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8109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散热的发光装置。
技术背景
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技术的变化成长更是日新月异,照明设备的设置更是现 代人缺一不可的设备,利用各种发光设置,照明了黑暗并带来光亮,使得人们更易于夜 间行动。
发光装置的设备虽能带来光亮,却也因长时间的照射,而使发光装置产生高温 及热量,严重者甚至将导致发光装置的损坏。因此,从事相关领域的人于装设发光装 置,皆会另外设置散热设备,用以排除因长时间照设所引起的高温热量。
然装设于发光装置上的散热设备,由于结构上的设计,部分的散热设备并不适 用于室外的恶劣环境,如风扇型的散热器,其寿命的可靠度会因此而降低,因此此设计 并不适用于室外照明的发光装置。又如回路式热管的散热技术,在造价极高的情况之 下,于产品的应用将不具竞争力。
目前散热技术困难之处在于,如何不采用任何动件的情况之下而能达到散热的 目的,换言之,即加强自然对流的性能,以达到最大的散热效益。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光装置用以设置于外部环境。发光装置包含散热 器、发光元件及第一毛细结构。发光元件设置于散热器。第一毛细结构对应发光元件设 置于散热器,第一毛细结构用以引导流体,使流体吸收发光元件的热量后蒸发至外部环^Mi ο
此外,本发明还包含给水部,用以收容流体。其中给水部位于散热器上。散热 器还包含鳍片,由散热器延伸形成。此外,第一毛细结构位于鳍片表面,且散热器的一 端位于给水部内,使第一毛细结构接触流体。
最后,本发明还包含连接杆件,用以连接散热器与给水部。第二毛细结构位于 连接杆件,用以导引流体至第一毛细结构。
本发明的发光装置利用散热器上的毛细结构导引流体,使流体与散热器接触, 并于流体蒸发时,带走散热器的热量,进而达到散热的效果,而能避免发光装置因高温 而损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 悉相关技艺者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权利 要求书及附图,任何熟悉相关技艺者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


图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部分元件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部分元件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与图4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立体图,本发明的发 光装置包含有散热器10、发光元件20以及第一毛细结构30。
散热器10为概呈矩形的结构,主要为由铜、铝或其它热导良性佳的材料所制 成,用以散发热量。此外,于第一实施例中,散热器10的一侧表面延伸形成多个鳍片 11,其中,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部分元件图。多个鳍片11同 样由热导良性佳的材料所制成,并呈相间隔排列的结构。
发光元件20位于散热器10的一侧表面,用以提供光亮照射。当发光元件20运 作使用时,由于其作动使温度提升并产生热量,利用散热器10与发光元件20相连接设 置,能使发光元件20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器10,并利用散热器10的大面积而分散热量。 其中,多个鳍片11使热量所能传递的区域增加,更能有效使发光元件20所产生的热量不 至于过度累积,而引发烧毁的损害。此外,发光元件20较佳地可为LED,但本发明并非 以此为限。
第一毛细结构30设置于散热器10之上,并对应于发光元件20的位置。其中, 第一毛细结构30用以导引流体40至散热器10之上,惟前所述第一毛细结构30的材料可 为粉末烧结、网目式或沟槽的多孔质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亦可为混合粉末烧结、 网目式与沟槽的多孔质结构。本发明还具有给水部41,用以收容流体40。如图4所示, 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立体图。给水部41较佳地为概呈U形的水槽,位于散 热器10之上,并于给水部41内收容流体40。当本发明装设于户外时,给水部41于降雨 时可用以承接并收容雨水。又第一毛细结构30分别位于鳍片11表面的一侧,且散热器 10的一端位于给水部41内,因此,多个鳍片11的一端亦同样位于给水部41内,而使位 于鳍片11表面的第一毛细结构30接触位于给水部41内的流体40。
本发明的发光装置,是利用散热器10散发发光元件20的热量。为达更快速的 降温效果,利用给水部41设置于散热器10之上并收容流体40,再利用布满散热器10表 面的第一毛细结构30导引流体40,而使流体40顺延第一毛细结构30传递,而布满于散 热器10之上。当第一毛细结构30所导引的流体40与散热器10相接触时,由于流体40 的低温接触由发光元件20传递至散热器10的温度,进而引发流体40的蒸发,并于流体 40蒸发时带走散热器10的热量,加强散热器10的散热效果。由于散热器10增进了散 热效率,因此发光元件20的热量能够更有效且快速地传递至散热器10,而使发光元件20 的温度能更有效降低。
