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9156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是一种具可挠性基板的阻隔结构设计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公知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安装在显示器面板上,以提供液晶显示器所需的光线。而在笔记本电脑的薄形化机种中,为了避免因为电路板上、下震动,而导致电路板与电池(Cell)之间的软板(FPC)发生脱离状况,通常会在背光模块的框架上焊接设置一载座(Bracket),利用载座的金属结构强度来固定住电路板,以避免电路板产生震动的情况。
然而,载座与框架的连接方式,先通过一定位组装的方式,在框架上开设一定位孔,而载座则凸设一定位块,利用治具先将载座的定位块预先嵌设在框架的定位孔内部。再以一焊接工艺,将载座的定位块熔接在定位孔内,以此将载座焊接设置在框架上。
经上述的焊接工艺后,框件与载座的焊接部位容易残留有焊渣,尤其是在框件的内侧表面,堆积有较多的焊渣。当背光模块的组件(如发光二极管、可挠性基板或光学薄膜等)装设于框架内部时,堆积于框件的内侧表面的焊渣容易因为震动,或是因为背光模块的组件触碰到框架内侧表面上的焊渣,而从框架的内侧表面剥落并且掉在背光模块的组件上。 若是焊渣掉落在发光二极管的接点上时,就容易造成发光二极管与框架之间的电性导通。如此一来,当电流经过发光二极管的接点时,电流便会通过焊渣而直接传导至框架上,造成发光二极管产生短路的情况。 另外,若是发光二极管上的接点的焊锡过量时,同样的也会在将背光模块的组件装配在框架的过程中,因为接点上的多余焊锡(即焊渣)受到撞击或摩擦的影响,而使得焊锡从接点上剥落,并掉在背光模块的组件与框架之间,这样也是会造成发光二极管的短路情况发生。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借以解决上
述的焊渣容易掉落在背光模块的组件与框架之间,而导致发生短路的问题发生。 根据本发明所公开的背光模块,包含一框件、至少一发光元件及一可挠性基板。其
中,框件具有一承载面,并于框件的一侧边具有一侧墙,且侧墙位于承载面的一侧。发光元
件设置在框件内部,且发光元件具有一本体及一 电性连接部,其电性连接部自本体向外突
出。可挠性基板设置在框件内部,并且包括一基板部及至少一第一止挡部。其该基板部位
于承载面上,并将发光元件的本体配置于基板部上,且发光元件以电性连接部与基板部构
成电性连接。而第一止挡部的部分突出于基板部之外,并且第一止挡部与基板部之间构成
一夹角,令第一止挡部隔绝于侧墙与发光元件之间,并使第一止挡部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电
性连接部的高度。
基于上述的背光模块的结构设计,由于具绝缘性质的第一止挡部阻隔在框件的侧墙与发光二极管的电性连接部之间,因此上述的背光模块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防止焊渣掉落在发光元件的电性连接部上,进而避免焊渣造成框件与发光元件之间的电性连接。换句话说,上述的背光模块的结构设计能够避免发光元件因为焊渣将框件导通于发光元件而造成发光元件发生短路的情况。 有关本发明的特征、实施例与功效,兹配合附图作最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图1A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面示意图;图I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放大的侧面示意图;图2A为根据本发明的可挠性基板将线路层配置在第一止挡部及第二止挡部的侧面示意图2B为根据本发明的可挠性基板以第一绝缘层作为第一止挡部的侧面示意图;图2C为根据本发明的可挠性基板以第二绝缘层作为第二止挡部的侧面示意图;图2D为根据本发明的可挠性基板以第一绝缘层及第二绝缘层作为第一止挡部及第二止挡部的侧面示意图2E为根据本发明的可挠性基板将强化层配置在第一止挡部及第二止挡部的侧面示意图3A及图3B为根据本发明的基板部与第一止挡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4A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面示意图;图4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放大的侧面示意图;图5A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面示意图;以及图5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放大的侧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0背光模块10框件11承载面12侧墙121连接孔20发光元件21本体22电性连接部30挠性基板31基板部311第一绝缘层312线路层313第二绝缘层32第一止挡部33 