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7831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背景光光源产生的光引入导光体,并且对液晶板进行照射的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特别涉及提高液晶板的亮度。


图11所示,一般的已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在液晶板31的背面一侧,按照顺序叠置有保护扩散层32、位于该保护扩散层32下方的可使光的亮度提高的2个透镜层33、位于透镜层33下面的使光扩散开的扩散板34、位于上述扩散板34下面的由丙烯酸树脂等构成的导光体35、导光体反射图形35b、反射层36,上述导光体反射图形35b通过丝网印刷或导光体成形法形成于导光体35的底面,其将光朝向上方反射,上述反射层36位于上述导光体35下方,其将光朝向上方反射,在位于上述导光体35的一个侧面35a处的灯光滤光镜37内部设置有由冷阴极管(CCFL)等构成的背景光光源38,在上述背景光光源38上下和背面侧,下述的U字形反射滤光器39保持于上述灯光滤光镜37内部,该反射滤光器39将背景光光源38产生的光朝向前方反射。
另外,上述每个部件保持于作为框架的上滤光器40和下滤光器41之间。
此外,背景光光源38产生的光,以及经反射滤光器39反射的光射向位于背景光光源38前方的导光体35的一个侧面35a,该光从该侧面35a射入导光体35内部。还有,上述入射光可在导光体35内部进行漫反射,同时可照遍导光体35的每个角落。
再有,在上述导光体35内部进行漫反射的入射光通过导光体35底面的导光体反射图形35b,以及上述导光体下方的反射层36等基本沿垂直方向反射,并从导光体35的表面朝向上方射出。
此时,上述背景光光源38产生的光也从下述表面,经导光体35的表面朝向上方射出,该表面指导光体35中的远离背景光光源38的,图中未示出的另一侧面附近的表面。
还有,从上述导光体35表面射出的光透过上述扩散板34、透镜层33和上述透镜层33上方的保护扩散层32等,从而可从背后对液晶板31的有效显示区域进行照射。
但是,在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照射上述液晶板31的光包括两种,首先其包括第1光,该第1光指当从上述背景光光源38和反射滤光器39射出的,基本沿水平方向直射的光射入导光体35内部时,在该导光体35内部进行漫反射,该漫反射光通过导光体35底面的导光体反射图形35b,以及上述导光体35下方的反射层36等,沿与导光体35基本相垂直的方向以变向的方式反射,从导光体35的表面朝向上方射出,从而从背后照射整个液晶板31的有效显示区域31a。
另外,如在图12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所示的上述照射上述液晶板31的光还包括下述第2光,该第2光指当在靠近上述背景光光源38一侧的有效显示区域31a中的边缘部31b附近的,比如距液晶板31的边缘部31b 10mm以内的范围内的有效显示区域31a中,上述第1光,以及从上述背景光光源38和反射滤光器39朝向相对导光体35的侧面35a的斜上方向射出的,图11中的箭头所示的斜光A射入导光体35内部时,上述斜光A不在导光体35内部进行漫反射,而是以透过导光体35的方式直接朝向斜上方向射出,从而对距液晶板31的边缘部31b 10mm以内的范围内的有效显示区域31a进行照射。
于是,由于上述第1光与第2光相叠加后,对距液晶板31的边缘部31b 10mm以内的范围内的有效显示区域31a进行照射,这样会产生下述的问题,即其它的区域附近较亮,会产生“晃眼”的亮线31c,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有效显示区域31a的亮度不均匀。
作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措施,在已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上述导光体35下方侧的反射层36的反射面中的,靠近背景光光源38的基本在10mm以内的范围内,通过印刷等方式设置有可将部分第1光吸收的,黑色或灰色有色部36a,这样可使上述有效显示区域31a的边缘部31b附近处的基本10mm以内的范围的亮度降低,从而可防止出现亮线31c。
但是,在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通过下述方式防止产生于液晶板31的显示区域31a的“晃眼”的亮线31c,该方式为在反射层36中的靠近背景光光源38的基本10mm以内的方式范围内设置有吸收光的黑色或灰色有色部36a,这样会产生下述的问题,即上述背景光光源38产生的光的一部分为上述有色部36a吸收,这样虽然从上述导光体35朝向上方射出的光量减少,从而可获得防止亮线31c产生的效果,但是会使液晶显示区域内部的表面亮度降低。
再有,如图13,14所示,其它的已有液晶显示装置按照将背景光光源38包住的方式,设置有反射体59,该反射体59具有其内部呈U字形状的开口59a。
另外,在该反射体59的开口59a的内部形成有经抛光处理的反射面59b,从而该反射面59b可朝向前方将背景光光源38射出的光反射,并对上述导光体55的端面55a进行照射。
