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前照灯以及光源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84629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前照灯以及光源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前照灯,在该车辆用前照灯的由灯具体和前面罩划成的灯室内,收纳有将光源即发光元件以及反射镜一体化地搭载于散热片的光源单元,该反射镜将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向前方反射。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发光元件是指具有大致点状地发光的发光部的元件状的光源,其种类不特别限定,符合的有例如发光二极管和激光二极管等。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消耗电力的降低,最近的车辆用前照灯作为以下结构被提出了各种方案:具备发光元件作为光源的用于形成配光的光源单元收纳于灯室内,但是当开发能够得到与作为前照灯的配光所需要的光度相对应的高光束的发光元件时,发光元件的发热量成作问题。即,在高光束所对应的发光元件中,一方面得到高光束,但另一面,由于发热量也相应变大,因此产生发光效率降低和发光颜色变化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33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4646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所述的专利文献1中,为了提高发光元件的冷却效果,需要扩大散热器9的散热片11,从而光源单元的前后长度变大,由于灯室内的光源单元的收纳空间的关系而存在极限。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由冷却风扇12生成的空气的流动,不用扩大散热片15就能提高冷却效果,但是构成光源单元的部件个数增加,结构复杂化,重量也增加,成本也增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所作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车辆用前照灯,该车辆用前照灯具备不设置冷却风扇且发光元件的冷却效果优秀的小型的光源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在第一方面中,一种车辆用前照灯,其在灯室内配置有光源单元,所述灯室是在容器状灯具体的前面开口部组装前面罩而划成的,所述光源单元是将作为光源的发光元件以及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向灯室前方反射的反射镜一体化地搭载于金属制基板的上表面而成的,该基板与从下表面伸出的多个散热片共同构成散热器,所述散热片在所述基板的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并形成为从该基板的前方到该基板的后上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大致l字形状。

(作用)虽然发光元件的热量经由散热器的基板而传递至散热片,再从散热片向空气中散热,但是散热片在基板的左右方向上邻接,并以从侧面观察时从基板的前方到下方以及后上方大致l字形状地延伸,从而散热器(散热片)的散热面积大。即,与现有的散热器(将散热片形成于基板的下方或后方的结构)相比,本发明的散热器(散热片)的散热面积更大,从而发光元件的冷却效果更优秀。

特别是,从向基板前方延伸的散热片以及向基板后方延伸的散热器到基板上的发光元件为止的距离几乎相同,能够从散热器的下方、前方以及后方几乎均匀地散热,与其相应地,发光元件的冷却效果优秀,从而不采用大散热片或气冷扇就能够有效地冷却发光元件。

在第二方面中,在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中,所述基板配置为前倾或后倾。

(作用)光源即发光元件的热量从散热片向空气中散热,该散热片形成为从基板前方延伸到后上方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大致l字形状,但是在基板配置为水平的情况下,发光元件的热量从基板的发光元件搭载位置以在俯视观察时呈放射状方向地均匀传递。即,在发光元件的周围任意位置处,热传递量都是一定的。但是,在使基板倾斜的情况下,向倾斜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热传递量比向倾斜方向的热传递量大。换而言之,促进热量向与基板倾斜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传递)。

因此,在第二方面中,通过使基板为在前后方向上倾斜的形态,虽然从发光元件经由基板而向散热片传递的热量的总量相同,但是在基板前倾(后倾)的形态下,促进了热量向基板后方(前方)的移动(传递),来自向基板后方(前方)延伸的散热片的散热量相比来自向基板前方(后方)延伸的散热片的散热量增加。

进一步地,在基板下表面的被加热的空气沿着倾斜的基板下表面而上升时,在由从基板下表面延伸到基板前方以及后上方的散热片构成并向前后延伸的从侧面观察时大致为l字形状的空气通路中生成空气的流动,该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性。

