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灯的导光体、灯具及前照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0747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灯的导光体、灯具及前照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灯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灯的导光体。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灯具及一种前照灯。



背景技术:

随着客户对汽车外观的要求日益提高,车灯的作用已远远超出单纯的照明和给出信号,具有个性时尚的外观的车灯往往成为车辆及品牌的象征。车灯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实现特殊造型及各个功能的布置。昼间灯和位置灯对于行车安全起着重要作用,现有的昼间灯与位置灯一般采用光源来点亮导光条实现,而具有个性时尚的外观的昼间灯与位置灯要求能够实现较宽的发光面积及宽面均匀光效果的导光条,较粗的导光条需要更大功率的光源来点亮,大功率光源点亮单个导光条具有局部过热、光效较低以及局部较亮的问题,无法实现宽面均匀光效果,多个较细的导光条按预定规律排列来实现较宽的发光面积及宽面均匀光效果时,装配成本较高且在装配时无法保证导光条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导致导光条虽然能够实现较宽的发光面积及宽面均匀光但是效果并不好,可见,由于不能较好地实现较宽的发光面积及宽面均匀光效果,现有的昼间灯与位置灯具有造型的局限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能够较好地实现较宽的发光面积及宽面均匀光效果的用于车灯的导光体。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车灯的导光体,所述导光体由导光材料一体形成并包括多个导光条以及连接各个所述导光条的支架,所述导光条包括设置有反射纹路的后部表面以及光滑的前部表面,以便通过所述后部表面将光线从前部表面反射出去。

进一步的,各个所述导光条彼此平行。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车灯的导光体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导光体由导光材料一体形成并包括多个导光条以及连接各个导光条的支架,由于各个导光条的位置固定,安装时各个导光条之间的位置几乎没有偏差,因此当各个导光条通过光源点亮时可以较好地实现较宽的发光面积及宽面均匀光效果,同时,由于导光体由导光材料一体形成,因此只需一次安装即可将各个导光条均安装固定,从而避免分别安装各个导光条,由此降低装配成本提高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均匀发光效果类似T字形的灯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灯具,所述灯具包括第一模块、第二模块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模块包括第一导光条以及用于发射光线到所述第一导光条中的第一光源,所述第二模块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车灯的导光体以及用于发射光线到所述导光体的导光条中的第二光源,所述导光体的一端邻近所述第一导光条的中部,所述第一导光条和所述导光条之间的夹角为42~90°,所述第一导光条包括设置有反射纹路的后部表面以及光滑的前部表面,以便通过所述后部表面将光线从前部表面反射出去,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电连接,以便通过调整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的配光值而将所述灯具在昼间灯模式和位置灯模式之间切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灯具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灯具通过将第一导光条和导光体的导光条之间的夹角设置为42~90°且将导光体的一端设置为邻近第一导光条的中部,从而在所述灯具通电后第一导光条可以形成横向的均匀发光效果且导光体可以形成竖向的较宽的发光面积及宽面均匀光效果,由此实现类似T字形的均匀发光效果,提高灯具的美观度。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灯具还可以通过控制单元调整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配光值,将灯具在昼间灯模式和位置灯模式之间切换,分别实现昼间灯和位置灯的作用,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灯具将昼间灯和位置灯集成于一体,从而减少昼间灯和位置灯占用的空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前照灯,所述前照灯包括灯壳、在所述灯壳的前方罩盖所述灯壳的配光镜以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灯具,所述灯具设置在所述灯壳中。

进一步的,所述灯壳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模块还包括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一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光条的第一端并安装在所述第一散热器上,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一散热器设置在所述灯壳的外部,所述第一导光条的第一端穿过所述通孔而与所述第一光源对接,以便所述第一光源从所述第一端发射光线到所述第一导光条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光条通过第一装饰框安装到所述灯壳中,所述第一模块还包括沿所述第一导光条的延伸方向套装在所述第一导光条的外部的内灯罩,所述内灯罩安装在所述第一装饰框上,所述内灯罩至少部分地透光。

进一步的,所述内灯罩的截面为U形并包括两个侧部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侧部之间的连接部,其中,所述连接部为透光部,所述侧部为遮挡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条的前方并安装在所述第一装饰框上的散射内灯罩。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模块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灯壳中的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光源安装在第二散热器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条的后方且安装于所述灯壳的挡光板。

所述前照灯与上述灯具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用于车灯的导光体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的导光体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前照灯的主视图;

图4为图3中的前照灯的拆解视图;

图5为图3中的前照灯的拆解视图;

图6为图4中的前照灯的拆解视图;

图7为图6的后视图;

图8为图4中的前照灯的拆解视图;

图9为图8中的前照灯的拆解视图;

图10为图8中的前照灯的拆解视图;

图11为沿图3中A-A的剖视图;