此外,在上述反射体59上成整体形成有放置上述每个部件的外壳部59c。还有,上述每个部件保持于具有上述外壳部59c的反射体59,以及作为框架的上滤光器40之间。
在上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图12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所示的,上述液晶板31的有效显示区域31a中的靠近背景光光源38的边缘部31b附近的,比如距边缘部31b 10mm以内的范围内的有效显示区域31a中,在靠近背景光光源38处,除了上述的第1光,还包括第2光,该第2光指照射距端面56a 10mm以内的范围内的反射层56的表面的,图13中的箭头所示的斜光C通过反射层56反射,该反射光C1不在导光体55内部进行漫反射,其直接朝向斜上方向透过导光体55,从上述导光体55的表面射出,从而对距液晶板31的边缘部31b10mm以内的范围内的有效显示区域31a进行照射。
另外,上述第2光还包括下述的光,该光指当不仅上述的反射光C1,而且其内部包括背景光光源38的反射体59的反射面59b的底侧平直部59d上的,靠近导光体55的位置照射的斜光D朝向斜上方反射,该反射光D1从侧面55a朝向导光体55内部射入时,与上述反射光C1相同,该D1反射光透过导光体55,从上述导光体55的表面射出,从而对距液晶板31的边缘部31b 10mm以内的范围内的有效显示区域31a进行照射。
于是,由于上述第1光与第2光叠加后,对距液晶板31的边缘部31b 10mm以内的范围内的有效显示区域31a进行照射,这样会产生下述问题,上述区域31a的亮度高于其它的区域,会产生“晃眼”的亮线31c,从而上述液晶板31中的有效显示区域31a的亮度不均匀。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如图14所示,在已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上述导光体55的底面的反射层56中的,距端面56a10mm以内的范围内,以印刷等方式形成有吸收上述第2光的一部分的黑色或灰色的光量控制部56b,这样上述液晶板31的有效显示区域31a的边缘部31b附近的基本在10mm以内的范围内的亮度降低,从而可防止产生亮线31c。
在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已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在图14所示的距反射层56的端面56a的10mm以内的范围内,以印刷等方式形成有吸收上述背景光光源38产生的斜光的,黑色或灰色的有色部构成的光量控制部56b,这样虽然可通过上述光量控制部56b将图13所示的斜光C的反射光C1吸收,但是对反射面59b的底侧平直部59d进行照射的斜光D未被吸收,而是作为反射光D1射出。于是会产生下述的问题,即上述液晶板3 1的有效显示区域31a的亮度不均匀,从而会产生亮线31c,这样便看不清楚显示于有效显示区域中的文字等。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1技术方案,其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其包括液晶板、设置于液晶板背面侧的扩散板、设置于上述扩散板下面的导光体、设置于该导光体下面的反射层、设置于该导光体端面一侧的光源,在上述扩散板中的至少一个表面的靠近上述光源的一侧,形成有光量控制部。
另外,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2技术方案,上述光量控制部以光点图形的方式形成。
此外,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3技术方案,上述光量控制部中的光点图形中的光点尺寸在靠近背景光光源一侧较大,随着不断远离背景光光源,上述光点尺寸逐渐减小。
再有,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4技术方案,上述扩散板包括未进行防眩处理的一个表面,以及进行防眩处理的另一个表面,在未进行防眩处理的一个表面上以白色形成上述光量控制部。
还有,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5技术方案,其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其包括液晶板、设置于该液晶板下方的导光体、设置于该导光体下面的反射层、设置于上述导光体的端面一侧的背景光光源、反射体,该反射体将上述背景光光源产生的光朝向上述导光体的端面一侧反射,另外按照下述方式设置有光量控制部,该方式为该光量控制部与上述反射层中的靠近背景光光源的一侧,以及位于与上述反射层连接的一侧的反射体的反射面连接。
此外,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6技术方案,形成于上述反射体的反射面上的光量控制部的范围由从上述导光体的端面至上述背景光光源正下方处的范围形成。