例如,在因为散热片的数量或大小的差异而使分别形成于基板的前方和后方的散热片的散热面积有差异的情况下,为了利用散热面积大(小)的散热片传递更多(少)的热量,而将基板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上倾斜(前倾或后倾),从而提高了发光元件的冷却效果。

在第三方面中,在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中,所述散热器的基板配置为后倾,并且,向所述基板的前方延伸的散热片的前缘部与在所述散热器前方邻接配置的其他光源单元结构部件抵接,或者,所述散热片的前缘部与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立壁一体化,在由向所述基板的前方延伸的散热片构成的空气通路中设有烟囱。

(作用)前方空气通路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后方空气通路经由下方空气通路连通,该前方空气通路由向基板前方延伸的散热片形成,该后方空气通路由向基板后方延伸的散热片形成,该下方空气通路由在基板下表面向前后延伸的散热片形成。即,由左右邻接的从侧面观察时大致为l字形状的散热片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从侧面观察时大致为l字形状的空气通路,该散热片从基板下表面延伸到基板前方以及后上方。

而且,通过将基板配置为后倾,第一,促进热量向散热器(基板)前方的移动。第二,通过从散热片夺取热量而被加热的下方空气通路内的空气在沿着后倾的基板的下表面上升时,在下方空气通路中生成朝向前方的空气的流动,该散热片在基板下表面沿前后方向延伸。由此,如图2的箭头所示,在散热器的周围,形成下方空气通路→前方空气通路→反射镜上方→后方空气通路→下方空气通路这样前方向上·后方向下的纵向回旋的循环空气对流,从而能够有效地冷却发光元件。

进一步地,通过由向基板前方延伸的散热片形成的前方空气通路的烟囱效果,加速前方空气通路中朝向上方的空气的流动,从而使在散热器的周围形成的前方向上·后方向下的纵向回旋的循环空气对流变得活跃,能够更有效地冷却发光元件。

在第四方面中,在第一至三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中,所述基板形成为纵剖面l字型,该基板的纵剖面l字纵杆状部形成为将所述发光元件包围的俯视观察时的大致圆弧形,并且从所述l字纵杆状部的背面向后方伸出的所述多个散热片的至少靠向基板的宽度方向两侧的散热片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以放射状伸出,所述多个散热片的伸出端部沿着俯视观察时大致为圆弧形而配置,该圆弧形模仿所述基板的纵剖面l字纵杆状部的俯视观察时的大致圆弧形。

(作用)多个散热片从形成为纵剖面l字形状的基板的纵剖面l字纵杆状部向后方伸出,但由于从发光元件到各散热片的后方伸出端部的距离几乎相同,因此从基板向朝向其后方延伸的各散热片传递的热量以及从各散热片向空气中散热的热量被均匀地分散,从而提高散热器的向后方的散热效果。

特别是,在散热片从基板的纵剖面l字纵杆状部相对于发光元件以放射状伸出的区域中,在周向上邻接的散热片之间的间隔越靠向散热片的伸出端侧越扩大,形成于邻接的散热片之间的上下延伸的后方空气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动变得顺畅,随之提高散热器的向后方的散热效果。

另外,从基板的纵剖面l字纵杆状部向后方伸出的散热片的后方伸出端部通过沿着俯视观察时大致为圆弧形配置,该圆弧形模仿基板的纵剖面l字纵杆状部的俯视观察时的大致圆弧形,从而使散热器的后方形状、即光源单的后方形状构成为包围发光元件的俯视观察时的大致圆弧形,在对光源单元校光操作而旋转驱动时,光源单元的摆动半径变小,随之变得难以与配置于灯具体或灯室内的光源单元附近的其他灯具结构部件干涉。

在第五方面中,一种光源单元,其为在金属制基板的上表面搭载有作为光源的发光元件而成的,该基板与从下表面伸出的多个散热片共同构成散热器,

所述散热片在所述基板的规定方向上排列设置,并且形成为在与排列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越过该基板地延伸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大致l字形状。

