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入光方式的背光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86496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入光方式的背光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入光方式的背光装置,其设有导光板、导光条组和LED发光灯珠组;所述导光板呈长方形;所述导光条组由四条分别分布在所述导光板外周四侧的导光条组成;所述LED发光灯珠组由四个分别分布在所述导光板外周且在相邻导光条之间的LED发光灯珠组成。本实用新型具有形成面光源的亮度均匀、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优点。
【专利说明】一种新型入光方式的背光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显示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入光方式的背光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液晶显示背光技术主要作用是将点光源通过各种光学器件将其变为面光源, 根据入光方式的不同,可将液晶显示背光分为如图1的直下式和如图2的侧入式两种。无 论是那种入光方式,其采用的均是将LED灯珠均匀排布在PCB基板上,将点光源先变成线光 源,然后再通过光学器件将线光源变成面光源。
[0003] 随着LED的技术不断提升,LED的发光效率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原来一根灯条上需 使用几十颗LED灯珠发出的光强度现在仅仅需要几颗或十几颗就可实现。现在急需将LED 灯条上的灯珠数量减少,但是当LED灯珠数量减少后,单根灯条上的LED的间距就需要加 大,产生的线光源就会亮暗不均,形成的面光源也将会有亮暗不均的不良现象。
[0004] 原来的入光技术,在导光板的侧边有一条灯条,灯条上发出的光线射入导光板中, 利用光线在导光板中全反射的传播方式将光线引导至导光板的远端,再在导光板上做密度 不同的结构来破坏光线的全反射的传播,实现均匀化的面光源,其制造成本比较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新型入光方式的背光装置, 具有形成面光源的亮度均匀、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优点。
[0006]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 -种新型入光方式的背光装置,其设有导光板、导光条组和LED发光灯珠组;所述 导光板呈长方形;所述导光条组由四条分别分布在所述导光板外周四侧的导光条组成;所 述LED发光灯珠组由四个分别分布在所述导光板外周且在相邻导光条之间的LED发光灯珠 组成。
[0008] 所述导光条的四条导光条分别为第一导光条、第二导光条、第三导光条和第四导 光条;所述LED发光灯珠组的四个LED发光灯珠分别为第一 LED发光灯珠、第二LED发光灯 珠、第三LED发光灯珠及第四LED发光灯珠;所述导光板、第一导光条、第二导光条、第三导 光条、第四导光条、第一 LED发光灯珠、第二LED发光灯珠、第三LED发光灯珠及第四LED发 光灯珠均在同一平面上。
[0009] 进一步,所述第一 LED发光灯珠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条与所述第二导光条之间;所 述第二LED发光灯珠设于所述第二导光条与所述第三导光条之间;所述第三LED发光灯珠 设于所述第三导光条与所述第四导光条之间;所述第四LED发光灯珠设于所述第四导光条 与所述第一导光条之间。
[0010] 进一步,显示器内部设有一个用于放置导光板的面光源区域;在显示器内部、面光 源区域四周设有四个阵列分布且用于放置第一导光条、第二导光条、第三导光条、第四导光 条的线光源区域;在显示器内部,所述第一导光条与所述第二导光条之间设有用于放置第 一 LED发光灯珠的第一点光源区域,所述第二导光条与所述第三导光条之间设有用于放置 第二LED发光灯珠的第二点光源区域,所述第三导光条与所述第四导光条之间设有用于放 置第三LED发光灯珠的第三点光源区域,所述第四导光条与所述第一导光条之间设有用于 放置第四LED发光灯珠的第四点光源区域。
[0011] 进一步,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导光条组采用同一材料制成。
[0012] 所述第一导光条与所述第三导光条平行设在导光板左右两侧。
[0013] 所述第二导光条与所述第四导光条平行设在导光板上下两侧。
[0014] 所述第一导光条的长度与所述第三导光条的长度相同。
[0015] 所述第二导光条的长度与所述第四导光条的长度相同。
[0016] 所述第一导光条和第三导光条均呈长方形。
[0017] 所述第二导光条与所述第四导光条均呈长方形。
[0018] 通过显示器的电路驱动第一 LED发光灯珠、第二LED发光灯珠、第三LED发光灯珠 及第四LED发光灯珠同时发光,形成四个点光源;所述第一LED发光灯珠发出的光线照射在 所述第一导光条及所述第二导光条上,所述第二LED发光灯珠发出的光线照射在所述第二 导光条及所述第三导光条上,所述第三LED发光灯珠发出的光线照射在所述第三导光条及 所述第四导光条上,所述第四LED发光灯珠发出的光线照射在所述第一导光条及所述第四 导光条上,分别形成四条线光源,四条线光源同时向导光板照射得出一个亮度均匀的面光 源。
[0019] 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具有形成面光源的亮度均匀、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优 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传统直下式背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传统侧入式背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0023] 以下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如图3所示,本发明一种新型入光方式的背光装置,其设有导光板1、导光条组和 LED发光灯珠组;所述导光板1呈长方形;所述导光条组由四条分别分布在所述导光板外周 四侧的导光条组成;所述LED发光灯珠组由四个分别分布在所述导光板外周且在相邻导光 条之间的LED发光灯珠组成。