请参阅图5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立体图,本实施例与第一 实施例的不同处为给水部41所设置位置。第二实施例中还具有连接杆件50,分别连接散 热器10与给水部41。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部分元件图。第 二实施例的散热器10为概呈矩形的结构,用以散发热量,散热器10的一侧连接有发光元件20,与发光元件20相对应的另一侧,设有第一毛细结构30,并且布满散热器10的表 面。惟前所述的给水部41较佳地为一流水通路系统,但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
基此,连接杆件50为中空的长条杆件。其中连接杆件50的内表面具有第二毛 细结构31,第二毛细结构31的材料较佳地可为粉末烧结、网目式或沟槽的多孔质结构, 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亦可为混合粉末烧结、网目式与沟槽的多孔质结构。第二毛细结构 31的一端与给水部41内的流体40相接触,第二毛细结构31的另一端则与第一毛细结构 30相连接。利用第二毛细结构31引导给水部41内的流体40,顺延连接杆件50传递至第 一毛细结构30,再利用位于散热器10表面的第一毛细结构30,而使流体40顺延第一毛 细结构30继续传递,而布满于散热器10之上,利用流体40与高温的散热器10相接触, 而带走热量,由此以降低发光元件20的温度。惟前所述第二毛细结构31的设置仅为举 例,第二毛细结构31还可设置于连接杆件50的外表面。
本发明经由毛细结构导引流体至散热器表面,发光元件于发光时所产生的热量 经由散热器促使流体蒸发,利用流体蒸发而有效地带走位于散热器的热量。此外,本发 明利用毛细结构导引流体的散热装置,不需以动力驱动方式导引流体流至散热器,不仅 其制造成本低,亦可节省所需耗费的能源成本。另外,本发明装设于户外环境时,可利 用雨水等自然资源进行散热,有效达到环保的目的,并能有效避免因为户外环境的恶劣 导致散热器发生故障的机会。此外,本发明利用流体蒸发辅助散热器降温,更具有良好 的降温散热效果。
虽然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已经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 明,任何熟知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所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皆应涵盖于本 发明的范畴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光装置,设置于外部环境,其特征是,上述发光装置包含 散热器;发光元件,设置于上述散热器;及第一毛细结构,对应上述发光元件设置于上述散热器,上述第一毛细结构用以引导 流体,使上述流体吸收上述发光元件的热量后蒸发至上述外部环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发光装置还包含给水部,用以收 容上述流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给水部位于上述散热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散热器还包含鳍片,由上述散热 器延伸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鳍片的一端位于给水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第一毛细结构位于上述鳍片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散热器的一端位于上述给水部 内,使上述第一毛细结构接触上述流体。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鳍片为多个并呈相间隔排列的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发光装置还包含连接杆件,用以 连接上述散热器与上述给水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发光装置还包含第二毛细结 构,位于上述连接杆件,用以导引上述流体至上述第一毛细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发光元件包含LED。
全文摘要
一种发光装置设置于外部环境且包含散热器、发光元件以及第一毛细结构。发光元件设置于散热器。第一毛细结构对应发光元件设置于散热器,第一毛细结构用以引导流体,使流体吸收发光元件的热量后蒸发至外部环境。
文档编号F21V29/00GK102022629SQ20091017827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1日
发明者张育玮 申请人: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