(作用)发光元件的热量经由散热器的基板而向散热片传递,并从散热片向空气中散热,但由于散热片在排列设置方向上邻接,并形成为在与排列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越过该基板地延伸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大致l字形状,因此散热器(散热片)的散热面积大。即,与现有的散热器(散热片形成于基板的下方或后方的构造)相比,本发明的散热器(散热片)的散热面积更大,从而发光元件的冷却效果更优秀。

特别是,从散热片的越过基板而延伸的部位到基板上的发光元件的距离几乎相同,在从侧面观察时大致为l字形状的散热片整体中能够均匀地散热,与其相应地,发光元件的冷却效果优秀,从而不采用大散热片或气冷扇就能够有效地冷却发光元件。

发明效果

从以上的说明显而易见地,根据第一方面,能够以低成本提供具备光源单元的车辆用前照灯,该光源单元不设置冷却风扇,但小型化且发光元件的冷却效果优秀。

根据第二方面,与从散热器的前方或后方中某一侧积极地散热这一散热器的规格(特性)相对应地,将散热器配置为前倾或后倾,由此能够有效地冷却发光元件。

根据第三方面,在光源单元的散热器的周围,形成前方向上·后方向下的纵向回旋的活跃的循环空气对流,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冷却发光元件。

根据第四方面,能够提供车辆用前照灯,该车辆用前照灯向散热器后方的散热性优秀,相应地发光元件的冷却效果优秀,并且能够顺畅地执行光源单元的校光动作和旋转动作。

根据第五方面,能够提供不设置冷却风扇但小型化且发光元件的冷却效果优秀的光源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即汽车用前照灯的主视图。

图2是同一前照灯的纵向剖视图(沿图1中所示的线ii-ii的剖视图)。

图3是同一前照灯的主要部位即光源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同一光源单元的仰视图。

图5是同一光源单元的背面立体图。

图6是同一光源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汽车用前照灯的纵向剖视图。

图8是与同一前照灯的主要部位即光源单元一体化的散热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汽车用前照灯

12:灯具体

14:透光罩(前面罩)

20:投射型光源单元

22:光源即发光元件

24:反射镜

l:投射型光源单元的光轴

30、30a:散热器

31:纵剖面l字型的基板

31a:水平基板(基板的纵剖面l字横杆状部)

31b:垂直基板(基板的纵剖面l字纵杆状部)

31c:倾斜立壁

31d:立壁

32、32':发光元件安装用的台座

32a、32a':元件安装面

θ:水平基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

34:散热片

34a:下方散热片

34b:前方散热片

34c:后方散热片

34d:后方散热片

40:配光切换用遮光罩机构

43:可动遮光罩

42:电磁线圈

42a:电磁线圈的外壳背面

50:投影透镜

52:透镜支架

60:点亮电路单元

e:校光机构

a、b、c:校光点

lx:水平倾斜移动轴

ly:竖直倾斜移动轴

70:校光用支架

71a、71b、71c:校光螺钉

72a、72b、72c:轴承螺母

s1:下方空气通路

s2:前方空气通路

s3:后方空气通路

s4、s4':下方开口部

t、t1、t1’:空气的循环对流

lx:水平倾斜移动轴

ly:垂直倾斜移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用前照灯的图1~图6中,汽车用前照灯10的投射型光源单元20收纳于由容器状的灯具体12和透明状的透光罩(前面罩)14划成的灯室内,该灯具体12的前面侧开口,该透光罩(前面罩)14安装于灯具体12的前面开口部,该投射型光源单元20具备发光元件(高光束对应的led)22作为光源。

光源单元20具备多个散热片34从纵剖面l字型的基板31伸出的铝压铸制的散热器30,在基板31的纵剖面l字横杆状部(以下,称为水平基板)31a的上表面安装有作为光源的发光元件(高光束对应的led)22和将发光元件22发出的光向前方反射的树脂制反射镜24。

