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发光单元及具有面发光单元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9832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面发光单元及具有面发光单元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发光元件模块的面发光单元,其中,所述发光元件模块可用于液晶电视用背光模块、或照明器具等。
背景技术
时至今日,已开发出了将多个LED (Light Emitting Diode ;发光二极管)等固体发光元件用作点光源的面光源装置。近年,上述使用点光源的面光源装置被用于液晶电视或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的背光源、以及照明器具等。然而,一般来说,在使用点光源的面光源装置中,由于光源为点状,易于产生亮度不均,因此需要采取各种使发光面亮度均勻的技木。例如,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 掲示了ー种面光源装置。该面光源装置在发光元件(点光源)的光出射面一侧设有光束控制配件,该光束控制部件控制发光元件所射出的光的出射角,通过使射出的光束大范围且平滑地扩散,来使来自于各发光元件的光易于混合,使出射光的亮度均勻化,从而消除亮度不均。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掲示的面光源装置中,如图14(a) 图14(c)所示,在发光装置(发光元件模块)中,光束控制配件102的底面10 侧的平面部被粘着固定在发光元件101的装载基板104上。于是,发光元件101完全被光束控制配件102覆盖,由此会产生该发光元件101难以散热的问题。对此,在专利文献2中掲示的面光源装置中,如图15(a)所示,在发光装置(发光元件模块)中,光束控制配件102的底面10 侧的平面部被通过多个柱状配件105固定在发光元件101的装载基板104上。由此,能够在该发光元件101的周围确保散热空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6-3M256号公根”,2006年11月 30日公开。专利文献2 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9-117207号公根”,2009年5月
28日公开。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2中掲示的发光装置中,如图15(b)所示,使光束控制配件102 的柱状配件105的前端部105a,以穿过在装载基板104上设置的贯通孔10 的状态,通过热熔接的方式固定在该装载基板104上。 然而,在通过以上方式将光束控制配件102固定在装载基板104上吋,所述柱状配件105的前端部10 自装载基板104的底面104b突出,形成突起部。于是,由于在装载基板104的底面104b上形成有突起部,从而导致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在将所述发光装置装载在构成电子设备壳体的框架(chassis)上,以形成面发光装置吋,由于在构成该发光装置的装载基板104的底面104b上形成有突起部,因而难以使发光装置与框架之间保持平行,从而使自各发光元件到面光源装置的发光面的距离产生不均,进而导致易于产生亮度不均的问题。所述突起部会导致发光装置与框架之间的密合度下降,由此导致从该发光装置到框架的热传递也随之下降。因此,若发光装置所使用的发光元件为LED,则会使该LED的散热性质恶化,从而导致产生亮度下降的问题。如上所述,由于LED的散热性质恶化,因而会导致产生该LED的寿命缩短的问题。此外,为了解决突起部所引起的、因发光装置与框架之间的密合度下降所导致的 LED亮度下降的问题,可以向LED提供更多的电流。可是,这也会导致LED的发热量増加,进一歩导致产生散热性质恶化的问题。另外,为了解决所述LED亮度下降的问题,可以另外设置用来提高亮度的光学薄片。可是,这会导致产生装置的制造成本増加的问题。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即发光元件即LED的散热性恶化导致产生亮度下降等,从而导致亮度不均;以及为了消除亮度不均而不得不便装置的制造成本增加。在此,通过粘着树脂将柱状配件105固定在装载基板104上,使柱状配件105不会从该装载基板104的底面侧突出,这样能够解决上述因在装载基板104的底面104b上形成有突起部所导致的各种问题。然而,若将装载基板与柱状配件用粘着树脂固定,则粘着部分的树脂产生光学吸收,导致该柱状配件周围、以及从发光元件的角度来看的柱状配件的形成方向变暗,从而导致产生面发光单元中的发光面亮度不均的问题。本发明正是鉴于以上各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干,提供不存在发光面亮度不均的问题的面发光单元、以及具有该面发光単元的显示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面发光单元使来自于发光元件的光经由光束控制配件射出,该面发光単元的特征在干在装载有所述发光元件的装载基板的用于装载该发光元件的装载面上,所述光束控制配件由多个具有规定高度的支持配件支持;在多个所述支持配件中,至少ー个支持配件由粘着树脂粘着在所述装载基板上,其中,构成所述粘着树脂的材料为,白色或透明的树脂材料。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光束控制配件与装载基板之间,存在具有规定高度的支持配件,因此,在装载在装载基板上的发光元件周围,形成有与所述支持配件的高度相同的空隙。由此,能够使由发光元件的发光导致的热通过该空隙释放,因此,不会导致因发光元件的散热不良造成的亮度下降。而且,在装载基板的用于装载发光元件的装载面(顶面)上,光束控制配件由具有规定高度的支持配件支持,因此,不会使支持配件从与装载基板的用于装载发光元件的装载面(顶面)相反一侧的面(底面)突出,从而使该装载基板的底面保持平坦。由此,例如在将面发光単元装载在用于构成电子设备壳体的框架中,以形成面发光装置吋,能够使所述框架、与用于构成该面发光単元的装载基板的背面紧密结合,从而使面发光单元中自各发光元件起到面光源装置的发光面为止的距离保持一定。于是,不会产生因该距离不均所导致的亮度不均。
