡槽410,背板500上设有第一卡接部510,第一卡槽410与第一卡接部510相匹配,边框400通过第一卡槽410及第一卡接部510与背板500连接固定,模组胶框600连接在背板500或边框400上,优选的与背板500相连接固定,在背板500与模组胶框600之间固定有背光模组(图中未示出),背光模组为显示面板100提供光源,显示面板100的背侧与模组胶框600之间设有用于防尘的泡棉700,该泡棉700用于对显示面板100与模组胶框600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避免水或灰尘等通过背板500进入影响显示设备内部。

边框400为触控框,边框400上设有第一容置槽420,透明保护层200的侧边位于第一容置槽420内,且边框400与透明保护层200相抵接,边框400上还设有触控pcb板430及容纳空间440,触控pcb板430位于容纳空间440内,触控pcb板430上设有感应元件,感应元件为感应接收元件或感应发射元件,显示设备相对的两侧边的边框400中,其中一个边框400上的感应元件为感应发射元件,另一个边框400中的感应元件为感应接收元件,感应发射元件与感应接收元件相对应,该触控pcb板430位于显示设备纵向方向的前侧,该边框400上设有两个第二卡槽450,两个第二卡槽450相对设置,触控pcb板430的相对的两侧边分别位于两个第二卡槽450内,触控pcb板430通过两个第二卡槽450固定于边框400上,边框400上还设有滤光部460,滤光部460也位于显示设备纵向方向的前侧,感应元件的感应信号经过滤光部460后位于显示设备的前侧,该滤光部460为滤光条。

上述显示组件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装配,参阅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将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相对放置;

s20: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

s30:粘接件分别与显示面板及透明保护层固定连接,并在显示面板的边缘处与透明保护层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相吸附形成有粘结区域及间隙区域;所述间隙区域围绕所述粘结区域,该所述粘接件围绕所述间隙区域。

在第一实施例中,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将显示面板置于第一承台上;

将粘接件的第一粘接层与透明保护层粘接,并将透明保护层置于显示面板上;

透明保护层在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其中部区域至少部分向显示面板一侧凹陷,并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

将粘接件的第二粘接层与显示面板粘接,并在显示面板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相吸附形成有粘结区域及间隙区域;所述间隙区域围绕所述粘结区域,该所述粘接件围绕所述间隙区域。在第一实施例中,先放置显示面板,透明保护层向显示面板的一侧凹陷,且粘接件先与透明保护层粘接,后与显示面板粘接。

在第二实施例中,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将显示面板置于第一承台上;

将粘接件的第二粘接层与显示面板粘接,将透明保护层置于显示面板上;

透明保护层在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其中部区域至少部分向显示面板一侧凹陷,并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

将粘接件的第一粘接层与透明保护层粘接,在显示面板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相吸附形成有粘结区域及间隙区域;所述间隙区域围绕所述粘结区域,该所述粘接件围绕所述间隙区域。

该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粘接件先与显示面板粘接,后与透明保护层粘接,粘接件的粘接顺序不同。

在第三实施例中,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将透明保护层置于第一承台上;

将粘接件的第一粘接层与透明保护层粘接,将显示面板置于透明保护层上;

显示面板在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其中部区域至少部分向透明保护层一侧凹陷,并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

将粘接件的第二粘接层与显示面板粘接,在显示面板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相吸附形成有粘结区域及间隙区域;所述间隙区域围绕所述粘结区域,该所述粘接件围绕所述间隙区域。

在第三实施例中,装配时先放置透明保护层,后放置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向透明保护层的一侧凹陷,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的放置顺序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不同。

在第四实施例中,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将透明保护层置于第一承台上;

将粘接件的第二粘接层与显示面板粘接,将显示面板置于透明保护层上;

显示面板在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其中部区域至少部分向透明保护层一侧凹陷,并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

将粘接件的第一粘接层与透明保护层粘接,在显示面板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相吸附形成有粘结区域及间隙区域;所述间隙区域围绕所述粘结区域,该所述粘接件围绕所述间隙区域。

在第四实施例中,装配时先放置透明保护层,后放置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向透明保护层凹陷,与第三实施例不同的是,粘接件先与显示面板粘接,后与透明保护层粘接。

在第五实施例中,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将显示面板置于第一承台上;

将粘接件的第一粘接层与透明保护层粘接,将透明保护层置于显示面板上;

透明保护层在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粘接件受压变薄,并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

将粘接件的第二粘接层与显示面板粘接,在显示面板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相吸附形成有粘结区域及间隙区域;所述间隙区域围绕所述粘结区域,该所述粘接件围绕所述间隙区域。

在第五实施例中,装配时先放置显示面板,后放置透明保护层,粘接件由于受压变薄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粘接件先与透明保护层粘接,后与显示面板粘接,而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是由于透明保护层向显示面板凹陷,或显示面板向透明保护层凹陷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

在第六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显示面板置于第一承台上;

将粘接件的第二粘接层与显示面板粘接,将透明保护层置于显示面板上;