图12为沿图3中B-B的剖视图;

图13为图3中的前照灯的内灯罩的立体图;

图14为沿图6中A-A的剖视图;

图15为沿图6中B-B的剖视图;

图16为沿图6中C-C的剖视图;

图17为图9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导光条,2-第一光源,3-导光条,4-第二光源,5-灯壳,6-配光镜,7-通孔,8-第一散热器,9-第一装饰框,10-支架,10a-安装通孔,11-内灯罩,12-散射内灯罩,13-第二散热器,14-挡光板,15-导光条固定支架,16-密封圈,17-透光部,18-遮挡部,19-组合支架,20-转向灯反射镜,21-安装支耳,22-螺纹孔,23-定位销,24-导光条固定护套,25-导光条限位卡扣,26-卡接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车灯的导光体,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导光体由导光材料一体形成并包括多个导光条3以及连接各个所述导光条3的支架10,所述导光条3包括设置有反射纹路的后部表面以及光滑的前部表面,以便通过所述后部表面将光线从前部表面反射出去。

需要说明的是,导光材料的具体类型、导光条3和支架10的具体形状以及多个导光条的排列方式均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之内。例如,导光材料可以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聚碳酸酯(优选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导光条3可以为笔直的长条形也可以为具有一定的弯曲弧度的长条形,多个导光条的排列方式应该根据希望在点亮时呈现的造型确定。

本实用新型所述导光体由导光材料一体形成并包括多个导光条3以及连接各个导光条3的支架10,由于各个导光条3的位置固定,安装时各个导光条3之间的位置几乎没有偏差,因此当各个导光条3通过光源点亮时可以较好地实现较宽的发光面积及宽面均匀光效果,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造型的局限性的问题,同时,由于导光体由导光材料一体形成,因此只需一次安装即可将各个导光条3均安装固定,从而避免分别安装各个导光条,由此降低装配成本提高装配效率。另外,由于采用多个导光条3而无需采用较粗的导光条,由此可以避免采用大功率光源点亮较粗的导光条,进而避免大功率光源带来的局部过热、光效较低以及局部较亮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导光体中,优选地,各个所述导光条3长度相等且彼此平行,从而能够在各个导光条3通过光源点亮后呈现较宽的一字形发光面。

在上述导光体中,具体地,所述支架10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导光体的安装通孔10a,从而可以通过该支架10将导光体安装固定。更具体地,所述导光体包括两个所述支架10,两个所述支架10分别在各个所述导光条3的两端连接各个所述导光条3,从而能够通过两个支架10将各个导光条3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灯具,具体地,如图3至图17所示,所述灯具包括第一模块、第二模块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模块包括第一导光条1以及用于发射光线到所述第一导光条1中的第一光源2,所述第二模块包括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车灯的导光体以及用于发射光线到所述导光体的导光条3中的第二光源4,所述导光体的一端邻近所述第一导光条1的中部,所述第一导光条1和所述导光条3之间的夹角α为42~90°,所述第一导光条1包括设置有反射纹路的后部表面以及光滑的前部表面,以便通过所述后部表面(即反射面)将光线从前部表面(即透光面)反射出去,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光源2和所述第二光源4电连接,以便通过调整所述第一光源2和所述第二光源4的配光值而将所述灯具在昼间灯模式和位置灯模式之间切换。具体地,所述控制单元通过对输入给所述第一光源2和所述第二光源4的电压信号进行脉冲宽度调制而调整所述第一光源2和所述第二光源4的配光值。当脉冲宽度越大,则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4越亮,反之亦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光条1的具体形状以及第一光源2、第二光源4和控制单元的具体类似均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之内。例如,第一导光条1可以为笔直的长条形也可以为具有一定的弯曲弧度的长条形,只要其能配合导光条3实现类似T字形的均匀发光效果即可。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4也可以为任何能够发出适于在导光条中传导的光线的光源,优选地,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4为LED模组光源,控制单元可以为车身控制模块或者单独的微控制单元。此外,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4发射出的光线在第一导光条1和导光条3的传导及反射原理(即光的全反射原理)由于是公知的技术,因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灯具通过将第一导光条1和导光体的导光条3之间的夹角设置为42~90°且将导光体的一端设置为邻近第一导光条1的中部,从而在所述灯具通电后第一导光条1可以形成横向的均匀发光效果且导光体可以形成竖向的较宽的发光面积及宽面均匀光效果,由此实现类似T字形的均匀发光效果,提高灯具的美观度。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灯具还可以通过控制单元调整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4的配光值,将灯具在昼间灯模式和位置灯模式之间切换,分别实现昼间灯和位置灯的作用,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灯具将昼间灯和位置灯集成于一体,从而减少昼间灯和位置灯占用的空间。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前照灯,具体地,如图3至图17所示,所述前照灯包括灯壳5、在所述灯壳5的前方罩盖所述灯壳5的配光镜6以及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灯具,所述灯具设置在所述灯壳5中。