详细来说,在构成散热器30的水平基板31a的上表面中央部设有发光元件安装用的台座32,该台座32带有与基板31的上下表面平行的元件安装面32a,发光元件22以其照射轴向上的方式安装于台座32,并且,安装于水平基板31a的上表面后方的反射镜24配置为覆盖发光元件22的上方。如图3、4、5所示,构成散热器30的基板31的纵剖面l字纵杆状部(以下,称为垂直基板)31b形成为以台座32为中心的俯视观察时的大致圆弧形,并且,在垂直基板31b的背面侧,在左右方向上等间隔地向后方伸出形成的散热片34c、34d沿上下方向延伸。

而且,在散热器30的前方配置有树脂制的投影透镜50,在反射镜24和投影透镜50之间配置有具备可动遮光罩43的配光切换用遮光罩机构40,其作为光源单元20而被一体化。

详细来说,如图6所示,保持投影透镜50的透镜支架52和中央部开口的支承板41通过两根紧固螺钉54a而被共同固定于散热器30的前面侧,该支承板41构成配光切换用遮光罩机构40并从正面观察时为长方形,投影透镜50配置于光源单元20的光轴l(参照图1、2)上。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标记54b为将配光切换用遮光罩机构40的支承板41固定于散热器30的紧固螺钉。

另外,如图2、4、6所示,控制发光元件22的点亮的点亮电路单元60通过两根螺钉66而固定于散热器30的下表面侧。点亮电路62由搭载有电子部件(电路元件)的电路基板构成,且收纳于点亮电路外壳63内并作为点亮电路单元60而被一体化(参照图2)。

而且,可动遮光罩43通过构成配光切换用遮光罩机构40的电磁线圈42的驱动而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由此使光源单元20形成的配光切换为错车用光束和行驶用光束。

另外,如图1、2所示,收纳于灯室内的光源单元20由以下三点支承:在灯室内上方的沿左右方向分离的一对校光点a、b和位于校光点b的几乎正下方的一个校光点c,并且,光源单元20通过校光机构e支承为能够围绕经过校光点a、b的水平倾斜移动轴lx以及经过校光点b、c的竖直倾斜移动轴ly分别倾斜移动。

详细来说,如图1、2所示,在作为光源单元20而被一体化的配光切换用遮光罩机构机构40的支承板41的背面侧,一体化地固定有比支承板41大一圈的矩形框状的校光用支架70,该校光用支架70设有与校光点a、b、c对应的孔70a、70b、70c(孔70a、70b未图示)。另一方面,各自设有转动操作部73的校光螺钉71a、71b、71c可旋转地支承于贯通孔13a、13b、13c(贯通孔13a、13b未图示)并伸出到灯室内,该贯通孔13a、13b、13c设于灯具体10的背面壁,并与校光点a、b、c相对应。轴承螺母72a、72b、72c安装于支架70的孔70a、70b、70c,该轴承螺母72a、72b、72c分别螺纹接合于校光螺钉71a、71b、71c的前端部。

即,校光机构e由以下部分构成:支承光源单元20的校光用支架70、三根校光螺钉71a、71b、71c、以及三个轴承螺母72a、72b、72c,通过校光螺钉71a(71c)的转动操作,能够将光源单元20的光轴l沿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倾斜移动调整。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4、5中省略了校光用支架70的图示。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将与作为前照灯的配光所需要的光度对应的发光元件(高光束对应的led)22用作光源单元20的光源,因此发光元件22的发热量大,为了使发光元件22和点亮电路52(的电子部件)不受发光元件22发出的热量的影响,需要对发光元件22和点亮电路单元60有效地冷却。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散热片34在散热器30的水平基板31a的下表面在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上等间隔地伸出并沿前后方向呈板状延伸,该散热片34形成为从水平基板31a的前下方到后上方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大致l字形状,从而确保了较大的散热面积。另外,点亮电路单元60尽可能地难以受到发光元件22的热量的影响,而配置于散热器30的水平基板31a下方的散热片34的正下方。

