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1542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光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光源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调整出光光形的光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台灯或立灯通常具有一底座与一灯罩,而底座与灯罩之间透过支撑架连接。 此外,荧光灯管、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或白炽灯泡则置于灯罩中。有些台 灯或立灯会在灯罩上设置光学膜片,以改善出光强度分布。然而,由于荧光灯管、发光二极 管或白炽灯泡相对于灯罩的位置固定,且光学膜片相对于灯罩的位置亦固定,因此使用者 无法根据使用需求来调整台灯或立灯的出光光形。此外,由于荧光灯管、发光二极管或白炽灯泡是装设在灯罩中,且灯罩被支撑架支 撑在离开地面一段距离的空中,因此灯及灯罩上的热量有很大的部分是借由空气来散热, 这会使得散热效率有限。此外,由于灯罩通常会配置于使用者的头部附近,这会导致使用者 在使用台灯或立灯时,感到周遭的温度因灯及灯罩所散出的热而上升。此外,固定于墙面、天花板或展示柜内的一般照明灯具亦同样有出光光形无法改 变的缺点。中国台湾专利第M365863号揭露了一种多筒单光源灯体,包括一发光元件及至少 两灯筒。发光元件的一端连结一电源线的一端,而电源线的另一端则连结电瓶,以提供发光 元件电源。灯筒内包含透镜组,每一灯筒接收一光纤,且光纤末端将光发散出去。入射的灯 光经过透镜组的聚焦发散之光学处理,而达到所需要涵盖的范围。中国台湾专利第M263504号的第八图揭露了数个具有侧向光源导出端之光纤,各 光纤相互平行地布列在配饰标的物中开设之镂空区中。美国专利第6801270号的图4绘示光纤用以接收来自光源的光线,并将光线均勻 分布于反射层上。反射层可反射至少95%来自光线的光线,以提供高亮度的均勻照明。美国专利第6908204号的图1绘示发光系统包含光源、多个光导管及多个发光面。 光源产生光线,而光导管将光线由光源传送至发光面中。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源装置,此光源装置的出光光形可被调整,以形成不同大 小、不同形状与不同照度分布的照明区域。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 步的了解。为达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提出一种 光源装置,包括至少一光源、至少一光纤、一导光模组及一光形调整元件。光源适于发出一 光束。光纤配置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光纤具有相对之一入光端与一出光端。光束适于经 由入光端进入光纤中,且适于经由出光端离开光纤。导光模组具有至少一第一表面、至少一
4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及至少一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入光面。来自出光端的光 束适于经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模组中。光形调整元件连接至导光模组,且适于改变导光模组 的出光光形。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模组包括一可挠式导光片,具有该第一表 面、该第二表面及该入光面,该光形调整元件包括一形状调整固定元件,连接至该可挠式导 光片,该形状调整固定元件的形状适于受力变化,且适于固定在数种不同的形状,以使可挠 式导光片被该形状调整元件固定于该数种不同的形状。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形状调整固定元件包括数个固定框,相邻的二该 固定框彼此枢接,且该可挠式导光片固定于该些固定框中。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光纤为数个光纤,该至少一第一表面为数 个第一表面,该至少一第二表面为数个第二表面,该至少一入光面为数个入光面,该导光模 组包括数个导光片,每一该导光片具有该些第一表面之一、该些第二表面之一及该些入光 面之至少其一,每一该导光片的该入光面接受来自于该些光纤之至少其一的该出光端之该 光束。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形调整元件包括一位置调整元件,连接该些导 光片,且适于调整该些导光片彼此间的相对位置。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位置调整元件为一串连该些导光片的绳线组,该 绳线组的位置适于改变,以带动该些导光片彼此间的相对位置改变。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导光片为一可挠式导光片,该光形调整元件 更包括数个形状调整固定元件,该些形状调整固定元件分别连接至该些可挠式导光片,每 一该形状调整固定元件的形状适于受力变化,且适于固定在数种不同的形状,以使每一该 可挠式导光片被对应的该形状调整元件固定于该数种不同的形状。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形状调整固定元件包括数个固定框,相邻二 该固定框彼此枢接,且适于相对于彼此枢转,且每一该可挠式导光片固定于对应的该形状 调整固定元件的该些固定框中。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光纤为数个光纤,该些光纤形成一光纤
