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装置制造的
技术领域:
,尤其是涉及一种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产品的薄型化,超薄型化已经愈演愈烈,不论是手机,平板,显示器还是电视,科教产品都在追求薄型化超薄型化,而目前LED产品的尺寸做越大,亮度要求越来越高,玻璃的透过率越来越低,亮度需要做上去,必然的就会增加更大的膜片成本以及提高驱动电流,然而,电流增加后必然使功率增加从而散发出更大的热量。目前,传统的侧入式都是将灯条固定在厚度约为2mm的铝型材上,以实现灯条散热,但是,采用铝型材作为灯条的散热器件,会增加显示装置的厚度,使得显示装置法做到更薄更轻巧。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灯条散热效果不理想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灯条,包括基板和多个发光单元,基板具有两个端面以及介于两端面之间的一个安装面和三个散热面,多个所述发光单元装配在所述安装面上,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散热面上涂覆有纳米碳涂层。进一步地,三个所述散热面上均涂覆有纳米碳涂层。进一步地,三个所述散热面分别为邻接于所述安装面的第一散热面、邻接于所述安装面且与所述第一散热面相对的第二散热面以及与所述安装面相对的第三散热面,所述第三散热面上设置有导热双面胶。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发光单元上均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基板于所述安装面上凸设有与所述定位孔对应的定位柱,且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孔相匹配。进一步地,所述纳米碳涂层的厚度为15至80μm。进一步地,所述纳米碳涂层的纳米碳选自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和纳米碳球。进一步地,所述纳米碳涂层具有镂空区域。进一步地,所述发光单元为LED发光单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具有入光面的导光板,其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入光面一侧的上述的灯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背板和上述的背光模组,所述灯条通过导热双面胶粘接于所述背板。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灯条,通过在至少一个散热面上涂覆纳米碳涂层,这样,发光单元在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基板后,借由碳原子的高热辐射性能,将热能转换成红外射频,辐射出能量,从而使得灯条温度大大降低。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灯条的散热效果更好,使得背光模组的工作性能更加稳定。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使产品整体厚度更薄,以实现超薄机型的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灯条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灯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至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灯条11,包括基板12和多个发光单元13,基板12具有两个端面121以及介于两端面121之间的一个安装面122和三个散热面123、124、125,多个发光单元13装配在安装面122上,其中,至少一个散热面123、124、125上涂覆有纳米碳涂层126。上述的灯条11,通过在至少一个散热面123、124、125上涂覆纳米碳涂层126,这样,发光单元13在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基板12后,借由碳原子的高热辐射性能,将热能转换成红外射频,辐射出能量,从而使得灯条11温度大大降低。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左”“右”“上”“下”与附图本身的左、右、上、下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起限定作用。参见图1至3,基板12大致呈长方形,其具有两个端面121以及介于两端面121之间的一个安装面122(正面,下面统称安装面122)和三个散热面123、124、125,其中,三个散热面123、124、125分别为邻接于安装面122的第一散热面123、邻接于安装面122且与第一散热面123相对的第二散热面124以及与安装面122相对的第三散热面125(背面,下面统称第三散热面125)。在本实施例中,三个散热面123、124、125上均涂覆有纳米碳涂层126,其中,该纳米碳涂层126的纳米碳选自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和纳米碳球。纳米碳涂层126的厚度大约为15至80μm,优选50μm。这样,发光单元13在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基板12后,借由碳原子的高热辐射性能,将热能转换成红外射频,辐射出能量,从而使得灯条11温度大大降低。当然,也可以仅在第一散热、第二散热或第三散热面125上涂覆纳米碳涂层126;或者,仅在第一和第二散热、第一和第三散热面125、第二和第三散热面125上涂覆纳米碳涂层126。作为进一步地优化,纳米碳涂层126具有镂空区域(图未示),这样,可根据发光单元13的功率,来选择镂空区域的面积大小,从而减少纳米碳材料的涂覆量,在保证散热效率的前提下,节省成本。需要说明的是,镂空区域的可以是矩形、圆形、椭圆形或其他任意形状。作为进一步地优化,灯条11的第三散热面125上设置有导热双面胶10,以用于将灯条11固定,导热双面胶10位于第三散热面125的纳米碳涂层126外侧,这样,位于第三散热面125的纳米碳涂层126辐射出的能量可以通过导热双面胶10传递出去,以提高灯条11的散热效果。如图2所示,发光单元13通过胶水粘贴在安装面122上,发光单元13为但不局限于LED发光单元,从图2可以看出发光单元13的具体结构,发光单元13包括LED灯粒131、封装胶132及密封胶133,该封装胶132和密封胶133将LED灯粒131封装起来。参见图2,作为进一步地优化,每个发光单元13上均设置有定位孔(图未示),基板12于安装面122上凸设有与定位孔对应的定位柱127,且定位柱127的形状与定位孔相匹配。这样,可以避免发光单元13与基板12相对移动,并能实现发光单元13的快速安装。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为侧入式背光源,其包括光学膜片14、导光板15、反射片16和上述灯条11,导光板15具有位于其右侧(图示中的右侧)的入光面15a,灯条11间隔安装在该导光板15右侧,且安装面122与入光面15a基本正对。灯条11的热量借由碳原子的高热辐射性能,将热能转换成红外射频,辐射出能量,从而使得灯条11温度大大降低。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包括前框2、与前框2连接的背板3和设置在两者之间的中框4,中框4上安装有液晶面板5,液晶面板5与背板3之间设置有上述背光模组1。其中,灯条11的第三散热面125上设置有导热双面胶10,以使灯条11粘接固定于背板3上,在本实施例中,导热双面胶10位于第三散热面125的纳米碳涂层126外侧,这样,位于第三散热面125的纳米碳涂层126辐射出的能量可以通过导热双面胶10传递至背板3上,再由背板3传递至显示装置100的外部,相比于传统的通过铝型材制成的散热片进行散热的结构,在散热性能方便有了较大的提升,另外,整机的厚度因为省去了散热片而大大缩小,可使产品整体厚度更薄,以实现超薄机型的应用。下面结合附图1至3,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灯条11的制作方法做详细说明:提供一基板12,基板12具有两个端面121以及介于两端面121之间的一个安装面122和三个散热面123、124、125,将纳米碳材料均匀涂布在基板12的散热面123、124、125上;在180℃条件下烘烤固化10分钟,然后置于空气中自然冷却以固化形成纳米碳涂层126。下面结合实验参数表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灯条11的散热效果作出说明。在设定的实验条件下,测试环境为恒温密封箱,对传统铝基板灯条和涂布纳米碳灯条进行测试,测试采用50mm*50mm材料,采用测量中心点。具体的试验参数如下表所示(下表中的温度单位均为℃):测试时间段传统铝基板灯条温度涂布纳米碳灯条温度15min51.65030min55.252.41h60562h63.257.43h6757.94h68.558.3由测试表中数据可知,传统铝基板灯条的散热效果不理想;对于涂布纳米碳灯条,其散热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铝基板灯条。这也印证了,可以解决装置中光源的散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