此外,由于提高了框架、与用于构成面发光单元的装载基板之间的密合度,因而能够使发光元件产生的热传递至框架。由此,能够进一歩抑制由发光元件散热不良所导致的亮度下降。因此,不再需要通过增加供电、或另外设置用于增加亮度的光学薄片,来克服发光元件亮度下降的问题。对于所述支持配件所具有的规定高度,如上所述,只要能够形成空隙,且该空隙能够使位于光束控制配件和装载基板之间的发光元件所产生的热得以释放即可,并没有特別的限制。另外,在具有上述技术结构的面发光单元中,在多个支持配件中,至少ー个支持配件由粘着树脂粘着在所述装载基板上,其中,构成所述粘着树脂的材料为,具有在可视光范围内比黒色的光学吸收少的颜色的树脂材料。因此,能够减少所述粘着部分的树脂的可视光范围内的光学吸收。由此,不会使支持配件周围变暗,从发光元件的角度所看到的支持配件的形成方向也不会变暗,从而能减轻面发光单元中的发光面的亮度不均。作为优选,所述在可视光范围内比黒色的光学吸收少的颜色为白色或透明。此时, 可以消除所述发光面的亮度不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面发光单元使来自于发光元件的光经由光束控制配件射出,该面发光単元的特征在干在装载有所述发光元件的装载基板的用于装载该发光元件的装载面上,所述光束控制配件由多个具有规定高度的支持配件支持;在多个所述支持配件中,只有ー个支持配件由粘着树脂粘着固定在所述装载基板上。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光束控制配件与装载基板之间,存在具有规定高度的支持配件,因此,在装载在装载基板上的发光元件周围,形成有与所述支持配件的高度相同的空隙。由此,能够使由发光元件的发光导致的热通过该空隙释放,因此,不会导致因发光元件的散热不良造成的亮度下降。而且,在装载基板的用于装载发光元件的装载面(顶面)上,光束控制配件由具有规定高度的支持配件支持,因此,不会使支持配件从与装载基板的用于装载发光元件的装载面(顶面)相反一侧的面(底面)突出,从而使该装载基板的底面保持平坦。由此,例如在将面发光単元装载在用于构成电子设备壳体的框架中,以形成面发光装置吋,能够使所述框架、与用于构成该面发光単元的装载基板的背面紧密结合,从而使面发光单元中自各发光元件起到面光源装置的发光面为止的距离保持一定。于是,不会产生因该距离不均所导致的亮度不均。此外,由于提高了框架、与用于构成面发光单元的装载基板之间的密合度,因而能够使发光元件产生的热传递至框架。由此,能够进一歩抑制由发光元件散热不良所导致的亮度下降。因此,不再需要通过增加供电、或另外设置用于增加亮度的光学薄片,来克服发光元件亮度下降的问题。对于所述支持配件所具有的规定高度,如上所述,只要能够形成空隙,且该空隙能够使位于光束控制配件和装载基板之间的发光元件所产生的热得以释放即可,并没有特別的限制。另外,在具有上述技术结构的面发光单元中,由粘着树脂固定在装载基板上的支持配件只有1个,因此,与所有的支持配件都由粘着树脂固定在装载基板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因粘着树脂导致的亮度不均。在具有液晶屏的显示装置中,通过将具有上述技术结构的面发光单元用作从所述液晶屏的背面照射光的背光源,能够消除亮度不均,且亮度均勻地向液晶屏照射光,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屏的显示质量,特別是显示动画时的显示质量。本发明为一种使来自于发光元件的光经由光束控制配件射出的面发光单元,在该面发光单元中,在装载有所述发光元件的装载基板的用于装载该发光元件的装载面上,所述光束控制配件由多个具有规定厚度的固定配件固定。由此,能够抑制发光元件的散热性恶化,提供发光面不存在亮度不均且廉价的面发光单元。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模块的概略断面图。图2为从上面看到的图1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的顶面图。图3为将图1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用作背光源的液晶模块的概略断面图。图4的(a) 图4的(c)为本发明比较例中的液晶模块的亮度不均的測定结果的示意图。图5的(a) 图5的(c)为图3所示的液晶模块的亮度不均的測定结果的示意图。图6的(a)和图6的(b)为图1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所具有的装载基板上的基板图形的说明图。图7为对图2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进行2维配置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8为从上面看到的图1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的其他例的顶面图。图9为对图8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进行2维配置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0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模块的概略断面图。图11为从上面看到的图10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的顶面图。图12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模块的概略断面图。图13为从上面看到的图12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的顶面图。图14(a)为现有的发光装置(发光元件模块)的俯视图。图14(b)为表示图14(a)所示的发光装置的断面的断面图。图14(c)为图14(b)所示的现有的发光装置的分解断面图。图15(a)为其他现有的发光装置(发光元件模块)的示意图。图15(b)为将图15(a)所示的发光装置的局部放大后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发光元件部件2光束控制部件3粘着树脂4基板(装载基板)5部件基板5a背面电极6 LED芯片(发光元件)