另外,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7技术方案,其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其包括液晶板、设置于该液晶板下方的导光体、设置于具有上述导光体下面的光量控制部的反射层、设置上述导光体的端面一侧的背景光光源、具有将上述背景光光源产生的光朝向上述导光体的端面一侧反射的反射面的反射体,上述反射层按照下述方式设置,该反射层从上述导光体的端面一侧延伸至上述背景光光源一侧的外侧,在上述反射层中的靠近导光体的端面一侧的部分与上述延长部分上形成有光量控制部,形成有上述光量控制部的反射层的延长部分按照与上述反射体的反射面相重合的方式设置。
再有,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8技术方案,设置于上述反射体的反射面上的光量控制部的范围按照从上述导光体的端面至上述背景光光源的正下方处的范围设置。
还有,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9技术方案,上述光量控制部以整体涂敷状的图形和/或光点图形状的方式形成。
另外,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10技术方案,其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其包括液晶板、设置于液晶板下方的导光体、设置于该导光体下面的反射层、设置于该导光体端面一侧的背景光光源、以及下述的反射体,该反射体在内包上述背景光光源的周围具有反射壁,以及与该反射壁相连接的开口,在上述反射体的开口处形成有对上述背景光光源产生的光源的方向进行控制的光方向控制壁。
此外,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11技术方案,上述光方向控制壁按照使上述开口的上下部突出的方式形成。
再有,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12技术方案,上述光方向控制壁的开口的开口尺寸相当于上述导光体的厚度尺寸的50~95%的值。
还有,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13技术方案,在上述光方向控制壁的内侧形成有其材料与上述反射壁不同的反射层。
图1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图2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扩散板的光点图形的平面图;图4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图5为上述第2实施例的另一变换实施例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图6为上述第2实施例的反射层的光量控制部的形状的平面示意图;图7为上述第2实施例的反射层的光量控制部的其它形状的平面示意图8为上述第2实施例的反射层的光量控制部的其它形状的平面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10为上述第3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11为已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12为已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亮线状态平面示意图;图13为已有的其它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14为已有的其它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下面参照图1~3对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按照下述方式在液晶板1的背面侧设置有透光性保护扩散层2,该方式为其可扩散光,并且对该保护扩散层2底侧的透镜层3的表面进行保护。另外,在上述保护扩散层2的底侧叠置有2层使光的亮度提高,其顶面作为棱镜面的透明性的透镜层3,在该2层透镜层3下面按照顺序叠置有扩散板4、导光体5、导光体反射图形5b以及反射层6,上述扩散板4由其一个表面上具有微小的凹凸部,呈磨砂玻璃状,并且由防眩处理PET(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等材料形成的膜构成,在经过防眩处理的上述面的端部具有光量控制部4a,上述导光体5通过对丙烯酸树脂等材料进行模压等方式,而形成于上述扩散板4的下面,上述导光体反射图形5b形成于上述导光体5的底面,并且将光朝向上方反射,上述反射层6位于上述导光体5的下方,其朝向上方反射光。
另外,在上述导光体5的一个侧面5a上设置通过模压等方式形成的灯光滤光镜7,在该灯光滤光镜7内部设置有由冷阴极管(CCFL)等构成的背景光光源8,在该背景光光源8周围,并且在上述灯光滤光镜7的内部保持有反射膜9,其表面经过反射处理,上述反射膜9将上述背景光光源8的光朝向导光体5的侧面5a照射,其前方打开,从而呈U字形状弯曲,该膜由PET等材料形成。
还有,上述每个部件分别夹持于作为框架的上滤光器10和下滤光器11之间。
