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9185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有效避免光源发出的光线从背框泄漏而出的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日益发达,液晶显示装置已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然而,由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本身无法发光,故在显示面板的下方必须提供做为提供光源的背光模块,进而使液晶显示装置达到显示的功效。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块包括有背框、光源、导光板、光学膜片以及反射片等构件。其中背框用以容置光源、导光板、光学膜片以及反射片,且背框还具有夹持导光板的功效,进而将导光板进行固定。而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一侧,用以发出光线至导光板内进行混光。而液晶显示装置更包括驱动电路板,设置于背光模块底部的位置,具体来说也就是背框的底部,此驱动电路板电性连接于显示面板,用以驱动显示面板。然而,为了降低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通常会从背框的部分底面与部分侧面弯折出用来承载驱动电路板的承载台,使得驱动电路板能够设置在背光模块的侧边,有效降低整体液晶显示装置的厚度。但由于承载台是从背框的部分底面与部分侧面弯折而出,会于背框的侧面形成缺口,导致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会从此缺口泄漏而出,为了防止光线从此缺口漏出,一般会以人工的方式将泡棉胶带粘合覆盖背框侧面的缺口,如此一来,需额外增加泡棉胶带的费用,且在粘贴泡棉胶带时不易对位,甚至有可能无法有效覆盖背框侧面的缺口。再者,由于背框的部分侧面用来做为承载驱动电路板的承载台,势必会造成背框整体强度的下降。因此,如何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与改善,实为此技术领域者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O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以防止光源发出的光线从背框泄漏而出,导致出光效率降低。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防止光源发出的光线从背光模块泄漏而出,导致出光效率降低。为达上述优点,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背框。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一侧。背框包括底部、侧壁以及至少一延伸结构。底部用以承载导光板以及光源。侧壁邻近于光源。侧壁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连接于底部。延伸结构自侧壁的部分第一端朝远离光源的方向延伸而出。延伸结构具有承载部,侧壁位于承载部与光源之间。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延伸结构更具有连接部,用以连接侧壁的第一端与承载部。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连接部与侧壁构成U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连接部与侧壁构成V型。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延伸结构的连接部与侧壁之间具有固着体,用以使连接部固着于侧壁。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固着体包括胶体或焊锡。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框更包括顶部,连接于侧壁的第二端,顶部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二表面面向底部,第一表面则背向底部,承载部的承载面与第一表面面向同一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顶部、底部与侧壁内侧之间形成光源容置空间,用以容置光源。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框的底部具有镂空区域,邻接于延伸结构,延伸结构系自镂空区域向外翻折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镂空区域的面积大致等于延伸结构的面积。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框更包括遮光胶体,贴合于底部且覆盖镂空区域。为达上述优点,本发明另一方面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电路板以及背光模块。电路板电性连接于显不面板。背光模块,相对于显不面板设置,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背框。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一侧。背框包括底部、侧壁以及至少一延伸结构。底部用以承载导光板以及光源。侧壁邻近于光源,且侧壁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连接于底部。延伸结构自侧壁的部分第一端朝远离光源的方向延伸而出,延伸结构具有承载部,侧壁位于承载部与光源之间,承载部用以承载电路板。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其背光模块的背框具有底部、侧壁以及至少一延伸结构。此延伸结构自侧壁的部分第一端朝远离光源的方向延伸而出,而侧壁位于延伸结构的承载部与光源之间。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延伸结构是从背框侧壁的一端延伸而出,也就是说此延伸结构不会于背框的侧壁形成缺口,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即可有效地避免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从背框的侧壁泄漏而出,无须增加额外的费用与人力来进行防止漏光的动作,同时也相对地增加了背框的整体强度。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绘示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绘示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绘示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4绘示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5绘示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l、la、lb、lc:显示装置10:显示面板11:电路板12:背光模块13:固着体14:遮光胶体
110:软性电路板120:导光板121:光源122:背框1200:入光面1201:第一表面1202:第二表面1203:承载面1220:底部1221:侧壁1222、1222a:延伸结构1223:第一端1224:第二端1225:承载部1226:连接部1227:顶部1228:镂空区域X:方向S1:容置空间S2:光源容置空间A1、A2、A3:面积Θ:角度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照图1,其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 述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I包括显示面板10、电路板11以及背光模块12。电路板11电性连接于该显示面板10,此电路板11例如是透过软性电路板110电性连接于显示面板10,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12相对于显不面板10设置,背光模块12例如是侧光式背光模块,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背光模块12亦可为直下式背光模块。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12包括导光板120、光源121以及背框122。光源121设置于导光板120的一侧,具体来说,此光源121设置于导光板120的入光面1200旁。背框122包括底部1220、侧壁1221以及至少一延伸结构1222。底部1220用以承载导光板120以及光源121。侧壁1221邻近于光源121,且侧壁122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223与第二端1224,侧壁1221的第一端1223连接于底部1220。延伸结构1222自侧壁1221的部分第一端1223朝方向X延伸而出,具体来说,延伸结构1222朝远离光源121的方向延伸而出。此延伸结构1222具有承载部1225,此承载部1225用以承载电路板11,且侧壁1221位于承载部1225与光源121之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更包括光学膜片、反射片(图未示)等构件。但由于上述这些构件在本发明中并非为主要的技术特征,因此,本发明对于上述构件不另行叙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延伸结构1222更具有连接部1226,此连接部1226用以连接侧壁1221的第一端1223与承载部1225。如图1所示,延伸结构1222的连接部1226与侧壁1221例如是构成U字型,而延伸结构1222的连接部1226实质上垂直于承载部1225而与承载部1225构成L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背框122更包括顶部1227,连接于侧壁1221的第二端1224。此顶部1227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201与第二表面1202。顶部1227的第二表面1202面向底部1220,顶部1227的第一表面1201则背向底部1220,承载部1225的承载面1203与顶部1227的第一表面1201面向同一方向。详细来说,顶部1227的第一表面1201与承载部1225的承载面1203之间定义出用以容置电路板11的容置空间SI。此外,背框122的顶部1227、底部1220与侧壁1221内侧之间形成用以容置光源的光源容置空间S2。