7连接配件8封装树脂9固定用孔10 电线21柱部(固定配件、柱状配件)22光束控制部(光束控制配件)30 LED模块(面发光单元)31液晶模块(显示装置)32光学薄片类33液晶屏34背光源框架35反射薄片35a 开ロ部36固定部件37支持杆41、41a、41b 电极图形42布线图形43识别图形44识别图形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下面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发光元件模块(以下也称LED模块)作为本发明的面发光单元,且将以LED模块为背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作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来分別进行说明。(LED模块的概略说明)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LED模块30的断面图。如图1所示,在所述LED模块30中,在基板(装载基板)4上装载有多个LED部件和多个树脂透镜。在所述LED部件中装载有作为发光元件部件1 (发光元件)的LED元件。 所述树脂透镜为,用于控制该发光元件部件1射出的光的出射角的光束控制部件(光束控制配件)2。所述发光元件部件1包含如下结构在陶瓷等材料所制的部件基板5上装载有多个LED芯片6。各LED芯片6通过电线10等与部件基板5的布线层进行电连接。且各LED 芯片6经由背面电极5a,通过由焊锡等构成的连接配件7,与基板4相连。其中,所述背面电极如形成于该部件基板5上的用于装载LED芯片6的装载面的背面。此外,在所述发光元件部件1中的LED芯片6的上方,形成有由硅酮类等光学透明性较好的树脂构成的封装树脂8,并根据需要向该封装树脂8中添加荧光体。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采用在470nm左右具有中心波长的蓝色LED芯片,来作为发光元件部件1中的LED芯片6。此外,就发光元件部件1而言,若向所述封装树脂8中添加R荧光体,则可用作R用发光元件部件1 ;若向所述封装树脂8中添加G荧光体,则可用作G用发光元件部件1 ;若不向所述封装树脂8中添加任何荧光体,则可直接用作发出蓝光的B用发光元件部件1。其中,R荧光体是指吸收蓝光后发出红光的荧光体;G荧光体是指吸收蓝光后发出绿光的荧光体。由此构成了 RGB发光元件部件1。然而,RGB发光元件部件1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例子,也可由其他組合的荧光体来构成。此外,也可以不像上述那样只使用蓝色LED芯片来作为LED芯片6,并通过荧光体来区分顔色,也可以组合在蓝、红、绿等各种颜色的波长范围具有发光峰值的LED芯片来构成 RGB发光元件部件1。此外,还可以通过组合蓝色LED芯片与黄色荧光体,或组合蓝色LED芯片、与红色荧光体和绿色荧光体,来使发光元件部件1发出白光。对于LED芯片来说,也可以用装载ー个高输出功率芯片的方案来代替装载多个低输出功率芯片的方案。所述光束控制部件2由具有良好透明性的树脂形成。举例来说,所述具有良好透明性的树脂包括丙烯类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甲基丙烯类树脂或其他苯乙烯类树脂、环氧类树脂等。所述光束控制部件2被设计成以透镜的方式来发挥作用,特别是被设计成以扩散透镜的方式来发挥作用。所述光束控制部件2具有作为透镜部分的光束控制部22、用干支持光束控制部22的柱部(支持配件、柱状配件)21、形成有供所述发光元件部件1填入的空间的凹部23,这些部件被用模具通过注塑法成型为ー个整体。然而,光束控制部件2既可以通过如上述那样用模具成型为ー个整体来形成,也可以通过连接分別成型的各个部来形成。对于所述光束控制部22以及凹部23的形状来说,可以事先通过模拟等方式进行光学设计,使所设计的形状能够尽可能高效地获取发光元件部件1射出的光,且使取出的光以指定的光束分布来进行分散。该形状例如可以为非球面形状。在此,为了实现光束控制部件2控制发光元件部件1射出的光,使其呈指定的分布,优选光束控制部件2经由所述柱部21,被位置精确地装载在发光元件部件1的上方。由于发光元件部件1中的光轴极其重要,水平度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为了实现高水平度,特別优选柱部21为3个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所述柱部21为3个的例子进行说明。通过将光束控制部件2中的3个柱部21分别以粘着树脂3粘合在基板4的用于装载发光元件部件1的装载面上,使所述光束控制部件2固定在该基板4上。对于如上述那样将光束控制部件2固定在装载发光元件部件1的基板4上的方案而言,从不会产生光轴错位的角度来看是优选的方案。其原因在于,虽然在将LED模块30排列在金属板(电子设备的框架等)上进行组装吋,可以将光束控制部件2直接固定在金属板上,然而,若作为最终产品,随着长时间的使用,金属板与基板4间的相对位置有可能发生变化,而这ー变化不容忽视。由此可见,为了不使发光元件部件1与光束控制部件2因固定在不同的配件上导致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光轴错位,优选将发光元件部件1与光束控制部件2装载在共同的配件(基板4)上。在此,由于所述光束控制部22被通过柱部21,固定在装载有所述发光元件部件1 的基板4的用于装载该发光元件部件1的装载面上,因此,在装载在基板4上的发光元件部件1的周围,形成有约相当于柱部21的高度的适当的空隙。因此,由发光元件部件1的发光所产生的热可由该空隙释放,因而不会导致由发光元件部件1的散热不良造成的亮度下降。而且,由于光束控制部22被通过柱部21固定在基板4的用于装载发光元件部件 1的装载面(顶面)上,因此,在与基板4的用于装载发光元件的装载面(顶面)相反ー侧的面(底面)上,该柱部21不会突出,从而使该底面成为平坦的面。由此,如将所述基板4装载在用于构成电子设备壳体的框架上吋,能够使基板4的底面与所述框架紧密结合,因此,能够保持发光元件部件1的平坦度,从而能够减轻亮度不均。所述基板4与框架之间的密合度得到提高,因此,能够使发光元件部件1所产生的热传递到框架来进行散热,从而能够进ー步抑制由发光元件部件1的散热不良导致的亮度下降。因此,无需增加供电或者另外设置用于提高高度的光学薄片来解决发光元件部件 1亮度下降的问题。对于所述柱部21的高度,如上所述,只要为能够形成空隙的高度,且该空隙能够使位于光束控制部22和基板4之间的发光元件部件1散热即可,对此并没有特別的限制。此外,在将光束控制部件2固定在基板4上之后,在将LED模块30作为产品嵌入液晶电视或照明装置中并作为产品来使用吋,在当显示装置动作时由发光元件部件1或其他部件的发热导致温度上升的情况下,以及在当显示装置停止时冷却导致温度下降的情况下,基板4与光束控制部件2的热膨胀系数之间存在差异。由于基板4与光束控制部件2 各自的伸縮不同,导致产生应カ,从而有可能导致断裂。因此,作为优选,柱部21具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变形的粗度,以分散变形产生的应力。然而,柱部21如果过细的话也会因无法承受应カ而导致断裂。因此,需要缓和应力并兼顾強度,来取得粗度的最佳值。(柱部的概略说明)就所述柱部21的直径和形状而言,若光束控制部件2的形状和尺寸、以及柱部21 的配置位置不同,则柱部21的最佳截面形状也不同。所述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等各种形状。在此,如上所述,将光束控制部件2装载在基板4上,且为了形成装载平面至少需要3个柱部21。例如,图2示出了配置有3个柱部21的例子。柱部21为圆柱体的配件,例如设定其直径为1. 8mm。光束控制部件2的直径例如为19mm左右,在其上方覆盖有具有直径为23mm左右的开ロ部35a的反射薄片35。