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和光束控制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4054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发光装置和光束控制部件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发光装置和组装到该发光装置中的光束控制部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节能或小型化的观点来看,正在使用发光二极管(以下称为“led”)作为照明用的光源。并且,正在使用发光装置代替日光灯或卤素灯等,该发光装置组装了led与对从led射出的光的配光进行控制的光束控制部件。另外,在液晶显示装置等的透射型图像显示装置中,正在使用搭载有该发光装置的直下型的面光源装置作为背光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面光源装置包括:基板;发光元件(发光芯片),其配置在基板上;光束控制部件(透镜),其以覆盖发光元件的方式配置在基板上,控制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的配光;以及光漫射部件,使从光束控制部件射出的光漫射并透射。光束控制部件包括:入射面,其使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出射面,其使从入射面入射的光向外部射出;以及背面,其形成于出射面的相反侧。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从入射面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的光到达出射面,并从出射面向外部射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1486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面光源装置中,存在因由光束控制部件的背面入射的光而在光漫射部件上产生环状的明部(明带)的问题。

为了抑制上述的环状的明部的产生,可考虑在光束控制部件的背面形成网格状的凸部或网格状的凹部。可认为在具有这样的光束控制部件的面光源装置中,使到达光束控制部件的背面的光由于网格状的凸部或网格状的凹部而漫射,从而能够抑制环状的明部的产生。

另外,近年来,由于面光源装置的薄型化等理由,有时使发光元件与光束控制部件靠近配置。在具有在上述的背面形成有网格状的凸部或网格状的凹部的光束控制部件的面光源装置中,在使发光元件与光束控制部件靠近的情况下,由入射面入射的光的一部分到达由网格状的凸部或网格状的凹部所形成的光束控制部件内部的倾斜面。并且,到达由网格状的凸部或网格状的凹部所形成的光束控制部件内部的倾斜面的光的一部分进行内部反射而从出射面射出。其结果,在包括形成有网格状的凸部或网格状的凹部的光束控制部件的面光源装置中,在使发光元件与面光源装置靠近配置的情况下,存在在光漫射部件中因在光束控制部件的网格状的凸部或网格状的凹部的内部反射的光而产生照度不均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使发光元件与光束控制部件靠近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照度不均的产生的发光装置和光束控制部件。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发光装置包括:发光元件,其俯视形状为长方形,用于射出光;以及光束控制部件,其包含:入射面,其是以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相交的方式配置的凹部的内表面,使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背面,其以包围所述光轴的方式从所述凹部的开口缘部沿径向延伸,形成有将多个凸条配置为网格状的网格状凸条或将多个凹条配置为网格状的网格状凹条;以及出射面,其配置在所述背面的相反侧,使由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射出,在俯视时,构成所述发光元件的外缘的四边的每一边、与平行于所述网格状凸条的棱线或所述网格状凹条的谷线的第一虚拟直线所成的角度中、较小的角度为锐角。

另外,本发明的光束控制部件用于控制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的配光,包括:入射面,其是以与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中心轴相交的方式形成于背面侧的凹部的内面;背面,其以包围所述中心轴的方式从所述凹部的开口缘部沿径向延伸;以及出射面,其以与所述中心轴相交的方式配置在所述背面的相反侧,在所述背面配置有网格状凸条或网格状凹条,所述网格状凸条或网格状凹条具有以包围所述中心轴的方式配置的多个环状凸部或多个环状凹部和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放射状地配置的放射状凸条或放射状凹条。

发明效果

与以往的发光装置相比,本发明的发光装置即使在使发光元件与光束控制部件靠近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照度不均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的剖面图。

图2a~图2e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的图。

图3a、图3b是实施方式1的光束控制部件的仰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构成发光元件的外缘的四边的每一边与网格状凸条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5a、图5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的图。

图6a、图6b是实施方式1的其他变形例的光束控制部件的仰视图的一部分。

图7是实施方式2的光束控制部件的剖面图。

图8a、图8b是实施方式2的光束控制部件的仰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构成发光元件的外缘的四边的每一边与网格状凸条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0a、图10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的图。