束ο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光纤的该些出光端沿着一直线排列于该入光面旁。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至少一反射元件,配置于该第二表面上。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至少一太阳能收集器,配置于该反射元件 上,其中该反射元件配置于该第二表面与该太阳能收集器之间。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底座,其中该底座的内部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以容置该光源及该光纤之该入 光端;以及一支架,配置于该底座上,其中该支架的内部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以容置该光纤 的一部分,其中该光纤的该入光端与该出光端分别伸出该第二容置空间的相对两端外。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透镜,配置于该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位 于该光源与该光纤的该入光端之间。[0027]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反射灯罩,其中该光源配置于该反射灯罩 中,且该反射灯罩适于将该光源所发出的该光束反射至该光纤的该入光端。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光纤为数个光纤,该光源装置更包括一透 镜阵列,配置于该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位于该光源与每一该光纤的该入光端之间,该透镜 阵列具有数个呈阵列配置的透镜单元,该些透镜单元适于将该光束分别会聚于该些光纤的 该些入光端。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模组更包括数个棱镜结构,配置于该第一表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模组更包括数个光扩散微结构,配置于该第 一表面或该第二表面上,或配置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之间。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源装置具有连接至导光模组的光形调整元 件,且光形调整元件适于改变导光模组的出光光形。如此一来,使用者便能够借由操作光形 调整元件来改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出光光形,进而形成不同形状与不同照 度分布的照明区域。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 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IA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IB为图IA的光源装置沿着I-I线的剖面示意图。图IC为图IA的光纤束与导光模组连接处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光形调整元件、反射元件及固定框 的剖面示意图。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光源、透镜阵列及光纤的结构示 意图。图3B绘示图3A的透镜阵列的正视图及与光纤的入光端的位置对应关系。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B为图4A的光源装置沿着II-II线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中的导光片及光形调整元件的结构 示意图。IOOUOOc 光源装置110:光源112:光束120 光纤121 光纤束122 入光端123 子光纤束124:出光端130、130a、130c 导光模组
6[0051]140、140a、140d 可挠式导光片140c 导光片142 第一表面144 第二表面146 入光面147、147a、147b 光扩散微结构148 棱镜结构149c 贯孔150、150c 光形调整元件152:固定框154:铰链156 沟槽158 控制器160 底座160a、160b 固定条162 第一容置空间170 支架172 第二容置空间180 透镜190 反射灯罩210、2IOa 反射元件220 透镜阵列222 透镜单元230 太阳能收集器240:充电电池250 导线D1、D2、D3: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之一 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 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 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图IA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IB为图IA的光源装 置沿着I-I线的剖面示意图,而图IC为图IA的光纤束与导光模组连接处的示意图。请参 照图IA至图1C,本实施例的光源装置100包括至少一光源110(图IA是以一个光源110为 例)、至少一光纤120 (图IC是以多个光纤120为例)、一导光模组130及一光形调整元件 150。光源110适于发出一光束112。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10例如为一由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阵列所形成的发光模组。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光源110亦可以是荧光灯管、卤素灯、单颗发光二极管或其他适当的光源。光纤120配置于光束112的传递路径上。每一光纤120具有相对的一入光端122 与一出光端124。光束112适于经由入光端122进入光纤120中,且适于经由出光端124离 开光纤120。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光纤120形成一光纤束121。导光模组130具有至少一第一表面142、至少一相对于第一表面142的第二表面 144及至少一连接第一表面142与第二表面144的入光面146 (在图IA中是以一个第一表 面142、一个第二表面144及一个入光面146为例)。来自出光端124的光束112适于经 由入光面146进入导光模组130中。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模组130例如为一可挠式导光片 140,且可挠式导光片140具有第一表面142、第二表面144及入光面146。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光纤120的这些出光端124沿着一直线排列于入光面146旁, 而此直线例如是平行于入光面146及第二表面144。