详细来说,如图2、4所示,在左右方向上等间隔的九个下方散热片34a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形成于水平基板31a的下表面。而且,该下方散热片34a分别与九个前方散热片34b(参照图2、6)连续,并且与后方散热片34c、34d(参照图2、3、4、5)也连续,该前方散热片34b向水平基板31a的前下方大致垂直地延伸,该后方散热片34c、34d从垂直基板31b向后方伸出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即,散热片34形成为前方散热片34b、下方散热片34a以及后方散热片34c(34d)为一体的连续的板状。需要说明的是,在左右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的九个前方散热片34b一体地形成于倾斜立壁31c(参照图2、4、6),从而确保散热片34(前方散热片34b)的刚性,该倾斜立壁31c将前方散热片34b的后下方在左右方向上横切。

而且,发光元件22的热量经由基板31向散热片34(34a、34b、34c、34d)传递,从散热片34向空气中散热,但是散热片34在基板31的左右方向上邻接,并以从侧面观察时从基板31的前方到下方以及后上方大致l字形状地延伸,散热面积比现有的散热器大,从而发光元件22的冷却效果更优秀

特别是,从向基板31前下方延伸的前方散热片34b以及向基板31后方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后方散热片34c、34d到基板31上的发光元件22的距离几乎相同,因此能够从散热器30的下方、前方以及后方几乎均匀地散热,与其相应地,发光元件22的冷却效果优秀,从而不采用大散热片或气冷扇也能够将发光元件22有效地冷却。

另外,如图2所示,散热器30配置为水平基板31a相对于水平面后倾规定角度θ,从而促进热量向散热器30(水平基板31a)前方的移动(传递),并且,通过向水平基板31a前下方延伸的前方散热片34b的前缘部34b1抵接于在散热器30前方邻接配置的配光切换用遮光罩机构40的电磁线圈42的外壳背面42a,从而在由前方散热片34b形成的上下延伸的前方空气通路s2中构成烟囱,在散热器30的周围形成的循环空气对流t变得活跃,更有效地冷却发光元件22以及点亮电路单元60。

以下,对在散热器30的周围形成的循环空气对流t进行说明。

在水平基板31a的下方,由左右(宽度方向)邻接的下方散热片34a形成在前后延伸的下方空气通路s1,在水平基板31a的前下方,由左右(宽度方向)邻接的前方散热片34b形成向上下延伸的前方空气通路s2,在水平基板31a的后方(垂直基板31b的后方),由左右(宽度方向)邻接的后方散热片34c形成向上下延伸的后方空气通路s3。而且,前方空气通路s2与后方空气通路s3经由水平基板31a下方的下方空气通路s1连通。即,在散热器34(34a、34b、34c或34d)之间形成向前后延伸的从侧面观察时大致l字形状的空气通路s(s1、s2、s3),该散热器34从水平基板31a下方延伸到该基板31a的前方以及垂直基板31b的后方,并为左右(宽度方向)邻接的从侧面观察时大致l字形状。

而且,通过散热器30的水平基板31a配置为后倾,第一,促进热量向散热器30(水平基板31a)前方的移动(传递)。第二,通过从散热片34b夺取热量而被加热的下方空气通路s1内的空气在沿着后倾的水平基板31a的下表面上升时,在下方空气通路s1中生成朝向前方的空气的流动。由此,如图2的箭头所示,在散热器30的周围,形成下方空气通路s1→前方空气通路s2→反射镜24上方→后方空气通路s3→下方空气通路s1这样前方向上·后方向下的纵向回旋的循环空气对流t,从而有效地冷却发光元件22以及点亮电路单元60。

