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1104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车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灯。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汽车前照灯主要使用HID气体灯和LED灯,随着HID氙气灯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价格的下降,HID氙气前照大灯将会逐步成为中高档轿车的标准配置;而LED高位制动灯进一步普及,价格稳步下降,LED后制动灯、转向灯和雾灯开始商品化。目前LED汽车灯具的重点研究方向是白色LED前照大灯,以及LED车灯与AFS (自适应性车灯控制系统)结合,其中高效、大功率、高可靠性的LED元件研究、车灯与特殊的散热技术是关键。所以用HID氙气前照大灯和LED前照大灯替换原先的普通卤素前照大灯已经成为零售市场热 点之一。随着对车灯照明的需求不同,车灯光源的不断增大,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温,散热处理不好容易光衰,还会减少灯泡的寿命,尤其是LED灯。所以设计车灯的散热结构,能够延长车灯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为解决车灯散热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灯,其中,包括外壳、灯罩、反射体、光源、至少一个散热管、至少一个导热棒,所述外壳设有顶面、侧面和底面,所述灯罩密封连接所述外壳,所述外壳与灯罩围成灯腔,所述反射体和光源固定在外壳上,所述反射体的反射面围成反射区,所述光源容置在反射区内,所述散热管两端分别穿设出外壳,所述导热棒位于灯腔内并与散热管连接,所述散热管为中空的管状体。优选的,所述灯罩一端密封连接所述外壳的顶面,灯罩另一端密封连接所述外壳的底面。优选的,所述反射体和光源固定在外壳的侧面。优选的,所述反射体的反射面为弧面。优选的,所述散热管设有两端,一端为排气口,穿设于外壳顶面;另一端为进气口,穿设于外壳底面。优选的,所述散热管穿设于所述反射区背面区域。优选的,所述导热棒一端连接所述反射体,另一端连接所述散热管。优选的,所述导热棒一端接近所述灯罩,另一端连接所述散热管。优选的,所述导热棒为实心或中空管状。更优选的,所述导热棒为直线状或螺旋状。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车灯,通过在外壳上穿设连接有导热棒的散热管,利用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和散热管的烟園效应,将灯腔内部的热量散发出去,有效降低灯腔内的温度,可以有效地抑制水雾形成,提高车灯的使用寿命。
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实施例的左剖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实施例的后剖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左剖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的左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如图I至4所示,一种车灯,包括外壳I、灯罩2、反射体3、光源4、至少一个散热管
5、至少一个导热棒6,所述外壳I设有顶面11、侧面12和底面13,所述灯罩2密封连接所述外壳I,所述外壳I与灯罩2围成灯腔,所述反射体3和光源4固定在外壳I上,所述反射体3的反射面围成反射区,所述光源4容置在反射区内,光源4发出的光部分能直接射出面罩2,部分经过反射面反射后射出面罩2,所述散热管5两端分别穿设出外壳1,所述导热棒6位于灯腔内并与散热管5连接,所述散热管5为中空的管状体。具体的,所述灯罩2 —端密封连接所述外壳I的顶面11,灯罩2另一端密封连接所述外壳I的底面13。灯罩2为透明的塑料,通常选用PC、PMMA等材料,通过注塑得到。外壳I同样可采用注塑得到,并使其形成具有顶面、侧面和底面的结构。所述反射体3和光源4固定在外壳I的侧面12。所述反射体3可通过塑料注塑得至IJ,在其需要起反射作用的面即反射面上做镀膜处理,膜层需要致密平整,具有高反射率。这样有利于使光线从面罩的方向出射,提高了光源的利用率。所以,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反射体3的设置需使反射面朝向面罩。为了使光源发出的光尽可能多地由面罩方向出射,将反射面中起主要反射作用的部分制作为弧面。第一实施例包括两根散热管5,所述散热管5两端穿设于外壳I上,更好的,可穿设于所述反射区背面区域。所述散热管5设有两端,一端为排气口 51,穿设于外壳I顶面11,另一端为进气口 52,穿设于外壳I底面13。具体的,所述散热管5具有延伸出灯腔上方的排气口 51和延伸出灯腔下方的进气口 52,所述散热管5为中空管状,所述散热管5上分布有多个导热棒6。所述导热棒6分布在灯腔内不同位置,将灯腔内的热量传导给散热管5。具体的,导热棒6分为两种位置类型,一种为导热棒6 —端连接所述反射体3,另一端连接所述散热管5 ;另一种为导热棒6 —端接近所述灯罩2,另一端连接所述散热管5。导热棒6将灯腔内的热量传导给散热管5后,散热管5内的空气温度会升高,进而由上端的排气口 51排出,然后通过进气口 52冷空气会不断的补充进入散热管5,再由排气口 51排出,循环往复,加速了灯腔内的温度传导至外界,从而有效降低灯腔内的温度,此即为散热管5的烟囱效应。所述导热棒6可为实心或中空管状。第二、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导热棒6可为螺旋状。第二实施例中靠近面罩进行散热的导热棒6的形状设置为螺旋状,导热棒6采用螺旋状增大了受热表面积,有利于热量的排出。第三实施例中靠近面罩进行散热的导热棒6设置为螺旋状或直线状。散热管5上均分布有多个导热棒6,采用将导热棒6的一端靠近灯罩2进行散热时,导热棒6可以采用圆柱或立方体的实心柱体,也可以采用中空管壁,其形状可以采用直线式,也可采用螺旋式;采用将导热棒6连接反射体3时,导热棒6 —般采用直线式即可。所述散热管5及导热棒6的材质应采用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车灯,通过在外壳I上穿设具有导热棒6的散热管5,利用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和散热管5的烟囱效应,将灯腔内部的热量散发出去,有效降低灯腔内的温度,可以有效地抑制水雾形成,提高车灯的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车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灯罩、反射体、光源、至少一个散热管、至少一个导热棒,所述外壳设有顶面、侧面和底面,所述灯罩密封连接所述外壳,所述外壳与灯罩围成灯腔,所述反射体和光源固定在外壳上,所述反射体的反射面围成反射区,所述光源容置在反射区内,所述散热管两端分别穿设出外壳,所述导热棒位于灯腔内并与散热管连接,所述散热管为中空的管状体。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一端密封连接所述外壳的顶面,灯罩另一端密封连接所述外壳的底面。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体和光源固定在外壳的侧面。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体的反射面为弧面。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设有两端,一端为排气口,穿设于外壳顶面;另一端为进气口,穿设于外壳底面。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穿设于所述反射区背面区域。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棒一端连接所述反射体,另一端连接所述散热管。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棒一端接近所述灯罩,另一端连接所述散热管。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棒为实心或中空管状。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车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棒为直线状或螺旋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灯,其中,包括外壳、灯罩、反射体、光源、至少一个散热管、至少一个导热棒,所述外壳设有顶面、侧面和底面,所述灯罩密封连接所述外壳,所述外壳与灯罩围成灯腔,所述反射体和光源固定在外壳上,所述反射体的反射面围成反射区,所述光源容置在反射区内,所述散热管两端分别穿设出外壳,所述导热棒位于灯腔内并与散热管连接,所述散热管为中空的管状体。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降低灯腔内的温度,抑制水雾形成,提高车灯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F21V29/00GK202494008SQ20122006207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4日
发明者刘朝辉, 孙亚轩, 王金秋, 钟亮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