如此一来,便能够使由这些出光端124 所出射的光束112以较为分散的方式进入可挠式导光片140,进而增加光分布的均勻度。在 本实施例中,光纤120的出光端124与入光面146相连接,以减少漏光的机会。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模组130更包括数个光扩散微结构147,配置于第一表面142 与第二表面144之间。具体而言,光扩散微结构147可掺杂于可挠式导光片140中,且光扩 散微结构147例如是具有光散射功能的散射粒子。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光源装置100更包 括至少一反射元件210 (在图IA中是以一个反射元件210为例),配置于第二表面144上。 反射元件210例如是第二表面144上的反射镀膜。部分由入光面146进入可挠式导光片140的光束112会被第一表面142及反射元 件210不断地反射,而当光束112撞击光扩散微结构147时,则会产生散射现象,以使部分 散射光束112能够由第一表面142传递至可挠式导光片140外,而产生照明的效果。在本 实施例中,导光模组130更包括数个棱镜结构148,配置于第一表面142。这些棱镜结构148 例如为棱镜柱,每一棱镜结构148例如沿着垂直于入光面146的方向延伸,且这些棱镜结构 148例如沿着平行于入光面146的方向排列。棱镜结构148适于使出光角度收敛,以提升出 光强度。光形调整元件150连接至导光模组130,且适于改变导光模组130的出光光形。在 本实施例中,光形调整元件150例如为一形状调整固定元件,连接至可挠式导光片140。形 状调整固定元件的形状适于受力变化,且适于固定在数种不同的形状,以使可挠式导光片 140被形状调整元件固定于数种不同的形状。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形状调整固定元件 包括数个固定框152,相邻二固定框152彼此枢接,例如是借由铰链154(hinge)彼此枢接。 相邻两固定框152适于相对于彼此枢转,且可挠式导光片140固定于这些固定框152中。在 本实施例中,固定框152具有沟槽156,且可挠式导光片140的边缘置于沟槽156中。如此 一来,固定框152便可达到固定可挠式导光片140的功效。当相邻两固定框152相对彼此 枢转时,可挠式导光片140便可以在摊开成平面的状态与收合成连续的V字形的状态之间 切换,且亦可弯曲呈各种不同的形状(如弧形或各种蛇形)。如此一来,光形调整元件150 便能够达到调整由第一表面142出射之光束112的出光光形,进而改变照明区域的形状与 照度分布。如此一来,使用者便能够在不同的使用场合借由光形调整元件150将光形调整 至最合适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光源装置100更包括一底座160及一支架170。底座160的内部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162,以容置光源110及光纤120的入光端122。支架170配置于底座 160上,且支架170的内部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172,以容置光纤120的一部分,其中光纤 120的入光端122与出光端124分别伸出第二容置空间172的相对两端外。在本实施例的光源装置100中,光源110是配置于底座160中,而底座160通常会 承靠于桌面、地面或其他物体上。如此一来,光源110所发出的热,除可经由空气散热外,还 能够经由底座160而传导至桌面、地面或其他物体,而达到比借由空气散热更好的散热效 果。此外,由于底座160所配置之处通常较为远离使用者的头部,因此使用者较不易因感到 周遭温度上升而觉得不适。另一方面,由于底座160的体积一般较不受限制,因此可将底座 160的表面积设计得较大,进而提升散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光源装置100更包括一透镜180,配置于光束112的传递路径上,且 位于光源Iio与光纤120的入光端122之间。透镜180可将光束112聚集于光纤120的入 光端122,而达到较高的光利用率。在本实施例中,光源装置100更包括一反射灯罩190,光 源110配置于反射灯罩190中,且反射灯罩190适于将光源110所发出的光束112反射至 光纤120的入光端122,进而提高光利用率。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光形调整元件、反射元件及固定框 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光源装置与图IA的光源装置100类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 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模组130a的光扩散微结构147a与147b分别位于可挠式导光片140a 的第二表面144a与第一表面142a。此外,光扩散微结构147a与147b例如为可挠式导光 片140a的表面上的凸点。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光扩散微结构亦可以是可挠式导光片的 表面上的凹点、凸纹、凹纹或扩散粒子。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光扩散微结构亦可 位于可挠式导光片的内部、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的至少其一。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元 件210a为一反射片。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光源、透镜阵列及光纤的结构示 意图,而图3B绘示图3A的透镜阵列的正视图及与光纤的入光端的位置对应关系。请参照 图3A与图3B,本实施例的光源装置与图IA的光源装置100类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 本实施例的光源装置是以一透镜阵列220来取代图IA中的透镜180。透镜阵列220配置于 光束112的传递路径上,且位于光源110与每一光纤120的入光端122之间。在本实施例 中,透镜阵列220具有数个呈阵列配置的透镜单元222,这些光纤120的入光端122亦呈阵 列配置,且这些透镜单元222适于将光束112分别会聚于这些光纤120的入光端122。如此 一来,可减少光束112照射于相邻两光纤120的入光端122之间而无法被有效利用的机会, 进而提升光利用率。