此外,上述背景光光源8产生的直射光,以及该背景光光源8经过上述反射滤光器9反射的反射光从背景光光源8前方的导光体5的侧面5a射入导光体5内部。上述入射光可在导光体5内部进行漫反射,同时可使上述入射光照遍导光体5的每个角落。此外,上述处于漫反射状态的入射光通过上述导光体5的底面的导光体反射图形5b,以及导光体5下方的反射层6,朝向与导光体5所在平面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上方反射,从而从导光体5的表面朝向上方射出。
还有,由于在上述反射层6上没有吸收部分光的部件,这样经本发明的反射层6反射的反射光的光量较多,并且可使具有较高亮度的光朝向导光体5的上方射出。
此外,从上述导光体5射出的具有较高亮度的光通过上述扩散板4扩散,经扩散的光通过透镜层3按照有效显示区域1a的视场角聚焦,透过透镜层3上方的保护扩散层2,从而可从背后对整个液晶板1中的显示区域1a进行均匀地照射。
另外,如图3所示,由于上述扩散板4在其未经过防眩处理的一个面中的靠近背景光光源8的端部4b一侧,以光点图形,通过印刷等方式形成光量控制部4a,该光量控制部4a中的光点图形由多个具有透光性的白色系材料构成,这样上述背景光光源8产生的光的一部分透过光量控制部4a而朝向上方的透镜层3射出,而剩余的光通过光量控制部4a反射,从而可在导光体5的内部进行漫反射。
再有,光量控制部4a中的光点的尺寸,如图3所示,在靠近背景光光源8的端部4b一侧较大,比如其外径为0.5mm,距上述背景光光源8最远的一侧的光点的外径为0.1mm,随着不断远离上述背景光光源8,上述尺寸逐渐减小。
此外,上述光量控制部4a的形成范围按照与形成有上述有效显示区域1a的亮线1c的位置相对应的方式,形成于距扩散板4的端部4b尺寸B的范围内,比如小于10mm的范围内。
在按照上述方式形成的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中,沿与导光体5的底面中的导光体反射图形5b,以及反射层6基本相垂直的方向反射的第1光,与下述的第2光相叠加,该第2光指当当除了该第1光以外,上述背景光光源8和反射膜9产生的图1中箭头所示的斜光A射入导光体5时,该斜光A不在导光体5的内部进行漫反射,其直接沿斜上的方向透过导光体5而射出,从而对液晶板1中的边缘部1b附近位置进行照射,为了与离开边缘部1b的位置的有效显示区域1a相比较,在靠近边缘部1b的位置等处将具有较高“晃眼”性的亮线1c局部消除,在上述扩散板4中的靠近背景光光源8一侧的未经过防眩处理的一个面上形成有上述的光量控制部4a,由此上述第1光和第2光叠加形成的光的一部分透过上述光量控制部4a,通过不“晃眼”的光对靠近上述边缘部1b的有效显示区域1a进行照射。
另外,未通过上述光量控制部4a的剩余光从上述光量控制部4a朝向下方反射,从而按照与第1光相同的方式,在导光体5内部进行漫反射,与第1光合成,通过反射层6朝向上方反射,之后从导光体5的表面朝向上方的外部射出。
此时,由于形成上述光量控制部4a的光点尺寸与上述方式相同,在靠近背景光光源8的端部4b附近较大,随着不断远离上述背景光光源8,上述光点足寸逐渐减小,这样就不会产生上述液晶板1中的边缘部1b附近的位置处的“晃眼”状的亮线1c,图2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所示的,液晶显示板1中的边缘部1b附近的有效显示区域1a的照射亮度,与离开上述边缘部1b的有效显示区域1a的亮度保持相等,并且可获得整体较亮的有效显示区域1a。
另外,本发明不必限于由冷阴极管构成的背景光光源8设置于导光体5中的一个端面一侧的形式,本发明也可采用将上述光源8设置于导光体5的两个端面侧的形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4所示,按照下述方式在液晶板1的背面侧设置有透光性保护扩散层2,该方式为其可扩散光,并且对该保护扩散层2底侧的透镜层3的表面进行保护。另外,上述透镜层3具有透明性,其顶面用作可提高光亮度的棱镜面,该透镜层3以相同的两层方式叠置,在这两个透镜层3下面设置有扩散板14,该扩散板14的一个表面上具有微小凹凸部,并且由呈磨砂玻璃状的,经过防眩处理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等材料形成的膜构成,上述保护扩散层2、透镜层3、扩散板14中的相应的面以相互贴合的方式叠置。
另外,在上述扩散板14的底侧设置有导光体15,该导光体15通过模压等方式呈板状由具有较高光透射率的丙烯酸树脂形成,并且使从其端面15a一侧朝向内部射入的光在内部进行漫反射。
此外,按顺序叠置位于该导光体15底面的导光体反射图形15b,以及位于该导光体15的下方的反射层16,该反射层16将在该导光体15内部进行漫反射的光朝向基本垂直的上方反射,并将其从导光体15的上方表面朝向外部射出。另外,上述导光体15中的端面15a和反射层16中的端面16a位于沿垂直方向的同一平面上,并分别叠置。
还有,如图6~8所示,在上述反射层16中,在距上述端面16a 10mm以内(Y尺寸)的范围内,形成有光量控制部16b,该光量控制部16b通过图6所示的印刷等方式,以黑色或灰色等可吸入光的颜色形成光点图形。另外,如图7所示,也可通过整体涂敷的图形形成光量控制部16b。再有,如图8所示,还可在靠近端面16b处形成整体涂敷的图形,而在与该整体涂敷的图形相邻处,距端面16a 10mm以内(Y尺寸)的范围内形成光点图形状的光量控制部16b。于是,可将照射于上述光量控制部16b上的背景光光源8产生的光吸收,而不朝向上方反射。