第二止挡部34强化层35折弯线40导光元件50托架51连接部60电路板70显示面板A、B焊接部位9夹角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参阅图1A至图2A所示。其中,图IA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面示意图。图1B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中圆圈所框部分的局部放大的侧面示意图。图2A为根据本发明的可挠性基板将线路层配置在第一止挡部及第二止挡部的侧面示意图。根据本发明所公开的背光模块100,其包括有一框件10、至少一发光元件20及一可挠性基板30。 框件10可为一金属材质所构成(例如铁或铝所制成),并且框件10具有一承载面11 ,其用以承载其他元件,例如发光元件20、可挠性基板30及导光元件40等背光模块元件。应了解的是背光模块100中尚有其他元件,由于与本发明较无关系,在此省略其说明。另外,在框件10的至少一侧边设置有一侧墙12,且侧墙12的位置竖立在承载面11的一侧边。 发光元件20可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电激发光元件(Electro Uiminescent, EU或冷阴极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U 。 发光元件20具有一本体21及一电性连接部22。电性连接部22设置在本体21的一侧边且突出于本体21外。 可挠性基板30具有一基板部31及至少一第一止挡部32。基板部31设置在框件10的承载面11之上,并且基板部31至少具有一第一绝缘层311及一线路层312 (以下请共同参阅图2A所示),线路层312配置于第一绝缘层311上。需注意的是,第一绝缘层311的部分突出于基板部31之外,以构成第一止挡部32。 此外,可挠性基板30更包括一第二绝缘层313,设置在线路层312之上。换言之,线路层312设置在第一绝缘层311及第二绝缘层313之间。而所述的第一绝缘层311及第二绝缘层313可为一绝缘的塑料材质制成,例如选自树脂(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TPU)、聚碳酸酯树脂(Polycarbonate,PC)、硅氧树脂(Silicone Plastics, SP)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印hthalate, PET)的任一种塑料所制成,但不以此为限,仅需使得第一绝缘层311及第二绝缘层313具有电性绝缘的功能即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可挠性基板30更包括有至少一第二止挡部33,主要将第二绝缘层313的部分突出于基板部31之外,以构成第二止挡部33。并且线路层312可被配置在第一止挡部32及第二止挡部33之间(如图1B及图2A所示),并使第一止挡部32及第二止挡部33相对于基板部31折弯有一夹角9 。 再请参阅图1A所示,更包括一导光元件40,导光元件40可为一导光板(lightguide panel)或一导光膜(light guide film)。导光元件40设置于可挠性基板30的基板部31之上,并且相邻于发光元件20的侧边。详言之,发光元件20所产生的光线朝向导光元件40照射,使得光线可以进入导光元件40内部进行光线反射。需注意的是,导光元件40的一侧面相对有一显示面板70。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70可为一液晶显示面板,且显示面板70可对应在导光元件40的上方。当发光元件20朝向导光元件40射入光线后,可通过导光元件40将光线均匀地投射于显示面板70。 再者,背光模块100更包括一托架50,用以收置一 电路板60,并且设置在框件10的侧墙12的一外表面处。托架50具有至少一连接部51,连接部51由托架50的一侧边向外凸出,而侧墙12对应连接部51的位置更具有至少一连接孔121。于组装时,托架50以连接部51固定在侧墙12的连接孔121内部,在本实施例中,可于连接部51与连接孔121之间进行焊接作业,借此可将收置有电路板60 托架50焊设在侧墙12上。