图11a、图11b是实施方式2的其他变形例的光束控制部件的仰视图的一部分。

图12是实施方式3的光束控制部件的剖面图。

图13a、图13b是实施方式3的光束控制部件的仰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构成发光元件的外缘的四边的每一边与网格状凸条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5a、图15b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的图。

图16a、图16b是实施方式3的其他变形例的光束控制部件的仰视图的一部分。

图17a~图17d是表示比较例的光束控制部件的仰视图和照度分布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8a~图18d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的仰视图和照度分布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9a、图19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的仰视图和照度分布的测定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发光装置的结构)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100的剖面图。

如图1所示,发光装置100包括发光元件封装110和对从发光元件封装110射出的光的配光进行控制的光束控制部件120。另外,在图1中,对于光束控制部件120,省略了表示剖面的剖面线。

发光元件封装110例如是白色发光二极管等的发光二极管(led)。发光元件封装110例如配置在基板150上。发光元件封装110包括封装基板111和发光元件(芯管)112。在封装基板111的上表面形成有型腔113。型腔113的内侧面114作为反射面发挥功能。封装基板111的材料为陶瓷或树脂等。发光元件112配置在型腔113的底面。在发光元件112配置在型腔113的底面的状态下,将环氧树脂或硅树脂等密封树脂封入型腔113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封装110的俯视形状为长方形。

图2a~图2e、以及图3a、图3b是表示光束控制部件120的结构的图。图2a是光束控制部件120的俯视图,图2b是主视图,图2c是后视图,图2d是左视图,图2e是右视图。另外,图3a是光束控制部件120的仰视图,图3b是图3a的被虚线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

如图2a~图2e、以及图3a、图3b所示,光束控制部件120包括出射面123、背面122、以及作为凹部127的内表面的入射面121。另外,光束控制部件120也可以包括配置在出射面123外侧的凸缘部124、用于将光束控制部件120定位并固定在基板150上的支脚部125、以及表示支脚部125的位置的突起126。通过在以突起126为标记将支脚部125在基板150上定位的状态下对其进行固定,从而将光束控制部件120安装在基板150上。这时,将光束控制部件120相对于发光元件封装110以发光元件112的光轴la与光束控制部件120的中心轴ca一致的方式安装在基板150上(参照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发光元件封装110为一个的情况进行了表示,但是也可以相对于一个光束控制部件120配置多个发光元件封装110。在配置有多个发光元件封装110的情况下,光轴la是指来自多个发光元件封装110的立体光束的中心的光的行进方向。

光束控制部件120能够通过一体成型形成。对于光束控制部件120的材料,只要是能使期望的波长的光通过的材料,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例如,光束控制部件120的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c)、环氧树脂(ep)等的光透射性树脂、或玻璃。

在光束控制部件120的背面侧(发光元件封装110侧)的中央部以与发光元件112的光轴la(光束控制部件120的中心轴ca)相交的方式形成有凹部127。凹部127的内表面作为入射面121发挥功能。入射面121对从发光元件封装110射出的光的大部分控制其行进方向并使其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120的内部。入射面121与光束控制部件120的中心轴ca相交,且以中心轴ca为旋转轴大致旋转对称(圆对称)。

背面122位于光束控制部件120的背面侧,是从凹部127的开口缘部沿径向延伸的平面。背面122使从发光元件封装110射出的光中的、由入射面121入射并在出射面123反射的光的一部分漫射反射。另外,背面122使以相对于光轴la较大的角度从发光元件封装110射出的光漫射反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背面122,因此对于背面122的结构,在后面详细叙述。

在光束控制部件120的正面侧,以从凸缘部124突出的方式形成出射面123。出射面123对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120内的光控制其行进方向并使其向外部射出。出射面123与中心轴ca相交,并以中心轴ca为轴旋转对称(圆对称)。

出射面123包括:位于以中心轴ca为中心的规定范围内的第一出射面123a;在第一出射面123a的周围连续地形成的第二出射面123b;以及连接第二出射面123b与凸缘部124的第三出射面123c(参照图1)。第一出射面123a是在光轴方向上呈凹状的光滑的曲面。第一出射面123a的形状是切下球面的一部分的凹面形状。第二出射面123b是位于第一出射面123a的周围的、在光轴方向上呈凸状的光滑的曲面。第二出射面123b的形状是圆环状的凸面形状。第三出射面123c是位于第二出射面123b的周围的曲面。在如图1所示的剖面中,第三出射面123c的剖面既可以是直线状,也可以是曲线状。

