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组件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53919发布日期:2019-11-16 00:26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显示组件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组件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全面屏在各类终端设备中应用越来与广泛,但是对于具有前置摄像头的终端设备,如何实现全面屏和前置摄像头的共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技术中,通过在终端设备显示装置的显示区进行挖孔,在该孔内设置前置摄像头。对显示装置挖孔会降低显示装置的强度,并且在挖孔区域无法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组件及终端设备,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中对显示装置挖孔会降低显示装置的强度,并且在挖孔区域无法显示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组件,所述显示组件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

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所述背光模组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

摄像头,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第一背光源,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为所述第二显示区提供背光。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上述的显示组件。

本公开提供的显示组件,通过在背光模组上第二显示区投影部位设置第一安装孔,在第一安装孔内安装摄像头实现了显示面板下设置摄像头,通过在第一安装孔内设置第一背光源,使得第一显示区在显示模式模式下可以正常显示,既有利于实现终端设备的全面屏需求,同时不影响终端设备的显示。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种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种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三种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第二显示区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透光驱动电路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背光源驱动电路的示意框图。

图中:10、第一显示区;20、第二显示区;100、显示面板;110、衬底;120、第一偏光片;130、驱动电路层;140、像素电极层;150、液晶层;160、公共电极层;170、黑矩阵层;180、第二偏光片;200、背光模组;300、摄像模组;400、第一背光源;500、中框;510、凸起部;600、背光源驱动电路;

dt、驱动晶体管;t1、第一晶体管;c1、储能电容。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首先提供了一种显示组件,图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组件包括:显示面板100、背光模组200和第一背光源400;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所述显示面板100设于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出光侧,所述背光模组20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在所述显示面板100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20,第一安装孔用于安装摄像模组300;第一背光源400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为所述第二显示区20提供背光。

其中,第一显示区10为正常显示区,第一显示区10的结构为正常液晶显示面板结构。第二显示区20在背光模组200上的投影区域用于设置摄像模组300,所以第二显示区20在前置摄像模组300拍摄模式下能够透光。所述摄像模组300为前置摄像头,在摄像模组300处于拍摄模式下,第二显示区20用于透光,在前置摄像模组300不工作时,第二显示区20用于显示。第一背光源400位于摄像模组300和显示面板100之间,第一背光源400的出光侧设于其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通过在背光模组200上第二显示区20投影部位设置第一安装孔,在第一安装孔内安装摄像模组300实现了显示面板100下设置摄像模组300,通过在第一安装孔内设置第一背光源400,使得第一显示区10在显示模式模式下可以正常显示,既有利于实现终端设备的全面屏需求,同时不影响终端设备的显示。

进一步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还可以包括中框500和背光源驱动电路600;如图2所示,中框500具有凸起部510,所述凸起部510伸入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摄像模组300安装于所述凸起部510,所述凸起部51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该第一通孔用于使外界的光线进入所述摄像模组300。背光源驱动电路600和所述第一背光源400连接,所述背光源驱动电路600在显示模式下驱动所述第一背光源400发光,在拍摄模式下驱动所述第一背光源400关断。

下面将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的各组成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图3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可以包括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第一显示区10可以全部或者部分环绕所述第二显示区20。其中,第一显示区10为正常显示区,第二显示区20的像素密度小于第一显示区10的显示密度。

图4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第二显示区的示意图,如

图4所示,第二显示区20可以包括像素区21和透光区22,像素区21用于布置像素单元,比如,r像素单元、g像素单元和b像素单元。透光区22用于使外界光线能够进入摄像模组300,透光区22和像素区21相邻。当摄像模组300处于拍照模式时,透光区22呈透明状态。

图5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100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衬底110、驱动电路层130、第一偏光片120、像素电极层140、液晶层150、公共电极层160、彩膜层、黑矩阵层170和第二偏光片180。驱动电路层130形成于衬底110;像素电极层140形成于驱动电路层130远离衬底110的一侧;液晶层150形成于像素电极层140远离所述驱动电路层130的一侧;公共电极层160设于液晶层150远离所述像素电极层140的一侧;彩膜层设于公共电极层160远离液晶层150的一侧;黑矩阵层170设于彩膜层远离所述公共电极层160的一侧,用于划分像素单元;第一偏光片120和第二偏光片180分别设于液晶层150的两侧。

为了保证在摄像模组300处于拍照模式时摄像模组300的进光,第一偏光片120上透光区22的投影区域具有开口,第二偏光片180上透光区22的投影区域具有开口,第一偏光片120上的开口和第二偏光片180上的开口使得外界的光能够进入摄像模组300。

黑矩阵层170用于分隔像素单元,黑矩阵呈不透明状态,黑矩阵层170上设置有透光开口开口,透光开口位于透光区22在黑矩阵层170上的投影区域。黑矩阵层170上还可以设置由于像素开口,像素开口位于像素区21在黑矩阵层170上的投影区域。

