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振板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401808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状态被观察到。具体而言, 在使用内层为丙烯酸系橡胶弹性聚合物,外层为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体的硬质聚合物的 双层结构的橡胶弹性体粒子的情况中,内层的丙烯酸系橡胶弹性聚合物部分被染色,而被 认为是单层结构的粒子,另外,在使用最内层为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体的硬质聚合物,中 间层为丙烯酸系橡胶弹性聚合物,最外层为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体的硬质聚合物的三层 结构的橡胶弹性体粒子的情况中,可观察到最内层的粒子中心部分未被染色,仅中间层的 丙烯酸系橡胶弹性聚合物部分被染色的双层结构的粒子。本发明中,在将多层结构的丙烯 酸系橡胶弹性体粒子用作橡胶弹性体粒子的情况中,使用丙烯酸系橡胶弹性聚合物部分的 平均粒径作为橡胶弹性体粒子的平均粒径。
[0030] 以含有橡胶弹性体粒子的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的总量为基准,橡胶弹性体粒子的 比例,优选为3重量%以上60重量%以下,特别优选为5重量%以上50重量%以下。若橡 胶弹性体粒子多于60重量%,则膜层的尺寸变化变大,耐热性变差。另一方面,橡胶弹性 体粒子若少于3重量%,则膜层的耐热性虽良好,但在制膜时的卷绕性变差,导致生产性降 低。
[0031] 另外,本发明中,在将同时具有显示橡胶弹性的层与其他层的多层结构粒子用作 橡胶弹性体粒子的情况下,将显示橡胶弹性的层及其内侧的层所形成的部分的重量,作为 橡胶弹性体粒子的重量。例如,在使用上述三层结构的丙烯酸系橡胶弹性体粒子的情况中, 将中间层的丙烯酸系橡胶弹性聚合物部分与最内层的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体的硬质聚 合物部分的总重量,作为橡胶弹性体粒子的重量。若使上述三层结构的丙烯酸系橡胶弹性 体粒子溶解于丙酮,因为中间层的丙烯酸系橡胶弹性聚合物部分与最内层的以甲基丙烯酸 甲酯为主体的硬质聚合物部分,作为不溶成分而残留,因此可轻易求得在三层结构的丙烯 酸系橡胶弹性体粒子中,中间层与最内层合计的重量所占的比例。
[0032] 成为含有橡胶弹性体粒子的基质的丙烯酸系树脂为典型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甲 基丙烯酸系树脂是以甲基丙烯酸酯为主体的聚合物,可为甲基丙烯酸酯的均聚物,也可为 甲基丙烯酸酯50重量%以上、此外的单体50重量%以下的共聚物。这里,作为甲基丙烯酸 酯,一般使用甲基丙烯酸的烷基酯。
[0033] 甲基丙烯酸树脂的优选单体组成为如下所述:在以总单体为基准的情况下,甲基 丙烯酸烷基酯为50~100重量%、丙烯酸烷基酯为0~50重量%、这些以外的单体为0~ 49重量% ;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为50~99. 9重量%,丙烯酸烷基酯为 0. 1~50重量%,这些以外的单体为O~49重量%。
[0034] 这里,作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 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烷基的碳数一般为1~8,优选 为1~4。其中,优选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
[0035] 另外,作为丙烯酸烷基酯,可举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 2-乙基己酯等,丙烯酸烷基酯的烷基的碳数一般为1~8,优选为1~4。
