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55588发布日期:2020-07-21 12:2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面板灯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灯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面板灯。



背景技术:

面板灯相对于白炽灯和日光灯而言,其具有耗电功率低、发光强度大、节能环保等优点,在照明灯具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面板灯中常采用导光板进行导光,而导光板在受到温度或湿度影响时将产生膨胀,在膨胀时导光板会顶住灯珠,其胀力无法得到释放,最终将灯珠损坏,需要更换光源组件或将整个面板灯更换,成本较大。为了降低灯珠损坏的概率,传统的做法是通过减小导光板的尺寸来预留膨胀空间,导光板与灯珠之间的距离较大,会导致整灯的光电参数大幅下降,面板灯的发光效果受到的影响较大,即现有面板灯在灯珠防撞和发光效果两方面无法兼顾。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板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面板灯在灯珠防撞和发光效果两方面无法兼顾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面板灯,包括壳体、依次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缓冲组件、光源组件和导光板,所述缓冲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光源组件的背面和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的第一弹性件以及设于所述光源组件的正面和所述导光板之间的第二弹性件,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基板、间隔设置于所述基板正面的多个灯珠和至少一个防顶件,所述防顶件的高度大于所述灯珠的高度,所述光源组件正对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所述导光板膨胀时侧面与所述第二弹性件相抵,所述第二弹性件被所述导光板从第一压缩状态抵推压缩至第二压缩状态时,所述导光板的侧面与所述防顶件相抵,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压缩量大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压缩量。

进一步地,所述面板灯还包括连接固定于所述光源组件背面的散热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散热件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均为泡棉、聚氨酯或金属弹片。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件包括相连接的安装板和承载板,所述安装板和所述承载板形成l形结构,所述基板抵靠在所述承载板上,所述基板的背面粘接固定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所述导光板膨胀时将所述第一弹性件抵紧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件为第一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为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弹簧的长度,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系数小于所述第二弹簧的弹性系数;或者

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系数等于所述第二弹簧的弹性系数,所述第一弹簧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弹簧的长度,所述第二弹簧套设在所述防顶件外。

进一步地,所述防顶件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防顶件对称布设于所述基板正面靠近两端的位置,所述导光板相对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所述光源组件和缓冲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外框和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外框的背板,所述外框的横截面呈矩形且上下开口,所述背板封盖所述外框顶部的开口,所述背板和所述外框共同围成收容所述导光板、光源组件及缓冲组件的腔体。

进一步地,所述面板灯还包括分设于所述导光板两侧的扩散板和反光纸,所述扩散板设于所述导光板的正面,所述反光纸设于所述导光板的背面。

进一步地,所述外框内水平延伸形成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面设有第一内框和第二内框,所述第二内框位于所述第一内框与所述外框之间;所述扩散板的四周侧抵靠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散热件承载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内框的内侧壁与所述散热件之间;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围设于所述底板四周的围边,所述底板连接有螺栓,所述第一内框与所述第二内框相对的侧壁分别设有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所述螺栓伸入所述第一内框与第二内框之间且与所述第一螺纹和所述第二螺纹配合,所述围边伸入所述外框与所述第二内框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上凸设有限位框,所述散热件可在所述第一内框与所述限位框之间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面板灯还包括设于所述背板背离所述外框一侧的驱动盒,所述驱动盒内设有与所述光源组件电连接的驱动电源。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本申请的面板灯,光源组件的正反面分别设有弹性件,导光板吸水或受热膨胀后先与光源组件正面的第二弹性件相抵,抵推至导光板与防顶件相抵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弹性件的压缩量大于第二弹性件的压缩量,第一弹性件相较于第二弹性件更容易被压缩,在一定行程内,能够使得导光板和灯珠之间的间距变化保持较小,能有效避免边部光学效果突变,而灯珠由于防顶件的设置不会受到损坏,如此,无需通过减小导光板的尺寸来达到防撞的目的,面板灯的光学效率能最大化地利用,其既能达到灯珠防撞的目的,又能确保面板灯的出光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面板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aa方向的剖切视图;