进一步地,通过由散热器30的前方散热片34b形成的前方空气通路s2的烟囱效果,使前方空气通路s2中朝向上方的空气的流动加速,由此使在散热器30的周围形成的循环空气对流t变得活跃,更有效地冷却发光元件22以及点亮电路单元60。

特别是,点亮电路单元60配置于散热器30的水平基板31a的下方,但是如图2、4所示,点亮电路单元60配置在下方散热器34a的靠后方,且下方空气通路s1和前方空气通路s2之间的下方开口。因此,散热器30下方的新鲜空气经由前方空气通路s2的下方开口部s4而进入前方空气通路s2,从而进一步提高前方空气通路s2的烟囱效果。即,通过进一步加速前方空气通路s2中朝向上方的空气的流动,也形成下方开口部s4→前方空气通路s2→反射镜24上方→后方空气通路s3→点亮电路单元60下方→下方开口部s4这样纵向回旋的循环空气对流t1(参照图2)。

因此,使在散热器30的周围形成的前方向上·后方向下的纵向回旋的循环空气对流变得进一步活跃,从而更进一步有效地冷却发光元件34以及点亮电路单元41。

另外,如图3、6所示,散热器30的垂直基板31b形成为将发光元件22包围的俯视观察时的大致圆弧形,并且,在垂直基板31b的背面侧伸出的后方散热片34c、34d向下方延伸并与下方散热片34a连续。而且,如图4、5所示,形成于垂直基板31b背面侧的靠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散热片34c在左右方向上等间隔地向后方伸出,而形成于垂直基板31b背面侧的靠宽度方向两侧的散热片34d相对于发光元件22以放射状伸出,散热片34c、34d的伸出端部沿着俯视观察时大致圆弧形配置,该圆弧形模仿垂直基板31b的俯视观察时的大致圆弧形。

因此,由于从发光元件34到各散热片34c、34d的伸出端部的距离几乎相同,因此向各散热片34c、34d传递的热量以及从各散热片34c、34d向空气中散热的热量被均匀地分散,从而提高散热器30的向后方的散热效果。

特别是,在周向上邻接的散热片34d、34d之间的间隔越靠向散热片34d的伸出端侧越扩大,形成于邻接的散热片34d、34d之间的上下延伸的后方空气通路s3’(参照图3)中的空气的流动变得顺畅,随之提高散热器30的向后方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在周向上邻接的散热片34d、34d之间,设有从垂直基板31b向后方伸出的伸出长度短的散热片34e,垂直基板31b背面侧的散热面积增加,随之提高散热器30向后方的散热效果。

另外,通过散热片34d的后方伸出端部沿着俯视观察时大致为圆弧形配置,该圆弧形模仿垂直基板31b的俯视观察时的大致圆弧形,由此使散热器30的后方形状、即光源单元20的后方形状构成为包围发光元件34的俯视观察时的大致圆弧形,在对光源单元20校光操作时,光源单元20的摆动半径变小,随之变得难以与配置于灯具体12或灯室内的光源单元20附近的其他灯具结构部件干涉。

图7、8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即汽车用前照灯,图7是汽车用前照灯的纵向剖视图,图8是与同一前照灯的主要部位即光源单元一体化的散热器的立体图。

在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前照灯10中,设于散热器30的水平基板31a的上表面中央部的发光元件安装用的台座32的元件安装面32a由与水平基板31a的上下表面平行的面构成。因此,在灯室内,通过将水平基板31a配置为相对于水平面后倾规定角度θ,从而使安装于台座32的发光元件22的照射轴构成为后倾规定角度(与水平基板31a的后倾角度对应的规定角度)θ的形态。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前照灯10a中,在灯室内,散热器30a的水平基板31a配置为相对于水平面后倾规定角度θ的情况下,发光元件安装用的台座32'的元件安装面32a’变为水平,安装于台座32’的发光元件22的照射轴构成为竖直的形态。