此外,如图4所示,在上述导光体15的一个端面15a一侧设置有由冷阴极管(CCFL)等部件构成的圆筒状背景光光源8,在其周围设置有反射体19,该反射体19用于将上述背景光光源8包于其内部,其具有良好的光的反射率,并且通过模压等方式由白色聚碳酸酯等塑料呈板状形成。
再有,在上述反射体19中,在与上述导光体15中的端面15a相对的一侧形成有U字形开口19a,上述背景光光源8设置于该开口19a的内部。
另外,在进行模压成形时,在开口19a的内面形成有经过抛光处理等的反射面19b,以便提高背景光光源8产生的光的反射率。
还有,上述反射体19中的U字形开口19a中的,位于底侧的反射面19b朝向另一侧延伸,并与下述外壳部19c成整体成形,该外壳部19c放置有上述反射层16等相应的部件。此外,不对该外壳部19c进行上述的抛光处理。
此外,如图4所示,在上述反射面19b的底侧平直部19d上通过印刷等方式,以黑色或灰色等颜色呈整体涂敷方式和/或光点状形成有光量控制部19e,该光量控制部19e与设置于上述外壳部19c上的反射层16的端面16a连接,并且与上述反射层16中的光量控制部16b相同。
另外,上述反射面19b中的光量控制部19e的形成范围以从作为与上述导光体15的端面15a相同的面的反射层16的端面16a至背景光光源8的正下方处的范围形成。即,上述范围指下述连线X与底侧平直部19d相交叉的部分至上述开口19a中的靠内处的范围,该连线X朝向构成背景光光源8的冷阴极管等的圆筒外缘的垂直下方延伸。
再有,上述每个部件夹持于具有上述外壳部19c的反射体19,与作为框架的上滤光器10之间。
另外,上述背景光光源8射出的光包括沿水平方向的直射光,以及以倾斜方式射入导光体15的端面15a的斜光,上述沿水平方向的直射光从上述导光体15的侧面15a射入导光体15内部,在于导光体15内部进行漫反射的同时,可照遍导光体15的每个角落。
上述处于漫反射状态的入射光通过位于上述导光体15下方的反射层16,朝向与导光体15所在平面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上方反射,从导光体15的表面朝向上方射出。此时,仍从下述表面,通过反射层16使上述导光体15的漫反射光产生反射而形成的光以基本相同的亮度朝向上方外部射出,该表面指与位于上述导光体15中的一个端面15a相对的一侧的,图中未示出的导光体15的另一端面一侧的表面。
此外,从导光体15射出的光通过上述扩散板14扩散,该扩散的光通过透镜层3以有效显示区域1a的视场角聚焦,透过透镜层3上方的保护扩散层2,并构成上述已有技术中所述的的第1光,该光从背后均匀地对整个液晶板1的显示区域1a进行照射。
另外,从图4所示的背景光光源8射出的斜光A对上述光量控制部16b进行照射,而斜光B对上述光量控制部19e进行照射,但是由于上述斜光A、B为上述光量控制部16b、19e所吸收,这样其不向上反射。
因此,在已有的液晶板1的有效显示区域1a中的边缘部1b附近形成的亮线31c不会出现。
此外,由于到达离开上述反射层16中的光量控制部16b的位置的斜光a的入射角度α较小,其反射光a1的反射角度β也小于等于上述入射角度α,该反射光a1在导光体15内部进行漫反射,与上述第1光合成,从而可均匀地从背后照射整个液晶板1的显示区域1a。
还有,作为其它的实施例,按照图5所示方式形成有光量控制部20b的反射层20按照下述方式设置,该方式为其从上述导光体15的端面15a延伸至上述背景光光源8一侧的外侧,在该反射层20的延长部分也形成有光量控制部20c,形成有该光量控制部20c的反射层20的延长部分也与上述反射体19中的反射面19b的底侧平直部19d重合,由于上述背景光光源8产生的斜光A、B也为上述光量控制部20b、20c吸收,这样不会出现在前面已有技术描述中所述的亮线31c,从而可均匀地从背后对整个液晶板1的显示区域1a进行照射。
此外,包括从上述导光体15的端面15a延伸至外侧的光量控制部20c的反射层20的形成范围按照从上述导光体15的端面15a处至背景光光源8正下方处的范围设置。即,该范围指下述连线X从与底侧平直部19d相交叉的部分延伸至上述开口19a中的靠近内部处的范围,该连线X指朝向构成背景光光源8的冷阴极管等圆筒外缘的垂直下方延伸的连线。
再有,本发明不必限于将冷阴极管构成的背景光光源8设置于导光体15的一个端面一侧的形式,本发明可采用将上述光源8相对导光体15的两个端面侧设置的形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首先,如图9所示,按照下述方式在液晶板1的背面侧设置有透光性保护扩散层2,该方式为其可扩散光,并且对该保护扩散层2底侧的透镜层3的表面进行保护。另外,上述透镜层3具有透光性,其按照两个相同的层叠置形成,该透镜层3的顶面构成可使亮度提高的棱镜面,在两层透镜层的下方设置有扩散板24,该扩散板24的一个表面具有微小的凹凸部,其呈磨砂玻璃状,经过防眩处理,该扩散板24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等材料形成的膜构成,上述保护扩散层2、透镜层3和扩散板24中的相应的面以贴合方式设置。
