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7847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发光二极管灯具等热源的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ED, Light Emitting Diode)由于其省电等优点逐渐被广泛使用,然而高功率的发光二极管发光时会产生大量的废热,若无法有效将废热排除,将会使得发光二极管中的芯片温度过高,而大幅降低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甚至缩短其使用寿命,尤其集中式发光二极管灯具需要将数量众多的高功率发光二极管密集配置于基板上,导致累积于其中的废热更加难以排除,更是影响发光二极管整体的照明性能。目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主要分为主动式散热与被动式散热。其中,主动式散热为利用风扇的运作来强制带走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废热,此种散热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散热效能,但使用上仍需考虑风扇噪音与风扇使用寿命的问题,若一旦风扇故障停止运转,将导致发光二极管过热而迅速烧坏;再者,被动式散热为利用自然对流散热的机制,此种散热方式虽然无噪音问题与使用寿命限制,但须搭配大面积的散热鳍片才足以针对大量废热进行散热,使得外界的冷空气不易进入散热鳍片的中间区域,亦即冷空气无法确实进入各鳍片之间来进行热交换而带走废热,使得目前以自然对流的方式仍无法有效地进行散热。因此,如何创作出一种散热装置,以提高如发光二极管灯具等热源的散热效率,将是本实用新型所欲积极公开的地方。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能同时提升空气自然对流与鳍片导热性能,以期使发光二 极管灯具等热源安装于该散热装置上时,能达到提升散热效率的功效。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包含有板本体及多个鳍片。其中,该板本体包含有热源设置区、多个贯孔、第一面与相对于该第一面的第二面,该热源设置区位于该第一面的中央,且该等贯孔设于该热源设置区以外的板本体;以及该等鳍片间隔设置于该板本体的第二面。在一实施例中,该等鳍片为板状鳍片、针状鳍片或其组合。在一实施例中,该等鳍片还间隔设置于该板本体的第一面与第二面,且该等鳍片位于该热源设置区以外的板本体上。在一实施例中,该等贯孔包含多个第一贯孔,平行该等鳍片并位于任二相邻鳍片之间。在一实施例中,该等贯孔包含多个第二贯孔,与该等鳍片相互垂直。在一实施例中,该板本体与该等鳍片为一体成型或组合式。在一实施例中,该等贯孔的形状为长条形、矩形、梯形、圆形、椭圆等几何形状。[0013]在一实施例中,该板本体的形状为矩形、梯形、圆形、椭圆等几何形状。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可供例如发光二极管灯具等热源设置于散热装置的热源设置区,并利用该板本体未设有贯孔的区域将该热源所产生的废热传导至多个鳍片,再通过设于该板本体的多个贯孔对流,使得冷空气得以进入该等鳍片之间的间隙,达到提升散热效率的功效。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背面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正面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例 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板本体12热源设置区14贯孔142第一贯孔144第二贯孔16第一面18第二面20鳍片22间隙100, 100’ 散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现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图式,对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请参照图1与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背面与正面立体示意图。散热装置100包含一板本体10及多个鳍片20。该板本体10包含有热源设置区12、多个贯孔14、第一面16与相对于该第一面16的第二面18,该热源设置区12位于该第一面16的中央,且该等贯孔14设于该热源设置区12以外的板本体10 ;以及该等鳍片20间隔设置于该板本体10的第二面18,使任二相邻鳍片20之间具有间隙22。其中,该热源设置区12提供一热源(图未示)与该散热装置100相互结合,该热源可为例如发光时会产生热的发光二极管灯具,通过将该热源安装于该热源设置区12,进而将该热源所产生的废热以热传导的方式传导至该散热装置100的鳍片20进行散热。在本实施例中,该等鳍片20皆为板状鳍片,由该板本体10的第二面18延伸并垂直于该板本体10。其中,该等鳍片20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例与图式,可为针状鳍片、板状鳍片与针状鳍片的组合或其他形式。在本实施例中,该等贯孔14包含多个第一贯孔142,其平行该等鳍片20并位于任二相邻鳍片20之间,也即任二相邻鳍片20所夹的板本体10上设有该等第一贯孔142,且该等第一贯孔142为长条形。其中,该等第一贯孔142使得与该热源设置区12同侧的冷空气可通过该等第一贯孔142进入该等鳍片20之间的间隙22中,以加强冷空气与该等鳍片20的接触达成热交换,并借助流动的冷空气带走废热,进而提升自然对流的散热效能。