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7543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的侧光式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CD)大量应用于电脑、通讯设备、电视机及其他各式显示器。一般的液晶显示器主要是由液晶面板以及背光模组组成。其中液晶面板本身并不发光,面板的光源由背光模组提供。背光模组根据光源所在的位置,可分为侧光式和直下式两种。由于侧光式背光模组将光源放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侧边,可缩小液晶显示器的体积和制造成本,而应用于小型的液晶显示设备。
参考图1,图1为现有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包括一背板5,位于背光模组的底面和两侧;一导光板2,位于背板5内底面上方,用于引导灯管3产生的光线;数个灯管3,布置在导光板2入光面4一侧,提供光源给显示面板;一反射罩1,设于灯管3的外侧;一反射片6设于导光板2下方并固定在背板10上;反射罩1、反射片6用于将灯管3产生的光线反射到导光板2以增加光的使用率,进而提供较佳的亮度输出;导光板2的上方依次设置有扩散片7、棱镜片8、扩散片9等光学膜片;扩散片7、9可将由导光板2反射的光线进一步散射,将光线较均匀的分散到显示面板,棱镜片8可进一步修正光强度的差异,使光线能有一较高的辉度,而棱镜片8的数量及顺序可以根据需求来设定;塑胶框10,包括有侧壁,与背板5相结合,用于固定背光模组各组件。
由于现有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结构中灯管通常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导光板入光面一侧和反射罩内,其位置紧邻导光板和光学膜片,存在以下缺点一是热量不易散出,容易导致光学膜片因受热而卷曲、劣化,二是光利用率较低,导光板较厚,使得导光板的重量在整个背光模组中占较大的比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可提高光利用率的侧光式背光模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一导光板,用于引导灯管发射出来的光线,设有入光面;多个灯管,位于导光板入光面一侧;至少一反射罩,设于灯管的外侧,用于将灯管产生的光线反射至导光板;其中所述灯管位于导光板入光面的侧下方。
所述的反射罩的上方拐角处呈曲面结构。
所述的灯管数量为四个,并排成一行。
通过本发明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由于灯管设置在导光板入光面的侧下方,与光学膜片之间的距离增大,热量有效的导向背板,减轻了光学膜片的受热劣化;且灯管的排列方式减少了灯管之间的光吸收,又由于灯管上方的空间较大,可以按照需要设置反射罩的形状,以提高光的利用率,从而可以适量减小导光板厚度,使整个背光模组轻量化。


图1是现有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部分符号说明1、11灯管反射罩2、12导光板3、13灯管 4、14入光面5、15背板 6、16反射片7、17扩散片8、18棱镜片9、19扩散片10、20塑胶框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2、图3,本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一背板15,位于背光模组的底面和两侧;一导光板12,位于背板15内底面上方,用于引导灯管13发射出来的光线,设有入光面14;四个灯管13,位于导光板12入光面的侧下方,排成一行,灯管可以为冷阴极荧光灯管(CCFL)、热阴极荧光灯管(HCFL)或外部电极荧光灯管(EEFL),提供光源给显示面板;两个灯管反射罩11,上方拐角处呈具有一定曲率的曲面结构,该区面结构可以为弧形,分别设于两个灯管13的外侧,一端固定在导光板12入光面14的上端,另一端与发射片16的一端相连接,用于将灯管13产生的光线反射至导光板12;一反射片16设于导光板12下方并固定在背板15上;反射罩11、反射片16用于将灯管13产生的光线反射到导光板12以增加光的使用率,进而提供较佳的亮度输出;反射罩11将光线高效的导入导光板12中传播,经由导光板12下方布置的导光网点与反射片16对全反射现象的破坏后,光线由导光板12的正面以某一角度扩散射出,均匀分布于发光区域内,导光板12上方依次设置有扩散片17、棱镜片18和扩散片19等若干光学膜片,扩散片17、19可将由导光板12反射的光线进一步散射,将光线较均匀的分散到显示面板,棱镜片18可进一步修正光强度的差异,使光线能有一较高的辉度,棱镜片18的数量及顺序可以根据需求来设定;一塑胶框20,包括有侧壁,与背板15相结合,用于固定背光模组各组件。
本实施例侧光式背光模组结构的灯管13与光学膜片16、17、18之间的距离较图1所示的现有背光模组结构增大,因此,灯管13的热量更多的散向背板15,而光学膜片17、18、19受热劣化的现象相对现有结构有所改善,达到了有效散热的效果。
灯管13位于导光板12入光面14的侧下方,灯管反射罩11设置成具有一定曲率的曲面结构,是为了最大的光利用率,灯管反射罩11的曲面结构设计时需考虑导光板12的厚度、灯管13的直径等因素,以及减少灯管13之间对光的吸收。经光学仿真,本实施例结构的背光模组的导光板12厚度为4mm时其辉度表现与图1所示的现有结构导光板12厚度为6mm的背光模组相同。导光板12厚度可由6mm减小到4mm,因此,导光板12的厚度减小较为明显,从而使得整个背光模组的重量有所减小,借此还可使应用该背光模组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更为轻量化。
权利要求
1.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一导光板,用于引导灯管发射出来的光线,设有入光面;多个灯管,位于导光板入光面一侧;至少一反射罩,设于灯管的外侧,用于将灯管产生的光线反射至导光板;其中所述灯管位于导光板入光面的侧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灯管数量为四个,并排成一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射罩的上方拐角处呈曲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射罩的上方拐角处呈弧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灯管为冷阴极荧光灯、热阴极荧光灯或外部电极荧光灯管。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一导光板,用于引导灯管发射出来的光线,设有入光面;多个灯管,位于导光板入光面一侧;至少一反射罩,设于多个灯管的外侧,用于将灯管产生的光线反射至导光板;其中所述灯管位于导光板入光面的侧下方;减轻了光学膜片的受热劣化,可适量减小导光板厚度,使整个背光模组轻量化。
文档编号F21V3/00GK101082734SQ20071004345
公开日2007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5日
发明者胡秋霞 申请人: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