液晶层150可以包括液晶盒,液晶盒中具有液晶分子,液晶分子在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形成的电场中能够实现偏转。其中,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的液晶盒可以是同一液晶盒,或者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的液晶盒为不同的液晶盒,也即是第二显示区20的液晶盒单独设置,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驱动电路层130中包括驱动晶体管、源漏导线和栅极导线。多个驱动晶体管通过源漏导线以及栅极导线连接形成像素电路,连接于像素电极。在第二显示区20在驱动电路层130上的投影区域内的像素电路层可以是透明材料制成,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制作方便整个驱动电路层130都可以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驱动电路层130也可以是不透明的,此时第二显示区20内像素电极连接的像素电路可以是位于第一显示区10,或者位于第二显示区20黑矩阵没有开口的区域。也即是第二显示区20的像素电极连接的晶体管以及连接晶体管的源漏导线和栅极线均可以布置于第一显示区10。或者第二显示区20的像素电极连接的晶体管以及连接晶体管的源漏导线和栅极线均可以布置于第二显示区20的黑矩阵不透光的区域。或者第二显示区20的像素电极连接的晶体管以及连接晶体管的源漏导线和栅极线部分可以布置于第一显示区10,部分布置于第二显示区20的黑矩阵不透光的区域。

第二显示区20对应的像素电极可以包括第一像素电极和第二像素电极。第一像素电极位于像素区21,第一像素电极用于驱动像素区21对应的液晶转动,以显示图像。第二像素电极设于透光区22,用于驱动透光区22对应的液晶转动。其中,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都可以是透明电极。

所述驱动电路层130可以包括透光驱动电路,该透光驱动电路用于响应模式切换信号sc而驱动所述透光区22的液晶偏转,所述模式切换信号sc用于控制切换第二显示区20为拍照模式或显示模式。由于透光区22在工作时包括透光和不透光两种状态,因此对于透光区22的液晶其偏转状态也具有两种,并且对于透光区22液晶的偏转状态时一致的。因此整个透光区22可以通过一个透光驱动电路进行驱动。该透光驱动电路可以独立于像素电路。整个透光区22同时驱动使液晶偏转,能够保证透光区22同时进光,避免进光不均匀对摄像模组300成像质量造成影响。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补偿等需求,透光区22也可以是分区进行驱动,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图6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透光驱动电路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透光驱动电路可以包括第一晶体管t1、驱动晶体管dt和储能电容c1。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端连接数据信号vdata,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端连接驱动晶体管dt的控制端,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端连接模式切换信号sc。驱动晶体管dt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源信号vdd,驱动晶体管dt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像素电极。储能电容c1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源信号vdd,储能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驱动晶体管dt的控制端,公共电极连接第二电源信号vss。第一晶体管t1响应模式切换信号sc而导通以将数据信号vdata传输至驱动晶体管dt的控制端,并将数据信号vdata写入储能电容c1,驱动晶体管dt响应储能电容c1中的数据信号vdata而导通将第一电源信号vdd传输至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的第二电源信号vss形成电场驱动液晶偏转。

由于透光区22液晶具有两种状态,因此数据信号vdata也可以包括两个电平的信号,在显示模式下透光驱动电路输入一数据信号vdata,使得透光区22液晶偏转至不透光状态,在拍照模式下透光驱动电路输入另一数据信号vdata,使得透光区22液晶偏转至透光状态。

图7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背光源驱动电路的示意框图,如图7所示,背光源驱动电路600和所述第一背光源400连接,所述背光源驱动电路600在显示模式下驱动所述第一背光源400发光,在拍摄模式下驱动所述第一背光源400关断。背光源驱动电路600可以是设于显示面板100的驱动电路层130,或者可以设于终端设备的主板,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背光源驱动电路600可以包括第二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背光电源,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背光源400,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背光控制信号,第二晶体管响应背光控制信号而导通以将背光电源信号传输至第一背光源400。

当显示组件处于显示模式时,背光控制信号控制第二晶体管导通,背光电源信号经过第二晶体管被传输至第一背光源400,第一背光源400发光;当显示组件处于拍照模式时,背光控制信号控制第二晶体管关断,第一背光源400不发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每个晶体管均具有一控制端、第一端和第二端。具体的,各个晶体管的控制端可以为栅极、第一端可以为源极、第二端可以为漏极;或者,各个晶体管的控制端可以为栅极、第一端可以为漏极、第二端可以为源极。各个晶体管可以是n型薄膜晶体管各个晶体管的驱动电压为高电平电压,或者各个晶体管可以是p型薄膜晶体管各个晶体管的驱动电压为低电平电压。本公开所提供的透光驱动电路也可以改为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路等,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透光驱动电路,这里不再赘述。此外,各个晶体管还可以为增强型晶体管或者耗尽型晶体管,本示例实施方式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由于第一安装孔内空间小,而且还需要安装摄像头等元器件,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背光源400可以是miniled(迷你发光二极管),第一背光源4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miniled灯珠,miniled灯珠可以设于所述摄像模组300靠近所述显示面板100的一侧,并且多个miniled灯珠环绕所述摄像模组300。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背光源400也可以包括microled等发光元件,本公开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的miniled和microled,其能够被放入第一安装孔,并且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以及拍摄。miniled为次毫米发光元件,通常miniled的尺寸为100微米到200微米,microled的尺寸小于100微米。