另外,背光模块100更包括一供电元件(未绘示),与电路板60构成一电性连接。供电元件提供一电源至电路板60的驱动芯片(未绘示),以此驱动发光元件20进行运作,其属于公知技术,在此不多做赘述。 通过上述的构件于组构时,将发光元件20的本体21设置于可挠性基板30的基板部31上,并使发光元件20的电性连接部22与基板部31的线路层312相互构成电性连接。接着,再将载置有发光元件20的可挠性基板30 —端组装于框件10内部,使得可挠性基板30的基板部31位于承载面11上。 再请参阅图1A及图1B所示,由于第一止挡部32及第二止挡部33的部分突出于基板部31之外,所以基板部31组设于框件10内部时,可使得第一止挡部32及第二止挡部33沿着侧墙12表面而折弯一角度。如此,使得第一止挡部32及第二止挡部33与基板部31之间构成有夹角e,此夹角e的最佳角度可为90。角度。并使第一止挡部32及第二止挡部33均位于侧墙12与发光元件20之间,且第一止挡部32及第二止挡部33的高度相对高于发光元件20的电性连接部22的高度,但并不以此为限。其第一止挡部32及第二止挡部33的高度亦可与发光元件20的电性连接部22的高度相同,仅需使第一止挡部32及第二止挡部33可遮蔽住电性连接部22即可。如此一来,通过折弯的第一止挡部32及第二止挡部33的结构设计,在侧墙12的焊接点(即侧墙12与托架50之间的焊接部位A)与发光元件20的焊接点(即电性连接部22与线路层312的焊接部位B)形成一阻隔结构。以此避免焊接部位A上的残余焊渣掉落在侧墙12与电性连接部22之间,而导致发光元件20短路的情形发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311及第二绝缘层313的部分突出于基板部31之外,可分别构成有第一止挡部32及第二止挡部33,并在第一止挡部32及第二止挡部33之间配置有线路层312的结构(如图2A所示),但并不以此为限。其亦可以第一绝缘层311的部分突出于基板部31之外,而仅构成第一止挡部32的结构(如图2B所示),并以此第一止挡部32作为阻隔侧墙12与发光元件20之用,进而以第一止挡部32遮蔽住电性连接部22。 或者是第二绝缘层313(可视为与第一绝缘层311相同的结构)的部分突出于基板部31之外,以此形成第二止挡部33的结构(如图2C所示),并以此第二止挡部33作为阻隔侧墙12与发光元件20之用,进而以第二止挡部33遮蔽住电性连接部22。
又或者是第一绝缘层311与第二绝缘层313的部分突出于基板部31之外,以分别形成第一止挡部32及第二止挡部33的结构(如图2D所示)。需注意的是,在第一止挡部32及第二止挡部33之间并未配置有任何的线路层312。 此外,如图2E所示,可挠性基板30更包括一强化层34。强化层34设置第一止挡部32及第二止挡部33之间,并使强化层34与线路层312相隔一距离且不互相接触。强化层34的材质为一硬质的材质,举例而言,强化层34的材质是金属。如此,通过强化层34在第一止挡部32及第二止挡部33之间的结构设计,可使得第一止挡部32及第二止挡部33确实的竖立在侧墙12与发光元件20之间。需注意的是,强化层34与线路层312之间相隔有一距离,可利于第一止挡部32及第二止挡部33在此距离处进行弯折。
再者,为了让第一止挡部32的折弯角度更为明显,上述的可挠性基板30更具有一折弯线35 (如图3A或图3B所示),此折弯线35介于基板部31与第一止挡部32之间,如此一来,便可以经折弯线35更容易调整第一止挡部32的折弯程度,以确保基板部31与第一 止挡部32之间构成的夹角e 。需注意的是,上述的折弯线35亦可介于基板部31与第二止 挡部33之间。 此外,第一止挡部32可为单一片体的结构(如图3A所示)。于折弯时,第一止挡 部32可同时遮蔽住这些发光元件20。或者是将第一止挡部32设计成为多个片体的结构 (如图3B所示),使得这些第一止挡部32分别间隔排列在基板部31的一侧边,并且每一个 第一止挡部32皆相对应有一个发光元件20,并使各第一止挡部32的尺寸可以覆盖住对应 的发光元件20的电性连接部22。于折弯时,以各自的第一止挡部32阻隔在对应的发光元 件20与侧墙12之间。需注意的是,第二止挡部33的结构亦可设计成如图3A或图3B中的 第一止挡部32的结构。 请参阅图4A与图4B所示,其中,图4A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 侧面示意图。图4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放大的侧面示意图。
在图4A及图4B中,第一止挡部32与基板部31之间构成约为90。的夹角,以此 第一止挡部32阻隔在侧墙12与发光元件20之间,并使第一止挡部32向上延伸至遮蔽侧 墙12的焊接点位置处(即侧墙12与托架50之间的焊接部位A)。需注意的是,第二止挡部 33亦可与基板部31之间构成约为90°的夹角,并且向上延伸至遮蔽侧墙12的焊接点位置 处。 请参阅图5A与图5B所示,其中,图5A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 侧面示意图。图5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放大的侧面示意图。