请参照图1与图2,图2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背框122的底部1220具有镂空区域1228,此镂空区域1228邻接于延伸结构1222,而延伸结构1222系自镂空区域1228向外翻折而出,具体来说,延伸结构1222的承载部1225与连接部1226原为背框122底部1220的一部分,依照实际的生产需求来决定需要截取多少背框122底部1220的面积翻折做为延伸结构1222,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所述的镂空结构1228的面积大致等于延伸结构1222的面积。举例来说,镂空结构1228的面积为Al,延伸结构1222的承载部1225与连接部1226的面积分别为A2与A3,则Al=A2+A3o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延伸结构1222系自镂空区域1228向外翻折而出,使得延伸结构1222的弯折处会因为背框122材质的延展性而拉大整体面积,图1以及图2所示的延伸结构1222的承载部1225与连接部1226的面积A2、A3总和会略大于镂空结构1228的面积为Al,但在延伸结构1222被翻折前的面积是大致相等于镂空结构1228的面积。请参照图3,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所示显示装置Ia与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I类似,不同点在于,本实施所述的延伸结构1222a的连接部1226与侧壁1221例如是构成V字型,而延伸结构1222a的连接部1226与承载部1225之间夹有角度Θ,此角度Θ例如是钝角。需特别说明的是,在图1与图3中所示的延伸结构1222、1222a的连接部1226与侧壁1221构成的形状以及连接部1226与承载部1225构成的形状与角度,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承载部1225能够用以承载电路板11的前提下,连接部1226与侧壁1221构成的形状以及连接部1226与承载部1225构成的形状与角度可以为任意形状的变化。请参照图4,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Ib与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I类似,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延伸结构1222的连接部1226与侧壁1221之间具有固着体13。此固着体13的功效在于使延伸结构1222的连接部1226能够固着于侧壁1221,进而增加延伸结构1222的结构强度,避免延伸结构1222遭受碰撞后产生变形或断裂的情况。本实施例所述的固着体13例如是胶体或焊锡,但本明不以此为限,只要能够使延伸结构1222的连接部1226固着于侧壁1221的固着体材料皆可选用。请参照图5,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5所示的显示装置Ic与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I类似,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背框122包括遮光胶体14。此遮光胶体14贴合于背框122的底部1220,且覆盖于镂空区域1228,此遮光胶体14例如是遮光胶带或是任何具有遮光效果的胶体,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而本实施例所述的遮光胶体14的功效在于防止些微的光线藉由镂空区域1228泄露而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12的背框122结构在没有于镂空区域1228贴合遮光胶体14的情况下已经能够确实有效的防止漏光,而于镂空区域1228贴合遮光胶体14仅是更加强防止漏光的效果,并非必要实施的手段。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其背光模块的背框具有底部、侧壁以及至少一延伸结构。此延伸结构自侧壁的部分第一端朝远离光源的方向延伸而出,而侧壁位于延伸结构的承载部与光源之间。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延伸结构是从背框侧壁连接底部的一端延伸而出,也就是说此延伸结构不会于背框的侧壁形成缺口,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即可有效地避免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从背框的侧壁泄漏而出,无须增加额外的费用与人力来进行防止漏光的动作,同时也相对地增加了背框的整体强度。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导光板; 一光源,设置于该导光板的一侧;以及 一背框,包括: 一底部,用以承载该导光板以及该光源; 一侧壁,邻近于该光源,且该侧壁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该第一端连接于该底部;以及 至少一延伸结构,自该侧壁的部分该第一端朝远离该光源的方向延伸而出,该延伸结构具有一承载部,该侧壁位于该承载部与该光源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延伸结构更具有一连接部,用以连接该侧壁的该第一端与该承载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与该侧壁构成一U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与该侧壁构成一V型。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延伸结构的该连接部与该侧壁之间具有一固着体,用以使该连接部固着于该侧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着体包括一胶体或一焊锡。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框更包括一顶部,连接于该侧壁的该第二端,该顶部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面向该底部,该第一表面则背向该底部,该承载部的一承载面与该第一表面面向同一方向。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顶部、该底部与该侧壁内侧之间形成一光源容置空间,用以容置该光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框的该底部具有一镂空区域,邻接于该延伸结构,该延伸结构系自该镂空区域向外翻折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镂空区域的面积大致等于该延伸结构的面积。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框更包括一遮光胶体,贴合于该底部且覆盖该镂空区域。
12.—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显不面板; 一电路板,电性连接于该显示面板;以及 一背光模块,相对于该显不面板设置,该背光模块包括: 一导光板; 一光源,设置于该导光板的一侧;以及 一背框,包括: 一底部,用以承载该导光板以及该光源; 一侧壁,邻近于该光源,且该侧壁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该第一端连接于该底部;以及 至少一延伸结构,自该侧壁的部分该第一端朝远离该光源的方向延伸而出,该延伸结构具有一承载部,该侧壁位于该承载部与该光源之间,该承载部用以承载该电路板。
全文摘要
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背框。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一侧。背框包括底部、侧壁以及至少一延伸结构。底部用以承载导光板以及光源。侧壁邻近于光源。侧壁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连接于底部。延伸结构自侧壁的部分第一端朝远离光源的方向延伸而出。延伸结构具有承载部,侧壁位于承载部与光源之间。
文档编号F21V1/00GK103148404SQ20121057229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8日
发明者蔡瑞鸿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