[0036] 进而,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及丙烯酸烷基酯以外的单体,可为分子内具有一个聚合 性碳-碳双键的单官能单体,也可为分子内具有至少两个聚合性碳-碳双键的多官能单体, 但优选使用单官能单体。作为该单官能单体的例子,可列举: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及乙 烯基甲苯之类的苯乙烯系单体;丙烯腈及甲基丙烯腈之类的烯基氰化物;丙烯酸、甲基丙 烯酸、马来酸酐、N-取代马来酰亚胺等。另外,若列举上述多官能单体的例子,则有:乙二醇 二甲基丙烯酸酯、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及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之类的多元醇的多不 饱和羧酸酯;丙烯酸烯丙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及肉桂酸烯丙酯之类的不饱和羧酸的烯基 酯;苯二甲酸二烯丙酯、马来酸二烯丙酯、三烯丙基氰尿酸酯及三烯丙基异氰尿酸酯之类的 多元酸的聚烯基酯;二乙烯基苯之类的芳香族聚烯化合物等。
[0037] 这里所例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丙烯酸烷基酯以及这些之外的单体,也可根据 需求,分别使用这些化合物中的两种以上。
[0038] 也可将少量的润滑剂与橡胶弹性体粒子一起添加至丙烯酸系树脂,以制成丙烯酸 系树脂层。若添加润滑剂,则在将丙烯酸系树脂膜卷成辊状时,可防止缠绕过紧,可改善在 该卷绕状态下的负荷状态。润滑剂,只要具有提高丙烯酸系树脂膜表面的平滑性的功能即 可。若列举具有该功能的化合物的例子,则有:硬脂酸系化合物、丙烯酸酯系化合物、酯系化 合物等。其中,优选将硬脂酸系化合物用作润滑剂。
[0039] 若列举成为润滑剂的硬脂酸系化合物的例子,除了硬脂酸本身之外,可举例如:硬 脂酸甲酯及硬脂酸乙酯、硬脂酸单甘油酯之类的硬脂酸酯;硬脂酸酰胺;硬脂酸钠及硬脂 酸钙、硬脂酸锌、硬脂酸锂、硬脂酸镁之类的硬脂酸金属盐;12-羟基硬脂酸、12-羟基硬脂 酸钠、12-羟基硬脂酸锌、12-羟基硬脂酸钙、12-羟基硬脂酸锂、12-羟基硬脂酸镁之类的 12-羟基硬脂酸及其金属盐等。其中,优选使用硬脂酸。
[0040] 润滑剂的添加量,相对于上述丙烯酸系树脂及橡胶弹性体粒子的总计100重量 份,只要在0. 15重量份以下的范围内即可,优选为0. 1重量份以下,特别优选为0. 07重量 份以下的范围。若润滑剂的配合量过多,则润滑剂从膜漏出,而可能导致膜的透明性降低。
[0041] 橡胶弹性体粒子以及根据需求添加润滑剂的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只要最后形成 以上所说明的组成即可,其制造方法可为任意的方法。例如可举出下述方法:首先制造橡胶 弹性体粒子,在其存在下将作为丙烯酸系树脂的原料的单体聚合以生成作为母体的丙烯酸 系树脂,并将其作为配合有橡胶弹性体粒子的丙烯酸系树脂的组成,接着根据需求以特定 量将润滑剂添加至其中的方法;以特定比例将橡胶弹性体粒子与丙烯酸系树脂混合,根据 需求以特定量添加润滑剂,并以熔融混炼等将其混合的方法等。
[0042] 另外,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也可根据需求,含有荧光增白剂、分散剂、热稳定剂、 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红外线吸收剂、抗静电剂、抗氧化剂等各种添加剂。
[0043] 紫外线吸收剂是吸收波长400nm以下的紫外线的化合物。在将层叠膜使用作为聚 乙烯醇系偏振膜的保护膜的情况中,通过添加紫外线吸收剂,可得到提高在该保护膜上贴 合有偏振膜的偏振板的耐久性的效果。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可使用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 剂、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丙烯腈系紫外线吸收剂等公知的吸收剂。