接下来参照图3对背面122进行详细说明。在背面122形成有网格状凸条130和环状槽140。

如图3a、图3b所示,网格状凸条130以包围凹部127的方式配置。不特别地限定网格的单位结构的俯视形状。作为网格的单位结构的俯视形状的例子,包括三角形(三角网格)、正方形(正方形网格)、六角形(六角网格)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网格的单位结构的俯视形状是正方形(正方形网格)。网格状凸条130包括多个第一凸条133和多个第二凸条135。由于第一凸条133与第二凸条135为相同形状,因此,这里对第一凸条133进行说明。

多个第一凸条133在背面122上分别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排列。不特别地限定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凸条133之间的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凸条133无空隙地排列。对于在与第一凸条13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剖面形状,只要能够使到达第一凸条133的光漫射反射,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作为第二方向上的第一凸条133的剖面形状的例子,包括三角形、在顶部实施了r倒角的三角形、半圆形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上的第一凸条133的剖面形状为三角形。另外,第一凸条133的第一棱线134为直线。另外,也可以使由相邻的第一凸条133构成的槽部为r形。

多个第二凸条135在背面122上分别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且在第一方向上排列。这样,多个第一凸条133和多个第二凸条135以第一棱线134与第二棱线136垂直的方式配置。因此,在被多个第一凸条133和多个第二凸条135包围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四角锥形的凹部。

在可进行用于射出成型的模具加工且在射出成型中可适当地转印该模具形状的范围内,优选网格状凸条130较细。另外,优选适当地使网格状凸条130的表面粗糙化。具体而言,若日本工业标准jisb0601-2001规定的rz(最大高度)为10μm左右,则维持网格状凸条130的效果并且具有适当的漫射效果。为了得到这样的粗糙化的效果,优选rz(最大高度)在5μm~30μm的范围内。

不特别地限定形成网格状凸条130的区域。网格状凸条130也可以不形成于背面122的整个面。网格状凸条130形成在来自发光元件封装110的、相对于光轴la的出射角较大的光容易到达的区域即可。

不特别地限定网格状凸条130的形成方法。网格状凸条130也可以作为光束控制部件120的一部分通过射出成型一体成型,也可以在对光束控制部件120进行成型之后通过滚花加工等形成。

环状槽140在背面122相对于光轴la在网格状凸条130的外侧形成。环状槽140使由入射面121入射的光的一部分的、在出射面123进行内部反射、并朝向背面122的光向侧方方向(相对于中心轴ca向径向外侧)反射。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环状槽140为大致v字形。环状槽140包括配置在光轴la(中心轴ca)侧的内侧倾斜面141和配置在内侧倾斜面141外侧的外侧倾斜面142。

内侧倾斜面141以包围中心轴ca(光轴la)的方式配置。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内侧倾斜面141沿着中心轴ca配置。

在外侧倾斜面142上形成有多个凸部143。多个凸部143分别形成为,剖面为大致三角形、且相对于中心轴ca旋转对称(使凸部143的数量为n时n重对称)。各凸部143包括平面状的第一倾斜面144、平面状的第二倾斜面145、以及作为第一倾斜面144与第二倾斜面145的交线的第三棱线146,像全反射棱镜那样发挥功能。如图1所示,在光束控制部件120的包含光轴la和第三棱线146的剖面中,光轴la与包含第三棱线146的第三虚拟直线l3在光轴方向上相交于比外侧倾斜面142更远离背面122的位置。即,各凸部143以正面侧比背面侧(发光元件封装110侧)更靠近中心轴ca的方式,相对于中心轴ca以规定的角度(例如60°)倾斜。这里“光轴方向”是指,从发光元件112射出的光的行进方向。