终端设备的中框500上可以设置凸起部510,凸起部510伸入第一安装孔。凸起部510可以呈空心柱状,并且该空心柱的两端开口。摄像模组300从该空心柱结构远离显示面板100的一端伸入该柱状结构。多个miniled灯珠设置于该空心柱结构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端。其中,该空心柱可以是圆柱或者棱柱等结构,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miniled灯珠可以通过胶连接等方式连接于中框500。

凸起部510上可以设置连接部,该连接部用于连接摄像模组300,比如可以在凸起部510上设置连接块等结构。或者摄像模组300可以连接于终端设备的主板上,在装配时,摄像模组300伸入中框500上的凸起部510内。

通过第二显示区20的背光集成到终端设备中框500上,实现了终端设备前摄孔处的显示,消除了挖孔屏在显示时存在的摄像头黑点,有利于实现全面屏显示,并且将第一背光源400设于中框500便于制作。

背光模组20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背光模组200提供的背光可能向该第一安装孔扩散。为了保证在拍照模式时,背光模组200的背光不会对摄像模组300进光造成干扰,所述背光模组200上的第一安装孔的侧壁上设置有遮光层。该遮光层布满第一安装孔的侧壁。

示例的,中框500的凸起部510可以和显示模组的第一安装孔通过连接胶连接,在实际应用中连接胶可以采用不透光的连接胶,此时连接胶既可以作为连接作用同时可以起到遮光层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背光源400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安装孔的侧壁,并且环绕第一安装孔。比如,第一背光源400可以粘接在第一安装孔的侧壁,第一背光源400和背光电源之间的连线也可以粘接在第一安装孔的侧壁。此时背光模组200可以包括第一背光模组和第二背光模组,第一通孔设于第一背光模组和第二背光模组的连接处。第一背光源400中的多个灯条可以分别粘接于第一背光模组和第二背光模组,然后再将第一背光模组和第二背光模组连接。或者,第一背光源400可以粘接于显示面板100上第一安装孔投影的位置,并且当显示面板100和背光模组200连接时,第一背光源400和第一安装孔的侧壁接触。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可以包括显示模式和拍照模式两种工作模式。在显示模式时,像素区21在对应像素电路的驱动下显示画面,摄像模组300位于显示面板100之下,通过第一背光源400对第二显示区20提供背光,透光驱动电路驱动透光区22的液晶,使得透光区22不透光,避免透光区22透光影响显示。在拍照模式时,透光驱动电路驱动透光区22的液晶,使得透光区22透光,像素区21在对应的像素电路驱动下液晶偏转,像素区21显示黑色,也即是像素区21不透光,避免像素区透光对摄像组件的成像造成影响,此时第一背光源400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的摄像模组300是指终端设备的前置摄像模组,所述的拍照模式是指前置摄像模组处于拍照模式。其中,摄像模组可以包括摄像头、支架、调节装置和光学镜片等元器件。摄像头调节装置连接,调节装置安装于支架。

本公开提供的显示组件,通过在背光模组200上第二显示区20投影部位设置第一安装孔,在第一安装孔内安装摄像模组300实现了显示面板100下设置摄像模组300,通过在第一安装孔内设置第一背光源400,使得第一显示区10在显示模式模式下可以正常显示,既有利于实现终端设备的全面屏需求,同时不影响终端设备的显示。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上述的显示组件和摄像模组;摄像模组设于第一安装孔,外界光线能够透过第二显示区进入所述摄像模组。

其中,所述摄像模组包括摄像头,第一背光源设于所述摄像头靠近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一背光源环绕所述摄像头。当所述显示组件包括中框时,摄像头可以安装于中框的凸起部。摄像模组还可以包括支架、调节装置和光学镜片等元器件。摄像头调节装置连接,调节装置安装于支架。

进一步的,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主板、外壳、触控模组和盖板玻璃等器件,主板可以和中框500连接,触控模组设于显示面板100远离背光模组200的一侧,盖板玻璃设于触控模组远离显示面板100的一侧,因其均为现有技术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导航仪、车载电脑等终端设备。通过在背光模组200上第二显示区20投影部位设置第一安装孔,在第一安装孔内安装摄像模组300实现了显示面板100下设置摄像模组300,通过在第一安装孔内设置第一背光源400,使得第一显示区10在显示模式模式下可以正常显示,既有利于实现终端设备的全面屏需求,同时不影响终端设备的显示。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