在反射薄片35与基板4上,开通有固定用孔9。如图2所示,作为优选,所述柱部21被固定在以下所述的位置。即,所述位置是指, 将发光元件部件1作为LED中心,在俯视基板4吋,所述柱部21与所述LED中心的连线、与所述基板4的长边方向(贯穿相邻发光元件部件1的LED中心的直线X)呈60度以内的角度的位置。如上所述,将柱部21配置在与基板的长边方向呈60度以内角度的位置,此时,能够避开该柱部21而在基板4上的固定区域来进行布线。由此,能够使基板4的宽度(短边方向的长度)变窄。此时,能够縮小基板4的面积,从而实现成本的削減。柱部21的粘着区域集中在基板4的长边方向的轴方向,因此易于受到光吸收的影像,但是,粘着树脂3只要采用如上所述的与光束控制部件2等具有相同的光学吸收能力、且在可视光范围内的光学吸收比黑色少的颜色的树脂即可。然而,从尽量减少光学吸收的角度来看,优选采用白色或透明树脂。对于用于消除因柱部21导致的亮度不均以及亮度下降的技术方案,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基板的表面特征的说明)在所述基板4的用于装载发光元件部件1的装载面上,由于光有可能被吸收,进而导致亮度下降,因此,如上所述,在基板4上,覆盖有反射薄片35。由此,能够减少所述装载面上的光的吸收,从而抑制亮度下降。此外,在装载面上,也可以不是单纯地覆盖所述反射薄片35,还可对装载面的表面加以改良,以使所述装载面具有减少对光的吸收的性质。例如,可以在基板4的用于装载发光元件部件1的装载面上,涂覆反射率较高的树脂材料。如此也能够减少基板4的装载面上的光的吸收。综上所述,具有上述技术结构的LED模块30能够抑制亮度不均以及亮度下降。该 LED模块30能够使发光面的亮度均勻,且能够提高来自光源的光的照射效率。如果将上述的LED模块30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则能够消除显示品质下降的问题。在此,显示品质下降是指,因亮度不均导致的显示品质下降,特別是在显示动画时因看到滚动画面中与图像无关的影而导致的显示品质下降。(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说明)下面參照图3,对以具有上述技术结构的LED模块30作为背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3为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模块31的概略断面图。如图3所示,所述液晶模块31包含以下结构在采用树脂材料或铝等金属材料的背光源框架34上,装载有LED模块30。利用以白色树脂为材料的固定部件36,通过贯通上述基板4和反射薄片35而形成的固定用孔9,将所述LED模块30固定在背光源框架34上。在LED模块30的上方,配置有光学薄片类32,该光学薄片类32通过在背光源框架 34的周围形成的保持部(无图示)和支持杆37,与背光源框架34保持固定距离。举例来说,所述光学薄片类32的结构为,自靠近LED模块30的ー侧起,依次配置有扩散板、微透镜薄片、微透镜薄片。光学薄片类32之上还配置有液晶屏33。由此构成了液晶模块31。下面,參照图4的(a) 图4的(c)以及图5的(a) 图5的(c),对所述液晶模块31中的亮度不均的測定结果进行说明。图4的(a) 图4的(c)表示将在可视光范围内具有光学吸收能力的树脂用作粘着树脂3时的亮度不均的測定結果。其中,所述粘着树脂3用于涂覆在柱部21上,以通过该柱部21将LED模块30的光束控制部件2固定在基板4上。图5的(a) 图5的(c)表示将可视光范围内不具有光学吸收能力的透明或白色树脂用作粘着树脂3时的亮度不均的測定結果。其中,同样地,所述粘着树脂3用于涂覆在柱部21上,以通过该柱部21将LED模块30的光束控制部件2固定在基板4上。即,对于具有图3所示的技术结构的液晶模块31,图4的(a) 图4的(c)示出了,在将含有在可视光范围内具有光学吸收能力的炭黑的一般性环氧树脂用于粘着树脂3时,进行光学不均的測定后的结果;图5的(a) 图5的(c)示出了,在将在可视光范围内不具有光学吸收能力的白色树脂用于粘着树脂3时,进行光学不均的測定后的結果。其中, 光学不均的测定是指,对液晶模块31进行的亮度分布測定。所述亮度分布測定是通过柯尼卡美能达公司生产的CA2000进行的。在此,所述液晶模块31是在以下状态下进行測定的,即,液晶屏33的尺寸为40英寸,发光元件部件1的个数为119个,且该液晶屏33为白显示,并使所述发光元件部件1全部点灯。测定结果分别表示为2维亮度分布映射、χ方向亮度断面(图4的(c)和图5的 (c))、以及y方向亮度断面(图4的(b)和图5的(b))。这些亮度断面均为穿过液晶模块 31中央(配置有发光元件部件1的位置)的断面图。从上述測定结果中可知,在将可视光范围内具有光学吸收能力的树脂用作粘着树脂3吋,如图4的(a) 图4的(c)所示,由于该粘着树脂3吸收扩散板所反射的光等,因而在粘合位置处会产生低亮度的部分。因此,在亮度断面上会产生不均。若产生上述亮度不均,则会使用户在滚动画面中看到与图像无关的影,因此该技术方案便不能应用在动画显不上。对此,在将可视光范围内不具有光学吸收能力的树脂用作粘着树脂3吋,如图5的 (a) 图5的(c)所示,能够消除亮度不均,从而能实现适于动画显示的液晶模块31。综上所述,根据具有上述技术结构的LED模块30,通过在光束控制部22与用来装载发光元件部件1的基板4之间设置空隙,且使该基板4上用于装载发光元件部件1的装载面的相反ー侧的面呈平坦的形状,能够在抑制发光元件部件1的散热性质恶化的同吋, 实现不会产生发光面亮度不均、且廉价的面发光单元。在装载在所述液晶模块31中的LED模块30中,可能引起亮度不均的现象为,形成在基板4顶面上的布线图形等各种图形。下面,參照图6的(a)和图6的(b),对形成在基板4顶面上的各种图形进行说明。如图6中(a)所示,在基板4的顶面,形成有用于向发光元件部件1供电的电极图形41、和连接在该电极图形41上的布线图形42。所述电极图形41通过连接配件7,与图1 所示的部件基板5的背面电极fe相连。在所述布线图形42上,为了实现绝缘和提高反射率,涂有白色绝缘胶。所述电极图形41包括电极图形41a和电极图形41b。例如,通过使部件基板5的阴极侧与电极图形41a相连,且使阳极侧与电极图形41b相连,并使两端均与LED驱动电路 (无图示)相连,来使发光元件部件1发光。当在所述LED模块30中,将光束控制部件2固定在基板4上吋,如图6的(a)所示,有时会在该基板4的顶面形成识别图形43,用于识别柱部21的固定位置。就所述识别图形43而言,为了易于识別,多形成为黑色等会引起光损耗的颜色的图形。然而,若前面提到的用于固定的粘着剂使用白色树脂,则粘着树脂3会覆盖识别图形43,因而该识别图形 43不会产生光损耗。此外,也可以不形成黒色的识别图形43,而是形成含有波长比可视光短的光所激励的荧光体的图形、或含有光散射材料的图形。此时,在进行固定工作吋,通过用一定的短波长的光进行照射,或使光自一定的角度入射,就能够识别出识别图形。此时, 识别图形不会产生光损耗。因此,用于固定的粘着剂除了可以采用白色树脂以外,还可以采用透明树脂。