如上所述,环状槽140使在出射面123反射、并朝向背面122的光向侧方方向(相对于中心轴ca朝向径向外侧)反射。这时,到达环状槽140的光在凸部143的第一倾斜面144和第二倾斜面145上依次反射,成为朝向侧方方向的光。在环状槽140反射的光从例如凸缘部124射出。

不特别地限定环状槽140的位置,但是优选形成于大部分在出射面123反射的光到达的区域。由于在出射面123反射的光的到达位置因出射面123的形状等各种因素而变化,因此根据光束控制部件120适当地设定。

另外,对于位于网格状凸条130与环状槽140之间的平面状的背面122的一部分、以及位于环状槽140的径向外侧的平面状的背面122的另一部分在中心轴ca方向的位置,不特别地进行限定。环状槽140的内侧的平面状的背面122的一部分、与环状槽140的外侧的平面状的背面122的另一部分,可以在中心轴ca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也可以位于不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它们在中心轴ca方向上配置在相同的位置(高度)。

图4是用于说明构成发光元件112的外缘的四边的每一边与网格状凸条130的位置关系的图。另外,在图4中,仅对俯视发光元件112、凹部127、第一棱线134、以及第二棱线136时的形态进行示意性地表示。

如图4所示,以构成发光元件封装110的外缘的四边的每一边、与平行于网格状凸条130的棱线(第一凸条133的第一棱线134和第二凸条135的第二棱线136)的第一虚拟直线l1所成的角度中、较小的角度θ1为锐角的方式配置发光元件封装110和光束控制部件120。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构成发光元件封装110的外缘的四边的每一边、与第一虚拟直线l1所成的角度中、较小的角度θ1为45°的方式配置发光元件封装110和光束控制部件120。

(效果)

如上所述,由于构成发光元件封装110的外缘的四边的每一边、与平行于网格状凸条130的棱线(第一凸条133的第一棱线134和第二凸条135的第二棱线136)的第一虚拟直线l1所成的角度中、较小的角度θ1为锐角,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0即使在使发光元件封装110和光束控制部件120彼此靠近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照度不均的产生(参照图17和图18)。

(变形例)

另外,如图5所示,光束控制部件120’也可以不在环状槽140’上形成有多个凸部143。该情况下,光束控制部件120’的环状槽140’包括内侧倾斜面141和外侧倾斜面142’。内侧倾斜面141与实施方式1的光束控制部件120的内侧倾斜面141相同。外侧倾斜面142’以包围中心轴ca(光轴la)的方式配置。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光轴la与包含外侧倾斜面142’的剖面的虚拟直线l2在光轴方向上相交于比外侧倾斜面142’更远离背面122的位置。

另外,图6a所示的分别与第一凸条133和第二凸条135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形状也可以是在顶部实施了r倒角的三角形。即使在该情况下,如图6b所示,也可以不在环状槽140上形成有多个凸部143。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地进行图示,但是由相邻的两个第一凸条133和相邻的两个第二凸条135所形成的四角锥形的凹部的各边也可以进行r倒角。

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地进行图示,但是也可以在背面122上代替网格状凸条130而形成有网格状凹条。该情况下,网格状凹条包括多个第一凹条和多个第二凹条。多个第一凹条分别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在背面122上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排列。作为第二方向上的第一凹条的剖面形状的例子,包括三角形、顶部实施过r倒角的三角形、半圆形等。另外,第一凹条的谷线为直线。多个第二凹条分别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且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另外,作为第一方向上的第二凹条的剖面形状的例子,包括三角形、顶部实施过r倒角的三角形、半圆形等。另外,以构成发光元件封装110的外缘的四边的每一边,与平行于网格状凹条的谷线的第一虚拟直线l1所成的角度中、较小的角度为锐角的方式配置。

[实施方式2]

对于实施方式2的发光装置,只有在光束控制部件220的背面222形成的网格状凸条23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100不同。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100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7是实施方式2的光束控制部件220的剖面图。图8a是光束控制部件220的仰视图,图8b是图8a中被虚线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另外,在图7中,对光束控制部件220省略表示剖面的剖面线。

如图7、以及图8a、图8b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光束控制部件220的背面222上形成有网格状凸条230。本实施方式中的网格的单位结构的俯视形状是三角形(三角网格)。网格状凸条230包括多个第三凸条233、多个第四凸条235、以及多个第五凸条237。另外,第三凸条233、第四凸条235、以及第五凸条237与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凸条133和第二凸条135为相同形态。