其中,与该等鳍片20连接的板本体10则作为一热传导路径,将由该热源所产生的废热经由该板本体10的第一面16传导至位于该第二面18的鳍片20,接着借助进入该等鳍片20之间的冷空气将废热带离该散热装置100,达到提升效率散热的功效。在本实施例中,该等贯孔14还包含多个第二贯孔144,与该等鳍片20相互垂直,也用以增加进入该等间隙22的冷空气量来提升散热效率。其中,该等第一贯孔142与该等第二贯孔144以该板本体10的热源设置区12为对称中心而排列,但该等第一贯孔142与该等第二贯孔144的设置方向与位置不限于本实施例与图式,唯必须于该等鳍片20之间设置该等贯孔14,以达到使冷空气进入该等间隙22的目的。再者,该等第一贯孔142所占面积、该等第二贯孔144所占面积与未设有该等第一贯孔142、该等第二贯孔144的板本体10所占面积不限于本实施例与图式所示,可依据使用需求来进行优化的配置,例如根据该热源所产生的热量多寡,从而提升整体散热效率。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该板本体10与该等鳍片20为一体成型的态样,但该板本体10与该等鳍片20也可为组合式的形式,且该板本体10与该等鳍片20的材料为具导热性质的金属、合金或复合材料。又,该等贯孔14的形状也可为矩形、梯形、圆形、椭圆或其他几何形状,而该板本体10的截面形状可为矩形、梯形、圆形、椭圆等几何形状,可依据实际需求变更。请参照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该散热装置100’包含该板本体10及多个鳍片20。
与前述具体实施例不同的是,该等鳍片20更间隔设置于该板本体10的第一面16与第二面18,且该等鳍片20位于该热源设置区12以外的板本体10上,使该热源(图未示)所产生的废热可经由该板本体10的第一面16传导至位于该第一面16的鳍片20,与经由该板本体10的第二面18传导至位于该第二面18的鳍片20,并借助通过该等贯孔14进入该等鳍片20之间的冷空气将废热带离该散热装置100’,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再者,该热源设置区12的大小、形状不限于本实施例与图式所示,可根据实际热源的大小、形状做变更,以供将该热源结合于该散热装置10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可供例如发光二极管灯具等热源设置于散热装置的热源设置区,并利用该板本体未设有贯孔的区域将该热源所产生的废热传导至多个鳍片,再通过设于该板本体的多个贯孔对流,使得冷空气得以进入该等鳍片之间的间隙,达到提升散热效率的功效。本实用新型在上文中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然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该实施例仅用于描绘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解读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所有与该实施例等效的变化与置换,均应设为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 板本体,包含热源设置区、多个贯孔、第一面与相对于所述第一面的第二面,所述热源设置区位于所述第一面的中央,且所述贯孔设于所述热源设置区以外的板本体;以及多个鳍片,间隔设置于该板本体的第二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鳍片为板状鳍片、针状鳍片或其组口 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贯孔包含多个第一贯孔,其平行于该等鳍片并位于任二相邻鳍片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贯孔包含多个第二贯孔,其与所述鳍片相互垂直。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鳍片更间隔设置于所述板本体的第一面与第二面,且所述鳍片位于所述热源设置区以外的板本体上。
6.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本体与所述鳍片为一体成型或组合式。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贯孔的形状为长条形、矩形、梯形、圆形、椭圆。
8.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本体的形状为矩形、梯形、圆形、椭圆。·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包含有板本体及多个鳍片。其中,该板本体包含有热源设置区、多个贯孔、第一面与相对于该第一面的第二面,该热源设置区位于该第一面的中央,且该等贯孔设于该热源设置区以外的板本体;以及该等鳍片间隔设置于该板本体的第二面与第一面。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可供发光二极管灯具等热源设置于散热装置的热源设置区,该板本体未设有贯孔的区域将该热源所产生的废热传导至多个鳍片,并通过设于该板本体的多个贯孔对流,使得冷空气得以进入该等鳍片之间,而达到提升散热效率的功效。
文档编号F21Y101/02GK203131758SQ20122070716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9日
发明者谢栋杰 申请人:轩豊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