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镜头及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651980阅读:来源:国知局
[0058]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0059]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的第一结构例。该结构例与后述 的第一数值实施例(表1、表2)的镜头结构对应。同样地,图2~图5表不与后述的第二 至第五实施方式的数值实施例(表3~表10)的镜头结构对应的第二至第五结构例的剖面 结构。在图1~图5中,附图标记Ri表示,以最靠物体侧的镜头要素的面为第一面,以随着 朝向像侧(成像侧)依次增加的方式标注了附图标记的第i面的曲率半径。附图标记Di 表示第i面与第i+Ι面的光轴Zl上的面间隔。另外,各结构例的基本结构都相同,所以以 下以图1所示的摄像镜头的结构例为基础进行说明,根据需要,对图2~图5的结构例也进 行说明。另外,图6是图1所示的摄像镜头的光线图,表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轴 上光束2、最大视角的光束3的各光路以及最大视角的半值ω。另外,在最大视角的光束3 中,由单点划线表示最大视角的主光线4。
[0060]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L优选用于使用了 CCD、CMOS等摄像元件的各 种摄像设备,特别是比较小型的移动终端设备,例如数码静物相机、带相机的移动电话、智 能手机、平板型终端和PDA等。该摄像镜头L沿光轴Zl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第一透镜Ll、 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
[0061] 图12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的移动电话终端的概观图。本 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构成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L和输出与由该摄像 镜头L形成的光学像对应的摄像信号的CCD等摄像元件100 (参照图1)。摄像元件100配 置于该摄像镜头L的成像面(图1中的像面R18或图2~5中的像面R17)。
[0062] 图13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501的智能手机的概观图。本 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501构成为具备相机部541,该相机部541具有本实施方 式的摄像镜头L和输出与由该摄像镜头L形成的光学像对应的摄像信号的CCD等摄像元件 100 (参照图1)。摄像元件100配置于该摄像镜头L的成像面(摄像面)。
[0063] 在第七透镜L7与摄像元件100之间,也可以根据安装镜头的相机侧的结构而配置 有各种光学部件CG。例如,也可以配置有摄像面保护用的玻片、红外截止滤光片等平板状的 光学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光学部件CG,例如也可以使用对平板状的玻片实施了具有红 外截止滤光片、中性滤光片等的滤光效果的涂层的结构或者具有同样的效果的材料。
[0064] 另外,也可以不使用光学部件CG,而是对第七透镜L7实施涂层等而使其具有与光 学部件CG等同的效果。由此,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和全长的缩短。
[0065] 优选为,该摄像镜头L还具备配置于比第三透镜L3的物体侧的面靠物体侧的开口 光圈St。在如此配置开口光圈St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成像区域的周边部,能够抑制通过光 学系统的光线向成像面(摄像元件)的入射角变大。另外,"配置于比第三透镜L3的物体 侧的面靠物体侧"是指,光轴方向上的开口光圈的位置处于与轴上边缘光线和第三透镜L3 的物体侧的面的交点相同的位置或比该位置靠物体侧。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效果,优选为将 开口光圈St配置于比第一透镜Ll的物体侧的面靠物体侧。另外,"配置于比第一透镜Ll 的物体侧的面靠物体侧"是指,光轴方向上的开口光圈的位置处于与轴上边缘光线和第一 透镜Ll的物体侧的面的交点相同的位置或比该位置靠物体侧。
[0066] 另外,也可以将开口光圈St配置于第一透镜Ll与第二透镜L2之间或者第二透镜 L2与第三透镜L3之间。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全长缩短化并通过配置于比开口光圈St靠 物体侧的透镜与配置于比开口光圈St靠像侧的透镜来平衡良好地校正像差。在本实施方 式中,第四结构例的镜头(图4)是开口光圈St配置于比第一透镜Ll的物体侧的面靠物体 侧的结构例,第一至第三及第五结构例的镜头(图1~3、5)是开口光圈St配置于第二透 镜L2与第三透镜L3之间的结构例。另外,在此所示的开口光圈St并不一定表示大小、形 状,而是表示光轴Zl上的位置。