在俯视时,第三凸条233在不与构成发光元件112的外缘的四边的每一边平行、且不与上述每一边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在背面222上相对于第三凸条233的延伸方向在平面方向旋转60°地配置有第四凸条235。另外,在背面222上在相同平面方向进一步旋转60°地配置有第五凸条237。即,第三凸条233的第四棱线234与第四凸条235的第五棱线236所成的角度中、较小的角度为60°,第四凸条的第五棱线236与第五凸条237的第六棱线238所成的角度中、较小的角度也为60°。因此,在被第三凸条233、第四凸条235、以及第五凸条237包围的部分形成有三角锥形的凹部。

图9是用于说明构成发光元件112的外缘的四边的每一边与网格状凸条230的位置关系的图。另外,在图9中,仅对俯视发光元件112、凹部127、第四棱线234、第五棱线236、以及第六棱线238的形态进行示意性地表示。

如图9所示,在实施方式2中,以发光元件封装110外缘的每一边、与平行于网格状凸条230的棱线(第三凸条233的第四棱线234、第四凸条235的第五棱线236、以及第五凸条237的第六棱线238)的第一虚拟直线l1所成的角度中、较小的角度θ1为锐角的方式配置发光元件封装110和光束控制部件220。

(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

另外,如图10a、图10b所示,光束控制部件220’也可以不在环状槽140’上形成有多个凸部143。该情况下,光束控制部件220’的环状槽140’包括内侧倾斜面141和外侧倾斜面142’。内侧倾斜面141与实施方式2的光束控制部件220的内侧倾斜面141相同。外侧倾斜面142’以包围中心轴ca(光轴la)的方式配置。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光轴la与包含外侧倾斜面142’的剖面的虚拟直线l2在光轴方向上相交于比外侧倾斜面142’更远离背面222的位置。

另外,如图11a所示,与图8b所示的第三凸条233、第四凸条235、以及第五凸条237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形状也可以为顶部实施了r倒角的三角形。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地进行图示,但是在平行于背面222的三角锥形的剖面中,也可以对相邻的侧面的剖面进行r倒角。如图11b所示,即使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在环状槽140’上形成有多个凸部143。

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地进行图示,但是在背面222上也可以代替网格状凸条230而形成有网格状凹条。该情况下,网格状凹条包括多个第一凹条、多个第二凹条、以及多个第三凹条。第三凹条的第四谷线与第四凹条的第五谷线所成的角度中、较小的角度为60°,第四凹条的第五谷线与第五凹条的第六谷线所成的角度中、较小的角度也为60°。作为与各谷线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一凹条、第二凹条、以及第三凹条的剖面形状的例子,包括三角形、顶部实施了r倒角的三角形、半圆形等。另外,第一凹条、第二凹条、以及第三凹条的谷线为直线。另外,以构成发光元件封装110的外缘的四边的每一边、与平行于网格状凹条的谷线的第一虚拟直线l1所成的角度中、较小的角度为锐角的方式配置。

[实施方式3]

对于实施方式3的发光装置,只有在光束控制部件320的背面322上形成的网格状凸条33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100不同。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100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2是实施方式3的光束控制部件320的剖面图。图13a是光束控制部件320的仰视图,图13b是图13a中被虚线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另外,在图12中,对光束控制部件320省略表示剖面的剖面线。

如图12、以及图13a、图13b所示,在实施方式3的光束控制部件320的背面322形成有网格状凸条330。本实施方式中的网格的单位结构的俯视形状为大致四边形(相对的两边为直线,另外相对的两边为圆弧)。网格状凸条330包括多个第六凸条(环状凸部)333和多个第七凸条(放射状凸条)337。