所述前照灯与上述灯具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前照灯中,具体地,如图5和12所示,所述灯壳5设置有通孔7,所述第一模块还包括第一散热器8,所述第一光源2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光条1的第一端并安装在所述第一散热器8上,所述第一光源2和所述第一散热器8设置在所述灯壳5的外部,所述第一导光条1的第一端穿过所述通孔7而与所述第一光源2对接(为了保证第一导光条1的第一端与第一光源2准确地对接,第一导光条1的第一端通过导光条固定支架15固定在第一装饰框9上),以便所述第一光源2从所述第一端发射光线到所述第一导光条1中,从而将第一散热器8设置在灯壳5的外部,有利于散除第一光源2发光时产生的热量,同时便于维护且节约灯壳5的内部空间。具体地,灯壳5的背部的临近通孔7的位置设置有内凹安装孔,第一散热器8安装在内凹安装孔中并与内凹安装孔的内表面通过密封圈16密封配合。更具体地,如图14和15所示,第一导光条1的第一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卡接凸起26,导光条固定支架15包括套装在第一导光条1的第一端上的导光条固定护套24(导光条固定护套24形成有穿过通孔,穿过通孔形成有用于与卡接凸起26配合的卡接凹槽,第一导光条1套装在穿过通孔中)以及套装在导光条固定护套24外的导光条限位卡扣25(导光条限位卡扣25的截面为几字形),导光条限位卡扣25上形成有直径小于第一导光条1的第一端的最大直径的限位孔,以便防止第一导光条1从限位孔中伸出,导光条固定护套24和导光条限位卡扣25上均形成有通孔,以便通过紧固件安装到第一装饰框9上。

在上述前照灯中,优选地,如图4、6和11至13所示,所述第一导光条1通过第一装饰框9(第一装饰框9能对前照灯内的相关部件进行遮挡,从而提高前照灯的美观度)安装到所述灯壳5中,所述第一模块还包括沿所述第一导光条1的延伸方向套装在所述第一导光条1的外部的内灯罩11,所述内灯罩11安装在所述第一装饰框9上,所述内灯罩11至少部分地透光,从而通过内灯罩11将第一导光条1完全固定,防止第一导光条1与第一装饰框9发生摩擦或碰撞,由此解决由于摩擦或碰撞而产生的粉屑、异响、配光受损的问题。具体地,所述内灯罩11的截面为U形并包括两个侧部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侧部之间的连接部,其中,所述连接部为透光部17,所述侧部为遮挡部18,从而能够通过透光部17将从第一导光条1反射出来的光线均匀地散射出前照灯。

在上述前照灯中,具体地,如图6和16所示,第一导光条1上形成有多个安装支耳21,各个安装支耳21上形成有通孔和定位销孔,第一装饰框9相应地形成有螺纹孔22和定位销23,从而通过将螺钉穿过通孔而与螺纹孔22配合可以将第一导光条1安装在第一装饰框9上,另外,第一导光条1和第一装饰框9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定位销23和定位销孔的配合实现。

另外,第一装饰框9上可以设置加强筋,以防止第一装饰框9发生变形,从而降低第一导光条1与第一装饰框9发生摩擦或碰撞的可能性。

在上述前照灯中,更优选地,如图4、6至7和11所示,所述第二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条3的前方并安装在所述第一装饰框9上的散射内灯罩12,从而能够通过散射内灯罩12将从导光条3反射出来的光线均匀地散射出前照灯。更具体地,散射内灯罩12为带有细花纹厚壁件,以便散射呈现竖型均匀光。

在上述前照灯中,具体地,如图8至12和17所示,所述第二模块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灯壳5中的第二散热器13,所述第二光源4安装在第二散热器13上,从而能够通过第二散热器上13散除第二光源4在反光时产生的热量。所述第二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条3的后方且安装于所述灯壳5的挡光板14,第二散热器13、第二光源4和导光条3通过组合支架19(组合支架19上还安装有转向灯反射镜20)安装在灯壳5内,从而能够对导光条3反射出来的光线进行反射以及遮挡,防止光线朝向灯壳5内部传播。

在本实用新型的前照灯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模块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光源4,各个所述第二光源4与各个所述导光条3一一对应,由于大直径的导光条意味着需要采用成本较高的大功率第二光源4,因此采用多个较小直径的导光条可以降低前照灯的成本,并避免大功率光源带来的局部过热、光效较低以及局部较亮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上述部件之间的安装固定的方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为了方便维护,优选地采用紧固件作为安装固定的方式,为了保证各个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个部件上可以相应地设置限位销与限位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