[0067] 在该摄像镜头L中,第一透镜LI在光轴附近具有正光焦度。因此,有利于实现镜 头全长的缩短化。另外,第一透镜Ll在光轴附近将凸面朝向物体侧。在这种情况下,容易 充分增强承担摄像镜头L的主要成像功能的第一透镜Ll的正光焦度,所以能够更适当地实 现镜头全长的缩短化。另外,优选为将第一透镜Ll设为在光轴附近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 月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第一透镜Ll的后侧主点位置靠近物体侧,所以能够更适当 地实现全长的缩短化。
[0068] 第二透镜L2的至少一面形成为非球面形状。因此,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为 了得到该效果,在第二透镜L2中,优选为仅将像侧的面和物体侧的面中的任一面设为非球 面形状即可,但是更优选地将像侧的面和物体侧的面这两方设为非球面形状。
[0069] 另外,第一透镜Ll和第二透镜L2也可以接合。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良好地校正轴 上色差。另外,在第一透镜Ll与第二透镜L2接合的情况下,与将第一透镜Ll和第二透镜 L2分别设为单透镜的情况相比,更容易使从第一透镜Ll的物体侧的面到第二透镜L2的像 侧的面的光轴上的距离缩短,有利于镜头全长的缩短化。另外,在第一透镜Ll与第二透镜 L2接合的情况下,第一透镜Ll与第二透镜L2的接合面为非球面形状为优选。在这种情况 下,有利于校正由通过第一透镜Ll和第二透镜L2的光线的波长的不同引起的球面像差之 差。另外,也可以将第一透镜Ll和第二透镜L2构成为单透镜。在这种情况下,与将第一透 镜Ll和第二透镜L2设为接合透镜的情况相比,透镜面数较多,所以各透镜的设计自由度变 高,有利于适当地实现全长的缩短化并校正各像差。
[0070] 另外,优选为,第二透镜L2在光轴附近具有负光焦度。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良好地 校正轴上色差和球面像差。另外,能够将第二透镜L2设为在光轴附近将凹面朝向像侧。在 这种情况下,能够防止球面像差变得校正过度。另外,也可以将第二透镜L2设为在光轴附 近将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在这种情况下,上述防止球面像差变得校正过度的效果更 显著。
[0071] 第三透镜L3的至少一面形成为非球面形状。因此,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为 了得到该效果,在第三透镜L3中,优选为仅将像侧的面和物体侧的面中的任一面设为非球 面形状即可,但是更优选地将像侧的面和物体侧的面这两方设为非球面形状。
[0072] 优选为,第三透镜L3在光轴附近具有正光焦度。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良好地校正 球面像差。另外,也可以将第三透镜L3设为在光轴附近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在这 种情况下,有利于抑制像散的产生。另外,也可以将第三透镜L3设为在光轴附近为双凸形 状。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抑制球面像差的产生。另外,也可以将第三透镜L3设为在光轴 附近将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镜头全长的缩短化。
[0073] 第四透镜L4的至少一面形成为非球面形状。因此,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为 了得到该效果,在第四透镜L4中,优选为仅将像侧的面和物体侧的面中的任一面设为非球 面形状即可,但是更优选地将像侧的面和物体侧的面这两方设为非球面形状。
[0074] 另外,优选为,第四透镜L4在光轴附近具有负光焦度。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倍率 的色差。另外,优选为将第四透镜L4设为在光轴附近为双凹形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良 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和轴上的色差。
[0075] 第五透镜L5在光轴附近具有正光焦度。因此,在成像区域的周边部,能够适当地 抑制通过摄像镜头L的光线向成像面(摄像元件)的入射角变大。另外,第五透镜L5是在 光轴附近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因此,能够抑制像散的产生。
[0076] 第六透镜L6的至少一面形成为非球面形状。因此,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为 了得到该效果,在第六透镜L6中,优选为仅将像侧的面和物体侧的面中的任一面设为非球 面形状即可,但是更优选地将像侧的面和物体侧的面这两者设为非球面形状。
[0077] 另外,第六透镜L6若能够实现所希望的性能,则在光轴附近可以具有负光焦度, 也可以具有正光焦度。在将第六透镜L6设为在光轴附近具有正光焦度的情况下,在成像区 域的周边部,能够适当地抑制通过摄像镜头L的光线向成像面(摄像元件)的入射角变大。 另外,在将第六透镜L6设为在光轴附近具有负光焦度的情况下,能够由第六透镜L6和第七 透镜L7这两片透镜分担负光焦度,能够在摄像镜头L的像侧确保适当强度的负光焦度而实 现镜头全长的缩短化,并抑制像散的产生。另外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