第六凸条333是在背面322上是包围中心轴ca、且配置为同心圆的环状的凸部。第六凸条333包括第一环状面334、第二环状面335、以及第七棱线336。第一环状面334配置在中心轴ca侧。在包含光轴la的光束控制部件320的剖面中,光轴la与包含第一环状面334的虚拟直线在光轴方向上相交于远离背面322的位置。第二环状面335配置在第一环状面334的外侧。在包含光轴la的光束控制部件320的剖面中,光轴la与包含第二环状面335的虚拟直线在与光轴方向相反侧的方向上在相对于背面322较远的位置与中心轴ca(光轴la)相交。第七棱线336是第一环状面334与第二环状面335的交线、配置在包含背面322的虚拟平面上。相邻的第六凸条333可以无间隙地配置,也可以以具有规定的间隙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第六凸条333无间隙地配置。

第七凸条337在背面322上以中心轴ca为中心配置为放射状。对于与第七凸条337的第八棱线338正交的剖面形状,只要能使到达第七凸条337的光漫射,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作为第七凸条337的周向的剖面形状的例子,包括三角形、顶面实施了r倒角的三角形、半圆形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向上的第七凸条337的剖面形状为三角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中心轴ca侧(凹部127的开口部附近)的第七凸条337的剖面积小于以中心轴ca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的第七凸条337的剖面积。多个第七凸条337可以是相同形状,也可以是各自不同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七凸条337为相同形状。第七凸条337的第八棱线338为直线,配置在包含背面322的虚拟平面上。

不特别地限定第七凸条337的数量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七凸条337的数量为36个。另外,36个第七凸条337均匀地在周向上配置。另外,凹部127的开口部附近的网格状凸条330的表面上的rz(最大高度)为10μm左右。

图14是用于说明构成发光元件112的外缘的四边的每一边与网格状凸条的位置关系的图。另外,在图14中仅对俯视发光元件112、凹部127、第七棱线336、以及第八棱线338时的形态进行示意性地表示。

如图14所示,以构成发光元件112的外缘的四边的每一边、与平行于网格状凸条330的棱线(第六凸条333的第七棱线336和第七凸条337的第八棱线338)的第一虚拟直线l1所成的角度中、较小的角度θ1为锐角的方式配置发光元件封装110和光束控制部件320。

(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

另外,如图15a、图15b所示,光束控制部件320’也可以不在环状槽140’上形成有多个凸部143。该情况下,光束控制部件320’的环状槽140’包括内侧倾斜面141和外侧倾斜面142’。内侧倾斜面141与实施方式2相同。外侧倾斜面142’以包围中心轴ca(光轴la)的方式配置。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光轴la(中心轴ca)与包含外侧倾斜面142’的剖面的虚拟直线l2在光轴方向上相交于比外侧倾斜面142’更远的位置。

另外,如图16a所示,与图13b所示的第六凸条333和第七凸条337的延伸方向分别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形状也可以是顶部实施了r倒角的三角形。即使在该情况下,如图16b所示,也可以不在环状槽140’上形成有多个凸部143。

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地进行图示,但是在背面322上也可以代替网格状凸条330而形成有网格状凹条。该情况下,网格状凹条包括多个第六凹条和多个第七凹条。第六凹条也可以包括第一环状面、第二环状面、以及第七棱线。第一环状面配置在中心轴ca侧。在包含光轴la的光束控制部件320’的剖面中,光轴la(中心轴ca)与包含第一环状面的虚拟直线在光轴方向上,在比出射面123更远离背面322的位置与中心轴ca(光轴la)相交。第二环状面配置在第一环状面的外侧。在包含光轴la的光束控制部件320’的剖面中,光轴la与包含第二环状面的虚拟直线在与光轴方向相反侧的方向上在远离背面322的位置相交。第七棱线336是第一环状面与第二环状面的交线,配置在包含背面的平面上。第七凹条在背面上以中心轴ca为中心配置为放射状。第七凸条337的周向的剖面形状也可以是三角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中心轴ca侧(凹部137的开口部附近)的第七凹条的剖面积小于以中心轴ca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的第七凹条的剖面积。第七凹条的第八棱线是直线,配置在包含背面322的虚拟平面上。