透明保护层在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粘接件受压变薄,并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

将粘接件的第一粘接层与透明保护层粘接,在显示面板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相吸附形成有粘结区域及间隙区域;所述间隙区域围绕所述粘结区域,该所述粘接件围绕所述间隙区域。

在第六实施例中,先放置显示面板,后放置透明保护层,粘接件受压变薄后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且该装配方法中粘接件先与显示面板粘接,后与透明保护层粘接。

在第七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透明保护层置于第一承台上;

将粘接件的第一粘接层与透明保护层粘接,将显示面板置于透明保护层上;

显示面板在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粘接件受压变薄,并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

将粘接件的第二粘接层与显示面板粘接,并在显示面板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相吸附形成有粘结区域及间隙区域;所述间隙区域围绕所述粘结区域,该所述粘接件围绕所述间隙区域。

在第七实施例中,先放置透明保护层,后放置显示面板,粘接件先与透明保护层粘接,粘接件受压变薄,并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然后粘接件与显示面板粘接,该装配方法中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的放置顺序与第五及第六实施例中不同。

在第八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透明保护层置于第一承台上;

将粘接件的第二粘接层与显示面板粘接,将显示面板置于透明保护层上;

显示面板在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粘接件受压变薄,并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

将粘接件的第一粘接层与透明保护层,在显示面板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相吸附形成有粘结区域及间隙区域;所述间隙区域围绕所述粘结区域,该所述粘接件围绕所述间隙区域。

在第八实施例中,先放置透明保护层,后放置显示面板,粘接件先与显示面板粘接,然后显示面板在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粘接件受压变薄,并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然后将粘接件与透明保护层粘接,该装配方法中粘接件的粘接顺序与第七实施例不同。

在第九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显示面板置于第一承台上,将透明保护层置于第二承台,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相对;

在外力作用下,透明保护层或显示面板两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中部区域至少部分向两者相对一侧凹陷,并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

粘接件分别将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粘接,在显示面板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相吸附形成有粘结区域及间隙区域;所述间隙区域围绕所述粘结区域,该所述粘接件围绕所述间隙区域。

在第九实施例中,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相对,在外力作用下,挤压透明保护层使透明保护层的中部区域向显示面板的一侧边凹陷;或挤压显示面板使显示面板的中部区域向透明保护层的一侧凹陷;或同时挤压透明保护层和显示面板,使透明保护层向显示面板一侧凹陷,同时显示面板也向透明保护层的一侧凹陷,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然后利用粘接件分别与显示面板透明保护层粘接,上述第一至第八实施例中,装配方法均为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之间的水平粘接,该装配方法可以是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均在立式状态下进行粘接,该立式状态下还可将显示面板向透明保护层一侧倾斜,或将透明保护层向显示面板一侧倾斜,然后在外力作用下,透明保护层或显示面板两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中部区域至少部分向两者相对一侧凹陷。

在第十实施例中,显示设备还可由以下方法装配而成,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相对;

粘接件分别与显示面板及透明保护层粘接;

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密封显示面板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在显示面板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透明保护层相吸附形成有粘结区域及间隙区域;所述间隙区域围绕所述粘结区域,该所述粘接件围绕所述间隙区域。

在第十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装配时,先使用粘接件将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之间进行粘接,并在显示面板的边缘侧及透明保护层之间留有排气孔,然后通过外力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然后将排气孔封闭,并在显示面板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之间形成密封结构。

在第十一实施例中,还公开另一种显示组件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显示面板置于第一承台上;

将粘接件的第一粘接层与玻璃粘接,将玻璃置于显示面板上;

玻璃在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其中部区域至少部分向显示面板一侧弯曲并且与显示面板贴合;

玻璃在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其中部至少部分区域向显示面板一侧凹陷,并将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空气至少部分排空;

将粘接件的第二粘接层与显示面板粘接,在显示面板的边缘侧与透明保护层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至少在中部贴合而形成粘结区域,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在粘结区域的外围形成间隙区域,间隙区域围绕粘结区域设置。

在以上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之间的装配可以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完成,也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完成,也可以采用自身重力与外力相结合;采用外力的方式时,可以采用如气囊挤压透明保护层或挤压显示面板,或同时挤压透明保护层与显示面板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外力的方式进行施压。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装配方法,包括有如下步骤:通过前面所述的方法获得任一显示组件;将该显示组件的显示面板放置于该外壳内,将显示组件的透明保护层与外壳相互固定。进一步,显示组件的透明保护层与外壳相互固定后,显示面板的侧边相对于外壳悬空。

需要说明的是:

上述“中部”并非绝对的中部,指显示面板或透明保护层上相对于密封结构内侧的区域;

上述“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相对”并非指绝对的相对,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可以是略微错开,还可以是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略微倾斜一定角度;

上述“第一承台”、“第二承台”可以是平整的台面,还可以是仅由侧边组成、可固定显示面板或透明保护层的固定装置;

前述“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用于对于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

上述“两者相对一侧”指显示面板与透明保护层相互靠近的一侧。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了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