而且,在非白色的识别图形43上涂覆白色树脂的粘着树脂3会使识别图形43的颜色发生变化,因此能够通过识别图形43的颜色而容易地检测出忘记涂覆粘着树脂3等エ 作上的失误。柱部21与基板4之间的粘着树脂3的厚度越薄,越能提高光束控制部件2的高度位置的精度。然而此吋,粘着树脂3变薄,遮掩效果便会减弱,使识别图形43的颜色更易透
M I ο在此,如图6的(b)所示,通过设置成环状的识别图形44,能够提高粘着树脂3的遮掩效果。如上所述,能够使铸造配件与装载基板之间进行粘合的部分变薄,由此,能够提高光束控制配件的高度位置的精度。因此,能够提高光束控制配件的平行度,从而使面发光单元的发光面、与光束控制配件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使该发光面的亮度均勻。然而,从抑制亮度下降以及抑制亮度不均的角度来说,不仅恰当地设定构成所述光束控制部件2的柱部21的形状极为重要,而且恰当地设定柱部21自基板4的装载面起、 到光束控制部22与该基板4的对向面为止的高度(长度)、柱部21的尺寸(直径)、以及柱部21的配置位置也极为重要。也就是说,有必要抑制因所述柱部21的尺寸(高度(长度)、粗度(直径))导致的亮度下降,以及抑制因所述柱部21的配置位置关系导致的亮度不均。(抑制柱部尺寸所导致的亮度下降)通常,液晶用背光源被装载在液晶屏的背面,因此在考虑使整个液晶显示装置薄型化吋,需要使液晶用背光源薄型化。在此,使用于构成液晶用背光源的LED模块30薄型化,在实现该液晶用背光源的薄型化上极为重要。在使LED模块30薄型化的过程中,所述光束控制部件2的柱部21的高度是重要因素。此外,若考虑强度因素,则不仅高度,还有适合的断面形状也极为重要。例如,作为优选,在光学模拟指定的分散范围内,以使光学控制部件2与发光元件部件1接近但不接触的方式设计所述柱部21的高度(长度)。若光束控制部22的柱部21和粘着树脂3包围发光元件部件1,阻碍该发光元件部件1周围的空气流动,妨碍自然空气冷却,则会导致产生LED芯片6的亮度下降等发光元件部件1的信赖性下降的缺点。因此,作为优选,所述柱部21和粘着树脂3的体积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小。鉴于以上观点,以及为了使作为支柱部的柱部21易于制造,在本实施方式中,柱部21是由尺寸为直径1. 8mm、高(长度)1. Imm的圆柱构成的。若柱部21的长度较长,则会导致背光源内部的反射光进入光束控制部22 (透镜)的光量发生损耗,从而导致亮度下降。因此,需要将柱部21的长度设定为能够避免产生上述亮度下降问题的长度。关于上述的柱部21的长度和粗度的数值,原则上来说只是ー个例子,本发明不应被理解为限于这些数值。若如上所述地设定柱部21的粗度和长度,则不会阻碍发光元件部件1周围的空气流动,因而不会妨碍LED芯片6的自然空气冷却。于是,不会导致LED芯片6的亮度下降, 从而能够抑制LED模块30的亮度下降。
(抑制由柱部的配置位置关系所导致的亮度不均)下面对如何防止由柱部21的配置关系所导致的亮度下降的问题进行说明。柱部21与光束控制部件2中的其他部件相比,具有不同的结构,因此,与其他部件之间会产生光学上的差异。距离光源即发光元件部件1越近,光束越大,此时的光学上的影响就越強。因此,作为优选,在以发光元件部件1为中心吋,柱部21被配置在距离中心部较远的位置。此外,各个柱部21之间的距离越大,则温度变化时伸縮的差就越大,应力就越強,从而导致信赖性下降。鉴于以上这些理由,作为优选,柱部21被配置在在不会导致信赖性下降,且不存在光学上的影响的范围内,尽量距离发光元件部件1远的位置上。然而,因要兼顾应カ以及满足光束控制部件2的小型化要求,即使尽量在不存在光学上的影响的范围内配置柱部21,也很难将柱部21配置在对该柱部21完全不会产生光学上的影响的范围内。虽然通过设计光束控制部件2能够解决1个发光元件部件1和1个光束控制部件 2的光学影响导致的不均,然而,在用于背光源或照明装置吋,虽然在配置有多个发光元件部件1和光束控制部件2的LED模块30的上部,设置了用于使光束均勻化的扩散板等光学配件,以减轻光学不均,但此吋,来自于其他发光元件部件1经由光束控制部件2射出的光通过上述光学配件的反射而射入的光束成分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当光束控制部件2的柱部21和粘着树脂3使用了与周边配件的光学性质大不相同的配件吋,只在自柱部21、以及用于固定柱部21的粘着树脂3起的特定方向上产生亮度低的部分,进而产生光学上的不均。因此,在本发明中,对于通过柱部21将光束控制部 22固定在基板4上的粘着树脂3而言,采用了光学吸收与光束控制部件2等相同的、且在可视光范围下的光学吸收较少的白色或透明树脂。由此,可以消除在自用于固定柱部21的粘着树脂3起的特定方向上产生的亮度低的部分,于是不会产生光学不均的部分。由此,能够消除LED模块30中的发光面的亮度不均。然而,虽然已參照图2对柱部21的配置位置的适当配置范围进行了说明,但相邻光束控制部件2中的柱部21的各个影也可能成为导致亮度不均的因素。(柱部的影的影响⑴)例如,在图2中,在贯穿相邻发光元件部件1的LED中心的直线X上,配置有各光束控制部件2的3个柱部21中的1个柱部21。图7为对图2所示的发光元件部件1进行2维配置后所形成的LED模块30的示意图。在图7中,直线X和直线Y贯穿各发光元件部件1的LED中心。该直线X和直线 Y垂直相交。在图7所示的LED模块30中,每个光束控制部件2均具有3个柱部21,在所述柱部21中,一个柱部21被配置成其中心位于连接相邻发光元件部件1的中心的水平方向直线X上,且其余的柱部21被配置成其中心不位于连接相邻发光元件部件1的中心的垂直方向直线Y上。此时,只在水平方向(X方向)上产生脉状的亮度不均,而在垂直方向(Y方向)上不产生上述亮度不均。这是因为,各个柱部21遮挡来自发光元件部件1的光,井形成影。该各个影排列在连接水平方向上的相邻发光元件部件1的直线上,因而在水平方向上,影被强调显示;而该各个影并没有排列在连接垂直方向上的相邻发光元件部件1的直线上,因而在垂直方向上,影未被强调显示。在图7中,举例说明了柱部21被配置在水平的直线X上,而未被配置在垂直的直线Y上。而当柱部21例如未被配置在水平的直线X上,而被配置在垂直的直线Y上,则只在垂直方向(Y方向)上产生脉状的亮度不均,而在水平方向(X方向)上不产生上述亮度不均。(柱部的影的影响O))图2所示的是柱部21被配置在直线X上的示意图,而图8所示的是柱部21未被配置在直线X上的示意图。在图8中,各个光束控制部件2的3个柱部21均未被配置在贯穿相邻发光元件部件1的LED中心的直线X上。图9为对图8所示的发光元件部件1进行2维配置后所形成的LED模块30的示意图。在图9中,与图7—祥,直线X和直线Y贯穿各发光元件部件1的LED中心。该直线X和直线Y垂直相交。在图9所示的LED模块30中,光束控制部2的所有柱部21都被配置成,其中心不位于连接相邻发光元件部件1的中心的水平直线和垂直直线(直线X,直线Y)上。