[发光装置的照度分布]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3的发光装置的配光特性进行了调查。具体而言,对以平行于发光元件封装110的发光面的方式,隔着空气层配置在发光元件封装110上的被照射面上的照度进行了测定。在本测定中,基板150的表面与被照射面(400mm×400mm)的距离为19mm,光束控制部件的直径为19mm。另外,在本测定中,发光元件封装110和光束控制部件120、220、320分别为一个。另外,为了比较,对最大高度(rz)为60μm、且构成发光元件112的外缘的四边的每一边与第一虚拟直线l1所成的角度为90°的光束控制部件420(也称为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420)、以及最大高度(rz)为10μm、且构成发光元件112的外缘的四边的每一边与第一虚拟直线l1所成的角度中、较小的角度为锐角的光束控制部件520(也称为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520)的被照射面中的照度进行了测定。

图17a~图17d、图18a~图18d、以及图19a、图19b是表示使用的光束控制部件和测定结果的图。图17a是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420的仰视图,图17b是使用了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420的情况下的测定结果,图17c是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520的仰视图,图17d是使用了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520的情况下的测定结果。图18a是实施方式1的光束控制部件120的仰视图,图18b是使用了实施方式1的光束控制部件120的情况下的测定结果,图18c是实施方式2的光束控制部件220的仰视图,图18d是使用了实施方式2的光束控制部件220的情况下的测定结果。图19a是实施方式3的光束控制部件320的仰视图,图19b是使用了实施方式3的光束控制部件320的情况下的测定结果。

另外,图17b、图17d、图18b、图18d所示的照度分布为了强调被照射面上的明暗进行了修改。这里,对该修改方法进行说明。在修改中,对于得到的数字图像的任意像素,将以该任意像素为中心的规定范围的像素的亮度的平均值作为该像素的亮度。对数字图像的所有像素进行了该修改。这样,通过对所有像素进行该修改,能够使数字图像的明暗更清楚。

如图17a~图17d所示,在具有构成发光元件封装110的外缘的四边的每一边、与平行于在背面122上形成的网格状凸条的棱线的虚拟直线所成的角度为平行或正交的比较例1、2的光束控制部件420、520的发光装置中,产生了照度不均。特别是,如图17b所示,在具有图17a所示的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420的发光装置中,在距发光面的中心(图17b的中央部分)40mm左右的位置产生了花瓣状的照度不均。

另一方面,如图18a~图18d和图19a、图19b所示,在包括实施方式1~3的光束控制部件120、220、320的发光装置中,抑制了照度不均,实施方式1~3中构成发光元件封装110的外缘的四边的每一边、与平行于在背面122、222、322上形成的网格状凸条130、230、330的棱线的虚拟直线所成的角度中、较小的角度为锐角。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3的光束控制部件120、220、320与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420相比,由于第一凸条133和第二凸条135(四角锥的凹部)较小,因此,难以生成使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420中的花瓣状的照度不均产生的光。另外,由于实施方式1~3的光束控制部件120、220、320配置为,构成发光元件封装110的外缘的四边的每一边与虚拟直线所成的角度中、较小的角度为锐角,因此,即使生成了使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420中的花瓣状的照度不均产生的光,也不会产生该花瓣状的照度不均。另外,由于能够使在光束控制部件内传播的光到达的倾斜面较小,因此网格状凸条比网格状凹条更能抑制内部反射,能够使产生花瓣状的照度不均的光更难生成。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12月8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4-248086号的优先权,该申请说明书和附图中记载的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发光装置可以作为光源组装到例如液晶表示装置的背光源或看板、一般照明等中。

附图标记说明

100发光装置

110发光元件封装

111封装基板

112发光元件

113型腔

114内侧面

120、120’、220、220’、320、320’、420、520光束控制部件

121入射面

122、222、322背面

123出射面

123a第一出射面

123b第二出射面

123c第三出射面

124凸缘部

125支脚部

126突起

127凹部

130、230、330网格状凸条

133第一凸条

134第一棱线

135第二凸条

136第二棱线

140、140’环状槽

141内侧倾斜面

142、142’外侧倾斜面

143凸部

144第一倾斜面

145第二倾斜面

146第三棱线

150基板

233第三凸条

234第四棱线

235第四凸条

236第五棱线

237第五凸条

238第六棱线

333第六凸条

334第一环状面

335第二环状面

336第七棱线

337第七凸条

338第八棱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