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前照灯10中,通过散热器30的前方散热片34b的前缘部34b1与在散热器30前方邻接配置的配光切换用可动遮光罩机构40的电磁线圈42的外壳背面42a抵接,从而在散热器30的前方空气通路s2中构成烟囱,但是在本实施例的前照灯10a中,通过使立壁31d一体地形成于散热器30a的前方散热片34b的前缘部,从而在由前方散热片34b形成的前方空气通路s2中构成烟囱,该立壁31d将水平基板31a的前下方在左右方向上横切。

另外,散热片34(前方散热片34b)的刚性能够通过设于前方散热片34d的前缘侧的立壁31d确保,因此去除了所述第一实施例中设置的倾斜立壁31c(参照图2、4、6)。

因此,如图7所示,前方空气通路s2的下方开口部s4’比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的开口大,散热器30下方的新鲜空气经由该下方开口部s4’而更多地进入前方空气通路s2,由此前方空气通路s2的烟囱效果相比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更进一步地提高。即,通过进一步加速前方空气通路s2中朝向上方的空气的流动,下方开口部s4’→前方空气通路s2→反射镜24上方→后方空气通路s3→点亮电路单元60下方→下方开口部s4’这样纵向回旋的循环空气对流t1'(参照图7)变得进一步活跃,相比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进一步有效地冷却发光元件34以及点亮电路单元41。

其他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通过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另外,在所述第一、第二实施例中,通过校光机构e,光源单元20构成为能够围绕水平倾斜移动轴lx以及竖直倾斜移动轴ly分别倾斜移动,但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光源单元20能够通过旋转机构围绕旋转轴在水平方向上摆动,并与转向手柄联动地使光源单元20的光轴l在左右方向上旋转。

另外,在所述第一、第二实施例中,通过将散热器30、30a配置为水平基板31a后倾,成为如下结构,在散热器30、30a的周围形成下方空气通路s1→前方空气通路s2→反射镜24上方→后方空气通路s3→下方空气通路s1这样前方向上·后方向下的纵向回旋的循环空气对流t,从而提高散热器30、30a的散热效果,但也可以通过将散热器30配置为使水平基板31a前倾,而在散热器30、30a的周围形成后方向上·前方向下的纵向回旋的循环空气对流,从而提高散热器30的散热效果,有效地冷却发光元件22以及点亮电路单元60。

即,通过将基板31a配置为前倾,第一,促进热量向散热片30(水平基板31a)的后方的移动。第二,下方空气通路s1内被加热的空气在沿着前倾的水平基板31a的下表面上升时,在下方空气通路s1中生成朝向后方的空气的流动。由此,在散热器30的周围,形成下方空气通路s1→后方空气通路s3→反射镜22上方→前方空气通路s2→下方空气通路s1这样与在第一、第二实施例中形成的循环空气对流t的回旋方向相反的、后方向上·前方向下的纵向回旋的循环空气对流。

另外,在所述第一、第二实施例的前照灯10、10a中,散热器30、30a的基板31形成为具备水平基板31a和垂直基板31b的纵剖面l字型,但作为散热器30、30a的基板31,也可以不具备垂直基板31b而仅由水平基板31a构成。

即,向水平基板31a的下方伸出的散热片34形成为超出水平基板31a并在前后延伸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大致l字形状。详细来说,下方散热片34a与前方散热片34b连续,并且与后方散热片34c、34d也连续,形成前方散热片34b、下方散热片34a以及后方散热片34c(34d)为一体的连续的板状的散热片34,该前方散热片34b向水平基板31a的前下方大致垂直地延伸,该后方散热片34c、34d向水平基板31a的后方的上下方向上大致垂直地延伸,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表示了在灯室内配置有光源单元20的前照灯用10、10a以及前照灯用的光源单元20,但光源单元20也可以在怀灯、开井照明、聚光灯、探照灯、投影仪等照明器具和照明设备中使用。此时,可以不设置反射镜24而通过透镜50照射光,也可以代替反射镜24而采用导光式透镜或光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