此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不会产生脉状的亮度不均。这是因为,各个柱部21虽然遮挡了来自发光元件部件1的光,并形成影,然而,这些影并未排列在连接相邻发光元件部件1的水平的直线X或垂直的直线Y上。在图9所示的LED模块30中,所有光束控制部件2的柱部21的配置均相同。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在LED模块30中,既可以使奇数列和偶数列的配置不同,也可以全部进行随机配置。此时,柱部21的影之间重合的部分较少,因而能够起到进ー步抑制脉状的亮度不均的效果。如图7和图9所示,以面发光单元为例,为了使面板内亮度均勻,在LED模块30中, 作为优选,按照排列成正方形的方式配置各发光元件部件1。这样,当各发光元件部件1被排列成正方形吋,如上所述,不仅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存在相邻发光元件部件1之间的影响,在倾斜方向(对角方向)上也会存在相邻发光元件部件1之间的影响。因此,需要将柱部21的配置位置设置成,除了不位于直线X和直线Y上以外,还不位于贯穿配置在对角方向上的相邻发光元件部件1的中心的直线上。由此,不仅能够消除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影响,还能够消除在对角方向上的相邻发光元件部件1之间的影响。因此,能够极大的减轻由相邻发光元件部件1之间的影响所导致的亮度不均。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所有的柱部21都被粘着树脂3粘着固定在基板2上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不必将所有的柱部21都通过粘着树脂3粘着固定在基板2上,只要光束控制部件2能够被固定在基板4上即可,对于粘着固定的柱部21的数量并没有特別的限制。下面,通过实施方式2,对(1)只将ー个光束控制部件2所具有的3个柱部21中的1个柱部21通过粘着树脂3粘着固定在基板4上的例子;以及( 将3个柱部21中的 2个柱部21通过粘着树脂3粘着固定在基板上的例子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2)下面參照图10 图13,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LED 模块30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在此,对于具有相同功能的配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关的详细说明。上述实施方式1所示的图1为LED模块30的断面图。而图10为在图1的基础上, 将一部分粘着树脂3除去后的状态的断面图。图11为从上面看到的图10所示的LED模块 30的俯视图。在此,如图11所示,在ー个光束控制部件2的3个柱部21中,配置在图的左侧的 2个柱部21未被粘着树脂3粘着固定在基板4上。也就是说,3个柱部21中,只有1个柱部21被粘着固定在基板4上。被粘着固定的柱部21可以为任意一个柱部21。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的,由于粘着固定部分上仍存在粘着树脂3,即使将光学吸收能力与光束控制部件2相同的、在可视光范围内的光学吸收较少的白色或透明树脂用作粘着树脂3,以减轻由粘着树脂3导致的亮度不均,也难以完全消除粘着树脂3的影响。因此,如上所述,通过只将用于支持光束控制部件2的3个柱部21中的一个通过粘着树脂3粘着固定在基板4上,与将所有的柱部21都通过粘着树脂3粘着固定在基板4 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粘着树脂3造成的影响,从而进ー步减轻由该粘着树脂3导致的亮度不均。此外,如上所述,通过减少使用粘着树脂3的部位,能够减轻该粘着树脂3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不必采用上述的在可视光范围内的光学吸收较少的白色或透明树脂作为粘着树脂3。也就是说,粘着树脂3的材料的选择自由度变大了。综上所述,当在基板4上用于支持光束控制部件2的3个柱部21中,只有1个柱部21被粘着树脂3粘着固定在基板4上吋,与所有的柱部21都被粘着树脂3粘着固定在基板4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由该粘着树脂3所导致的亮度不均。因此,无需特别限定粘着树脂3的材料就能够实现上述效果。然而,为了进一步减轻亮度不均,作为优选的材料, 可以例举出在可视光范围内的光学吸收较少的白色或透明树脂。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同样,为了消除柱部21的影导致的面板内亮度不均的影响,在图11所示的LED模块30中,作为优选,如上述实施方式1的图8所示那样,使各光束控制部件2的3个柱部21均不位于贯穿相邻发光元件部件1的LED中心的直线X上。然而,在上述例子中,通过仅使光束控制部件2的3个柱部21中的1个柱部21固定在基板4上,虽然能够获得上述各种优点,但也存在粘合强度较低,固定不牢等缺点。因此,可以将光束控制部件2的3个柱部21中的2个柱部21固定在基板4上。上述实施方式1所述的图1为表示LED模块30的断面图,而图12为表示在图1 的基础上去除一部分粘着树脂3后的状态的其他例子的断面图。图13为从上面看到的图 12所示的LED模块30的俯视图。在此,如图13所示,在ー个光束控制部件2的3个柱部21中,只有配置在图的右侧的1个柱部21没有被粘着树脂3粘着固定在基板4上。也就是说,该图示出了 3个柱部 21中的2个柱部21被粘着固定在基板4上的例子。被粘着固定的2个柱部21可以为任意組合。
在上述情况下,由于用于支持光束控制部件2的3个柱部21中的2个柱部21被粘着树脂3粘着固定在基板4上,因此,如上所述,与只有1个柱部21被粘着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粘合強度,并使固定更加牢固。在仅使用于支持光束控制部件2的3个柱部21中的1个柱部21被粘着固定的情况下,无论选择3个柱部21中的哪个进行粘着固定都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在使2个柱部被粘着固定的情况下,被粘着固定的柱部21的配置位置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将被配置成与长方形状(长方形)的基板4的短边方向几乎平行而不是与长边方向几乎平行的2个柱部21,通过粘着树脂3进行粘着固定。 这是为了避免光束控制部件2受到由长方形状的基板4的热膨胀导致的变形/扭曲的影响而使其粘合強度下降,以及基板4的变形/扭曲通过柱部21传递到光束控制部件2,导致光束控制部件2破损。