图4为图3中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灯的爆炸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5中d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面板灯中部分部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e部的放大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壳体;20-导光板;31-第一弹性件;32-第二弹性件;40-散热件;50-光源组件;60-扩散板;70-反光纸;80-驱动盒;11-背板;12-外框;110-底板;111-围边;112-螺栓;120-支撑板;130-第一内框;131-第一螺纹;140-第二内框;141-第二螺纹;150-限位框;160-支撑框;41-安装板;42-承载板;51-基板;52-灯珠;53-防顶件;54-导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灯,包括壳体10,依次设于壳体10内的缓冲组件、光源组件50和导光板20。缓冲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31和第二弹性件32,第一弹性件31设于壳体10内侧壁和光源组件50的背面之间,第二弹性件32设于光源组件50的正面和导光板20之间,即光源组件50正反面均形成有缓冲结构。光源组件50包括基板51、多个灯珠52和至少一个防顶件53,多个灯珠52间隔设置于基板51的正面,防顶件53也设置在基板51的正面,多个灯珠52可呈一字型间隔布设于基板51的正面,防顶件53的高度设置为大于灯珠52的高度,光源组件50正对导光板20的一侧设置。导光板20膨胀时侧面与第二弹性件32相抵,第二弹性件32被导光板20从第一压缩状态抵推压缩至第二压缩状态时,导光板20的侧面与防顶件53相抵,第一弹性件31的压缩量大于第二弹性件32的压缩量,如此灯珠52不会被导光板20顶坏。也就是说,第二弹性件32处于第一压缩状态时,导光板20恰好刚接触第二弹性件32,第二弹性件32处于第二压缩状态时,导光板20与防顶件53相抵时,将第二弹性件32压紧于导光板20与基板51之间,第一弹性件31压紧于光源组件50与壳体10的内侧壁之间,两个弹性件在此过程中均被压缩,由于第一弹性件31相较于第二弹性件32更容易被压缩,这样,在一定行程内,能够使得导光板20和灯珠52之间的间距变化保持较小,能有效避免边部光学效果突变,光源组件50两侧的弹性件在导光板20吸水或受热膨胀后弹性件能吸收压力,无需通过减小导光板20的尺寸来达到防撞的目的,灯珠52防撞和发光效果可以同时兼顾。

本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灯,光源组件50的正反面分别设有弹性件,导光板20吸水或受热膨胀后先与光源组件50正面的第二弹性件32相抵,抵推至导光板20与防顶件53相抵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弹性件31的压缩量大于第二弹性件32的压缩量,第一弹性件31相较于第二弹性件32更容易被压缩,在一定行程内,能够使得导光板20和灯珠52之间的间距变化保持较小,能有效避免边部光学效果突变,而灯珠52由于防顶件53的设置不会受到损坏,如此,无需通过减小导光板20的尺寸来达到防撞的目的,面板灯的光学效率能最大化地利用,其既能达到灯珠52防撞的目的,又能确保面板灯的出光效果。

壳体10整体呈平扁的盒状,壳体10的横截面呈矩形,壳体10的底面开口、顶面封闭,壳体10可采用铝型材或其它金属材质。导光板20可采用聚酯材料,导光板20的厚度设置为大于灯珠52的宽度,灯珠52发出的光能够直射到导光板20并经由导光板20充分导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面板灯还包括散热件40,散热件40连接固定于光源组件50的背面,即散热件40固定于基板51背离灯珠52的一侧,第一弹性件31设于散热件40与壳体10的内侧壁之间。散热件40可采用铝型材,散热件40的顶部和顶部可均与壳体10相接触,散热件40的设置能提高基板51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面板灯整体的散热性能,提高整灯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5及图8所示,散热件40包括相连接的安装板41和承载板42,安装板41和承载板42形成l形结构,即散热件40整体呈l形结构,安装板41与导光板20的出光方向平行,承载板42垂直连接于安装板41的底端。基板51的底面抵靠在承载板42上,承载板42的宽度设置为大于或等于基板51的宽度,弹性件、散热件40和基板51三者的长度大致相等,基板51的背面与安装板41固定,第一弹性件31设于安装板41与壳体10的内侧壁之间,导光板20膨胀时将第一弹性件31抵紧于安装板41与壳体10的内侧壁之间,第一弹性件31和第二弹性件32均能吸收导光板20膨胀后的压力。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7所示,基板51的背面通过导热胶粘接固定于安装板41上,导热胶在基板51与安装板41之间形成导热层54,光源组件50和散热件40两者结合为一体,导光板20膨胀顶持防顶件53时光源组件50随散热件40一起在壳体10内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7所示,防顶件53可以是为一体成型于基板51正面的防顶柱,基板51的正面可间隔设置有多个防顶柱,例如在基板51靠近两端的位置各设置一个防顶柱,所有灯珠52均位于两防顶柱之间,两个防顶件53对称布设于基板51正面靠近两端的位置。防顶柱的直径可设置为大致与灯珠52的宽度相等或大于灯珠52的宽度,两个防顶柱与各灯珠52可呈一字型间隔布设于基板51的正面;防顶柱远离基板51的一端设有圆顶,防顶柱设置圆顶可避免在使用的过程中刮伤导光板20侧壁的入光面,进而使面板灯长期使用的过程保持较好的出光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导光板20相对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光源组件50、缓冲组件,面板灯内至少设有两个相对的光源组件50,两侧的光源组件50上均设有防顶件53,光源组件50对应侧也设置有散热件40和缓冲组件,两侧的散热件40和缓冲组件的各性能参数设置为相同,导光板20膨胀后向两侧延伸并通过两侧的缓冲组件吸收压力,如此该两侧光源组件50上的各灯珠52均受到有效的保护,灯珠52不会被导光板20顶坏。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1和第二弹性件32均为泡棉或聚氨酯,如采用发泡的聚氨酯,发泡的聚氨酯的高度与散热件40的高度大致相等,或者采用一层或多层泡棉,弹性件的尺寸可根据面板灯实际使用环境和灯珠52的防撞要求进行设置。