[0025] 所述导光条的四条导光条分别为第一导光条11、第二导光条12、第三导光条13和 第四导光条14 ;所述LED发光灯珠组的四个LED发光灯珠分别为第一 LED发光灯珠31、第 二LED发光灯珠32、第三LED发光灯珠33及第四LED发光灯珠34 ;所述导光板1、第一导 光条11、第二导光条12、第三导光条13、第四导光条14、第一 LED发光灯珠31、第二LED发 光灯珠32、第三LED发光灯珠33及第四LED发光灯珠34均在同一平面上。
[0026] 进一步,所述第一 LED发光灯珠31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条11与所述第二导光条12 之间;所述第二LED发光灯珠32设于所述第二导光条12与所述第三导光条13之间;所述 第三LED发光灯珠33设于所述第三导光条13与所述第四导光条14之间;所述第四LED发 光灯珠34设于所述第四导光条14与所述第一导光条11之间。
[0027] 进一步,显示器内部设有一个用于放置导光板1的面光源区域;在显示器内部、 面光源区域四周设有四个阵列分布且用于放置第一导光条11、第二导光条12、第三导光条 13、第四导光条14的线光源区域;在显示器内部,所述第一导光条11与所述第二导光条12 之间设有用于放置第一 LED发光灯珠31的第一点光源区域,所述第二导光条12与所述第 三导光条13之间设有用于放置第二LED发光灯珠32的第二点光源区域,所述第三导光条 13与所述第四导光条14之间设有用于放置第三LED发光灯珠33的第三点光源区域,所述 第四导光条14与所述第一导光条11之间设有用于放置第四LED发光灯珠14的第四点光 源区域。
[0028] 进一步,所述导光板1与所述导光条组采用同一材料制成。
[0029] 所述第一导光条11与所述第三导光条13平行设在导光板1左右两侧。
[0030] 所述第二导光条12与所述第四导光条14平行设在导光板1上下两侧。
[0031] 所述第一导光条11的长度与所述第三导光条13的长度相同。
[0032] 所述第二导光条12的长度与所述第四导光条14的长度相同。
[0033] 所述第一导光条11和第三导13光条均呈长方形。
[0034] 所述第二导光条12与所述第四导光条14均呈长方形。
[0035] 通过显示器的电路驱动第一 LED发光灯珠31、第二LED发光灯珠32、第三LED发 光灯珠33及第四LED发光灯珠34同时发光,形成四个点光源;所述第一 LED发光灯珠31 发出的光线照射在所述第一导光条11及所述第二导光条12上,所述第二LED发光灯珠32 发出的光线照射在所述第二导光条12及所述第三导光条13上,所述第三LED发光灯珠33 发出的光线照射在所述第三导光条13及所述第四导光条14上,所述第四LED发光灯珠34 发出的光线照射在所述第一导光条11及所述第四导光条14上,分别形成四条线光源,四条 线光源同时向导光板照射得出一个亮度均匀的面光源。由于只采用四个LED发光灯珠,所 以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
[0036] 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具有形成面光源的亮度均匀、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优 点。
[0037] 以上说明并非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凡是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技术,均属于本 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新型入光方式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导光板、导光条组和LED发光灯珠 组;所述导光板呈长方形;所述导光条组由四条分别分布在所述导光板外周四侧的导光条 组成;所述LED发光灯珠组由四个分别分布在所述导光板外周且在相邻导光条之间的LED 发光灯珠组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入光方式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条的四 条导光条分别为第一导光条、第二导光条、第三导光条和第四导光条;所述LED发光灯珠组 的四个LED发光灯珠分别为第一 LED发光灯珠、第二LED发光灯珠、第三LED发光灯珠及第 四LED发光灯珠;所述导光板、第一导光条、第二导光条、第三导光条、第四导光条、第一 LED 发光灯珠、第二LED发光灯珠、第三LED发光灯珠及第四LED发光灯珠均在同一平面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型入光方式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条 与所述第三导光条平行设在导光板左右两侧。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型入光方式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光条 与所述第四导光条平行设在导光板上下两侧。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型入光方式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条 的长度与所述第三导光条的长度相同。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型入光方式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光条 的长度与所述第四导光条的长度相同。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型入光方式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条 和第三导光条均呈长方形。
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型入光方式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光条 与所述第四导光条均呈长方形。
【文档编号】F21V19/00GK203907339SQ201320807846
【公开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1日
【发明者】吴浩, 叶家方, 李治强, 任勇, 董毅鹏, 罗国威, 王德金, 陈海进, 唐德良, 何亮 申请人:广东长虹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