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需要考虑由柱部21的影所导致的亮度不均。也就是说,如图11和图13所示,当各光束控制部件2的3个柱部21中的1个柱部 21被配置在贯穿相邻发光元件部件1的LED中心的直线X上吋,在与直线X平行的水平方向上有可能产生脉状的亮度不均。这是因为,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直线X上的各个柱部21遮挡来自发光元件部件1的光,并形成影,这些影排列在连接水平方向上的相邻发光元件部件1的直线上,因此在水平方向上,影被强调显示。如果要避免上述现象,如上述实施方式1的图8所示,只要不便各发光元件部件1 的柱部21位于直线X上即可。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柱部21的配置位置如图8所示,并且通过减少被粘着树脂 3粘着固定在基板4上的部位,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进一歩抑制柱部21和粘着树脂 3所导致的亮度不均,从而实现亮度更均勻的面发光单元。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圆柱体的柱部21为例,说明了用于支持光束控制部件2 的支持配件。然而,对于支持配件的形状并没有特別的限制。当光束控制部件2为透镜吋, 支持配件也可以呈通过将与透镜成型为ー个整体所制作的环的一部分切去后所得到的形状。或者,也可以将为了支持光束控制部件2而设置在光束控制部件2的朝向基板4侧的突起,作为上述支持配件。作为优选,所述支持配件为柱状配件。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支持配件为柱状配件,因此,可以通过该柱状配件的变形,来分散发光元件发光时产生的热所导致的光束控制配件的热膨胀所产生的应力、以及发光元件停止发光时的冷却所导致的光束控制配件的热收缩所产生的应力。也就是说,通过调整柱状配件的粗度,能够容易地调整通过该柱状配件的变形使应カ得以分散的程度。作为优选,所述支持配件与所述光束控制配件形成为ー个整体。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支持配件与光束控制配件形成为ー个整体,因此,该支持配件与光束控制配件具有相同的材质,即都具有光透过性的材质。而且,该支持配件的前端部由在可视光范围内的光学吸收少的粘着树脂粘着固定在装载基板上,因此,不会使支持配件、 以及装载基板侧的粘着树脂的粘着部周围变暗,从而减轻面发光単元的发光面的亮度不均。作为优选,所述支持配件被固定在以下所述的位置上,该位置满足以下条件在俯视所述装载基板时,以所述发光元件为中心,所述支持配件与该中心的连线与所述装载基板的长边方向呈60度以内的角度。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缩短用于固定光束控制配件的装载基板的短边方向的宽度,从而縮小整个装载基板的面积,由此,能够通过縮小基板面积实现成本的削減。本发明的特征还在干,在多个所述支持配件中,只有1个支持配件由所述粘着树脂粘着固定在所述装载基板上。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由粘着树脂固定在装载基板上的支持配件只有ー个,与所有的支持配件都由粘着树脂固定在装载基板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由粘着树脂导致的亮度不均的影响。另外,虽然所述装载基板的热所导致的扭曲、变形会通过粘着树脂传递给支持配件,但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多个所述支持配件中,只有1个支持配件被固定在装载基板上,因此热所导致的扭曲、变形不会传递给其余多个支持配件,因此,就不会使这些支持配件中的某个破损。本发明的特征还在干,当所述支持配件为3个以上吋,其中只有2个支持配件由所述粘着树脂粘着固定在所述装载基板上。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3个以上的支持配件中,由粘着树脂固定在装载基板上的只有3个支持配件,因此,与所有的支持配件都由粘着树脂固定在装载基板上的情况相比, 能够减少粘着树脂所导致的亮度不均。而且,由粘着树脂固定在装载基板上的支持配件为2个,因此,与只有1个支持配件被粘着树脂固定在装载基板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支持配件与装载基板之间的粘合强度,从而能够安定地将这些支持配件所支持的光束控制配件固定在装载基板上。作为优选,当所述装载基板为长方形吋,沿所述装载基板的短边方向排列的2个支持配件由所述粘着树脂固定。一般来说,在装载基板呈长方形吋,装载基板的长边方向受到因热膨胀导致的变形/扭曲的影响要比短边方向大。因此,呈长方形的装载基板更容易受到长边方向上的热膨胀导致的变形/扭曲的影响。相反,装载基板的短边方向不易受到热膨胀导致的变形/ 扭曲的影响。因此,如上述技术方案所示,由粘着树脂来固定位于装载基板的短边方向侧的2 个支持配件,如此,被这些粘着树脂固定的支持配件不易受到热膨胀导致的变形/扭曲。因此,能够防止光束控制配件的粘合強度下降,并防止装载基板的变形/扭曲经由支持配件的粘着固定部分传递给光束控制配件,从而导致光束控制配件破损。在此,在所述装载基板的装载有发光元件的装载面上,光有可能被吸收,从而导致亮度下降。为此,作为优选,所述装载基板的用于装载发光元件的装载面具有在可视光范围内的光学吸收少的表面性质。此外,作为优选,在所述装载基板的用于装载发光元件的装载面上,装载有反射薄片。另外,作为优选,在所述装载基板的用于装载该发光元件的装载面上,涂有反射率高的树脂材料。根据以上各技术方案,能够减轻装载基板的用于装载发光元件的装载面ー侧的光的吸收,从而抑制发光面的亮度下降。作为优选,在所述装载基板的用于装载发光元件的装载面上,形成有识别图形,其中,所述识别图形示出用于固定所述支持配件的位置。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装载基板的用于装载发光元件的装载面上,形成有识别图形,该识别图形示出用于固定所述支持配件的位置。由此,能够准确地将支持配件装载到目标位置上。因此,能够将光束控制配件配置在相对于发光元件而言最合适的位置上,从而使发光元件与光束控制配件之间不会产生光轴错位。由此,能够消除由发光元件与光束控制配件之间产生光轴错位所导致的亮度下降,从而减轻面发光単元的发光面的亮度不均。在此,如果所述识别图形以在可视光范围内具有光学吸收能力的颜色来形成,则有可能因该识别图形导致亮度下降。于是,作为优选,当所述支持配件通过粘着树脂被装载在装载基板上吋,所述识别图形所形成的尺寸为,能够被该粘着树脂覆盖的尺寸。此时,当支持配件通过粘着树脂被装载在装载基板上吋,识别图形被在可视光范围内的光学吸收少的粘着树脂覆盖,于是,识别图形被遮掩起来。