第一弹性件31和第二弹性件32也可以采用金属弹片或弹簧,在一实施例方式中,图4、图9所示,第一弹性件31为第一弹簧,第二弹性件32为第二弹簧,例如在散热件40与壳体10内侧壁之间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弹簧,在基板51与导光板20之间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弹簧。第一弹簧的长度设置为等于第二弹簧的长度,第一弹簧的弹性系数设置为小于第二弹簧的弹性系数,或者,第一弹簧的弹性系数设置为等于第二弹簧的弹性系数,第一弹簧的长度设置为大于第二弹簧的长度,如此,第二弹性件32处于第二压缩状态时,导光板20的侧面与防顶件53相抵,第一弹性件31的压缩量大于第二弹性件32的压缩量,使得导光板20和灯珠52之间的间距变化保持较小,能有效避免边部光学效果突变。

图4、图9所示,第二弹簧可以套设在防顶件53外,如此,可减小第二弹簧和防顶件53占用基板51正面的位置,预留出更多的空间供光线射入导光板20。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4及图5所示,壳体10包括背板11和可拆卸连接于背板11的外框12,外框12的横截面呈矩形,外框12上下开口,背板11封闭其顶部的开口,背板11和外框12共同围成收容导光板20、光源组件50、散热件40及缓冲组件的腔体,导光板20射出的光从外框12底部的开口射出,该腔体的横截面呈矩形,背板11可通过卡接结构和/或连接件固定于外框12上,将外框12顶部的开口封闭。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面板灯还包括分设于导光板20两侧的扩散板60和反光纸70,扩散板60设于导光板20的出光侧,反光纸70设置于导光板20的背面,反光纸70的尺寸大小大致与导光板20的尺寸大小相等,扩散板60的尺寸大小大于或等于导光板20的尺寸大小。光源组件50从侧部发出的光经由导光板20导出,在面板灯有限的空间内先经反光纸70反射后经扩散板60扩散,使得灯珠52发出的光能够全部从面板灯射出,从而提高面板灯的能效比。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6、图8及图9所示,外框12内靠近底部的位置水平延伸形成有支撑板120,背板11包括底板110和围设于底板110四周的围边111,底板110连接有螺栓112,支撑板120的顶面设有第一内框130和第二内框140,第二内框140位于第一内框130与外框12之间,两个内框均为矩形框体;第一内框130与第二内框140相对的侧壁分别设有第一螺纹131和第二螺纹141,螺栓112伸入第一内框130与第二内框140之间,螺栓112与第一螺纹131和第二螺纹141相配合,背板11四周的围边111伸入外框12与第二内框140之间,如此,背板11通过螺栓112与两个内框的螺纹配合实现与外框12固定,背板11与外框12之间的装配较为便捷。

扩散板60的四周侧抵靠在支撑板120上,使得扩散板60、导光板20和反光纸70限制在壳体10中,不会从壳体10中滑出,散热件40承载放置于支撑板120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9所示,支撑板120上凸设有限位框150,散热件40可在第一内框130与限位框150之间移动,限位框150的高度小于第一内框130的高度且大于散热件40的承载板42的高度,扩散板60的四周抵靠在限位框150上并延伸悬空于承载板42的上方。支撑板120上凸设有支撑框160,该支撑框160位于限位框150的内侧,支撑框160的高度等于限位框150的高度,设置支撑框160可增加支撑板120的结构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面板灯还包括设于背板11背离导光板20一侧的驱动电源(图未示),驱动电源与光源组件50电连接。背板11背离外框12一侧设有驱动盒80,驱动盒80通过螺丝锁固于背板11上,驱动电源设于驱动盒80中,驱动电源通过穿过背板11的线缆与光源组件50电连接。驱动电源分别电连接外部电源和光源组件50,以对光源组件50供给稳定的直流电,驱动电源还可以控制光源组件50以调整灯珠52的明暗和色温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