此外,在上述扩散板24的下方按顺序叠置有导光体25、形成于该导光体25的底面上的导光体反射图形25c、以及位于上述导光体25下方的反射层26,上述导光体25通过模压等方式,采用具有较高透光率的丙烯酸树脂呈板状形成,并且使从侧面射入的光进行漫反射,上述反射层26将在上述导光体25内部进行漫反射的光朝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的上方反射,并朝向导光体25的上方外部射出。
另外,在上述导光体中的一个端面25a的一侧设置有下述反射体T,该反射体T采用白色聚碳酸酯等塑料通过模压等方式形成,在该反射体T内部设置有内包部T1和开口T2,该内包部T1将由冷阴极管(CCFL)等构成的背景光光源8设置于中间部,上述开口T2位于靠近上述导光体25的端面25a的一侧,其与上述内包部T1连接,该开口尺寸Y小于上述内包部T1的上下尺寸。
还有,反射体T分为上部反射体29和下部反射体30两个部分,其通过模压等方式形成,上述内包部T1和开口T2很容易加工形成。
此外,上述分开的上部反射体29和下部反射体30组合而形成一个反射体T,在上述内包部T1的周围,反射面29a、30a是以下述方式进行加工的,该方式为它们共同采用上述背景光光源8的中心形成半圆形状,每个反射面29a、30a在进行模压时进行抛光处理,以便提高反射率。
另外,在上述反射体T的开口T2中形成有光方向控制壁29b、30b,该光方向控制壁29b、30b用于对上述背景光光源8的光的方向进行控制,由于该光方向控制壁29b、30b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即上述开口T2的上下部突出,从而背景光光源8产生的斜光A、B直接朝向外部射出,并对照向导光体25的端面25a的光的方向进行控制,这样上述的已有技术中所述的第2光不处于距液晶板1的边缘部1b 10mm以内的范围内,从而可防止产生亮线31c。
再有,如图11所示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所示,在上述光方向控制壁29b、30b内侧的内包部T1一侧通过下述反射材料形成有呈弯曲状的反射层29c、30c,该反射材料与上述反射壁29a、30a的材料不同,并且具有较高的反射率。
此外,用于形成上述反射层29c、30c的具有较高反射率的反射材料通过对银等金属进行蒸发等方式形成,或涂敷白色涂料形成。
另外,由于形成有上述光方向控制壁29b、30b的开口的开口尺寸Y相当于上述导光体5的厚度尺寸X的50~95%的值,背景光光源8产生的光不对导光体25的端面25a的上下角部25b进行照射,这样背景光光源8产生的靠近端面25a处的部分光量受到挤压,而在离开端面25a的图中未示出的另一端面一侧,出现有下述光,该光是在背景光光源8产生的直射光在导光体25内部进行漫反射后产生的,这样即使在离开背景光光源8的情况下,亮度基本不发生变化。
由于从上述导光体25的端面25a朝向导光体25的表面上方射出的光,从与离开其中一个端面25a的图中未示出的另一端面一侧,朝向导光体25的表面上方射出的光具有相同的亮度,可对上述液晶板1的有效显示区域1a进行均匀地照射,这样可防止产生亮线31c。
此外,上述每个部件夹持于具有上述外壳部30d的下部反射体30,与作为框架的上滤光器12之间。
另外,从上述背景光光源8射出的光从上述开口T2射出,从上述导光体25的侧面25a射入导光体25内部。于是,该入射光可在导光体25内部进行漫反射,同时可照遍导光体25的每个角落。还有,上述处于漫反射的入射光通过导光体5的底面的导光体反射图形25c,以及上述导光体25下方的反射层26,朝向与导光体25所在平面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上方反射,并从导光体25的表面朝向上方射出。
此时,上述导光体25的漫反射光通过上述导光体反射图形25c和反射层26而朝向上方反射形成的光也从下述表面朝向导光体25的上方外部射出,该表面指与上述导光体25的一个端面25a相对的一侧的,图中未示出的导光体另一端面一侧的表面。
再有,从上述导光体25射出的光通过上述扩散板24扩散,该扩散的光通过透镜层3以有效显示区域1a的视场角聚焦,透过透镜层3上方的保护扩散层2,从而可从背后均匀地对整个液晶板1的显示区域1a进行照射。
在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在上述反射体T的开口T2的上下处设置有光量控制部29b、30b,相对导光体25的端面具有较小倾斜角度的斜光A、B为上述光方向控制壁29b、30b挡住,从而不直接朝向反射体T射出。于是,可防止在距上述液晶板1的边缘部1b 10mm以内的范围内出现已有技术中所具有的亮线31c。
另外,由于从开口T2射出而射入导光体25内部的,相对端面25a具有较大倾斜角度的斜光A1、B1在离开上述端面25a的位置进行漫反射,并朝向导光体25的上方射出,这样其与在已有技术描述部分所述的第1光相混合,并以相同的亮度对整个液晶板1的有效显示区域1a进行照射。
此外,上述开口T2的尺寸Y相当于导光体25的厚度尺寸X的50~95%的值,这样上述背景光光源8产生的斜光A、B不射入导光体25的端面25a的上下角部25b,在上述液晶板1的边缘部1b附近的位置,不会产生“晃眼”的亮线31c,距液晶板1的边缘部1b10mm以内的范围内的有效显示区域1a的照射亮度与距上述边缘部1b10mm以上的远离部分的有效显示区域1a相同,从而可获得具有相同亮度的有效显示区域1a。