因此,不会产生由识别图形导致的亮度下降。能起到同样效果的优选技术方案如下所示。作为优选,所述识别图形包含波长比可视光短的光所激励的荧光体。作为优选,所述识别图形包含光散射材料。所述识别图形的颜色与所述粘着树脂的颜色不同。因此,只要在识别图形上涂覆不同颜色的粘着树脂,该识别图形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因此,通过识别图像的颜色,可以容易地检测出忘记涂覆粘着树脂等工作上的失误。另外,在所述识别图形中,与所述支持配件的前端部对应的区域呈环状。由此,无需涂覆过多的粘着树脂就能够提高粘着树脂的遮掩效果。由此,能够使支持配件与装载基板之间的粘着树脂的厚度变薄,从而提高光束控制配件的高度位置精度。于是,能够提高光束控制配件的平行度,从而使面发光单元的发光面与光束控制配件之间的距离保持一定,进而使该发光面的亮度均勻。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对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进行各种变更,通过适当组合不同实施方式中分别掲示的技术方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エ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本发明能够适用于需要面状光源的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的背光源等,其中,该面状光源是通过对多个发光元件进行2维配置而形成的。
权利要求
1.一种面发光単元,使来自于发光元件的光经由光束控制配件射出,该面发光単元的特征在于在装载有所述发光元件的装载基板的用于装载该发光元件的装载面上,所述光束控制配件由多个具有规定高度的支持配件支持;在多个所述支持配件中,至少ー个支持配件由粘着树脂粘着在所述装载基板上,其中, 构成所述粘着树脂的材料为,具有在可视光范围比黑色的光学吸收少的颜色的树脂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持配件为柱状配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持配件与所述光束控制配件形成为ー个整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配件被固定在以下所述的位置上,该位置满足以下条件在俯视所述装载基板时,以所述发光元件为中心,所述支持配件与该中心的连线、与所述装载基板的长边方向呈60度以内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支持配件中,只有1个支持配件由所述粘着树脂粘着固定在所述装载基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持配件为3个以上吋,其中只有2个支持配件由所述粘着树脂粘着固定在所述装载基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面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装载基板为长方形吋,沿所述装载基板的短边方向排列的2个支持配件由所述粘着树脂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基板的用于装载该发光元件的装载面具有在可视光范围内的光学吸收少的表面性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面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载基板的用于装载该发光元件的装载面上,装载有反射薄片。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面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载基板的用于装载该发光元件的装载面上,涂有反射率高的树脂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发光单元,其特征在干在所述装载基板的用于装载该发光元件的装载面上,形成有识别图形,其中,所述识别图形示出用于固定所述支持配件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面发光单元,其特征在干当所述支持配件通过粘着树脂被装载在装载基板上吋,所述识别图形所形成的尺寸为,能够被该粘着树脂覆盖的尺寸。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面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识别图形包含波长比可视光短的光所激励的荧光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面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图形包含光散射材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面发光单元,其特征在干 所述识别图形的颜色与所述粘着树脂的颜色不同。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面发光单元,其特征在干在所述识别图形中,与所述支持配件的前端部对应的区域呈环状。
17.一种面发光単元,使来自于发光元件的光经由光束控制配件射出,该面发光単元的特征在于在装载有所述发光元件的装载基板的用于装载该发光元件的装载面上,所述光束控制配件由多个具有规定高度的支持配件支持;在多个所述支持配件中,只有ー个支持配件由粘着树脂粘着固定在所述装载基板上。
18.—种显示装置,具有液晶屏,该显示装置的特征在干将权利要求1 17中任一项所述的面发光单元用作从背面向所述液晶屏照射光的背光源。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面发光单元为LED模块(30),该LED模块(30)使来自于发光元件部件(1)的LED芯片(6)的光,经由光束控制部件(2)的光束控制部(22)射出。所述光束控制部(22)被通过多个柱部(21)固定在装载有所述发光元件部件(1)的基板(4)的用于装载该发光元件部件(1)的装载面上。由此,在发光元件部件(1)和光束控制部(22)之间形成有适当的散热用空隙。
文档编号F21S2/00GK102575815SQ20108004720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7日
发明者住江信二, 日根野充, 绪方伸夫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