在图5A及图5B中,第一止挡部32与基板部31之间构成小于90。的夹角,以此将 第一止挡部32包覆住发光元件20的电性连接部22,并且阻隔在侧墙 12与发光元件20之 间。需注意的是,第二止挡部33亦可与基板部31之间构成小于90。的夹角,并且包覆住发 光元件20的电性连接部22。 综上所述,依据上述的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可知,此背光模块在可挠性基板的基板 部上突出有绝缘性质的第一止挡部,并将此第一止挡部在基板部上折弯一角度,使得第一 止挡部阻隔在框件的侧墙与发光元件的电性连接部之间。以避免侧墙的焊接点(即侧墙与 托架之间的焊接部位)的残留焊渣掉落在发光元件的电性连接部上,而使得焊渣导通发光 元件与框件之间的电性连接,以此降低发光元件的短路情况发生。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 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 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框件,具有一承载面,该框件的一侧边具有一侧墙,该侧墙位于该承载面的一侧;至少一发光元件,设置在该框件内部,该发光元件具有一本体以及一电性连接部,该电性连接部自该本体向该本体外突出;以及一可挠性基板,设置在该框件内部,并且包括一基板部及至少一第一止挡部,该基板部位于该承载面上且供该本体配置于该基板部上,该电性连接部电性设置在该基板部,该第一止挡部的部分突出于该基板部之外,并且该第一止挡部与该基板部之间构成一夹角,令该第一止挡部隔绝于该侧墙与该发光元件之间,并且该第一止挡部的高度大于或等于该电性连接部的高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基板部另包括有一第一绝缘层及一线路层,该线路层配置在该第一绝缘层上且与该电性连接部相互电性连接,该第一绝缘层的部分突出于该基板部之外,以构成该第一止挡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基板部另包括一第二绝缘层,该线路层设置在该第一绝缘层与该第二绝缘层之间,该第二绝缘层的部分突出于该基板部之外,以构成一第二止挡部,该第二止挡部隔绝于该侧墙与该发光元件之间,并且该第二止挡部的高度大于或等于该电性连接部的高度。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另包括有一强化层,配置在该第一止挡部与该第二止挡部之间。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导光元件,设置在该基板部上且相邻于该发光元件。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元件可为一导光板或一导光膜。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托架,用以收置一电路板,该托架具有至少一连接部,而该侧墙则具有至少一连接孔,该托架以该连接部组接在该侧墙的该连接孔内。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还包括有多个该第一止挡部,各该止挡部间隔排列于该基板部的一侧边。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止挡部与该基板部之间构成的该夹角为90°角度。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止挡部包覆住该发光元件的该电性连接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框件、至少一发光元件以及一可挠性基板。上述的可挠性基板具有一基板部及一第一止挡部。其中,第一止挡部的部分突出于基板部之外。将发光元件电性设置于基板部后,再将载有发光元件的可挠性基板安装于框件内部。并使得第一止挡部在基板部上折弯一角度后,作为阻隔框件与发光元件之用。
文档编号F21V23/06GK101709843SQ20091026064
公开日2010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8日
发明者张新安, 李咏琦, 许明吉, 郑嘉弘, 郑杰仁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