再有,由于即使在上述反射体T的光方向控制壁29b、30b将背景光光源8的光量进行挤压的情况下,在上述光方向控制壁29b、30b的弯曲内侧形成镜面状反射层29c、30c,这样由上述光方向控制壁29b、30b挡住的斜光A、B仍可通过反射层29c、30c朝向内包部T1一侧反射。
于是,由于上述反射光碰到反射壁29a、30a而沿开口T2的方向反射,这样从开口T2朝向外部射出的光量不仅包括已有的背景光光源8和反射壁29a、30a的反射光,而且还包括上述光方向控制壁29b、30b的反射层29c、30c产生的斜光A、B,这样即使在上述背景光光源8的亮度与已有技术相同的情况下,从开口T2朝向外部射出的光所具有的亮度仍高于已有光的亮度。
此外,通过上述具有较高亮度的光,可均匀地明亮地从背后对整个上述液晶板1的有效显示区域1a进行照射。
再有,本发明不必限于由冷阴极管构成的背景光光源8设置于导光体25中的一个端面一侧的形式,本发明也可采用将上述光源8设置于导光体25的两个端面侧的形式。
由于上面描述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在上述扩散板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中的靠近上述背景光一侧,呈光点状形成光量控制部,这样上述背景光光源8产生的光未为上述的部分反射层吸收,上述背景光光源8产生的光全部从导光体射出,其亮度比已有光高20%的较高亮度的光可从呈光点状形成上述光量控制部的扩散板中透过,从而可确保从背后在无亮线的情况下,均匀明亮地对整个液晶板1的显示区域1a进行照射。
此外,由于上述光量控制部的光点图形中的光点尺寸在靠近背景光光源一侧较大,而随着不断远离该背景光光源,上述光点尺寸逐渐减小,靠近背景光光源一侧的最强光量较多,具有较高亮度的光受到上述较大尺寸的光点图形的挤压,从上述有效显示区域1a的边缘部1b至相对离开10mm左右处,上述光量逐渐按照一定比例减少,上述光点图形的尺寸逐渐减小,这样从具有光量控制部的扩散板射出的光为均匀明亮的照射光。
再有,由于上述扩散板包括未进行防眩处理的一个表面,以及进行上述防眩处理的另一个表面,在未进行上述防眩处理的一个表面上形成有光量控制部,这样作为该光量控制部的光点图形通过印刷等方式形成于未进行防眩处理的平滑的表面上,从而上述光点图形牢固地与平滑的表面相贴合,在上述扩散板的使用过程中,光点图形不会产生剥落。
另外,由于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以下述方式形成有光量控制部,该方式为该光量控制部与在上述反射层中的靠近上述背景光光源一侧,以及位于与上述反射层相连接的一侧的反射体的反射面连接,形成于上述反射面上的光量控制部的范围由从上述导光体的端面至上述背景光光源正下方处的范围形成,背景光光源产生的斜光为上述光量控制部吸收,这样可确保在上述有效显示区域形成没有亮线的均匀的照射光。
此外,由于上述反射层按照从上述导光体的端面延伸至上述背景光光源一侧的外侧的方式设置,在靠近上述反射层中的上述导光体端面一侧的部分与上述延长部分形成有光量控制部,形成有该光量控制部的反射层的延长部分以与上述反射体的反射面相重合的方式设置,上述反射体中的设置于反射面上的光量控制部的范围按照从上述导光体的端面至上述背景光光源正下方处的范围设置,上述光量控制部未形成上述反射体一侧,而仅仅形成于反射层一侧,从而可防止上述有效显示区域中产生亮线,这样可提供下述的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可简单地印刷整体涂敷状和/或光点图形状的光量控制部,成本较低,没有亮线。
另外,由于上述光量控制部按照整体涂敷状和/或光点图形状形成,这样如果改变用于印刷上述光量控制部的印刷网板,根据液晶板1的有效显示区域1a的边缘部1b的亮度,改变光点的尺寸或整体涂敷的浓度,这样可提供下述的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与制品的种类相对应的最适合的亮度。
还有,由于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在反射体的开口形成有用于对上述背景光光源的光的方向进行控制的光方向控制壁,上述光方向控制壁以上述开口的上下部突出的方式形成,这样具有简单结构的上述光方向控制壁可将背景光光源产生的斜光挡住,从而可确保从背后以无亮线的方式均匀地对整个液晶板1的有效显示区域进行照射。
再有,由于上述光方向控制壁的开口尺寸相当于上述导光体的厚度尺寸的50~95%的值,在液晶板的有效显示区域1a中的边缘部1b附近,可确实确保以无亮线的方式进行均匀地照射,这样可提供下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对于该液晶显示装置,当制备根据制品的种类而改变了开口尺寸的产品时,即使在种类改变的情况下,液晶板的照射光的亮度仍不会产生偏差。
另外,由于在上述光方向控制壁的内侧形成有其材料与上述反射壁的材料不同的反射层,从背景光光源射出的斜光从反射层朝向内包部反射,在该内包部周围反射之后,该光与背景光光源产生的直射光一起从开口朝向导光体射出,从而可确保对整个液晶板1的有效显示区域1a从背后,以无亮线的方式均匀地明亮地进行照射。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液晶板、设置于液晶板背面侧的扩散板、设置于上述扩散板下面的导光体、设置于该导光体下面的反射层、设置于该导光体端面一侧的光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光源前方附近设置有光量控制部,从而可对从上述光源直接产生的、通过上述导光体而射入上述液晶板的背面光量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量控制部通过反射或吸收的方式使上述光源产生的直接光量减少。