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而图4B为图4A的光 源装置沿着II-II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4A与图4B,本实施例的光源装置IOOc与图 IA的光源装置100类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本实施例的光源装置IOOc的导光模组 130c包括数个导光片140c,每一导光片140c具有如图IA之一第一表面142、一第二表面 144及至少一入光面146 (在图4A中是以二个入光面146为例)。每一导光片140c的入光 面146接受来自这些光纤120的至少其一的出光端124的光束112。在本实施例中,当光 纤束121延伸至每一入光面146旁时,便分叉出一子光纤束123。子光纤束123亦由数个 光纤120所构成。之后,子光纤束123再分叉成数条出光端124彼此分离配置且排列于一直线上且位于入光面146旁的光纤120。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光纤束121延伸至每一 入光面146旁时,亦可仅分叉出一条光纤120至入光面146。在本实施例中,光纤的出光端 124与入光面146相连接。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导光片140c可具可挠性或为硬质导光片。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光形调整元件150c为一位置调整元件,光形调整元件150c 连接这些导光片140c,且适于调整这些导光片140c彼此间的相对位置。具体而言,在本实 施例中,位置调整元件150c为一串连这些导光片140c的绳线组,绳线组可贯穿导光片140c 上的贯孔149c以串连这些导光片140c。绳线组的位置适于改变,以带动这些导光片140c 彼此间的相对位置改变。绳线组类似于控制百叶窗开合与旋转的绳线组,其可将这些导光 片140c沿着方向Dl收合在一起而形成较小的出光面积,或将导光片140c沿着方向D2展 开而形成较大的出光面积。此外,亦可将绳线组设计为可使每一片导光片140c沿着方向D3 旋转。如此一来,便可借由改变导光片140c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达到光形变化的效果,进而 改变照明区域的形状与照度分布。另外,光形调整元件150c可具有一控制器158,以让使用 者借以控制导光片140c的开合与旋转。控制器158例如一拉绳、控制杆或两者的组合。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固定条160a来取代图IA中的底座160,且光源110与透镜 180配置于固定条160a内部。此外,绳线组亦连接至固定条160a。在本实施例中,光源装 置IOOc更包括至少一太阳能收集器230 (在本实施例中是以数个太阳能收集器230为例)。 这些太阳能收集器230分别配置于这些反射元件210上,且反射元件210配置于第二表面 144与太阳能收集器230之间。这些太阳能收集器230可借由导线250电性连接至一充电 电池240。如此一来,在白天时,使用者可将设于窗上的光源装置IOOc展开,且使太阳能收 集器230朝向窗外(即朝向进入图4A之图面内的方向),以达到遮阳的效果,并同时将太阳 能转换为电能而储存于充电电池240上。而到晚上时,使用者可利用充电电池240上的电 力使光源装置IOOc发光,并可使第一表面142朝向室内(即朝向离开图4A之图面外的方 向),而达到照明的效果。这样便能达到节能省碳,以因应环保的潮流。然而,光源装置IOOc 中的光源110亦可以透过导线电性连接至外部电源,外部电源例如是市电,以驱使光源110 发光。除此之外,相对于固定条160a的另一侧亦可设有另一固定条160b,另一固定条160b 可支撑绳线组。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导光片140c的延伸方向是在水平方向,在其 他实施例中,每一导光片140c的延伸方向亦可以是在铅直方向或在倾斜的方向上。再者, 在另一实施例中,导光片140c的第二表面144上亦可以不配置有反射元件210与太阳能收 集器230,而是让光束112可以同时由第一表面142与第二表面144出射。如此一来,光源 装置便可用来作为可两面发光的帘子,以在照明的同时,达到装饰与美化环境的效果。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中的导光片及光形调整元件的结构 示意图。请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光源装置与图4A的光源装置类似,而两者的差异在于本实 施例的光形调整元件除了包括图4A的光形调整元件150c (即绳线组)之外,还包括图IA 的光形调整元件150 (即形状调整固定元件)。图5中的导光片140d为可挠式导光片,且图 5中所绘示的导光片140d及光形调整元件150是用来取代图4A中的每一片导光片140c。 如同图IA所绘示的光形调整元件150,本实施例的光形调整元件150的形状适于受力变化, 且适于固定在数种不同的形状,以使可挠式导光片140d被形状调整元件固定于数种不同 的形状。如此一来,绳线组可使这些可挠式导光片140d之彼此间的相对位置产生变化,而
10光形调整元件150则可使每一可挠式导光片140d的形状产生变化,综合位置变化与形状变 化,便可使出光光形具有更多样的变化。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源装置可具有下列功效的至少其一由于本 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源装置具有连接至导光模组的光形调整元件,且光形调整元件适于 改变导光模组的出光光形,因此使用者能够借由操作光形调整元件来改变本实用新型的实 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出光光形,进而形成不同形状与不同照度分布的照明区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 之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新型说明内容所作之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 饰,皆仍属本新型专利涵盖之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申请专利范围不须 达成本实用新型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
