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2927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特别是 涉及一种应用于提升多色发光二极管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发光二极管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不但可将发光二极管应用 于显示器的背光^t块中,也可将发光二极管应用于日常照明中。然而,为了 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应用效率,大都希望能不断提升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及混光效果。因此,如何能藉由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的设计,再进一步提高 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及混光效果是目前努力研发的目标。
请参阅图1、图2所示,图1是现有习知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10的剖 面图。图2是现有习知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IO的立体图。现有习知发光二 极管座体结构10是包括至少二接脚11;以及一本体12。接脚11是分别设 置于本体12的两侧,且每一接脚11可分别设置于本体12所形成的一^:杯 13中,并延伸至本体12的外部适当位置处,用以作为后续制程的接点。每 一接脚11间是藉由本体12相互绝缘,而发光二极管14可设置在其中一接 脚11上,并以打线的方式与接脚11电性相连,以进一步在接脚11上施加 电压而使发光二极管14发光。
请参阅图1所示,当设置多颗发光二极管14于碗杯13中时,由于碗杯 13的深度D过浅,例如大约介于0. 4毫米及0. 8毫米之间,而造成碗杯13 中斜面131的面积过小,所以发光二极管14所发出的光线无法有效地利用 斜面131进行多次反射,进而导致发光二极管14发出的光线混光不均匀,也 无法使发光二极管14所发出的光线有效地朝正向出光,因此使得发光二极 管14的亮度一直无法有效提升。尤其是当设置多色发光二极管14于现有 习知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10中时,因碗杯13过浅,所以容易造成各色发光 二极管14发出的光线无法在碗杯13中充分地混光。
此外,由于需在碗杯13中填入封装胶体15,以完成发光二极管14的封 装,但是因为现有习知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10中的碗杯13过浅,所以在进 行点胶作业时,不容易控制封装胶体15的胶量,而容易发生溢胶的情况,并 且容易使得点胶优良率下降。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 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
3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 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 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 极管座体结构,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 标。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 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且配合学理的运 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 座体结构,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使其更加具有实用 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 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习知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存在的 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所要解决 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藉由增加碗杯的深度,以达到提升混光效果、发光亮度以 及点胶优良率的功效,非常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
包括 一导线架,其具有多数个接脚,又每一该接脚是具有一第一端部及
一第二端部;以及一本体,其是结合于该导线架上并形成有一碗杯,又该
些第一端部是外露于该碗杯中,而该些第二端部是分别延伸至该本体的外
部,其特征在于该碗杯的深度是大于0. 8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 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迷的导线架具 有六该接脚,且该些接脚的该第 一端部间藉由该本体彼此电性分离。
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迷的该些第二 端部的每一第二端部是延伸设置于该本体的侧面及底面。
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迷的碗杯的深 度是介于1. 7毫米至2. 6毫米之间。
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述的碗杯的深 度是介于1. 73毫米至1. 83毫米之间。
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述的碗杯的深 度是介于1. 75毫米至1. 81毫米之间。
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迷的本体的总高度是介于2毫米至3. 6毫米之间。
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述的本体的总 高度是介于2, 3毫米至3. 3毫米之间。
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述的本体的总 高度是介于2, 69毫米至2. 79毫米之间。
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述的碗杯具有 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且该第一表面是与该第二表面间形成有一第一 夹角。
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一夹角 是介于35度至55度之间。
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一夹角 是介于40度至50度之间。
前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一夹角 是介于43度至47度之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经由以上可 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 一种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 管座体结构,其包括一导线架,其具有多数个接脚,又每一接脚是具有一 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以及一本体,其是结合于导线架上并形成有一碗 杯,又第一端部是外露于碗杯中,而第二端部是分别延伸至本体的外部,其 特征在于碗杯的深度是大于0. 8毫米。
上述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导线架可具有六接脚,且接脚的第一 端部间藉由本体;f皮此电性分离。
上述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每一第二端部可延伸设置于本体的 侧面及底面。
上述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碗杯的深度可介于1.7毫米至2.6 毫米之间、1, 73毫米至1, 83毫米之间或1. 75毫米至1. 81毫米之间。
上述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本体的总高度可介于2毫米至3.6 毫米之间、2. 3毫米至3. 3毫米之间或2. 69毫米至2. 79毫米之间。
上述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中碗杯可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 面,且第一表面是与第二表面间可形成有一第一夹角,而第一夹角可介于 35度至55度之间、40度至50度之间或43度至47度之间。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 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
1、 藉由增加碗杯的深度,以增加碗杯的斜面面积,并藉此提升发光二极 管的混光效果。
2、 藉由增加碗杯的深度,以增加碗杯的容置空间,藉此降低封装胶体溢胶情况的发生。
3、由于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因碗杯的深度增加而提升,因此可将发光二 极管应用于户外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 包括导线架,以及本体。导线架具有多数个接脚,又每一接脚是具有第一 端部及第二端部,而本体是结合于导线架上并形成有碗杯,又接脚的第一 端部是外露于碗杯中,且接脚的第二端部则延伸至本体的外部。本实用新 型的特征在于碗杯的深度是大于0.8毫米,藉以增加碗杯的反射面积,并使 得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可在碗杯中充分混光,藉此达到提升混光效果的 功效。本实用新型具有上述优点及实用价值,其不论在产品结构或功能上 皆有较大改进,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 现有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具有增进的突出功效,从而 更加适于实用,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 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 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现有习知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的剖面图。 图2是现有习知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的较佳 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的较佳 实施例的俯^L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的较佳 实施例的剖面图。