3.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液晶板、设置于液晶板背面侧的扩散板、设置于上述扩散板下面的导光体、设置于该导光体下面的反射层、设置于该导光体端面一侧的光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扩散板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中的靠近上述光源的一侧,形成有光量控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量控制部以光点图形的方式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量控制部中的光点图形中的光点尺寸在靠近背景光光源一侧较大,随着不断远离背景光光源,上述光点尺寸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扩散板包括未进行防眩处理的一个表面,以及进行防眩处理的另一个表面,在未进行防眩处理的一个表面上以白色形成上述光量控制部。
7.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液晶板、设置于液晶板下方的导光体、设置于该导光体下面的反射层、设置于该导光体端面一侧的背景光光源、以及下述的反射体,该反射体在内包上述背景光光源的周围具有反射壁、和与该反射壁相连接的开口,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反射体的开口处形成有对上述背景光光源产生的光源的方向进行控制的光方向控制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方向控制壁按照使上述开口的上下部突出的方式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方向控制壁的开口的开口尺寸相当于上述导光体的厚度尺寸的50~95%的值。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光方向控制壁的内侧形成有其材料与上述反射壁不同的反射层。
1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液晶板、设置于该液晶板下方的导光体、设置于该导光体下面的反射层、设置于上述导光体的端面一侧的背景光光源、反射体,该反射体将上述背景光光源产生的光朝向上述导光体的端面一侧反射,另外按照下述方式设置有光量控制部,该方式为该光量控制部与上述反射层中的靠近背景光光源的一侧,以及位于与上述反射层连接的一侧的反射体的反射面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于上述反射体的反射面上的光量控制部的范围由从上述导光体的端面至上述背景光光源正下方处的范围形成。
13.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液晶板、设置于该液晶板下方的导光体、设置于具有上述导光体下面的光量控制部的反射层、设置于上述导光体的端面一侧的背景光光源、具有将上述背景光光源产生的光朝向上述导光体的端面一侧反射的反射面的反射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反射层按照下述方式设置,该反射层从上述导光体的端面一侧延伸至上述背景光光源一侧的外侧,在上述反射层中的靠近导光体的端面一侧的部分与上述延长部分上形成有光量控制部,形成有上述光量控制部的反射层的延长部分按照与上述反射体的反射面相重合的方式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于上述反射体的反射面上的光量控制部的范围按照从上述导光体的端面至上述背景光光源的正下方处的范围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量控制部以整体涂敷状的图形和/或光点图形状的方式形成。
全文摘要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夹持于透镜层3和导光体5之间的扩散板4中的,靠近冷阴极管构成的背景光光源8一侧的表面上以印刷等方式呈光点状形成有光量控制壁4a,上述光量控制部4a中的光点具有一定的透过性,从而可将背景光光源8产生的光部分反射,而使剩余的光透过。
文档编号G02B6/00GK1184262SQ9712036
公开日1998年6月10日 申请日期1997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1996年12月6日
发明者永久保秀明, 松原聪, 山崎光明, 角田良平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