权利要求一种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光源,适于发出一光束;至少一光纤,配置于该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其中该光纤具有相对的一入光端与一出光端,该光束适于经由该入光端进入该光纤中,且适于经由该出光端离开该光纤;一导光模组,具有至少一第一表面、至少一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及至少一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的入光面,其中来自于该出光端的该光束适于经由该入光面进入该导光模组中;以及一光形调整元件,连接至该导光模组,且适于改变该导光模组的出光光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模组包括一可挠式导光片,具有 该第一表面、该第二表面及该入光面,该光形调整元件包括一形状调整固定元件,连接至该 可挠式导光片,该形状调整固定元件的形状适于受力变化,且适于固定在数种不同的形状, 以使可挠式导光片被该形状调整元件固定于该数种不同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形状调整固定元件包括数个固定框, 相邻的二该固定框彼此枢接,且该可挠式导光片固定于该些固定框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光纤为数个光纤,该至少一第 一表面为数个第一表面,该至少一第二表面为数个第二表面,该至少一入光面为数个入光 面,该导光模组包括数个导光片,每一该导光片具有该些第一表面之一、该些第二表面之一 及该些入光面之至少其一,每一该导光片的该入光面接受来自于该些光纤之至少其一的该 出光端之该光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形调整元件包括一位置调整元件, 连接该些导光片,且适于调整该些导光片彼此间的相对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位置调整元件为一串连该些导光片 的绳线组,该绳线组的位置适于改变,以带动该些导光片彼此间的相对位置改变。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导光片为一可挠式导光片,该光 形调整元件更包括数个形状调整固定元件,该些形状调整固定元件分别连接至该些可挠式 导光片,每一该形状调整固定元件的形状适于受力变化,且适于固定在数种不同的形状,以 使每一该可挠式导光片被对应的该形状调整元件固定于该数种不同的形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形状调整固定元件包括数个固 定框,相邻二该固定框彼此枢接,且适于相对于彼此枢转,且每一该可挠式导光片固定于对 应的该形状调整固定元件的该些固定框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光纤为数个光纤,该些光纤形 成一光纤束。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光纤的该些出光端沿着一直线排 列于该入光面旁。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至少一反射元件,配置于该第二表面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至少一太阳能收集器,配置于 该反射元件上,其中该反射元件配置于该第二表面与该太阳能收集器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底座,其中该底座的内部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以容置该光源及该光纤之该入光端;以及一支架,配置于该底座上,其中该支架的内部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以容置该光纤的一 部分,其中该光纤的该入光端与该出光端分别伸出该第二容置空间的相对两端外。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透镜,配置于该光束的传递 路径上,且位于该光源与该光纤的该入光端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反射灯罩,其中该光源配置 于该反射灯罩中,且该反射灯罩适于将该光源所发出的该光束反射至该光纤的该入光端。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光纤为数个光纤,该光源装 置更包括一透镜阵列,配置于该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位于该光源与每一该光纤的该入光 端之间,该透镜阵列具有数个呈阵列配置的透镜单元,该些透镜单元适于将该光束分别会 聚于该些光纤的该些入光端。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模组更包括数个棱镜结构,配 置于该第一表面。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模组更包括数个光扩散微结 构,配置于该第一表面或该第二表面上,或配置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之间。
专利摘要一种光源装置,包括至少一光源、至少一光纤、一导光模组及一光形调整元件。光源适于发出一光束。光纤配置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具有相对之一入光端与一出光端。光束适于经由入光端进入光纤中,且适于经由出光端离开光纤。导光模组具有至少一第一表面、至少一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及至少一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入光面。来自于出光端的光束适于经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模组中。光形调整元件连接至导光模组,且适于改变导光模组的出光光形。
文档编号F21V8/00GK201696962SQ20102013694
公开日2011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0日
发明者林锦明, 蔡汉文, 黄经洲 申请人: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