10:习知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11:接脚
12:本体13:碗杯
131:斜面14:发光二极管
15:封装胶体20: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
30:导线架31:接脚
311:第一端部312.第二端部
40:本体41:碗杯
411:第一表面412第二表面
D:深度H: 6总高度e:第一夹角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 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提升混光效 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 如后。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阅 图式一的。较佳实施例的,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的说
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 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的较佳 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 体结构的较佳实施例的俯^L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提升混光效果的 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
请参阅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一种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 二极管座体结构20,其包括一导线架30;以及一本体40。
上述的导线架30,请参阅图4所示,其具有多数个接脚31,再请参阅 图5所示,每一接脚31是具有一第一端部311及一第二端部312,而导线架 30可以为金属支架,其是可在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20中用以承载发光二极 管14。
上述的本体40,请参阅图5所示,其是结合于导线架30上并形成有一 碗杯41。而本体40的总高度H可介于2毫米至3. 6毫米之间或介于2. 3毫 米至3. 3毫米之间,更佳的是本体40的总高度H可介于2. 69毫米至2. 79 毫米之间。
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碗:杯41可具有一第一表面411及一第二表面 412,第一表面411为碗杯41的底面,而第二表面412为碗杯41的斜面,并 且与第一表面411相接合,再请参阅图5所示,第一表面411是与第二表 面412间形成有一第一夹角6 ,而第一夹角6可介于35度至55度之间、介 于40度至50度之间或介于43度至47度之间,以使得发光二极管14发出 的光线可适当地^:第二表面412反射。
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接脚31的第一端部311是外露于碗杯41中, 以使得发光二极管14可设置于第一端部311上,并以打线方式与导线架30 的接脚31电性连接,而接脚31的第二端部312是可分别延伸至本体40的 外部,并且可延伸设置于本体40的侧面及底面,用以作为后续制程的接点。
7再请参阅图3所示,举例来说,导线架30可具有六个接脚31,且每一 接脚31的第一端部311之间可藉由本体40彼此电性分离,而不同色的发 光二极管14是可分别设置于接脚31的第一端部311上,并可由接脚31的 第二端部312输入电流至不同色的发光二极管14,而使得发光二极管14可 发出不同色的光线,并在碗杯41中混光后出光。
请参阅图5所示,为了提升发光二极管14的混光效果,可藉由将本体 40中碗杯41的深度D设计为大于0. 8毫米,以相对增加碗杯41的第二表 面412的面积,并增加可用以反射发光二极管14发出的光线的反射面积,藉 此使得光线可在碗杯41中充分混光后再出光,以减少发光二极管14的出 光光场周边的杂散光。而为了使发光二极管14可具有更佳的混光效果,碗 杯41的深度D可介于1. 7毫米至2. 6毫米之间或介于1. 73毫米至1. 83毫 米之间,更佳的是碗杯41的深度D可介于1.75毫米至1.81毫米之间。
藉由增加碗杯41的深度D,亦可增加石宛杯41的容置空间,因此在进一 步进行点胶作业将封装胶体15填入碗杯41中以封装发光二极管14时,可 以轻易地控制封装胶体15的胶量,并可降低溢胶情况的发生,进而提高点 胶优良率。此外,由于亦可藉由碗杯41的设计,而提升发光二极管14的亮 度,所以可增加发光二极管14的应用范围,例如可应用于户外看板或是户外 照明......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 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 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 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 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 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 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导线架,其具有多数个接脚,又每一该接脚是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以及一本体,其是结合于该导线架上并形成有一碗杯,又该些第一端部是外露于该碗杯中,而该些第二端部是分别延伸至该本体的外部,其特征在于该碗杯的深度是大于0.8毫米。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 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导线架具有六该接脚,且该些接脚的该第一端部间藉 由该本体;f皮此电性分离。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 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该些第二端部中每一第二端部是延伸设置于该本体的 侧面及底面。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 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碗杯的深度是介于1. 7毫米至2. 6毫米之间。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 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碗杯的深度是介于1. 73毫米至1. 83毫米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 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碗杯的深度是介于1. 75毫米至1. 81毫米之间。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 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本体的总高度是介于2毫米至3. 6毫米之间。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 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本体的总高度是介于2. 3毫米至3. 3毫米之间。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 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本体的总高度是介于2. 69毫米至2. 79毫米之间。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 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碗杯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且该第一表面是 与该第二表面间形成有一第一夹角。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夹角是介于35度至55度之间。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夹角是介于40度至50度之间。
13、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夹角是介于43度至47度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可提升混光效果的发光二极管座体结构,其包括一导线架,其具有多数个接脚,又每一该接脚是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以及一本体,其是结合于该导线架上并形成有一碗杯,又该些第一端部是外露于该碗杯中,而该些第二端部是分别延伸至该本体的外部,其特征在于该碗杯的深度是大于0.8毫米。本实用新型藉以增加碗杯的反射面积,并使得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可在碗杯中充分混光,藉此达到提升混光效果的功效。
文档编号F21V19/00GK201289026SQ20082013547
公开日2009年8月12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28日
发明者李永富 申请人:必奇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