若列举具体实施 例,则具有:2,2'_亚甲基双[4-(1,1,3,3_四甲基丁基)-6-(2H-苯并三唑-2-基)苯酚]、 2_(2' -羟基-3' -叔丁基-5' -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4_二-叔丁基-6-(5-氯 苯并三唑-2-基)苯酚、2,2' -二羟基_4,4' -二甲氧基二苯甲酮、2,2',4,4' -四羟基二 苯甲酮等。这些化合物之中,2,2' -亚甲基双[4-(1,1,3,3_四甲基丁基)-6-(2H-苯并三 唑-2-基)苯酚],为优选的紫外线吸收剂的一种。紫外线吸收剂的添加量,可在层叠膜于 波长370nm以下的透射率为10%以下、优选为5%以下、特别优选为2%以下的范围内进行 选择。作为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方法,可举例如:预先将紫外线吸收剂添加至丙烯酸系树脂 中以使其造粒化,并将其通过熔融挤压等而形成膜的方法;在熔融挤压成形时,直接添加紫 外线吸收剂的方法等,使用任一方法皆可。
[0044] 红外线吸收剂为吸收波长800nm以上的红外线的化合物。例如可举出:亚硝基 化合物、亚硝基化合物的金属络盐、菁系化合物、金属络合物系化合物、硫镍络盐系化合物、 酞菁系化合物、萘酞菁系化合物、三芳基甲烷系化合物、亚胺(imonium)系化合物、二亚胺 (diimonium)系化合物、萘醌系化合物、蒽醌系化合物、氨基化合物、铵盐系化合物、碳黑、 氧化铟锡、锑锡氧化物、属于周期表4A族的金属的氧化物、属于周期表5A族或6A族的金 属的氧化物、碳化物或硼化物等。这些红外线吸收剂,优选以可完全吸收红外线(波长约 800nm~IlOOnm的范围的光)的方式进行选择,也可并用两种以上。红外线吸收剂的添加 量,例如,可以按照使层叠膜在波长SOOnm以上的光线透射率成为10%以下的方式,适当进 行调整。
[0045] 如图2所示,在聚碳酸酯系树脂层25的双面层叠第一丙烯酸系树脂层21及第二 丙烯酸系树脂层22的情况下,也可使橡胶弹性体粒子及上述添加剂在各层中的含量互相 不同。例如,若使任一方的橡胶弹性体粒子的含量变少,则具有可提高耐热性,使尺寸变化 缩小的优点。进而,若使任一方的橡胶弹性体粒子的含量变多,则具有可提高耐冲击性、卷 绕性及与偏振膜的粘接性的优点。
[0046] [聚碳酸酯系树脂层]
[0047] 用于聚碳酸酯系树脂层25的聚碳酸酯系树脂,可列举例如:以界面缩聚法或熔融 酯交换法等使二元酚与羰基化剂反应所得的化合物、以固相酯交换法等使碳酸酯预聚物聚 合而得的化合物、以开环聚合法使环状碳酸酯化合物聚合而得的化合物等。
[0048] 作为二元酚,可列举例如:对苯二酚、间苯二酚、4,4' -二羟基二苯基、双(4-羟基 苯基)甲烷、双{(4-羟基-3, 5-二甲基)苯基}甲烷、1,1_双(4-羟基苯基)乙烷、1,1_双 (4-羟基苯基)-1-苯基乙烷、2,2_双(4-羟基苯基)丙烷(通称为双酚A)、2,2-双{(4-羟 基-3-甲基)苯基}丙烷、2, 2-双{(4-羟基-3, 5-二甲基)苯基}丙烷、2, 2-双{(4-羟 基-3, 5-二溴)苯基}丙烷、2, 2-双{(3-异丙基-4-羟基)苯基}丙烷、2, 2-双{(4-羟 基-3-苯基)苯基}丙烷、2, 2_双(4_羟基苯基)丁烧、2, 2_双(4_羟基苯基)_3_甲基丁 烷、2, 2-双(4-羟基苯基)-3, 3-二甲基丁烷、2,4-双(4-羟基苯基)-2-甲基丁烷、2, 2-双 (4-羟基苯基)戊烷、2, 2-双(4-羟基苯基)-4-甲基戊烷、1,1_双(4-羟基苯基)环己 烷、1,1_双(4-羟基苯基)-4-异丙基环己烷、1,1_双(4-羟基苯基)-3, 3, 5-三甲基环己 烷、9,9-双(4-羟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甲基)苯基}芴、α,α 双(4-羟 基苯基)-〇- __异丙苯、α,α ' -双(4-羟基苯基)__异丙苯、α,α ' -双(4-羟基苯 基)-P-二异丙苯、1,3-双(4-羟基苯基)-5, 7-二甲基金刚烷、4,4' -二羟基二苯砜、4, 4' -二羟基二苯亚砜、4,4' -二羟基二苯硫醚、4,4' -二羟基二苯基甲酮、4,4' -二羟基二 苯醚、4,4' -二羟基二苯酯等,也可根据需要使用这些化合物中的两种以上。
[0049]
当前第2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